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戰爭」中俄國戰敗的原因?

2021-03-05 高博新視野

GDP總量大,並不一定代表國家戰爭能力強。

在2000年「第三世界」國家的GDP總量就已超過「第一世界」(美國、西歐、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等發達國家);但如今第一世界依舊在世界上處於強勢地位。

2018年印度、英國、法國總GDP與印度處於同一量級,但英國與法國的戰爭能力依然遠強於印度。

歷史上GDP總量大的國家被GDP總量小的國家戰勝的例子不勝枚舉。

近代影響東亞格局的日俄戰爭就是最著名的例子之一。

日俄戰爭(1904年2月8日—1905年9月5日)前俄羅斯帝國國力遠勝於日本帝國,戰爭的結果是日本慘勝。

(尼古拉王子訪問日本,後成為俄羅斯末代沙皇)

戰爭前夕:戰爭前夕俄國總人口達1.41億人,1904年陸軍常備軍總兵力約105萬人,後備役軍人達375萬人。

日本總人口約4400萬。戰時可動員200餘萬後備兵員(實際上動員了118.5萬人)。

戰前沒有國家認為日本能夠戰勝俄羅斯帝國,但戰爭結果讓很多人大跌眼鏡。

日本最終戰勝俄羅斯帝國,其原因有以下兩點:

(連接俄羅斯遠東與西部的大動脈西伯利亞鐵路)

1,俄羅斯帝國雖然國力強於日本,但由於國土廣大,防禦方向多,90%的兵力部署在西部地區,在遠東戰場雙方兵力相當,日本參戰兵力40萬,俄羅斯參戰兵力五十萬。

遠東戰場遠離俄羅斯帝國重心,後勤和兵力有限,而日本全力以赴。

2,日本外交戰略優於俄羅斯帝國,日本在國際上與當時最強大的國家英國結成「英日同盟」共同對付俄羅斯。

(俄國波羅的海艦隊行進路線)

