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斷琴弦:諾門罕戰役中的日軍裝甲部隊

2021-02-18 冷炮歷史

1939年6月19日深夜,鑑於「偽滿洲國」和蒙古人民共和國之間的邊境衝突愈演愈烈,蘇軍也正在「滿」蒙邊境附近增兵集結,並已經開始對日軍集結地展開空襲。日本關東軍總部對下屬部隊進行了緊急動員,準備直接進行軍事幹預,奪取哈拉欣河西岸地區。吉丸清武大佐的戰車第3聯隊(相當於團)和玉田美郎大佐的戰車第4聯隊接到了調往諾門罕的緊急命令,他們將要充當「安岡支隊」的中堅力量。6月21日,這兩個戰車聯隊開始裝車進行鐵路行軍,先運往阿爾山火車站,再履帶行軍趕赴諾門罕以北的集結地。23日,玉田美郎下令對車輛進行技術維護,做好越野行軍的準備。之前的降雨讓諾門罕一帶變得泥濘,道路也不堪使用。雨後灼人的烈日炙烤著草原,氣溫高達30餘度,坦克發動機過熱的狀況頻發,等到這兩個戰車聯隊磕磕絆絆地掙扎到集結地的時候,已經比原定的到達日期晚了兩天。
在諾門罕一帶休息的日軍裝甲兵,近景為一輛89中戰,稍遠處可見一輛97中戰。戰車第3和第4聯隊一共只有4輛相對新銳的97中戰——事實上,該型坦克已經是交戰雙方最為「重型」的戰鬥車輛了。之前有「資料」稱蘇軍派出了T-28坦克(還有更為離譜的說法,T-34什麼的全出來了),完全是無稽之談。諾門罕戰役中,日軍裝甲部隊的對手是蘇軍的T-26和BT系列輕型坦克,以及坦克旅用於偵察的重型裝甲汽車,雙方也沒有爆發什麼駭人聽聞的「坦克大戰」。關東軍計劃先發制人,強渡哈拉欣河,但河水的深度超過了他們的預期,坦克無法涉水開到對岸。由於日軍的通訊技術低劣,玉田只得設法過河趕上大部隊,與他們取得聯繫。6月29日,日軍偵察機發現蘇軍正在從邊境線一帶向後撤退,但戰車第3和第4聯隊由於行軍距離過遠,燃料儲備已經不足,只能在罕達蓋的農場裡待命。30日,兩個戰車聯隊集中部分作戰單位追趕蘇軍。大約上午9:00時,玉田的好友,戰車第9中隊的北村大尉報稱與蘇軍發生交火,一輛95輕戰被蘇軍45mm反坦克炮擊毀,倖存乘員聲稱炮彈飛行速度極快,在看到炮口焰之前,炮彈就已經擊中了坦克。日軍在6月30日的戰鬥當中繳獲的蘇制53-K 45mm反坦克炮,對於30年代的薄皮坦克而言,該炮堪稱「威力巨大」。
玉田命令其餘車輛趕上第9中隊,12:30時,戰車第4聯隊大部與第9中隊會合,玉田又要求第9中隊繼續推進,對正在後撤的蘇軍實施穿插,其餘單位做好進攻準備。蘇軍坦克第11旅的8輛BT坦克、3輛裝甲汽車和一門45mm反坦克炮對進攻的日軍坦克進行了遲滯作戰,其餘的蘇軍則趁亂撤到日軍觀察範圍之外。雙方一直交戰到下午2:30,蘇軍的那門45mm炮被日軍坦克擊毀,這是蘇日兩國裝甲部隊的第一次交鋒——玉田意識到,阻攔他們前進的並非蘇軍主力,只是一支偵察分隊。