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伊戰爭是最影響中東地區局勢的事情,而發動這場影響力涉及幾個國家戰爭的薩達姆晚年在獄中度過自己的生活。有幾張有關薩達姆在獄中生活狀態的照片流傳出來讓人們顛覆了美國人性化審訊的印象,甚至激起了伊拉克人民的憤怒。
人們談起薩達姆時總會設想如果當初薩達姆選擇不發動兩伊戰爭,不入侵科威特,走親美路線,那麼現在的結局會不會變得不一樣?
薩達姆
薩達姆作為一國總統到階下囚,這天差地別的身份轉換要和薩達姆擔任伊拉克總統的期間所做的事有關係。薩達姆在任期間發動了兩伊戰爭和科威特戰爭,不管是哪場戰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吸引了美國等大國的注意力。
兩伊戰爭爆發在伊拉克和伊朗兩國之間,作為中東兩個實力不俗的國家,伊朗和伊拉克都是石油大國,這次戰爭對於兩國的影響非常大。
從兩國所在的位置,我們能夠推測出兩個致使雙方開戰的原因。兩國屬於鄰居並且兩國都屬於中東國家,鄰居自然都挨著,那麼原因就是雙方的邊境問題。
伊朗
第二個問題的提示是中東國家,這個地區和東亞國家的行事風格非常不一樣,像我們中國崇尚唯物主義,但是對於中東國家來說,支撐著他們的除了國家應有的主權問題還有宗教信仰。兩國的邊境一直沒有被劃分好,原因有歷史遺留問題。
伊拉克和伊朗因為阿拉伯河在波斯灣的歸屬問題而發生糾紛,因為兩國都屬於內陸國家,而流向波斯灣的阿拉伯河對於兩國意味著誰能夠擁有出口的能力。
一個擁有出海口,另一個佔領了幾個島,看似均衡下實則對伊拉克來說擁有阿拉伯河在波斯灣的出口優勢蕩然無存,一旦伊朗聯合幾個島的兵力對出海口進行封鎖,那東西一樣運不出去,更不要說繼續出口。
波斯灣
兩伊戰爭在薩達姆單方面的毀約中展開,伊朗緊急應對突如其來的攻勢也是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但是中東強國也不是浪得虛名,迅速組織起來軍隊進行對抗。
面對霍梅尼當家的伊朗,伊拉克自然討不到什麼好處,這場由薩達姆發動的戰爭也在薩達姆主動求和的結局中結束,伊朗被佔領的土地也被收了回去。薩達姆自然不是真心求和的,手握百萬雄師部隊怎麼可能善罷甘休,但是想要東山再起先得解決資本問題。
伊拉克原本並不貧窮,可以說中東國家有石油的都不是缺錢的國家,但是兩伊戰爭打了8年,伊拉克的對手是實力相當的伊朗,原本還有37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打完戰爭還倒欠別的國家700多億美元,薩達姆想要重頭再來就得先整點兒啟動資金回來。
霍梅尼
在伊拉克看來,科威特雖然地方小,但是卻真的富。科威特的石油產量居世界第四。1986年,科威特的國外投資合起來就有919億美元,至於人均國民收入更是率先超過1.4萬美元。
這樣富得流油的肥羊自然是非常滿足伊拉克的需求,並且當初發動戰爭的伊拉克四處借錢,科威特就是最大債主,再加上科威特的警察才2萬人不到,所以伊拉克毫不猶豫的把科威特直接算作了冤大頭。
聯合國對於伊拉克侵犯科威特的行為先是明確要求伊拉克無條件退出科威特國境,後來美國就凍結了伊拉克所有在美的資產。
在聯合國進一步制裁伊拉克以後得到伊拉克明確不讓步的答案,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開始轟炸,第一次海灣戰爭爆發,並在這場美國為首的強勢攻擊下,伊拉克還是敗下陣來。
聯合國
薩達姆落入美軍牢獄的時候是在第二次海灣戰爭,這場戰爭美國單方面發起攻擊,是繞過聯合國以及一眾常任理事國進行的戰爭。薩達姆在經歷過美國的「封神之戰」以後抵抗不住這場來勢洶洶的第二次攻擊。
當美軍抓獲薩達姆時,沒有人敢相信眼前這個滿臉鬍子,相貌平平的伊拉克人就是挑起幾國紛爭和聯合國怒火的幕後黑手,而流露出來的照片當中,我們能夠猜測到雖然薩達姆身為戰俘沒有被美軍進行嚴刑拷打,但是也沒有任何底線。
一直被無隱私監視的薩達姆讓眾人思索,如果當初薩達姆不選擇異軍突起,而是和美國結交友好關係,又會是怎樣的一幅場景?