英國關閉蘇伊士運河,迫使俄羅斯強大的波羅的海艦隊繞行非洲好望角,師老兵疲,最終在「對馬海戰」中完敗。

此戰之後,東亞的政治格局徹底改寫,日本取代沙俄一躍成為東北亞地區首屈一指的軍事強國。

最後插一句,有些觀點認為,俄羅斯若再戰,日本將戰敗,但事實上不僅日本無力再戰,俄羅斯面臨的困難更大,因為俄羅斯帝國在西方的敵人比日本更為強大。

相關焦點

  • 一帶一路:日俄關係 日本崛起與俄國內亂
    圖中大批日本民眾身穿傳統和服,手持棍棒刀劍,揮舞著日本國旗,準備攻擊法國的使館。法國曾與俄國籤署法俄盟約,但卻又在英國的介入下,選擇在日俄戰爭中保持中立,僅在俄國太平洋艦隊遠徵時,於東非及安南提供俄國艦隊補給相關的協助。儘管如此,此舉仍引起日本輿論的不滿,導致日本民眾憤而攻擊法國使館。
  • 日俄戰爭時,戰敗的沙俄只割地不賠款,日本為啥默默接受了呢?
    有時一個國家實力雖然強大,但因受各種因素影響制約也很難贏得一場戰爭的勝利。20世紀初發生在中國東北的日俄戰爭,就是這種情況。本來國際社會都以為強大的沙俄會獲勝,然而大跌眼鏡,獲勝的卻是蕞爾小國日本。日俄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就是沙俄的「遠東政策」和日本的「大陸政策」在朝鮮半島和中國遼東半島發生了激烈碰撞。1904年戰爭終於爆發。當時的日本資本主義信奉軍國主義急於擴張,想佔領朝鮮半島、中國直至霸佔亞洲。
  • 聊聊日俄戰爭
    在我們的歷史教材中,說到日俄戰爭,一般都會強調這是兩大帝國主義在我國土地上爭搶勢力範圍,清政府腐敗無能,旁觀中立、任人宰割等等。但實際上,這些觀點並沒有反映戰爭的全貌。從更宏觀的角度看,日俄戰爭是20世紀第一場大國間的戰爭,更有「第零次世界大戰」之稱,是新興的日本與老邁的沙俄之間的對抗,戰爭的結果對二十世紀世界格局的走勢有深刻的影響。
  • 日俄戰爭中乃木希典
    畢竟日俄戰爭距今已經117年了,好多歷史資料也都很難尋找了。現在人對那段歷史說法多種多樣的,特別國人對那段歷史能夠認真研究的不多,知道者也很少。而我總是想把事情研究分析的接近真相,最起碼能夠符合歷史邏輯。其實日俄戰爭,對後來亞洲地緣局勢影響及其深遠的,一直影響到今天。如果沒有那一場日俄戰爭,今天局勢是什麼樣的,是很難令人推測的。畢竟歷史都是一步步走出來的。
  • 周恩來為什麼不忘日俄戰爭?
    今年是甲午戰爭120周年,但也是日俄戰爭110周年。前前者是日本一家侵華,後者是日俄為了東亞霸權大打出手,把中國東北作為戰場,而中國政府卻宣布局外中立,把國土讓給日俄作為戰場,其民族恥辱遠勝甲午戰爭。那場戰爭的結局是俄國戰敗,將中國東北的殖民霸權讓給日本。沙俄帝國在這場戰爭中遭受了恥辱,直到1945年通過在最後一刻加入對日戰爭才報了一箭之仇,通過另一個不平等條約奪回了40年前在中國東北的殖民權益。
  • 細思極恐:假如沙俄在日俄戰爭中獲勝,中國的歷史將如何發展?
    「黃俄羅斯」計劃的內容是:政治上通過逼迫清政府籤訂《奉天交地暫且章程》,將東北變為它的行政區劃;經濟上以華俄道勝銀行為軸心,控制和壟斷東三省的全部礦業開採權、林業經營權、河流航行權和貨幣發行權,建立一套完整的殖民經濟體系;軍事上頒布《俄國臣民遷入在滿中東鐵路分局附屬地條例》,建立具有軍事警察性質的「哥薩克村」和「士兵村」,達到完全佔領中國東北地區的野心。
  • 日俄戰爭為何爆發?朝鮮如何徹底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要求俄國保全中國滿洲領土,承認朝鮮在俄國利益範圍之外。若猶遷延不決,恐於日俄兩國均大不利。同時,日本加快向中國東北調動部隊,日俄戰爭一觸即發。日俄戰爭中的一處俄軍陣地在此7天前,俄國駐日大使、談判全權代表羅森向日本提出最後通牒:1、俄國承認日本在朝鮮的優越權益,但不允許日本在朝鮮沿岸設置軍事設施。
  • 日俄戰爭日本贏了?為何戰後日本民眾打砸搶燒,波及整個東京?
    但俄國的歐洲部分實力不損,日本則後備兵力不足,戰爭陷入僵局。按照甲級戰犯谷壽夫的《機密日俄戰史》所說,日俄戰爭前,日陸軍共20萬人,一旦開戰,日本擴軍能到60萬;海軍艦艇有152艘,但主力艦隻有6艘鐵甲艦、6艘重巡。但日俄戰爭日本動員了110萬人,傷亡達20萬人,軍費開支18億日元,是當年日本財政收入的8倍!
  • 日俄戰爭:對中國是禍是福?
    日俄戰爭,是日本和俄國在中國的土地上進行的戰爭。照理,日俄兩國兵戎相見,數十萬士兵上陣廝殺,你們到自家的地盤上去打鬥拼殺好了,卻為何把戰場選在了中國的東北?要把這件事說清楚,就得提到義和團運動。2月8日,日本海軍未經宣戰,即突然襲擊了俄國駐紮在中國旅順口的艦隊,日俄戰爭爆發。2月12日,中國清政府以日俄兩國 「均系友邦」為由,宣布局外中立。戰端一開,日本便全力以赴,將所有資源都投放到遠東戰場,加之距離戰場較近,準備充分,熟悉地形,因此打起仗來佔盡優勢。相比之下,俄國儘管國土面積、兵力數量、武器裝備都碾壓日本,但進入戰鬥狀態,卻各種弊端悉數呈現。
  • 日俄戰爭,乃木希典,203高地戰場遺址瑣記…
    俄國想獨吞中國東北,未免想的太天真。其中以英國為甚。英國孤懸海外,國家的長期政策就是避免歐洲大陸出現一個一家獨大的強國,如果有這個苗頭,就聯合其它國家打壓一下。拿破崙的法國、希特勒德國,以及沙皇俄國在這次日俄戰爭中都吃了英國的虧。俄國佔領東北後,英國和日本迅速結盟。
