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空軍是臺軍機構組織最扁平化的一個軍種,空軍司令部下轄4個指揮部(作戰指揮部、防空暨飛彈指揮部、教育訓練暨準則發展指揮部、保修指揮部)、7個作戰聯隊(第1-第4戰術戰鬥機聯隊、第5和第6戰術混合聯隊、第7飛行訓練聯隊)以及負責行政專機的松山基地指揮部。
作戰指揮部雖然是空中戰術和防空作戰的最高指揮機關,但是行政上和作戰聯隊是並列的,互不隸屬。作戰指揮部下轄3個指揮/支援方面的聯隊,核心是戰管聯隊,設有北、南、東3個區域作戰管制中心、7個固定雷達中隊和3個機動雷達分隊(最後一篇會具體介紹)。
作戰聯隊在2004年「精進案」中取消了大隊和中隊編制,直轄2-3個戰鬥機作戰隊(第六聯隊是特種機大隊、第七聯隊是戰鬥機訓練中隊)、1個修護補給大隊、1個基地勤務大隊和1個憲兵中隊,每個作戰隊擁有20-30架飛機;防空暨飛彈指揮部的編制和陸軍類似,下轄5個防空旅和一個防空管制中心,每個旅擁有2-4個防空營。整個空軍編制約3.5萬人,略低於海軍的3.8萬人。臺灣空軍目前擁有約370架戰鬥機,加上各種輔助飛機總數約為550架,在世界空軍裡大約能排入前20。但是因為飛機主要來源地美國和法國的刻意限制,臺灣空軍的作戰能力偏科非常嚴重,基本上是一支純粹的防空軍,嚴重缺乏戰略攻勢和對地攻擊能力。臺灣空軍的作戰聯隊也像海軍艦隊一樣將同型戰機編組在同一聯隊同一基地內,以便於維護保養,出擊戰機的飛行性能也保持一致。不過臺灣空域實在是非常狹小,東西最大寬度也只有144公裡,打開加力5-6分鐘就能橫穿,不同基地不同機型之間相互支援相當快捷。
![]()
在7個作戰聯隊部署的空軍基地中,新竹、志航和花蓮佳山基地是專用空軍基地,其它和民航機場合用
新竹基地是臺灣本島離大陸最近的一個空軍基地,距平潭島只有130公裡,和上海到寧波的距離一樣,距離臺北市區則是60公裡。機場離新竹市中心只有3公裡,跑道西南角距離海岸僅1500米,附近的灘涂上除了三排水泥消波塊並沒有什麼抗登陸設施。新竹機場歷史非常悠久,日佔時期這裡是新竹海軍航空隊的駐地,主力部隊被抽調南下後主要用於訓練陸攻機,1943年11月25日曾遭到美國第十四航空隊遠程空襲,損失慘重。
![]()
空襲現場照片,爆炸煙塵右上方長條型的飛行員宿舍今天還在使用
在戰爭後期太平洋上的機場基本喪失後,這裡成為硫磺島和衝繩戰役期間日軍空中力量的主力基地,衝繩海面上令美國艦隊心驚膽戰的神風自殺飛機「菊水攻勢」大部分都是從這裡起飛的,新竹也因此成為臺灣被盟軍空襲最多的基地。1950年美國空軍進駐,1958年溫州灣「九二四」空戰中實戰發射世界上第一枚空對空飛彈的F-86就從這裡起飛。新竹機場曾於1998年開放軍民合用,但僅開航8個月就因為進駐的國華航空公司發生多起事故而停辦,改回空軍專用。過去在桃園國際機場邊上還有一個桃園軍用機場,作為U-2大本營曾經鼎盛一時(現在基地內還埋著一架失事墜毀的U-2殘骸),1998年空軍401聯隊遷往花蓮後閒置,2006年轉給海軍作為反潛機基地,因為桃園國際機場航班過於繁忙相互幹擾太大於2013年正式廢止,原定入駐的P-3C也遷往屏東。因此新竹基地成為第三作戰區範圍內唯一的一個戰鬥機機場,擔負整個北臺灣的防空任務,距離大陸最近,預警時間最短,這也是臺灣空軍把手頭截擊能力最強的幻影2000全部部署在這裡的原因。另外新竹機場還是臺灣軍用機場中年均濃霧日最少的一個(僅2.9天,清泉崗5.8天,嘉義16.5天,臺南13.3天,屏東7.6天),在海洋氣候的臺灣非常難得。新竹基地跑道長3750米,基地內建有41個機堡,在跑道東端有4個雙機堡,西端則是2個雙機堡和1個四聯機堡,每側各有8個值班飛機停機位,其餘位於跑道兩側的都是單機堡。
