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門罕之戰:蘇聯與日本的草原血戰

2021-02-23 冷炮歷史

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帳號


評論區話題丨你怎麼看戰役中的雙方表現?


1939年,在新興的工業強國蘇聯和遠東霸主日本帝國之間爆發了一場大規模衝突。這場邊境戰爭被日本稱為諾門罕事件,而被蘇聯官方稱為哈勒欣河戰役。眾所周知,這場戰役以日本慘敗而告終。蘇軍指揮官朱可夫自此聲名鵲起,並被最高統帥史達林授予蘇聯英雄勳章。而日軍第23師團師團長小松原因此敗飽受指責,在戰役結束一年後鬱鬱而終。所以,諾門坎也被認為是蘇聯強大工業實力對日本軍部的一次吊打。

然而,伴隨著蘇聯的解體,關於哈勒欣河戰役的更多細節被披露出來。人們驚訝的發現,蘇聯軍隊獲得勝利的過程並不像是官方宣揚的那麼輕鬆。

衝突爆發

諾門罕就位於滿洲 蒙古與西伯利亞的交界處


諾門罕地處內蒙與外蒙交界處,蒙古語意為「高貴的汗」。1734年,清朝在這處南接錫林郭勒、東望興安嶺、地處蒙古高原通向東北地區的交通要隘上設立卡倫哨所,歸屬呼倫貝爾衙門管轄。1921年,蒙古宣布獨立之後,諾門罕成為劃分內蒙和外蒙的邊界線。

918事變後,日本全面佔領東北,並接管了隨後建立的偽滿政權的邊境防務。與偽滿相鄰的政權中,最大的就是蘇聯。蘇聯當時在遠東地區擁有駐軍23萬多人、650輛坦克和500架飛機。為應付他們而組建的關東軍,則只有5萬人和80架飛機。日軍參謀本部希望在東北的兵力和飛機數量,都達到遠東蘇軍的80%。所以瘋狂向東北增兵,同時加強了偽滿和蘇聯邊境的管控。蒙古和偽滿的邊境局勢自此日益緊張。

日本關東軍一直有入侵蘇聯的北進計劃


1938年的張鼓峰事件後,蘇日的下一次衝突也箭在弦上。蘇聯第57特別軍奉命開進蒙古,增加對關東軍的壓力。同年,關東軍第23師團進駐海拉爾,承擔起偽滿西部國境的防禦。從雙方的兵力部署上來看,蘇軍抽調了遠東蘇軍中的精幹力量,並已基本實現了軍事裝備的現代化。軍中不乏強大的裝甲部隊和摩託化部隊。而日軍師團還以傳統步兵為主,裝備較差。不要說和對面的第57特別軍相比,就算跟關東軍的精銳部隊相比也頗為遜色。

從雙方的戰前準備就能看出,日軍參謀本部在估計敵情時過於輕視對手。這也符合日本陸軍一貫重視精神力量而蔑視技術裝備的傳統。日軍通常的習慣是在師團內只保留基本兵力,一直到正式開戰前,甚至在開戰後才以特別支隊或是加強師的形式組建混編單位。所以,日軍往往會缺乏聯合作戰經驗,對團和旅一級不同兵種的配合感到陌生。反觀蘇聯,從建軍時起就注重各兵種聯合訓練。這方面的差距,最終決定了諾門罕戰役的勝負。

日軍在諾門罕附近的部署主要是傳統步兵


當然,衝突的真正爆發還是需要一些意外事件來幫忙。雖然清朝在各部管轄的土地間都劃清了明確界限,但牧民放牧時仍然經常越界。即使蒙古宣布獨立,遊牧民仍然依照從舊習俗遊走在跨越諾門罕的邊界兩端。這原本是斯通見慣的常態,但在蘇日關係緊張的大背景下卻成為了大戰導火索。

1939年5月4日,一小隊蒙古騎兵越過邊境牧馬,遭到偽滿興安警備軍驅逐追趕。隨後蒙古國出動一個排攻擊偽滿在邊境的哨所。日軍立即介入,蘇聯又按照《蘇蒙友好合作條約》出兵支援蒙古,雙方隨即大打出手。

