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晨陽】臺空軍失事墜毀的美制F-5E戰機所引發的風波仍在持續。臺灣《聯合報》11月2日透露,為保證這款服役長達40年的古董戰機的後勤維護,臺軍先後於2016年和2018年兩度向美方求購零件,但均未獲任何回復。島內網友感嘆稱,老舊戰機再加上缺零件,不出事故才奇怪。而這種現象在臺軍中並不罕見。那些比現役士兵年齡更大的古董武器,反映出臺軍內部的深層次問題。
F-5E「舊到可以丟到廢棄場」
《聯合報》稱,臺空軍透露,由於F-5戰機在臺軍已服役超過40年,急需補充零部件,臺空軍2016年曾通過對美軍購管道,希望F-5戰機的美國原廠諾斯諾普公司恢復生產100餘種零部件,但未獲回復;臺空軍被迫自行尋找零部件商源,後因不得以,又於2018年再度對美提出零部件採購需求,但美方仍然沒有響應。
臺軍F-5E戰鬥機服役超40年。
自從臺軍F-5E戰機於10月29日在訓練中墜毀後,外界一直質疑該機事故頻發與機型老舊、後勤維護不力有關。《聯合報》的爆料無疑更增加了這種猜測的可信度。臺灣《中國時報》稱,F-5E/F是臺灣第一種自行組裝生產的噴氣式戰機,首架於1974年出廠。這次失事的F-5E戰機於1980年11月14日出廠,總飛行時數6260小時。該機飛行員此前曾抱怨「F-5E已經舊到可以丟在廢棄場,早晚要出事」。儘管臺軍宣稱該機去年9月才完成大檢,「飛行時數符合原廠要求」,但仍宣布同機型全部停飛。
據統計,過去44年間,臺軍F-5E共發生30次重大事故,造成24名飛行員喪生。作為對比,新加坡引進F-5E的時間與臺灣相差無幾,但該機型卻僅發生過兩起飛行安全事故。這種差距反映出臺軍受島內政治風潮影響,只注重政治影響大的先進武器採購環節,而忽視後續的日常維護。殊不知後者才是武器裝備發揮正常戰力的關鍵。
報導稱,在馬英九執政時代,臺軍曾規劃引進義大利制教練機,F-5E本應於2019年退役。但蔡英文上臺後「堅持臺機臺造」,打亂臺空軍的更新計劃,使得F-5E戰機只能「再多飛9年」。這些超期服役的F-5E在延壽改進時也沒有更換性能欠佳的彈射座椅,是這次事故中飛行員遇難的重要原因。更讓島內擔心的是,臺軍機類似情況並不罕見,「C-130H運輸機遲遲未進行性能升級,儀表與航電系統仍保持30年前的原樣」。
M41A3被嘲「戰場打火機」
不但臺空軍老舊戰機釀成慘重傷亡,臺陸軍今年也有古董坦克「殺人」。10月8日,臺軍「金門防衛指揮部烈嶼守備大隊」坦克連發生嚴重事故,一輛M41A3輕型坦克在演習中疑因車速太快撞上電線桿意外翻車,事故造成車上的兩名臺軍士兵一死一傷。
M41坦克還在沿用易燃的汽油發動機。
這起事故的「主角」M41坦克是20世紀50年代美國於韓戰期間研製的,臺灣從1958年開始引進。無論是裝甲還是火炮,M41都遠遠落後於時代,尤其是這次發生事故的M41A3屬於臺軍中最原始的型號,仍在使用擊中就容易燃燒的汽油發動機,被嘲笑為一點就著的「戰場打火機」。20世紀90年代初,美方曾有意對臺出售M8輕型坦克替換M41,但是由於價格過於昂貴,臺軍放棄採購,僅將50輛M41A3改裝為更換柴油發動機和升級火控系統的M41D版本。轉眼又過去20多年,這種年過六旬的古董坦克早該被淘汰,但臺軍仍將其作為金門的重要裝甲力量。
70年前的手槍還在用
除了今年這些「害死人」的武器,臺軍中其他古董裝備還有不少,例如服役時間創下世界紀錄(超過70年)的「海獅」號和「海豹」號潛艇、列裝半世紀的金門203毫米重炮等。島內有人將臺軍這些古董武器超期服役的原因歸結於大陸的政治壓力導致「臺灣對外軍購困難」,但事實當真如此簡單嗎?
如果說臺灣自行研製飛機坦克的難度大,那麼手槍總該沒有問題了吧?早在1986年,臺灣就已經批量生產「國造」T75手槍。但2019年島內媒體透露,臺灣陸軍終於開始替換「老掉牙」的四五手槍,計劃分5年採購1萬把自製T75K3手槍,臺陸軍234旅已率先換裝。據稱,由於輕武器等裝備實在不起眼,手槍更被臺軍視為「無用、擺譜」的最末端武器,因此在臺軍服役時間超過70年的二戰手槍一直未能汰換。這些古董手槍的槍管膛線已經磨光、槍枝嚴重鏽蝕,甚至導致臺軍射擊測考成績不佳,影響官兵考績。
事實上,臺軍武器採購長期「政治掛帥」、只注重「表面光鮮」才是古董武器得不到更新、被迫超期服役乃至故障頻發的根源。《中國時報》稱,臺軍在「新軍備購入,舊裝備待退」的過渡階段,往往輕視對舊裝備的維護,認為再花經費在即將退役的裝備上「很不划算」,因此老舊裝備往往忽視安全性,以碰運氣的心態「過一天算一天」。然而臺軍通常又對新裝備的引進時機過於樂觀,使得舊裝備不得不超期服役,為重大事故的爆發埋下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