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消失在臺灣海峽的蔣介石侍從武官:只為找回面子就魂歸藍天

2021-02-23 世界通史
蔣介石侍從武官消失在臺灣海峽
01 誰是「銀空獵犬」?

今天台北的航空科學博物館園區,對於兩岸軍史愛好者來說遠不是一個科普基地,它的前身是國民黨空軍在桃園機場的一個神秘單位。當年國民黨空軍執行對大陸偵察的第十二中隊、第三十五中隊等就駐紮在這裡。

桃園的國民黨空軍眷村子弟當初就是乘這樣的「校車」上下學的,後來的作家高興華先生描述自己當時的經歷,說可以一路看到包括F-86、F-101、RF-104、T-33等各種飛機,運氣好的時候還可以看到全身漆黑的U-2。

他們當時並不了解,這些飛機都是國民黨空軍當時竄犯大陸的主力,也有不少在這種襲擾偵察行動中折戟沉沙

除了飛機,在昔日桃園軍用機場中,這些眷村子弟感興趣最大的地方有兩處,一個是條件極為優越,「每個窗戶上都掛著電視機」(實為空調外機)的美軍顧問宿舍,因為它神秘;另一個則是空軍官兵的俱樂部盛景廳,因為它有冷氣,能到那裡去參加活動並享受冰激淋美食是極難忘的記憶。

即便是這些經常出入的空軍眷屬,也常常會忘掉問一個問題——這地方為何叫「盛景廳」呢?

原來,此地的名字來自於蔣介石的侍從武官盧盛景。1954年,盧盛景在國共兩岸對峙的戰鬥中消失在臺灣海峽,蔣介石對這名親信十分痛惜,故此採用他的名字命名了這座建築。

然而,蔣介石的侍從武官,怎麼會直接參加空中戰鬥呢?他又怎樣得到了這樣的結局?為何這麼大的一個戰績,卻在我方軍史圈中從未見人談到?這一切撲朔迷離,而解開這個謎團的挑戰,又似有異常的歷史魅力。

首先我們要問的是,盧盛景何許人也?

在美訓練期間的盧盛景

看履歷,盧盛景有著頗為驕人的一面。

他是江西南康人,1915年生,長於北平,曾就讀於師大附小,後就學於清華大學機械系航空工程專業,在抗戰中轉入西南聯大並投筆從戎,為空軍官校十三期生。1942年,屢遭重創的中國空軍決定重建偵察部隊,在空軍官校表現出眾的盧盛景便是選中的幹部之一。
1943年,他奉派前往美國進修學習空中偵察技術,曾飛過P-51、AT-3、B-25、RP-38、蘭開斯特等機型,1945年奉命回國,在途經印度昂達爾基地時組建第十二偵察中隊(中隊長方朝俊少校)。6月,他與八名隊友穿過濃霧飛越喜馬拉雅山,順利到達雲南呈貢機場,並在6月30日於四川歸建。

因為長期的學習訓練,盧盛景實際參加抗戰的時間僅有一個半月,參加過對日軍的照相偵察行動,但沒有來得及取得實際的戰績。無論如何,這種從軍抗戰的精神都很值得紀念,所以我曾經覺得,如果他真的是在臺海空戰中被擊落死亡,那多少帶有一點悲劇的意味。

盧盛景在抗戰之後國共三年的鏖戰中參戰不多,大多數時間他在英國接受試飛教學,並在回國後執行航測三峽地形(為後來修建三峽大壩的攝像服務)、飛機生產、測試等工作,也在航校擔任過教官。

1948年,第一架我國自製PT-17教練機「蔓平號」試飛成功,左為試飛員盧盛景(李适彰提供)

