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2日),臺灣「空軍」一架UH-60M黑鷹直升機撞山墜毀,臺軍「參謀總長」沈一鳴等多名將領遇難。相信只要關心一點點新聞的人都知道了。
事實的總體梗概已經大致清楚,但事件背後隱藏的一系列臺灣軍政秘密,卻非常值得深度挖掘披露。
我們大致按時間、邏輯的順序,由淺及深,逐一破解。
1【「參謀總長」要去哪?】
作為軍隊行動而不是私人活動,比墜機本身更值得好奇的,其實是這架飛機的預定行程是哪裡?做什麼?
作為「參謀總長」,沈一鳴此行的目的地,是「臺灣空軍」位於宜蘭東澳的雷達站,編制上稱之為「空軍第一雷達分隊」。
這個雷達站修建於2004年,增建的背景是當時解放軍海「空軍」已經開始出遠海島鏈訓練,臺軍感到原先穩妥的、解放軍兵力所難及的東側太平洋方向也有了「威脅」。
雷達站修建在海拔800米高的東澳嶺頭,「俯瞰太平洋濱」(「國軍」空軍軍歌歌詞),地理位置險要,視野良好。
站點所配備的雷達,是臺灣2002年之後陸續購買的美國洛馬公司的AN/FPS-117、TPS-117遠程監視雷達各一部,對典型中高空目標的探測距離大於330公裡。
據守臺灣東北部,東澳嶺雷達站負責監視臺灣東北部、北部(包括釣魚島海域在內)外海方向的空情狀況。
固定部署的FPS-117
臺灣一共購入了7部固定部署的FPS-117和4部機動型(天線較小、性能較低)的TPS-117,連同其他5部保留的老舊雷達,組建起13個防空雷達分隊。
可以說,東澳嶺雷達站就是「臺灣空軍」的7個基幹雷達站點之一,被稱之為「東臺灣之眼」。
機動型的TPS-117
2011年9月,「臺灣空軍」 2架F-5戰機在執行夜間偵照練習時,就齊齊撞到了雷達站下方50米處的山腰,3名飛行員遇難。
雖然在戰時,這個雷達站必然第一時間成為反雷達飛彈的摧毀對象,但在平時也就是現在,卻在臺海局勢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因為最近幾年,解放軍空軍越來越頻繁地對臺灣進行「繞飛」的遠海長航演練。因此臺軍各雷達站的戰備預警,無疑成為臺軍備戰工作的重中之重。
從東海和南海兩個方向,解放軍空軍派出包括轟-6K轟炸機、運-8/9電戰機、圖-154電子偵察機、空警系列預警機和蘇-35、殲-11、殲-10等各型戰鬥機擊機組成的編隊,飛翔在太平洋方向,俯瞰著寶島。
東澳嶺雷達站的第一雷達分隊,負責整個臺灣東北方向的空情監測,是臺軍對解放軍北部繞飛機群的第一道預警,也就是所謂的「一切盡在掌握」的憑藉。
這個雷達分隊全年無休,保持戰備,加上今年的春節和元旦相隔時間又不到一個月,「參謀總長」在新年元旦過後第二天視察、慰問這個關鍵雷達站,也是體現了臺軍對東部方向空情探測的重視。
2【「參謀總長」為啥要坐直升機?】
重視細節是我閱讀新聞的習慣。
1月2日消息一爆出,我先是關注到直升機失事。通常來說,像臺灣這樣面積不大的島嶼省份,出行需要動用直升機,那不是上高山(臺灣有海拔達4000米的高山)就是下海島了。
然後就留意了一下新聞裡提及的沈一鳴一行的目的地:宜蘭東澳。
這不由得拍案,這一點距離,坐什麼直升機啊!
