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用垂直發射的「天弓3」,射程200公裡
機場東南側設有一座空軍戰管聯隊東部戰管中心第3機動雷達分隊的AN/TPS-75預警雷達,為半固定式無源相控陣體制3坐標雷達,全系統可裝載在兩輛軍用卡車上進行公路運算,因此雷達罩基座上建有坡道。志航基地是個相當妖的地方,多次發生士兵自殺事件,去年2月份有一名飛彈連士兵因債務壓力在上圖雷達罩頂的避雷針上自縊身亡,3月份雷達站有一人在寢室內上吊自殺,7月份又有一名士兵跳河但沒死成。據統計從2000年到2012年臺軍共有332人輕生,平均每年超過25人。近年來更是有增無減,2017年7月一個月內就發生4起,陸軍空軍都有,原因、死法各異,顯示臺軍內部管理、官兵士氣、心理壓力等問題相當嚴重。志航基地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跑道西北部的建安洞庫,它的布局和佳山洞庫有非常大的差別。志航基地就在海邊,背後並沒有高大山體遮擋,而是相當平緩的坡地和丘陵,機場以西18公裡外才有1500米高的山峰。下圖是臺灣網友乘坐民航班機在臺東豐年機場降落前從空中拍攝的志航基地,上方的河道是卑南溪。從北往南看建安洞庫所在區域平坦得幾乎就是一層臺階,洞庫上方的覆土厚度在10-15米左右。臺灣媒體稱建安洞庫也是在花崗巖上開鑿出來的,但是看這個濱海丘陵地帶似乎很難形成花崗巖脈。查了一下臺灣地質,志航基地所在的卑南溪北岸正是典型的「卑南山礫巖」分布帶,由中央山脈被侵蝕後衝刷至該地的直徑5-15釐米的礫石沉積而成,屬於鬆散的碎屑巖而不是緻密的火成巖,抗侵徹能力比堅硬的花崗巖要差很多。因此從地形、地質條件來說建安洞庫的防禦水平都比佳山洞庫要差一大截,由大陸打來的彈道飛彈射界完全不受山地阻擋,洞庫頂部的厚度也不足以承受對花崗巖鑽深達到20米的東風15C一擊。建安洞庫的內部布局不為外界所知,一張照片都沒有。但從外部環繞半圈的下沉式滑行道能大致看出整體規模,整個洞庫區的寬度達到1.6公裡,共有5條跑道連接機場主滑行道和北側機堡區域。從衛星地圖上看至少有6個可確認的入口(上圖黃色實心箭頭)和4個疑似的入口(黃色空心箭頭),在滑行道上還依地勢建有13座涵洞作為加強機堡使用,其中3座為雙孔(紅色)10座為單孔(橙色)。另外在幾個入口附近的洞庫頂部都有一片在樹林中開闢出來的空地,上面建有大小不等的方形建築(玫紅色圓圈,共7處),有道路聯通到洞庫區外的公路。這些建築顯然和地下設施特別是入口存在一定的對應關係。如果從左到右所有入口內部都是聯通的,那麼洞庫內部結構可能就是黃色帶的範圍。據臺灣媒體介紹:「洞庫內有三大機庫,可以容納90~150架戰機,機庫間有滑行道相連,抗炸強度可抵抗2000磅炸彈直接命中」。上圖是志航基地第44中隊官方拍攝的精神鼓勵視頻,背景可能是最東側的一座雙孔涵洞(下圖位置),可以看到限高6.9米的警示牌。從衛星照片上看涵洞頂部的厚度只有這個限高的一半,前方綠色的滑行道側壁高度和這個涵洞頂部差不多,這也說明整片洞庫入口附近區域的頂蓋厚度大致在4-10米之間。整個建安洞庫與其說是深藏地下的秘密洞庫機場,倒不如說是個超大號的飛機用戰壕,拐彎、臨時掩蔽部、貓耳洞和內部坑道俱全。同為東海岸的二線機場,花蓮-佳山是主力「戰力保存」基地,志航只能算是個後備機場了,所以它的規模和防護標準都要低不少,100多億新臺幣的造價也只有佳山洞庫的1/4。不過臺灣空軍已經計劃將新採購的66架F-16V全部部署在志航基地,令它一躍成為全臺裝備最先進的空軍基地。