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藍色字體,再點關 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高超音速武器系統是當前世界各軍事強國激烈角逐的一個軍事科技制高點,美俄中印先後公開了自己的高超音速武器發展情況,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內飛彈武器發展的一個主流趨勢。
近期,俄羅斯在普京68歲生日當天成功試射了「鋯石」高超音速飛彈,並首次向外發布了該型飛彈試射的視頻資料。據悉,此次試射是由俄羅斯海軍「戈爾什科夫」號護衛艦在北海海域發射升空,最終命中450公裡外巴倫支海的靶標,試驗飛行速度超過八馬赫。
近幾年,俄羅斯在高超音速武器領域發展取得重大成就,先後推出了空射版「匕首」、陸基版「先鋒」以及海基版「鋯石」高超音速飛彈系統。此前儘管有關鋯石超音速飛彈的研製情況早已被外界所知曉,但試射情況向外披露尚還是首次。
目前,俄羅斯「先鋒」高超音速洲際飛彈早已完成測試進入到戰備值班狀態,曾在試驗中最高飛行速度達到27馬赫;從陸基伊斯坎德爾戰術飛彈的發展而來的空射版「匕首」也完成於米格-31戰截擊機和圖-22轟炸機的裝配試驗任務。如今,海基反艦型的「鋯石」超音速飛彈成功試射的視頻發布,充分說明俄羅斯在高超聲速飛彈領域發展走在世界前列。
為什麼「鋯石」高超音速飛彈能一石激起千層浪,主要因為它的出現有可能顛覆現有的海上攻防模式,尤其是在反航母作戰中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在過去的六七十年中,反艦飛彈的發展逐步發展出美歐亞音速和蘇俄超音速兩大譜系。美歐發展的反艦飛彈主要採用亞音速突防,強調低速度、低高度突防和高命中精度;而蘇俄發展的超音速反艦飛彈則主要以超音速突防為主,側重速度突防,命中精度相對比較低一些。
隨後又在反航母作戰的需求牽引之下,上世紀中後期蘇聯最早開始反艦彈道飛彈的研發工作,後因各種原因而放棄,直至2015年,傳說了很多年的「航母殺手」東風-21D反艦彈道飛彈和東風-26中遠程彈道飛彈亮相9·3抗戰勝利七十周年大閱兵,新興的反艦彈道飛彈在中國落地生根。
反艦彈道飛彈主要為反航母作戰而誕生的,其有別於傳統的亞音速和超音速反艦飛彈,最大的技術特點是:採用彈道飛彈的飛行彈道,具有打擊射程遠、飛行速度快、飛行高度高、機動變軌以及高毀傷的特點,對於現有的艦載雷達和防空系統帶來嚴峻的挑戰,屬於一種戰略性武器,更多的強調威懾性。
高超音速飛彈是近些年才炙手可熱的一種新科技,其相對傳統的反艦飛彈進一步延續了速度突防的發展模式,所謂的高超音速飛彈主要指飛行速度超過5馬赫的飛彈,而當前超音速飛彈飛行速度最快的也就3-4馬赫,而鋯石據稱最大飛行速度可達到9馬赫,這兩者之間的速度差距不可相提並論。
縱觀近些年國際上反艦飛彈發展現狀,中國和俄羅斯分別搞了亞超結合的鷹擊-18和俱樂部反艦飛彈,通過前段和中段採用亞音速飛行、中後段採用超音速突防的模式,很好的解決了一個制約超音速飛彈發展射程與速度之間的技術矛盾,同時也有效的提升了飛彈的毀傷效能,成為一種全新的發展譜系。
在此之外,有關新一代反艦飛彈的發展,美俄兩大巨頭也公開了各自的發展路線。俄羅斯一心只發展高超音速模式,繼續走速度突防的路線;美國也公開了自己新一代反艦飛彈LRASM,繼續走低速度高精度的路線,最突出的技術特點是增大了射程和融入了隱身設計,據悉該型飛彈最大射程可達上千公裡。
由此可見,大速度、遠射程、高毀傷以及隱身設計成為當前國際新一代反艦飛彈發展的新方向標。