宜蘭被稱之為「臺北後花園」,雖然有山脈相隔,但2006年長13公裡的雪山隧道打通後,北宜高速公路已經通車直抵達蘇澳。
而到2018年春節前,10公裡的蘇澳東澳段也以隧道穿過東澳嶺,直抵東澳。
從臺北市出發,抵達蘇澳,全程不過80公裡,僅需一個小時。即使再加上上山的盤山路約15公裡,總共一個半小時約90分鐘便可抵達。
而從直升機早上7點54分起飛、約8點22墜毀,以23分鐘只飛了約三分之一距離來計算,直升機也需要飛大約75分鐘,時間幾乎相差無幾。
那為什麼還要坐直升機呢?又吵又不夠安全。坐車走高速,三、四部車就能解決,又穩又舒服。
雷達站明明就有直升機坪(寫著H字母的三角,國際通用航標)
我最早在網上提出這個觀點,並得到了相當程度的廣泛引用、傳播。
後來,根據進一步披露的行程單,還能發現進一步的問題。
「黑鷹」並不是直接飛向有直升機坪的雷達站山頭,而是大費周章,先飛到附近的蘇澳「海軍」軍港(「中正基地」),降落。
然後再轉乘汽車,開車上山(盤山路是開得最慢的一段),全程也需要90分鐘、一個半小時。
按原定計劃,7點50出發,9點20才到。而在雷達站停留的時間只有短短30分鐘。
這點時間只能握手、寒暄、形式上聽個匯報、下個指示、發個紅包(臺軍稱加菜金)、合影、拜拜。
隨後便是9點50坐汽車下山,回到蘇澳軍港,再坐直升機返回臺北,趕回去吃中午飯。
這樣的行程安排實在是不可思議,無論是路線、時間、行程還是內容,是既費周折、又效率低低。
究竟為什麼一定要這樣安排呢?
有人說,雪山隧道容易堵車,有人說,臺灣道路交通事故率也很高。當然還有人說,「空軍」出身的沈一鳴就是愛坐飛機顯擺嘛。
但這些因素加起來,還不足以完全解釋如此折騰的原因。
沈一鳴原是90年代時「臺灣空軍」從法國引進幻影2000戰鬥機的首席種子教官
3【搭直升機意味著什麼?】
臺軍歷史上已經出過兩起高級將領搭乘直升機失事造成重大傷亡的事故。
1974年12月27日,臺「陸軍」在施行「昌平演習」過程中,「陸軍司令」於豪章上將等多位將校軍官搭乘「陸軍」UH-1H直升機前往視察演習。
途中天候惡劣,致兩架UH-1H直升機墜毀於桃園楊梅、觀音地區,造成「陸軍」政戰主任、第一軍團司令、第十軍長等13名將校死亡。原內定接掌「參謀總長」的於豪章下半身癱瘓,結果換郝柏村接任「陸軍司令」。
1990年,臺軍林隆獻空軍中將率領18人,在搭機前往嘉義勘查「建安四號工程」途中,遇天候不佳大雨傾盆,座機墜落於東勢鄉程海村的農田中,18人全部死亡。
注意,這兩起事故都不是因為飛機本身機械故障,而是因為氣象原因。
直升機受氣象條件影響較大,風險率較高,這是客觀事實。作為試飛員出身的沈一鳴,也很清楚這一點。
4【查新聞,2日早上全臺灣有如下活動】
繼續在新聞中尋找細節,很快就能發現。
1月2日儘管是一個普通的周四,但也是2020年第一個工作日。
民進黨卻規劃在這第一天上班的早上,全黨總動員,全臺候選人同步在早上7點30分,展開「臺灣要贏,全臺站出來」同步「站路口」拜票活動。
屆時,民進黨各選區候選人、全體黨公職人員,一早就要在全臺300多處街頭路口,尤其是在上班族通勤的重要交通要道出現,跟選民拜託、催票。
在臺灣選舉當中,這不是什麼稀奇新鮮事,很多地方選區候選人,平時早晚班也都會跑到地鐵站出入口,展開拜票活動。
但民進黨在300多個地點一起全體出動,這對交通的影響就很大了。
工作日一大早就跑出來堵塞交通,民進黨這也是夠啦。
更重要的是,蔡英文、賴清德也分別會在臺北和新北街頭拜票,「展現民進黨團結氣勢」。
《聯合報》稱,這次蔡英文親自上陣,到街頭為地方「立委」路口拜票,是臺灣選舉史上的「創舉」。
蔡英文則表示,希望民進黨在「立委選舉」中也能贏,讓她未來「執政」有強大支持。
事前的新聞報導說,蔡英文將在小巨蛋前,向往來行人、車輛「街頭定點拜票」。
報導還稱,特勤單位會安排安保力量進行管制,制高點也並安排狙擊手。
但又有其他新聞報導指出,為了安全考慮,蔡英文屆時將站在防彈掃街車上,掃街一圈,在防彈玻璃後方向民眾揮手致意。
各方消息莫衷一是,這些細節蔡英文辦公室、臺特勤機構應該也未與臺灣軍方溝通。
由於牽涉到特勤中心的維安工作考量,因此細節多不願多透露,不過維安的規格也確定全面升級。
外人也不知道蔡英文會弄出什麼花招(事後證明,蔡英文其實只是跑到「小巨蛋」現場晃悠了10分鐘)。
但可以推斷,在民進黨如此全臺規模、已經預先張揚的陣仗面前,沈一鳴的辦公室乾脆決定,為了市內不堵車、雪隧不堵車、宜蘭不堵車(宜蘭蘇澳有一段為非高速),調動直升機,飛!
