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是「望天族」,她們守護著一群守衛碧海藍天的人......

2021-02-22 解放軍報

東海,天高雲淡。海的這一邊,伴著發動機的轟鳴,一架架銀色戰鷹滑出跑道,呼嘯著飛向雲天……

這是一個周末的傍晚,距跑道不遠的東部戰區海軍航空兵某旅營區,有一群人聚集在操場上,抬頭仰望天空,火燒雲映在她們的眸子裡,閃耀著橘紅色的光。直到看著飛機划過天際、變成一個個小點,最後消失在視線中,她們才放心地互相打過招呼,各自往家的方向走去。

記不清這是第幾次目送他們起飛,也不記清這是第幾十、幾百次為他們牽腸掛肚,只要是重要飛行日,或是他們執行飛行任務,她們的心就會追尋著藍天上的航跡。

她們自稱為「望天族」。這個充滿詩意的名字,聽起來卻有些辛酸意味。她們仰望,因為心系藍天、情系戰鷹,因為她們守護著一群守衛碧海藍天的人。

你又飛了,我的心也跟著飛了。當你守護祖國海空的時候,我會在這裡守護你。這是「望天族」們牽掛的背影。賈紫微攝  

丁春燕給自己定義為「天生的望天族」,也不是沒有道理。

她出生在一個海軍航空兵部隊大院裡,父親是原海軍航空兵某團飛行員。後來,她考取了大學,成為東部戰區海軍航空兵某場站政治工作處一名幹事……再後來,她也嫁給了一名海軍飛行員。

丁春燕覺得,對於「望天族」這個稱呼最初的理解,一定是源於她的母親。

小時候,父親經常執行夜航任務。當時年幼無知的她,根本體會不到家裡大事小事全落在母親一人肩頭的辛苦,體會不到母親對父親的那份牽掛。

「母親個子嬌小,也是一名軍人,還曾是單位的技術骨幹。」丁春燕回憶,自從母親嫁給了父親、成為海軍飛行員的妻子,便放棄了最適合自己的崗位,離開自己生活的城市,調到父親所在部隊服役,開始了既要工作又要顧家的日子。

在丁春燕的童年記憶中,關於父親的印象實在太少了。

家裡沒了煤氣,母親一人拎著煤氣罐去換;米麵沒了,母親獨自騎自行車到超市去買……每次發高燒,都是母親一人抱著她去醫院輸液。丁春燕很難想像,當年瘦瘦小小的母親騎著一輛自行車,風裡來雨裡去有多辛苦。但也是這輛自行車,馱起了她的童年和整個家,讓父親能夠安心地駕駛戰鷹,衝上雲霄、翱翔海天。

長大後,丁春燕漸漸理解了母親的付出,她開始盼著執行飛行任務的父親能早點回家。每年除夕,她都悄悄許願:希望能和爸爸媽媽一起吃頓團圓飯。在長大後的整個少女時代,作為「小小望天族」,丁春燕已經開始懂得為母親分憂。

直到有一天,丁春燕遇到了與父親一樣同為海軍飛行員的任全勝。

也許是對父親的眷戀、對飛行事業的鐘情,也許是命中注定的緣分,丁春燕最終成了海軍飛行員的妻子,也漸漸明白了為何每次父親夜航,母親臥室的燈,無論多晚都會亮著……

那是母親對父親的牽掛,是母親對父親的守望。因為愛著父親摯愛的藍天,為了父親一次次平安返航,母親心甘情願做他身旁永遠的「僚機」。

如今,丁春燕也和當年的母親一樣,把「牽掛」當成日子過。

每次丈夫任全勝駕駛戰鷹執行任務,她都要去操場為他送行,接下來便是無盡的掛念、日夜的期盼。時間長了,丁春燕還養成了一個習慣——研究天氣預報,不管是「晴轉多雲」還是「多雲轉陰」,每一次的天氣變化都牽動著她的情緒、她的心。

