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薩達姆不打兩伊戰爭,不入侵科威特,走親美路線,會怎樣?

2021-02-20 怪聞驛站

兩伊戰爭是最影響中東地區局勢的事情,而發動這場影響力涉及幾個國家戰爭的薩達姆晚年在獄中度過自己的生活。有幾張有關薩達姆在獄中生活狀態的照片流傳出來讓人們顛覆了美國人性化審訊的印象,甚至激起了伊拉克人民的憤怒。

人們談起薩達姆時總會設想如果當初薩達姆選擇不發動兩伊戰爭,不入侵科威特,走親美路線,那麼現在的結局會不會變得不一樣?

薩達姆


發動兩伊戰爭和打科威特的薩達姆

薩達姆作為一國總統到階下囚,這天差地別的身份轉換要和薩達姆擔任伊拉克總統的期間所做的事有關係。薩達姆在任期間發動了兩伊戰爭和科威特戰爭,不管是哪場戰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吸引了美國等大國的注意力。

兩伊戰爭爆發在伊拉克和伊朗兩國之間,作為中東兩個實力不俗的國家,伊朗和伊拉克都是石油大國,這次戰爭對於兩國的影響非常大。

從兩國所在的位置,我們能夠推測出兩個致使雙方開戰的原因。兩國屬於鄰居並且兩國都屬於中東國家,鄰居自然都挨著,那麼原因就是雙方的邊境問題。

伊朗

第二個問題的提示是中東國家,這個地區和東亞國家的行事風格非常不一樣,像我們中國崇尚唯物主義,但是對於中東國家來說,支撐著他們的除了國家應有的主權問題還有宗教信仰。兩國的邊境一直沒有被劃分好,原因有歷史遺留問題。

伊拉克和伊朗因為阿拉伯河在波斯灣的歸屬問題而發生糾紛,因為兩國都屬於內陸國家,而流向波斯灣的阿拉伯河對於兩國意味著誰能夠擁有出口的能力。

一個擁有出海口,另一個佔領了幾個島,看似均衡下實則對伊拉克來說擁有阿拉伯河在波斯灣的出口優勢蕩然無存,一旦伊朗聯合幾個島的兵力對出海口進行封鎖,那東西一樣運不出去,更不要說繼續出口。

波斯灣

兩伊戰爭在薩達姆單方面的毀約中展開,伊朗緊急應對突如其來的攻勢也是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但是中東強國也不是浪得虛名,迅速組織起來軍隊進行對抗。

面對霍梅尼當家的伊朗,伊拉克自然討不到什麼好處,這場由薩達姆發動的戰爭也在薩達姆主動求和的結局中結束,伊朗被佔領的土地也被收了回去。薩達姆自然不是真心求和的,手握百萬雄師部隊怎麼可能善罷甘休,但是想要東山再起先得解決資本問題。

伊拉克原本並不貧窮,可以說中東國家有石油的都不是缺錢的國家,但是兩伊戰爭打了8年,伊拉克的對手是實力相當的伊朗,原本還有37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打完戰爭還倒欠別的國家700多億美元,薩達姆想要重頭再來就得先整點兒啟動資金回來。

霍梅尼

在伊拉克看來,科威特雖然地方小,但是卻真的富。科威特的石油產量居世界第四。1986年,科威特的國外投資合起來就有919億美元,至於人均國民收入更是率先超過1.4萬美元。

這樣富得流油的肥羊自然是非常滿足伊拉克的需求,並且當初發動戰爭的伊拉克四處借錢,科威特就是最大債主,再加上科威特的警察才2萬人不到,所以伊拉克毫不猶豫的把科威特直接算作了冤大頭。

聯合國對於伊拉克侵犯科威特的行為先是明確要求伊拉克無條件退出科威特國境,後來美國就凍結了伊拉克所有在美的資產。

在聯合國進一步制裁伊拉克以後得到伊拉克明確不讓步的答案,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開始轟炸,第一次海灣戰爭爆發,並在這場美國為首的強勢攻擊下,伊拉克還是敗下陣來。

