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96式120毫米自行迫擊炮

2021-03-02 兵器知識雜誌

  二戰之後,中口徑和大口徑迫擊炮漸成主流,自行迫擊炮也日漸增多。這裡介紹的,便是日本的96式120毫米自行迫擊炮。


持續發展的結果
  日本軍方比較重視自行迫擊炮的發展。早在1956年就試製成功56式81毫米和56式107毫米自行迫擊炮。隨後在1960年,它們被定型為60式自行迫擊炮,主要配屬給駐北海道第7師各步兵團的迫擊炮連,裝備數量一共22輛。60式81毫米自行迫擊炮的戰鬥全重為10.1噸,乘員5人,主要武器是1門60式81毫米迫擊炮,由小松製作所製造。60式107毫米自行迫擊炮的戰鬥全重為12.7噸,乘員5人,主要武器是1門60式107毫米迫擊炮,由三菱重工業公司製造。
  1975年,日本又研製成功75式107毫米自行迫擊炮。它以73式裝甲車為底盤,提高了機動性。但因第7師編制調整,此炮未能正式列裝。

  ▲ 日本73式裝甲輸送車。
  到了90年代初期,日本軍方感到60式自行迫擊炮的性能已經落後。於是,從1992年起開始著手新型自行迫擊炮的研製工作。研製工作是「雙管齊下」。
  一方面由豐和工業公司按特許生產方式生產法國湯姆遜·布朗公司的MO-120-RT型120毫米迫擊炮;

  ▲ 海灣戰爭中法軍的MO-120-RT型迫擊炮小組。
  另一方面,由日立製作所完成底盤的改裝工作。研製工作比較順利,1996年定型為96式120毫米自行迫擊炮,成為世界上120毫米自行迫擊炮的新軍。
  當時世界上裝備120毫米自行迫擊炮的國家有:德國、俄羅斯、伊拉克、英國、以色列、瑞典等。120毫米迫擊炮成為自行迫擊炮的主流火炮。

  ▲ 美海軍陸戰隊進行M327迫擊炮的射擊訓練,M327迫擊炮為美國引進法國MO-120-RT型迫擊炮。
  按照日本陸上自衛隊的「中期防衛力整備計劃」(1996~2000年),1996年採購6輛,1997年6輛,1998年3輛,1999年3輛,2000年3輛。這樣到2000年底,日軍將擁有21輛96式120毫米自行迫擊炮,60式自行迫擊炮將被換裝完畢。

引進的迫擊炮
  新型自行迫擊炮採用的火炮是引進並特許生產的120毫米迫擊炮,由法國湯姆遜·布朗公司研製,全稱為MO-120-RT型120毫米迫擊炮。
  這是一種線膛迫擊炮,採用尾部裝彈方式,彈丸靠旋轉穩定。而一般的中小口徑迫擊炮多採用滑膛式、有翼穩定彈,炮彈從炮口裝填。

  這種迫擊炮由炮身、炮架及座鈑組成。身管內部為線膛結構,身管外刻有螺紋,可用來調整炮箍和炮身的相對位置,賦予火炮準確的射角,並增加身管的散熱面積,算得上是「一舉兩得」。
  由於迫擊炮彈的初速較低,再加上尾翼較長,很容易受橫風的影響,使命中精度降低。而採用旋轉穩定方式,取消了尾翼,則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這個缺點,從而提高命中精度。其公算誤差,左右方向為射擊距離的0.1%~0.15%,前後方向為射擊距離的0.4%~0.58%,明顯高於有翼穩定的迫擊炮彈。
  其炮身長為2.08米,方向射界為左右各800密位(約45°),高低射界估計值為+30°~+85°。對車載迫擊炮來說,高低射界的重要性不是太大,一般採用固定射角射擊,通過改變裝藥量從而調節射擊距離。例如,日本的107毫米自行迫擊炮有4個固定射角:800密位(約45°)、900密位(約51°)、950密位(約53°)、1065密位(約60°)。估計96式也會採用固定射角射擊。
  所配用的彈種有榴彈、照明彈、發煙彈、預製破片彈、火箭增程彈等。發射榴彈時的最大射程8.1千米,發射火箭增程彈時的最大射程可達13千米。
  最大射速為15~20發/分。由於它的射速高,按照日本人的說法,其火炮威力「可以與155毫米口徑的火炮相匹敵」。彈藥基數為50發。
  它的瞄準裝置較簡單,僅有一具分劃式瞄準鏡,可以進行概略瞄準。由於它主要採用原地停止間的固定射角射擊,並不需要裝多高級的火控系統,況且裝簡單的瞄準具還可以降低造價。
  
