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軍空挺部隊的飛翼戰車,皮薄炮弱,出門就是送人頭

2021-02-22 裝甲鏟史官

在一戰戰場上,兩種新武器的登場給戰爭模式帶來了天翻地覆的改變,一種是披堅持銳、如履平川的坦克,一種是翱翔九霄、勢如雷霆的飛機,將戰爭帶入高度機動化、立體化的全新時代。那麼將坦克與飛機結合起來,飛越敵軍的堅固防線,出敵不意地從空中發起裝甲突擊,豈不是威力倍增,更具殺傷力?基於這種想法產生了「飛行坦克」的概念。

■坦克和飛機在一戰戰場的運用徹底改變了傳統戰爭的面貌。

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美國著名設計師沃爾特·克裡斯蒂就設計過「飛行坦克」,利用雙翼機搭載,飛行速度可達160公裡/小時, 但僅造出一輛試驗車,未進行任何飛行測試。在30年代中期,蘇聯嘗試使用重型轟炸機掛載T-27、T-37輕型坦克進行空降作戰,坦克使用降落傘著陸或在低空投放,但這種運載方式不能讓車組成員隨車空投,降落後無法馬上投入戰鬥。1942年,蘇軍又以T-60輕型坦克為基礎,加裝機翼改裝為一款滑翔機樣式的飛行坦克A-40,由其他飛機拖曳到戰場人車同時著陸,經過測試後被認為不切實際,僅完成一輛樣車就被放棄了。

■20世紀30年代由克裡斯蒂提出的「飛行坦克」概念。

■這幅畫作表現了蘇聯A-40飛行坦克滑翔時的姿態。

無獨有偶,作為軸心國集團主要成員的日本在二戰期間也遵循滑翔機+坦克的思路打造「空挺戰車」。日本陸軍早在戰前就開始研究滑翔機的軍事應用,在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因為戰場需求不大,暫緩研究,直到二戰初期看到德軍空降部隊利用滑翔機在歐洲戰場取得驕人戰果後,才重新對此產生興趣。陸軍高層要求開發兩種滑翔機,分別是運輸步兵的ク1型和運輸坦克的ク6型,其中後者由前田航研工業會社提出設計方案,由陸軍和三菱重工合作開發。

■整裝待發的日軍空挺部隊,即傘兵部隊。

■日軍四式中型滑翔機,機首可以向右側打開,便於人員裝備進出機艙。

1943年秋季,日本陸軍組建了第1滑翔機步兵聯隊,使用由日國航空開發的四式中型滑翔機運送兵員和裝備,每架飛機可以搭載20名步兵,也能裝載1門四一式或九四式75毫米山炮和小型牽引車,但不能搭載坦克。考慮到牽引式火炮機動性不足,日軍空挺部隊(即空降部隊)強烈要求開發「空挺戰車」,增強空降作戰的機動打擊力。於是,陸軍航空本部、陸軍機甲本部和第四技術研究所決定聯合開發可以滑翔飛行的輕型坦克,主翼部分由前田航研工業負責,車體部分由三菱重工負責,研發代號為「特三號戰車クロ」,在多方努力下於1944年初完成了原型車。

■採用大直徑負重輪的九八式輕戰車的原型車。

特三號戰車以三菱九八式輕戰車為基礎加以輕量化改進設計而成,車重由7.2噸削減到2.9噸,車組成員由3人減為2人,車體長度4.07米,車體寬1.44米,車高1.89米,安裝一臺50馬力三菱空冷汽油機,最大行駛速度達43公裡/小時。特三號戰車在車體後部安裝一座單人炮塔,車長兼任炮手和裝填手,駕駛員在車體前部負責操縱。特三號戰車的武器配置有三種選擇,分別是百式37毫米戰車炮1門、九七式7.7毫米車載機槍1挺或火焰噴射器1具,技術部門傾向於配備機槍或火焰噴射器,更好地支援步兵,畢竟37毫米炮威力太弱,在當時的戰場環境中幾乎沒有反裝甲能力。為了減重,特三號戰車的裝甲由原型的16毫米削減到只有數毫米,連輕武器射擊都很難抵擋,完全是一個薄皮鐵盒子!

■特三號戰車僅存的歷史照片,似乎是木製模型。為了儘可能地減小重量,該車在設計上並未搭載同軸或車體機槍。

特三號戰車不僅要能跑能打,最關鍵還要能飛,而賦予其飛行能力的就是前田工業開發的ク6型滑翔機,實際上是沒有機體構造的大型滑翔飛翼,採用單翼雙尾撐雙垂尾結構,在飛翼前方裝有可掛載一輛特三號戰車的固定裝置,飛翼空重為700公斤,翼面面積為60.3平方米,在與坦克結合後全備重量為4.2噸,翼展22米,長度12.8米,高度3米。安裝飛翼的特三號戰車由1架九七式重轟炸機拖曳,最大飛行速度可達174公裡/小時。不過,特三號戰車的履帶式行走機構無論如何都無法適應飛機起飛和滑翔著陸的高速度,強行以履帶觸地勢必導致行走機構嚴重磨損,為此在履帶下加裝了可拆卸的滑橇。