聯合國


如果薩達姆願意親美

薩達姆落入美軍牢獄的時候是在第二次海灣戰爭,這場戰爭美國單方面發起攻擊,是繞過聯合國以及一眾常任理事國進行的戰爭。薩達姆在經歷過美國的「封神之戰」以後抵抗不住這場來勢洶洶的第二次攻擊。

當美軍抓獲薩達姆時,沒有人敢相信眼前這個滿臉鬍子,相貌平平的伊拉克人就是挑起幾國紛爭和聯合國怒火的幕後黑手,而流露出來的照片當中,我們能夠猜測到雖然薩達姆身為戰俘沒有被美軍進行嚴刑拷打,但是也沒有任何底線。

一直被無隱私監視的薩達姆讓眾人思索,如果當初薩達姆不選擇異軍突起,而是和美國結交友好關係,又會是怎樣的一幅場景?

海灣戰爭

在這兩場海灣戰爭當中,美國的表現被稱為其封神之戰。這股強大的軍事力量也側面說明了美國的綜合國力在兩伊戰爭時期的強大。而薩達姆所領導的伊拉克本身就在中東地區,也是石油產量豐富的國家。

當時的美軍雖然是超級大國,實力不俗,但是也追求外界的石油資源。伊拉克如果能和美軍進行一場資源交易,那麼不僅會擁有美國強大的軍事保護還能夠保證在中東地區有美軍的支持,但是換來的代價是伊拉克的獨立自主。

美軍發動第二次海灣戰爭就是想要趁著伊拉克背著有罪之人的名義,悄無聲息地搶奪伊拉克的石油資源。而伊拉克發動兩伊戰爭和侵略科威特的時候是以伊拉克的國家意志發動的,本身的獨立自主還沒有被影響,自身的主權意識明顯非常強烈。

伊拉克

薩達姆如果一直以來都想要保持著國家的主權意識,那麼和美國的來往也只會是一時,日後也必會和美國發生衝突。從現在的國際形勢來猜測美國遇到薩達姆求和的態度,現今的美國雖然還是處於大國地位,但是綜合實力和往日相比還是有一定的下降。

沒有改變的是美國一直對其他國家的政事會指手畫腳,菲律賓的總統杜特爾特在面對國內的禁毒行動上一直都保持著嚴厲打擊的態度,但是其手段的硬朗讓美國不斷對其產生指責態度,可以看出美國為了表現出自我的影響力能夠跨越山海來「指點江山」。

那麼聯想當初強大的美國能夠獲得伊拉克的石油以後很可能會讓支持的薩達姆家族富裕起來,而伊拉克境內的薩達姆政權會從獨立自主變為美軍扶持的棋子。如果薩達姆政權對美國的利益價值變成零,美國也很有可能直接選擇拋棄。

伊拉克石油

侵入伊拉克以後,中東地區也會被美軍的勢力侵入,美國進入伊拉克不會只保守的看伊拉克境內的資源,中東地區有5個國家的石油儲存量都能夠排名到前六當中,可見中東地區一直都是各方勢力希望擁有的「石油天堂」。

美軍的介入不僅會影響到伊拉克的石油,伊拉克的戰鬥裝備也會被控制起來,那麼在中東地區最強的武力裝備也會被卸下。美國在獲得伊拉克的石油資源以後,就會開始幻想整個中東地區成為自己的「石油後花園」,相當於一手控制了世界絕大部分的石油資源。

這樣的後果是所有國家都不想看到的,那麼阻止美國得寸進尺就只有其他國家紛紛駐足在中東地區來和美國進行抗衡,中東其他國家也會因為各國想要阻止美國的原因受到牽連。

而對於部分國家而言,阻止美國會成為他們覬覦中東石油的最好藉口,整個中東會變成新一輪的戰火集中點。

美軍

國家的主權是不能拱手相讓給他人保管,親近美國分為兩種,一種是能夠像德國為首的歐盟一般,因為實力的強大,所以親近美國能夠做到互利互惠,保全自我。另一種就是實力的限制讓自己在和美國的合作當中處於被動狀態。