一年盛夏,任全勝參加夜航訓練。凌晨時分,天邊突然雷聲滾滾,閃電劃破天空,瞬間亮如白晝。丁春燕被驚醒了,她披上外衣走到陽臺,眺望遠方,內心惴惴不安……漸漸地,飛機的轟鳴也銷聲匿跡,每一分每一秒對於丁春燕來說都是煎熬,她只能在心裡為丈夫默默祈禱。

等待,仿佛一個世紀那麼漫長。半小時後,夜空中再次傳來熟悉的轟鳴聲,一架、二架、三架……直到接到任全勝打來的「平安電話」,丁春燕那顆懸著的心才落了地。事後,丁春燕與一位空勤家屬聊天得知,那晚返航時,閃電把飛機上的玻璃打得閃起火花……她明白,丈夫從來報喜不報憂,是怕自己擔心。

守望,是一種牽掛更是一種幸福,特別是在守護彼此時。

每一次,與家人短暫相聚之後,任全勝又要駕駛戰鷹飛向遠方。在丁春燕心裡,不管戰鷹飛得再高再遠,丈夫才是她和女兒愛的載體、情感的聚焦,守望丈夫對藍天的眷戀,就是守望祖國的碧海藍天、山河家園……每次想到這些,丁春燕都會感到由衷的驕傲。

同樣感到驕傲的,還有丁春燕年僅8歲的女兒瑤瑤。雖然與父親聚少離多,但小瑤瑤同樣依戀父親。

那天,任全勝和戰友剛執行完異地駐訓任務返航,部隊提前數小時派車將飛行員家屬一一接到機場,並特地準備好了鮮花。小瑤瑤穿上了最漂亮的裙子,帶著親手製作的禮物,和丁春燕一起在機場等候。

當戰鷹從頭頂呼嘯而過、降落機場時,小瑤瑤激動地高聲喊道:「那是我爸爸駕駛的飛機。」

看著女兒神氣的模樣,丁春燕也露出了笑容。同樣是飛行員的女兒,那一刻,丁春燕最懂女兒的榮耀與幸福。

「五一」勞動節就要到了,本應是與家人團聚的日子,但飛行員需要堅守值班崗位。

又是一個不能全家團聚的假期。但在空勤家屬眼中,這個假期與以往並無區別。

既然是「望天族」,她們總能平靜地接受一切。

「日子平淡如水,但我們卻是彼此情感的寄託。」回憶一路走來的經歷,海軍航空兵某旅飛行中隊長潘亮的妻子呂琳,感慨良多。

從相識起,呂琳和潘亮就是「異地戀」。工作之餘,他們靠著一通又一通電話傾訴思念與牽掛。從戀愛時等待他的電話,到結婚後守候他平安歸來……為了丈夫的藍天夢,呂琳覺得,等待也可以很溫馨。

我們的距離並不遙遠。當你的笑臉映入我的眼帘,家的美好蕩漾心田,我要用相機記錄下這難忘的瞬間。這是潘亮給呂琳和女兒拍照的瞬間。賈紫微攝

結婚第二天,潘亮和呂琳一起去海邊度蜜月,海風吹來,浪花輕輕拍打著沙灘,這對夫妻真正感受到了「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幸福。不久,呂琳接到上級通知,她即將到外地參加長達兩年的專業技術學習,而潘亮也接到執行緊急任務的通知,並且翌日一大早就要出發。

很多的團聚都是不期而遇,更多的別離則是難捨難分。這次分別,意味著這對剛結束異地生活的愛人,又要面對另一種意義上的「異地」,意味著他們又要開始「一個人過兩個人的生活」。

臨別前,呂琳委屈地哭了。潘亮的眼淚也在眼眶裡打轉,他強忍著不想讓妻子察覺……當「海空衛士」遇上「望天族」,在他們的故事裡,必然能讀到一種堅強與體諒。

為了讓「戰鷹」能夠安心飛行,空勤家屬們付出的又豈止是兒女情長。

「從嫁給他的那天起,我就做好了成為一名『女漢子』的準備。」空勤家屬黃邦清說,她懷孕時,每次產檢都是獨自一人,看到身邊一起接受檢查的「準媽媽」都有丈夫陪伴,她的心裡就有種說不出的滋味。

