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銜僅僅是中尉,卻是裝甲戰先驅,英國軍事理論家利德爾·哈特

2022-01-25 千歷共嬋娟

利德爾·哈特是位英國爵士。此人雖非標準的職業軍人,獲得的最高軍銜不過是個上尉,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許多聲名赫赫的歐美名將,公開宣布自己是其軍事理論的追隨者並引以為榮。英國軍隊在北非戰場上擊敗了由「沙漠之狐」隆美爾指揮的德國——義大利軸心國聯軍之後,前線將領甚至特意向哈特寫信致謝,把北非戰局的勝利歸功於他的理論指導。利德爾·哈特之所以享有如此高的聲望,是因為他和英國將軍富勒共同創立的現代機械化戰爭理論,以及他闡發的軍事上的間接路線原則,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整個西方世界的軍事思想和戰爭實踐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一戰中的理論家

利德爾·哈特祖籍英格蘭,出生在法國巴黎。父親是一位歷史知識淵博、文化素養很高的新教牧師,當時在巴黎的一所美以美教會任教長。8歲的時候,他隨父母回英國定居。1913年讀完預科後,進入英國歷史悠久的劍橋大學聖體學院專攻歷史。

他對軍事歷史、特別是對戰術史產生了濃厚興趣,尤其是在東方國家享有「兵家萬世師表」之譽的《孫子兵法》,使他格外仰慕。從那時起,他就立志「致力於戰爭研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哈特毅然投筆從戎,被分配到皇家約克郡輕步兵團裡當兵。經過一段軍事訓練,他以一名初級軍官的身份隨所在步兵營赴歐洲西線戰場參加對德軍作戰。在10個月的戰地經歷中,這個外表文質彬彬的年輕書生表現得很英勇,每次戰鬥都衝殺在前頭,先後兩次負傷。

但是,他並不是那種只曉得逞匹夫之勇的人。他有一副善於獨立思考的大腦,雖堅決服從上級的作戰指令,但對當時盛行的那種一味地從正面實施蠻力廝殺的刻板戰法感到厭惡。在他看來,「塹壕對塹壕」廝殺,是毫無軍事藝術可言的「浪費士兵的鮮血」,應該探求一種費力少而成功多的新戰法。

1917年夏季的索姆河戰役,他所在的那支部隊通過巧妙的機動,把當面的一股敵人打了一個措手不及。這次戰鬥使他開始感覺到,用間接路線的辦法實施作戰要比機械的正面撞擊合理得多。此外,他還從英軍在這場戰役中首次使用坦克一事中,敏銳地意識到,這種新的武器的大量使用,必將引起軍事上的一場變革。

就在這時,哈特在7月間的一次戰鬥中中了敵軍釋放的毒氣。這第三次受傷毀壞了他的健康,從此喪失了建功立業於沙場的機會。不過,這卻使他得以調往後方指揮機構,用學者式的大腦研究軍事學術。

大戰臨近結束時,英國陸軍當局決定對現行作戰條令條例進行一次大修改,從部隊中挑選一批有見地的青年軍官參加這項工作。哈特的才識引起上峰的注意。陸軍部指定這個年僅二十幾歲的小夥子主筆編寫《步兵訓練手冊》最重要的戰術部分。在這本手冊中,他一反傳統的陣地戰思想,大膽地闡述了機動戰的主張。

推動機械化戰爭

1920年6月,利德爾・哈特在國內首次見到了松姆河戰役坦克戰的計劃制定人富勒上校。後者比他年長17歲,當時正因大力鼓吹「機械化戰爭」觀點而受到一班思想保守的當權元老們的排斥打擊。

哈特堅信坦克和飛機這兩種新技術裝備的出現,必將使軍事領域面臨一場革新。他旗幟鮮明地站到了富勒的一邊,置身於為軍隊的現代化改革大聲疾呼的最前列,毫不顧忌這會斷送自己在軍隊很有希望得到的升遷騰達前程。

1925年,他受聘擔任了《每日電訊報》特約軍事記者長達10年。就在這一年,他首次提出了「閃擊戰」的理論設想。他寫道:閃擊戰的秘密,部分在於戰術上結合使用飛機和坦克,部分在於在攻擊方向和攻擊時間上的突然性,但最重要的是在突破之後,應由裝甲部隊在大部隊趕到之前獨立地迅猛突進,向戰略縱深發展。從軍事上講,這在當時確實是一種卓有遠見的理論主張。