另外,作為「空軍」出身的總長,乘坐「空軍」的直升機,去視察「空軍」的雷達站似乎更適合一點,這是軍種的面子問題。
宜蘭蘇澳有一段為非高速,需行經過蘇澳鎮
當然,至於為什麼明明雷達站有停機坪,就是不直接飛過去,硬要飛到山下的「海軍」基地,然後換乘汽車慢吞吞拐上山,這裡就又有一個微妙之處了,後面細說。
5【直升機具體是怎麼撞山的?因為缺少一件設備】
這架戰術編號為933的UH-60M,掉在了烏來與坪林之間的山區。
但資料顯示,這架直升機2018年7月20日交機,服役才一年半,飛行時間僅有376小時,無重大故障記錄,可以說直升機大概率是沒有問題的。
當然,對岸網民也習慣性地掀起了「是不是大陸的陰謀」這樣的無端猜測。
目前事故初步的調查也顯示,90%排除機械問題,80%排除下沉氣流。
臺灣運輸安全調查機構「飛安會」負責人楊宏智表示,失事飛機的黑匣子已判讀完成,初判直升機動力系統沒問題,直升機是直接撞山。
現場墜機殘骸照片顯示,這架UH-60M的機頭和機身艙室已經完全變形,幾乎看不出輪廓,可見撞擊之猛烈,絕非最初所說的「迫降」。
雖然起飛時,當天台灣總體天氣條件良好,氣溫不低,平均風力三級,最大陣風四級,也沒有下雨,僅山區雲量偏多。
但從後來墜機後搜救現場的照片來看,當地山區瀰漫著大霧,一直到當地消防隊的搜救人員,到中午步行進入墜機現場後,都未散去。
這場大霧也給後續救援帶來了困難,搜救直升機無法確認地面情況。因此當天的新聞一會兒變來變去的。
可以判斷,當時這架UH-60M,應該是在迷霧中降低高度,迷航後撞上了山體,從而導致墜毀。
UH-60M作為新一代的「黑鷹」,最大的改進就是配備先進的數字航電系統,理應不會出現這樣的低級失誤。
「黑鷹」的正常價格是2000多萬美元之間。但是由於臺灣從美國購買武器裝備,從來都是「凱子軍購」,價格高昂,任由痛宰,臺灣購入一架成本能到近5000萬美元。
為了省錢,臺灣的「黑鷹」直升機只有部分配備了氣象雷達。因為這個雷達一部就要800多萬美元(也是翻倍要價)。
直升機最後一次聯絡前16分鐘的氣象雷達回波圖,從圖中看當時局部有雲霧存在
1995年11月5日,臺「空軍」就曾在類似的地點發生過一次墜機事件。當時一架從松山機場起飛的S-70C,墜毀在了臺島最東端的三貂角附近。
而當年那架直升機就是在地面戰管的引導下飛進了雲層,但由於地面人員無法了解現場的雲霧變化,最終引發了墜機事件。
解放軍的「黑鷹」,配備氣象雷達、地形告警設備
但早在上世紀80年代,解放軍陸航部隊從美國購買的24架S-70C-2早期型「黑鷹」,就明確要求裝備氣象雷達,從而解決在山區和高原飛行的需求。
後來新研製的直升機,也普遍標配了氣象雷達和地形跟蹤告警設備,極為重視複雜氣象和複雜地形條件下的飛行需求。
解放軍的「黑鷹」,配備氣象雷達、地形告警設備,適宜在青藏高原的險峻山區飛行
遍地是山的臺軍卻因為美國要價昂貴,以翻倍的單價買了基礎配置、「丐版」的新型「黑鷹」。
另外,飛行員的盲目大意的失誤因素也不可小視。
也就不到一年前的2018年2月5日,分配到臺灣內政部門空勤總隊一架「黑鷹」直升機執行病患後送任務,在蘭嶼外海發生空難,機上6人全部遇難、失蹤。
報告指出,事故原因是在夜間、風向不定的狀況下,直升機未使用適當起飛模式起飛,起飛過程中亦未能維持安全的爬升姿態及速度。
當遭遇亂流時,未能實時判讀高度及速度變化,而實行正確的修正操作,並可能伴隨有空間迷向現象。
最後在低高度狀況下,推機頭改正過低的空速時,因未注意當時高度,且使用過當的馬力及俯角,致造成航機於可操控狀態下墜海。
調查顯示,除了氣象因素,也與機組成員對事故當時飛航環境之威脅管理、狀況警覺及溝通決策能力不夠充分,且對航機系統了解程度不足有關。
總之,這次「黑鷹」又在地形複雜的山區遭遇局部大霧,加之飛行員判斷失誤,就釀成了這起事故。