1950年,在國民黨殘軍退臺後盧盛景一度加入轟炸機部隊,未幾因為他的英文好,為人沉穩忠誠,被蔣介石調為中校侍從武官,經常跟隨蔣出席各種活動。

儘管這份工作薪餉優厚而且安全,但作為一名飛行員,盧盛景卻始終不適應蔣氏官邸中的政治傾軋、勾心鬥角,多次請求返回軍中。

最終蔣介石同意了他的請求,將他調空軍官校教官訓練組任職,1954年9月16日,再次將其調任桃園的偵察第十二中隊擔任中隊長,盧便是在此任上殉職。

國民黨空軍共有三個核心偵察機中隊,即以低空遠程夜間偵察為主要手段的第三十四中隊(即著名的黑蝙蝠中隊),以高空遠程偵察為主要手段的第三十五中隊(即著名的黑貓中隊),還有一個便是這個以戰術照相偵察為主要手段的第十二中隊。

第三十五中隊的U-2高空偵察機

然而由於時過境遷,偵察第十二中隊的任務又帶有一定的神秘性,盧盛景死亡的經過一直不甚為外人所知。老薩在最初的考察中,除了證實盧盛景死於1954年11月以外,並未找到更為詳細的記載。

不過,在對岸飛行員的回憶中,的確提到在1954年11月臺海作戰中,國民黨空軍曾有一名高級軍官在對福建同安地面目標進行攻擊的時候被擊落身亡。

此時已經是1954年,雖然海峽兩岸為爭奪臺海制空權不斷發生戰鬥,但囂張到進行對地攻擊,襲擊對方地面目標的事情已經變得罕見,這場發生在同安的戰鬥又是怎麼回事呢?難道這位給蔣介石幹過侍從武官的盧盛景飛揚跋扈到了失去理智的地步?

仔細看相關材料才發現,原來,這場戰鬥是由一名國民黨空軍飛行員的起義引發的。

這名國民黨飛行員,便是原空軍官校三十四期學員胡弘一。他在1954年10月26日,駕駛一架國民黨空軍AT-6型高級教練機從臺北岡山機場起飛,採超低空飛行躲避雷達監控,飛越海峽到達福建解放軍控制區。由於對福建空域不熟悉,沒有找到預定降落的機場,胡弘一在燃料即將耗盡的時候選擇在同安一條河邊的灘地迫降。由於技術甚好,這次降落很成功。大陸方面隨即發表了胡弘一起義的報導。

落地後的胡弘一

國民黨軍AT-6型美制螺旋槳高級教練機,有趣的是,由於這種飛機和日本二戰中飛機頗為相似,故此在《虎虎虎》等影片中,經常由它扮演日軍的零式、九七式等飛機。

由於當時正在金門炮戰期間,胡弘一的起義對前線國民黨軍震動甚大,蔣介石十分惱怒,當即下令國內黨空軍迅速捕捉胡弘一座機的位置,對其進行攻擊摧毀,以免給對岸留下宣傳證據。在當年劉善本駕機起義後,國民黨空軍也曾這樣做,先派偵察機定位,而後派轟炸機將劉開到延安的一架B-24重型轟炸機徹底炸毀。

根據國方飛行員回憶,胡弘一事件後,正是盧盛景擔任隊長的第十二中隊派出飛行員執行尋找胡弘一座機的任務。

他們深入大陸百般尋找,最終在胡弘一降落的第二天傍晚,國民黨空軍的情報研讀人員從王兆湘中尉拍回的照片中,發現了胡弘一座機的蹤影,判斷它被隱藏在同安縣大同鎮西樵尾溪沙埔,地點為東西溪交匯處的河灘(今銀湖大橋附近),上面還覆蓋了帆布。

11月1日,國民黨軍出動九架飛機對胡弘一的座機進行攻擊,試圖將其摧毀,不幸這次作戰並不成功,反而在戰鬥中損失了兩架飛機,其中包括一架左翼帶著「銀空獵犬」圖案的F-47雷電戰鬥機。國民黨空軍稱此戰陣亡了一名上校大隊長,便是此機的主人。

這名上校,莫非就是盧盛景?但盧盛景的軍銜不是中校嗎?