海灣戰爭
在這兩場海灣戰爭當中,美國的表現被稱為其封神之戰。這股強大的軍事力量也側面說明了美國的綜合國力在兩伊戰爭時期的強大。而薩達姆所領導的伊拉克本身就在中東地區,也是石油產量豐富的國家。
當時的美軍雖然是超級大國,實力不俗,但是也追求外界的石油資源。伊拉克如果能和美軍進行一場資源交易,那麼不僅會擁有美國強大的軍事保護還能夠保證在中東地區有美軍的支持,但是換來的代價是伊拉克的獨立自主。
美軍發動第二次海灣戰爭就是想要趁著伊拉克背著有罪之人的名義,悄無聲息地搶奪伊拉克的石油資源。而伊拉克發動兩伊戰爭和侵略科威特的時候是以伊拉克的國家意志發動的,本身的獨立自主還沒有被影響,自身的主權意識明顯非常強烈。
伊拉克
薩達姆如果一直以來都想要保持著國家的主權意識,那麼和美國的來往也只會是一時,日後也必會和美國發生衝突。從現在的國際形勢來猜測美國遇到薩達姆求和的態度,現今的美國雖然還是處於大國地位,但是綜合實力和往日相比還是有一定的下降。
沒有改變的是美國一直對其他國家的政事會指手畫腳,菲律賓的總統杜特爾特在面對國內的禁毒行動上一直都保持著嚴厲打擊的態度,但是其手段的硬朗讓美國不斷對其產生指責態度,可以看出美國為了表現出自我的影響力能夠跨越山海來「指點江山」。
那麼聯想當初強大的美國能夠獲得伊拉克的石油以後很可能會讓支持的薩達姆家族富裕起來,而伊拉克境內的薩達姆政權會從獨立自主變為美軍扶持的棋子。如果薩達姆政權對美國的利益價值變成零,美國也很有可能直接選擇拋棄。
伊拉克石油
侵入伊拉克以後,中東地區也會被美軍的勢力侵入,美國進入伊拉克不會只保守的看伊拉克境內的資源,中東地區有5個國家的石油儲存量都能夠排名到前六當中,可見中東地區一直都是各方勢力希望擁有的「石油天堂」。
美軍的介入不僅會影響到伊拉克的石油,伊拉克的戰鬥裝備也會被控制起來,那麼在中東地區最強的武力裝備也會被卸下。美國在獲得伊拉克的石油資源以後,就會開始幻想整個中東地區成為自己的「石油後花園」,相當於一手控制了世界絕大部分的石油資源。
這樣的後果是所有國家都不想看到的,那麼阻止美國得寸進尺就只有其他國家紛紛駐足在中東地區來和美國進行抗衡,中東其他國家也會因為各國想要阻止美國的原因受到牽連。
而對於部分國家而言,阻止美國會成為他們覬覦中東石油的最好藉口,整個中東會變成新一輪的戰火集中點。
美軍
國家的主權是不能拱手相讓給他人保管,親近美國分為兩種,一種是能夠像德國為首的歐盟一般,因為實力的強大,所以親近美國能夠做到互利互惠,保全自我。另一種就是實力的限制讓自己在和美國的合作當中處於被動狀態。
這種飲鴆止渴的方式其實本質上是一種加速死亡的選擇,從薩達姆政權的繁榮到走向死亡的過程當中,觀察兩次戰爭的發動,尤其是兩伊之間的衝突是伊拉克和伊朗的矛盾所上升的戰爭,但是過程卻出現了大國的參與,這種見縫插針的做法早已經暴露了外界的野心。
如果在兩伊戰爭的矛盾根源選擇和平談判,在中東地區的勢力範圍內進行解決,那麼首先在兩國實力均等的情況下不會輕易觸發政權被推翻的情況,對於其他大國來說不會有機可乘。
薩達姆
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海灣戰爭分別是伊拉克的階段命運推進,第一次戰爭是審判,第二次戰爭是大國的「侵略」。兩次戰爭意義不同,卻是伊拉克的因果循環,在平衡的局勢下,沒有國家能夠威脅到世界的底線而不被仇視。
在二戰以後的世界局勢即便是「冷暴力」肆虐,但也不能有人「挑破」這層玻璃紙。
第二次戰爭是美國從開始支持伊朗對抗伊拉克的陰謀,讓伊拉克在中東地區孤立無援,在世界範圍內成為眾矢之的,還有誰會想要幫眾人仇視的伊拉克呢?答案自然沒有,所以即便美國佔據了資源但也不會有人為伊拉克指責美國。
怪 聞 驛 站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