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伊戰爭、海灣戰爭、911事件與伊拉克戰爭——薩達姆海珊的伊拉克往事(兩伊戰爭)

2021-02-08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來源:網絡

整理:小編輯


照片上的這個人大家都認識,他是薩達姆·海珊,伊拉克共和國的總統,中東世界的暴君。他曾將兩千萬伊拉克人置於恐怖統治之下長達二十四年之久。他曾先後發動過兩場戰爭,導致數十萬伊拉克人喪生。

在他死後,有人曾在巴格達街頭開槍慶祝薩達姆時代的結束。但十年之後,又有人說如果薩達姆還活著的話,伊拉克會比今天更好。甚至就連美國總統川普也說,只有薩達姆才懂得對付恐怖主義的正確姿勢。

 

薩達姆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人?毫無疑問,這是一個狠角色。不過,很多人並不知道他究竟可以狠到什麼樣的程度。今天,讓我們來看一下薩達姆在獲取最高權力過程中發生的一件事。相信看完你就會知道,薩達姆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在1979年之初,雖然薩達姆的職位是伊拉克副總統和革命委員會副主席,但他事實上已經是伊拉克的第一號實權派人物。在這一年,薩達姆決定要捅破這最後一層窗戶紙。在他的威脅下,伊拉克總統、革命委員會主席貝克爾(al-Bakr)主動辭職,把這兩個職位讓給了薩達姆。

按照普通人的想法,薩達姆已經順利地爬到了權力金字塔的頂端,他應該感到心滿意足才對。但薩達姆並不是普通人。他不僅僅滿足於得到總統這個職位,他還要確保所有的人都對他保持無條件的、百分之一百的忠誠和敬畏。

 

1979年7月22日,剛剛上任幾天的薩達姆邀請革命委員會的所有成員和其他政治人物參加一個在巴格達召開的大會。在大會開始前,薩達姆命人在會場內裝上了攝像機,用來記錄接下來發生的一切。

 

在大會開始後,薩達姆帶著一臉嚴肅的表情,走上主席臺宣布:「有一件非常不幸的事情要告訴大家。我們剛剛破獲了一起陰謀。我們之中出了叛徒。」

 

說完之後薩達姆直接坐在了主席臺上的一張桌子後面。就像一場演出一樣,講臺上的幕布拉開,革命委員會的秘書長馬沙迪突然出現在了主席臺上。馬沙迪站在主席臺的麥克風后面,帶著哭腔、結結巴巴地承認自己就是這起陰謀的發起人。

薩達姆坐在主席臺上,手中夾著一隻粗粗的雪茄。他宣布,參與這個陰謀的還有其他人。而這些叛徒,現在就坐在我們中間。

隨著人群中發出一陣陣騷動,薩達姆開始一個個地念出叛徒的名字。根據探索頻道紀錄片中的描述,薩達姆並沒有直接把叛徒的名字直接讀出來。他特意要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嘗到那種發自心底的恐懼。

 

面對在場的200多名伊拉克最高級別的政治精英,薩達姆把他們的名字一個接一個地讀了出來:

「A是叛徒嗎?」

 

沉默五秒。

 

「不,A不是叛徒。那麼,B是叛徒嗎?」

 

沉默五秒。

 

「不,B也不是叛徒。那麼,C呢?C是叛徒嗎?」

 

沉默五秒。

 

「是的!C就是叛徒!」

 

那個被指認為叛徒的人會立刻被秘密警察帶離會場。每個人都知道等待著這個人的命運是什麼。

從視頻中可以看到,在場的所有人都大汗淋漓,坐立不安。會場中不斷傳來人們咳嗽和清喉嚨的聲音。每個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等待著自己的名字被念到的一刻,然後在絕望中等待薩達姆的宣判。

有人拿出手絹不停擦汗:

有人哭了起來: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被帶走,留在會場中的人神經也越來越緊張。終於,有一個人坐不住了,他突然站起來高舉著一隻手,用略帶哭腔的聲音大喊了起來:

