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在2019年國慶大閱兵中,外形科幻的東風-17飛彈首次公開亮相,憑藉著威武的雄姿和先進的性能驚豔全場。
很多人都說它具備發現即摧毀的實時打擊能力,改寫了傳統的防禦和進攻模式,是遊戲規則的改變者,將把戰爭帶到讀秒時代。
那麼東風17飛彈到底厲害在哪?
掌握這項唯快不破的戰力,對於維護我國國家戰略安全,究竟有何重要的意義呢?
東風17飛彈
我知道大家肯定想說,諸如高超音速,桑格爾彈道,錢學森彈道,打水漂等等專業術語。
這些東西很多人都說過了,估計大家也聽膩了吧。
拜託,不要總是說打水漂打水漂了,我來說幾個其他方面的。
你細看下東風17飛彈,它白色部分是個非常獨特的彈頭,這長相怪異的飛彈,一定是有故事的飛彈。
這個獨特的設計就是乘波體彈頭,它在某種程度上是把高超音速飛行器與傳統的彈道飛彈這樣兩種武器結合在一起。
並且東風17在末端飛行進入大氣層邊緣約60公裡高度的時候,會釋放速度極快的滑翔彈頭,並依靠乘波體彈頭氣動外形調節飛行狀態,具備靈活的機動變軌能力。
但是我們知道高超音速飛行器在大氣中飛行,速度達到8馬赫時,飛行器的頭錐部位溫度可達2000℃,但飛彈艙艙室鋁合金材質的耐熱能力僅有170度。
由於飛行速度太快,不可避免的會和大氣劇烈摩擦生出高熱。
這就有點類似外太空而來的大塊隕石落入大氣層後,由於摩擦高溫,會在大氣中燒灼消失的現象。如果不做隔熱處理,就會出現東風快遞沒有抵達,自己便會燒灼得無影無蹤。
那麼中國的科研人員,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防熱材料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能夠實際投入製造高超武器的材料,僅有中國能夠掌握。
它就是中南大學難熔金屬與硬質合金研究所所長範景蓮領導的團隊研製的"輕質難熔金屬基複合材料",高溫強度提高5倍以上、密度降低一半,並且還能承受巨大的衝擊力和強表面氧化。
就類似於「刀刃」上的「好鋼」,能在高溫的炙烤中為飛行器劈出一條通路來。一舉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這項材料技術在全球範圍內也是首創。
可以說它就是中國高超音速飛行器的保護神!
風洞實驗
不僅如此,我們知道高超音速飛行器在飛行中,將面臨空氣動力、材料結構、制導控制、熱防護等等一系列複雜的科學和工程難題。
比如高溫會使空氣中的分子激發甚至電離,空氣就會變成不斷進行熱化學反應的複雜介質,其物理特性也將超出經典空氣動力學理論所能預測和模擬的範圍,所以這時候就必須使用風洞來進行測試。
風洞就是以人工的方式產生並且控制氣流的實驗管道,可以在地面模擬出各種飛行速度和環境,同時風洞的技術層次高低,也決定著飛行器的研發水平。
因此擁有能夠模擬高超音速飛行條件的風洞,成為發展高超音速武器的先決條件之一。
然而世界最強的高超音速風洞在中國,它就是JF12高超聲速復現風洞。
該風洞是國際首座噴管直徑2.5米,實驗時間超過100毫秒的超大型高超音速激波風洞。採用了俞鴻儒全球獨創的反向爆轟驅動技術,可以復現20到40公裡高空,馬赫數5到9的飛行條件,整體性能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在模擬馬赫數、試驗時間、噴口直徑等多個關鍵指標上,超過美國同類型號。這意味著,可以發現很多美國人沒有發現的問題。
可以說它為中國高超音速技術發展踩上了油門!
感悟
所以啊,像高超音速飛彈這種武器,不是說誰能搞就能搞的。它需要一定的技術積累、一定的工業積澱,同時還需要大量的資金、科技持續的投入。
而東風-17的亮相,不僅意味著中國在彈道飛彈領域,走在了世界尖端。還意味著中國在材料學、風洞測試等領域也走到了世界前列。而領先的背後則是硬邦邦的科研實力。
關於它的戰略意義,還是那句話,有了它,可以不欺負別人,但別人也別想欺負我們了。
最後小鯨想說:
東風快遞,使命必達。
使命源自責任,以優質的服務傳遞每一份快件。
我們的宗旨,以射程求發展,以精度求信譽。
親,收到貨麻煩給個五星好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