![]()
建議在電腦上或者手機橫屏查看機場細節,圖中機堡編號僅用於統計,和實際號碼不同
這些加固型機堡長22米,寬23米,頂部厚一米,防禦標準是抗擊500磅(226.8公斤)航彈直接命中。而我軍「300遠火」射程150公裡,彈頭重量230公斤,圓概率誤差(CEP)約10米,發射普通殺傷爆破彈可能還啃不動,配用專門的鑽地彈頭足以保證命中擊穿頂蓋,並依靠動能和崩落的水泥塊摧毀機堡內的飛機和器材。當然現在我軍武庫裡能對付這類鋼筋混凝土加固目標的趁手傢伙還有很多。臺灣空軍基地通常在機場周圍布置2-4套「天空衛士」近程防空系統,它由「天空衛士」火控雷達(最大探測距離20公裡)、2門厄利空35毫米雙管高炮(射程4公裡)和1-2座陸基4聯裝「麻雀」防空飛彈(射程18公裡)組成,雷達、高炮和飛彈都為拖曳式,部署在加高的發射平臺上,有坡道通往地下洞庫。臺灣從1980年起進口了24套「天空衛士」,建設了21個陣地,但目前只部署了16套,其中8套配備了麻雀飛彈。今後將用「捷羚」防空系統替代,除了增加新加坡產博福斯40毫米高炮和T-82型20毫米高炮,飛彈也將更新為紅外製導的「天劍1」(射程8公裡)和主動雷達制導的「天劍2」(射程20公裡)。但是因為這兩套系統都不和區域防空系統聯網,完全依靠自身雷達獨立作戰,在現代防區外對地攻擊武器面前實戰效能相當低下,聊勝於無。除了第二聯隊的幻影2000,陸軍航特部601陸航旅的一個AH-64E攻擊直升機作戰隊於2020年2月18日從桃園龍潭機場移駐新竹基地,更加靠近海岸部署。今年7月16日,「漢光36號」演習中一架陸航601旅的OH-58D直升機在新竹機場內墜毀,機上兩名駕駛員死亡。空軍第二戰術戰鬥機聯隊暨原第499聯隊成立於1953年,2年後由P-47換裝F-86F進入噴氣時代,先後裝備過F-100和F-104,1997年開始接收第一架幻影2000,1998年11月全部60架幻影交付完畢。2004年「精進案」後調整為直轄第41、42戰鬥機作戰隊和第48換裝訓練隊,按編制各配備20架幻影2000,聯隊長為少將軍銜。1989年時任參謀總長郝伯村訪問法國,除了引進「拉斐特」級護衛艦外還促成法國出口幻影2000戰鬥機。當時臺灣空軍的主力截擊機還是2個聯隊的F-104,年代久遠,故障率高,服役38年間總共302架墜毀了114架,墜機率在裝備F-104的空軍中高居第一,急需換代。經過長時間地下談判,1992年密特朗政府批准向臺灣出售48架單座型幻影2000-5Ei(2001-2048號機)和12架雙座型幻影2000-5Di(2051-2062號機),另外包括960枚新銳的「米卡」主動雷達制導中距離空對空飛彈、480枚「魔術2」格鬥飛彈、若干ASTAC電子偵察吊艙和相關支援器材,總價38億美元,代號「飛龍專案」。這是「米卡」飛彈數量最大的一筆出口訂單,因為臺灣方面怕國際形勢變化法國今後會禁止出口。
![]()
掛載「米卡」(機腹4枚)和「魔術2」(翼下2枚)起飛的幻影2000
當時幻影2000B/C型在國際市場上受到F-16C/D型的壓制,為了保持競爭力,達索公司和航電生產廠家湯姆森CSF公司在沒有得到法國空軍支持的情況下自籌資金開發改進型幻影2000-5。來自臺灣的訂單雪中送炭,分攤了大量研製費用,也令臺灣空軍成為幻影2000-5的首個用戶,法國空軍直到2000年才將幻影2000C機隊升級為幻影2000-5,ASTAC吊艙更是到2013年才配備給幻影2000D。
![]()
幻影2000的五個主要型號