之所以選中志航是因為臺軍評估後認為大陸引進的俄制S-400系統48N6E3飛彈射程270公裡,如果配備40N6遠程飛彈更可達400公裡,受地球曲率和山脈阻擋,距離福建325公裡的臺東將是全臺唯一處於不受S-400威脅的空軍基地,再加上建安洞庫,寶貴的F-16V無論是在地面還是最脆弱的起降階段都能得到最好的防護。在志航基地西南27公裡處的太麻裡溪南岸還有一座簡易機場,就是志航基地下屬的空軍太麻裡靶場。該靶場建於1970年,是臺灣空軍5座炸射靶場之一(其餘四座為屏東佳冬、屏東枋山、嘉義水溪和澎湖石礁),跑道長度僅有830米。建成初期用於投彈訓練,但因為離居民區過近造成嚴重的安全隱患,後來改為只進行空中偵察訓練而不允許投實彈了。1988年7月臺灣從美國引進了2套ACMI空戰演練儀,分別布署在志航基地和太麻裡靶場,成為全臺唯一具備ACMI操作能力的空域,供戰術訓練中心進行空戰、對地攻擊演練。太麻裡靶場可以提供飛機、坦克、車輛等地靶,其中的飛機靶顯然是殲-7的輪廓。ACMI空戰演練儀全系統構成
2012年陸軍航空特戰指揮部採購了8套「銳鳶」無人機系統,部署在志航基地和太麻裡靶場進行無人機訓練,但因多次操作失誤墜機以及長期噪音擾民於2017年遷往屏東。從2013年起為了照顧附近學校學生上課,靶場訓練時間被限定為周一到周五7點-8點和16點-18點,共3個小時,周六周日不限時,臺灣軍用訓練空域之緊張可見一斑。最大起飛重量363公斤的「銳鳶」無人機,受數據鏈傳輸距離限制作戰半徑只有150公裡
第七飛行訓練聯隊(前737戰術戰鬥機聯隊)是臺灣空軍部隊中的小弟,1972年才成立。1984年,下轄的第46中隊接手臺南第一聯隊「炸射班」的任務成為臺灣空軍唯一一支假想敵中隊,組織全空軍炸射科目師資訓練,並模擬解放軍空軍戰術。1988年引進ACMI系統後增加了ACMI空儀組,擴編為戰術訓練中心,負責各戰鬥機聯隊的戰術輪訓。2012年第46中隊撤編,戰術訓練中心併入位於臺中的空軍教準司令部「測評戰研中心」。第七聯隊目前下轄第44、45兩個戰鬥機中隊,各擁有24架F-5E/F戰鬥機。在AT-3高教機上完成飛行訓練的空軍軍官學校畢業生將首先加入第七聯隊改裝F-5E/F,熟悉高速戰鬥機的飛行特性,進行各項戰術訓練,然後再分配到一線戰鬥機聯隊飛F-16、幻影-2000或者IDF。其作用類似於美國海軍航空兵的戰鬥轉換中隊,只不過第七聯隊是臺軍僅存的F-5E/F部隊,並不是同型機轉換。掛載A/A37U-15空對空射擊拖靶從志航基地起飛的F-5F
有8架F-5E接受改裝擔任A/A37U-36電子空靶的拖靶機
臺灣的F-5E/F是諾斯羅普授權並提供成套航材由臺灣航空工業發展中心(漢翔前身)組裝的。1974年10月30日第一架F-5E出廠,為慶祝次日蔣介石88歲生日被命名為「中正」號。原本只計劃生產100架,因為美國曾同意售臺64架F-4「鬼怪」。但1978年卡特總統取消了F-4的軍售項目,作為補償又追加了F-5E/F的數量,到1986年共製造了6批242架單座E型和66架雙座F型,是世界上最大的F-5E/F機隊。在90年代初二代機尚未服役前,為了讓全部F-5E/F都承擔戰備任務,臺灣空軍曾於1994年向美國租借40架T-38教練機,1998年開始換裝F-16後歸還美方。陳列在高雄岡山航空教育展示館的T-38A,背景中引人注目地懸掛著3架大陸叛逃的殲-5、殲-6和殲-7,而在北京小湯山也陳列著黃植誠起義所駕駛的F-5F,揭示了冷戰時期海峽兩岸空軍的一種另類交往
1997年漢翔公司曾計劃用IDF的航電和武器系統對F-5E/F進行升級,推出了Tiger 2000計劃,可在機身中線掛載一枚「天劍2」中距彈,配合GD-53「金龍」雷達實現超視距作戰能力。2002年原型機首飛,但臺灣空軍當時決定在10內退役全部F-5E/F,所以計劃無疾而終。陳列在臺中漢翔園區內的Tiger 2000原型機