調查的結果有些出乎意料,這名上校另有其人,名氣比盧盛景還大,而且他的死,和盧盛景的命運還有間接關係……

02 大鵬三號的命運

1950年麥克阿瑟訪問臺灣,給國民黨集團打氣,蔣介石對此十分歡欣,親往機場迎接

照片裡兩人身後中間位置的,便是本文聚焦的國民黨空軍明星,身為侍從武官的盧盛景中校。

然而,在1954年11月1日,被擊落在福建同安的那名國民黨空軍「銀空獵犬」,卻是一名比他地位更高的軍官,此人便是國民黨空軍第五大隊第十四任大隊長陳康上校(死後追晉少將),他也是兩岸空戰中陣亡人員中軍銜最高的國民黨軍人之一。

陳康,國民黨空軍少將,1917年出生於河北安新

他的履歷比盧盛景還要輝煌,陳康在抗戰中參加過多次空戰和對地支援作戰,1954年3月升任國民黨空軍第五大隊上校大隊長,「銀空獵犬」就是他的標誌。

這樣一個空中老手怎麼會折翼同安呢?

從戰鬥過程來看,他是被解放軍預先部署的防空火力擊落的。說起來陳康的確是老手,當天中午,他率隊飛抵同安胡弘一座機隱藏位置上空,便發現周圍有解放軍的高射炮和機槍陣地,當即下令七架僚機開火壓制解放軍防空陣地,自己率徐德之中尉投彈攻擊。

徐德之投下的汽油彈準確地摧毀了目標(後得知那是解放軍放置的假目標,真飛機早已拖走),而僚機看到陳康投彈後飛機便開始抖動,似乎中彈失去控制,他們還看到大隊長試圖跳傘,但因為高度太低傘未張開……

同安黨史專家、退休幹部彭炳華證實了這一點,只是錯誤地把陳康的官職記成了「空軍第四大隊副大隊長」。

陳康駕駛的是一架雷電式戰鬥機,墜毀於洪塘鎮石潯村附近

國民黨空軍偵察機的來臨讓解放軍有了準備,他們乘夜間悄悄拖走了胡弘一的那架AT-6,換了一架假飛機藏在帆布下面,準備誘殺來襲敵機。據彭炳華描述,當時解放軍在周圍部署了密集的防空火力,把高射炮、高射機槍,架設在了大輪山、九曜山、舊銀行、舊百貨商店樓頂等多處位置,這可能是國民黨軍用了七架飛機對地攻擊仍然無法壓制住所有防空火力的原因。

說到底,從10月20日發現胡弘一飛機的位置,到11月1日國民黨空軍實施空襲,過去了超過十天的時間,假如素來善於埋伏的解放軍還浪費掉這個機會,那就不只是個通報批評的問題了。國民黨空軍的低效率和猶豫不決是陳康送命的一個重要原因。

國民黨方面後將桃園空軍附屬小學命名為「陳康國小」,還給他塑了一座銅像,保存至今

同安這次戰鬥中死去的不是盧盛景,這說明在1954年11月,至少有兩名國民黨空軍的明星級軍官死在臺海,如果看黃曆,這個月國民黨空軍肯定流年不利。

陳康和盧盛景兩次出事,其中有著間接的聯繫。陳康死後兩天,第一次金門炮戰宣告結束。為了提振士氣,蔣介石下令國民黨空軍恢復對大陸的照相偵察,以對衝陣亡一個大隊長在軍中的影響。

11月17日,第十二中隊一架RT-33型偵察機奉命對大陸福建江西交界地區解放軍部署情況進行偵察,結果返航時遭到解放軍空軍的攔截。

我曾猜測這架飛機的駕駛員可能便是盧盛景,不過後來記錄顯示我又弄錯了,他只是盧盛景的部下而已。這個駕駛員同樣是國民黨空軍中的明星,此人便是臺灣人稱「大鵬三劍客」之一的中尉飛行員遊健行。

遊健行的名氣來自於國民黨空軍的籃球空軍官校隊——「大鵬隊」,這支球隊是當時臺灣最能打的籃球隊,而大鵬隊的核心是前場的所謂三劍客,即孫煥庭、遊健行和朱聲漪,因為遊健行常穿三號隊服,所以有「大鵬三號」的美稱。他們都是當時臺灣社會的明星與偶像。

當年臺灣報刊上大鵬隊與另一支勁旅鐵路隊的明星譜,左排上數第二人即遊健行

遊健行駕駛的RT-33型噴氣式偵察機是美國在T-33型教練機基礎上開發的一型戰術偵察機,裝備有四臺大型偵察照相機,從雙座改成了單座,性能遠超此前使用的各型螺旋槳式偵察機,1953年供國民黨空軍使用。