和幻影2000B/C型相比,幻影2000-5換裝了新型RDY脈衝都卜勒雷達,對空搜索距離達到130公裡,可同時掃描24個目標並跟蹤最具威脅的8個目標,引導4枚「米卡」飛彈攻擊其中4個目標,多目標交戰能力大大增強(同期IDF只能同時攻擊2個目標,F-16A/B尚不具備多目標交戰能力)。座艙採用為「陣風」戰鬥機開發的部分玻璃座艙技術和VEH-3020平顯,並安裝了ICMS MK2電子戰套件和Samir DDM飛彈警告系統。但是幻影2000-5沒有配備戰術數據鏈,售臺型號也取消了法國版所具備的對地攻擊能力、「飛魚」反艦飛彈發射模式和空中加油能力。幻影2000-5的氣動布局沒有改動,發動機升級為M53-P2,起飛推重比提高7%達到0.9,最大速度2.2馬赫,爬升率285米/秒,最大升限1.7萬米。和同期的F-16A/B相比,幻影2000-5的低空爬升率並不突出,前者海平面最大爬升率可以達到315米/秒,但是F-16受進氣道和氣動布局的限制,高速性能和高空性能不佳,速度超過1.5馬赫、高度超過1.1萬米後爬升性能下降較快。所以臺灣空軍十分依仗幻影2000-5的高空高速截擊能力,力圖把防空攔截線儘量外推。幻影2000是臺灣空軍幾十年來首次接觸法制武器系統,為此於1994年4月派出李元度和沈一鳴2名測戰中心的中校秘密赴法試飛2周,這是臺灣空軍第一次真正接觸幻影2000。而早在12年前的1982年6月,中國空軍代表團就已經應邀在法國考察過幻影2000,並由葛文墉和蔣德秋試飛過幻影2000B的01號原型機共計7架次(熟悉飛行2架次,特技、導航、對地攻擊、雷達、空戰及全掛載飛行各1架次,6次後座,1次前座)。葛文墉飛了4架次,他在試飛報告中高度評價了幻影2000的航電系統、操控性能和飛行品質,同時也指出發動機推力較小,跨音速、超音速增速過慢,高空性能甚至不如殲-8。後來因為購買40架幻影2000的價格遠超我國的承受能力,且飛機性能不完全符合我軍的裝備要求,加之當時已經和格魯曼展開聯合改進殲-8II的「和平珍珠」計劃(我方是在對比了馬可尼、達索和格魯曼的改進方案後選擇後者的,雷達、座艙顯示、航電系統均優於幻影,還有引進「麻雀」飛彈和F-404發動機的可能性),法方雖然極力推銷也沒有成功,進而間接促成了幻影2000前往海峽對岸,但我們對幻影2000的了解並不比臺灣少多少。印度則在1982年採購了40架幻影2000,於1985交付,和我軍對該機的接觸幾乎同時進行。
![]()
葛文墉當年和法國試飛員同機試飛雷達科目,法方只負責地空聯絡和機內設備使用,由中國試飛員全權操作飛機
1996年以沈一鳴為首的14名臺灣精英飛行員分2批赴法培訓,用11個月時間完成了全部科目。沈一鳴此前剛在美國完成F-16戰鬥機的換裝訓練,返臺出任第41戰鬥機中隊中隊長,而且參與過IDF「經國號」戰鬥機原型機的測試評估試飛,具備當時非常少有的操作高性能雷達和超視距飛彈的經驗,他在法國培訓期間作為領隊發揮出很強的領導和示範作用。從1997年5月5日到1998年10月28日,全部60架幻影2000-5分9批從馬賽經海路運抵花蓮,第11大隊下轄的第41、42中隊分別於當年4月及11月形成初始作戰能力,第48中隊則在2001年5月完成改裝,第499聯隊完全形成戰鬥力,憑藉RDY雷達和「米卡」主動雷達飛彈的組合在當時整個東亞都處於領先水平。另外根據當初的協議,臺灣空軍每兩年派出一名第二聯隊的教官前往法國空軍現役幻影中隊交流實習兩年,一直延續至今。我軍要到2002年在殲-8H/F上才初步具備發射霹靂-11半主動彈和霹靂-12主動中距彈的能力,在此之前全空軍只有2批48架蘇-27(分別於1992年和1996年交付)擁有超視距攻擊能力,R-27半主動彈的實際作戰效能也相當低。