但是,哈特的創見卻被英國軍界的當權人士們視為天方夜譚式的怪誕念頭。而英國的對手德國軍隊,卻意識到了這種嶄新作戰理論的潛在價值,把它接納了過去,並且在十幾年後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運用「閃擊戰」進攻英國軍隊及其盟友,獲得了舉世震驚的巨大成功。當然,這並不是哈特的過錯,而是這位軍事改革家的不幸。

1927年,他不滿於軍界保守勢力的壓抑,毅然以上尉軍銜退出現役。在後來的十餘年間,他歷任《英國百科全書》軍事編輯,《泰姆士報》的特約軍事記者和國防問題顧問,《每日郵報》的軍事記者,劍橋大學講授等職,這些崗位使他得到了從廣泛角度研究戰爭藝術的便利條件。

戰爭再起

1929年,他在多年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寫成並出版了《歷史上的決定性戰爭》一書。這部著作分析了西方世界兩千五百年來的大量戰例,初步闡發了間接路線戰略思想。1936年,西班牙內戰爆發,他以英國幾家大報紙特派軍事記者的身份赴伊比利亞半島前線進行實地採訪。當時,西方國家公開援助佛朗哥領導的西班牙國民軍攻擊西班牙共和軍,並且把那裡作為坦克等新式武器的試驗場。

西班牙共和軍在首都馬德裡保衛戰中靈活地開展巷戰,摧毀了西班牙國民軍大量的坦克。歐洲許多國家的軍界首腦,以及蘇聯某些思想守舊的軍事領導人以此為口實,紛紛斷言坦克大而無用終止了發展裝甲機械化部隊。哈特則以大量的戰地通訊,指出問題並不在於坦克本身,而是由於對這種先進兵器的使用上有錯誤,堅決捍衛富勒和他本人多年來堅持的「機械化戰爭」理論。

西班牙內戰結束後,他返回英國,於1937年擔任了英國國防大臣豪爾•貝利沙的私人顧問,協助後者開展重整軍備的活動。他的主張與軍界主流發生矛盾,幹了一年便辭職而去。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

這場戰爭給人們帶來空前的浩劫。不過,納粹德軍在戰爭初期憑藉大規模機械化部隊的閃擊戰所取得的驚人戰果,也證明了哈特等軍事改革家自上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堅持鼓吹的那套作戰理論是多麼富有遠見。

這時,哈特的年齡和健康狀況已經不允許他再次效命沙場了,他在倫敦繼續進行戰爭理論的研究。1939年,他增修再版了《歷史上的決定性戰爭》一書,改名為《間接路線戰略》,系統地闡述了軍事上的「間接路線」原則。這種軍事學說廣泛在大戰期間為許多英軍將領所運用。戰後,哈特在歐美軍事理論界聲望日隆。

1946年,《間接路線戰略》改名《戰略論》再版,在世界各國廣為翻譯出版。不少國家的軍事院校把它當作基準教材,西方許多著名將帥奉之為經典。他本人則繼續以研究和寫作為業。1954年《戰略論》再次修改出版時,他針對西方盛行的對核武器作用的迷信,在再版前言中進行了尖銳的批判,又一次表現了不隨波逐流的理論勇氣。

結語

哈特在勤奮寫作中度過了後半生,他禿頂,眼睛近視,身體乾瘦,75歲時死於工作室。他一生對物質享受無所追求,絕大部分收入用來購置書籍。因此,留給兒子的遺產也就是一小所藏書室。哈特一生主張的軍事理論,固然有不少謬誤之處。特別是把坦克、飛機等新式兵器的作用過分誇大,對克勞塞維茨的深刻思想做過淺薄的曲解和批判,顯然是錯誤的。但是,他那種勇於軍事創新、治學刻苦嚴謹的風格,無疑是值得稱道的。