簡單的整車結構
  該自行迫擊炮從整車的結構複雜性來看,比主戰坦克、步兵戰車以及自行榴彈炮都簡單,這可以降低它的採購價格。
  其戰鬥全重為23.5噸,比原來的60式自行迫擊炮幾乎重一倍,這使它的火力和防護能力大為提高,乘員為5人。
  它的底盤和日本的92式掃雷車、87式炮兵彈藥車、73式牽引車是同一個系列的,但車體稍有加長,每側多了一個負重輪。

  ▲ 日本92式裝甲掃雷車。
  從總體布置上看,採用動力-傳動裝置前置的布置方案,動力艙位於車體前部左側,駕駛員位於右側,其後是車長席。發動機位於第2、3負重輪之間,變速箱位於第1負重輪處,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

  ▲ 96式120毫米自行迫擊炮兩面圖。
  其動力裝置為美國底特律柴油機公司生產的Ⅴ型、8缸、水冷、二衝程柴油機(另有資料稱為風冷柴油機),最大功率324.3千瓦(441馬力)。整車的單位重量功率為13.8千瓦/噸,比日本的73式裝甲車和89式步兵戰車的單位功率都要低,所以,這種自行迫擊炮的最大速度只有50千米/小時。變速箱為機械式,有4個前進檔和2個倒檔。操縱裝置為機械式。
  懸掛裝置為扭杆式。行動裝置每側有6個大直徑負重輪,沒有託帶輪,誘導輪的位置較低,幾乎著地。其最大行程為300千米。

  ▲ 從後方看96式120毫米自行迫擊炮,可以看出其戰鬥室幾乎完全暴露在外。
  對於裝甲防護性能,日方尚未披露任何數據。但從戰鬥全重來看,防禦輕武器和炮彈破片的攻擊應無問題。戰鬥室的頂部是敞開的,這使整車的結構可以簡化,但頂部失去防護是一個較大的缺點。
  輔助武器為1挺12.7毫米機槍,專門由一名機槍手來操縱射擊,看來主要用於自衛。
  
評價與比較
  對96式120毫米自行迫擊炮,究竟該做何種評價,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首先還是讓我們看一看日本的媒體是怎樣評價的吧。日本的軍事刊物認為,作為自行迫擊炮,96式可以自行進入陣地,實施短促的射擊後,在敵方火力還擊之前,能迅速轉移陣地。作為履帶式車輛,它的越野機動性較好。底盤較重,可以構成理想的射擊平臺,且防護性能比一般的輕型車輛要好些。從火力及防護性上看,比原來的60式自行迫擊炮要強得多。
  關於96式自行迫擊炮的不足,日本的媒體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採購的單價太高。儘管這種迫擊炮的整體結構比較簡單,但它的採購單價仍然達到2億2千萬日元(1999年),相當於200萬美元,等於一輛T-80U主戰坦克的價格!
  實在是太貴了點。採購單價高,是由於日本陸上自衛隊一共只訂購了21輛,把研製費用加上去,怎麼能不貴呢?有的日本軍事專家甚至認為,由於裝備的數量太少,與其獨立研製,還不如買國外的產品划得來。
  第二、底盤較重。儘管它有越野機動性好的一面,但是,在小範圍內轉移陣地時,以高機動性輪式車來牽引120毫米迫擊炮可能更便當些。