好多次,在海軍航空兵某旅服役的丈夫杜海艦,在任務間隙打來電話。黃邦清總是那一句:「咱家的『小飛行員』很健康,我也一切都好。」掛上電話,她會再次拿起電話,打給遠方的父母,只為聽他們說幾句「寬心話」……

「寬心話」也並非都能寬心。對黃邦清來說,不讓丈夫分心,自己才能寬心。

她清楚地知道,飛行是一個高風險的職業,需要每一名飛行員百分之百地專心,每次飛行都得全身心投入其中,唯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證飛行安全。「他飛行時,我絕不會打擾他。」這一點,是黃邦清恪守在心的「鐵律」。

既是軍人又是空勤家屬,東部戰區海軍航空兵某旅政治工作部幹事楊媛和她的丈夫、飛行員王雄有著相同的海天理想,兩人更是並肩同行的戰友。

去年,上級派王雄赴外地執行任務。為了不錯過結婚紀念日,他專門寫了一封信寄給楊媛,這讓她感動了好幾天……

談到生活上是夫妻、工作上是戰友的點點滴滴,楊媛感觸最多的,還是兩個人的相守相扶:「去年底,上級通知我們一起參加授銜儀式彩排,來到現場我才發現,原來我們同時晉銜,而且儀式上我恰巧站在他身後。」

溫馨的巧合,讓楊媛明白了「望天族」就是一群守在「戰鷹」身後、為戰鷹振翅遠航默默付出的人。

其實,每一位戰鷹身後,都有一位默默付出的「望天族」。經歷風雨的洗禮,他們更加堅定彼此相守的心。

空勤家屬趙君珺從小出生在軍人家庭,當家人得知她與海軍飛行員談戀愛時,都勸她,「嫁給了軍人,就意味著更長的等待和更多的付出。」但趙君珺依然堅持了自己的選擇。

「相識18年、相戀15年、結婚8年……要問在一起這麼多年,有沒有怨言,說實話,要說沒有是騙人的。」趙君珺說,結婚第三天,我們就各自回單位上班;懷孕初期先兆流產,我自己在醫院檢查,他還在茫茫大海執行任務;如今,他擔負任務越來越重,女兒出生後,家中瑣事都是我一個人扛……

趙君珺也曾埋怨過丈夫,可是過後再想想,國與家,哪個不是家?

