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俄戰爭中,日軍指揮官乃木希典的表現真的很糟糕嗎?

2021-02-13 老周的深度軍事

摘要:對於日俄戰爭,很多人都覺得日軍指揮官乃木希典戰術呆板,只知道讓士兵發動人海戰術一波接一波不計傷亡地強攻硬打,那麼他的表現真的很糟糕嗎?

    對於日俄戰爭,很多人都覺得日軍指揮官乃木希典戰術呆板,只知道讓士兵發動人海戰術一波接一波不計傷亡地強攻硬打,那麼他的表現真的很糟糕嗎?

    說起日俄戰爭中,乃木希典的表現,最常見的看法,豈止是糟糕而已,簡直就是一頭蠢豬,日本近代史上臭名昭著的「肉彈將軍」,除了乃木希典,再無別人了。

    1904年爆發的日俄戰爭,成就了日本20世紀初所謂的「四大軍神」,這其中除了當時的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東鄉平八郎之外,還有兩位死於旅順港戰役中的廣瀨武夫海軍少佐以及陸軍少佐橘周太,最不可思議的是,乃木希典居然也名列其中,相比於其他三人,乃木希典的「軍神」稱號是最為人詬病的。

    乃木希典的成名之戰是旅順戰役,也正是旅順戰役讓乃木希典一戰封神,但在旅順戰役中乃木希典的指揮明明就是典型的「人海戰術」,「肉彈將軍」之名就是由此而來。將5萬日軍送入鬼門關的乃木希典又為何會被奉為「軍神」的呢?

    乃木希典是個中國通,不但能寫漢詩,而且對中國古代典故也了熟於胸,對於中國古代將軍抬棺上陣的做法頗為讚賞,在日俄戰爭爆發之後,臨危受命的乃木希典被任命為第三軍司令官,終於有了表演機會的乃木希典決定效法中國古人,於是在率軍登陸中國之前,就早早準備好了三口棺材,因為乃木希典的兩個兒子也隨同他一同出徵,所以準備父子三人一起馬革裹屍而還。乃木希典抬棺上陣的高調做法自然容易引起別人的敬重,至少乃木希典是這麼想的,而諷刺的是乃木希典的兩個兒子都先後死在了旅順戰場上,反倒乃木希典卻獨自偷生。

    旅順戰役開始後,手握3個步兵師團和2個野戰炮兵旅團,擁有386門大炮的壓倒性火力優勢下,面對沙俄軍隊苦心經營多年固若金湯的旅順口,不是去發揮炮兵的優勢,反而固守著步兵集團衝鋒的陳舊觀念,過度迷信於「人海戰術」,其結果可想而知。

    旅順戰役乃木希典足足打了150天,發動了3次對旅順的總攻,得到的結果卻是日軍損失了5萬餘人,而旅順仍然牢牢的控制在沙俄軍隊手中。

    乃木希典「肉彈」戰術的失敗引起了日本國內普遍不滿,紛紛要求撤換乃木希典,但明治天皇卻力排眾議,仍然力保乃木希典,而明治天皇的理由也頗為奇葩,居然說如果撤了乃木希典的指揮權,乃木希典會剖腹自殺的,雖然明治天皇的藉口實在不咋滴,但卻實實在在的保住了乃木希典可憐的臉面。

    雖然明治天皇力保乃木希典,但鑑於旅順口久攻不下,實力派的滿洲軍司令官大山巖還是派出了參謀長兒玉源太郎,接替了乃木希典的戰場指揮權,名義上乃木希典仍然是第三軍的司令官,但實際指揮權已經落到了兒玉源太郎的手中,兒玉源太郎充分發揮了日軍的炮火優勢,僅僅用了8天時間就攻下了乃木希典連續幾個月進攻沒有得手的203高地,而且日軍的損失也僅有6000多人。

    戰役制高點203高地的失守讓盤踞在旅順的沙俄軍隊鬥志全無,很快就派人聯絡乃木希典協商停火,乃木希典就坡下驢派他的參謀長伊地知幸介與俄軍達成協議,俄軍退出旅順,日軍順勢佔領旅順。

    旅順戰役最後等於是兒玉源太郎指揮的,但因為乃木希典仍然是名義上的第三軍司令官,因此佔領旅順的功勞仍然落到了乃木希典的頭上。

    乃木希典回國後,在明治天皇為他舉辦的慶功集會上,乃木希典的第一句話就是「吾乃殺乃兄乃父的乃木是也」,這說明乃木希典對於自己在旅順戰役中的指揮錯誤還是有所承認的,只是錯誤歸錯誤,榮譽面前還是不遑多讓的。為了報答明治天皇的所謂知遇之恩,在明治病死之後,乃木希典也只有剖腹自殺,來為天皇殉葬這個唯一的選擇了。