  ▲ 日本自衛隊裝備的高機動車,可用於牽引61式迫擊炮。
  第三、頂部的防護能力較差,對空中攻擊缺乏有效的防護手段。
  作為比較,我們再來看一看瑞典等北歐四國合作研製的AMOS120毫米自行迫擊炮。這種自行迫擊炮以瑞典著名的CV90步兵戰車為底盤變型而成,是一種雙管120毫米自行迫擊炮,有炮塔,頂部是密封的。

  ▲ 採用CV90步兵戰車底盤的AMOS迫擊炮系統。
  根據資料介紹,它可以在15秒鐘內發射6發彈,比日本96式的射速要高。如果採購的數量較大,AMOS自行迫擊炮的採購單價不見得比96式貴,而性能上卻要強不少。

歡迎訂閱2020年《兵器知識》雜誌

相關焦點

  • 韓國新型120毫米自行迫擊炮足夠智能嗎?
    近日,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刊文稱,韓國將開始製造本國自行設計的120毫米自行迫擊炮系統。據報導,這款自行迫擊炮系統使用的火炮頗具特色,號稱是一種「智能型迫擊炮」。在2009年07月這種迫擊炮在軍事演習上首次亮相,當時其開發者——韓國威亞防務開發公司稱,這是繼法國之後第二款120毫米尖端數位化迫擊炮。從外型上看,韓國新型120毫米迫擊炮和普通迫擊炮有很大的不同。
  • 步兵重錘,法國RT-61式120毫米線膛迫擊炮
    而迫擊炮,則是這一時期世界各國基層步兵得到額外加強的火力裝備。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款冷戰時的法制迫擊炮——RT-61式120毫米線膛迫擊炮。,107毫米-120毫米規格的大口徑重型迫擊炮只要彈藥選擇得當,甚至在一定距離上能夠對敵人的裝甲目標造成嚴重威脅。
  • 直擊坦克大賽 • 精準曲射火力——PLL-05式120毫米自行迫榴炮登場
    在2015年俄羅斯國際陸軍賽——炮兵大師比賽中代表中國出場的是PLL-05式120毫米自行迫榴炮,它將與俄羅斯2S23型120
  • 直擊坦克大賽 • 精準曲射火力——PLL-05式120毫米自行迫榴炮登場(來源:兵器雜誌)
    在2015年俄羅斯國際陸軍賽——炮兵大師比賽中代表中國出場的是PLL-05式120毫米自行迫榴炮,它將與俄羅斯2S23型120毫米自行迫榴炮同場競技,角逐炮兵大師比賽的桂冠。 PLL-05簡介 PLL-05是中國兵器工業部門為輕型機械化部隊專門的一款6X6自行120毫米迫榴炮。由於研製年代較早,所以選用了ZSL-92式6×6輪式底盤,而不是較新型的8×8地盤。 PLL-05型在底盤上,安裝了一座雙人120毫米迫榴炮炮塔研製而成。
  • 火炮丨「狼獾」自行迫擊炮橫空出世!模塊化衍生好方便!
    2007年,波蘭HSW公司公布了120毫米口逕自行尾部裝填式迫擊炮的詳細資料,該迫擊炮主要是安裝在「狼獾」8×8輪式裝甲人員輸送車,以及能夠滿足波蘭陸軍需求的其他履帶式底盤上。這種火炮為全自動、無膛線、尾部裝填式,最大射程可達8~12千米。
  • 二戰前為何只有蘇聯軍隊裝備120毫米迫擊炮?
    NbW35式化學迫擊炮,日本的150毫米九六式中迫等,一方面是考慮發射化學炮彈,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壓制76~81毫米的迫擊炮。蘇軍的120毫米迫擊炮,戰爭年代平均每年的消耗量2000萬發。而且步兵團屬120毫米迫擊炮出了蘇軍最後一任陸軍總司令瓦連尼柯夫大將(喀山步校迫擊炮專業畢業,以團屬迫擊炮連指揮排長開始參戰,戰爭結束時為步兵團炮兵主任)。
