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箭 | 詳解火星15:一年走完我國從東風3到東風5的路

2021-02-28 講武堂

聲明:除《踢館》外,講武堂所刊登文章均為授權轉載,目的是提供多樣化看問題的視角,不代表堂主完全認同文章觀點



公元2017年11月29日凌晨2點17分,朝鮮試射了最新的洲際彈道飛彈火星-15。飛彈沿預定軌道飛行53分鐘,彈道最高點為4475公裡,彈道落點距離發射點950公裡。

小火箭在本文要與大家共同探討以下幾個問題:

火星-15是怎樣的一款飛彈?

從火星-15的高拋彈道數據可否計算出該飛彈的最大射程?

今後朝鮮的飛彈工業將會有怎樣的發展?

小火箭補充的有關技術風險。

洲際

擁有自己的洲際彈道飛彈可以說是每個軍事大國的願望,而如果這樣的洲際彈道飛彈還能夠攜帶有足夠突防能力的核彈頭的話,基本上就可以算作是極致追求了。

朝鮮想要擁有自己的洲際彈道飛彈的渴望同樣非常強烈。在一年時間內,從火星-10(舞水端)單級彈道飛彈到火星-12單級彈道飛彈再到火星-14二級彈道飛彈,最後到如今的火星-15二級洲際彈道飛彈,朝鮮完成了4款彈道飛彈的研製和試射任務,其速度超過了任何一個國家。

在了解火星-15洲際彈道飛彈之前,我們需要先深入分析一下火星-14彈道飛彈,以便弄清楚朝鮮發展火星-15飛彈的必要性。

在小火箭2017年7月6日發布的公號文章《小火箭對朝鮮剛剛試射的火星-14彈道飛彈的分析》中,我們聊過:整體來看,火星-14彈道飛彈並不能夠算作是一款完全從頭研製的飛彈,而應該被視作是以火星-12單級彈道飛彈為基礎,在上面添加了一個第二級的二級彈道飛彈。

小火箭的計算結論:

火星-14彈道飛彈能夠將400公斤彈頭送至6333.5018公裡遠的地方。

小火箭計算了4條火星-14彈道飛彈的彈道,以便展示該款飛彈的覆蓋範圍。

小火箭補充一下:媒體上提到的火星-14的射程可達6700公裡甚至7000公裡的說法,是用極其簡化的公式估算的,實際上並不具備實戰意義。應當綜合考慮彈頭攜帶能力和引入第二級帶來的空氣動力學和彈體結構方面的變化。因此實際作戰使用時,有效射程為6333.5公裡。

按照美國標準,這樣的射程已經可以稱得上洲際彈道飛彈了。按中國標準,火星-14彈道飛彈應歸為遠程彈道飛彈,尚未達到射程大於8000公裡的劃分標準。

(美國標準:射程大於3400英裡,也就是射程大於5500公裡的彈道飛彈可被認定為洲際彈道飛彈。)

從單級的火星-12彈道飛彈發展到二級的火星-14彈道飛彈,這不禁讓小火箭回想起了咱們的發展道路。

公元1965年3月11日,錢學森博士牽頭提出了「八年四彈」的規劃。也就是在1965年到1972年這8年的時間內,完成4型飛彈的研製。這4款飛彈分別是東風2號、東風3號、東風4號和東風5號。每一款飛彈的射程基本上都要是前一款的1.5倍至2倍以上。

在規劃中,錢學森博士給出了較為詳細的技術解決方案:東風-4號中遠程彈道飛彈採用兩級布局,使用以東風-3號中程彈道飛彈為基礎的結構作為第一級,加裝的第二級採用高空噴管。

咱們從東風-3號單級彈道飛彈發展到東風-4號二級彈道飛彈,攻克了高精度加速度計和陀螺儀技術、二級火箭的級間分離技術、二級火箭發動機高空點火技術、遠程彈道飛彈遙測技術這4項關鍵技術。

這一時期的發展,為我國兩彈結合試驗(飛彈+原子彈)和洲際彈道飛彈技術以及今後的彈道飛彈多彈頭技術提供了紮實的基礎。東風-4號大量採用東風-3號的成熟技術,使我國在當時的經濟水平和技術條件下,快速掌握了二級彈道飛彈,實現了質的飛越。

(小火箭在這裡要補充說明一下,兩彈一星中的兩彈指的是飛彈與核彈,一星指的是衛星。這個「兩彈」並非是原子彈與氫彈。)