但是幻影2000在臺灣的服役卻一直有些水土不服,來臺初期因為座艙空調系統不適應臺灣氣候,飛行高度超過3千米時座艙蓋會結霧;後來又發生過發動機葉片斷裂而無法起飛的事故。加上中法關係改善後法國對臺灣的售後服務和零配件供應採取各種拖延措施,導致維護保養困難重重(F-16機隊故障在1個星期內能得到美方響應,法方4個月都難說有回音),也一直得不到升級,幻影2000機隊的妥善率常年徘徊在50%-60%之間,最近兩年臺灣空軍發布的數據也就勉強維持在65%。運作費用高昂也是另一個大問題。據2010年國民黨立委林郁方辦公室提供的數據,IDF每飛行小時的操作成本是25萬元新臺幣,F-16是16萬元,幻影2000則高達80萬元,即使一個架次都不飛一年的維護成本都要1400萬一架,一個第二聯隊的運作經費幾乎佔到了5個戰鬥機聯隊的一半。到前為止幻影2000已經墜機6次,除一架修復以外損失了2架單座型(2036、2040號機)和3架雙座型(2052、2053、2058號機),12架雙座型折損了1/4。從臺灣媒體的報導可以看到新竹基地的機堡大部分時間都是空著的,經常參加公開活動、擔負專機護航的都是同樣的幾架。外界普遍認為臺灣空軍已經將大部分幻影2000封存於花蓮佳山和臺東建安兩個洞庫基地中,新竹基地擔負戰備值班的只有一個不滿編的戰鬥隊十幾架飛機。新竹基地從今年4月起進行為期2年的跑道大修,第二聯隊除了留下4-6架幻影2000在新竹進行戰備值班(由滑行道緊急起降),其餘飛機全部調往清泉崗基地,按照上面的估計去清泉崗的實際上可能也不足十架。
![]()
臺灣爬牆黨在清泉崗拍到8架轉場的幻影2000
雖然幻影2000目前的作戰能力已經相當低下,連「米卡」飛彈都早已過了有效期而得不到任何補充,到了該全部淘汰以節省國防經費的地步,但是因為第二聯隊在裝備幻影2000後的短短20年間培養出6位空軍上將、4任空軍司令,沈一鳴官至參謀總長,「幻影幫」在臺軍上層勢力龐大,所以保留還是淘汰就成立一個軍隊各山頭間的政治問題。2019年7月1日出任參謀總長的沈一鳴上將於今年1月2日在黑鷹直升機墜毀事故中喪生,成為臺軍因公殉職的最高將領,幻影2000的命運或許也會就此改變。
清泉崗基地位於臺灣本島西海岸正中位置,距離福建莆田南日島約146公裡,北距新竹機場66公裡。它和臺中國際機場共用一條長3750米的跑道,跑道北端距離海岸7.8公裡,離臺中市區12公裡。因為陸軍第10軍團的主力部隊都部署在清泉崗以東的臺中市區各處,清泉崗基地內只有一個空軍憲兵中隊,臺中港和清泉崗基地實際上處於不設防狀態。清泉崗基地建於日佔時期,該地古名「公館」,在當時稱為公館機場。1956年根據美臺籤署的《共同防禦條約》實施「陽明山」計劃,由臺灣提供臺中大肚山土地,美國負責工程建設,對公館機場進行了大規模擴建,1959年11月以臺中機場之名落成啟用。為紀念淮海戰役中戰死的邱清泉中將,1966年正式更名為清泉崗空軍基地。
![]()
1943年11月26日美國第14航空隊航拍的豐原飛行場(1945年改稱公館機場)
越戰開始後美國空軍作戰部隊於1963年開始入駐該基地協防臺灣,68-69年的高峰時期駐紮兵力接近一萬,成為遠東最大的空軍基地,部署了F-104、F-4、C-130、KC-135等主力機型,連B-52和SR-71都曾現身清泉崗。1975年美軍撤出最後一支作戰部隊,地勤支援部隊到1979年美臺斷交才全部撤離。2004年臺中航空站從臺中市區的水湳機場遷來,清泉崗機場成為軍民合用機場,西側的民用部分於2016年擴建後更名為臺中國際機場,是繼桃園和高雄小港之後的臺灣第三大國際機場。東側的軍用部分由空軍清泉崗基地和陸航清泉崗基地兩部分組成,其中獨立的陸航設施是2019年開始新建的,預計2023年完工,和新竹基地一樣將成為陸航602旅的前進作戰基地,目前AH-1W已經進駐。