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硬度合金高速加工刀具溫度場的研究進展

2021-02-13 粉末冶金及硬質合金展

高硬度合金在航空航天工業中應用廣泛,由於其普遍具有熱強度好、比強度高、化學活性大、彈性模量小等特點,在切削加工時切削區域因劇烈摩擦會使接觸表面的溫度升高,對刀具和工件產生嚴重的影響。在高硬度合金的高速加工中,萬熠等通過脈衝雷射熱衝擊模擬得到了刀具損壞機制,發現相比普通切削,高速切削時刀具承受更高的切削溫度和熱應力衝擊,刀具破損更加嚴重,因此對高硬度合金高速加工時刀具溫度場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

切削熱產生於三個區域:剪切面、切屑和前刀面摩擦面、工件和後刀面摩擦面。隨著塗層刀具在生產中的應用日漸廣泛,刀具溫度除受切削用量、刀具材料和工件材料等因素的作用外,刀具塗層對刀具溫度的分布也具有重要影響。國內外學者對其及影響因素進行了大量研究,並取得了許多成果。

本文將刀具溫度場分為刀具前刀面溫度場和刀具內部溫度場,從解析法、數值法和測量技術三個方面回顧了刀具前刀面溫度場的研究進展,圍繞無塗層和單塗層、多塗層等角度總結了刀具內部溫度場的熱傳導模型,綜述了影響刀具溫度的因素,並分析其優點和不足,對未來高速加工刀具溫度場的研究方向進行了討論。

1  刀具前刀面溫度場的研究

由於高硬度合金的熱導率較低,導致在刀—屑接觸面產生的切削熱很難得到擴散。刀具前刀面和切屑接觸區域的溫度對加工過程有很大的影響,會加劇刀具磨損,縮短刀具壽命,所以有必要研究高硬度合金高速加工時刀具—切屑界面上的溫度分布和熱分配比。目前,對刀具前刀面溫度場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解析法、數值法和測量技術三種。

(1)刀具前刀面溫度場的解析法建模

溫度場通常可以根據已知的熱源來求解,這種方法稱為熱源法,熱源法在溫度場的解析法建模中使用得最為廣泛。一些科研工作者一直致力於加工過程溫度場的解析法建模,Trigger K.J.等認為刀具—切屑接觸面上的摩擦熱源對切屑來說是移動的熱源,而對刀具來說則是固定的熱源(見圖1)。採用Blok分配原理,通過假設相互接觸表面的平均溫度相同,計算出刀具—切屑接觸面上的平均熱分配係數和溫度。Loewen E.G.和Shaw M.C.也採用類似方法研究了不同接觸區域的平均溫度。然而,Chao B.T.等後來發現關於熱源均勻分布的假設導致Blok原理使用不恰當,故把熱通量假定為指數函數,進而提出一種函數分析的方法代替Blok原理來解決熱分配問題。雖然這種方法能夠得到更確切的界面溫度分布,但需要頻繁試切過程來確定其方程中的常數值。

圖1  熱源示意圖

Komanduri R.等在已有熱源法的基礎上,假定只有切屑的背面是絕熱邊界,研究通過切屑的非均勻移動帶熱源和刀具的矩形固定熱源來預測刀具—切屑界面處的溫升分布,得到的模型顯示了剪切熱源和刀—屑摩擦熱源對溫度升高的綜合影響。關於熱分配係數的確定,他們簡化了Trigger K.J.和Chao B.T.建立的函數分析方法,把熱分配係數假定為刀—屑接觸長度的函數。簡化後,這種方法使用起來更方便,但他把滑動接觸區域假設為無限長的具有均勻熱分布的熱源,這會對模型的精度造成一定的影響。