■ク6型滑翔機與特三號戰車組合後的三視圖。

根據作戰設想,特三號戰車由母機拖曳到預定戰場後解脫,自行滑翔降落到著陸區,之後迅速拆除飛翼和滑橇,馬上投入戰鬥。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種飛翼戰車剛剛問世就面臨著嚴重的現實問題。首先,在拖曳時非常很難操縱,無論母機還是滑翔機都難以機動,無法規避來自地面和空中的攻擊;其次,到1944年時戰場主動權早已易手,日軍已經喪失了前線制空權,這種速度緩慢、行動笨拙的滑翔機完全是美軍戰鬥機的活靶子,而日本陸航也沒辦法提供護航,其戰場生存能力幾近為零。與其將寶貴的資源浪費在這這種出門就會被擊落的「鐵皮盒子」上,不如用來生產那些看起來更實際些的「決戰兵器」,比如三式中戰車。因此,特三號戰車在1945年後就被束之高閣,不再問津,唯一的原型車也沒有保存下來,估計被日本人回爐重造了吧。

■ク6型滑翔機與特三號戰車的完成想像圖。

■上兩圖為特三號戰車的另一種掛載方式設計,可見巨大的滑翔翼已被安置在車體的兩側,充當「翅膀」。

相關焦點

  • 二戰日本「豆」戰車
    ▲日本94式超輕型戰車 怎麼樣?看過義大利小坦克那篇文章的朋友們有沒有很眼熟?這貨是不是跟義大利人造出的小玩具很像?沒錯,此君就是二戰中日本製造的著名產品——94式超輕型戰車。成員2人,主要武器為一挺6.5毫米91式機槍,後來更換為威力更大的7.7毫米92式機槍。
  • 獨家|揭秘日軍神秘王牌部隊——第1空挺團(Part 1)
    日本防衛省有個順口溜「頭上空挺團,地上西普連」,指的就是能夠遂行「動態防禦」作戰的兩個特種部隊——西普連和第1空挺團。
  • 傘兵特攻,試圖突襲美軍的日本義烈空挺隊,到底有什麼本事?
    從空中越過敵軍的戰線,將空降部隊直接送至對方的後方展開攻擊,傘兵就是這樣的一種存在。
  • 日本傘兵的決死突擊,義烈空挺隊在衝繩戰役的表現到底如何?
    但是這義烈空挺隊到死也沒能去一趟塞班島,最後去的地方是衝繩。在1945年5月24日,義烈空挺隊突襲了美軍在衝繩的機場,並發出了'全隊突入成功'的電報。那麼酒精義烈空挺隊為什麼會去突襲衝繩,這場突襲本身的結果又是如何呢?一、變換的目標其實按照日本陸軍的計劃,義烈空挺隊本應該去突襲美軍佔據的塞班島。
  • 二戰美國戰車豪傑「M4謝爾曼坦克」!
    ,變為二戰主力戰車的呢?大英國協在歐洲戰區也廣泛地使用謝爾曼坦克來取代M3李坦克和其衍生車型,且在1944年成為裝甲部隊的主力其他的坦克是於戰爭後期參戰的邱吉爾坦克和克倫威爾坦克。M4的衍生型螢火蟲式坦克是自美國援助的M4和M4A4改裝而成,被配置在裝備了謝爾曼坦克和克倫威爾巡洋坦克的部隊中,以提供較強的反坦克火力。螢火蟲式坦克最出色的一戰是米歇爾·魏特曼殞命之戰中出色的發揮。
  • 二戰日本海軍飽受爭議的兩棲裝甲戰車,特二式內火艇
    「特式內火艇」伴隨著日本海軍的陸戰部隊參與了多次島嶼登陸作戰,而在一些日佔島嶼被美軍圍攻時,這種兩棲戰車也可以用來執行運輸補給增援、掩護島上人員撤退的「逆上陸」任務。雖然這款戰車在後來飽受爭議,但是作為駐島部隊中十分稀缺的裝甲力量,「特式內火艇」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寄託著島上士兵的希望。
  • 孤獨的戰車:一張日軍「擺拍」照,訴說了中國坦克兵的悲壯
    甚至,我們通過資料的查詢,能夠知道坦克的型號、隸屬的部隊,以及當時車上的坦克手是誰。這輛坦克是國軍購自英國的維克斯指揮坦克,隸屬於國軍陸軍裝甲兵團戰車營第2連,坦克上的指揮員就是第2連連長鄭紹炎少校。這種坦克只有1.5噸,主要武器是一挺7.7毫米水冷式機槍。堂堂中央軍都沒有坦克,一個稅警總隊搞這種武裝是幾個意思?察覺到宋子文這一意圖的蔣介石隨後將這批坦克要出,列入陸軍教導第1師騎兵團機槍排編制,後來編制擴充為連,並改稱戰車隊。由於坦克的維護並不是步兵部隊所能做好的,這些小坦克的完好率極差,後來被迫轉交給了交通兵第2團。
  • 獨家|揭秘日軍神秘王牌部隊——第1空挺團(Part 2)
    日本防衛省有個順口溜「頭上空挺團,地上西普連」,指的就是能夠遂行「動態防禦」作戰的兩支特種部隊——西普連和第1空挺團。
