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李巖
昨天,人民網援引美媒報導稱,中國核武器庫或將得到更新。
《華盛頓自由燈塔報》幾天前報導稱,美國國防部官員透露中國近日進行第十次東風-41洲際飛彈的試射活動,這次試射中東風-41飛彈投射了多個彈頭並成功命中中國西部靶場目標。
對此,軍事評論員宋忠平告訴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如果美媒的說法可靠,從試驗次數來看東風-41應該已接近服役狀態。
那麼,東風-41究竟戰力如何?
需要明確的一點是,東風-41是目前中國掌握的最先進的飛彈系統,甚至可以說「沒有之一」。軍事專家邵永靈接受人民網採訪時這樣評價:「東風-41不僅是我國最先進的洲際飛彈,放眼全球也可躋身最先進飛彈行列。」
要想了解東風-41厲害在哪裡,需要弄清楚我國洲際飛彈的譜系。
政知君此前不止一次撰文介紹過,由於飛行方式不同,要想達到「跨越大洲」水平的超遠射程,非彈道飛彈莫屬。所謂洲際飛彈,實際上就是超遠程彈道飛彈,其射程大都超過8000公裡甚至上萬公裡。
目前,我國現役的洲際飛彈主要有東風-5系列和東風-31系列,兩款飛彈射程都超過了一萬公裡。
公開信息顯示,東風-5是一種發射井基、液體推進的洲際飛彈。但邵永靈介紹稱,東風-5及其改進型號雖然具有載荷大、威力大等優勢,但液體燃料限制了其反應速度。政知君查閱得知,液體燃料的加注時間往往需要幾個小時,並且加注後需要短時間內發射,不然彈身有可能被燃料腐蝕。
為了規避上述弊端,東風-31相比東風-5「長了腿」,是一型車載發射、固體推進的單彈頭洲際飛彈,大大提高反應速度和生存能力。此外,東風-31的最新改進型東風-31AG在車載發射的基礎上還可以攜帶多彈頭。
這樣看來,東風-31AG似乎已經足夠先進,為何還要發展東風-41?邵永靈認為,東風-31的載荷能力一般,打擊威力遜於東風-5。而東風-41則集合東風-5和東風-31的優點,集齊機動發射、多彈頭技術、固體燃料推進、大載荷等眾多優勢。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甚至撰文認為,東風-41的綜合作戰能力已超過美國民兵-3飛彈和三叉戟-II D5飛彈,被列為彈道飛彈排行榜的「世界第一」。
政知君從以往的報導中發現,東風-41相比東風-31的改進,還有一項關鍵技術——分導式多彈頭技術。
國防科技大學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研究中心王群此前接受《科技日報》採訪透露,東風-31AG不太可能是分導式多彈頭。此次進行試射的東風-41,則無疑實現了分導式多彈頭技術。
究竟什麼是「分導式多彈頭」?
洲際彈道飛彈剛剛問世之時,一枚飛彈只能攜帶一枚彈頭打擊一個目標。「這樣導致打擊效率不夠高,成本也很大。」中國現代艦船雜誌社主編崔軼亮做客央視時曾介紹,1960年代初期出現了集束式多彈頭技術。
資料顯示,集束式多彈頭技術還不允許這些分彈頭過多調整最後的攻擊姿態,打擊範圍通常是半徑十幾公裡的一個圓。而在1960年代末期,出現了最早的分導式多彈頭技術。相較之前,這時的每一個彈頭都具有自己的推動系統,可以調整末端的飛行姿態、軌跡,打擊的半徑大大加大。並且在技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可以攜帶的分彈頭的數量不斷提高。
有計算表明,如果1顆100萬噸當量的單彈頭對面狀目標的摧毀能力為1的話,那麼將3顆20萬噸當量的彈頭在一定範圍內均勻分布,其摧毀能力可以達到1.03。也就是說,3顆20萬噸當量的核彈頭,雖然總的當量小,但起到的破壞效果反而更好。
同時,多顆彈頭同時攻擊也提升了飛彈的突防能力。有專家認為,對於分導式多彈頭來說,首先不知道何時何地釋放彈頭,其次難以判斷每個彈頭的彈道和攻擊目標,因此即使你有與彈頭數量匹配的攔截彈,也難以攔截它。
目前,分導式多彈頭技術已經成為先進洲際飛彈的標配。民兵-3是美國第一種裝備分導式多彈頭的戰略彈道飛彈,而三叉戟II-D5潛射彈道飛彈最多可帶14枚分導式多彈頭,另外,俄羅斯的布瓦拉潛射彈道飛彈也可攜帶10枚核彈頭。
媒體分析稱,中國很長一個階段沒能突破分導式多彈頭技術,瓶頸在於核彈頭的小型化。而在去年2月4日,東風-5C搭載十個分導式彈頭成功試射,被美國媒體評價為「史無前例,將重新評估中國核力量」。
數據顯示,法國潛射型洲際飛彈的研製過程中,只進行了4次試射就列裝了部隊。反觀東風-41,美媒口中的十次試射確實令人驚嘆。
需要注意的是,試驗次數多並非因為成功率低。反之,十次成功試射已經超過了美俄90%左右的洲際飛彈發射成功率。之所以進行多次試驗,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在每次試射中所驗證的技術都不一樣,這是一種「小步快走」的試驗策略。
雖然無從證實美媒口中的「第十次」是否屬實,但這不是東風-41的首次亮相是肯定的。早在2014年底,同樣是美國媒體曝光了東風-41的試射活動。當時,中國國防部回應稱,我們在境內按計劃進行的科研試驗是正常的,這些試驗不針對任何特定國家和目標。另外,中國堅持自衛防禦的核戰略,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沒有改變。
當時,軍事專家尹卓在央視《今日關注》欄目中解讀稱,公認的核大國中,只有中國宣稱堅持防禦性的核戰略,即核反擊戰略。「美俄英法都認為,只要自己有需要,就可以首先使用核武器,但中國只有在受到核打擊後才會進行核反擊。」
然而,在外媒眼中,中國不斷更新、發展的新型戰略核武器,似乎並不符合所堅稱的防禦性核戰略。
對此,央視特約評論員李莉認為,中國的「兩個堅持」(堅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堅持不對無核國家使用核武器)並非是一個被動的策略,「在不首先使用核武的前提下還要保持威懾能力,就需要你自身具有對方無法攔截、遏制的核反擊能力。只有具備了這樣的反擊能力,才能讓對方對你使用核武器時有所顧忌。這就需要我們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核武器技術,這樣才能擁有堅持『兩個堅持』的底氣。」
資料 | 新華網 科技日報 環球時報 央視《今日關注》
校對 | 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