本周,朝鮮首次試射的「火星-15」洲際彈道飛彈毫無疑問是軍事領域最重要的新聞,也把朝鮮的對美戰略核威懾從幾年前的「嘴炮」變成了實打實的「戰略飛彈」。
而在飛彈試射之後,朝鮮戰略核力量的變化對半島局勢的影響以及朝鮮未來外交策略的轉變,則是接下來考驗美朝當局智慧的關鍵。
同時,本周又有5架俄制蘇-35戰機抵達中國,在有關蘇-35是否應該引進的爭論停息之後,是時候來看看中國的幾款四代半戰機了。
11月29日凌晨,朝鮮又發射了一枚彈道飛彈。這次的消息照例是由美日韓媒體先行報導,隨後朝鮮官方媒體不緊不慢「認領」證實的。由於飛彈走的是高彈道,沒有飛越日本列島,因此日本媒體總體就顯得比較「淡定」,隨後公布的4500公裡高、950公裡遠的彈道參數雖然比之前都大,但各方最初都估計是又一枚「火星-14」彈道飛彈,因此也沒有特別緊張。
隨後朝鮮媒體第一輪報導時,雖然沒有給出任何有關的相關畫面和具體描述,但「火星15」的名號一經公布,就迅速引發了媒體的關注與猜測。
而朝鮮這次的懸念也把握地很好,先是在晚上發布了有關「火星-15」的新聞稿,用「9軸自行發射架」和「超大型重型核彈頭」兩個關鍵詞繼續揪住大家的注意力,再是在深夜發布了全方位記錄飛彈發射的系列照片,最後是在第二天的朝鮮中央電視臺新聞節目中公布飛彈發射的視頻。相比此前「一步到位」的新聞發布,這種引人入勝的報導形式無疑吸引了更多人的關注,也加強了這種洲際飛彈給人的「戲劇效果」。
有關飛彈本身的性能,已經有不少軍事觀察家做出了相對靠譜的推測。作為在「火星12」和「火星14」技術基礎上對一二級發動機和彈頭進行全面升級的型號,「火星15」洲際彈道飛彈已經是一款具備10000公裡以上級別射程,700-800公斤投擲能力的洲際彈道飛彈。
在總體定位上,這種設計與中國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展研製的東風-22彈道飛彈非常相似,都是一款機動發射的液體洲際彈道飛彈。飛彈在許多主要技術指標,比如一、二級火箭發動機推力和運載能力上也非常現實。
當然,21世紀的朝鮮儘管遭受外界的封鎖,但由於整體技術環境的發展,仍然在很多領域擁有遠比上世紀中國優越的具體技術條件。無論是先進的複合材料還是數控工具機,還是先進的高精度雷射陀螺和整體在發展的軍用航天技術,都賦予朝鮮將飛彈系統做得更好的機會。
也正是因此,比起計劃使用半掛車、兩級火箭都使用4發並聯的東風-22,使用多軸TEL車、一級火箭就使用雙發並聯的「火星-15」雖然本質上沒有脫離前輩畫下的範圍,但在很多具體細節上已經顯然超出前者。
「火星-15」飛彈發射車全貌,可見其9軸布局 圖片來源:朝鮮中央通訊社當然,朝鮮對於「火星-15」目前的描述也是虛虛實實,真真假假。不僅所謂的「百分之百實現發射架所有因素國產化」的9軸TEL的數量取決於引進的8軸TEL底盤的數量,「超大型重型核彈頭」的重量能做到多大也很難說,蘇聯類似的UR-100彈道飛彈就是在搭載800公斤彈頭時能飛10000多公裡,搭載1350公斤的彈頭的時候射程就只有不到5000公裡。
如果保守的估計,不要糾結於朝鮮的熱核彈頭是否真正實用化、武器化,只考慮普通的內爆型原子彈作為彈頭的話,「火星-15」不僅能夠輕鬆實現對美國本土投擲核武器的目標,甚至還有實現集束式多彈頭的潛力。
對於朝鮮來說,下一步的目標,毫無疑問就是將「火星-15」定型和批量生產。畢竟即使像朝鮮一樣有過只進行兩次成功試射就算定型的狀態,「火星-15」飛彈雖然不用像其他國家一樣再試射個10發才能定型,至少也得再進行一次成功試射,而且保險起見可能還需要進行正常彈道的全射程試驗。
再來一發對朝鮮來說問題不大,但全射程試驗就幾乎不可能了。朝鮮一無海外測控站,二無遠洋測控船,三無遠海打撈彈頭設備艙能力,此前「火星-12」的幾次跨越日本的飛彈試射尚且需要依賴美日通報的數據「代為測量」,「火星-15」的全程試驗想要收集到像樣的消息,可能只能提前昭告天下,讓中美俄法的測量船沿途提前部署好才行。
當然如果朝鮮不在意這些的話,將全部的6輛引進的WS51200型8軸TEL全部加長到9軸,也就能運載和發射6枚飛彈。如果考慮到實戰環境下這些發射車根本沒機會裝填備彈,那麼6發「火星15」就是朝鮮全部的對美核威懾力量了。
朝鮮的9軸發射車能看出是在原WS51200型基礎上增加一個無動力軸這大概相當於什麼水平呢?
