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轟-6k為主的空軍戰機編隊多次出島鏈進行遠航訓練,引發境外媒體極大關注。
其中,11月24日中國空軍官方微博發布一張照片,圖中轟-6k戰機向著某山脈飛行。臺媒稱,這座山極可能是臺灣的玉山,並稱此舉「宣示意味濃厚」。
外媒危言聳聽
臺灣「中央社」11月28日報導稱,解放軍22和23日連續2天進行遠海長航訓練。軍事專家認為,照片裡的群山,從地貌特徵及所經路線推斷,極可能是臺灣玉山山脈。
據海外網報導,臺防務部門發言人陳中吉11月28日在例行記者會中回應稱,「解放軍在微博發布照片,還有不管是實戰化或是例行化的跨島鏈長航訓練,對這些外在威脅,軍方會適時應處」,並稱臺軍方「不懼戰、不求戰」,空機和地面部隊都做好應處準備。
據上述報導,陳中吉還稱,解放軍釋放出來的照片不排除有「文攻武嚇」意味。他提到,去年解放軍也發布過類似照片,臺軍「對保衛海空域安全,絕對有信心、有能力,不需要為了幾張照片有任何不安紛擾。」
另據《環球時報》報導,有英國媒體稱,為預防太平洋戰爭,「具有核能力的轟-6K」開始進行7×24小時警戒。
英國《每日星報》11月25日的報導稱,由於美國和朝鮮日益緊張的關係,中國已經讓其核轟炸機進行全天24小時警戒。報導稱,在機群飛越有爭議的南中國海之後,北京告訴戰機飛行員和機組成員「隨時準備戰鬥」。能夠攜帶核武器的轟-6K轟炸機上周飛越這一區域,同時這個超級大國正在繼續與美國交鋒。中國軍方宣稱這次飛越表明他們可以突破第一島鏈。
文章稱,中國官員並沒有證實有多少架飛機參與了這項演習,但強調參與的戰機包括轟-6K。這些飛機可以以656英裡/小時的速度飛行,能夠攜帶核彈。
而英國《每日快報》對這一事件的報導題目更危言聳聽——「出於對第三次世界大戰日益增加的擔心,中國核轟炸機進行全天24小時警戒」,而報導的內容大同小異。
國防部霸氣回應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國軍事專家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英媒在這件事上即便不是刻意造謠,也至少是對中國軍隊缺乏最起碼的了解。文章宣稱「轟-6K具有核轟炸能力,而且是專為打擊艦艇設計」,聽到這種說法中國軍迷可能都會笑出聲。文章還說中國已裝備了15架轟-6K,更是不靠譜。相關媒體之前公布的一張有關轟-6K部隊的照片中出現的戰機差不多就能達到這個數了。英國媒體刻意將中國轟炸機「隨時能戰」解讀為「24小時警戒」,以至於讓人們與美國前段時間提出的恢復B-52轟炸機24小時核戰備值班聯繫起來,增加其轟動效應,但實際上完全不是一碼事。
那麼,來自官方的權威消息是怎麼說的呢?
據新華社11月23日報導,空軍航空兵某師近日組織轟-6k等多型多架戰機,前出第一島鏈,編隊飛越巴士海峽和宮古海峽開展遠洋訓練,飛赴南海戰鬥巡航。
中國空軍新聞發言人申進科11月23日發布這一消息時表示,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後,空軍牢記新時代使命任務、提高新時代打贏能力,接連組織一系列海上方向實戰化軍事訓練,多支航空兵部隊海上礪劍、展翅遠洋。
申進科介紹,飛越宮古海峽的多架轟-6k飛機,從關中腹地某機場起飛,編隊前出第一島鏈;飛越巴士海峽和南海戰鬥巡航的多架多型轟炸機,從部署機場起飛編隊前出;所有飛機當天完成訓練任務和戰鬥巡航。
另據國防部網消息,11月30日下午,國防部舉行例行記者會,國防部新聞局局長、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大校答記者問。
記者:臺灣軍方23日稱,解放軍轟-6K等各型軍機開展出島鏈遠海訓練,其中部分機種經巴士海峽飛往西太平洋後沿原航路返回基地,臺灣軍方全程依規派艦機進行監偵應對。有媒體稱,中國空軍出島鏈訓練已成為常態。請問對此有何評論?
吳謙:這個問題我之前已經回答過多次。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有關訓練是年度計劃內的例行性安排,類似的訓練我們今後還會繼續搞下去。
我還注意到,你在提問當中多次提到「島鏈」這個詞。我在這裡強調一下,沒有什麼鎖鏈能夠鎖住中國。
大國空軍發展趨勢
中國空軍遠洋訓練自2015年開始,從最初的一年4次,發展到現在的一月多次,實現了常態化、體系化、實戰化,戰機航跡不斷遠伸,體系能力越練越強,提升了應對海上方向各種安全威脅的實戰能力,錘鍊了備戰打仗本領。
今年7月曾參加慶祝建軍90周年閱兵的轟-6k機長王國松說:「轟-6k編隊前出第一島鏈,提升了海上的實戰化能力,錘鍊了部隊的戰鬥作風。我們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到實戰化軍事訓練中,紮實鍛造『全疆域到達、全時空突擊、全方位打擊』的過硬部隊。」
轟-6k機長高夫地表示:「在南海戰鬥巡航,是空軍的使命責任,以後我們還要常去、多去,常飛、多飛,飛出我們的血性膽氣,飛出我們的打仗本領。」
另據《環球時報》報導,在談到轟-6k的性能水平與中國轟炸機的未來發展,中國專家表示,轟-6k是在轟-6這個老舊平臺上通過對發動機、航電系統、火控系統升級改造而來的,已經實現了脫胎換骨的提升,但由於飛機外形不具備隱身能力,所以它與美國B-52具有一樣的任務定位:防區外遠程打擊平臺,但載油量和載彈量都要低於B-52。同時,轟炸機是大國和強國空軍才能玩得起的裝備,這種裝備一定不是單一平臺發展,它們應該是遠程打擊平臺和隱身突防平臺的結合,核常兼備能力的結合,精確打擊能力與大規模毀傷能力的結合。這一特點決定了中國不會只有轟-6k一型轟炸機。之前,中國空軍高層曾透露過中國正在研製下一代轟炸機,但戰略武器一定是高度保密的,具體性能無從得知。目前隱身突防戰略轟炸機已經是大國空軍發展的趨勢,中國應該也不會逆著潮流發展。
推薦閱讀
策劃:胡璇絢
作者:楊毅
編審:趙嘉麟
綜合:新華社、環球時報、參考消息網、東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