如今第二個10年馬上就要過去了,F-5E/F已經是46歲高齡卻仍然在服役,直到2023年被F-16V代替。因為性能落後、保養困難,第七聯隊的F-5E/F目前不再擔負戰備任務,只用於訓練。屏東基地位於屏東縣西北角,屏東市區西側,和高雄隔高屏溪相望,距離高雄市區也只有15公裡。它是全臺最南的一座正規空軍基地,也是最早的一座軍用機場,於日據時期的1920年建成,屬於舊日本陸軍,並建有陸軍航空支廠(全陸軍只有3座)。國民黨傘兵部隊遷臺後就駐紮在屏東,這裡遠離大陸,地域開闊,屏東還是全臺日照時數最長的城市,被稱為「太陽城」,適合飛行和跳傘的日子最多,於是就成為臺灣空軍的運輸機主基地。1995年屏東機場開通民航業務,2005年建成新航站樓,但是受到2007年投入使用的高鐵衝擊,再加上高雄小港國際機場也非常近,導致屏東民航設施利用率過低,只有去臺北的一條航線,最終於2011年停航,全部交給空軍使用。屏東基地還是臺灣空軍佔地面積最大的一座基地(不計佳山洞庫的地下面積),擁有2片場站和2條主跑道,中間由2.6公裡長的雙聯絡道銜接。規模如此之大,以至於當地習慣上稱之為屏北機場和屏南機場。其中屏北機場是戰前留下來的老機場,因為離市區過遠,規模也不夠大,上世紀60年代初在西南方2.5公裡處又興建了一座新機場,以容納迅速增多的C-119運輸機群。之後主要聯隊辦公建築、維修及生活設施都集中在屏南機場周圍。臺灣空軍在1958–1997年間擁有過114架C-119
但是到了本世紀初,屏南機場又遇到了很大問題。屏東市區迅速擴張,如今南跑道東端離市中心火車站僅有1.2公裡,可謂是深埋在鬧市之中。因為飛行安全問題,屏東市中心建築一直實施嚴格的限高(不得超過50米),嚴重阻礙了屏東經濟的發展。機場日夜起降的飛機產生的噪音也擾民嚴重,不得不限定只從跑道西端起降。於是空軍配合民航新航站樓和P-3C反潛機的引進,徹底翻修了屏北機場,興建了大面積的停機坪、P-3C專用機庫和MMSC海上任務支援中心,將更多起降作業北移,屏東市區建築限高到2015年才解除。從屏北基地起飛的P-3C,背景是17公裡外的全臺第二高樓 - 高雄85大樓(378米、85層),僅次於臺北101大廈(508米、101層)
屏北機場的08/26跑道長2440米,北側有一條帶有起降標誌的滑行道,旁邊是2017年才竣工的大面積停機坪和9座大型機庫,包括2座警戒機庫、6座停機庫和1座清洗機庫。臺灣空軍共擁有12架P-3C,另外4架可能停放在西南側的維修區大機庫內。這些設施都是P-3C專用,屏北機場也因為引進P-3C的「神鷗計劃」而被稱為「神鷗基地」。跑道南側還有16座中型機庫,尺寸無法容納P-3C。機場西北角建有大型地下彈藥庫,旁邊的飛機掩體中停放了14架F-5,其中一些已經拆掉了平尾,應該是廢棄不用的舊飛機。南北機場之間有一條雙跑道構成的主滑行道,可供大型飛機雙向通行,兩側布置有5座大型機庫和4個停機坪,用於停放C-130H;在東側營區裡還有一條較窄的輔助聯絡道。屏南機場的09/27跑道長2380米,北側有一條滑行道。因為基地運作的都是大型機,沒有修築加固機堡,在機場東南角部署了第794防空飛彈旅632營2連的愛國者飛彈。基地內至少有24座大型機庫,加上聯絡道旁的5座,足夠容納全部20架C-130H、1架C-130HE和6架E-2K,在東北側的營區裡還有多座大型機庫或廠房。第六混合聯隊成立於1954年,早期是純粹的運輸機部隊,裝備C-46和C-119運輸機。1966年成立反潛中隊,先後裝備S-2A/E/T反潛機,聯隊番號改為第439運兵反潛混合聯隊。