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41和神秘的東風5C兩款現役洲際核飛彈,作為我國當前的終極核戰武器,東風41和東風5C二者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裝備的火箭發動機不同,比如東風41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在出廠前就澆注好燃料,可以長達幾十年不用額外檢修維護、可以連續幾十年如一日長期戰略值班,在接到發射命令後也可以在半個小時就發射出去,兩個小時內將核彈頭扔到敵方頭頂;並且東風41採用車載移動發射方式,最大的優勢就是機動性強、保證其二次戰略核反擊能力,而且車載發射底盤也將其陸運、海運部署到全球任意地區。
而東風5C是我國基於第一款洲際飛彈東風5家族的最新改進型號,雖然東風5C從未公開亮相過,2019年國慶閱兵慶典上同東風41一同亮相的也只是東風5B洲際核飛彈。但是2018年初美國著名軍事網站《自由燈塔》報曾發表文章稱,中國在本土進行了一次洲際飛彈試射活動,飛彈從太原航天中心發射,準確擊中中國西北部的靶場。而這次試射的這枚新型核飛彈很可能是東風5家族的最新改進型號——東風5C洲際核飛彈。
從理論層面來說的話,東風41作為我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洲際核飛彈,裝備服役的時間更晚,所以採用新技術的佔比更高,那麼在射程、突防能力、打擊精度、發射載荷等方面肯定更為先進,畢竟東風5飛彈可是1980年就正式裝備服役的型號,就算在過去四十年內不斷改進提升,其總體設計結構依然離不開四十年前的設計理念,所以從表面意義來看,東風5C就算再怎麼改進設計,肯定不如研製時間更晚、採用新技術更多的東風41更為先進了。
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在我個人看來,東風5C和東風41同樣重要,二者之間屬於互補關係,並不存在誰更為先進的問題。為什麼這麼說呢?
前面也說過東風41和東風5C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東風41採用了長期戰備值班、免維護的固體火箭發動機,並且採用了車載移動發射方式,具備很強的戰時生存核反擊能力;而東風5飛彈則採用液體火箭發動機,液體火箭發動機相比固體火箭發動機最大的優勢就是比衝更大、發射載荷更高一些,但是東風5家族採用地下發射井發射方式,在核戰爭首輪攻擊中很容易犧牲。那麼顯然固體、機動發射的東風41更為綜合核打擊能力更強才是。
但是我們可以參考以往的液體和固體洲際飛彈來分別對比橫向評價一下東風41和東風5C兩款洲際飛彈。比如俄羅斯最新裝備了兩款洲際核飛彈,一款是車載移動發射的「亞爾斯」洲際核飛彈,最大射程超過一萬公裡以上,最大發射重量在100噸以內,可以攜帶3--5枚核彈頭實施核打擊任務,我國的東風41和俄羅斯的亞爾斯整體設計方向應該是一致的。
另外俄羅斯也同時裝備了一款採用液體火箭發動機的「薩爾馬特」洲際核飛彈,其最大射程同樣達到上萬公裡以上,但是最大發射重量超過200噸,公開數據表明其可以攜帶至少10-12枚核彈頭,我國的東風5C應該和其發展方向同樣是一致的。
從同樣上萬公裡射程、採用固體燃料發動機、可以車載移動發射、只能搭載3--5枚核彈頭的亞爾斯洲際核飛彈,與同樣上萬公裡射程、採用液體火箭發動機、只能地下發射井發射、卻能搭載10-12枚核彈頭的薩爾馬特洲際核飛彈之間的不同定位就可以看出。採用車載移動發射的亞爾斯洲際核飛彈雖然機動性強、具備更強的二次核反擊能力,同樣最大射程也能達到上萬公裡以上,但是其只能搭載3--5枚核彈頭,在核打擊方式和手段以及作戰威力上還是要比能夠搭載10--12枚核彈頭的薩爾馬特洲際核飛彈在作戰威力上「略遜一籌」,但是在二次核反擊的生存能力上卻「更勝一籌」。
那麼對於採用車載移動發射的東風41和採用地下發射井發射的東風5C而言,東風41相比東風5C最大的優勢就是發射重量輕、可以機動發射、並且核戰生存能力強,但是在投擲多個核彈頭的數量上卻有著明顯差距;反觀東風5C雖然採用地下發射井發射方式,在核戰中很可能成為敵方首輪攻擊目標,但是其能夠裝載更多的核彈頭、實施更強大的分導式核攻擊作戰。
也就是說未來戰爭中,東風5C雖然戰時核生存能力略差一些,但是其具備更為強大的分導式核彈頭投擲能力,那麼很可能作為首輪發射洲際核飛彈進行首輪進攻作戰,這樣其裝載數量更多的核彈頭可以在首輪攻擊中摧毀敵方絕大部分生存反擊力量,發射完的地下發射井也就失去了用途;而東風41雖然裝載分導式核彈頭數量略低一些,但是其機動發射生存能力更強,可以作為東風5C首輪發射後的後備生存力量,保證我國具備二次核反擊能力。
所以這也是我闡述的為什麼東風41和東風5C之間不是競爭關係,而是互補關係的原因所在。因為二者是競爭關係的話,那麼東風41限於其車載移動發射方式,飛彈的發射重量和能夠裝載的核彈頭數量之間屬於正比關係,如果東風41也裝備十幾枚核彈頭、發射重量也高達200噸的話,那麼其採用的輪式車載方式肯定會「超載」喪失機動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