熱分配比的確定對於了解刀具前刀面的溫度變化是十分必要的。為了解決該問題,YongHuang等考慮了剪切熱源、刀—屑摩擦熱源以及相關邊界條件的綜合影響,基於粘結區和滑動區的熱分配比不均勻和熱強度不均勻,對金屬切削時沿刀具—切屑接觸面的溫度分布建模,解決了沿刀具—切屑接觸面的溫升問題,通過匹配沿接觸面的刀具溫升與切屑溫升來確定熱分配比。Wu Baohai等提出了預測端銑刀具溫度的分析模型,既可以分析刀具—切屑界面升溫階段的刀—屑實際摩擦狀態,又可以分析降溫階段的一維平面熱傳導模型,並進行了計算機模擬和物理切削試驗,兩者結果一致。但Yong Huang和Wu B.的方法都不能得到接觸面上確切點的溫度。Cui D.等把刀具離散化成軸向差分元素以模擬每個差分元素的溫度,通過積分每個差分元素沿軸向的溫度來計算刀具和切屑的溫度,很好地解決了確定確切點溫度的問題。採用響應曲面法來解決刀具—切屑界面上的熱分配問題,得到熱分配係數和切削速度、進給量的關係。通過實驗對模型進行驗證,顯示了良好的一致性。

理論分析法已經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理論分析模型具有較強的適用性,但理論分析法的計算過程複雜繁瑣、效率較低、對研究者的要求高,有時很難求得方程的解析解,分析模型的精度較低。同時,理論分析法有時需要做大量的簡化假設,而簡化假設的正確與否毋庸置疑會對求得的理論分析模型產生影響。

(2)刀具前刀面溫度場的數值法建模

隨著計算機行業的蓬勃發展,數值模擬已廣泛應用於加工仿真過程。相比解析法,數值法的工作效率高,降低了研究者的工作量,模型精度較高,並能減少分析模型的簡化假設,而且能夠對切削過程實施必要的監控和預測,從而更好地剖析切削機理。

Tay A.A.O.等通過實驗建立應變率場,假設流動應力是應變、應變率和溫度的函數,根據應變率和流動應力分布計算剪切區和刀—屑接觸區的熱源分布,從而建立在正交切削過程中刀具、切屑和工件溫度場的有限元模型。這種方法的局限性主要在於需要從切削試驗中獲得輸入值,這無疑會影響到所獲結果的精度。Stephenson M.G.等考慮了切屑和刀具的實際幾何形狀、刀—屑接觸區產生的熱量和各種材料特性,改進了計算應變率場、網格和流動應力的程序,擴展了Tay有限元模型的應用範圍,避免將流場作為參數輸入,並且能夠適應剪切角和刀具—切屑接觸長度的大範圍變化,但該方法仍需要一定的實驗來獲得模型的輸入參數。

AISI1045、Ti6Al4V和Inconel 718三種高硬度合金是常用的航空材料,但其熱導率較低,在機加工領域屬於難加工材料,所以研究者們圍繞高速加工時的切削溫度做了大量的有限元模擬。Courbon C.等在AISI 1045幹切削過程中,發現接觸面存在TCR(熱接觸電阻),採用基於任意—拉格朗日—歐拉(ALE)方法的有限元(FE)模型研究發現TCR對傳遞給刀具的熱通量、刀具前刀面上的溫度分布存在明顯的影響。雖然Courbon C.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TCR的形成機理,但並沒有詳細闡述TCR對刀具熱通量和前刀面溫度分布的影響規律。為了提高數值模型的精度,Yang Y.等對鈦合金Ti6Al4V的材料本構模型做出了改進,如式(1)所示,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了螺旋雙刃銑刀銑削鈦合金Ti6Al4V過程中的切削溫度,分析結果表明,前刀面溫度高於側面,高溫出現在接近刀尖的區域。採用改進的Ti6Al4V材料本構模型提高了有限元模擬的準確性,但Yang和Courbon C.的方法都沒有考慮到在刀具—切屑接觸面的熱分配係數以及加工時刀具磨損對切削溫度場的影響。

在幹銑削Inconel 718試驗中,針對刀具側面磨損對刀具熱通量和溫度分布的影響,Yan S.等提出了一個有限元熱模型,通過逆向求解法確定了流入切屑和刀具的熱分配係數(HTC),並輸入有限元模型實現對刀具溫度變化的準確模擬。這對實際加工中過度磨損的刀具繼續用於材料加工的研究表現出很大的現實意義。

