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戰戰場上,兩種新武器的登場給戰爭模式帶來了天翻地覆的改變,一種是披堅持銳、如履平川的坦克,一種是翱翔九霄、勢如雷霆的飛機,將戰爭帶入高度機動化、立體化的全新時代。那麼將坦克與飛機結合起來,飛越敵軍的堅固防線,出敵不意地從空中發起裝甲突擊,豈不是威力倍增,更具殺傷力?基於這種想法產生了「飛行坦克」的概念。
■坦克和飛機在一戰戰場的運用徹底改變了傳統戰爭的面貌。
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美國著名設計師沃爾特·克裡斯蒂就設計過「飛行坦克」,利用雙翼機搭載,飛行速度可達160公裡/小時, 但僅造出一輛試驗車,未進行任何飛行測試。在30年代中期,蘇聯嘗試使用重型轟炸機掛載T-27、T-37輕型坦克進行空降作戰,坦克使用降落傘著陸或在低空投放,但這種運載方式不能讓車組成員隨車空投,降落後無法馬上投入戰鬥。1942年,蘇軍又以T-60輕型坦克為基礎,加裝機翼改裝為一款滑翔機樣式的飛行坦克A-40,由其他飛機拖曳到戰場人車同時著陸,經過測試後被認為不切實際,僅完成一輛樣車就被放棄了。
■20世紀30年代由克裡斯蒂提出的「飛行坦克」概念。
■這幅畫作表現了蘇聯A-40飛行坦克滑翔時的姿態。
無獨有偶,作為軸心國集團主要成員的日本在二戰期間也遵循滑翔機+坦克的思路打造「空挺戰車」。日本陸軍早在戰前就開始研究滑翔機的軍事應用,在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因為戰場需求不大,暫緩研究,直到二戰初期看到德軍空降部隊利用滑翔機在歐洲戰場取得驕人戰果後,才重新對此產生興趣。陸軍高層要求開發兩種滑翔機,分別是運輸步兵的ク1型和運輸坦克的ク6型,其中後者由前田航研工業會社提出設計方案,由陸軍和三菱重工合作開發。
■整裝待發的日軍空挺部隊,即傘兵部隊。
■日軍四式中型滑翔機,機首可以向右側打開,便於人員裝備進出機艙。
1943年秋季,日本陸軍組建了第1滑翔機步兵聯隊,使用由日國航空開發的四式中型滑翔機運送兵員和裝備,每架飛機可以搭載20名步兵,也能裝載1門四一式或九四式75毫米山炮和小型牽引車,但不能搭載坦克。考慮到牽引式火炮機動性不足,日軍空挺部隊(即空降部隊)強烈要求開發「空挺戰車」,增強空降作戰的機動打擊力。於是,陸軍航空本部、陸軍機甲本部和第四技術研究所決定聯合開發可以滑翔飛行的輕型坦克,主翼部分由前田航研工業負責,車體部分由三菱重工負責,研發代號為「特三號戰車クロ」,在多方努力下於1944年初完成了原型車。
■採用大直徑負重輪的九八式輕戰車的原型車。
特三號戰車以三菱九八式輕戰車為基礎加以輕量化改進設計而成,車重由7.2噸削減到2.9噸,車組成員由3人減為2人,車體長度4.07米,車體寬1.44米,車高1.89米,安裝一臺50馬力三菱空冷汽油機,最大行駛速度達43公裡/小時。特三號戰車在車體後部安裝一座單人炮塔,車長兼任炮手和裝填手,駕駛員在車體前部負責操縱。特三號戰車的武器配置有三種選擇,分別是百式37毫米戰車炮1門、九七式7.7毫米車載機槍1挺或火焰噴射器1具,技術部門傾向於配備機槍或火焰噴射器,更好地支援步兵,畢竟37毫米炮威力太弱,在當時的戰場環境中幾乎沒有反裝甲能力。為了減重,特三號戰車的裝甲由原型的16毫米削減到只有數毫米,連輕武器射擊都很難抵擋,完全是一個薄皮鐵盒子!
■特三號戰車僅存的歷史照片,似乎是木製模型。為了儘可能地減小重量,該車在設計上並未搭載同軸或車體機槍。
特三號戰車不僅要能跑能打,最關鍵還要能飛,而賦予其飛行能力的就是前田工業開發的ク6型滑翔機,實際上是沒有機體構造的大型滑翔飛翼,採用單翼雙尾撐雙垂尾結構,在飛翼前方裝有可掛載一輛特三號戰車的固定裝置,飛翼空重為700公斤,翼面面積為60.3平方米,在與坦克結合後全備重量為4.2噸,翼展22米,長度12.8米,高度3米。安裝飛翼的特三號戰車由1架九七式重轟炸機拖曳,最大飛行速度可達174公裡/小時。不過,特三號戰車的履帶式行走機構無論如何都無法適應飛機起飛和滑翔著陸的高速度,強行以履帶觸地勢必導致行走機構嚴重磨損,為此在履帶下加裝了可拆卸的滑橇。
■ク6型滑翔機與特三號戰車組合後的三視圖。
根據作戰設想,特三號戰車由母機拖曳到預定戰場後解脫,自行滑翔降落到著陸區,之後迅速拆除飛翼和滑橇,馬上投入戰鬥。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種飛翼戰車剛剛問世就面臨著嚴重的現實問題。首先,在拖曳時非常很難操縱,無論母機還是滑翔機都難以機動,無法規避來自地面和空中的攻擊;其次,到1944年時戰場主動權早已易手,日軍已經喪失了前線制空權,這種速度緩慢、行動笨拙的滑翔機完全是美軍戰鬥機的活靶子,而日本陸航也沒辦法提供護航,其戰場生存能力幾近為零。與其將寶貴的資源浪費在這這種出門就會被擊落的「鐵皮盒子」上,不如用來生產那些看起來更實際些的「決戰兵器」,比如三式中戰車。因此,特三號戰車在1945年後就被束之高閣,不再問津,唯一的原型車也沒有保存下來,估計被日本人回爐重造了吧。
■ク6型滑翔機與特三號戰車的完成想像圖。
■上兩圖為特三號戰車的另一種掛載方式設計,可見巨大的滑翔翼已被安置在車體的兩側,充當「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