按照華棣(作為長期接觸中國飛彈、核武器研製工作的資深專家,有關他的案件撲朔迷離,但他對中國飛彈核武器的了解是毫無疑問的)1992年發表的《中國飛彈計劃:技術及戰略目的》的論文介紹,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對美有效的戰略核威懾力量,就是「6-8枚東風-5型洲際飛彈」。
當時的東風-5基本型飛彈射程還只有10000-12000公裡左右,而且採用的是固定的加固式低下發射井,比「火星-15」的機動式發射理論上更易暴露,生存性能也沒有本質提高。
也就是說,朝鮮在將「火星-15」定型和量產以後,其核威懾一定程度上可以達到90年代初中國對美核威懾的水平。對於朝鮮來說,這無疑是非常了不起的結果了。
但是這樣的威懾效果有多少呢?很難說,畢竟在90年代,中國的戰略核威懾對美國所起到的威懾作用是相當有限的,美國之所以在冷戰後沒有入侵中國的打算,其所介意的也並非是中國的不到10枚東風-5戰略飛彈。
從國際上的視角看,現在的美國之所以不會對朝鮮動武,說到底和朝鮮有沒有核武器,有多少核武器,能不能打到美國關係不大,美國所忌憚的,仍然是那個60年前跨過鴨綠江,打敗野心狼的國家。
哪怕朝鮮與其關係早已算不上熱絡,甚至有些冷淡,但只要兩國沒有徹底翻臉,美國就不敢多動這方面的腦筋。
美國駐聯合國大使黑利在安理會上的表態,其實也很真誠地表達了這樣的態度:美國之前從未尋求與朝鮮開戰,到今天仍是這樣,但是一旦爆發戰爭,(美國)將徹底摧毀朝鮮政權,這點毫無疑問。
但從朝鮮自己的角度來看,目前的朝鮮可能並沒有真正意識到,也不願意承認,雖然中國並沒有為朝鮮提供核保護傘,但卻是朝鮮政權免受外界武裝顛覆的最關鍵因素;又或者實際上朝鮮並不滿足於武裝對峙下的這種「低水平」的安全,而渴望獲得「讓朝鮮完全滿意」的徹底安全。由於中國不可能出面為朝鮮掙得這樣的安全,朝鮮因此決定要自己爭取。
按照朝鮮的邏輯,只要他給美國造成的威懾足夠大,美國就會坐下來,最終滿足「朝鮮想要的安全」。然而問題真正複雜的地方,就在於到底什麼樣的安全才是「朝鮮想要的」,籤訂和平協議?美軍撤離?朝韓關係正常?還是美國解除韓國武裝後將其雙手奉上獻給朝鮮?從朝鮮近幾十年裡對中國的無償經濟和軍事援助不覺感恩,反嫌不足(甚至到了「要求白給殲10,拒絕梟龍援助」的程度)的態度看,誰也沒有自信能夠說,什麼樣的安全能夠真正滿足朝鮮。
對於朝鮮來說,當他即將走完「對美核威懾」路線圖的最後幾步時,所要思考的已經不是該不該走下去的問題,而是應該仔細反省「走下去有沒有用」的答案。
本周五,隨著第三批蘇-35戰機飛抵中國,不知不覺中國向俄羅斯採購的蘇-35已經交付過半,蘇-35戰機來華也已經快一周年了。國內的軍迷們對於蘇-35引進的態度,也從開始的堅決不承認,逐漸變為默認和接受。
目前抵達中國的蘇-35戰機共計13架,分別於2016年12月、2017年6月和2017年12月交付4架、4架、5架,裝備空軍南部戰區某殲擊機旅。
由於中國訂購的蘇-35戰機數量只有一個團,在數量上與空軍「團改旅」之後4個殲擊機大隊的標準編制數量還存在差距。不管是補充採購新的蘇-35還是換裝其他機型,該旅都將在蘇-35的數量上「缺位」一段時間。
一架伏爾加第聶伯公司伊爾-76帶領著最新一批5架蘇-35戰機回國,交付中國空軍 圖片來源:@Morpheus-DU正好也在本周,中國空軍使用低可視度機徽的殲-16戰機也首次亮相,標誌著殲-16這款國產四代半戰機也已經開始向真正實戰化的訓練做好了準備。雖然中俄空軍在四代機的裝備年代上相差了至少10年,但在四代半戰機的裝備數量上,卻是差不太多。
俄羅斯空軍目前正在批量列裝的兩款戰鬥機中,蘇-30SM是基於對印出口的蘇-30MKI戰機完全國產化後的產品,雖然也使用了無源相控陣雷達,但其性能水平與當代的機載相控陣雷達差距較大,整體技術水平停留在2005年前後,依舊是一種世紀之交水平的四代戰鬥機。