從彈道飛彈型號的對比分析中,小火箭認為,朝鮮的火星-12飛彈對應於我們的東風-3飛彈,火星-14則對應我們的東風-4飛彈。

那麼,從4個月前咱們就在等待的與中國東風-5洲際彈道飛彈對應的朝鮮型號,也就終於在2017年11月底向全世界宣告了她的來臨。這就是火星-15。

火星-15是一款全新研製的彈道飛彈,從本質上講,是朝鮮摒棄了過去修修補補和簡單添加二級發動機的做法,開始認認真真探究真正擁有足夠投擲能力的洲際彈道飛彈的成功嘗試。

上圖為火星-15洲際彈道飛彈發射時的場景。

比起火星-14彈道飛彈1.71米的直徑來說,火星-15洲際彈道飛彈粗壯了不少,達到了2.21米。

飛彈的直徑是影響其投擲能力的關鍵參數。小火箭覺得,只有當飛彈的直徑大於2.2後,才算是認認真真做洲際彈的態度。

直徑過小的話,即使擁有了足夠的射程,但也終究因載荷重量的不足而難以攜帶足夠當量的核彈頭。

朝鮮尚無我國屠守鍔老先生這樣級別的設計師,因此從火星-14到火星-15的過程中稍微走了一點彎路(當然,朝鮮同行能夠在一年內就推出全新設計的火星-15這一點的確驚到了小火箭。)

補充:上世紀60年代,在咱們準備研製射程更遠的彈道飛彈時,是屠守鍔博士提出要把直徑做大,而不要過度追求長徑比的設計理念。

由此,我們的彈道飛彈就有了2.25米的設計直徑。這個參數一直影響到了今天:長徵系列運載火箭中,大量的助推器的直徑依然是2.25米。後來我們又有了3.35米和5米這兩種直徑規格,這就是後話了。

從火星-15洲際彈道飛彈的頭部來看,該飛彈的確與火星-14形成了代差,具備投擲1噸以上核彈頭的能力,同時具備搭載多彈頭的潛力。

有關多彈頭,詳見小火箭的公號文章《戰略飛彈多彈頭技術的由來與發展》。

不過,目前看來,火星-15的洲際彈道飛彈的射程和1噸量級的投擲重量之間尚有難以調和的矛盾,這個小火箭會在下文通過彈道計算來分析。

從火星-15彈道飛彈發射的照片來看,一級火箭發動機的噴口與彈體直徑相比很細小。

實際上,這是拍攝角度的問題。與朝鮮之前所有的彈道飛彈不同的是,火星-15飛彈的第一級發動機擁有2個推力室!

而且,沒有了遊動發動機!

這意味著,11月29日凌晨的這次試射,標誌著朝鮮掌握了擺動噴管技術。(而且是雙推力室雙向擺動技術。)

為了便於體會,小火箭再次提起咱們當年的情況:上世紀60年代,我國開始研製更遠射程的東風系列彈道飛彈的時候,對擺動噴管技術也是非常渴求的。

但是,為了保險起見,立項時依然採用了擺動噴管技術與燃氣舵技術並行的研製方案。

朝鮮在火星-15上使用擺動噴管技術,這一點也是蠻拼的。在各方壓力之下,這樣的跨越式大發展令人印象深刻。

在今年年初,讀過小火箭公號文章《對朝鮮舞水端彈道飛彈的幾點分析》的好友還記得,在火星-10彈道飛彈上,朝鮮首次嘗試了柵格翼/舵技術。

小火箭對柵格翼的流場進行了詳細計算。

另外,朝鮮在同一年(也就是今年),開始正式掌握遊動發動機技術。

這是蘇聯R-27潛射彈道的尾部。作為一款射程為2000公裡的潛射彈道飛彈,其性能即使在當年也不能算作突出。但是,該彈對遊動發動機的引入給彈道飛彈的制導與控制帶來了一股新風。

當飛彈的重量變得非常大時,單純依靠燃氣舵的控制方式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了,於是,在主發動機周邊布置推力較小但擺動範圍相對較大的遊動發動機就成了一個比較好的選擇。另外,遊動發動機的引入對於改善彈道飛彈關機點參數有很大的幫助,有助於提高飛彈的命中精度。