1995年成立預警電戰機隊接收E-2T預警機和C-130HE電子戰機,聯隊番號改為第439混合聯隊。1999年反潛機大隊移交海軍,2013年海軍桃園基地裁撤後又重新歸屬空軍。現在的第六聯隊下轄第十空運大隊,包括第101、102中隊,裝備19架C-130H(分三批引進20架,1997年在臺北松山機場墜毀1架);第二十電戰大隊,包括第2、6中隊,裝備6架E-2K和1架C-130HE電子戰機;空軍反潛大隊,包括第33、34中隊,裝備12架P-3C。2018年7月11日前往志航基地參加開放日活動的第六聯隊E-2K和P-3C
除此之外屏東基地還儲存了大量退役的C-119,至少有40架處於可飛行狀態,如果戰時需要可以立刻啟封。S-2T退役之前,第六聯隊同時運作5種機型,為空軍聯隊之冠,這些機種對全臺防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雖然不是戰鬥機聯隊,每隔十年(五任)都會由第六聯隊出身的高級軍官出任空軍司令作為鼓勵。被稱為「鯊魚機」的26架S-2T全部都是美軍淘汰的二手機,美國海軍在1976年就已全部退役,臺軍於1986年委託格魯曼升級為渦槳動力的T型,一直服役到2017年
過去的第六聯隊是全空軍飛機和人數都最多的聯隊,即使在空軍大為縮編後的今天它仍然是一個超級聯隊,囊獲了除空戰、訓練和救援之外空軍剩餘的全部職能和飛機,從空中預警到電子戰,從戰術運輸到航空反潛。第六聯隊最獨特的一架飛機是1993年服役的1351號「天幹機」,它也是臺軍唯一一架專用電子戰機。和普通型C-130H相比,在機頭雷達罩下方安裝了黑色的長筒型天線罩(全世界獨此一架C-130HE),形似埃及法老的面罩,被臺灣軍迷戲稱為「法老王」,在垂尾頂部和機腹下方還增加了多部天線。該機性能已經相當落伍,去年和C-130H機隊一起升級航電設備,但27年機齡的機體結構沒有延壽)。C-130H是從1986年開始交付的,更加高齡。耗資19.6億美元的12架P-3C也是從飛機墳場裡挑出來的二手翻新機(美國對製造新機開出的價碼是41億美元)。雖然徹底翻新時增加了1.5萬飛行小時的壽命,但因為維護困難、配件短缺,2017年底成軍儀式上僅能出動一架P-3C做飛行表演,2018年也只有3架「熱機」處於可出動狀態,其餘9架全部趴窩。1992年臺灣空軍向美國訂購了4架E-2T,1994年在美國接機進行培訓,1995年11月返臺部署在屏東基地,成為亞洲繼日本和新加坡之後第3支擁有E-2系列預警機的空軍。關於這4架飛機的來歷一直有很大爭議,因為從機身序列號看151709、151710、151724、152479都是美國海軍退役的E-2B,而E-2B是由1964入役的E-2A機體更換數字式計算機和航電設備後直接改進而來。在美國官方軍購記錄裡註明這4架飛機由2A型升級到2B,1995年翻修後交付臺灣。常規來說無論飛機塗裝、部隊番號如何改變,序列號是始終不變的,那就意味著這些飛機是60年代生產的二手老機。151709號在1971年跟隨「獨立」號參加過越戰
不過臺灣官方和媒體的說法是這些飛機都是全新製造的(E-2預警機現在仍在低速生產中,沒有P-3C生產線關閉的問題),只是象徵性地採用了上述4架飛機上的少數部件(前起落架艙蓋等)。臺灣空軍編號在機頭,4機分別是2501-2504號,序列號在機尾