    乃木希典雖然被刻意的美化為「軍神」,但仍然掩蓋不了乃木希典愚蠢的本質,因此說乃木希典是日本歷史上最廢柴的「軍神」,一點也不為過。

    這應該就是對乃木希典最主流的看法了。

    日俄戰爭前期,日本方面打得確實糟糕透頂,日軍最著名的所謂「豬突」戰術,也就是這時開始發揚光大的,我想這種純粹靠用士兵血肉堆砌的戰鬥,正是後來很多人對乃木希典的指揮最有質疑的地方,問題在於,日俄戰爭實際上並不是乃木希典指揮的!

    乃木希典,是日本古代軍隊朝近代軍隊轉化時期的代表人物,也是明治維新中最早出國留學,學習國外先進軍事技術的潮流人物,他也帶領日本近代軍隊參加過國內的西南戰爭,以及甲午戰爭,有著豐富的理論和實戰經驗。大家都知道,近代軍隊的標準戰術就是排隊槍斃黨,火力密度就靠人多槍多,射擊整齊來保證。然而,日俄戰爭是一場近代軍隊朝現代軍隊轉化的戰爭,連乃木希典自己都知道,自己那一套戰爭方式已經過時了,日本軍方同樣也知道這一點,但是論資歷、論職位,當時的日本只有乃木希典適合擔任這個指揮職位,所以他就成了這一戰的日方元帥,而具體指揮,實際上是他的參謀長伊地知幸介中將。

     伊地知幸介是乃木希典的晚輩,同樣也是曾經留學德國,學習過現代軍事戰術的日軍新銳將領,軍方大本營正是擔心乃木希典不了解現代軍隊的指揮,所以特意派他來負責具體指揮,乃木希典本人也知道自己已經是個過氣陳舊的老派指揮官,因此在戰爭中傾力支持伊地知幸介,然而伊地知幸介指揮下的卻是剛剛具備現代軍隊雛形的日本軍隊,火力密度還是不及當時的俄軍,要知道遠東俄軍雖然遠離本土,和本土漫長的交通線讓後勤保障和增援都是一種讓人絕望的事情,所以遠東俄軍歷來不敢指望增援,都是圍繞以建設一個要塞堡壘為中心,不斷的加固,囤積物資,憑藉堅固的堡壘和充足的儲備物資來抗擊日軍的進攻。

    日俄戰爭中日本人面對的就是這樣建設出來的俄軍要塞群,當時的日本也還沒有達到帝國主義列強的水準,我可以負責任的說當時日本軍隊單論裝備,尚不及腐朽的大清,很戰役除了靠屍山血海去拼,也沒有別的好辦。要說日俄戰爭前期,伊地知幸介也不是沒組織過夜襲奇襲,土工作業之類的花招,可是沒用,俄軍的堡壘戰術他們自己還沒有完全整備,火炮老舊,可是對付日本人,質量上沒落後,數量上也不匱乏,就是在這一戰中,有個俄國工程師發明了可以曲射的迫擊炮。

    日軍打了150天,死了五萬多人,包括乃木希典的兩個兒子,也沒攻下俄軍旅順要塞群,不過仗是伊地知幸介具體指揮的,屍山血海的鍋則是乃木希典幫他背著,一直被人詬病的203高地之戰,我鬧不清為什麼一直被人拿來批評乃木希典的血海戰術?其實203高地之戰,反倒是日軍在日俄戰爭中的一個亮點,是在日本大本營實在看不下去伊地知幸介的全面開花送人頭戰術後,派來另一個新銳軍官兒玉源太郎,他採用火炮集中,從而提高局部戰區火力密度,八天之內,用六千多人的代價,就拿下整個戰局關鍵的203高地,最終逼降了俄軍,跟前期的屍山血海根本不是一回事。所以日俄戰爭中,乃木希典其實沒有負責什麼具體指揮,就是個背鍋的,還死了二個兒子的老頭。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法軍總司令貝當在凡爾登戰役中也同樣指揮了一場血腥的「笨仗」,人數並不佔明顯劣勢的114萬協約國軍隊在守勢作戰中面對125萬德軍,卻打出了一場傷亡比54.2萬對43.4萬的戰役,通常實力相差不大情況下,守方傷亡會遠遠少於攻方。但防守的法軍傷亡超過了德軍,卻僅僅將德軍攻勢擋住,未能將對方逐出國境,甚至都未能解除德軍對自己首都巴黎的威脅。