這是朝鮮火星-12彈道飛彈發射時的照片,可以看到在主發動機四周,有4臺遊動發動機。

而前兩天(2017年11月29日)試射的火星-15彈道飛彈的第一級用了擺動噴管技術。

算上之前的火星-5、火星-6等基於飛毛腿彈道飛彈的近程彈道飛彈,朝鮮已經掌握了燃氣舵、柵格翼/舵、遊動發動機、擺動噴管這4大控制技術,而且都已經在試射中得到了驗證。

我們作為火箭與飛彈總體設計專業的獨立工作室,認為:彈道飛彈和運載火箭有5大姿態控制技術。

除了上述朝鮮已經掌握的4種外,僅剩矢量噴氣技術尚未被朝鮮掌握。而該技術與多彈頭播撒器在太空中的姿態與軌道控制系統直接相關。

能夠在1年時間內,實現從燃氣舵技術到擺動噴管技術的跨越,值得敬佩!

當然,如果說這些跨越沒有外力協助的話,小火箭是有些不相信的。

從技術同源性的角度去追本溯源,可以發現:

柵格翼技術實際來自蘇聯的SS-20彈道飛彈。

蘇聯SS-20彈道飛彈,是一款射程為5500公裡,能夠攜帶多枚核彈頭的彈道飛彈。該彈的尾部採用了柵格翼。(當然,上面這張圖把飛彈藏在發射筒裡了,詳見下圖吧。)

這就是遍布SS-20彈道飛彈尾部的柵格翼。

遊動發動機技術與蘇聯R-27潛射彈道飛彈有較高的相似性。

而火星-15洲際彈道飛彈的一級發動機本身,小火箭認為與蘇聯RD-250發動機極其相似。

這種單發動機雙推力室的設計,我們還能夠從RD-180發動機上看到。

正在進行吊運操作的一枚美國宇宙神V運載火箭。注意她的芯一級那1臺帶有2個噴管的RD-180火箭發動機上面的俄文。

彈道

在上圖可以看出,從朝鮮的傳統發射基地到關島為3400公裡,到阿拉斯加州最大的城市安克雷奇為5600公裡,到西雅圖為7900公裡,到洛杉磯為9100公裡,到芝加哥為10000公裡,到華盛頓特區為10700公裡。

也就是說,只有當朝鮮的彈道飛彈的射程超過10000公裡,才會對美國全境構成實質性威脅。

那麼,火星-15的能力到了麼?

小火箭從得知火星-15終於試射之後,第一時間啟動了計算中心。

在建模和上千條彈道的反推驗證後,現給出彈道計算結果,以此致敬所有關心小火箭的好友和寒冷的夜晚。

這是我計算的朝鮮火星-15洲際彈道飛彈的彈道包絡(部分)。

通過驗證,火星-15彈道飛彈的最大射程為12801.15公裡。

從射程角度來看,的確已經是名副其實的洲際彈道飛彈。

上圖紫色細線是我用火星-15打了一條打擊美國佛羅裡達州東南角的彈道。

左側包絡的紅色粗線是從朝鮮某基地發射,越過北極打到美國東海岸以東的彈道。

右側包絡的彈道則甚至打到了墨西哥南部。

由此證明,火星-15洲際彈道飛彈的確能夠覆蓋美國全境,此言非虛。

這是小火箭給出的火星-15洲際彈道飛彈的速度曲線(處理後)。

詳細分析後,我們發現:雖然火星-15洲際彈道飛彈的最大射程達到了12801.15公裡,但是在這個射程下,其投擲重量僅為152公斤。

究其原因,在於基於RD-250常溫推進劑火箭發動機的火星-15洲際彈道飛彈的一級推力仍顯不足。

雖然我們從彈道中能夠看到朝鮮工程師在提高火箭發動機比衝方面的努力,但是不足330秒的比衝使其投擲能力大為受限。

在攜帶1噸重的彈頭後,火星-15彈道飛彈的最大射程會銳減為6000公裡以內。從這個角度來看,火星-15目前尚難以對美國本土構成實質性威脅。

今後,朝鮮工程師需要對彈體進行進一步優化,以便使火星-15洲際彈道飛彈真的能夠對美國本土形成打擊力量。

綜合考慮,最有可能打擊的目標為美國西雅圖市,潛在投擲能力為400公斤。

今後就看朝鮮研製核武器的工程師能否將彈頭進一步小型化了。

這是火星-15洲際彈道飛彈首次試射的命令。


不過,火星-15洲際彈道飛彈的改進潛力是巨大的。

發展

如果按彈道飛彈技術發展史來橫向類比的話,如今的朝鮮相當於上世紀50年代的美國,相當於上世紀60年代末的中國。

繼續向前發展的話,朝鮮工程師需要進一步提高火箭發動機的性能,並且逐步掌握大推力火箭發動機的自主研發能力。

在彈道方面,既然朝鮮工程師做了咱們今年年初說到的那兩次高拋彈道的測試,那麼還剩兩項要做:

一個是壓低彈道傾角,至少打一次低伸彈道,同時研究誘餌彈頭技術,以便增強飛彈的突防能力;

另一個是打一次攜帶彈頭的半射程甚至是全射程彈道。

讀過小火箭洲際彈道飛彈系列文章的好友一定還記得大家一起探討過的洲際彈道飛彈作戰效能與打擊精度之間的關係。

在彈載計算機的計算能力不會太強,在尚未掌握雷射陀螺光纖陀螺技術的時候,如何能夠儘量保證洲際彈道飛彈的打擊精度呢?

小火箭認為,可以這樣做:在垂直陀螺儀的外環框架結構上,連接一個加速度計。利用這個加速度計的輸出信號,來直接反饋給制導環節。

這樣,彈載計算機在關鍵的加速度和速度方向,免去了進行空間坐標變換的大量計算負擔。(因為這個加速度計是跟隨陀螺儀外環框架運動的,其信號可以直接積分後拿來使用。)

上述為減輕彈載計算機工作量的方案。

但是,這種方案會給陀螺儀外環框架帶來附近幹擾,大幅增大陀螺儀的偏移率。如果不能有效加以補償的話,會得不償失。

小火箭在這裡給出補償方案:

(圖略)

如果這樣的方案帶來的附近運算,依然使得彈載計算機吃不消的話,還可以這樣做:

給陀螺儀轉子提速,使其有足夠強大的角動量儲備,能夠靠自身的穩定性來抵禦加裝加速度計帶來的額外誤差來源。

風險

同樣作為飛彈與火箭總體設計相關的工程師,我們能夠切身體會到朝鮮工程師對於提高火箭發動機性能的那種渴望。

但是,對於武器型號來說,朝鮮工程師還面臨著一個一開始就要求飛彈能夠車載公路機動的約束。

在對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的燃料的探求之路上,高性能是與高風險時刻伴隨的。

在此,提醒朝鮮工程師一定要注意安全。在追求高性能的同時,嚴格遵守工程規範,合理合規操作。

或者反過來說,要謹防火箭燃料生產過程與貯存期間的起火爆炸事故。

好端端的技術,如果僅僅用於戰爭的話,小火箭覺得還是比較可惜的。既然掌握了多級火箭的技術,那麼再努力一下,就可以擁有一款可以進軍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的火箭了。

小火箭在這裡向朝鮮工程師發出倡議:歡迎朝鮮加入全球太空探索的大家庭。技術應該最終用來造福全人類,用來開拓視野,用來探求新知。

在此,給出小火箭提出的基於火星系列彈道飛彈加上第三級後的運載火箭的方案:

這就是小火箭對朝鮮火星-15洲際彈道飛彈的分析。

歡迎搜索ID:qqmiljwt
或長按以下二維碼關注
騰訊軍事講武堂

相關焦點

  • 東風快遞,使命必達!東風彈道飛彈的數字編號,都有什麼講究?
    031984年,中程彈道飛彈東風-3、中遠程彈道飛彈東風-4和洲際飛彈東風-5亮相,一舉震驚世界。值得一提的是,這初次亮相的「東風快遞」,已經開始涵蓋洲際業務。041999年,中國對外展示了東風-11、東風-15、東風-21以及東風-31等遠中近程固體飛彈。在這一階段,中國的固體燃料和火箭發動機技術已然成熟,這代表著我國地地飛彈技術發展到了新的階段。
  • 一周軍情|「火星-15」之後的半島核鬥爭
    作為在「火星12」和「火星14」技術基礎上對一二級發動機和彈頭進行全面升級的型號,「火星15」洲際彈道飛彈已經是一款具備10000公裡以上級別射程,700-800公斤投擲能力的洲際彈道飛彈。在總體定位上,這種設計與中國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展研製的東風-22彈道飛彈非常相似,都是一款機動發射的液體洲際彈道飛彈。
  • 都有東風41了,為何中國仍保留東風5?
    近日,有國外媒體報導,中國測試了裝有10個可獨立定位分飛彈頭的東風5C洲際彈道飛彈。這與前期西方媒體報導的東風5B所攜帶的3個彈頭的數量明顯增加了3倍多。當時美國軍事專家一直認為中國最多有投送3枚分導式彈頭的技術,但出人意料的增加到了10枚,稱該技術已經躋身世界一流,反導系統根本無法攔截。當時,針對美國媒體報導,我國稱在境內按計劃進行科研試驗是正常的,這些試驗不針對任何特定國家和目標。
  • 世界首款鑽地彈道飛彈東風-15C究竟有多強?
    它是從我國八十年代末期研製的東風15飛彈上發展而來的,它之前最令人吐槽的問題就是精度,後期通過匹配衛星制導和末端雷達制導,精度已經可以與美國最精銳的潘興2飛彈相媲美。與其他改型的東風15相比,東風15C因為採用了特殊的長徑比鑽地侵徹彈頭,已經不僅僅限於打擊敵方地表目標,更能在千裡之外對敵方地下掩體工事進行點穴式摧毀,實乃目前威懾力最強大的東風快遞之一!
  • 東風-41和東風-5C洲際飛彈相比,誰的突防能力更強?威力更大?
    東風-41和神秘的東風5C兩款現役洲際核飛彈,作為我國當前的終極核戰武器,東風41和東風5C二者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裝備的火箭發動機不同,比如東風41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在出廠前就澆注好燃料,可以長達幾十年不用額外檢修維護、可以連續幾十年如一日長期戰略值班,在接到發射命令後也可以在半個小時就發射出去
  • 中國東風26能讓美國B—1B戰略轟炸機找不到回家的路
    最主要的是,中國如果使出東風26,B—1B連回家的路都找不到了。8月4日,美空軍試射一枚沒有安裝彈頭的「民兵3」洲際彈道飛彈,飛行了4200公裡後,抵達馬紹爾群島的一個環礁。美軍聲稱,該飛彈能擊毀1.2公裡內的目標。這是從美國本土直接對中國進行軍事威脅,而且是核威脅。
  • 東風-41集東風家族優點於一身,該項技術引領全球!
    首先,東風-41彈道飛彈作為東風-31的改進型,採用三級固體燃料火箭作為動力,最大射程可達約11000千米。雖然國產東風-5系列洲際飛彈射程也超過一萬公裡,但是東風-5系列彈道飛彈,採用液體燃料,液體燃料會限制飛彈反應速度,該種彈道在發射前需要花幾小時加注液體燃料,而且加注燃料後的飛彈要儘快發射出去,否則燃料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害彈身,而採用固體燃料的東風-41就不用考慮這些。另外,東風-5系列彈道飛彈是用發射井基發射,而東風-41是車載發射型洲際飛彈,這在機動性與生存能力上,都優於東風-5系列飛彈。
  • 「東風-41」第十次試射成功,接近服役?
    科技日報記者 張強美國國防部官員近日透露,5月27日發現中國進行「東風-41」洲際彈道飛彈的試射活動,這次試射中「東風-41」投射了多個彈頭,並命中中國西部靶場目標。據稱,「東風-41」飛彈上次試射是在去年11月6日,此次是第十次試射。
  • 東風21D或令美特工失望 東風5B威力超東風31A
    伴隨著龐大的二炮「東風」飛彈方陣駛過天安門廣場,整個閱兵進入高潮階段。接受檢閱的包括常規彈頭的「東風-15B」、「東風-16」和「東風-21D」中近程彈道飛彈、「長劍-10A」巡航飛彈,核常兼備的「東風-26」遠程彈道飛彈以及攜帶核彈頭的「東風-31」和「東風-5B」洲際飛彈,共計七大飛彈家族,為共和國曆年閱兵之最。
  • 東風26原來比東風31更大?「東風快遞」集體亮相,真實尺寸看清楚!