保留在桃園的一架國民黨空軍RT-33偵察機,不過眷村子弟回憶當年它的塗裝並非這個樣子,而是紅色的

不過,這次RT-33遇到的對手正好克制它,根據國民黨空軍保留的檔案,遊健行這架RT-33遭遇的是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屢立戰功的解放軍空軍米格-15型戰鬥機,這時他們已經出現在福建前線。

MIG-15,抗美援朝志願軍空軍王海的功勳座機

這種噴氣式戰鬥機是當時空中的王者,如果不是我軍飛行員訓練時間較短,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和美軍駕駛F-86的老手相比太缺乏經驗,美軍很難找到合適的戰鬥機與其交鋒。

在福建前線的戰鬥證明了這一點,當這些經過鍛鍊的解放軍空軍飛行員帶著米格-15(後來還有殲-5)進入新的戰場後,國民黨空軍感到很難抵擋。根據國際軍事網站「The National Interest」描述,國民黨軍使用F-86,因為升限不如米格-15,在早期的交手中被打得十分被動,直到1958年9月美國向其提供了響尾蛇空對空飛彈後,局面才有所改變。

解放軍殲-5和國民黨軍F-86 噴氣式戰鬥機的交鋒

與武裝到牙齒的 F-86相比,主要從事偵察任務的RT-33,在火力上就寒磣多了,它只有兩挺自衛用的12.7毫米機槍,而且無論速度還是爬升率都不是解放軍米格-15的對手。

戰鬥從贛閩邊境開始,雙方追逐良久,直到今天福建中部永安市的上空,解放軍空軍沒能把對手打下來——根據臺灣方面偵聽的結果,遊健行在慌亂中操作失誤,RT-33在當時的寧洋縣(1956年劃歸永安)境內撞山,機毀人亡。

明星的身份,並沒有能給他帶來更多的好運氣。

這次戰鬥,在解放軍的戰史中,我還沒有找到痕跡,所以,至今還不知道到底是哪個部隊截擊了遊健行的RT-33,但我相信時間地點俱在,發現其記錄只是時間問題。不過,這次戰鬥在陳康被擊落之後,從士氣角度可謂對國民黨空軍前線人員的又一次打擊。

於是,作為遊健行的上司,空軍第十二中隊中隊長的盧盛景,便必須有所表現了。

03 折翼風中

盧盛景最後一張照片,大有風霜之色

繼陳康被擊落之後,剛剛半個月,遊健行又再次折戟,第十二中隊上下士氣難免受到打擊,一時均將赴大陸偵照之行視為畏途。盧盛景這時剛剛到隊兩個月,為了提振士氣,他決定親自帶隊,對福建解放軍陣地進行偵察。

11月19日,盧盛景率僚機馮紀,分別駕駛一架RP-51偵察機起飛,就此一去不復返。

RP-51是二戰中最優秀的活塞式戰鬥機P-51野馬的偵察改型

從技術角度講,RP-51比遊健行的RT-33要落後,但盧盛景親自出擊時依然挑選了它作為座駕,可能由於他十分熟悉這個機型,也充分理解此時到前線進行偵察的風險,這個時候如果乘更加先進卻不熟悉的飛機,危險性更高。

但盧盛景未能返航。那麼,究竟是哪個解放軍部隊擊落了他呢?

關於盧盛景最後的命運,最初見於臺灣作家,《華府看天下》主持人傅建中的文字,卻是在悼念一位奇女子胡權的。文章中這樣寫道:「胡權,是已故空軍飛行員盧盛景的太太,盧曾任蔣介石的侍從武官(接替夏公權),盧盛景後來離開總統府,返回空軍繼續當飛行員,50年代初在一次執行大陸沿海偵察任務時失事……」

傅建中之所以會談起胡權,蓋因這位英文名Trudie Ball的女子在上個世紀後期美國華人社會中頗有名氣。她在盧盛景死後改嫁美國空軍上校柯林頓·鮑爾(Clinton Ball),定居華盛頓。