    但戰史界卻公認貝當圓滿履行了自己總司令、戰役總指揮的職責,因為他用一句「他們是過不來的」把德軍擋在了大巴黎門戶之外,牢牢控制了凡爾登這個「法蘭西島的鑰匙」,從而使得協約國在此後幾年裡雖始終內線作戰,穩穩立於不敗之地。簡單說,貝當仗打得笨,代價也實在慘重,但在戰略層面他卻完成了目標,奪取和保住了主動權,為日後整個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正因如此,在其它戰局中表現更糟的貝當就此一戰成名,雖然二戰中有組建偽政權的恥辱,但戰後仍能憑藉一戰的戰功獲得特赦,至少保住了一條性命而並未因此受到太多爭議。

    那麼回過頭來看乃木希典:作為第三軍司令官,他的職責是打贏旅順戰役,奪取整個日俄戰爭的戰略主動權,而打贏旅順戰役的勝負手,則是奪取二百三高地,取得俯瞰旅順口、咬住當地俄陸海軍咽喉,這兩個目標一旦達到,俄羅斯在整個日俄戰爭中就先手盡失,無力回天,甚至不惜舉國之力搞「太平洋艦隊環球增援」,和讓陸軍沿西伯利亞大鐵路增援,都只能是「添油送餅」。乃木希典的二百三攻擊乃至整個旅順口攻勢,戰術層面極為笨拙甚至不妨說愚蠢瘋狂,為此付出了慘痛代價,但戰略層面上他的確完成了自己作為第三軍司令的職責:二百三拿下了;旅順口俄陸海軍被置於死地了;整個俄羅斯遠東戰略格局因此不可逆轉地惡化了;日俄戰爭中日軍奪取並最終保住了戰略主動權,基本達到了當初發動戰爭的目的——如果我們可以承認貝當在凡爾登戰役中的表現是基本合格的,那麼我們也應該承認,乃木希典也是如此。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帳號【深度軍事】原創內容,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長按二維碼關注本號,解讀軍事歷史,點評時事風雲,感謝支持

