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德爾·哈特是位英國爵士。此人雖非標準的職業軍人,獲得的最高軍銜不過是個上尉,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許多聲名赫赫的歐美名將,公開宣布自己是其軍事理論的追隨者並引以為榮。英國軍隊在北非戰場上擊敗了由「沙漠之狐」隆美爾指揮的德國——義大利軸心國聯軍之後,前線將領甚至特意向哈特寫信致謝,把北非戰局的勝利歸功於他的理論指導。利德爾·哈特之所以享有如此高的聲望,是因為他和英國將軍富勒共同創立的現代機械化戰爭理論,以及他闡發的軍事上的間接路線原則,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整個西方世界的軍事思想和戰爭實踐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一戰中的理論家利德爾·哈特祖籍英格蘭,出生在法國巴黎。父親是一位歷史知識淵博、文化素養很高的新教牧師,當時在巴黎的一所美以美教會任教長。8歲的時候,他隨父母回英國定居。1913年讀完預科後,進入英國歷史悠久的劍橋大學聖體學院專攻歷史。
他對軍事歷史、特別是對戰術史產生了濃厚興趣,尤其是在東方國家享有「兵家萬世師表」之譽的《孫子兵法》,使他格外仰慕。從那時起,他就立志「致力於戰爭研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哈特毅然投筆從戎,被分配到皇家約克郡輕步兵團裡當兵。經過一段軍事訓練,他以一名初級軍官的身份隨所在步兵營赴歐洲西線戰場參加對德軍作戰。在10個月的戰地經歷中,這個外表文質彬彬的年輕書生表現得很英勇,每次戰鬥都衝殺在前頭,先後兩次負傷。
但是,他並不是那種只曉得逞匹夫之勇的人。他有一副善於獨立思考的大腦,雖堅決服從上級的作戰指令,但對當時盛行的那種一味地從正面實施蠻力廝殺的刻板戰法感到厭惡。在他看來,「塹壕對塹壕」廝殺,是毫無軍事藝術可言的「浪費士兵的鮮血」,應該探求一種費力少而成功多的新戰法。
1917年夏季的索姆河戰役,他所在的那支部隊通過巧妙的機動,把當面的一股敵人打了一個措手不及。這次戰鬥使他開始感覺到,用間接路線的辦法實施作戰要比機械的正面撞擊合理得多。此外,他還從英軍在這場戰役中首次使用坦克一事中,敏銳地意識到,這種新的武器的大量使用,必將引起軍事上的一場變革。
就在這時,哈特在7月間的一次戰鬥中中了敵軍釋放的毒氣。這第三次受傷毀壞了他的健康,從此喪失了建功立業於沙場的機會。不過,這卻使他得以調往後方指揮機構,用學者式的大腦研究軍事學術。
大戰臨近結束時,英國陸軍當局決定對現行作戰條令條例進行一次大修改,從部隊中挑選一批有見地的青年軍官參加這項工作。哈特的才識引起上峰的注意。陸軍部指定這個年僅二十幾歲的小夥子主筆編寫《步兵訓練手冊》最重要的戰術部分。在這本手冊中,他一反傳統的陣地戰思想,大膽地闡述了機動戰的主張。
推動機械化戰爭1920年6月,利德爾・哈特在國內首次見到了松姆河戰役坦克戰的計劃制定人富勒上校。後者比他年長17歲,當時正因大力鼓吹「機械化戰爭」觀點而受到一班思想保守的當權元老們的排斥打擊。
哈特堅信坦克和飛機這兩種新技術裝備的出現,必將使軍事領域面臨一場革新。他旗幟鮮明地站到了富勒的一邊,置身於為軍隊的現代化改革大聲疾呼的最前列,毫不顧忌這會斷送自己在軍隊很有希望得到的升遷騰達前程。
1925年,他受聘擔任了《每日電訊報》特約軍事記者長達10年。就在這一年,他首次提出了「閃擊戰」的理論設想。他寫道:閃擊戰的秘密,部分在於戰術上結合使用飛機和坦克,部分在於在攻擊方向和攻擊時間上的突然性,但最重要的是在突破之後,應由裝甲部隊在大部隊趕到之前獨立地迅猛突進,向戰略縱深發展。從軍事上講,這在當時確實是一種卓有遠見的理論主張。
