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事典日俄海戰中讓日本勝利的關鍵裝備竟然是偷來的?

2021-02-13 冷兵器研究所

1905年5月27日,羅傑斯特溫斯基中將率領著他的遠東援軍歷經三萬公裡的漫漫遠航,繞了大半個地球,終於出現在了對馬海峽。凌晨四時許,日方信濃丸號輔助巡洋艦首先發現俄軍艦隊噴出的煤煙,並於4點45分發回敵情電報,早已嚴陣以待的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各艦頓時一片歡騰,水兵們嚎叫著扔掉多餘燃煤,在甲板上傾倒防滑沙,換上消毒戰鬥服,將床墊綑紮於艦艇各處,士氣高昂地奔向各自戰位。 

▲俄海軍波羅的海艦隊司令官羅傑斯特溫斯基中將     


下午1點39分,俄軍38艘艦船組成的龐大戰列出現在聯合艦隊第一、第二分艦隊視野內,在雙方相距12000米之時,聯合艦隊旗艦三笠號上,升起了代表「皇國興廢在此一戰,全員須愈加奮發努力!」的Z字信號旗。

▲日本聯合艦隊旗艦三笠號戰列艦    


下午兩點零五分,雙方戰列相距八千米,三笠號戰列艦開始敵前大轉向,搶佔T字橫頭,後續艦艇緊跟旗艦,冒著俄軍彈雨依次左轉。兩點十分,日艦全部完成轉向。兩點十八分,聯合艦隊完成光學測距和彈道解算後,在射擊指揮儀控制下,日軍戰列右舷各種口徑艦炮同時怒吼,一群群305、152、76毫米炮彈撕裂空氣,伴著火車頭般尖利的嘯叫砸向俄軍艦隊,俄軍旗艦蘇沃洛夫公爵號,第二戰隊旗艦奧斯裡雅比亞號周圍彈落如雨,炮彈落點掀起沖天水柱。詭異的是,水柱內部竟然都爆發出了炫麗的火光。兩分鐘後,蘇沃洛夫公爵號就受到重創退出戰列,艦隊司令官羅傑斯特溫斯基身負重傷。接下來的炮戰中,被日方炮彈命中的俄軍艦艇無不發生威力巨大的爆炸,炸點伴著明顯的燒蝕,噴發出黃色的毒煙,衝擊波所過之處梁倒門塌,殘肢斷臂四處飛濺,3000度的高溫將鋼板都燒紅融化,很多俄軍水手皮膚被灼焦開裂,露出裡面鮮紅色的人體組織,發出慘絕人寰的哀嚎,其景象猶如阿鼻地獄。   


▲起火下沉中的「奧斯裡雅比亞」


12分鐘後,俄國第二分隊的旗艦「奧斯裡雅比亞」被擊沉,亞歷山大二世號、博羅季諾號、鷹號、西索伊—維利基號等四艘主力艦重創。至戰鬥完全結束,俄方共戰沉包括旗艦蘇沃諾夫公爵號、亞歷山大二世號、海軍上將納西莫夫號、東斯科伊號、博諾季諾號、海軍上將烏沙科夫號等在內的8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另有包括尼古拉一世號、海軍上將阿普拉克辛號、海軍上將謝尼亞文號、鷹號在內的四艘戰列艦被日方俘獲,太平洋艦隊所有主力艦幾乎全軍覆沒,十二艘戰列艦更是一條都沒保住。聯合艦隊能取得如此輝煌的勝利,主要歸功於一種黃色的粉末,這種粉末日本稱之為「下瀨火藥」。 

下瀨火藥,實際上就是苦味酸炸藥,化學名2,4,6-三硝基苯酚,常溫下成黃色粉末狀態,於1771年由英國人沃爾夫首次製備成功,主要用作染料用途。1871年,因為一次染料桶爆炸事故,苦味酸被法國人首先發現其爆炸威力超黑火藥近百倍的特性,將這種猛炸藥首次用於軍事用途。1885年,法國將苦味酸作為炮彈填充藥,1888年,英國製備出苦味酸炸藥並且用於軍事用途。走在世界前列兩國對苦味酸炸藥極為重視,不但對其化學配比嚴格保密,而且對生產線嚴格管控,火藥廠人員只要外出都必須經過搜身檢查才可放行。