根據探索頻道的翻譯,這個人喊的是:「復興黨萬歲!!薩達姆萬歲!!」在他喊完這幾句話後,現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緊接著第二個人站了起來:

然後是第三個:

每個人在高呼口號時,聲音中都帶著一些顫抖,這也許是出於對薩達姆的熱愛,也許是出於會場上這令人窒息的恐懼。

當會議結束時,現場的伊拉克高級官員中一共有66人被帶離了現場。薩達姆對剩下的人表示了祝賀,他們都不是叛徒。至少今天不是。

 

會場中再次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在場的每一個人都知道他們在之後的日子裡應該怎麼做了。

此時的薩達姆一定非常享受這種將整個世界踩在腳底的感覺。

在當天被帶走的66個人當中,很多人在幾個星期後就被槍決了。那個在威逼下當眾承認自己是叛徒的馬沙迪並沒有得到薩達姆的寬恕。他也被一起槍決了。

 

這66個人中,還有一些人被釋放了。薩達姆要讓他們有機會去告訴那些活著的人們,他們受到了怎樣的折磨。

至於這場大會的錄像帶,薩達姆下令把它分發至全國各地供人們觀看。

在1979年7月22日這一天,薩達姆·海珊通過這種方式告訴所有伊拉克人,誰才是這個國家說一不二的老大。

在掌握了絕對權力之後,薩達姆便徹底把法律踩在腳下,為所欲為。在伊拉克的土地上,從此人們都只能服從一個人的意志、聽從一個人的聲音。

當薩達姆發表意見時,他身邊的人只有拿出筆記本認真記錄的份,絕沒有人敢發表不同的看法。對於那些私底下對薩達姆發表不敬言論的人,等待著他們的懲罰是死刑——在執行之前通常他們的舌頭會被先割斷。

當一個人可以隨意決定自己同類的生死時,他便很難把自己放在一個與其他人平等的位置上去。他會覺得自己像神明一樣,僅憑自己的意志就改變歷史運行的軌跡。

薩達姆的野心開始不斷膨脹。薩達姆曾經說過:「我根本不關心現在人們怎麼評價我,我關心的是500年後的人們怎麼評價我。」他不再滿足於成為伊拉克的主人,而是想要成為整個波斯灣地區的霸主。

從下面的這張中東地圖中大家可以看到,環繞著波斯灣的一圈國家中包括了很多石油出產國,其中有沙特、科威特、阿聯、伊朗等。

這些海灣國家中當然也包括伊拉克。但是,從地圖中可以看到伊拉克和其他海灣國家有一點不同:伊拉克只有很小的一塊土地連接著波斯灣。把地圖放大一下可以看得更清楚:

大家可以看到,伊拉克通往波斯灣的出海口幾乎就是一個點而已,只有48公裡寬。從伊拉克內陸通往這個出海口的一條重要通路是阿拉伯河。

讓薩達姆感到非常不爽的是,阿拉伯河的最後一段恰好是伊拉克與伊朗之間的分界線,雙方對於這條河的主權存在長期的爭議,這讓伊拉克的石油運輸安全非常沒有保障。

 

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看一下波斯灣的全景圖:

波斯灣的形狀好像一個狹長的口袋,圖片中紅色箭頭所指的地方就是這個口袋的出口:荷姆茲海峽。這個海峽最窄的地方只有54公裡,如果需要的話,伊朗可以很容易地將這個海峽封鎖起來,這讓伊朗人在爭奪波斯灣霸權中佔據了天然的戰略優勢。

一旦荷姆茲海峽被封鎖,其他海灣國家或許還可以選擇由其他港口出海,但伊拉克就只能徹底被憋在波斯灣裡了。

我們把荷姆茲海峽進一步放大一下。在上面的地圖中,有三個紅色字體標出來的小島(LesserTunb, Greater Tunb, Abu Musa),它們剛好位於荷姆茲海峽的航道之中,簡直就是大自然在這裡設置的三個永不沉沒的炮臺。