相關焦點

  • 乃木希典漢詩與甲午、日俄戰爭
    因日俄戰爭中指揮日軍攻克旅順口而一戰成名,在二戰前被許多日本人奉為「軍神」。其實乃木希典的作戰指揮能力真的不怎麼樣,只不過由於是個狂熱的戰爭分子同時又對天皇忠心耿耿,因此受到吹捧而已。 乃木希典生於日本東京,自幼受到日本武士道精神與儒學忠君思想的教育,1877年在鎮壓叛亂的戰爭中,乃木希典作為聯隊長在戰場上丟掉了聯隊旗,自覺無顏苟活,欲自殺以謝天皇,後被好友勸阻,申請天皇赦免。由於自責,染上酒癮,經常借酒消愁。後升為少將,赴歐洲留學,為德國人的淳樸、內斂及對自己文化傳統的珍重所震撼。
  • 日俄旅順會戰:日軍自殺式強攻203高地,成就了一代軍神乃木希典
    之前我們已經討論過有關「日俄戰爭」的歷史背景和意義,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決定這場戰爭勝負的關鍵之戰——旅順會戰(包括203高地爭奪戰)。比較有意思的是,負責指揮這場戰役的日軍指揮官乃木希典因為此戰的勝利而一舉成名,後來還被日本軍國主義奉為「軍神」。
  • 日俄戰爭中乃木希典
    畢竟日俄戰爭距今已經117年了,好多歷史資料也都很難尋找了。現在人對那段歷史說法多種多樣的,特別國人對那段歷史能夠認真研究的不多,知道者也很少。而我總是想把事情研究分析的接近真相,最起碼能夠符合歷史邏輯。其實日俄戰爭,對後來亞洲地緣局勢影響及其深遠的,一直影響到今天。如果沒有那一場日俄戰爭,今天局勢是什麼樣的,是很難令人推測的。畢竟歷史都是一步步走出來的。
  • 史海鉤沉 揭秘日俄戰爭中最血腥一幕:爭奪203高地
    為了抵抗日軍,俄軍在旅順設置了東、西、中三條防線,猴石山(因海拔高度203米,被稱為203高地)是西部防線的制高點。在日軍攻打203高地之前,俄軍在山上僅部署了2個炮兵連,修築了1道步兵壕、1道散兵壕,以及數個掩體等臨時工事。5月下旬,日俄戰爭金州南山戰役結束後,俄軍匆忙在臨時工事內部署了150毫米口徑加農炮、速射炮各2門。6月2日,俄軍西伯利亞第五團進駐該陣地,指揮官是特列齊亞諾夫上校。負責攻打203高地的是日本第三軍司令乃木希典,他調集了第三軍的大部分火炮,集中到高地附近。
  • 歷史上的今天:1904年日俄戰爭在中國領土上爆發 | 循跡曉講
    乃木希典和軍官們的合影不怕死的乃木在日本被稱為「軍神」圖片來自網絡雙方圍繞旅順展開激烈爭奪,日軍指揮官乃木希典以「肉彈」戰術(不計代價,拿人往裡填)強攻旅順,最終使戰局逐漸轉向對於日軍有利(但並未徹底拿下旅順)。
  • 血戰旅順城:日俄戰爭重大轉折
    本文摘自《日俄戰爭全史》日軍攻陷旅順,使日俄戰爭發生了重大轉折,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使俄軍士氣更低落,戰略上更加被動,同時也加速了俄國國內革命運動的發展。雖然日軍最終獲勝,但是滿州軍卻因為遲遲無法得到人員和彈藥補充而不得不轉入全面防守,這對了解日本財力難以為繼,希望儘快結束戰爭的兒玉來說是難以接受的。他決定前往旅順親自率領第三軍,拿下203高地。
  • 【萬象】日俄戰爭絞肉機——1904年的旅順口203高地
    1904年2月8日,日俄戰爭爆發,中國的東北、朝鮮半島成為日俄逐鹿的主要戰場。經鴨綠江、遼東半島等一系列戰鬥後,日軍於7月中旬推進至旅順口附近。日軍進攻旅順口要塞的是其陸軍第三軍,司令官為乃木希典中將,該軍下轄三個步兵師團(第一師團、第九師團、第十一師團)、兩個預備旅團、野戰炮兵第二旅團和攻城特別部隊,共計48000餘人,火炮380多門,其中大中型火炮近200門。
  • 乃木希典的自供狀
    乃木希典作為戰爭的狂人,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兩度「光臨」旅順。在甲午戰爭日軍入侵中國前夕,乃木寫下了一首狂詩:。
  • 奉天會戰裡曾衝破日軍陣列:細說日俄戰爭裡的哥薩克騎兵
    正常戰役反倒是日軍險些被俄軍擊潰,所幸當時俄軍指揮官對戰場形勢誤判,認為日軍大規模增援即將到達,因此才迅速撤軍,秋山支隊和其他黑溝臺之戰中的日軍,才就此倖免遇難。▲對戰場形式誤判,導致俄軍在黑溝臺功敗垂成的老將奧斯卡·費迪南德·格裡彭伯格那麼哥薩克騎兵在日俄戰爭中的真實表現究竟如何呢?要說這個問題,就不得不先說一下,哥薩克騎兵在日俄戰爭時期的作戰定位。
  • 乃木希典來過旅順幾次?
    根據我目前手裡的資料來看,乃木希典來過旅順四次。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乃木希典任侵華日軍第二軍第一旅團長,聽命於第一師團長山地元治的指揮。旅順破城時,瘋狂屠殺無辜平民竟達2萬人。他和山地元治是十惡不赦的罪魁禍首。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同年5月,乃木希典以日本陸軍中將軍銜任侵華日軍第三軍司令官,從而成為日軍在日俄戰爭中陸地戰場的主將。