前線的蒙古人民共和國騎兵


東方的首次現代化戰爭

日本陸軍航空隊的 97式戰鬥機


諾門罕戰爭創造了陸戰未開而空戰先行的特例,這也成為現代戰爭的典型要素。蘇軍和日軍在地面開戰前,先展開了制空權的爭奪。蘇軍主力戰機為伊-15和伊-16,性能比日本九七式戰鬥機略好。但日軍飛行員素質較高,所以在空戰中並不落下風。蘇軍最後仍是憑藉數量優勢,才奪取了制空權。

蘇聯空軍主力之一的伊15戰鬥機


5月24日,1100人的蘇軍和1200餘人的蒙古部隊,渡過哈拉欣河建立陣地。次日,日軍小松原師團以第64聯隊為核心編成支隊攻擊,雙方正式開打。

蘇軍的主力機型 伊-16戰鬥機


日軍根據日俄戰爭的經驗,制定了步兵正面牽制,再以騎兵深入蘇軍側後斷的計劃。只要燒毀哈勒欣河上的浮橋,就可以使蘇軍自動崩潰。這支側襲部隊包括一個騎兵中隊和13輛裝甲車。戰鬥開始後,負責守衛浮橋的蘇軍摩步連,成功阻止了側襲部隊的進攻。蘇軍BA-6裝甲車,對日軍的九二式裝甲車造成了極大威脅。

蘇軍裝備的BA-6裝甲汽車


入夜後,急於突破的日軍由對蘇軍進行了夜襲。蘇軍第149摩步團火速趕赴戰場,在對岸架起探照燈後就地展開反擊。日軍寡不敵眾,除了少數殘兵逃出之外,大部被殲滅。與此同時,正面的日軍也遭到蘇制M-30榴彈炮的壓制,無法推進。到30日下午,日軍援兵分乘40輛卡車抵達戰場。蘇軍見日軍炮兵和反坦克實力增強,主動撤兵回哈勒欣河西岸,第一階段衝突結束。

日軍裝備的92式裝甲汽車


史達林獲悉蘇日在遠東衝突的消息後,決定集中優勢兵力徹底擊敗日軍,解除在東方的後顧之憂。為此,特意派出了青年將領中的佼佼者朱可夫,去出任第57特別軍軍長。據說朱可夫抵達駐地時,對現狀十分不滿。認為第57軍訓練鬆懈、行動遲緩,在戰術上被日軍牽著鼻子走。指揮部設在距離前線120公裡的地方,指揮不靈。前任指揮員在聽到日軍增援消息後,不辨敵情就倉促撤退。

被史達林派往東方前線的朱可夫


朱可夫隨即展開對日軍大規模反攻的部署。在距離烏蘭巴託750公裡的前線。開闢野戰機場,並組織2600輛各種車輛向作戰地域投送士兵和物資。抽調國內精英飛行教官對飛行員進行徹底訓練等。集結兵力並強化訓練的蘇軍,做好了卷土而來的準備。

日軍方面卻因為師團長小松原謊報大捷而疏於戒備。關東軍不但未能積極備戰,反而為了避免和蘇聯衝突擴大化,而嚴禁飛機越境偵察。也不派兵支援邊境部隊。所以,日軍既未察覺蘇軍的大規模集結,也沒有積極調動兵力和裝備備戰。就這樣迎來了諾門罕戰役的第二階段。

被日軍擊落的蘇軍伊-16戰機殘骸


衝突升級

日軍飛行員在專業水平上勝過了大清洗中的蘇聯同行


1939年6月,雙方戰機持續在空中交火併開始轟炸行動。此階段的空戰中,蘇聯飛機更加積極主動。通過空中偵察,已經基本摸清了日軍部署。日軍的地面偵察卻屢屢被敵方所阻截。

蘇軍繳獲的日本陸軍偵查汽車


從6月30日開始,雙方在哈勒欣河兩岸展開激烈爭奪。蘇聯軍隊出動了200輛坦克和300輛裝甲車,阻擊逼近的日軍。日軍則報以傳統的夜襲作戰來應對。雙方還一度爆發了大規模互相炮擊,但都未能對戰局產生決定性影響。這樣的僵持一直持續到8月20日。