  • 蘇聯120毫米迫擊炮有多重,至少需要3個人來搬
    蘇聯時代研製的2S12型120毫米迫擊炮,目前仍然裝備俄羅斯陸軍和一些獨立國協國家。
  • 小車扛重炮:中國的120毫米超輕車載迫榴炮,8公裡內全無敵
    這就是中國最新推出的車載輕型120毫米迫榴炮。該炮的原型炮是我國從俄羅斯引進技術,深入發展的05式120毫米自行迫榴炮。中國陸軍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對迫榴炮產生強烈興趣,1993年對於中國陸軍技術裝備引進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年份。
  • 二戰時期的日本陸軍武器裝備
    其次就是仿製或者說由繳獲中國的捷克式輕機槍修改而來的96式輕機槍和99式輕機槍。雖然修改了,屬於盜版;但是精度依然非常高。第三,重機槍。日軍的大正三年式重機槍是仿製法國的哈奇開斯M1914重機槍,高射機槍也是仿製法國的;只不過這款重機槍的口徑是6.5毫米,高射機槍是13.2毫米。
  • 瑞士宣布將列裝新型120mm自行迫擊炮 裝彈機測試真是一波三折
    4月24日,瑞士聯邦國防部宣布在3月已經完成了Morser 16自行迫擊炮的測試。
  • 低配喀秋莎:蘇聯M-4自行迫擊炮
    由此,適用於摩託化部隊的大口徑或多管自行迫擊炮的研發就提上了日程。 1942年,由從列寧格勒疏散到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的專家德爾津斯基(F.E. Dzerzhinsky)牽頭,輔以幾位軍方工程師帶領的監製、樣車建造和顧問團隊,蘇軍開展了卡車底盤自行迫擊炮的研究。
  • 105毫米野戰炮排成一列!印稱超對手96式榴彈炮,一雪1967年前恥
    當地時間1月10日當天,美駐印度大使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甚至表示,印度之所以能夠在非常惡劣的環境下依舊能夠堅持,是因為得到了美方的支持。印度軍方列舉了採購目錄,包括C17運輸機、C130運輸機、戰鬥機、制式步槍、單兵信息系統、雷達系統和潛航器等各種武器裝備。最近,印度更是在對峙地區部署了105毫米野戰炮。
  • 解放軍"欺負"人:開自動迫擊炮去俄踢館
    2016年的「炮兵作戰大師」將在哈薩克斯坦舉行,比賽項目包括車載120毫米迫擊炮實彈射擊,車載機槍打靶、反坦克火箭筒和9K114「突擊者」車載反坦克飛彈的實彈射擊。可能去年中國參賽的PLL-05式120毫米自行迫榴炮性能過於優異的緣故,俄軍為備戰今年的比賽,改用MT-LB多用途履帶式裝甲車,取代了去年參賽的嘎斯66和烏拉爾43206輕型卡車,力圖在越野跑圈賽中取得好成績,當然,火炮射擊成績他們肯定拍馬也攆不上中國軍隊。
  • 05式自行榴彈炮不見了?盤點中國閱兵消失的七種武器
    05式自行榴彈炮「失蹤裝備」中最引人注意的,當屬05式155毫米履帶式自行榴彈炮。火炮,是「戰爭之神」,是陸軍最關鍵的火力輸出平臺。在歷次閱兵中,自行火炮尤其是履帶式自行火炮,每一次都不會缺席。歷次參加過閱兵的,有多種152毫米、122毫米、155毫米自行榴彈炮,以及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120毫米自行迫擊榴彈炮。然而這次閱兵,只有300毫米火箭炮和155毫米車載式自行榴彈炮出席,卻沒有任何一輛履帶式和輪式自行火炮!這種「缺席」讓軍迷們非常吃驚。可能的原因,也許是中國陸軍將更強調戰略機動性,車載式自行榴彈炮的戰略地位將更優於履帶式自行榴彈炮。
