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一些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的書。前者大家都很熟悉,就不班門弄斧了,但日俄戰爭可能相對冷僻一些,有很多有趣的內容值得挖掘。
在我們的歷史教材中,說到日俄戰爭,一般都會強調這是兩大帝國主義在我國土地上爭搶勢力範圍,清政府腐敗無能,旁觀中立、任人宰割等等。但實際上,這些觀點並沒有反映戰爭的全貌。從更宏觀的角度看,日俄戰爭是20世紀第一場大國間的戰爭,更有「第零次世界大戰」之稱,是新興的日本與老邁的沙俄之間的對抗,戰爭的結果對二十世紀世界格局的走勢有深刻的影響。
首先,從戰爭起因上看,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中國東北、朝鮮地區成為日俄兩國博弈的戰場。俄國在東北亞地區不再謀求擴張,但致力於建設這片領土,尤其是西伯利亞大鐵路,計劃修建至太平洋,可以把廣袤的領土連接在一起。這其中,中國東北是重要的一環,一方面,穿越東北的鐵路方案最為經濟可行,另一方面,佔據一個不凍港是俄國長期以來的理想,經過反覆選擇,旅順大連被強行割佔,成為這個「偉大計劃」的重點。但旅順港天然的缺陷也為後期戰爭的失敗埋下了伏筆(出口狹窄、不易防守等)。另一方面,自甲午戰爭以來,日本已經將朝鮮半島視為禁臠,絕不容他人染指。兩大勢力在這一地區的相互滲透,借用國際政治學中「安全困境」的概念,雙方都增強自己的安全,引起另一方的不安,如此這般產生惡性循環。就日本和俄國而言,由於俄國進入中國東北,另一方要保證本國在朝鮮半島的安全,在這種強烈的安全困境意識之下,除了戰爭雙方再也找不到其他有效的解決辦法。
一張圖看清日俄戰爭形勢,朝鮮和遼東地區是主戰場
一個細節,海參崴附近的地圖,亮點很多
其次,對於這場戰爭的過程,有個恰當的比喻,就是「膽大包天的孩童戰勝了力大無窮的巨人」。日本雖然是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但是被甲午戰爭吊起了胃口,用巨額的賠款武裝了海軍。俄國雖然在旅順、海參崴有兩大基地,但是戰略方向的不確定、用人的失當、盲目的自大都成為了失敗的誘因。整場戰爭可分為兩大階段:前期是日軍對朝鮮的進軍、對旅順的包圍和東北地區的拉鋸戰,可以旅順的陷落作為標誌。甲午戰爭期間,日軍只花幾個小時就拿下了旅順要塞,沒想到10年後重徵此地,一共打了10個月,前後投入了近10萬兵力,傷亡5.9萬人。但日本海陸軍的合作不僅拿下旅順基地,還將俄軍太平洋艦隊全殲,阻止了其與本土艦隊的合流,具有戰略意義。後期是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遠徵日本,但葬身於對馬海峽。對馬海戰是世界歷史上雙方損失最為懸殊的海戰,日軍僅以3艘魚雷艇的代價,殲滅俄軍艦32艘。至此,貌似強大的俄國完敗於日本,讓全世界大跌眼鏡。日俄戰爭是雙方都舉全國之力投入的一場大戰,據統計,日方參與作戰的軍人與相關人員超過108萬人,俄國僅通過西伯利亞鐵路送往戰場的兵力便超過129萬人。人員傷亡方面,日方付出較高的代價,戰死8.4萬人,負傷14.3萬人,俄國戰死5萬餘人,負傷15-20萬人 。整場戰爭以日本陸軍慘勝、沙俄海軍慘敗的結局告終。
旅順要塞地勢,圖中203高地成為決勝關鍵
第二太平洋艦隊用時大半年,千裡迢迢奔赴戰場,被日本海軍全殲
戰爭背後是大國之間的角力。回到本文開頭,為什麼日俄戰爭被稱為「第零次世界大戰」?因為日俄只是發動戰爭的雙方,但是他們的背後卻有各自的支持者和陣營,比如日本背後的勢力是英國和美國,沙俄的支持者則是法國和德國。但英國實力遠遠強於法德兩國,在它的影響下,俄國海軍穿越大半個地球,連一個穩定的落腳點都找不到,自然難免失敗。另一方面,一些新武器如機關槍的使用也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預演(這也是人員大量傷亡的原因之一)。日俄戰爭的失敗,導致俄國國內動蕩,同時軍方不穩,無法成為社會的保守基礎,革命勢力此消彼長,直到1917年爆發大規模革命,誕生了蘇維埃政權。另一方面,戰爭的勝利將日本推上了東亞強國的位置,真正受到西方列強的認可。有俄國作為先例,歐美諸國發現再也不可能在東亞集中與日本對抗的軍力,這也成為後續日本在該地區肆虐的一大原因。
戰爭漫畫:老羅斯福調停俄日兩國
最後,對於中國而言,日俄戰爭又再次平衡了中日俄三方在東北的力量,其實是一個不壞的結局。日俄雙方各自從東北撤軍,清朝收回了幾乎已經失去的東北主權,避免了被俄國佔領的結局(但旅大地區仍被日本割佔),同時又消耗了日本的實力,延緩了其侵華的步伐。但腐朽的清政府並沒有抓住這個歷史時機,反而立憲失敗,走上了滅亡的道路,這又是另外一個話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