她善於經營,在華府開設了一座皇后酒店,美國一些政要常到她的酒店聚會,國民黨方面一些人員到美國,由於很多人與盧盛景或為同袍,或為師生,也時常照顧她的生意,這家酒店儼然成為國民黨方面一個非正式的外交沙龍,演出了不少政經兩界的傳說——如果比喻誇張一點,胡權的這家皇后酒店,恰似一家走錯了時空的新龍門客棧。

言歸正傳。盧盛景,這位可以給國民黨航校的教官們授課的資深老飛行員,並不是被擊落的,而是因為機械故障而喪生的。

說來盧盛景的墜落也不是毫無徵兆。他的僚機馮紀後來在國民黨空軍中官至少將,在談起那一天的事件時,回憶當盧盛景準備起飛的時候,他所駕駛的147號機便出了故障。此時,僚機馮紀已經升空,盧盛景考慮到本次出擊目的在於提振士氣,決定無論如何仍然要飛,於是讓馮紀在空中等待,督促機械師緊急排除故障。

不久,故障排除,盧盛景順利起飛,兩機便在機場上空完成編隊,採超低空飛向海峽,撲向目標方向。

不料飛了一段時間以後,盧盛景的飛機再次發生機械故障,無法操縱。經緊急排除故障無效後,盧被迫選擇跳傘。當時並沒有彈射式跳傘設備,在飛機失去控制而且處於超低空的狀況下手動跳傘十分危險。

但馮紀看到盧盛景藝高人膽大,還是順利從飛機中脫出了,降落傘也成功張開,落入新竹外海。

而國民黨軍方面得知盧盛景跳傘落水,也匆忙派出救援水上飛機前往營救。

但是,由於當時正處於大風天氣,海上巨浪翻滾。馮紀駕機環繞監視著漂浮在海面上的盧隊長,結果看到一個大浪打來,瞬間便將其吞沒了。盧盛景能夠入選蔣介石的侍從武官,各方面能力都很強,本是遊泳高手,但仍未能逃過此劫。

新竹外海素以波高浪急著稱,2017年還有一架中國臺灣地區空軍的幻影2000式戰鬥機失蹤於此,盧盛景最後便是消失在這裡了。

事後判斷,盧盛景失事的原因,一為機型老舊,二為天氣惡劣,關鍵問題則是在明知飛機發生故障的情況下急於求成,過分自信,未經充分檢修繼續飛行,為達到提振士氣的目的不顧一切,結果適得其反。

今天談起國民黨空軍當時的所謂偵察行動,甚至會給人一種荒唐之感——他們的目的是隨時掌握解放軍的駐軍動向,以便「反攻大陸」時給陸軍指示目標。

這個買賣,終老蔣小蔣兩世,都是畫餅充飢而已。為這個目的而死去的國民黨飛行員們,幾乎找不到犧牲的意義。

在美國學習偵察技術的中國空軍飛行員,右後第一人便是盧盛景

盧盛景是個責任心重的軍官,儘管他在第十二中隊任隊長時間不長,但部下對這位不當侍從武官而回去當飛行員的中隊長印象很深,還記得他到任後為了聯絡隊員的感情,特別在其臺北永康街的宅邸,由夫人女士掌廚,宴請隊上的空勤人員。

不知怎的,拋開政治上的立場,得知他是因為機械故障失蹤,總覺得比死於兩岸的空戰中多少有一點欣慰,魂歸藍天,也算得其所哉。

值得一提的是,這位給弟兄們掌廚的,自然是後來名傳海外的胡權女士。關於這位奇女子傳說甚多,最著名的是講她後來與蔣經國過從甚密。不過,這種事情即便是真的,胡權女士也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傅建中寫道:「據說她手中握有蔣寫給她的書信,好事者曾鼓勵她公之於世,俾能名利雙收,但胡權不是美國社會那種『kiss and tell』的人,終其一生沒有透露此事。」