在戰場上馳騁的蘇軍T-26坦克


在這段時間裡,蘇軍已經完成了絕對優勢兵力的集結。在前線總共有4個狙擊兵師、2個騎兵師、7個坦克旅和3個炮兵師。日軍方面在第23師團外,僅增加了第7師團的森田旅團作為戰役預備隊。不僅如此,蘇軍還配備了超過800架戰鬥機和轟炸機,而日軍同時期在前線僅有400架作戰飛機。

日軍裝備的95式坦克


8月20日,朱可夫下令蘇軍對哈勒欣河以東的日軍進行全線攻擊。這是華沙戰役結束以來,蘇聯最大規模的諸兵種聯合作戰。大規模炮擊和航空轟炸過後,裝甲部隊引導步兵部隊對日軍陣地發起突擊。這種作戰模式,就是後來二戰中使用的大縱深作戰的雛形。以正面牽制日軍主力,南北兩翼部隊迂迴合圍日軍。

諾門罕戰場上的蒙古人民軍士兵


在蘇聯佔壓倒性優勢和兵力和火力面前,第23師團的抵抗顯得軟弱無力。由於偽滿部隊的提前崩潰,主要戰鬥實際是圍繞日軍據守的幾個高地展開的。如在進攻日軍井置部隊據守高地時,蘇軍對800人的日軍集結了超過數千人的規模,其中不乏212空降兵旅、第9裝甲旅這樣的精銳部隊,僅24日一天,日軍部隊就死傷300餘人,喪失了戰鬥能力。

協助日軍作戰的滿洲國炮兵


但跟蘇聯官方渲染的一往無前相比,戰場形勢其實相當混亂。為了對付日軍工事,蘇聯出動噴火坦克抵近攻擊,日軍則組織士兵攜帶集束手榴彈企圖進行破壞。雖然效率不高,但也能摧毀部分蘇軍裝甲車輛。蘇軍本身也時常犯錯。如第602狙擊兵連,就將自家的BT-7快速坦克誤認為日軍的九五式坦克。一口氣擊毀了BT-7坦克7輛,還殺死了21名蘇軍坦克兵。

被自己人誤認為日軍坦克的BT-7


但總的來說,蘇聯的強大實力和聯合作戰水平保證了兵團推進速度。8月25日,針對小松原師團的合圍已經達成,日軍只能下令強行突圍。但到8月27日,小松原師團的突圍就宣告失敗,只有少數部隊得以順利脫離戰場。

正在檢查被擊落日軍飛機的蘇聯士兵


半個世紀後的解讀

蘇軍參謀長謝欽 蒙古人民共和國元帥喬巴山和朱可夫


在諾門罕激戰時,蘇德快速締結了互不侵犯條約。蘇聯急於結束在東方的戰爭,轉而準備在東歐建立自己的衛星國體系。在此背景下,蘇日雙方在9月16日也籤署了停戰協議,保持雙方現有戰線不再變更。

被蘇軍俘虜的日本士兵


朱可夫在作戰期間給莫斯科的報告,宣布殺死了52-55萬日本人和滿洲國人。戰後,蘇軍正式宣布的戰果為斃傷俘日軍60000人。然而,根據日軍第6軍軍醫部損失調查表,日軍的實際戰損為戰死7696,受傷8647,失蹤1021人。

在戰車前歡呼的日本士兵


根據蘇聯解體後的披露檔案,蘇軍在諾門罕的損失為戰死9073人,受傷15952人。也就是說,蘇軍的死傷數量是明顯高於日軍的。另外,日軍損失坦克251輛,蘇聯損失坦克397輛。蘇軍的損失依然高於日軍。日本損失最重的是炮兵部隊,參戰82門大小火炮中損失63門,蘇軍參戰370門火炮中僅有61門戰損。