控制了這三個小島,就等於是控制了荷姆茲海峽,而控制這三個小島的正是伊朗。伊拉克一直希望伊朗能夠把這三個小島的主權歸還給海灣南岸的阿拉伯國家,而伊朗自然不會輕易把如此重要的戰略要地讓給別人。

 

通往唯一出海口的河流與伊朗存在主權爭議,荷姆茲海峽又牢牢控制在伊朗人手裡,這讓薩達姆很不爽。

他覺得自己的脖子上好像被套了一條繩索,而繩子的另一頭就握在伊朗人手中。只要輕輕一拉,伊拉克的經濟就會被伊朗人絞殺。

 

在薩達姆當上總統的同一年,伊朗爆發了伊斯蘭革命,巴列維王朝被推翻。在經過全民公投後,伊朗在1979年4月1日成為了一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由霍梅尼擔任國家最高領袖。

 

薩達姆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剛剛經歷了革命的伊朗國內局勢一片混亂,軍方遭到大規模的清洗,這正是伊拉克趁機奪取海灣霸權的絕佳時機。

 

1980年9月22日,在薩達姆的命令下,伊拉克向伊朗發動了突然襲擊,兩伊戰爭爆發。此時的伊拉克用石油美元打造了12個裝備了最新蘇式武器的機械化師。

薩達姆對於取得勝利非常有信心,他打算在戰場上快速地戰勝敵人,然後逼迫伊朗人坐在談判桌上接受伊拉克提出的領土條件。

 

果然,伊拉克軍在開戰後長驅直入,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就控制了阿拉伯河對岸的大片地區。但出乎薩達姆意料的是,伊朗人在抗住了伊拉克的第一波進攻後,逐漸穩固了自己的陣地,並在1981年1月開始逐步發起了反攻。

伊朗人在武器裝備的數量和質量上都不如敵人,但他們用人海戰術和宗教狂熱彌補了這一點。在反擊中,伊朗人使用了殘酷的人肉衝鋒戰術,他們讓十幾歲的兒童先衝過地雷陣,用他們的肉身引爆地雷後再讓正規軍通過。有記者報告說,他看到成千名兒童被二十個人一組用繩索拴在一起,然後被趕向敵人的地雷陣。

這種帶著宗教狂熱的自殺性衝鋒對伊拉克軍隊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衝擊。一些伊拉克士兵在多年後回憶說,當你看到一群兒童向你衝來時,想要對準他們扣動扳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一名軍官由於不願意讓手下對這些兒童開槍,被帶到了薩達姆本人面前。據說薩達姆在所有人面前當場處決了這名軍官。

 

接下來,伊朗人在反擊中發動了更多的人肉衝鋒,有時僅僅為了前進100米就可以死上幾千人。雙方在戰場上形成了僵持狀態,這場戰爭很快演變成了二戰後最為血腥的一場戰爭。

伊拉克人速戰速決的幻想破滅了。此時的薩達姆向世人展示了他性格中兇狠好鬥的一面。只要能把伊朗人逼到談判桌上來,沒有什麼事情是他做不出來的。

 

1981年5月,伊拉克宣布所有進出伊朗港口的船隻,不論國籍,都將成為伊拉克的攻擊目標。薩達姆這樣做,一來是為了切斷伊朗與外界的貿易,摧毀敵人的經濟;

二來是要把西方國家拉下水。如果波斯灣無法進行正常的石油出口,西方國家自然會給伊朗施加壓力,讓他們早點跟伊拉克和談。

 

1982年5月30日,一艘土耳其油輪被伊拉克擊沉。6月,伊拉克攻擊了一艘希臘貨船,導致全部船員喪生。8月,伊拉克又擊沉了一艘希臘貨船。

面對伊拉克的頻頻攻擊,伊朗也發起了反擊,開始攻擊科威特和沙特的油輪。雙方這種對海灣內所有國家貨船的無差別攻擊被稱之為「油輪戰」(Tanker War)。

在與伊朗進行油輪戰的同時,薩達姆於1982年6月20日放低姿態,主動向伊朗表示他願意停火併在兩周內從伊朗撤軍。但伊朗最高領袖霍梅尼偏偏是一個硬骨頭,對於薩達姆的請求他回答說,除非薩達姆下臺,否則伊朗絕不接受停戰。