但是,哈特的創見卻被英國軍界的當權人士們視為天方夜譚式的怪誕念頭。而英國的對手德國軍隊,卻意識到了這種嶄新作戰理論的潛在價值,把它接納了過去,並且在十幾年後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運用「閃擊戰」進攻英國軍隊及其盟友,獲得了舉世震驚的巨大成功。當然,這並不是哈特的過錯,而是這位軍事改革家的不幸。
1927年,他不滿於軍界保守勢力的壓抑,毅然以上尉軍銜退出現役。在後來的十餘年間,他歷任《英國百科全書》軍事編輯,《泰姆士報》的特約軍事記者和國防問題顧問,《每日郵報》的軍事記者,劍橋大學講授等職,這些崗位使他得到了從廣泛角度研究戰爭藝術的便利條件。
戰爭再起1929年,他在多年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寫成並出版了《歷史上的決定性戰爭》一書。這部著作分析了西方世界兩千五百年來的大量戰例,初步闡發了間接路線戰略思想。1936年,西班牙內戰爆發,他以英國幾家大報紙特派軍事記者的身份赴伊比利亞半島前線進行實地採訪。當時,西方國家公開援助佛朗哥領導的西班牙國民軍攻擊西班牙共和軍,並且把那裡作為坦克等新式武器的試驗場。
西班牙共和軍在首都馬德裡保衛戰中靈活地開展巷戰,摧毀了西班牙國民軍大量的坦克。歐洲許多國家的軍界首腦,以及蘇聯某些思想守舊的軍事領導人以此為口實,紛紛斷言坦克大而無用終止了發展裝甲機械化部隊。哈特則以大量的戰地通訊,指出問題並不在於坦克本身,而是由於對這種先進兵器的使用上有錯誤,堅決捍衛富勒和他本人多年來堅持的「機械化戰爭」理論。
西班牙內戰結束後,他返回英國,於1937年擔任了英國國防大臣豪爾•貝利沙的私人顧問,協助後者開展重整軍備的活動。他的主張與軍界主流發生矛盾,幹了一年便辭職而去。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
這場戰爭給人們帶來空前的浩劫。不過,納粹德軍在戰爭初期憑藉大規模機械化部隊的閃擊戰所取得的驚人戰果,也證明了哈特等軍事改革家自上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堅持鼓吹的那套作戰理論是多麼富有遠見。
這時,哈特的年齡和健康狀況已經不允許他再次效命沙場了,他在倫敦繼續進行戰爭理論的研究。1939年,他增修再版了《歷史上的決定性戰爭》一書,改名為《間接路線戰略》,系統地闡述了軍事上的「間接路線」原則。這種軍事學說廣泛在大戰期間為許多英軍將領所運用。戰後,哈特在歐美軍事理論界聲望日隆。
1946年,《間接路線戰略》改名《戰略論》再版,在世界各國廣為翻譯出版。不少國家的軍事院校把它當作基準教材,西方許多著名將帥奉之為經典。他本人則繼續以研究和寫作為業。1954年《戰略論》再次修改出版時,他針對西方盛行的對核武器作用的迷信,在再版前言中進行了尖銳的批判,又一次表現了不隨波逐流的理論勇氣。
結語哈特在勤奮寫作中度過了後半生,他禿頂,眼睛近視,身體乾瘦,75歲時死於工作室。他一生對物質享受無所追求,絕大部分收入用來購置書籍。因此,留給兒子的遺產也就是一小所藏書室。哈特一生主張的軍事理論,固然有不少謬誤之處。特別是把坦克、飛機等新式兵器的作用過分誇大,對克勞塞維茨的深刻思想做過淺薄的曲解和批判,顯然是錯誤的。但是,他那種勇於軍事創新、治學刻苦嚴謹的風格,無疑是值得稱道的。
參考資料:《世界近現代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全紀實》、《英國名將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