蘇-35則是真正的四代半戰機,俄羅斯空軍從2011年開始正式接收量產型蘇-35S至今,累計已經接收了64架,未來如果順利的話,還將以每年大約16架的速度交付俄軍。
除此之外,俄軍只有米格-35在進一步升級後才能成為真正四代半戰機。
中國空軍的四代半戰機的情況就比較複雜,目前已經停產的殲-10B、正在持續生產的殲-10C、殲-16、仍處於研製試飛階段的殲-11D、目前還沒見到樣機的殲-10D以及外購引進的蘇-35,都屬於四代半戰機的範疇中,累計裝備部隊的總數已經達到100架以上,並且還會以每年30-40架甚至更快的速度繼續裝備空軍。
如果考慮到中俄兩國在五代戰機上的差距,殲-20在今年已經批量裝備部隊,並將從明年開始批量交付空軍的作戰殲擊機旅;而蘇-57仍未完成國家測試,只是在俄軍的計劃裡將於明年開始列裝(近年來俄軍裝備交付跳票的事件早已經多得讓人見怪不怪了),那麼中俄兩國戰術航空兵力量在新一代裝備上的差距,顯然還會越拉越大。
在美國空軍依然會穩居世界第一空軍力量的時候,世界第二戰術空軍的競爭,即將在未來的幾年裡脫離軍迷和各種「軍事專家」的分析和統計而變得逐漸明朗。
儘管如此,這些蘇-35戰機上仍然有著當前中國航空工業暫時需要虛心學習的東西,那就是以蘇-35的矢量噴口為代表的飛-火-推一體設計。
相比之下,中國的幾款四代半戰機和五代機在設計上也已經採用了相同的思路,但在將矢量推力系統融入進飛機這件事情上,中國的航空工業雖然已經做了不少準備工作,但依然與美俄有不小的差距。
說起矢量噴口的研製,中國雖然至今沒有一款實用化的矢量推力發動機,但發動機配套的矢量噴口的研製工作早已開始並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渦扇-10發動機和渦扇-15發動機都有配套研製的矢量噴口,而相關的測試工作甚至早在2000年前後就已經開展了(時任軍委主席江澤民就曾經視察過當時研製的矢量噴口)。
但由於中國航空發動機與美國發動機相比一直有推力差距,為了將寶貴的推力全部用到提升戰機性能上,會損失相當推力的矢量噴口一直都沒有得到應用,以至於不少軍迷必須發揮想像力甚至創造力,用「微矢量」這樣的原創概念尋求安慰。
型號研製的缺乏又導致了中國的矢量噴口本身缺少試驗和使用的機會和場合,連帶影響了矢量控制系統與整體飛控的整合。就像印度空軍裝備的蘇-30MKI戰機使用的矢量噴口需要飛行員單獨控制一根操縱杆進行調節,因此往往會出現格鬥中使用矢量推力反倒貽誤戰機的情況,中國如果沒有經過充分整合就強行在戰機上運用矢量推力系統,類似的情況也難以避免。
從這個角度來看,蘇-35S所具備的整合了矢量推力系統的完整的飛-火-推一體設計,尤其是其專門的飛控系統對於中國空軍而言更加重要,它是中國第一次接觸到的成品化的飛控和矢量系統,且整體水平不低,既可以培養中國空軍使用這一系統的心得和經驗,也能從其使用和結構中反推出飛控和矢量噴口設計上的注意事項。這對於中國航空工業而言,確實是能夠大大節約時間和資金的好辦法。
當下,俄羅斯蘇-57戰機「2.0」版本計劃採用的「產品30」發動機已經亮相,而從其明顯的鋸齒形尾噴口上,能夠看出俄羅斯在矢量噴口技術上已經駕輕就熟,相信通過對蘇-35SK相關技術的分析和中國在矢量噴口研製上的積累,一定能夠在國產渦扇-15發動機上實現突破,將國產的推力矢量系統裝上國產的新一代戰機上。
10月19日莫斯科市長參觀禮炮公司,圖中疑為「產品30」的尾噴口轉載規範請後臺回覆:轉載
商務合作/廣告投放
market@guancha.cn
QQ :2920915625
覺得不錯,請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