  • 二戰日本人點評德軍:步兵很懦弱,只有一種部隊可媲美日軍
    ▲二戰日軍士兵和戰車德國人得出的結論是:日軍的戰爭水平,還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代▲四號坦克快速推進中不過,報告中還有一段話:「相比德國懦弱的步兵部隊,德國的戰車(坦克)部隊不愧為可以和皇軍並提的精銳,他們敢於在沒有特種聯隊
  • 日軍最著名的戰車聯隊之一,僅裝備23輛坦克,二戰中被美軍團滅
    二戰期間,日軍總計組建了46個戰車聯隊。
  • 神劇為何從來不見日軍空降兵?這是日軍戰鬥力最差的部隊
    ▲二戰日軍空降部隊其實不然,而是日軍的空降兵戰力低下,實戰中不僅戰績幾無,而且還出盡洋相,沒有留下什麼戰爭痕跡,更不會給神劇的導演們留下可供查詢的資料,所以自然不會出現在神劇中▲二戰期間的日本海軍空降兵到了1941年的11月5日,日軍才成建制地擁有空降部隊。
  • 日軍眼裡土八路的地雷戰
    至於地雷是俄國造的更是好笑,如果蘇聯真的能給土八路送進武器來,給幾挺機槍是正經,幹嗎千裡迢迢送又沉又笨的地雷進來呢?事實上無論國方共方,都沒有一件可靠的史料證明蘇聯在抗戰中曾給中共軍隊支援過哪怕是幾支步槍的武器,倒是在伯力(哈巴羅夫斯克)扣留了著名的東北抗日聯軍將領趙尚志。
  • 夢斷琴弦:諾門罕戰役中的日軍裝甲部隊
    雨後灼人的烈日炙烤著草原,氣溫高達30餘度,坦克發動機過熱的狀況頻發,等到這兩個戰車聯隊磕磕絆絆地掙扎到集結地的時候,已經比原定的到達日期晚了兩天。在諾門罕一帶休息的日軍裝甲兵,近景為一輛89中戰,稍遠處可見一輛97中戰。戰車第3和第4聯隊一共只有4輛相對新銳的97中戰——事實上,該型坦克已經是交戰雙方最為「重型」的戰鬥車輛了。
  • 印度又來送人頭?三軍特種部隊集結班公湖,劍指何方?
    冬天到了,印度又來「送人頭」了。
  • 每周一戰 | 日軍傘兵百餘精銳決死「送菜」,僅換回2名美軍陣亡
    百名空挺隊員夜襲衝繩機場,二戰日軍傘兵的謝幕之戰 引子1945年5月
  • "二戰史上最強小兵,用兩挺機槍擊退三千日軍,堪稱一代槍王"
    其東部面向菲律賓、東印度群島以及澳大利亞西北部,前二者已被日軍佔領,後者遍布沙漠,距離澳大利亞東端的核心地帶雪梨等地過於遙遠,軍事意義不大。所以,佔領紐幾內亞島尾部的巴布亞半島比較適合。無他,這裡有一個可以媲美珍珠港的上好良港——莫爾茲比港。本來,自拉包爾出發的日軍攻佔萊城後可以順勢攻下莫爾茲比港,但橫亙在紐幾內亞島上的中央山脈卻成功阻止了日軍。
  • 俄空降部隊2018換裝新戰車,可秒殺坦克
    ▲BMD-4M空降戰車雙車執行戰鬥搜索任務根據俄羅斯國防部新聞辦公室發布的聲明:「2018年第一季度,位於俄羅斯西北部普斯科夫的空降部隊空中突擊大隊將獲得一批經過升級的BMD-4M空降戰車和BTR-MDM履帶式裝甲運兵車
  • 二戰時,日軍八九式擲彈筒威力究竟怎麼樣?
    是日軍步兵最重要的隨伴支援火力,八九式擲彈筒是最主要的型號,那麼八九式擲彈筒威力究竟怎樣?    二戰時,擲彈筒是日軍步兵單位廣泛裝備的面殺傷武器,主要用於填補手榴彈和步兵炮之間的火力空白。是日軍步兵最重要的隨伴支援火力,八九式擲彈筒是最主要的型號,那麼八九式擲彈筒威力究竟怎樣?
  • 八裡橋之戰——送人頭大會
    八裡橋之戰——送人頭大會作者:轅固小生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因為清政府的託大,在通州議和失敗後,英法聯軍為了報仇,解救被扣押的使團,迅速進軍,到達八裡橋附近,在這裡即將進行一場史無前例的懸殊戰役,戰果對比堪稱可笑。
  • 來自哈拉欣河的囚徒:蘇聯對日本95式輕戰車的測試與評估
    同時,諾門罕的戰鬥也是日本陸軍的裝甲部隊第一次與蘇聯紅軍這樣強大的對手硬碰硬。在戰鬥中,蘇軍繳獲了一些日軍的裝甲車輛,其中包括一輛屬於戰車第4聯隊的95式輕戰車。並在後來對這輛95式輕戰車進行了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