被日軍擊毀的蘇軍裝甲汽車


雖然蘇軍損失較日軍略大,但其裝甲兵、炮兵和航空兵的聯合作戰威力也極大震撼了日軍。日本陸軍參謀本部以諾門罕之敗為契機,開始大力推動裝甲部隊和防空兵部隊的建設。

諾門罕戰役中的日軍坦克


另一方面,諾門罕之戰的勝利給予了蘇聯統帥部充分信心。這支經歷工業化改造軍隊,被認為完全可以勝任高強度的現代戰爭。大清洗的洗禮,也讓這支軍隊已經蛻變為一支政治可靠的強硬隊伍。

基於蘇軍的優異表現,史達林開始考慮他的下一個對手,北方的沙俄餘孽--芬蘭。

少帥的盲動:東北軍大戰蘇聯的中東路事件


相關焦點

  • 諾門罕之戰——日本關東軍的痛
    諾門罕之戰是在雙方都有準備而又準備不充分的匆忙之中進行的。1936年6月,日本就把蘇聯視為了第一敵對國,並偷偷地進行戰爭準備。6月20日,小松原帶著2萬多人的第23師團全部出動,浩浩蕩蕩奔向諾門罕。同時參加過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雙料王牌的戰略預備隊的第7師團主力也出動了,這個師團被公認是日軍戰鬥力最強悍的部隊。有「國寶」之譽、全日本當時僅有的一個坦克師、從來沒捨得用過的第1坦克師團也上了前線。關東軍航空兵主力傾巢出動飛抵海拉爾機場。可見,關東軍為第二次諾門罕之戰動了血本。
  • 被遺忘的亞洲戰爭史上的第一次坦克大戰諾門罕之戰,改變了二戰進程
    松本草平對戰爭的目的一直抱著懷疑態度:「冷靜下來好好想一想,付出這麼大犧牲的這場諾門罕之戰,究竟是為了什麼呢?這也是第一線全體士兵一直得不到解答的疑問和不滿。按德、日盟約,希勒特一再催促日本對蘇開戰。當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時,德國再次催促日本出兵。但日本鑑於諾門罕之戰的慘敗,不肯進攻蘇聯。日軍放棄了對蘇發動戰爭,使蘇聯避免了與德、日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蘇聯在衛國戰爭的關鍵時刻,敢於將用來對付日軍的20個西伯利亞師(其中有4個坦克師)向西調動,參加了莫斯科、史達林格勒和庫爾斯克戰役,擊退了德軍的進攻並轉入反攻,與諾門罕戰役的結果不無關係。
  • 諾門罕草原上空的制空權爭奪,日本中島97式和蘇聯伊-16誰更勝一籌?
    為了爭奪諾門罕上空的制空權,蘇聯和日本均相繼投入大量新式戰鬥機和轟炸機,展開了為期4個月的空中較量。而97式戰鬥機和伊-16戰鬥機分別作為當時日本和蘇聯的最優秀一線戰鬥機,到底誰更勝一籌呢?          兩種戰鬥機均採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懸臂式下單翼設計,但是由於日本和蘇聯在空戰思路、潛在對手、航空技術水平、工業水平上的差距,使得日本97式和伊-16成為了兩種截然不同設計思路下的產物。
  • 百大血腥戰役之諾門罕戰役
    諾門罕之戰後,一貫驕橫的日本及其軍隊對蘇軍產生了心理障礙,被迫將「北進」侵蘇的國策改為「南下」襲美,蘇聯從而避免了日後與德、日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可以集中力量打擊德國法西斯,而日本襲擊珍珠港後,又將原先隔岸觀火的美國拖下了水,使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變化。
  • 【國慶】諾門罕戰役:日本陸軍史上最大的敗仗