這種飲鴆止渴的方式其實本質上是一種加速死亡的選擇,從薩達姆政權的繁榮到走向死亡的過程當中,觀察兩次戰爭的發動,尤其是兩伊之間的衝突是伊拉克和伊朗的矛盾所上升的戰爭,但是過程卻出現了大國的參與,這種見縫插針的做法早已經暴露了外界的野心。

如果在兩伊戰爭的矛盾根源選擇和平談判,在中東地區的勢力範圍內進行解決,那麼首先在兩國實力均等的情況下不會輕易觸發政權被推翻的情況,對於其他大國來說不會有機可乘。

薩達姆

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海灣戰爭分別是伊拉克的階段命運推進,第一次戰爭是審判,第二次戰爭是大國的「侵略」。兩次戰爭意義不同,卻是伊拉克的因果循環,在平衡的局勢下,沒有國家能夠威脅到世界的底線而不被仇視。

在二戰以後的世界局勢即便是「冷暴力」肆虐,但也不能有人「挑破」這層玻璃紙。

第二次戰爭是美國從開始支持伊朗對抗伊拉克的陰謀,讓伊拉克在中東地區孤立無援,在世界範圍內成為眾矢之的,還有誰會想要幫眾人仇視的伊拉克呢?答案自然沒有,所以即便美國佔據了資源但也不會有人為伊拉克指責美國。