霍梅尼這句話翻譯一下就是:「薩達姆你去死吧。」

薩達姆的停火請求遭到拒絕後,在巴格達召開的一次內閣會議上,伊拉克衛生部長自作聰明地給薩達姆出了一個主意。他建議薩達姆可以暫時先假裝下臺,等到和伊朗恢復和平之后再重新執政。

薩達姆聽了這個絕妙的主意後,向在座的內閣成員問道:「還有其他人同意衛生部長的看法嗎?」

沒人舉手。

薩達姆把衛生部長請到了隔壁的房間內,親手開槍打死了他,然後回到內閣會議中繼續開會。

在和談提議遭到拒絕後,薩達姆為了讓伊朗人屈服,開始在戰場上使用包括芥子毒氣和神經毒氣在內的化學武器。

等等,美國人不是最忌諱獨裁者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嗎?那麼當薩達姆在伊朗境內投下大量毒氣彈的時候,美國人在做什麼呢?

這是拉姆斯菲爾德作為裡根總統的特使在1983年訪問伊拉克時的情景。在兩伊戰爭期間,美國雖然沒有直接參戰,但卻一直在暗中向伊拉克提供支持。

對於薩達姆在戰場上使用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美國人不但假裝沒看到,甚至還偷偷地向薩達姆出售過製造化學武器的原料。

 

當然,這並不是說美國人就很虛偽。在1979年的伊斯蘭革命後,伊朗與美國之間的關係迅速惡化。在這一年的年底,伊朗革命者們衝進了美國大使館,把52名美國人扣押為人質,直到444天之後才釋放。

 

對於美國人來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所以他們在兩伊戰爭中倒向伊拉克一方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畢竟,美國政府要為國家利益服務。

 

薩達姆不但對伊朗士兵使用毒氣,對本國平民使用起來也毫不手軟。1988年3月16日,為了懲罰在戰爭中支持伊朗一方的本國庫德人,薩達姆命令空軍在一個叫做Halabja的庫德村莊中投下了毒氣彈。

在這次攻擊中,有超過5000名平民被毒氣殺死,很多村民甚至來不及逃出自家的院子就倒在地上死去了。事後來到現場的伊朗記者拍下了當時的慘狀:

對本國國民尚且如此,可以想像薩達姆對伊朗人使用起毒氣來更是不會有任何顧忌。

 

但是,在經歷了殘酷的油輪戰、毒氣戰之後,霍梅尼仍然絲毫沒有跟伊拉克和談的意願。薩達姆碰上霍梅尼也算是棋逢對手了:這兩個人一個是大權在握的獨裁者,一個是有幾千萬狂熱信徒的宗教領袖,誰也不肯輕易示弱。

尤其是霍梅尼,大有一種就算伊朗被打穿打爛、伊朗人全部死光也絕不認輸的氣勢。

 

到了1988年,薩達姆終於受不了了。這場原計劃只打幾個月的戰爭已經進入到了第八個年頭。持續八年的戰爭拖垮了伊拉克的經濟,全國的軍費開支一度佔到了GDP的一半以上。

除此之外,伊拉克政府在國際上還欠了一大堆債務。有35萬伊拉克人在戰場上喪生,按照人口比例計算,這相當於今天的中國在一場戰爭中死亡了3000萬人。

於是,氣急敗壞的薩達姆向伊朗發出威脅,如果伊朗人再不和談,他就要向伊朗平民發動全面的毒氣戰。按照薩達姆的性格,如果真要把他逼急了,往德黑蘭人口密集區投毒氣彈這種事情未免幹不出來。

 