  • 日俄戰爭中的「漢奸」公使
    日俄戰爭中的奔波者到了1904年12月19日,西方大國都預測日俄兩國終將一戰了,可楊樞還是一無所獲!眼見戰爭在所難免,他請求領導指示,若日本外務大臣向他詢問中方的態度,他將如何對答?在這一天的信中,他寫道:樞(楊樞自稱,下同)近因、日俄協約,秘密太甚,究不知是何用意,昕夕憂慮,寢饋不安!且以愚見度之,無論日俄如何定議,均恐於我不利,似宜自定主見,及早防備,不必俟彼定議之後始行肆應(各方響應)。想我政府統籌全局,已有措置機宜。
  • 被吊打的戰鬥民族,還原一個真實的日俄戰爭
    中國人背負這樣的屈辱一直到4年後的日俄戰爭結束,才算徹底擺脫。1904年,日本應清政府的要求出兵東北,發動了「日俄戰爭」。你沒有看錯,是清政府要求日本去幫它收回東北主權,更在一定程度上為日本提供了武器和糧食。條件是戰爭結束後旅順、大連等港口租借給日本,並讓日本在南滿鐵路以東有駐軍的權利。
  • 克裡米亞戰爭:明明主角是俄國與土耳其,為啥中國卻是最慘受害者
    而其中特別有名的一場就是1853年的克裡米亞戰爭,但是在這場戰爭裡,受損最嚴重的的不是直接參戰的俄國和土耳其,也不是在其中煽風點火的英法等國,而是當時唯唯諾諾的中國。其實,這也是有原因的。聖城耶路撒冷的爭奪只是這場戰爭最直接的導火線,戰爭背後真正的原因其實是帝國們擴張需求之間的必然衝突。當時的土耳其敢和俄國開戰,背後有著英法兩國的默許。但是很可惜,沙俄雖然是帝國主義最薄弱的一環,但是打一個土耳其還是不在話下。隨著戰爭的進展,沙俄也一直佔據上風。
  • 國內難得一見的日俄戰爭影像集
    直到今天,這場發生於20世紀初的戰爭仍然受到中國社會的高度關注。過去一百年中,以交戰雙方日俄及發生地中國為視角的著作已經十分豐富,但遺憾的是,它們往往只注重文獻資料,缺乏照片、圖片等直觀呈現戰爭的歷史影像資料。而以旁觀者視角,尤其是以英國、法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的相關著作在國內卻鮮有出版。日俄戰爭爆發後,英法兩國高度關注戰事發展,兩國國內社會同樣對這場戰爭充滿了興趣,並留下了大量的官方檔案、記述。
  • 中國領土庫頁島,日俄激烈爭奪百年,為何大清卻袖手旁觀?
    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日俄兩國同時對庫頁島進行侵奪,自然會不可避免地引發利益衝突,因此在一百多年的時間裡,日本和俄國圍繞著庫頁島展開了激烈的爭奪,這場爭奪戰,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由於地理位置上的原因,所以在一開始時,庫頁島的勢力範圍在無形中形成了兩個部分,俄國佔據庫頁島北部,日本佔據南部,兩國大體上是井水不犯河水,相安無事的。
  • 百年前的日俄戰爭,日本贏了,英阿馬島戰爭,英國贏了,最後的贏家都是是中國
    戰爭進行一年半後,日俄雙方皆已疲憊,於是美國此時站出來調停,1905年9月5日,日俄雙方達成《樸茨茅斯條約》,日俄戰爭宣告結束。表面上清朝一言不發,作為中立國,看著俄國和日本在自己的國土上打仗,十分屈辱。其實聰明點的人都知道,中國獲利最大。畢竟如果沒有這場戰爭,東北三省必定成為俄國的一部分,畢竟俄國在東北部署了大量部隊,旅順港直接作為自己的太平洋艦隊基地。可想而知,沒有這場戰爭,俄國勢力將毫無阻攔的進入東北三省,久而久之,東北三省就會成為俄國的一部分。而日本的勝利,有效的打擊了俄國的軍事力量,導致俄軍撤出東北。
  • 日俄戰爭(6)
    管控是在列國認定韓國沒有外國幹涉,也能夠獨立存續下去之前的臨時措施。這個「臨時的日俄共同管控」可以是包括列國在內的大協定,也可以是日俄兩國之間的協定。伊茲沃利斯基12月8日(11月25日)再次向拉姆斯道夫報告。從日方對趙秉式所做答覆來看,日本對韓國中立化「不太感興趣」。如果韓國向列國公然提出請求,由於列國中也許會有對韓國內政持批判態度的國家,日本大概會立即跳出來表示贊同。
  • 沒了他,日本贏不了日俄戰爭
    「沒了乃木(希典)大將,旅順也能拿下;沒了東鄉(平八郎)大將,日本海大海戰也能贏;但沒了明石元二郎大佐,日本絕贏不了日俄戰爭。」1905年,傳統強國俄國竟敗在小小的日本手中。直到今天,許多人仍熱衷分析其中的勝敗之道,但往往忽略了一個關鍵人物:日本駐俄武官明石元二郎(1864-1919)大佐。
  • 國內難得一見的影集像:日俄戰爭中的中國人
    1904—1905年,日本和俄國兩個帝國主義國家為了爭奪遠東霸權,在我國的東北地區展開一場規模龐大的戰爭。腐敗無能的清政府竟然不顧戰區百姓的生死,宣布「中立」。日俄兩國表面上聲稱尊重中國的中立,但事實上,兩國軍隊卻在戰區和中立區肆無忌憚地燒殺搶掠。他們在佔領區隨便抓人做苦工,修築軍事工事,運輸軍需用品。他們強佔民房,肆意毀壞農田。
  • 日俄戰爭中日軍三次塞港行動
    「旅順港口閉 塞碑」所記述的是日軍在1904年日俄戰爭中,為爭奪制海權,採用沉船的方式對旅順港口實施三次封鎖主航道事件。碑文如下:「福井丸」沉船鐵錨長350釐米,一錨爪殘缺,中間是錨杆柱,杆柱頭部中間有一孔,用來穿鐵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