相較於日軍,蘇軍的技術裝備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處於領先地位,後面的戰鬥肯定會更加艱難。戰鬥結束之後,玉田的坦克停在原地一邊補充燃料,一邊等待後續進攻部隊跟上來。吉丸大佐的戰車第3聯隊和步兵第64聯隊協同作戰,進攻戰壕之後的蘇軍炮兵陣地。戰車第3聯隊先是隱蔽在一處湖泊附近,等待偵察機在他們右翼的蘇軍防線上找出弱點,之後再向那個方向進攻。然而老天卻沒有成全他們,天降暴雨,各中隊無法協同出擊,直到第二天8:00,吉丸的聯隊才開始攻擊蘇軍防線右翼,玉田也在左翼發動攻擊,已經就位的日軍炮兵對三個聯隊的進攻行動進行了火力支援。吉丸麾下兩輛97中戰的行走裝置把蘇軍提前布置的鋼琴弦卷了進去,動彈不得,其中一輛被蘇軍45mm反坦克炮擊毀,另一輛的車長古賀大尉使用炮塔後向機槍掃射蘇聯步兵,堅持了一個半小時之後,機槍彈藥告罄,古賀打開艙門,使用手槍繼續射擊,很快就被蘇軍擊斃。吉丸等人的坦克擊毀了一些蘇軍坦克和裝甲汽車,一些試圖用手榴彈摧毀日軍坦克的蘇軍步兵也倒在了機槍火力之下。戰車第3和第4聯隊雖然成功奪取了蘇軍陣地,但步兵第64聯隊卻沒能及時跟上來。僅靠坦克是無法守住陣地的,晚上10:30左右戰鬥結束後,日軍坦克只能放棄陣地撤回。戰車第3聯隊一共只有4輛新銳的97中戰,其中兩輛已經在戰鬥中損失。兩個聯隊的坦克加起來雖然有90餘輛,但絕大部分都是老舊的89中戰和脆弱的95輕戰(還有少量更加不堪的「豆戰車」),性能比蘇軍坦克落後太多。日軍在諾門罕戰役結束後進行了實驗,重現了戰鬥中坦克行走裝置被鋼琴弦纏繞卡死的情況。鋼琴弦本質上是一種用經過熱處理的高碳鋼製成的彈簧線,直徑很細,韌性和強度極高,一旦繃直布置在草叢之中就很難發現。重量輕,動力弱的日本坦克是無法碾斷鋼琴弦的。由於炮塔空間狹小,且需要保證火炮具備左右擺動一定範圍的能力,很多型號的日本坦克都只好把炮塔機槍放在炮塔後方,形成了獨特的梨形結構。
吉丸和玉田只得在步兵缺席的情況下制定下一步的作戰行動——吉丸提出由他的部隊正面進攻蘇軍陣地,玉田在右翼支援,但蘇軍的重炮火力可不是鬧著玩的,正面死磕簡直形同自殺。萬般無奈之下,玉田想出了利用地形迂迴進行夜襲的辦法,結果遭到了很多下屬的反對。玉田堅持稱,如果在白天實施進攻,那麼就很有可能「全員玉碎」,大家這才同意按照玉田的計劃行事。7月2日晚上11:30,兩個戰車聯隊在夜幕的掩護下出擊,為了避免過早驚擾蘇軍,各車儘量低速行駛,試圖將噪音減小到最低水平。指揮官們要求部下接近到距離目標十米的距離再開火,野戰炮是最為優先的目標——這一天晚上雷雨大作,完全蓋過了日本坦克發出的噪音,他們順利接近了蘇軍陣地。一道電光裂長空,昏昏欲睡的蘇軍突然發現敵人已經近在咫尺,日軍坦克衝上去接連開火,蘇軍陣地上頓時亂作一團。