為了向伊朗人證明自己是認真的,薩達姆在伊朗一個小城Oshnavieh投下了毒氣彈,造成2000多名平民死傷。

1988年7月,薩達姆又在另外十幾個伊朗小城和村莊使用了毒氣彈,造成了更多的平民傷亡。對於薩達姆的這種行為,美國政府採取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甚至還阻撓過聯合國對此進行譴責。

同樣是在7月,遊弋在波斯灣內的美國軍艦用地對空飛彈擊落了一家伊朗的民航飛機,機上290人全部死亡,美國政府拒絕對此道歉。

 

當然,這一切都無法動搖伊朗領袖霍梅尼繼續戰鬥的決心。不過,伊朗政府內部的一些人在這個時候開始沉不住氣了。

他們清醒地認識到,整個西方世界和阿拉伯世界都是站在伊拉克一邊的,這場仗再打下去只怕伊朗是真的要亡國亡種了。他們花費了很大力氣,終於說服了霍梅尼接受停火談判。

7月20日,霍梅尼在廣播中極不情願地(注意是極不情願地)宣布伊朗將接受停火。他在講話中說:「那些為國捐軀的人是幸福的。那些在戰場中死去的人是幸福的。而我卻只能不幸地活在這裡,飲下這杯毒藥。」

1988年8月,伊朗和伊拉克之間實現了停火,雙方又重新回到了各自的國界線後面。

在耗費了無數的財富、犧牲了無數的生命之後,這場持續了八年的戰爭幾乎什麼都沒有改變。也許唯一的不同,就是這世界上又多了一百萬名失去兒子的母親。

相關焦點

  • 兩伊風雲(2) 兩伊戰爭
    直至兩伊戰爭開打到難解難分,霍梅尼向美國示好,不讓伊拉克得到美國援助,才釋放52名人質。---如果對薩達姆的歷史感興趣,以後如果有機會,可以在聊兩次海灣戰爭的時候,可以根據那條線作為主線來說,幾乎所有的歷史事件是數條單獨故事線的交集,因此說一個時代非常困難,說到薩達姆又可以聊到沙特的遜尼派恩恩怨怨。---
  • 試論兩伊戰爭及其遺產
    1979年4月, 霍梅尼在伊朗革命成功後, 加緊向世界輸出「伊斯蘭革命」, 號召伊拉克什葉派起來推翻薩達姆政權, 中東各國的原教旨主義勢力紛紛抬頭, 引起海灣阿拉伯國家的極大恐慌。隨著美國海灣盟國巴列維王朝的倒臺和伊朗扣留美國人質事件的發生, 美伊關係徹底破裂。伊朗出現內亂, 政局動蕩, 經濟和軍事實力急劇下降, 使海灣出現了權力真空。
  • 2003年: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尋獲藏身在提克裡特的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海珊.
    薩達姆執政後,一直試圖扮演阿拉伯的領袖。當時伊朗正爆發伊斯蘭革命,1980年9月22日在兩伊邊境發生一系列衝突事件之後,薩達姆·海珊發動了持續八年之久的兩伊戰爭。根據伊拉克給聯合國的報告,薩達姆從美國、德國、英國、法國、瑞士等國的公司獲得製造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技術和材料,並從加拿大技術人員支持下開發巨型火炮。
  • 兩伊戰爭:一場局部戰爭對中美蘇三國的深遠影響
    ,又稱為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是發生在伊朗(以宗教領袖霍梅尼為代表的什葉派穆斯林)和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海珊)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如果從世界四大古文明發祥地之一來看,兩伊地區還真可以稱為「世界之姨」。對於兩伊戰爭的起因,普遍定論為:領土爭端說、教派紛爭說、民族矛盾說。其實,這些均是常規的老生常談,一句話解決問題,那就是也只能是——推翻政權說。先說伊拉克薩達姆是通過1968年的軍人政變上臺,不過,他一直以副手名義出現,1979年7月才正式成為國家元首。
  • 兩伊戰爭起因敘論