中國歷來比較重視反艦飛彈的發展,鷹擊系列飛彈也是中國軍工的一張名片。當前中國海軍反艦作戰體系主要以亞超結合模式的鷹擊-18和超音速模式的鷹擊-12為主,共同形成了「空、潛、艦」三位一體的反艦作戰體系,空軍手中的轟-6K中遠程轟炸機和海軍的轟-6J轟炸機都具備掛載鷹擊-12超音速反艦飛彈的能力。
儘管中國手中還握有世界上僅有的兩款反艦彈道飛彈,但威懾效能遠大於實際作戰效能,和鋯石高超音速飛彈相比,東風系列反艦彈道導更多的傾向於陸基部署,也主要掌控在火箭軍的手中,這就使得其因機動性不足,因而更多的突出戰略威懾效能。
在我國反艦飛彈發展中歷程中,射程是一個歷來比較重視的指標,從鷹擊-62開始射程邁進300公裡的門檻,其後發展的鷹擊-12和鷹擊-18兩大系列的射程都在300公裡以上,其中鷹擊-18甚至超過了500公裡。不過,這和俄羅斯鋯石高超音速飛彈700公裡以上、美國LRASM上千公裡的射程相比,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那麼,我們新一代反艦飛彈發展之路該怎麼走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美國的隱身突防模式。隱身是當前主流發展的一種軍事科技,隱形戰鬥機、隱形艦艇、隱形飛彈都已經不再是什麼新奇的玩意,鑑於隱形技術帶來的巨大作戰效能差,反隱身技術也是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內世界各國著重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反隱身雷達已經出現,隨著對反隱身技術的深入研究和發展,可以肯定的是隱身技術優勢將呈現出一個逐步遞減的趨勢,這也是一個武器裝備矛盾此消彼長發展的一個自然規律。
比如,針對隱形戰鬥機的反隱身雷達中國早在2013年前就已經裝備部隊,並多次實際探測到國外的隱身飛行目標;官媒近期還披露了055萬噸大驅裝配的雙波段雷達具備反隱身、反低軌道衛星的能力,這也將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水面艦艇對空作戰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其次,再來看看俄羅斯的高超音速模式。高超音速反艦飛彈最突出的技術優勢體現,由於飛彈速度的提升,飛彈射程周期內的飛行時間縮短,留給艦艇的反應時間相應的縮短,這對艦艇的艦載預警、雷達探測、處理效率以及人員反應同步提出更高的要求。總而言之,想要對高超聲速飛彈實現有效攔截,整個艦艇的反應速度需要在當前的基礎上呈幾何倍數的提升。
我國在高超聲速武器領域取得一些成績,比如去年國慶閱兵上首度亮相的東風-17中近程彈道飛彈以及官媒公開的星空-2號高超音速武器試驗器,這說明我國在該領域已有部分技術積累。但是有一點需要注意,俄羅斯的鋯石高超聲速飛彈採用的是吸氣式技術模式,並非滑翔技術,而吸氣式高超音速飛行器我國尚沒有相關的消息披露。
此外,近兩年國內還有一種思路,而且論調還比較高。是什麼思路呢?即東風-17飛彈上艦和東風-21D空基發射。有關彈道飛彈上艦的討論一直存在,印度就有一艘搭載彈道飛彈的艦艇服役;至於空射彈道飛彈也不是什麼新技術,之前美國也曾試驗過,這種思路主要是伴隨加油版轟-6N的出現而流傳開的。
這兩種思路在國內各大論壇和軍迷圈中討論的翻天覆地,但是目前尚找不到任何相關的確切證據,其實用性與性價比之間的關係還有待進一步觀察,這筆帳還需要更加理性的計算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