參考資料:《世界近現代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全紀實》、《英國名將傳奇》


相關焦點

  • 裝甲戰先驅:魏瑪共和國陸軍的恩斯特-福克漢上校
    1916年他轉隸至第66獨立機槍大隊服役,擔任中尉連長。次年德國開始組建坦克部隊,福克漢加入了第一坦克突擊大隊(Sturm-Panzerkraftwagen-Abteilung 1),擔任560號坦克(綽號「老弗裡茨」)車長。
  • 少尉副連長與中尉排長誰大,職務與軍銜到底哪個更重要?
    家喻戶曉,隊列有職務與軍銜兩個目標,職務平時指的是團長連長排長等隊列幹部,而軍銜平時指的是上校上尉少尉品級別,表面上是職務與軍銜是逐一對應,不過因為各種緣故
  • 英國皇家海軍軍銜之演變1787-1955(將軍篇)
    十八世紀英法大海戰結束後,英國海軍獲勝開始醞釀採用顯示軍階的制式裝飾,1787年英國海軍誕生最初的軍銜雛形,在袖口外側縫製7種不同的圖案,並通過法令公告「上將、中將、少將、上校、中校、上尉、準尉」軍官的標識,除了袖章,軍服鈕扣和衣領邊飾也是將校尉官區分的重要標識,老卡把它稱為1787式軍銜。
  • 應屆生文職人員定級十三級,相當於中尉軍銜?
    文職人員定級標準大致分為:應屆畢業生定為技術十三級(相當於副連職)、中尉軍銜;碩士畢業生定為技術十二級(相當於正連職)、上尉軍銜;博士畢業生定為技術十級(相當於正營職)、少校軍銜。文職人員和現役的管理是分開的,所以,上述的定級標準也只是做一個參考。應屆本科畢業生考文職定十三級,看上去是文職人員裡最低的一級,但也相當於副連級別了。因此考生們不要太糾結文職的定級標準。
  • 特種作戰的傳奇先驅——奧德·溫蓋特
    《全球使命》人物譜176特種作戰的傳奇先驅——奧德·溫蓋特
  • 美海軍軍犬擁有中尉軍銜,身穿禮服親吻女海軍上校!
    近日,美國海軍網發布信息,顯示一隻中尉軍銜的名叫劉易斯的軍犬,在海軍健康診所改變隸屬關係的儀式之前,給了診所執行長官Marnie s.布坎南上校一個鼓勵的吻
  •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世界著名軍事理論家李德·哈特經典之作
    作者憑藉著個人的軍事經歷、豐富的資料文件、當事人的訪談記錄,集22年之功才完成這部巨著。本書對歷時6年的二戰中大小戰役均有翔實的敘述,鋪陳詳盡。此外,作者更對此段歷史作冷靜、客觀的分析與思考。人們常說「歷史是一面鏡子」,本書能使讀者鑑往知今,歷史的真實在今天依然有警醒意義。
  • 狗鬥高手+空戰理論家——以色列 「非著名」飛行員雅克•內沃
    空戰戰術理論家  雅科夫(雅克)•內沃(Ya'acov 『Yak』 Nevo),1932年出生於巴勒斯坦北部城鎮阿富拉(今屬以色列)的一個普通猶太農民家庭。從幼時的生活經歷來看,他似乎從來沒有過飛行的夢想。內沃中學畢業後,恰逢以色列獨立不久,亟需新鮮血液加入軍隊。
  • 漫話軍銜
    起源:清末,清政府曾引進西洋的軍事制度以挽救危機局面。
  • 坦克主宰一切:二戰時橫掃一切的德國閃電戰,其實是跟英國人學的
    事情的發展是這樣的:此間的少年,作為英國軍事理論家、軍事史學家,裝甲戰理論的創始人之一的富勒1916年隨英國遠徵軍赴法國作戰,任少校參謀長。經過戰場磨練,富勒提出了快速突破理論,開始著書立說,並逐漸深入人心。與此同時,英國率先發明了使用履帶的陸戰裝甲車,即坦克。而正在尋找一種可以勝任快速突破作戰理論的富勒,在看到英軍的新式武器時,立刻認為這個鐵皮怪物將主宰未來的地面戰場。
  • 中國軍銜認識一下
    尉官是初級軍官軍銜的統稱,後隨軍銜制的建立和發展,逐漸轉為區分初級軍官軍銜等級的稱號。世界上實行軍銜制的國家都設有尉官軍銜。多數國家分為上尉、中尉、少尉,有的國家還有準尉和大尉。校官是中級軍官軍銜的統稱,世界各地的軍銜等級中均設有校官軍銜,多數國家分上校,中校,少校,有的國家還有大校。將官又稱為將軍,是高級軍官軍銜的統稱,始於16世紀的法國軍隊。後來,將官軍銜逐漸被大多數國家採用。