  • 戰鬥民族的大炮兵主義:240毫米迫擊炮在巷戰中一炮掀翻一座樓
    但是使用方式還是蘇俄傳統的「蒸汽壓路機」式火炮覆蓋,而在俄格八日戰爭中,俄羅斯雖然勝利了,但是贏得並不好看,期間被俄軍被格軍裝備的捷克「達納」自行火炮打得非常狼狽。這讓俄軍見識到了信息化炮兵的厲害。戰爭結束之後,俄軍開始了大規模軍事改革,炮兵信息化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俄羅斯炮兵開始更新裝備,普遍配備了炮兵偵察無人機,加強炮兵的精確化打擊,以前幾萬發炮彈才能做到的事情,現在要一兩發就能搞定。
  • 我軍為什麼不喜歡120mm迫擊炮?
    說起迫擊炮,中國在迫擊炮的使用上好像跟其他國家都不太一樣:82/81mm口徑的迫擊炮以上,其他國家都是用120mm迫擊炮,甚至有的國家還有160/240mm的重型迫擊炮。中國呢,卻獨樹一幟的搞了一款100mm迫擊炮,裝備量也不是很大。這到底是為什麼呢?無他,120mm迫擊炮太大、太重了。在極為重視迂迴、穿插的我軍看來,這門炮幾乎無法分解後由單兵攜行。
  • 日軍竟先於美國人裝備了240毫米大炮!還有400毫米的怪物!
    今天小編就找到了其中的一小部分給大家介紹一下:這輛九五式120毫米自走榴彈炮(也叫四式自走榴彈炮)是戰爭末期才被製造出來,雖然小編因為它的口徑而把它放在第一個,但它實際上被生產出來後並沒有實戰的記錄。九七式120毫米自走重加農炮,有資料顯示最早服役時間為1938年,自行遠程壓制火炮,原本用來為大部隊提供遠程壓制火力,戰爭末期由於火力超強,也被賦予了反戰車任務,準備用來在本土決戰中打擊美軍可能會動用的潘興式重型坦克。四式150毫米自走榴彈炮這門炮產於1943年,底盤採用了九七式中戰,用的炮是一門三十八年式150毫米榴彈炮。
  • 哪個國家的迫擊炮最強?美國這款最先進,卻被中國拿下第一名
    並且,大多數迫擊炮的口徑相對較小,可以由小部隊攜帶並進行快速部署,從而展現出獨特的機動優勢。但隨著各國陸軍機械化的建設與對強度的提升,傳統的小口徑迫擊炮開始難以滿足要求。為此,許多國家都開始將目光投向大口逕自行迫擊炮的研製。力求將迫擊炮的火力、機動型與快速反應能力進一步發掘。那今天,咱就來聊聊各國裝備的那些自行迫擊炮系統。
  • M40式155毫米自行火炮
    今天和大家介紹一下二戰中美軍的一些自行火炮哦~      M40式155毫米自行火炮(英語:155mm Gun Motor Carriage M40)是美國軍方以M4A3中型戰車,也就是大家熟識的謝爾曼戰車,的底盤為基礎研製而成的自走炮,採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問世的水平螺旋彈簧懸掛系統。M40最初設計用於替代較早的M12自走炮,因此它裝備了一門155毫米M2火炮。
  • 兵器丨迫擊炮不再需要人工填裝:美新型全自動化120迫擊炮外形科幻
    就拿我們今天說的迫擊炮來說,迫擊炮自問世以來就一直是支援和伴隨步兵作戰的一種有效的壓制兵器,是步兵極為重要的常規兵器。迫擊炮的優勢在於彈道高,能攻擊一般武器無法攻擊到的反斜面目標。當然你也可以從空中繞到斜面後面去用武裝直升機、對地攻擊機、巡航飛彈甚至彈道飛彈解決,這些武器的最大區別就在於花費的成本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