「有時候家很大,那是我們的祖國,有時候家也很小,那是每個人的小家。人生如棋,落子不悔,『望天族』這個稱呼雖然親切,其實也有沉甸甸的責任。」趙君珺笑著望向遠方。

在更遠的遠方,天空湛藍,雲捲雲舒,她的丈夫和戰友們——逐夢蒼穹的「海空衛士」,正駕駛戰鷹,用機翼丈量海洋國土,守護著他們心中的國、共同的家。

相關焦點

  • 女兵MV《新兵日記》:剪掉了齊腰長發,她們卻美得讓人羨慕
    當火車離開站臺駛向遠方,一群稚嫩青澀的臉龐帶著憧憬與不安,
  • 別的女孩在減肥,她們卻拼命吃飯增重,為的是......
    一群女兵迅速追蹤幹擾源,反制並重新鎖定目標。隨著幾聲巨響,藍軍靶機被擊落。研討訓練方法。吳新銳 攝  這是第75集團軍某防空旅發射制導連——陸軍首支女子飛彈連參加紅藍對抗時的情景。  操控吊臂吊裝數噸重飛彈,如提線木偶。
  • 一群至今還散發著綠光的女幽靈... 她們在歷史上的光輝,還不止於此
    她們不知道,自己的命運,乃至美國工人們的命運,都將因為她們的這個工作而改變。女幽靈在這裡,工廠的姑娘們被人稱為「女幽靈」,這在當時並不是什麼罵人的話。她們花了兩年時間,經歷無數次的拒絕,終於找到一個願意為她們打官司的年輕律師。但是,美國鐳企業財大氣粗,到處都有關係網,就連當時的法官,後來都被人挖出原來也是美國鐳企業的股東之一。當時的這場官司,進行的非常艱難。幾個上訴的女工被病魔折磨,已經時日不多,她們甚至都已經無法舉起手臂宣讀誓言。官司糾纏了3年才開庭...
  • 張美玲團隊和她們的機器人
    張美玲和她的研發團隊,先後獲國家級、省部級獎項共13項,已獲批發明專利50項,同時團隊中有多人獲得公司級「優秀共產黨員」、「巾幗先鋒」、「模範員工」等稱號。2009年春節前夕,在陰冷的上海臨港廠房裡,她和同事還在加班加點鑽研項目,讓清潔工阿姨十分不解:「唉,過年都不回家,這幫人真不會過日子。」
  • 1毫米,被她們掰成20份
    在大慶油田,有這樣一支以女工為主的隊伍只有百十來號人工作地點必須在市區15公裡以外管理級別不亞於軍事基地保管的物資易燃易爆計算的數據精確到毫米級她們就是試油試採分公司射孔大隊射孔四隊 射孔四隊是大慶油田唯一的射孔爆炸器材裝配基地,從事油田井射孔深度計算、射孔器彈架組裝、射孔槍及爆炸器材管理等工作
  • 身體成了她們殺人的最後武器
    一個老兵說,真的有許多可愛的同胞士兵死於她們的槍口之下!然而她們的好景不長,孩子們,老漢說的是真的,也是你們的先輩們用血和生命換來的,我認為是應該的。一個戰友說,我爸參加過自衛反擊戰,我當兵復員後跟著老爸參加過好幾次他們的戰友聚會,記得有一次我問,殺人是啥感覺,當時瞬間感覺空氣都凝聚了,沒人說話 好半天,我爸才說一句,保家衛國別的不知道,今年他們聚會三十年大聚會,用我老爸的話說一年人比一年少了。美國大兵是如何對待越戰中的女俘虜的?真相令人不敢看第二眼!
  • 讓德國納粹軍聞風喪膽的黑夜女巫,她們是二戰中唯一的女子飛行中隊...
    一支全部由女性組成的蘇聯飛行隊,她們開著淘汰的飛機,成功執行了3萬多次的轟炸任務... 對她們聞風喪膽的德國納粹給她們綽號 -- 黑夜女巫...今天就來說說她們的故事... 先讓我們把時間倒回到二戰時期。1941年,法西斯軸心國中的德國正集中火力兵力對前蘇聯發起最大的進攻。
  • 曾經的天使,她們淪為「性」鬥士
    上圖是「女戰士」,看看她們隨身攜帶了些什麼玩意兒,簡直令人目不忍睹。女廢青們在洋「大人」面前俯首甘為性奴,港獨頭子在洋「大人」面前把酒言歡,大收漁利。 許多人在暴亂中行苟且之事,煽動女青年獻身暴徒,鼓動更多廢青加入暴亂行列。可笑麼?
  • 退伍季|即將離開軍營的她們:像有說不完的話又像盡在不言中
    退伍季兩年前的初秋,有一群女孩子來到了部隊。
  • 以色列女兵穿比基尼巡邏,她們真的能打仗?