到底誰對誰錯呢?在查閱了一個專門研究現存飛機位置的網站後可以在亞利桑那州著名的戴維斯·蒙森空軍基地找到答案。這座規模浩大的飛機墳場分為多片停機區,左下角藍色方塊是其中最小的一片。製作該網站的航空愛好者在這裡找到了其中3架飛機的照片和信息;151709號的照片拍攝於2017年3月15日,目前可能已經被拆解;151724號和152479號仍然停放在場地上,照片分別拍攝於2014和2011年,都遠遠晚於E-2T交付臺灣的時間。可見是美臺雙方玩了個借屍還魂的把戲,從這4架飛機上挪用了少量部件順便把序列號也拿去了,以混淆飛機的身份和服役歷史,讓軍購順利過關。臺灣採購的E-2T規格相當於E-2C Group 2批次(1992年6月進入美國海軍服役),在序列號上方也標註了E-2C的型號,配備的是AN/APS-145八木天線雷達和AN/ALR-73被動式探測系統。如果在11275米的巡航高度沿海峽中線飛行,對中高空目標的探測距離比「強網」系統的陸基雷達遠200公裡,對100米以下低空目標的探測距離遠300公裡,為臺灣空防增加了9-15分鐘的預警時間。它的性能在當時還是非常先進的,我軍第一種實用化的預警機空警-2000要到13年後的2007才服役。1997年3月20日2503號機(序列號151724)在進行夜間單發失效降落訓練時忘記放下起落架,塔臺也沒發現,該機以機腹觸地滑行受損嚴重,只好送回格魯曼翻修。臺灣官方說法是花費了3千萬美元修復,於2000年返臺重新服役。不過臺灣民間有傳言該機機腹、發動機和部分電子設備損毀無法修復已經報廢,交給空軍技術學院作為教學用具,另行購買了一架新機仍標註為2503號機以掩人耳目。2018年11月9日在屏北機場拍攝的2503號,E-2T保留了機翼摺疊能力,但取消了尾鉤
因美方拒絕出售,服役時的E-2T沒有配備數據鏈,無法和「強網」系統進行自動化數據交換,和地面指揮中心以及接受其引導的空中戰機之間只能依靠保密話音通信,指揮效能大打折扣。直到2002年美國才同意出售臺灣專用簡化版JDITS聯合戰術情報分配系統,其中包含16號數據鏈,使E-2T和F-16可以進行數據交換。僅有的4架E-2T無法保證隨時有一架預警機升空執勤,因此臺灣一直尋求擴大機隊規模。1999年美國同意向臺灣出售兩架按「鷹眼2000」標準升級的E-2K,2005年交付,2006年4月成軍;4架E-2T也分兩批返回美國升級到相同的標準,分別於2011年和2013年交付。「鷹眼2000」是E-2C Group 2的一種改型,2003年開始上艦部署。它仍然採用AN/APS-145雷達,但升級了LR-304任務計算機和帶20英寸液晶屏的ACIS先進顯示控制工作站,搭載了美國海軍CEC協同交戰數據鏈系統和整合式衛星通信系統,還配備了更強的冷卻系統,可以在560公裡範圍內同時跟蹤2000個目標,引導40批次空對空攔截或空對地攻擊。但是外銷型號取消了CEC和衛星通信系統(主要特徵就是雷達天線罩頂的那個突起的小天線罩),只是加裝了簡版JDITS系統。6架臺灣E-2K也和整個E-2C機隊一起更換了NP2000型8葉碳纖維螺旋槳,減少了振動,改善了維護性。2506和2506號是後兩架E-2K新機
從今天的眼光看「鷹眼2000」也就是10幾年前的技術水平,最新的E-2D「先進鷹眼」已經換裝了AN/APY-9有源電子相掃+機械掃描雷達,而中國空軍的預警機早已進入有源相控陣時代。除了前面介紹過的7個基地和7個聯隊,臺灣空軍還有高雄岡山基地和臺北松山基地,前者是空軍軍官學校培訓新飛行員,後者用於行政專機服務,因為不涉及作戰部隊就不再詳細介紹了,最後專門講一講臺灣的戰備跑道。臺灣地域狹小,僅有的幾個機場幾乎都處於解放軍的火力覆蓋之下,戰時生存能力堪憂。於是臺灣在規劃高速公路時專門設置了6處戰備跑道,供軍機緊急起降,並在漢光演習時舉行戰備道操演,逐一驗證各條戰備跑道的使用能力。1978年通車的國道一號「中山高速」是縱貫全島的大動脈,一共建設了5段高速機場:中壢戰備跑道(桃園縣中壢-楊梅段),2006年已取消戰備編制
彰化戰備跑道(彰化縣員林段),2007年第2次操演時驗證