胡權晚年和號稱「邵氏美猴王」的名演員周龍章同臺,依然風姿綽約

胡曾要認周做義子,但從照片中完全看不出兩人的年齡差距,其魅力可見一斑。

不過,晚年的胡權並沒有忘記盧盛景。一次,她在皇后酒店宴請國民黨「新聞局長」魏景蒙,談起昔日不勝唏噓。

魏景蒙的女婿張文莊也是一名失事而死的空軍飛行員,魏的外孫女(右一)便是臺灣著名影星張艾嘉

因為都有親人死於那個時代,兩人難免觸動心事,很少坦露心扉的胡權忽然略帶苦澀地說道,太愛國的人都不幸早死了,言下之意是不那麼愛國的人反會享其榮華富貴。

在改革開放之後,梅葆玖、張君秋等訪問美國,胡權十分愉快,便在自己府上邀請了他們和兩百多名客人,舉行了一場豪華夜宴。後來唱老生的李寶春來紐約時,又把他「領養」去,後來竟在其府上住了下來,在華盛頓一呆就是兩年。大陸到美國的人員,很多都受過這位盧盛景未亡人的照顧。

作為一個出身於國民黨軍隊家庭,丈夫因為兩岸對峙而死去的女子,為何如此熱情對待大陸來的人們呢?

或許傅建中寫悼念盧盛景文章的結尾給出了答案——

「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間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贛江春水依舊,他卻無緣再見南康故郡。」

胡權是上海松江人,自不會對南康有多少記憶,但對故園的鄉愁,大約總也沒有變過。盧盛景的死或許讓她早早看透政治利益之爭造成的破碎,所以,她的眼中未必有什麼國共之爭,有的,只是對鄉音的珍重。