    1.斷絕了日本與納粹德國合圍蘇聯的想法日本關東軍挑動這場戰役,除了試探蘇聯和蒙古,推進其「北進」的策略外,也是為了與西線的納粹德國東西呼應,夾擊蘇聯。但作為日本政治同盟的納粹德國,卻瞞著日本偷偷與蘇聯於1939年8月23日籤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並悄然約定共同瓜分波蘭。解除了後顧之憂的蘇聯立即加大了對諾門罕戰場的攻勢,大敗日軍。
  • 諾門罕戰爭的前前後後
    諾門罕之戰後,一貫驕橫的日本及其軍隊對蘇軍產生了心理障礙,被迫將「北進」侵 蘇的國策改為「南下」襲美,蘇聯從而避免了日後與德、日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可以集中力量打擊德國法西斯,而日本襲擊珍珠港後,又將原先隔岸觀火的美國拖 下了水,使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變化。   亞洲腹地這場不起眼的諾門罕之戰,事實上成為了軸心國最終失敗埋下的伏筆。
  • 諾門罕上空的戰機對決,日本97式和蘇聯伊-16誰更勝一籌?
    為了爭奪諾門罕上空的制空權,蘇聯和日本均相繼投入大量新式戰鬥機和轟炸機,展開了為期4個月的空中較量。而97式戰鬥機和伊-16戰鬥機分別作為當時日本和蘇聯的最優秀一線戰鬥機,到底誰更勝一籌呢?但是從戰術層面來說,由於日本空軍在諾門罕戰役前的對手是積弱的中國,面對中國老式雙翼機,日本航空兵戰術體系思想仍停留在一戰時的水平面盤旋咬尾戰術層面,因此日本飛行員的戰術仍是充分發揮97式戰鬥機水平盤旋機動優勢的纏鬥咬尾戰術。除此之外,在編隊作戰時日本飛行員還利用中國戰場獲得經驗,採用部分戰機作為誘餌,主力編隊隱藏在雲層中設伏的攻擊方式。
  • 原創 諾門罕戰役:日本陸軍史上最大的敗仗
    但徽章由日本大阪製作,實際上受頒者為日軍和偽滿參戰人員。「諾門罕戰役」的稱謂很多。也被稱作「諾門罕戰爭」、「諾門坎戰役」、「哈拉沁戰役」等。蘇聯把這次戰役稱作「哈拉欣河戰役」,俄語為「Бои на Халхин-Голе」。蒙古則叫「哈拉哈河戰役」。日本稱「諾門罕事件」,日語為「ノモンハン事件」。
  • 夢斷琴弦:諾門罕戰役中的日軍裝甲部隊
    1939年6月19日深夜,鑑於「偽滿洲國」和蒙古人民共和國之間的邊境衝突愈演愈烈,蘇軍也正在「滿」蒙邊境附近增兵集結,並已經開始對日軍集結地展開空襲
  • 諾門罕戰役中的日本731部隊,是怎樣用生化武器幹掉一千多號自己人的?
    然而,在諾門罕戰役期間,731部隊不但沒有毒倒對手蘇軍,反倒毒死了一千多號自己人,真可謂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1939年5-9月,為實現佔領蒙古、攻入蘇聯,並與納粹德國在莫斯科會師的「北進計劃」,日本關東軍在內蒙古新巴爾虎左旗諾門罕至蒙古國哈拉哈河中下遊地區發動一場大規模軍事行動,史稱諾門罕戰役,蘇聯方面稱「哈拉哈河戰役」。
  • 諾門罕戰役對中國抗戰的影響
    這場戰爭挫敗了關東軍向蘇聯侵略的計劃,迫使日軍放棄「北進政策」而選擇「南進政策」進攻太平洋諸島,偷襲珍珠港,最終導致日本軍國主義完全覆滅。當時的日本關東軍擁有日本國內一流人員素質和裝備水平,但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日本關東軍仍慘敗於蘇聯軍隊手中,使日軍對蘇軍產生恐懼心理,並處處受制於蘇聯遠東軍,致使日本的速戰速決計劃不僅沒有實現,而且在中國戰場越陷越深,急需新的師團進行補充。
  • 諾門罕戰役日軍慘敗,為什麼戰役指揮小松原一開始沒有被追責?