  • 日俄戰爭,乃木希典,203高地戰場遺址瑣記…
    此張照片是日俄戰爭時期,日軍第三軍司令乃木希典大將。此人在中午戰爭期間,作為日軍旅長,指揮日軍攻陷旅順,並縱容部署對中國人瘋狂屠殺。日俄戰爭期間,作為第三軍司令指揮日軍攻陷俄軍旅順要塞。是個兩手沾滿鮮血的劊子手。日俄戰爭的肇使,可以追溯至中日甲午戰爭。《馬關條約》的條款有中國向日本割讓遼東半島的內容。
  • 《二百三高地》:一部可作為歷史參考的日俄戰爭傳記電影
    影片中也表現了明治天皇的威嚴和開明,比如在御前會議中聽取大臣們的主張,聽取乃木希典的報告等等。經過維新後的日本,政府領導層一幹精英,孝忠天皇,所有人都視自己為天皇的子民,天皇神教信仰空前。乃木希典在二戰時期被部隊奉為軍神,在這部電影中表現出的卻是一個刻板保守甚至失去自我控制的愚將。沒有什麼雄才大略,有的還是一個普通人更多的共性。電影中有幾處情節在對乃木希典這一人物的表現處理上是立體豐滿的。乃木希典得知次子乃木保典戰死後,閉燈在黑暗中身體顫抖,眼淚盈眶。隨後通知部下,電話聯繫第七師團大迫師團長,立刻對203高地發起總攻,如若不同意,我這軍司令官將自己率先攻進去。
  • 被吊打的戰鬥民族,還原一個真實的日俄戰爭
    日本雖然在之前的《日清戰爭》中獲得了不少賠款,提升了軍力及裝備,但不管從陸軍的制式裝備還是海軍的艦艇排水量、火力等,皆遜色於帝俄。開戰兩天後,德國威廉國王斷言:「日本要不了一個星期必然戰敗」。然而,戰爭的結果卻震驚了全世界!1.對馬海戰戰爭爆發後,俄國不斷的向遠東增兵,而日軍作戰的首要任務就是殲滅擁有60餘艘大小艦艇的俄太平洋艦隊。
  • 【MAX·諮詢】電影《203高地》中的日俄慘烈屠殺戰
    《203高地》是以日本和俄國軍隊在日俄戰爭期間爭奪中國旅順口之軍事重地「二零三高地」為題材的日本戰爭片,比較真實的還原了日俄戰爭時期的武器裝備和戰略戰術,《203高地》於1980年上映,日本著名導演舛田利雄執導,三船敏郎、丹波哲郎和仲代達矢主演。該片拍攝於1980年,講述的是日俄戰爭時旅順戰役中決定性的203高地攻防戰。日本第3軍為爭奪該高地先後發動了三次總攻,損失1.7萬人。
  • 日俄戰爭中日軍三次塞港行動
    「旅順港口閉 塞碑」所記述的是日軍在1904年日俄戰爭中,為爭奪制海權,採用沉船的方式對旅順港口實施三次封鎖主航道事件。碑文如下:「福井丸」沉船鐵錨長350釐米,一錨爪殘缺,中間是錨杆柱,杆柱頭部中間有一孔,用來穿鐵鏈。
  • 乃木希典的三幅書法作品
    (1849年12月25日-1912年9月13日)乃木希典作為戰爭的狂人,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兩度「光臨」旅順。 在這首詩中,乃木把203高地改為諧音的「爾靈山「。詩中以」男子功名「、」萬人齊仰「來讚許安慰亡靈。」鐵血覆山山形改「一句,形象的描寫了203高地爭奪戰慘烈程度。
  • 乃木希典至死不忘大連
    作為日本陸軍大將,乃木希典一直到死,都會對大連旅順念念不忘。按史書記載,乃木是殉主而死的,即明治天皇在1912年駕崩時,乃木與夫人雙雙自盡。但日本人都知道,他自殺,早有伏筆,因為他對日俄戰爭時進攻大連旅順的數萬兵將的死,不可能不深懷內疚,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這卻讓他難生一絲一毫得意之感,反而是一塊沉痛到無法呼吸的心病,他必須謝罪。在日本,並不是只有乃木一個人這樣。
  • 乃木希典與遼東
    (日本陸軍大將乃木希典)乃木希典第二次踏上遼東半島時,之前,他已經是臺灣總督,中將軍銜。接到天皇電報時,任命他為第三軍軍長,奔赴前線途中,晉升大將軍銜。     出現在乃木希典望遠鏡裡的,是一幅油畫,畫面上一座明媚陽光照耀下的城堡,綠樹掩映,景致優雅,根本不像是一處軍事要塞,而像十七世紀,歐洲貴族建造於山頂上那種城堡式的宮殿。
  • 明石元二郎:日俄戰爭中以一己之力扭轉了日本國命運的人
    但要沒了明石元二郎,日本決不能贏得日俄戰爭。」  日本史學界對明石元二郎如此之高的評價,客觀而言確實也毫不為過,日俄戰爭期間此人在俄國搞出的一系列顛覆活動,為日本贏得日俄戰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是讓戰爭天平傾斜向日本一方的一顆最重量級的幕後砝碼。  明石元二郎生於1864年,遠祖是日本戰國時代著名的基督名將明石全登,其父是明治維新時黑田藩的倒幕派領袖明石助九郎。
  • 日俄戰爭(下)——奉天對馬陸海決勝,新的世界格局,新的戰爭時代
    (滿洲馬賊,在日俄戰爭期間常被日、俄兩軍僱傭為其服務)、尼可拉·考爾巴斯、亞歷山大·比爾德林、尼古拉·連納維奇、帕維爾·米先科等(俄軍);大山巖、兒玉源太郎、黑木為楨、奧保鞏、乃木希典、野津道貫、川村景明、秋山好古等(日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