 聞 驛 站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相關焦點

  • 薩達姆入侵科威特的行為愚蠢嗎?明智之舉,但貪心不足蛇吞象!
    一句話概括:貪心不足蛇吞象,薩達姆入侵科威特的行為不愚蠢,堪稱明智之舉,但後面的行動屬實愚蠢。薩達姆單從個人方面來看,絕對是一世梟雄,自己從小就是一個貧窮家的孩子,靠著自己的努力,野心,一步步走上伊拉克的政壇。
  • 打了八年,死了上百萬人的兩伊戰爭,究竟在打什麼?
    因為伊朗的國土面積比伊拉克大四倍,而且伊朗上有裏海,下有波斯灣和阿曼灣,如今連一條小小的阿拉伯河都不願意讓給伊拉克,這讓薩達姆很是惱火。中國兵法講究「圍師必闕」,如果把對方逼入絕境,對方很可能會進行死戰。而伊拉克一直將阿拉伯河視為自己的命脈,如今伊朗對阿拉伯河念念不忘、想入非非,無疑成了伊拉克發動戰爭的最大原因。
  • 試論兩伊戰爭及其遺產
    兩伊都地處美蘇全球戰略中極其重要的海灣地區, 美蘇雖表面上聲明保持中立, 不直接介入, 但實際上卻利用戰爭機會加緊了對海灣地區的爭奪, 排擠對方。美蘇中立的主要原因, 在於兩伊在戰爭爆發前與美蘇都有矛盾, 不冷不熱, 美蘇均難以形成各支持一方的態勢。另外, 由於海灣地區問題的敏感性, 兩伊戰爭潛伏著無法預測的不利因素, 美蘇都不願直接插手, 造成支持一方使其獲勝的局面。
  • 【2.27】科威特戰爭:「敝國雖小,硬骨頭還是有兩根的」
    原本堪稱富庶之國的伊拉克經歷了長達八年的「兩伊戰爭」,名堂沒打出一個,本國經濟卻被打得千瘡百孔,直接經濟損失超過3000億美元,還欠了近800億美元的外債。從1980年打到1988年的「兩伊戰爭」導致伊朗戰死35萬人,伊拉克戰死18萬人,兩國經濟損失合計超過6000億美元就在此時,國際市場的原油價格又開始大幅度下跌,從每桶40美元直接跌到14美元,伊拉克在1990年上半年蒙受的經濟損失就高達140億美元。
  • 美蘇操縱的下兩伊戰爭:兩敗俱傷是最好的結局
    本來,兩伊戰爭是伊拉克與伊朗的單挑,是中東梟雄薩達姆稱霸海灣,與宗教領袖霍梅尼輸出伊斯蘭革命的碰撞,伊拉克如果贏了,薩達姆就可能成為阿拉伯世界的領袖,如果伊朗勝了,政教合一的原教旨主義將席捲中東。實際情況是,這場戰爭不僅引起了阿拉伯世界的分裂,也招致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或明或暗的幹涉。
  • 兩伊戰爭、海灣戰爭、911事件與伊拉克戰爭——薩達姆海珊的伊拉克往事(兩伊戰爭)
    他曾先後發動過兩場戰爭,導致數十萬伊拉克人喪生。在他死後,有人曾在巴格達街頭開槍慶祝薩達姆時代的結束。但十年之後,又有人說如果薩達姆還活著的話,伊拉克會比今天更好。甚至就連美國總統川普也說,只有薩達姆才懂得對付恐怖主義的正確姿勢。 薩達姆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人?毫無疑問,這是一個狠角色。不過,很多人並不知道他究竟可以狠到什麼樣的程度。
  • 第一次海灣戰爭,薩達姆如果聽副手建議,將免遭慘敗的命運
    但是薩達姆當初如果聽一個人的建議,伊拉克軍隊或許失敗的不會那麼慘烈。伊拉克軍隊佔領科威特之後,美國對伊拉克發出了戰爭警告。當時薩達姆的副手拉馬丹曾提議入侵沙特,以免美國利用沙特作為大後方攻打伊拉克。拋開戰爭的非正義性來說,拉馬丹的提議是非常科學的。當時沙特只有七萬部隊,海軍和空軍都非常薄弱,而美國在沙特只有2300人的先遣隊。
  • 海灣戰爭前,薩達姆為何認為伊拉克軍隊能打敗多國部隊?
    可薩達姆屬於政變上臺,他知道軍人不會完全誠服於自己,所以這時候就需要一次戰爭,如果戰爭贏了,那麼薩達姆就是那個光面偉大的人,如果輸了,那麼前朝軍隊也能消耗殆盡,反正怎麼樣都是賺錢,再加上他的確是有野心的人,他一心要實現阿拉伯復興的夢想。
  • 第一次海灣戰爭—薩達姆毀滅之路
    沒錯,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這個人,和與他息息相關的海灣戰爭。薩達姆可是上個世紀的風雲人物,1979年7月,薩達姆當選伊拉克總統,你以為當上總統就是他人生巔峰了嗎?No.在薩達姆看來,當總統只能算是一個小目標。他要的是,成為整個阿拉伯世界的領袖。1980年9月,薩達姆發動了兩伊戰爭,一打就是8年。
  • 遠去的沙漠梟雄薩達姆
    雙方之間的石油貿易直線下降,薩達姆·海珊承受不起拖累。伊朗不在乎。神權國家愚弄了它的公民,公民順從地服從了。然而,伊拉克是不同的。經過三年的鬥爭,國內經濟一落再落,人民幾乎沒有食物。也許薩達姆會在伊朗軍隊進入巴格達之前被自己的人民殺死。此時,薩達姆·海珊(Saddam Hussein)想要退出兩伊戰爭,但霍梅尼一直拒絕接受,除非薩達姆下臺,否則沒有任何談判。