(3)刀具前刀面溫度場的測量技術研究

1931年Salomon C.J.基於銑削試驗提出Salomon曲線,Salomon指出切削溫度會隨著切削速度的升高而升高,到達臨界切削速度後,切削溫度會隨著切削速度的升高而降低(見圖2)。近年來,為了有效控制高硬度合金高速切削條件下的切削溫升,對刀具溫度的研究實驗主要圍繞刀具—切屑接觸面溫度的測量。

為了測量刀具—切屑接觸面的溫度,Sato M.等發明了一種紅外輻射高溫計,在刀具上用光纖耦合器連接兩根光纖,當刀具銑削時測量刀具—切屑接觸面的溫度。但是這種方法的響應速度較慢,如果目標的移動速度或升溫速度很快時,測得的精度較低。

類似Courbon C.的數值分析研究,Norouzifard V.等通過紅外熱像儀測量刀具—切屑接觸面附近的平均溫度,發現刀具—切屑接觸區域存在熱接觸電導(TCC),得到影響TCC的相關因素和TCC對加工過程的影響,但測得的刀具—切屑接觸面平均溫度精度較低。為了測量鈦合金Ti-6Al-4V高速加工時的切削溫度,J.C.Heigel等使用透明的YAG刀具正交切削Ti-6Al-4V圓盤,通過高幀頻率(700Hz)和大解析度(20mm²)的紅外相機觀察刀具—切屑接觸面的溫度,可以藉助可見光相機測得的切屑捲曲和磨損情況對測得的切削刃溫度進行驗證。但是透明刀具的獲取使得這種方法的使用受到限制,而且傳統的紅外熱成像技術通常用於確定正交切削中刀具側面的溫度。因此,Arrazola P.J.等改進了紅外熱成像技術,使之可以測量刀具表面和刀具—切屑接觸面的溫度,其研究結果顯示刀具—切屑接觸面的溫度高於刀具其它面的溫度。

圖2  Salomon曲線

測量方法是研究高硬度合金切削溫度的直接手段,雖然紅外熱成像技術在溫度測量的應用最為廣泛,但如果所測物體溫差較小,紅外熱圖像的溫度對比度就低,就比較難以分辨。切削過程中刀具溫度的測量技術非常重要,有助於直接了解刀具體的溫度分布情況,同樣這對驗證切削溫度的理論模型和數值模型的有效性也特別有幫助,因而需要進一步開發高響應速度和高精確度的溫度測量技術。

2  刀具內部溫度場的研究

(1)無塗層刀具的熱傳導模型

經典的傅立葉熱傳導理論在解決常規熱傳導問題(如熱流密度不高、熱作用時間長的情況)時可以達到足夠的精度,經典的一維傅立葉熱傳導定律的一般式為

式中,k為材料熱導率;A為橫截面面積。

如圖3所示,上下邊界為絕熱表面,塗層前後的溫度為T1和T0(T1>T0),通過橫截面的熱流量Q和溫度梯度成正比。但是基於傅立葉熱傳導定律的宏觀熱傳導模型已難以解決一些超常規熱傳導現象,如熱流密度高、熱作用時間短的熱傳導問題,許多學者對其進行了研究,並從不同的物理現象出發,建立了各種時間和空間微尺度條件下的非傅立葉熱傳導模型。

Jen T.C.等通過修改Loewen和Shaw提出的穩態能量分配方法,採用定點迭代法得到了瞬態能量分配,採用體積控制法來數值求解全面的三維非線性瞬態熱傳導方程,進而提出了在瞬態條件下應用的溫度預測模型,能夠準確預測初始瞬態或者在切削時間極短情況下的刀具溫度變化,以研究不同的熱通量輸入、刀具空間均勻熱通量和刀具—切屑接觸面處的空間不均勻拋物線熱通量對切削刀具溫度的非線性影響。