雖然夜襲非常順利,但夜間的通訊指揮非常困難,日軍的燃料也所剩不多,而蘇軍的增援部隊也隨時可能趕來。玉田他們決定見好就收,砸完場子之後趕緊撤退,不宜久留。事後經過清點,日軍一共摧毀了20輛蘇軍坦克、10輛裝甲汽車、20輛卡車以及數量差不多的火炮,本身僅損失一輛95輕戰。藝術家後來繪製的夜襲場景,日軍7月2日的這次夜襲堪稱經典戰例。被日軍95輕戰37mm主炮擊毀的蘇軍BT-5坦克,由於裝甲鋼材質量不佳,命中的穿甲彈導致炮塔側面裝甲發生了崩解和開裂現象。
天亮之後,吉丸認為夜襲已經極大削弱了蘇軍實力,在步兵仍未到場的情況下再次貿然發動進攻,然而他卻忘了蘇聯援軍可能已經到達戰場的事情。戰車第3聯隊在進攻中遭到蘇軍坦克與火炮的集中射擊,13輛坦克喪失了戰鬥力,吉丸也命喪當場。蘇軍損失BT坦克3輛,反坦克炮8門。冒失的日本人又一次栽在了鋼琴弦上面,被鋼琴弦纏住履帶的坦克就是個活靶子。蘇軍雖然給日軍造成了嚴重損失,但卻沒能守住陣地,攻佔陣地之後,日軍對受損的坦克進行回收。日軍步兵這時也趕了上來,佔據了陣地,這多少讓精神高度緊張的日軍裝甲兵們鬆了口氣。97中戰裝備的97式57mm戰車炮,設計目的是用來支援步兵,反坦克能力糟糕。被日軍技術人員回收修理的吉丸大佐座車(97中戰),該車履帶被鋼琴弦纏住,裝甲遭到蘇軍45mm火炮射擊貫穿,乘員全體陣亡。
吉丸座車的炮塔被從車體上移除,豎著放置在地上。一枚45mm穿甲彈擊穿了車長指揮塔左側位置,彈頭破片殺死了吉丸清武。7月4日早上7:00,蘇軍出動19輛坦克(BT與T-26),20輛裝甲汽車和500餘名步兵,試圖奪回陣地。日本裝甲兵已經意識到自己的坦克火力不如蘇軍的45mm炮,於是調整了戰術,把車體隱藏在稜線以下,只露出炮塔迎敵。戰至下午4:00,蘇軍進攻部隊退去,十餘輛坦克和裝甲汽車被日軍擊毀,日軍方面只損失一輛89中戰。之後日軍得到命令向後撤退,構築新的防線,兩個戰車聯隊繼續採用反斜面潛伏戰術支援。接下來幾天裡,蘇軍繼續向日軍發動進攻,並不斷增強打擊力度,日軍實力持續消耗,且無法得到後備力量的補充和支援。戰鬥進行到第5天時,日軍防線再也支撐不住,被蘇軍迅速瓦解。在關東軍炮兵火力掩護下,兩個戰車聯隊的殘部脫離戰鬥,撤下前線進行休整和補充。上級認為裝甲部隊撤離戰場會導致步兵失去支援,玉田因此遭到了關東軍司令部的嚴厲批評。實際上,戰車第3和第4聯隊在諾門罕的表現堪稱出色,在數量、質量均落後於蘇軍的情況下,依然取得了不錯的戰績,體現了裝甲部隊的價值所在。然而,日軍的戰略失誤和步坦協同不利也極大地阻礙了裝甲部隊的發揮,兩個聯隊長時間與步兵脫節、無法有效佔領陣地、以及車輛人員損失居高不下也嚴重挫傷了部隊士氣。裝甲部隊脫離戰鬥的無奈之舉受到了步兵指揮官們的鄙視,他們認為裝甲部隊的坦克一無是處,只要胡亂布置一些鋼琴弦就可以把坦克悉數消滅;一些軍官更是認為,即便是已經輸掉了戰鬥,他們的步兵部隊也會堅持到底,但裝甲部隊發現情況不對就開溜了。