如此,盧盛景的死,未必是沒有價值的。

世 界 通 史

global--history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歷史

相關焦點

  • 1954年,一級上將桂永清調任臺灣三軍總參謀長僅44天,突然自殺!為什麼?
    桂永清(1900年-1954年8月12日),字率真,國民黨將領,江西省貴溪縣鷹潭鎮(今鷹潭市)樓底桂家村人。參加過第一次東徵、第二次東徵、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歷任師長、軍長、中華民國海軍總司令,國民政府國防部參謀總長,國民革命軍海軍一級上將。
  • 詳解美海軍的飾緒,總統侍從武官級別最高,訓新兵的士官也能佩戴
    (1)總統侍從武官(Aide to the President)、副總統侍從武官、白宮軍事助理、國防部長副官、海軍部長副官、副部長副官、助理部長副官和將官副官,在擔負上述職責時應佩戴飾緒。(2)海軍武官(Naval Attaches)和助理海軍武官在其管轄範圍內執行公務時,可佩戴飾緒。在管轄區以外不佩戴飾緒,除非隨同大使或外交官員出席官方場合時被特別要求佩戴。(3)當訪問美國的外國高級代表的軍事助理要求佩戴飾緒時。(4)軍官被任命為州長軍事幕僚助理時,出席正式場合以佩戴飾緒。
  • 合格步兵、侍從武官和總統軍事助理
    擔任侍從武官或白宮軍事助理的軍人都戴金色的飾緒(aiguillettes)。圖註:美國陸軍的金色雙股飾緒美國陸軍擔任一般職務的侍從武官、陸軍隨從、助理隨從佩戴金色飾緒,位置在左肩,總統軍事助理、白宮軍事助理、第一家庭軍事助理、內閣和外國政要的軍事助理佩戴在右肩
  • 沒有海峽中線,因為臺灣自己天天過海峽中線
    金門和馬祖,在美國看來毫無用處,是惹事之源,但是在蔣介石眼裡,這裡既可以成為臺灣的第一屏障,又可以成為將來反攻大陸的跳板,絕對不能放棄。1958年5月,美國國務卿杜勒斯親赴臺灣,強迫蔣介石立刻從金門、馬祖等島嶼撤軍,否則就要削減對臺灣的軍援。美國的目的很明確,把臺灣和大陸徹底割裂,雙方不產生任何聯繫,製造臺獨事實,然後想辦法賦予臺灣獨立的地位。
  • 唯一在世中國「飛虎」閱兵後回鄉:生為中國人,死為中華魂
    陳炳靖於1948年調任駐加拿大使館見習空軍武官,1949年底去了臺灣,歷任國民黨空軍武官等職。1957年,陳炳靖出任臺灣駐菲律賓使館武官,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他曾多次奉命和菲律賓軍方交涉。他還清楚記得,一次,菲律賓出兵二十多人佔領南沙一個島嶼,他奉命找到菲方海軍司令,對他說:「打仗,無論是和『中華民國』還是大陸,你們都打不贏。」第二天,菲方撤出佔領島嶼。
  • 蔣介石如何為臺灣種下回歸的種子?
    這不要看別的,只看臺灣和韓國的富翁,在日本銀行所存的錢,支取的困難,監督的嚴密,就可明白了」。「取消不平等條約」是國民革命運動的基本內容之一。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甫建立,蔣介石便放棄了「打倒帝國主義」的口號,以「修改不平等條約」作為其外交方面的綱領,試圖通過與列強的和平談判,達到廢除舊約、另訂新約的目的。
  • 揭秘臺灣首座防核防空洞,根據蔣介石密令設計,形如外星人基地
    臺北市在陽明山、紗帽山一帶,早在60年前,蔣介石因應中國大陸研發核武,密令興建的大型德式地下防空抗炸地堡。臺北市政府近年按掩體原設計復舊,在地底14公尺最深處當年蔣介石指揮作戰的一號室,將「『總統』府」牌匾,再度掛上。
  • 不存在「海峽中線」!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
    近來,解放軍東部戰區在臺海附近組織實戰化演練,其間多架戰機經過臺灣海峽時,臺灣當局惡炒所謂「跨越海峽中線」。這條界線究竟怎麼炮製出來?到底有無效力?這是個頗具現實意義的話題,就像一名曾駕機循線活動的前臺軍飛行員所言,「海峽中線」是臺灣安全最敏感的神經,但這根神經通向的中樞卻是中國大陸。「海峽中線」概念熱起來,與這些事態密切相關。
  • 軍機連續12天抵近演練,大陸用行動證明「海峽中線」並不存在
    1954年7月,中央要求華東軍區加緊攻打國民黨軍盤踞在浙江的最後據點——大陳島,同時通過大規模炮擊金門彰顯統一的決心。9月3日,解放軍炮擊金門,斃傷臺軍官兵50餘人,還擊斃了兩名美軍中校。12日,為了避免衝突升級,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接受時任國務卿杜勒斯的建議,和蔣介石籤訂某項協議。緊急飛赴臺北的前國務卿杜勒斯,華盛頓杜勒斯機場便是以他命名1954年12月2日,「美蔣協防條約」籤訂。
  • 被蔣介石罵為「蠢材」的桂永清,逃到臺灣後最終的結局如何?