圖3  熱傳導示意圖

雖然Jen T.C.建立的模型綜合考慮了瞬態能量分配和熱通量的影響,並能夠預測瞬態下刀具的溫度變化,但沒有具體給出切削條件不同對刀具體溫度的影響。對此,Cui X.等預先進行金屬正交切削的有限元模擬,以確定刀具前刀面上熱源的演變過程,提出了一種理論模型,可以預測不同切削速度和金屬去除率下端面銑削時的平均瞬態刀具溫度,以優化切削條件,但他們建立的模型不能很好地反映刀具體的溫度分布情況。Wei B.等採用自主開發的嵌入式測溫刀架系統(ETMTHS)測量硬質合金端銑刀的刀尖溫度,並通過熱源法建立了硬質合金銑刀的動態溫度場模型,利用粒子群優化算法(PSO)求解熱流,採用ANSYS軟體仿真分析連續銑削溫度,得到了固體硬質合金銑刀的溫度及其梯度分布。對於瞬態切削溫度的研究,Cui X.等指出應該重視銑削熱源強度和熱源區域的變化,這也反映了Wei B.等所創模型的一大優點,但是他們建立的刀具體溫度場模型普遍只考慮到作用在刀具—切屑接觸面上的熱源,而忽略了刀具—工件接觸面熱源對刀具內部溫度場的影響,而不同的高硬度合金材料性能不同,產生的熱源對刀具內部溫度場的影響也不同。

(2)單塗層刀具的熱傳導模型

近年來,塗層刀具的使用日益增多,有很多研究者對塗層刀具的熱傳導模型進行了研究。在相關文獻中基於傅立葉定律和能量平衡定律,通過有限差分法來對無塗層刀具和不同塗層的刀具進行熱模擬,發現Al2O3塗層的熱導率隨著溫度升高而降低,而TiC、TiN和WC塗層的熱導率隨著溫度升高而升高,使用合適的塗層可以使刀具體的溫度呈一定的梯度降低。但它所建立的熱傳導模型沒有通用公式,遇到不同的塗層刀具就必須重新建立新模型,而且模型精度受迭代次數的影響。I·rfan Ucun等採用數值模擬研究塗層類型對刀具溫度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相比其它類型的塗層,Al2O3塗層導熱性隨著溫度升高而降低,導致流入切屑和工件的熱量增加,從而顯示出較小的刀具溫度。刀具的最高溫度出現在刀具的前刀面,溫度隨著塗層刀具的深度而降低。相關文獻的研究都只側重在塗層性能的研究,對刀具體溫度分布的分析還不夠深入,沒有得到刀具體溫度分布的模型。

Zhang S.等研究了單塗層刀具中一維瞬態溫度的分布,使用拉普拉斯變換獲得單層塗層切削刀具瞬態溫度分布的解析表達式,研究結果表明塗層材料、基底材料和塗層厚度等因素對單層塗層刀具的溫度分布有一定的影響,但Zhang S.的模型沒有通過實驗來驗證。Zhang J.等基於非傅立葉定律建立一維熱傳導模型來計算單層塗層(選用TiN、TiC、Al2O3三種材料)刀具的溫度分布,利用拉普拉斯變換求解,並通過實驗對模型進行驗證,同樣得出Al2O3塗層比TiN和TiC塗層具有更好的隔熱效果。雖然目前的單塗層刀具熱傳導模型都還只是研究塗層厚度方向上的溫度變化,側重在刀具塗層性能的分析,但是這些研究成果可以幫助選擇金屬切削過程中的刀具塗層材料。

(3)多塗層刀具的熱傳導模型

對於多塗層刀具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直接法和等效法兩種,由於直接法一般將各個塗層按各自的厚度和物理特性加在刀具基體上,忽略了塗層厚度不均勻和層間材料的擴散影響。因此,很多研究者在建立多塗層刀具熱傳導模型通常採用等效法,等效法考慮將多塗層等效為一種材料進行處理,採用等效熱擴散係數和等效熱傳導係數(見圖4)。