    她們和男人一樣,完成各種各樣的戰鬥任務。經過嚴格的軍事訓練,她們並不比男人遜色。女兵的存在為軍營增加了一份溫馨,使男兵感覺更加愉快。她們和世界各地的姑娘們一樣,愛說愛笑,風情萬種。所不同的是,她們是真真實實的女兵。但再嚴格的軍紀也分不開兩顆相愛的心,以色列不少夫婦都是在軍營相識、相愛並私訂終身的。「軍營羅曼史」構成了以色列軍隊中的一個奇特景觀。
  • 【聚焦】國慶期間,她們馳騁三大洋,享譽全世界
    「黃金周」一晃而過,可她們的名字卻響徹了全世界,贏得了無數的歡呼與讚譽。她們是誰?
  • 探秘長榮航空客艙乘務員訓練中心,訓練中的她們也很美
    世界上各大航空公司的「空姐」在飛上藍天之前都要經過嚴格的訓練。
  • 她們驕傲地加入美國海軍陸戰隊,卻受盡屈辱……
    的確,這些年美國軍隊中不乏女兵身影,之前也有不少畢業於專業軍校的女性,她們的各項身體素質完全不輸給男人,但卻因為性別,被限制在軍營之外。這下,她們終於可以在戰場效力了。  根據他的發現,以及對幾位被曝光過的女兵的採訪,他表示很多照片都是被男兵偷拍的,甚至也許是有專門的黑客攻擊過她們的手機,從而盜取出這些圖片。  每一張下面都充滿了不堪的評論。從醫務兵到步兵,美國海軍陸戰隊在各地區、各軍營的女兵近乎都沒能倖免。  大家甚至互相開始邀請其他軍營的軍人,還有人開始點名要哪個軍區的女兵裸照,希望能夠彼此互換。
  • 日本鬼子抓了500位女學生,給她們吃完燒餅就放人,目的太沒人性
    在這抗戰八年中,日本人對中國人犯下了彌天大罪,不僅隨意濫殺和侮辱中國人民,並且還用中國人民來做一些喪盡天良的實驗,有很多中國人死在了日本人的手下。731部隊大家都聽說過吧,當時他們所做的事情,簡直讓人震驚,那一年731部隊,抓了很多中國人來做他們的活體實驗,不僅是如此,他們還在中國的土地上買了大量的毒氣彈,去殘害中國人民。
  • 她們是女子可攜式飛彈排的戰士
    她們在最美的年紀剪去了長發,披上了戎裝,成為了女子可攜式飛彈排戰士,在這大漠戈壁接受著風沙和烈日的洗禮
  • 一個宿舍「四朵金花」,她們的故事要不要了解一下?
    她們崗位不同,經歷不同,卻綻放出各自軍旅路上最美的芳華。曾經,她們奮鬥在偏遠艱苦的雷達站;如今,戰備值班席成為了她們的戰位。曾經,她們在擅長的領域裡閃耀光芒;如今,演訓場上也有她們拼搏的身影。讓我們走進她們,了解「四朵金花」背後的故事。
  • 巾幗不讓鬚眉的三位女信徒,她們何以在明末清初天主教歷史上留下空前絕後、嘆為觀止的一段佳話?
    她們生活於官宦之家,有的還與明末「天主教三大柱石」有著極深的家族淵源關係。作為女性,她們沒有自己的祖輩、父輩或丈夫那樣在朝野有很高的威望,但她們憑著自己的信仰,默默地為教會事業作奉獻。在明清鼎革、社會動蕩不安之際,在天主教初傳中國、受到打擊之時,她們挑起了傳揚天主教的重擔。
  • 親歷伊斯蘭沙裡亞法的五位女性和她們的故事
    BBC採訪了五位女性,她們分別來自沙烏地阿拉伯、奈及利亞、伊朗、印度尼西亞和汶萊,聽她們講述在沙裡亞法下生活的經歷和感受。「相對更自由」瑪莎說伊朗女性的自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她們的家庭背景。瑪莎(Mahsa)來自伊朗(出於安全考慮,瑪莎要求不要使用她的全名或露臉)。她說,女性所受到的限制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她的家庭背景。
  • 伊斯蘭教女性被禁錮壓迫,為何她們願意接受,還從來不反抗呢?
    但是這個也有例外,最典型就是伊斯蘭教的婦女,被長期禁錮和壓迫,但是為何她們卻願意接受,而從敢反抗呢?其實原因很簡單,主要是三點。近現代史因為自由民主思想的傳播,使得世界範圍內婦女解放那是快速席捲整個世界,尤其是歐洲,北美,南美,東部亞洲地區,女性地位那已經是大大提升,很多國家女性地位甚至比男性還要高了,比如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