諾門坎戰役中,日軍裝甲部隊蒙受了慘重損失,如玉田的戰車第4聯隊損失89中戰4輛,95輕戰32輛,僅剩下12輛坦克(89中戰、95輕戰、94輕戰各4輛),人員也有不少傷亡。但是,這場戰役的損害遠勝於裝備人員層面。戰役結束後,以裝甲力量為核心構建摩託化部隊的思路被日軍放棄,坦克淪為了步兵的附庸,配合步兵戰術支援步兵作戰,步兵對裝甲部隊的偏見也由此產生,並一直持續到二戰結束。7月3日的戰鬥當中,日本戰車第4聯隊的一輛97輕戰被蘇軍繳獲,後來送到庫賓卡試驗場進行研究。

哈拉欣河的囚徒:蘇軍對日本95式輕戰車的測試與評估

相關焦點

  • 百大血腥戰役之諾門罕戰役
    ▲諾門罕就位於今天的中蒙邊境,因此次戰役主戰場在哈拉哈河畔,又稱哈拉哈河戰役  亞洲腹地這場不起眼的諾門罕之戰,事實上成為了軸心國最終失敗埋下的伏筆。  ▲韓國在2012年出品的電影《登陸之日》中也有一段關於諾門罕戰役的描述  不過此役後人提及甚少,諾門罕戰後,蘇聯深陷歐洲戰場,此戰很快被湮沒於浩瀚的衛國戰爭重大戰役中,鮮有提及;日本在國力
  • 諾門罕戰役的日軍荒唐事:中佐被噴火坦克火化,投毒反而放翻友軍
    隨後雙方在哈拉哈河一帶爆發衝突,史稱諾門罕戰役。在這次戰役裡,日軍不僅領教了蘇聯的鋼鐵洪流,還捎帶腳的留下了一堆愚不可及的荒唐事。一、昭和參謀的獨走如果說起諾門罕戰役的爆發,這問題就繞不開關東軍裡的那一群昭和參謀們。不同於別的國家的參謀,日本的參謀們可謂是權限甚大,某些程度上甚至可以蓋過軍事主官。
  • 諾門罕戰役日軍慘敗,為什麼戰役指揮小松原一開始沒有被追責?
    1939年日軍和蘇聯在諾門罕地區爆發的大規模武裝衝突,作為戰役的發起人,日軍23師團師團長揮小松原道太郎陸軍中將為什麼一開始沒有被追責?    諾門罕戰役,又叫諾門坎戰役,或稱哈拉哈河戰役,是1939年5月到6月,在新巴爾虎左旗境內諾門罕布日德地區以及哈拉哈河中下遊兩岸,爆發的一場邊境衝突,表面上是蒙古和偽滿洲國之間的衝突,實際上則是蘇軍和日軍的直接較量。    這場邊境衝突的規模相當大,雙方投入的總兵力超過20萬人,大炮500門,飛機900架,坦克、裝甲車近1000輛。
  • 諾門罕戰役對中國抗戰的影響
    諾門罕戰役雖然在二戰史中是一次名不見經傳的小戰役,但其影響卻是非常深遠的,影響了二戰的進程。而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說到是,這張戰役對中國抗戰形勢有怎麼樣的影響。「諾門罕戰役」也稱「哈勒欣河戰役」,1939年5月4日——9月16日,日蘇兩軍在蒙古人民共和國和中國東北接壤處的哈勒欣河沿岸諾門罕地區,爆發了一場震驚中外的日蘇戰爭。
  • 諾門罕戰役中的日本731部隊,是怎樣用生化武器幹掉一千多號自己人的?