對於等效塗層的熱性能參數,研究者們做了大量的工作。Grzesik W.等通過考慮把相關熱性能(即熱導率、熱容量和熱擴散率)等效處理成一種均勻堆疊層來研究塗層效應。提供了基於物理學的模型,用於研究未塗層硬質合金刀具和塗有Al2O3中間層的多塗層刀具—切屑接觸面的平均溫度和峰值溫度,但沒有很好地分析塗層間的相互影響。通過考慮塗層和基體間擴散層的作用來計算等效熱導率,相關文獻提出基於擴散層的熱傳導分析模型,相比不考慮擴散層的作用,這種方法與刀具溫度實測值更為接近,但還需進一步摸索塗層材料和基體材料間的相互作用。

圖4  等效法熱傳導模型

在此基礎上,Yen Y.C.等將等效熱容量引入到對TiN/Al2O3/TiC(1μm-TiN,3μm-Al2O3,6μm-TiC)塗層刀具正交切削AISI 1045鋼的模擬中,獲得了三層塗層刀具中溫度的穩態解。使用等效熱導性和等效熱擴散性的複合塗層表現出的溫度結果與實驗值一致,但該模型並沒有考慮到熱源和刀具—切屑接觸面的溫度場。Grzesik W.等建立了連續切屑形成時的平面應變金屬正交切削的熱力耦合模型,其分析模型預測了層數逐漸增加的塗層刀具的熱特性和熱分配值。該模型還能夠預測熱源強度、剪切區和刀—屑接觸區的溫度分布,但需要預先確定材料的摩擦係數,摩擦係數的確定影響著模型的精度。因此,在相關文獻中應用基於物理學的複合層建模概念,提出了估算切屑熱分配比和刀具—切屑接觸面溫度的新混合分析模型,可以在90-240m/min的切削速度範圍內以較高精度預測多塗層刀具在刀具—切屑接觸面溫度的平均值和峰值,預測結果和實驗數據具有較高的一致性。預測的接觸面溫度有助於設計刀具的多塗層,以避免刀具產生過度的熱載荷。

小結

針對高硬度合金的高速加工,本文圍繞前刀面溫度場和內部溫度場兩個方面,總結近年來刀具溫度場的研究進展,分析了影響刀具溫度的因素。從研究趨勢上看,刀具溫度場的研究仍有以下問題需要進一步探索:

(1)切削過程中刀具溫度的測量技術尤為重要,有助於直接了解刀具體的溫度分布情況,同樣這對驗證切削溫度的理論模型和數值模型的有效性也特別有幫助,需要進一步開發高響應速度和高精確度的溫度測量技術。

(2)對於刀具體熱傳導模型的研究還不夠,當前已有的刀具體熱傳導模型普遍只考慮到了作用在刀具前刀面上的熱源,而忽略了後刀面熱源對刀具內部溫度場的影響,需要進一步研究瞬態條件下應用的切削刀具熱傳導模型。