▲苦味酸結晶體

幾乎同一時間,日本就敏銳意識到苦味酸炸藥的出現將是熱兵器發展史上的一場革命,他們對其興趣極大,但是在與法國談判引進過程中遭遇挫折。以當時日本對於西方新興技術的狂熱渴求態度和日本人那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性格來說,既然光明正大引進不成,那麼用情報手段獲取苦味酸配方就成了必然之選。1887年,富岡定恭以造兵監督官身份遠赴英法,當時法日關於苦味酸引進的談判雖然陷入僵局,但是並沒有完全談崩。為了推銷,法國安排日本外交代表團參觀了苦味酸生產線,富岡定恭少佐也身在其中。參觀過程中,法方陪同人員盯防很嚴,日方很難做什麼小動作。對此早有準備的富岡定恭裝作抓起一小撮苦味酸結晶在手中摩挲,然後又若無其事的丟了回去,這一看似正常的小舉動法方也沒有在意。

▲富岡定恭

結束參觀回到住處之後,富岡定恭小心翼翼的從手指甲中刮出一小點苦味酸晶體,這一小點珍貴無比的結晶輾轉交到了海軍兵器製造所技師下瀨雅允手中。經過成分分析,日本苦味酸炸藥於1891年配比成功,被定名為下瀨火藥。日俄海戰是其首次大規模應用(還有一種說法是甲午海戰中日方也有使用了填裝下瀨火藥的炮彈,但有爭議)打的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幾無還手之力。這種通過外交人員對先進技術情報的竊取並不是孤立事件,日本外交官們對所在對象國展開的是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領域的全方位秘密戰。