  • 圖解印度軍銜,元帥和低級委任少校有特色,陸軍上尉如何識別?
    今天,我們介紹印度陸軍的軍銜體系,目的是豐富外國軍事學術研究體系,提高在戰場上識別敵人軍銜的能力。
  • 近現代軍銜制度
    大尉 該詞源自拉丁文「首領」一詞派生出的「軍事長官」。大尉的稱謂首先出現於中世紀的法國,當時是獨立軍區長官的頭銜,職位顯貴。後來大尉一詞逐漸失去了原來的意義,從1558年起,開始稱連長為大尉,軍區長官則稱總大尉。
  • 職業化之後的「軍銜主導」,有幾層含義?
    軍事科學院胡光正少將在《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幾個基本理論問題》一文中寫到:「首先應取消軍官的行政等級,將各級各類行政職務僅視為履行職責、創造業績的工作崗位,不再作為軍官個人身份的標誌。同時,還應取消各建制單位編制的行政等級,按照其在政治領導、作戰指揮、作戰支援和保障、行政管理及業務運行鏈環中的功能地位,通過確定編制軍銜等級來構建上下左右關係,從而使軍隊形成以軍銜結構為主導的人事體系和以職位職能結構為主導的功能體系。」過去軍官等級制度分為職務和軍銜兩條線,即:「正排、副連、正連。。。」和「少尉、中尉,上尉。。。」。
  • 軍校畢業「中尉」改「少尉」,待遇降低了?
    自2021年起,軍校畢業授予「少尉」軍銜。由於以往軍校本科畢業授予「中尉」軍銜,副連級待遇,對於「中尉」改「少尉」這一新現象,一些人認為軍校畢業待遇降低了,並引申認為以後軍校報考會遇冷,實際果真如此嗎?
  • 上尉變成中尉,紅利放送!
    在過去,研究生畢業定上尉軍銜,但實際任職往往還是排長。上尉排長,成為了高學歷人才「官之初」的標配。並且,由於上尉調整到少校需要職務的安排,這就意味著大多數研究生畢業的軍官需要長時間在上尉的崗位上服役,而上尉的最高服役年齡才35歲,假設25歲畢業,如果因故無法調職強軍「大限」也就只有十年。想當初,參軍報國,讀書水文,都是為了當年心中那份夢想、熱血、激情和理想。
  • 【軍改】軍銜主導的職務等級,你知道是要怎麼改嗎?
    以英國為首的大英國協國家和阿拉伯國家,準將既不算將官,也不算校官,而是作為將、校之間的一個特殊軍階。因此,這些國家的將官軍銜實際上大多為少將至上將三級。一些中、小國家,將官等級少,有的以中將、少將或準將為最高軍銜。拉美一些小國,如厄瓜多、宏都拉斯、薩爾瓦多等的將官只有一級,就叫「將軍」。
  • 中國解放軍軍銜等級
    解放軍軍銜晉升規定詳解根據《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1994年修正),對晉升解放軍上將的軍官做出了如下規定: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不授予軍銜。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的職務等級編制軍銜為上將。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的職務等級編制軍銜為上將。
  • 預備役軍銜與現役軍銜的區別
    預備役,顧名思義不是現役軍隊,是預備服現役的軍隊,是中國正規軍事力量的有機補充部分,戰時應該可以迅速轉入現役,真為真正的作戰部隊,是作為軍迷個人從文字上的理解。其組成成員以退役軍人、基幹民兵為基礎,以現役軍人為骨幹組建起來的戰時能夠迅速轉化為現役部隊的武裝力量,除了槍械等輕武器以外,還編有火炮等重型武器,有比較完整的管理體系,和平年代屬於各省軍區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