聲      明:文章內容轉載工具技術,僅作分享,不代表本號立場,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TiAlN塗層硬質合金刀具車削鈦合金螺紋試驗
    由於鈦合金的工藝性能差,加工時在徑向力作用下容易產生彎曲變形,引起振動,加大刀具磨損。目前研究認為,TiAlN塗層化學穩定性好,具有高熱硬性、極佳抗氧化性、耐磨耗等特點,加工鈦合金時比TiN塗層刀具提高壽命3-4倍。
  • 用陶瓷刀具加工發動機機匣,太猛了!
    作為航空發動機關鍵零件之一,機匣的加工也一直困擾著航空人。機匣的加工難度大主要由於以下原因:其材料去除率相當大,毛坯約 70% 的餘量需要去除;材料難加工,刀具壽命短;零件精密要求高;結構複雜不易加工;又屬薄壁件零件,整體剛性差。基於豐富的航空零部件加工經驗,山高刀具專為航空發動機機匣加工推出了陶瓷系列刀具,能夠在鎳基高溫合金等難加工材料中實現出色的性能。
  • 【機械·KNOW】刀具材料及刀具構造
    一.刀具材料1.常用材料 目前,生產中所用的刀具材料以高速鋼和硬質合金居多。碳素工具鋼(如T10A、T12A)、工具鋼(如9SiCr、CrWMn)因耐熱性差,僅用於一些手工或切削速度較低的刀具。 高速鋼是一種加入較多的鎢、鉬、鉻、釩等合金元素的高合金工具鋼。
  • 【工藝】航天鋁合金薄壁零件高效加工策略
    航天典型零件目前最常採用的是高強度鋁合金材料(例如2A12),屬於易切削塑性材料,強度和硬度較低,熔點低,導熱性好,抗拉強度低。高強度鋁合金雖具有良好的可切削性,但由於航天產品結構件具有形狀結構複雜、材料去除量大、薄壁易變形等特點,且對零件加工精度、質量及加工效率等各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因此,一直以來航天製造業也持續進行高強鋁合金的高效切削加工研究。
  • 彈簧成形模具現狀及發展方向研究
    通過對多家彈簧成形模具製造商進行調研,得到彈簧成形模具常用的材料主要有合金工具鋼、高速鋼以及硬質合金。目前,彈簧成形模具材料的發展趨勢由高速鋼逐漸向硬質合金轉變,且塗層技術也得到廣泛應用。(1)合金工具鋼的淬硬性、耐磨性及韌性較高,被廣泛用於刃具、量具及模具的製造。彈簧成形模具為冷作模具,採用材料多為高碳合金工具鋼,特點是加工成本相對較低,多被小型彈簧生產廠用來生產整體式彈簧成形模具。(2)高速鋼的淬硬性、耐磨性及韌性等特性優於合金工具鋼,且價格相對合理,可製作結構比較複雜的刃具與模具。
  • ​基於CUTPRO的7075-T6鋁合金高速銑削參數優化研究
    鋁合金材料通常熔點低、塑性大,在加工過程中會出現變形及積屑瘤等問題。優化切削參數是提高鋁合金加工質量和效率的有效方法,但傳統優化方法忽略了加工系統穩定性的影響。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先進的測量設備和高性能計算機被應用到金屬切削加工領域的研究中。研究人員以切削力、切削溫度、表面粗糙度及加工變形等參數為優化目標,針對鋁合金高速銑削過程開展了科學研究,在切削參數優化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 美國空軍實驗室綜述:高熵合金的特點及其研究現狀
    最後,「高熵合金」和「多主元素合金」術語統一為MPEAs。除了這些出版物之外,還有三項研究也值得說一說。第一篇論文報告了相同質量分數的達7種金屬元素混合物的基本性質(硬度,密度等)。從11種不同元素中抽取出900多種合金。第二篇論文將MPEA概念應用於金屬玻璃。該論文使用已知金屬玻璃合金中化學相似元素的等摩爾取代。這是第一本介紹MPEAs提供的廣泛組合空間概念的作品。
  • 伊斯卡專注汽車行業,提供先進的刀具解決方案
    確保這些零部件在如此高溫下能夠高效工作至關重要,因此渦輪殼體採用奧氏體耐熱鑄鋼製造,具有相對高的蠕變強度、良好的熱穩定性和出色的可鑄性。如果渦輪殼體易於加工,這種材料解決方案將是完美的,但許多渦輪增壓器製造商在使用標準刀具加工渦輪殼體時都遇到了困難。通常標準硬質合金刀片在報廢前僅能加工少許幾個此類零件。在許多案例中,這些刀具的損壞可能會導致停機和其它昂貴設備的損壞。