    臭名昭著的731部隊是日軍生化戰主力,指揮官石井四郎認為戰爭需要用最小代價去獲取最大勝利,而生化武器最為物美價廉,比飛機、軍艦、大炮成本小,效果大。為此,731部隊在亞洲尤其中國戰場上屢屢使用生化武器,進行慘絕人寰的屠殺,犯下了累累罪行。然而,在諾門罕戰役期間,731部隊不但沒有毒倒對手蘇軍,反倒毒死了一千多號自己人,真可謂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 諾門罕之戰:蘇聯與日本的草原血戰
    從雙方的兵力部署上來看,蘇軍抽調了遠東蘇軍中的精幹力量,並已基本實現了軍事裝備的現代化。軍中不乏強大的裝甲部隊和摩託化部隊。而日軍師團還以傳統步兵為主,裝備較差。不要說和對面的第57特別軍相比,就算跟關東軍的精銳部隊相比也頗為遜色。從雙方的戰前準備就能看出,日軍參謀本部在估計敵情時過於輕視對手。這也符合日本陸軍一貫重視精神力量而蔑視技術裝備的傳統。
  • 原創 諾門罕戰役:日本陸軍史上最大的敗仗
    向諾門罕前線挺進的日軍步兵部隊日軍炮兵部隊但徽章由日本大阪製作,實際上受頒者為日軍和偽滿參戰人員。「諾門罕戰役」的稱謂很多。也被稱作「諾門罕戰爭」、「諾門坎戰役」、「哈拉沁戰役」等。蘇聯把這次戰役稱作「哈拉欣河戰役」,俄語為「Бои на Халхин-Голе」。蒙古則叫「哈拉哈河戰役」。日本稱「諾門罕事件」,日語為「ノモンハン事件」。
  • 兵敗諾門罕,這是一場令人陌生且秘而不宣的,意義重大的戰役
    1939年,8月4日,日軍為實施統一指揮,在海拉爾組建第6軍(轄第23、第8國境警備隊等,司令荻州立兵中將),兵力約2.5萬人。(7月13日,石井細菌部隊碇常重少佐帶領22名敢死隊員,在哈拉哈河乘2隻膠皮筏順水將22.5公斤傷寒、霍亂、鼠疫、鼻疽等細菌撒入河水中,向蘇蒙軍進行細菌戰。
  • 被遺忘的亞洲戰爭史上的第一次坦克大戰諾門罕之戰,改變了二戰進程
    1939年7月1日,集結到諾門罕的第23師團和安岡支隊,在飛機的掩護下渡過了哈拉哈河,向西岸蘇蒙軍陣地深入,發起第二次諾門罕戰役。7月4日,蘇蒙軍隊擊潰了日軍步兵主力,然後以坦克部隊尋殲日軍坦克部隊。亞洲戰爭史上第一次坦克大戰爆發。戰鬥中,日軍第1坦克師團參戰的坦克和裝甲車輛,幾乎全被擊毀。7月23日起,關東軍發起第三次諾門罕戰役。
  • 諾門罕戰爭的前前後後
    不過此役後人提及甚少,諾門罕戰後,蘇聯深陷歐洲戰場,此戰很快湮 沒於浩瀚的衛國戰爭重大戰役中,鮮有提及;日本在國力、軍力強盛之時,盡佔天時地利攻擊蘇聯,不料關東軍險些蝕光了老本,自然更不願宣講;偽滿洲國二戰後 灰飛煙滅,殘渣餘孽作鳥獸散,也無多少記錄;蒙古雖稱此役為建國後唯一一戰,但宣傳有限、影響不大。因此,諾門罕戰爭世人知之不多,國內有關此戰的研究和 公開出版物更不多見。
  • 【國慶】諾門罕戰役:日本陸軍史上最大的敗仗
    1.斷絕了日本與納粹德國合圍蘇聯的想法日本關東軍挑動這場戰役,除了試探蘇聯和蒙古,推進其「北進」的策略外,也是為了與西線的納粹德國東西呼應,夾擊蘇聯。但作為日本政治同盟的納粹德國,卻瞞著日本偷偷與蘇聯於1939年8月23日籤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並悄然約定共同瓜分波蘭。解除了後顧之憂的蘇聯立即加大了對諾門罕戰場的攻勢,大敗日軍。
  • 被神化的諾門坎戰役: 其實蘇軍被日軍打的很慘
    諾門罕,位於中蒙邊境上,屬於呼倫貝爾的新巴爾虎左旗管轄。70多年前在這裡發生了著名的諾門坎戰役,戰役雙方是蘇蒙聯軍和日滿聯軍。
  • 為什麼諾門坎戰役之後,日軍再不敢北進!
