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上僅有的三個具備「三位一體」戰略核威懾能力的國家,中國一直十分注重戰略彈道飛彈的發展。雖然以往中國在戰略飛彈技術領域多集中在開發新技術和新型號,但近期進行的東風-5C同時搭載10枚彈頭進行試射,證明中國同樣注重新技術與現役裝備的結合。有觀點認為對於東風-5這種比較老舊且生存能力相對較差的型號繼續進行改進價值不大,但事實可能並非如此,中國發展具備多彈頭搭載能力的東風-5C事實上是具有縝密的考慮的。
圖註:就技術而言,一箭多星和分導式多彈頭是相通的
儘管具備機動發射能力的東風-31A和東風-41理論上在戰時具有更高的生存能力,但由於需要建設複雜嚴密的發射陣地和交通網絡,因此成本實際上並不比通常認為因需要建設固定發射井或發射架而成本高昂的固定發射式戰略飛彈。此外,由於彈體規格和發動機推力的限制,目前東風-41較之東風-5在最大射程和攜帶彈頭數量上仍有差距。目前東風-5仍然是中國射程最遠的洲際彈道飛彈(最大射程超過12000千米,也有資料稱為15000千米),這使得該彈成為目前中國僅有的能對北美大陸任意區域進行覆蓋的型號,因此該彈對於中國戰略威懾能力的意義不言自明。在東風-5C試射成功後,中國事實上具備了單次發射打擊多個目標、或對同一區域/目標進行復效殺傷的能力。此外,由於可攜帶的彈頭數量增加,東風-5C也能夠攜帶更多的假目標彈頭以誘騙敵方反導攔截系統,可以增強突防能力。
圖註:分導式彈頭打擊想像圖
從技術上來說,採用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的東風-5似乎不如採用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的「民兵」3型先進。由於東風-5所採用的偏二甲肼燃料易揮發、毒性強、密度小,導致東風-5體積偏大、幾乎沒有機動性可言,而且只能在發射前加注燃料、導致燃料的貯存成為一個很麻煩的問題。但這並不代表液體火箭發動機對於戰略飛彈來說一無是處。相對於固體燃料而言,用石油和化工原料加工的燃料生產更方便,此外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也具有更大的比衝和工作持續性。此外,東風-5與「長徵」2型系列運載火箭,採用相同的箭體和發動機,繼續沿用原來的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能夠節約生產和維護成本。因此,目前來說東風-5儘管設計上比較老舊,但對於中國而言仍然是不錯的戰略威懾平臺。
當然,即便改進後的東風-5C仍然是一款不錯的戰略飛彈,但考慮到該彈整體設計畢竟基於上世紀70年代的技術,因此改進到東風-5C時該彈的潛力已經挖掘殆盡,繼續改進的意義並不十分明顯。目前俄羅斯和美國正在發展新一代陸基戰略飛彈,相比於美俄的新型戰略飛彈東風-5無論哪個方面都不會佔據優勢,因此開發新型陸基戰略飛彈仍然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說,東風-5C在站好東風-5家族的「最後一班崗」的同時,也為新型戰略飛彈的研發爭取了時間。從這個角度來看,東風-5C對於中國的國防安全功不可沒。
更多軍事新聞動態請關注軍機圖微信公眾號:JJT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