  • 超聲銑削加工系統,超聲表面強化加工系統,多領域的超聲波加工研發和應用.
    ,超聲表面強化加工系統,多領域的超聲加工研發和應用。超聲波加工的特點1.超聲加工適合於加工各種硬脆材料,特別是不導電的非金屬材料,例如玻璃、陶瓷(氧化鋁、氮化矽等)、石英、鍺、矽、瑪瑙、寶石、金剛石等。對於導電的硬質金屬材料如淬火鋼、硬質合金等,也能進行加工,但加工生產效率低。2.由於在加工過程中,工具不需要旋轉,因此,易於加工各種複雜形狀的型孔、型腔及成型表面。採用中空形狀的工具,還可實現各種形狀的套料。
  • 埃馬克電化學加工技術加工航空零部件
    埃馬克電化學加工(ECM)和精密電化學加工(PECM)技術可以說是最佳選擇,儘管目前許多開發人員和設計工程師還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但採用該技術對那些高強度合金和類似材料加工生產出的複雜零部件,不僅使加工刀具(這裡是指陰極消耗基本可以忽略不計)達到了最小磨損度,而且加工出的部件表面具有了更為卓越的品質,如無毛刺、無微觀結構變化(材料晶間結構)等。
  • 記憶合金的熱處理
    一、形狀記憶合金熱處理 到目前為止,發現具有形狀記憶效應的合金有20餘種,但得到實際應用四隻百Ni-Ti和Cu-Zn-Al系合金。前者抗蝕性好。疲勞壽命高,適用於人體植入、生物、航天及原子工程。後者價格低廉(僅為前者的1/10),加工性能好,可普遍應用於各工業領域。  近年來,形狀記憶合金的應用領域不斷擴大。
  • 中國的超聲加工
    超聲加工已經逐步成為提高機械加工能效的一種重要手段,特別是新材料與難加工材料、難加工結構與表面、高表面完整性加工等需求不斷增多,使超聲加工的可應用優勢範圍不斷擴大,從而引起更多學者和產業界的廣泛研究與應用。
  • 工程塑料,機械加工,HV硬度
    哪些塑料適合精密機械加工機械加工材料用的最多的是金屬類,包含鋁合金、鋼材、銅等,除了金屬的材料外最常用的就是工程塑料了,塑料有著金屬不能替代的絕緣性。應用:減摩耐磨及傳動件,齒輪、葉輪、機械設備外殼,機械加工 結構件等4、PMMA(有機玻璃、聚甲基丙烯酸甲脂)特點:透明度高,密度小,強度高,韌性好,耐紫外線和防大氣老化,硬度低,耐熱性差,
  • 鈦及鈦合金焊接方法與研究現狀
    裴利程[14] 主要研究了起弧參數對穿孔加熱過程和挖掘過程的作用規律,並通過控制穿孔時刻的溫度場分布,實現了起弧的穩定成形。該研究通過試驗分析發現,焊接電流是影響穿孔加熱過程及溫度場分布狀態的決定因素,離子氣流量在焊接加熱過程中主要影響穿孔時間。焊接電流和離子氣流量對未穿透階段熔池深度和小孔形狀的影響同等重要。
  • 鈦合金深海應力腐蝕研究進展
    同時,苛刻的深海環境也為深海裝備的應用以及材料的深海腐蝕研究帶來了挑戰。比強度高、密度較小的鈦合金與不鏽鋼、鋁合金等耐蝕材料相比,擁有更好的耐點蝕、縫隙腐蝕、晶間腐蝕和耐均勻腐蝕性能。而且在高速流動的海水中,其耐腐蝕性能依舊保持良好。鈦合金還是唯一的在海水和空氣中的疲勞極限幾乎無顯著差別的高強度材料。所以鈦合金被稱為海洋金屬[6, 7]。
  • 加工中心數控刀柄系統發展狀況
    Big-plus系統的主軸和刀柄製造精度非常高,保證系統的整體性能,被日本高速工具機廠商普遍採用。  與BT錐柄相比,Big-plus錐柄的彎矩承載能力因有一支撐直徑而提高,增強了裝夾穩定性。Big-plus工具系統剛性高,有衰減振動功能,在高速切削時可減少刀柄跳動,提高重複換刀精度,延長刀具的壽命,在高速加工領域可獲得較高加工精度。
  • 電機轉軸的加工
    中心孔是用中心鑽加工的。中心鑽是種複合鑽頭,一次即可加工出中心孔的圓柱部分和圓錐部分。中心鑽用高速鋼製造,是一種標準刀具,由專門的工廠生產。圖1-11所示為中心鑽的典型結構。如果採用先銑後磨的工藝,也有不利的一面,即:磨削成為不連續,如切削用量選用不當,容易損壞砂輪,並且鍵槽的精度相對來說也要求高一些為轉軸套接轉子做準備轉子外圓加工是轉子加工的最後一道工序,也是保證電機氣隙準確性和電機性能的關鍵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