民雄戰備跑道(嘉義縣民雄段),2014年第5次操演時驗證
麻豆戰備跑道(臺南縣麻豆段),2011年初第3次操演時驗證
仁德戰備跑道(臺南縣仁德段),2004年第1次操演時驗證
第6段是臺一線上的佳冬戰備跑道(屏東佳冬段),2011年底第4次操演時驗證這6段戰備跑道長約2400米,配備特殊的燈光和跑道標誌,分隔帶中間安裝了可升降的跑道燈,高速兩側預留較寬的道路供地勤和防禦部隊使用。彰化戰備道清空時的狀態
下面以2019年5月28日「漢光35號」演習期間在彰化戰備道進行的第6次戰備道起降實兵操演來看一看整個運作流程。這也是彰化戰備道12年來的第2次使用,蔡省長親自出席檢閱。作業前先由清掃車和地勤官兵進行機械與人工跑道異物清理(真的是用掃把簸箕)。跑道兩側部署了天兵防空系統(陸基麻雀飛彈+厄利孔35毫米高炮)和愛國者2/3型防空飛彈,地面有「雲豹」裝甲車警戒。布置完畢後由引導車進行戰備跑道啟用前的最後巡視,陸戰隊紅雀無人機在空中監視戰備道兩側的地面情況。來自新竹第2聯隊的幻影-2000飛抵作業區上空觀察氣象情況。升級完畢的6811號F-16V率先低空通場目視檢查跑道然後於早上6:33由北向南降落,緊隨其後的是IDF、幻影-2000和E-2K。F-16V降落時攜帶了2枚AIM-120和2枚「響尾蛇」
4架飛機著陸後在南端掉頭依次滑向北端的整備區進行加油、裝彈作業。飛機降落後陸航的1架OH-58和2架AH-1直升機進入演習區進行空中警戒,1架CH-47SD吊掛空軍緊急申請的航材到達裝卸區。F-16V在29分鐘內完成整備,加掛了2枚「捕鯨叉」反艦飛彈;幻影-2000用了18分鐘,加掛了2枚「米卡」空對空飛彈;IDF也用了18分鐘,加掛了MK-82訓練彈。整備完畢,4架飛機立即升空。打開加力起飛的F-16V翼下多了2枚「捕鯨叉」
熱點專題:軍民融合 | 一帶一路 | 電磁武器 | 網絡戰 | 臺海局勢 | 朝鮮半島 | 南海問題 | 中美關係大政方針:十三五 | 兩會 | 國家戰略 | 經濟 | 軍事 | 科技 | 科研 | 教育 | 產業 | 政策 | 創新驅動 | 信息化建設 | 中國製造 | 政策法規 | 產業快訊 軍民融合:民參軍 | 協調創新 | 成果轉化 | 軍工混改 | 重大項目 | 國防工業 | 第三方評估前沿技術:人工智慧 | 顛覆性技術 | 無人系統 | 機器人 | 虛擬實境 | 腦機接口 | 可穿戴設備 | 3D/4D列印 | 生物科技 | 精準醫療 | 智能製造 | 雲計算 | 大數據 | 物聯網 | 5G通訊 | 區塊鏈 | 量子通信 | 量子計算 | 超級計算機 | 新材料 | 新能源 | 太赫茲 | 航天 | 衛星 | 北鬥 | 航空發動機 | 高性能晶片 | 半導體元器件 | 科技前沿應用 | 創新科技裝備發展:航空母艦 | 潛航器 | 水面艦艇 | 無人機 | 新型轟炸機 | 先進雷達 | 新型飛彈 | 新型坦克 | 反導 | 高超聲速武器 | 武裝直升機 | 裝備 強軍動態:軍隊改革 | 軍事戰略 | 人才培養安全縱橫:綜合安全 | 經濟安全 | 軍事安全 | 科技安全 | 信息安全 | 太空安全 | 發展安全 | 網絡安全其他:未來戰爭 | 大國博弈 | 貿易戰 | 國際新秩序 | 習近平 | 馬化騰 | 馬斯克 | DARPA | 蘭德研究報告 | 潘建偉 | 梅宏 | 吳曼青 | 李德毅 | 施一公 | 金一南 | 顧建一 | 盧秉恆 | 鄔江興 | 王鳳嶺 | 鄔賀銓 | 沈昌祥 | 名家言論 |國防建設 | 外軍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