    「東風快遞,使命必達」,這是一句讓敵人魂飛魄散的口號,而就在最近,我們以航拍的角度展現了「東風快遞」的送貨利器,5種公路機動式車載彈道飛彈首次同框,讓人感受到了「快遞員」們「使命必達」的信心。它是5種飛彈中最短小的,但據外媒稱長度也有10米,由此可以見「東風快遞」的龐大了。
  • 東風-100超音速巡航飛彈——用魔法打敗魔法
    東風-100是我國自行研發的新一代陸基超音速巡航飛彈,其突防能力強、命中精度高、反應速度快,是火箭軍精打要害、克敵制勝的「撒手鐧」
  • 踢館 | 東風17究竟有多牛,真是世界第一了嗎?
    看外形是臨近空間超高速無人機,像是美國X-15試驗機這樣能飛到五-七馬赫,六、七十公裡高度的超高空超高速飛機。當然因為採用火箭發動機(沒看到有進氣道),所以航程應該不大,但是也足夠島鏈內任務範圍了,比如去臺灣東海岸看看?當然,高速無人機飛行距離近也有解決辦法,例如由轟炸機掛載,飛出島鏈外再投放,然後由無人機自行突防。
  • 二炮7種東風飛彈9·3受閱模擬圖獨家曝光
    名稱:東風-11號(DF-11/M-11)近程地地戰術飛彈射程:近程飛彈技術數據彈長:11.25米彈徑:0.86米彈重:3,800千克射程:300千米制導系統:慣性制導+終點雷達制導DF-15東風-15曾出口中東、巴基斯坦等國。
  • 東風21D和東風26擁有相似的功能,用途上不會重疊嗎?差別比你想像的大
    我國一直以來都採取的是偏向防禦的發展戰略,這不僅使我們免於陷入到軍備競賽的泥潭當中,也發展出了許多「獨步天下」的武器裝備。
  • 東風快遞,即日「營業」!
    以下為微博全文:#火箭軍來了# 火箭軍是我國戰略威懾的核心力量,是我國大國地位的戰略支撐,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我們誠摯地邀請您入列@中國火箭軍 ,一起聆聽建設強大的現代化火箭軍的鏗鏘足音,見證火箭兵精心鑄劍、潛心礪劍、善於亮劍的時代風採,共同匯聚強國強軍的磅礴力量。@東風快遞還「皮」了一下,稱即日開始「營業」。
  • 中科院公布尖端技術,一旦突破,東風17全球包郵?
    衝壓發動機雖然突破了「3馬赫魔咒」,但又面臨新的「5馬赫魔咒」。因為當飛行速度小於5馬赫時,空氣流速會因為壓縮的關係,在燃燒前就降低至音速以下,可一旦飛行速度大於5馬赫,空氣流速仍可在壓縮後高於音速。目前的高超音速飛彈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火箭助推—滑翔型,也就是俗稱的「水漂彈」,代表型號為中國東風-17、美國C-HGB系列、俄羅斯「先鋒」。
  • 中國五大尖端軍事武器,東風快遞排名第一不愧是鎮國利器
    東風-41彈道飛彈採用三級固體燃料火箭作為動力,最大射程可達約14000千米 ,超過世界上所有飛彈。這就意味著DF-41擁有將核彈頭可以投遞到世界上幾乎任何地方的能力,同時也意味從我國國土發射之後可以覆蓋任何有核國家。其牽引車能在公路上進行機動,具有一定的越野性能,這就意味著DF-41既能從發射井發射,還能夠通過公路或鐵路機動發射,增加其生存能力和威懾力。
  • 東風飛彈牛!中國到美國的距離,東風飛彈需要多久?
    .而如今卻不一樣,在全球化的時代中我們從中國到美國坐飛機也只需要12個小時就能到達,如果要從軍事意義上來講這種速度可能會更快。除了像石墨炸彈這樣的先進武器之外,飛彈的打擊也是必不可少的,對於中東的一些小國家而言根本經受不住美國的一輪飛彈轟炸,也就更不要說與美國面對面對抗了。
  • 東風17全球排名第一?中國的超音速飛彈東風17,到底有多厲害
    當時我國使用的還是「萬國制」武器,為了改變當時的窘況,我國只能選擇從別的國家引進先進武器裝備。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的各領域發展有了質的飛躍。之後中國便開始嘗試著自己研發武器裝備,雖說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一直對我國實行著技術封鎖,但這並沒能成功阻礙我國軍事相關領域的發展。說到現在各國最先進的武器裝備,那就一定要提到飛彈。那麼你知道我國的東風17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飛彈嗎?
  • 潘興、東風21D/26彈道飛彈末端機動制導是如何實現的?圖文詳解!
    1987年12月,因美蘇籤署了《中導條約》,到1991年6月為止,潘興飛彈已全部銷毀完畢。該飛彈採用慣性制導和雷達地形匹配末制導兩套系統,命中精度約30米,是目前地對地彈道飛彈命中精度最高的一種飛彈。老美30年前的產物,放到今天,和東風26的命中精度相當,不過潘興是地地飛彈而我國東風-21D/26有兩大技術看點,一個是空氣舵機動彈頭,一個是無依託發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