6【為什麼有些人死了,有些人活了下來】
如此看來,「黑鷹」失事的全過程是這樣的:
早晨7點54分,直升機從臺北松山機場起飛,以約3000英尺(914米)高度飛行。
資料圖:失事的933號「黑鷹」
機上人員與地面最後一句話是,報告天氣狀況雲高3000~5000尺,並未提及任何機務狀況。
接著在8點6分左右就在雷達上消失。8點20分,烏來山區居民聽聞有飛機墜毀的巨大響聲。
飛機保持在1000米飛行高度,未想到,撞上了標高約1100米的山頭。
最後,機上8死5傷,有位中將軍銜的「次長」活了下來。不少喜愛陰謀論的人,又杜撰了許許多多的機上故事。
其實,從機上成員生還情況來看,完全符合較猛烈撞山的事故情形,以及直升機本身的構造特點。
通常情況下,直升機發生空中故障,失去動力,或旋翼系統事故,會導致快速墜地,也就是「硬著陸」。這個硬著陸的意思可以理解為硬扛,直升機成員利用直升機本身的抗墜毀能力獲得倖存的機會。
目前很多軍用直升機注重抗墜毀能力,通過對機體各結構進行吸能抗墜設計,能夠提升了生存概率。
當然,這也不是萬能的,發生事故往往也還死傷慘重。
而從「黑鷹」直升機的構造來看,機艙側面艙門可以大幅打開,除了平時用於上下、裝貨,其實設計之初的目的,是安排機槍手對地射擊掃射、觀察地面所用的。
可推拉的艙門,也正是全機身的一個構造薄弱點。
機上成員,正面的機組成員遇難,坐在前排寬敞位置的「參謀總長」沈一鳴等,因為機艙結構損毀嚴重,也被擠壓遇難。
而唯有坐在最後一排的幾位,因為正處於較堅固機身結構的包圍當中,受到的撞擊較小,生存概率要高得多。
不僅坐在這裡的中將毫髮未傷,同排的臺軍「軍聞社」女記者還第一時間通過手機發出求救信號。
其實在民航固定翼客機的事故當中,後排的生存概率也是明顯較高的。
這是一個「用得上」的知識點。
7【臺灣「三軍」又要鬥一輪了】
以傳統來看,臺灣的「陸軍」、「海軍」、「空軍」三個軍種,從來為了部門利益明爭暗鬥。為了搞平衡,在三軍之上的「防長」「總長」等總部關鍵位置,不得不祭出軍種輪替的慣例。
如臺軍最近三任「參謀總長」,就分別是「陸軍」出身的邱國正(現任「國安局長」)、「海軍」出身的李喜明(現已退伍),以及2019年7月1日接任的「空軍」出身的沈一鳴。
沈一鳴原是90年代時「臺灣空軍」從法國引進幻影2000戰鬥機的首席種子教官
各軍種出身的軍頭,在力撐自己軍種的同時,往往還要小心翼翼地搞一點平衡,以免授人把柄。
沈一鳴是「國軍」95年歷史上殉職的最高將領與官階——上將軍銜,「參謀總長」
這次沈一鳴的行程,在動用「空軍」直升機、力撐自己的「空軍」雷達站的同時,還得先假惺惺地先跑到山下的「海軍」軍港轉一圈,打個招呼,不直接飛到山頂,裡面就有這樣的安排。
劉志斌原是90年代時臺灣「海軍」從法國引進拉斐特護衛艦首艦康定艦的艦長
但沈一鳴死了,最開心的莫過於排名第一的「參謀副長」,「海軍」出身並且做過蔡英文首任侍衛長的劉志斌了。
現在劉志斌已經代理「參謀總長」位置,只待轉正。
當然,島內也普遍認為,劉志斌資歷略淺,去年6月一度接棒「參謀總長」聲浪極高,現任「海軍司令」的黃曙光也是可能人選之一。
總之,沈一鳴之死,意外提前推動新一輪「軍種輪替」,「海軍」有希望成為最大贏家。
【總結】
力撐自己軍種春節慰問作秀趕時間、不想堵車躲開民進黨造勢行程、被痛宰買飛機捨不得配雷達、飛行員判斷失誤在濃霧中迷航,一連串的因素加起來,造成了臺軍歷史上又一起重大事故。
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
臺灣11號選舉,相關造勢活動一直要鬧到10號,其中還會有各種政治操作,希望兩岸民眾擦亮雙眼,不要讓悲劇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