    薩達姆·海珊認為,復興社會黨信仰並遵循伊斯蘭精神與宗教原則,但是復興黨不是宗教政黨,也不應該是宗教政黨。[37]在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之下,薩達姆·海珊實施了較為徹底的社會改革。與此同時,他嚴禁反對黨的存在,壓制宗教勢力對政治的幹預,為伊拉克復興黨確立了執政優勢;但長期的高壓統治迫使一些什葉派穆斯林流亡他國,加深了國內遜尼派同什葉派穆斯林的社會對立和教派矛盾。
  • 海灣戰爭(一):認識伊拉克
    海灣戰爭(一)認識伊拉克海灣戰爭是在冷戰結束後,世界範圍內爆發的一場大規模武裝衝突,是一次重新定義作戰方式,重新定義戰術戰法,一次新的科技、信息的戰爭。聯盟軍以較小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當然也可以理解成為美國在經歷了冷戰後的立威之戰。海灣戰爭也是美軍自越南戰爭後主導參加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
  • 兩伊戰爭:一場沒有下限的全面戰爭
    幼發拉底河西岸的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則早已磨刀霍霍。傷經動骨的海灣憲兵所以,他剛上臺就驅逐了3萬伊朗人,並處決了伊拉克什葉派領袖,這大大激化了兩國矛盾。再加上兩伊之間圍繞阿拉伯河地區,一直存在領土糾紛。一場戰爭已經在所難免。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空軍出動80多架飛機空襲大不裡士、德黑蘭、阿瓦士等7個伊朗機場與15座城市。
  • 美蘇操縱的下兩伊戰爭:兩敗俱傷是最好的結局
    1981年,薩達姆視察兩伊戰爭前線的伊拉克防空設施1980年9月,伊拉克與伊朗因為邊境糾紛、宗教矛盾以及民族仇恨
  • 如果薩達姆不打兩伊戰爭,不入侵科威特,走親美路線,會怎樣?
    有幾張有關薩達姆在獄中生活狀態的照片流傳出來讓人們顛覆了美國人性化審訊的印象,甚至激起了伊拉克人民的憤怒。人們談起薩達姆時總會設想如果當初薩達姆選擇不發動兩伊戰爭,不入侵科威特,走親美路線,那麼現在的結局會不會變得不一樣?
  • 海灣戰爭爆發,薩達姆把500萬桶石油倒進海中,到底有何作用?
    伊拉克戰爭的支持者指出,早在20世紀80年代,薩達姆政權不僅對敵對的伊朗士兵使用了神經毒劑和芥子氣,在1988年還對本國北部的庫德人使用了化學武器。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隊允許薩達姆繼續掌權,這就為後來的伊拉克戰爭埋下了伏筆,而美國此次的目的就是"倒薩控伊"。在美英聯軍打響伊拉克戰爭之初,薩達姆就公開宣稱:"毫無疑問,忠誠的伊拉克民眾將會贏得這場反侵略戰爭的勝利"。
  • 打了八年,死了上百萬人的兩伊戰爭,究竟在打什麼?
    伊拉克在二戰前是一個君主制國家,君主是費薩爾二世。1958年7月14日以卡塞姆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推翻了費薩爾王朝,成立伊拉克共和國,卡塞姆任共和國總理。1959年的時候,一位22歲的伊拉克復興黨的青年前去刺殺卡塞姆,不過最後失敗了。這個青年叫薩達姆·海珊。
  • 那年今日 海灣戰爭停火 薩達姆霸主夢滅
    駐海灣美軍司令施瓦茨科普夫宣布海灣戰爭停火正式開始生效。一場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規模最大的戰爭宣告結束。海灣戰爭肇始:伊拉克出兵佔領科威特1990年7月中旬由於石油政策、領土糾紛、債務等問題,伊拉克與科威特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之間的爭端突然公開化。
  • 海灣戰爭前,薩達姆為何認為伊拉克軍隊能打敗多國部隊?