    1939年5月11日的邊界衝突中,「滿洲國」軍被蘇軍坦克部隊擊敗,損失慘重,關東軍妄圖給實力日益增強的蘇聯遠東部隊以沉重打擊,6月2日關東軍獨斷專行,進攻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塔木斯克。隨即諾門罕戰役爆發。蘇聯方主將為格奧爾基·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日方主將則為小松原道太郎。
  • 諾門罕之戰——日本關東軍的痛
    關東軍司令部要求23師團立即抓住機遇擴大事態,出兵諾門罕。此時的關東軍真有點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味道。5月27日,早已按奈不住的第23師團向蘇蒙軍發起攻擊,一交手,關東軍便嘗到了蘇軍的厲害,日軍重裝甲車的皮太薄了,根本幹不過蘇軍的坦克,一會兒被打得七零八落。日本騎兵面對蘇軍橫衝直撞的坦克更是束手無策,只好揮舞著馬刀,砍得裝甲丁當響。蘇蒙軍輕而易舉地把進攻的日軍打得丟盔卸甲,逃回海拉爾。
  • 日本最不想提起的戰役:打的日軍回味無窮
    它由日本天皇親自頒發給步兵聯隊,上邊寫著部隊番號,也只有步兵才有這種軍旗,而且是聯隊建制,每個聯隊一個,所以日軍各聯隊對軍旗保管的非常好,在整個二戰戰場上,沒有一個國家繳獲過日本軍旗。戰場上日軍聯隊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候,他們會把軍旗燒掉,以免落入對方手中,也可以認為一旦日軍聯隊到了燒旗的地步,那也意味著徹底的殲滅。
  • 二戰日本人點評德軍:步兵很懦弱,只有一種部隊可媲美日軍
    ▲日本軍官和德軍軍官的合影1939年,一個德國軍事觀察團隊在目睹諾門罕戰役之後,發給國防軍大本營一份匯報。報告中有如下幾條充滿傲慢與偏見的評價:戰前訓練:日軍主要練習白刃戰和衝鋒,大多數軍官的戰爭思維還停留在日俄戰爭時代。坦克水平:日軍的坦克整體設計非常落後,裝甲薄弱,火力很差,很難稱之為坦克,且全國只有一個坦克師,戰鬥力難以想像。戰術:日軍完全的失敗了,戰術的陳舊,裝備也運用不得當,為了珍惜坦克居然使用步兵掩護坦克這種不可思議的戰術。
  • 莫斯科戰役大逆轉之謎
    他們本來不是蘇軍的西線戰場預備隊,而是駐守遠東、準備對付日本「北上」的東線精銳部隊。史達林為何能斷定日本不會「北進」,果斷將精銳部隊調往西線?他的底氣,始於一年前在中國東北與外蒙交界發生的蘇日諾門罕之戰。日本在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佔領中國東北後,其「開拓萬裡波濤,揚國威於四方」的擴張計劃,得到了東亞大陸上一塊至關重要的跳板。
  • 百大血腥戰役之呂宋島戰役
    呂宋島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中,美軍為菲律賓群島中最大島嶼呂宋島而發動之進攻,是太平洋戰爭中日美陸軍間進行的最大戰役
  • 二戰期間日軍反坦克炮,模仿的明明是王者,卻無一款能上得了臺面
    從20世紀30年代的水平來看,這種槍絕對是坦克剋星,有能力對付大部分中輕型坦克。早在KWK36設計之初,日本就與公司籤訂了合作協議,購買了全套技術圖紙。按理說這種幾乎一模一樣復刻的火炮,兩者在性能上應該差不多才對,但事實並非如此。主要問題是日軍沒有生產被帽穿甲彈,100米距離的穿透深度只有30 mm,動能大大衰減,500米距離只有20 mm。
  • 諾門罕的昭和笑話,投毒害死自己人,罐頭堆成山卻讓士兵餓死
    如果說起諾門罕戰役,估計很多人都不陌生了,自詡天下無敵的日軍吃飽了撐的,非要去和蘇聯紅軍比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