本文經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權發布,作者原廓。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日俄戰爭前後的日本海上戰略演變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曾講到了日俄戰爭以對馬海戰作為結束(點擊閱讀:日俄戰爭的落幕,對馬海戰的最後一日),而日俄戰爭也正是日本海上戰略轉變的重要時間節點,本文將探討日俄戰爭前後的日本海上戰略演變過程。日清、日俄兩次戰爭中,陸、海軍在軍事行動上密切配合,對日本的軍事擴張不斷取得勝利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伴隨著19世紀最後10年動蕩的世界局勢,日俄戰爭終於「眾望所歸」地爆發了。英國需要日本牽制住俄國在遠東的推進步伐,德國為了獨享在歐洲挑戰英國的利益,也攛掇俄國在遠東開戰。1902年1月30日《英日同盟協定》生效,戰爭的最後基石已經奠定。
  • 舌尖上的日俄戰爭:吃發黴黑麵包的敗給了吃大白菜的
    在日俄戰爭時期,東洋鬼子的身高遠不及毛子大鼻子,但除了彈藥抹平了兩者的身高差距外,戰鬥民族惡劣的後勤供應也讓人高馬大的沙俄士兵難以抗衡日軍
  • 日俄對馬海戰的影響
    對馬海戰(俄語:Цусимское сражение 日本語:にほんかいかいせん日本海海戰)是1905年日俄戰爭中兩國在朝鮮半島和日本本州之間的對馬海峽所進行的一場海戰。對馬海戰由日本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指揮的聯合艦隊對陣俄國海軍中將羅傑斯特文斯基指揮的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
  • 軍事 | 日本走向毀滅的勝利:贏得了這場海戰,卻依舊輸掉了整個戰爭
    經公眾號「戰爭事典"(微信ID:iwarstory)授權轉載。 這是一種與日本海軍在開戰之初所設想的對馬海戰式「戰列艦大決戰」相去甚遠的戰爭方式,只會有利於擅長於大規模生產的美國。 不過,即使是在瓜島戰役敗局已定的情況下,一直奮戰在第一線的日本驅逐艦隊仍然沒有像航母機動部隊、戰列艦隊、巡洋艦戰隊那樣紛紛退避三舍,去養精蓄銳等待所謂的「未來決戰」,而是在力量懸殊的情況下仍然取得了一場海戰的勝利, 這就是在1942年11月30日發生的隆加角夜戰,美軍稱為「塔薩法隆加海戰」。
  • 日俄海戰之初日本便取得了制海權?東鄉平八郎並不這麼看
    從第一眼看,其他戰爭中的結論並不能解釋日俄戰爭的結果。情況之所以如此,一定是因為日俄戰爭中有一些獨特之處,這些特點的存在,令日俄海戰與一般的戰爭完全不同。以此為前提,我們將探尋他們成功背後的原因,首先要指出的是,與對手相比,他們的最大優勢只體現在海陸協同上,而在大部分其他領域,日本實際並不佔據上風:與沙皇帝國引以為傲的陸軍相比,日本陸軍完全居於劣勢;在資源、裝備和財力上,他們也不如俄國;同樣,在海軍領域,哪怕將俄軍黑海艦隊排除在外,日本也無法與對手抗衡。 即使如此,日本卻取得了幾乎圓滿的勝利。
  • 聊聊日俄戰爭
    在我們的歷史教材中,說到日俄戰爭,一般都會強調這是兩大帝國主義在我國土地上爭搶勢力範圍,清政府腐敗無能,旁觀中立、任人宰割等等。但實際上,這些觀點並沒有反映戰爭的全貌。從更宏觀的角度看,日俄戰爭是20世紀第一場大國間的戰爭,更有「第零次世界大戰」之稱,是新興的日本與老邁的沙俄之間的對抗,戰爭的結果對二十世紀世界格局的走勢有深刻的影響。
  • 世界上第一次以電磁技術分勝負:日俄海戰中的電子戰
    如果說19世紀初幹擾敵方的無線電通信還是一種「正在來臨的思想」,那麼,1904年爆發的日俄戰爭首次在戰爭中使用無線電幹擾則標誌著電子戰正式登上戰爭的歷史舞臺
  • 正兒八經說民國——日俄海戰
    而對於日本而言,自從他們攻佔朝鮮之後,下一個目標顯而易見的就是東北,如果這裡要是被俄國人牢牢把持之後,那麼日本要想侵佔中國,將變的不太可能。雙方在這裡大大出手,也是早晚的事情。要說日俄戰爭的導火索,也是非常的搞笑,首先,俄國人趁八國聯軍之際,派兵佔領了東北全境。但是,此時的慈禧正在興奮自己再一次回到了權利鼎峰。至於東北丟不丟,她一點都不在乎。
  • 日俄戰爭日本贏了?為何戰後日本民眾打砸搶燒,波及整個東京?
    一般認為日俄戰爭,日本大獲全勝。但是我們聯繫一下《樸茨茅斯和約》的內容就會發現,日本似乎沒有佔到什麼便宜,而日本人心心念念的讓白人鬼子賠款,也根本沒有實現。日本政府居然忍痛籤了這個「不平等條約」。此消息傳回日本,日本人民義憤填膺,迅速聚集在日比谷公園,要求懲辦國賊、絕籤合約,抗議最終升級成了暴動而被日本軍警聯合鎮壓。
  • 一帶一路:日俄關係 日本崛起與俄國內亂
    圖說:東京民眾迎接勝利的提燈遊行。每當前線傳來捷報,日本各地都會舉行慶賀戰勝的「祝捷會提燈行列」,以保持人民高昂的鬥志。圖中東京民眾扶老攜幼穿著傳統的和服,興高採烈地提著燈籠或高舉日本萬歲的立牌,沉醉於勝利的歡樂中。
  • 日俄戰爭,戰俘,以及一些中國人的誤解|和氣貓