    文章來源:歷史照妖鏡 沈 sir戰爭的導火索:薩達姆是在1979年政變上臺的伊拉克領導人,他剛上臺的時候,由於伊拉克石油資源豐富,當時的伊拉克人均收入達到了5500美元,屬於發達國家行列。作為穆斯林遜尼派的國家領導人,他上任不久就對穆斯林什葉派的伊朗發動了戰爭,史稱「兩伊戰爭」,持續了8年,最後打成瞭然並卵,傷亡了40多萬人,結果是開始是怎樣,結局也是怎樣,雙方誰都沒贏,也可以說雙方都贏了,因為伊朗的霍梅尼也和薩達姆一樣。
  • 兩伊戰爭前,雙方全世界採購先進武器,結果卻打了一場原始戰爭
    兩伊戰爭,規模很大。伊朗因得罪美蘇兩大集團而無法進行正常的軍貿,因此能得到大量且穩定還便宜的軍火就只有找東方大國了。而伊拉克雖是可以購買美蘇的軍火,但歐美的軍火的交貨時間無法滿足,如果要加急的話價格又太貴而想買蘇聯軍火,伊拉克的背後金主又不同意,而當時的中美關係又正處於蜜月期,同時中國軍火的交貨時間與價格又能夠滿足伊拉克的要求。
  • 八年兩伊戰爭的來龍去脈和教訓
    戰爭的兩名主角:薩達姆VS霍梅尼,他們還能引申出許多對立面。伊拉克VS伊朗,阿拉伯人VS波斯人,閃族VS雅利安,遜尼派VS什葉派,世俗VS宗教。要將這場大戰綜合起來評述,是件非常吃力的事。以戰爭起源來說,好像各因素都能成立,但又無法單獨成立。
  • 26年前美國對伊拉克發動的海灣戰爭,為何深刻影響了中國軍隊發展的軌跡?
    不到10個小時,伊拉克的T72坦克就開到了科威特首都的大街上。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薩達姆非得對這個小鄰國大動幹戈?其一,兩伊戰爭中伊拉克欠了大量外債,其中欠科威特的就達140多億美元。伊拉克認為兩伊戰爭是為整個阿拉伯世界打的,這筆錢想賴著不還,然而,科威特不從。
  • 還記得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和海灣戰爭的事嗎?
    對於海灣區域的阿拉伯國家來說,科威特的這位領導人的去世的確是頭條大事。科威特在哪?國人對科威特其實並不是很熟悉。今天給大家回顧一下往事,大家就明白了。1/16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科威特軍隊無法與人數上優越的、有戰鬥力的伊拉克部隊匹敵。
  • 第一次海灣戰爭—薩達姆毀滅之路
    沒錯,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這個人,和與他息息相關的海灣戰爭。薩達姆可是上個世紀的風雲人物,1979年7月,薩達姆當選伊拉克總統,你以為當上總統就是他人生巔峰了嗎?No.在薩達姆看來,當總統只能算是一個小目標。他要的是,成為整個阿拉伯世界的領袖。1980年9月,薩達姆發動了兩伊戰爭,一打就是8年。
  • 兩伊戰爭中,表現優良的轟-6,為何會在海灣戰爭中被美軍暴打
    這些威力巨大的武器先是由我國交付,然後途徑約旦再交給伊拉克。兩伊戰爭被稱為用先進武器打的低水平戰爭。伊朗和伊拉克都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使得雙方擁有相當先進的武器,當時伊朗擁有F-14戰鬥機,紅旗-2飛彈等,伊拉克也擁有飛毛腿飛彈,轟-6等。
  • 海灣戰爭,伊拉克為什麼沒有成為第二個越南?而是僅僅堅持了42天
    海灣戰爭爆發前,薩達姆自詡伊拉克是「世界第三軍事強國」,甚至薩達姆本人也揚言,會把海灣地區變成「第二個越南」,可等美國真的出兵之後,伊拉克僅僅堅持了42天,兩伊戰爭長達八年之久,戰爭讓伊拉克和伊朗負債纍纍,伊拉克戰爭損失高達3500億美元,讓伊拉克也從370億外匯儲備,變成了700多億美元外債,其中140多億美元外債來自科威特,海灣戰爭爆發的原因,就是由於伊拉克與科威特之間的債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