  • 現代戰爭,你打不起
    ▲加爾鐵裡(中)他認為,一場迅速有力的馬島戰爭帶來的「輝煌勝利」,會為他贏回國民的愛戴和國際聲望。其實,不再追逐帝國夢想的英國政府在馬島問題上十分務實,當時主政的柴契爾夫人對馬拉松式的談判已經厭倦。英國政壇的共識是,既然不可能再染指南美,馬島這樣所謂的「戰略要地」並沒有什麼價值。英國政府甚至已經準備好了撤離計劃,就等談判有個體面的結局。
  • 兩伊戰爭:一場局部戰爭對中美蘇三國的深遠影響
    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戰爭中受到嚴重損失。兩伊戰爭打了八年多(1980-1988),對於60後,70後來說,它是《參考消息》上最最常見的新聞,80後還在幼兒園或小學。對90後,00後來說只是一個歷史名詞。說來好笑,兩伊戰爭發生在1980年-1988年,而電視進入中國普通家庭始於1983年,因此,當時只能通過收音機聽新聞,結果就聽成了「倆姨戰爭」。
  • 「沙漠梟雄」薩達姆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2006年11月5日,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因杜賈爾村案被伊拉克高等法庭判處絞刑。同年年底他被執行絞刑。那麼薩達姆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他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歷?薩達姆1937年4月28日出生於薩拉赫丁省提克裡特一個農民家庭。由於家境貧寒,新生命的降臨並沒有給家人帶來歡樂。當薩達姆還在娘胎裡時,他的父親和哥哥就意外去世。
  • 海灣戰爭爆發,薩達姆把500萬桶石油倒進海中,到底有何作用?
    持續了八年的兩伊戰爭讓伊拉克元氣大傷:石油出口量的減少讓伊拉克的經濟陷入了困境;對伊朗久攻不下的僵局,使伊拉克軍隊的士氣日益低落;而伊拉克軍隊對伊朗平民動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行為,又為伊拉克招來了諸多國際譴責。
  • 海灣戰爭,薩達姆下令將500萬桶石油倒入波斯灣,這是為何?
    海灣戰爭的前因後果伊拉克在兩伊戰爭前,是個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但兩伊戰爭爆發後,伊拉克的經濟實力迅速下降,還向外欠下了很多債務
  • 兩伊風雲(2) 兩伊戰爭
    直至兩伊戰爭開打到難解難分,霍梅尼向美國示好,不讓伊拉克得到美國援助,才釋放52名人質。---如果對薩達姆的歷史感興趣,以後如果有機會,可以在聊兩次海灣戰爭的時候,可以根據那條線作為主線來說,幾乎所有的歷史事件是數條單獨故事線的交集,因此說一個時代非常困難,說到薩達姆又可以聊到沙特的遜尼派恩恩怨怨。---
  • 那年今日 海灣戰爭停火 薩達姆霸主夢滅
    強人薩達姆:迫使叔父病退上臺薩達姆·海珊,用暴力和血腥打造伊拉克的「中東霸主」。獨裁治國,毒氣滅族,肆意侵略,讓伊拉克走上了窮兵黷武的不歸路。一場海灣戰爭,120萬大軍一敗塗地,這位中東梟雄的「強國夢「徹底破滅。
  • 還記得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和海灣戰爭的事嗎?
    對於海灣區域的阿拉伯國家來說,科威特的這位領導人的去世的確是頭條大事。科威特在哪?國人對科威特其實並不是很熟悉。今天給大家回顧一下往事,大家就明白了。1/16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科威特軍隊無法與人數上優越的、有戰鬥力的伊拉克部隊匹敵。
  • 八年兩伊戰爭的來龍去脈和教訓
    戰爭第一周,薩達姆計劃就完全落空,伊朗人防禦極為強悍,後來,雖然伊拉克軍隊佔領了霍拉姆沙赫爾,但代價極為慘重。速戰速決變成了長年對峙,然後是伊朗人反攻。對美國而言,無論是速戰速決打垮霍梅尼反美政權,還是雙方消耗戰,都是理想局面,關鍵是戰爭要打起來。
  • 薩達姆究竟犯了什麼罪?為何非得要處死?
    美國當時為什麼要殺薩達姆。三是薩達姆正式上任總統的第二年,就對伊朗發動了歷時八年的兩伊戰爭。使得兩伊在八年戰爭中兩敗俱傷,雙方死亡約60多萬人。戰爭使得兩伊雙方的經濟損失高達6000億美元,雙方經濟至少倒退20年以上。兩伊戰爭之前,伊拉克擁有4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戰爭結束伊拉克負債800億美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