    俄軍此舉對於日本來說,是日俄戰爭不得不打的關鍵。圍繞朝鮮半島,日清戰爭爭奪朝鮮半島主導權,大清被淘汰出局,日本雖然勝利,但並未完全控制半島,半島在日俄間搖擺。親日派與親俄派鬥爭激烈,1895年閔妃被殺,高宗把王室搬到俄國領事館。1897年李氏朝鮮改稱「大韓帝國「,開始走親俄路線。如果朝鮮半島走親俄路線,那麼日本在俄國東進大計中也就岌岌可危了。
  • 明石元二郎:日俄戰爭中以一己之力扭轉了日本國命運的人
    現在的日本史學界,對此人有著如此高的評述,「沒了乃木希典,旅順也拿下來了。沒了東鄉平八郎,日本海大海戰也能贏。但要沒了明石元二郎,日本決不能贏得日俄戰爭。」  日本史學界對明石元二郎如此之高的評價,客觀而言確實也毫不為過,日俄戰爭期間此人在俄國搞出的一系列顛覆活動,為日本贏得日俄戰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是讓戰爭天平傾斜向日本一方的一顆最重量級的幕後砝碼。
  • 日俄戰爭:袁世凱、吳佩孚、張作霖等,為什麼都支持日本?
    據日本出版的《日俄戰爭回憶錄》中記載,袁世凱的日本軍事顧問坂西大尉,和袁世凱組織的情報系統密切合作。每天滿洲各地的中國間諜給袁世凱的情報,袁世凱馬上轉手交給坂西,由坂西翻譯成日文交給天京駐屯軍司令仙波少將,再由仙波少將轉給東北日軍大本營。日俄沙河大戰前,清朝駐俄公使館武官將俄軍的攻勢企圖匯報給袁世凱,袁世凱又轉手交給日本人。
  • 百年前的日俄戰爭,日本贏了,英阿馬島戰爭,英國贏了,最後的贏家都是是中國
    戰爭進行一年半後,日俄雙方皆已疲憊,於是美國此時站出來調停,1905年9月5日,日俄雙方達成《樸茨茅斯條約》,日俄戰爭宣告結束。1904年日本和沙俄為了爭奪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爆發了戰爭,但是最為諷刺的是這場戰爭竟然爆發在我國東北,清政府也一句話都不敢說。最後日本又讓世界吃了一驚,他們擊敗了強大的沙俄。
  • 日俄戰爭:對中國是禍是福?
    日俄戰爭,是日本和俄國在中國的土地上進行的戰爭。照理,日俄兩國兵戎相見,數十萬士兵上陣廝殺,你們到自家的地盤上去打鬥拼殺好了,卻為何把戰場選在了中國的東北?要把這件事說清楚,就得提到義和團運動。其中,俄國所佔比例最大,為29%;日本和美國各佔7%多一點。以前讀歷史,一直不明白庚子賠款,為什麼俄國所得比例竟然高達29%,是日美兩國的四倍還多。現在才知道,他是把出兵東北也算作了軍費開支,所以獅子大張口,拼命索取戰爭賠償,佔到了將近各國總和的三分之一。照理,《辛丑條約》籤訂之後,拿了戰爭賠款,各國軍隊便該撤出中國。其他國家都這樣做了,唯獨俄國遲遲不肯退出東北,還向中國提出各種特權。
  • 日俄戰爭中的「漢奸」公使
    所以日本政府挨前度後,甚覺為難,不得不俯就俄議,以為目前之計。日俄戰爭中的奔波者到了1904年12月19日,西方大國都預測日俄兩國終將一戰了,可楊樞還是一無所獲!眼見戰爭在所難免,他請求領導指示,若日本外務大臣向他詢問中方的態度,他將如何對答?在這一天的信中,他寫道:樞(楊樞自稱,下同)近因、日俄協約,秘密太甚,究不知是何用意,昕夕憂慮,寢饋不安!且以愚見度之,無論日俄如何定議,均恐於我不利,似宜自定主見,及早防備,不必俟彼定議之後始行肆應(各方響應)。想我政府統籌全局,已有措置機宜。
  • 一帶一路:日俄關係 慘烈的大海戰
    美國媒體準確地形容了這場即將到來的決戰的重要性:「羅傑斯特文斯基與東鄉交戰的結果,關乎戰爭的全局。如果東鄉獲勝,則日本就奠定了贏得日俄戰爭最後勝利的基礎,一躍成為世界第一流列強之林。與此相反,若是俄國艦隊戰勝,就可以奪走日本海的制海權,切斷駐守滿州的日本陸軍的補給線,俄國就將一舉挽回頹勢,使其即將衰落的國運重新復甦」[4]。
  • 周恩來為什麼不忘日俄戰爭?
    前者是日本一家侵華,後者是日俄為了東亞霸權大打出手,把中國東北作為戰場,而中國政府卻宣布局外中立,把國土讓給日俄作為戰場,其民族恥辱遠勝甲午戰爭。那場戰爭的結局是俄國戰敗,將中國東北的殖民霸權讓給日本。沙俄帝國在這場戰爭中遭受了恥辱,直到1945年通過在最後一刻加入對日戰爭才報了一箭之仇,通過另一個不平等條約奪回了40年前在中國東北的殖民權益。
  • 炮彈命中率高,卻未能擊沉日艦,甲午海戰中的「彈藥之殤」
    據此我們可以推斷,在第一次海戰(豐島海戰)前,艦隊似乎有足夠的炮彈使用;但第二次海戰,也就是最重要的大東溝海戰前,經過大幅消耗的彈藥卻沒有補充到位,尤其是對日艦破壞力最佳的開花彈,數量嚴重不足。由此可知,天津軍械局組織的生產能力,無法滿足戰爭中的消耗。那麼,日本人的炮彈儲備比北洋海軍又如何?
  • 日俄戰爭爆發,清朝宣稱中立,為何當地中國人卻更願意幫助日本?
    晚清時期發生在我國遼東地區的日俄戰爭便是其中典型。然而更為誇張的是,面對自己的神聖領土被如此粗暴踐踏,當時的清政府竟然完全置國家主權於不顧,對位宣布「局外中立」,這絕對可以堪稱是曠古之僅有。雖然在日俄戰爭爆發的前夕,關於如何消餌戰禍,清朝上下便已經議論紛紛。有激憤者如粵督岑春煊主張乘敵寇交戰之機「奮然一戰」收回東北主權,但列強及日俄雙為此時卻都希望清王朝保持中立,因為他們生怕中國一旦參戰,極有可能會攪了他們的「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