    1939年日軍和蘇聯在諾門罕地區爆發的大規模武裝衝突,作為戰役的發起人,日軍23師團師團長揮小松原道太郎陸軍中將為什麼一開始沒有被追責?    日本和俄羅斯由於地緣政治上的衝突,歷史上就多次發生過戰爭或者衝突。1939年5月,日本關東軍決定在諾門罕一帶發起進攻,佔領哈拉哈地區,作為下一步進攻蘇聯遠東地區的跳板,進而實現蓄謀已久的「北進計劃」。5月11日,蒙軍第24國境警備隊由山西岸涉水到哈拉哈河以東地區放牧。偽興安警備騎兵第3連駐錫林陶拉蓋哨所的士兵立即開槍阻截,將蒙軍牧馬人和馬群趕回西岸。
  • 來自哈拉欣河的囚徒:蘇聯對日本95式輕戰車的測試與評估
    (蘇方稱為哈拉欣河戰役)是蘇聯在20世紀30年代所經歷的第一場大規模戰爭,張鼓峰的武裝衝突雖然也很激烈,但規模完全無法與之相比。同時,諾門罕的戰鬥也是日本陸軍的裝甲部隊第一次與蘇聯紅軍這樣強大的對手硬碰硬。在戰鬥中,蘇軍繳獲了一些日軍的裝甲車輛,其中包括一輛屬於戰車第4聯隊的95式輕戰車。並在後來對這輛95式輕戰車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 莫斯科戰役大逆轉之謎
    此前,德軍最高統帥部曾預計蘇聯在莫斯科戰線已無預備隊可用,然而這批生力軍的出現,卻成了打破僵持戰局的砝碼。他們本來不是蘇軍的西線戰場預備隊,而是駐守遠東、準備對付日本「北上」的東線精銳部隊。史達林為何能斷定日本不會「北進」,果斷將精銳部隊調往西線?他的底氣,始於一年前在中國東北與外蒙交界發生的蘇日諾門罕之戰。
  • 諾門罕戰役的日軍荒唐事:中佐被噴火坦克火化,投毒反而放翻友軍
    而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末,日本人不安分的心就又躁動了起來,決心找個機會和沙俄的繼任者蘇聯好好比劃一下。隨後雙方在哈拉哈河一帶爆發衝突,史稱諾門罕戰役。在這次戰役裡,日軍不僅領教了蘇聯的鋼鐵洪流,還捎帶腳的留下了一堆愚不可及的荒唐事。一、昭和參謀的獨走如果說起諾門罕戰役的爆發,這問題就繞不開關東軍裡的那一群昭和參謀們。
  • 為什麼二戰時蘇聯打日本那麼輕鬆,而美國打日本卻很艱難?
    因此,日軍從此把海空軍的大部分主力都投入到太平洋戰場上,甚至在太平洋戰爭開局之初,打得美國太平洋艦隊喪失戰鬥力三個月之久。我們耳熟能詳的電影《血戰鋼鋸嶺》,其故事就發生在太平洋戰場。1945年4月1日到6月底,美軍不惜血本,調動了太平洋戰區內海陸軍大部分主力,發動了衝繩兩棲登陸戰,這是美日兩軍在太平洋島嶼作戰中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損失最重也是最後一次戰役。
  • 兵敗諾門罕,這是一場令人陌生且秘而不宣的,意義重大的戰役
    1939年蘇聯「大清洗」已經接近尾聲 ,可是仍然有許多人遭受牽連並因此喪命。
  • 日軍白刃戰多強? 1名日軍打掉20多名蘇軍, 史達林得知後發怒
    日本士兵絕大多數都是 專業的軍校畢業,他們各方面的能力都是經過嚴格訓練。不少日本士兵在戰鬥的間隙也是不忘訓練,尤其是對格鬥技術的訓練。可惡的日本士兵有時候為了提升自身的格鬥水平,竟然拿中國戰俘或者平民百姓當作訓練的靶子。正是這一系列的殘暴行徑,讓全世界都看清了日軍醜惡的嘴臉。
  • 諾門罕的昭和笑話,投毒害死自己人,罐頭堆成山卻讓士兵餓死
    如果說起諾門罕戰役,估計很多人都不陌生了,自詡天下無敵的日軍吃飽了撐的,非要去和蘇聯紅軍比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