    桂永清是江西人,出生於1900年,他是黃埔一期學生,從黃埔一期學生第一次東徵時桂永清就開始犯錯誤。第一次東徵結束後,桂永清私自沒收老百姓財產,並且還偷偷郵寄回老家。蔣介石得知後大怒,當場就要槍斃桂永清。最終在何應欽與其他黃埔學生的勸說下蔣介石才放過桂永清,讓他以後戴罪立功。
  • 蔣介石一巴掌摑自己臉:鳳山的蚊子可惡透頂!
    孫立人與張佛千、彭孟輯等將領乘快艇抵達軍艦,沿舷梯而上,由侍從官導引進入大廳。蔣介石驚魂未定,面對進入大廳向自己敬禮的以孫立人為首的幾名將領說出的第一句話竟然是:「立人同志,我來臺灣有沒有人講話?安全有無問題?」孫立人慨然道:「臺灣是中國的領土,我奉命在此負責軍事,總裁的安全由我負全責,誰人敢說什麼?」
  • 互動 |臺灣說的「海峽中線」是什麼?外交部:不存在的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22日報導,澎湖「天駒部隊」處在空防第一線,從1964年開始實施,早年進駐F-5E戰機,「經國號」戰機成軍後即接手任務。臺空軍每年4月到9月期間,均由臺中、臺南聯隊輪流派遣「經國號」戰機前進部署在澎湖馬公基地,以戰備轉場方式執行臺海第一線警戒攔截的「天駒任務」,快速升空攔截試圖闖越「海峽中線」活動的解放軍軍機。
  • 蔣介石去世前的一次車禍
    蔣介石雖然已經七十四歲高齡,但依舊神採奕奕,目光犀利。會議圍繞著思想教育、軍人魂、黨的工作以及大陸問題展開,兩個小時的訓話結束後,蔣介石還和我們一同用餐。下午四點結束我們的分組討論後,大家準備下山。我還沒出發,就聽到了蔣介石遭遇車禍的消息。
  • 西沙海戰中我支援軍艦順利通過臺灣海峽的真實過程
    對於西沙海戰中我支援軍艦順利通過臺灣海峽的過程,有不少朋友提出,目前網絡上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一說:我東海艦隊援艦在通過臺灣海峽時,「蔣介石大開綠燈,又是照明,又是護航,還給供養」,順利通過臺灣海峽是蔣介石支持保障的結果。另一說卻是:當時蔣介石同侵犯中國西沙的南越政權站在一邊,國軍顧問團一直駐守西貢,向其提供軍事援助。
  • 1950年,當志願軍血戰長津湖時,蔣介石在臺灣都做了什麼?
    01、身在臺灣的蔣介石蔣介石在1949年12月乘飛機逃到臺灣,到韓戰爆發時,他在臺灣不過居住了半年的時間。時任美國總統的杜魯門覺得蔣介石大勢已去,不想在他身上多浪費時間,在政策上也有了不插手中國內戰的傾向。這對蔣介石來說是個天大的壞消息,他守著國軍殘部,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心中十分焦慮不安。
  • 這位抗日名將,在臺灣深陷兵變謎案,被蔣介石軟禁33年!
    可這位將軍在隨後的解放戰爭以及退守臺灣的歲月中,孫將軍鬱郁不得志,甚至被蔣介石軟禁,這是怎麼回事?1950年孫立人升任為陸軍總司令以後,諸多與孫立人有關係的將士都以「通敵」等罪名被關押了起來,這些人甚至自嘲稱自己被關押的地方為「陸軍分部」。臺灣當局的情治人員將私下發牢騷的人通通抓捕起來,蔣介石也因為韓戰爆發而穩定了地位。
  • 臺灣怎樣再造「黃埔軍校」
    1950年開學那天,老蔣大筆一揮,寫下黃埔校訓「親愛精誠」,再向學員訓話:「當年我們以一個黃埔軍校打敗了軍閥,還打敗了日本。今天我們也同樣要以一個黃埔軍校來『光復大陸』。」「臺灣黃埔」一戰成名「臺灣黃埔」的建立,首要功臣是孫立人將軍。1947年6月,國共內戰正酣,孫立人自東北戰場返回南京述職。
  • 蔣介石暮年反攻大陸夢碎:曾欲拉美國下水,尼克森使其徹底絕望
    但隨著韓戰的爆發,杜魯門政府重新意識到臺灣的地位和作用,於是改變了對臺政策,派遣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海峽並在臺駐軍,恢復對臺灣當局的各種經濟和軍事援助,阻止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但是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海峽還有另一個任務,就是防止國民黨「反攻大陸」。蔣介石似乎看到了「反攻大陸」的希望蔣介石逃臺不久,韓戰爆發。這讓蔣介石似乎看到了「反攻大陸」的希望。
  • 為報答蔣介石的恩德,日本人修建了中正神社
    在1945年7月的《波茨坦公告》中,各國明確了日本的賠償原則,就是把整個日本拆光運光,只留下維持基本生活所需之工業,把日本全國上上下下的東西都拿光,全部用來賠償。而第一個提出反對報復性戰爭賠償的大國領導人,就是蔣介石。賠還是要賠的,但不能報復性賠償,我們要點到即止,以德服人。
  • 紀念首次縱穿臺灣海峽43年
    我南海艦隊281艇臺灣海峽是一條呈東北—西南走向的狹窄水道,長205海裡(約380公裡)、平均寬102海裡(約189公裡),最窄處僅70海裡(約130公裡),以往我海軍艦隻從東海到南海都是避開臺灣海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