受場地限制,清泉崗基地的8個值班戰機雙機堡全部設置在跑道南端,可以在3分鐘內起飛16架戰鬥機,其餘16個強化機堡也基本集中在機場東南部。清泉崗和嘉義兩座基地擔負著臺灣本島西海岸軟肋部位 - 第五作戰區的空防重任,該區域內的陸軍第十軍團相對最弱,又沒有海軍基地和艦隊,只有儘可能依靠空軍的多任務作戰能力進行積極防禦。媒體公開報導我軍在西北地區修建了1:1比例模擬清泉崗基地的飛彈靶場,臺灣國防部於去年8月向立法院遞交的2020年度預算案中專門耗資44億新臺幣在清泉崗建設9座抗炸係數更高的四聯機堡,取代現有美國空軍修築的舊式機堡,計劃到2026年完工。清泉崗部署的是第三戰術戰鬥機聯隊,原第427聯隊,前身是抗戰時期的空軍第三大隊,1936年成立於江蘇句容。1953年在屏東擴編為第三聯隊,先後裝備過P-47、P-51、F-86F和F-104,1992年開始換裝IDF戰鬥機,成為臺灣空軍第一支裝備二代機的部隊,沈一鳴就是第一批6名IDF種子飛行員之一。第7換裝訓練中隊、第8中隊和第28中隊分別於1993年11月、1994年12月和1995年11月實現初始作戰能力,1997年全聯隊完成換裝任務。2004年「精進案」中撤銷第3大隊和第8中隊,聯隊直轄第7作戰隊(30架IDF)和第28作戰隊(20架IDF),另設有測評戰研中心(6架IDF)。IDF是臺灣「自製防禦戰機」的英文縮寫,正式型號為F-CK-1,其中的CK是經國二字的威妥瑪拼音縮寫(Ching-kuo),中文名稱就是「經國號戰機」,以紀念在80年代提出自研戰鬥機的蔣經國。當時中美正處於聯手抗蘇的蜜月期,剛剛斷交的臺灣向卡特政府求購F-16A/B遭到拒絕。1981年裡根政府上臺後再次提出採購降級的F-16/79和F-20各150架,但是因為美國正在向中國推銷前者,被華盛頓一口回絕。雖然外購之路暫時斷絕,1982年裡根總統出於平衡海峽兩岸力量的考慮,在和大陸籤署三個聯合公報中的最後一項《八一七公報》的同時也做出了對臺灣的「六項保證」,為向臺灣輸出武器技術打開了綠燈。不過美國對臺灣自研戰鬥機的性能做出了不少限制,只能介於F-5E/F和F-16A/B之間,大體等同於F-16/79。有意思的是當時臺灣情報部門了解到法國可能向大陸出售幻影2000-5,所以IDF立項時的頭號假想敵就是幻影2000-5,結果後來對手成了隊員;次一級的對手則是解放軍開始大量裝備的殲-7和殲-8。IDF由臺灣航空工業發展中心主持研發,1983年併入中山科學院以打破行業壁壘,統籌全臺的科研生產力量。IDF的設計分為四大部分,分別和4家美國公司進行了深入合作:實際上IDF的總體設計就是由剛剛研製成功F-16的通用動力主導的,中科院只是起到輔助和協調的作用。通用動力派出了上百名在職及退休技術人員以個人名義赴臺,沿用F-16的研製模式展開設計工作,在獲得美國政府核准的技術出口許可後儘量採用F-16的零部件,第一階段軟體開發也由通用動力負責,第二階段才交由臺方獨立完成。不過在具體設計中臺灣空軍的使用習慣和實際需求得到了相當好的體現,融合了多個設計方案的優點,最終呈現出來的是一架具有獨特三代機特徵的現代化戰鬥機,而不是日本的F-2戰鬥機那樣純粹的F-16放大版。
![]()
源自F-16的機型,從左到右分別是F-16C、日本F-2、臺灣經國號和韓國FA-50
IDF的研製分為3個階段,初期項目名稱是LCIF低成本國際戰鬥機,中期改為LWDF輕型防禦戰鬥機,1985年更名IDF - Indigenous Defense Fighter,其實叫本土防禦戰鬥機更合適。從下面這張型號開發演進圖中可以看到IDF方案最初的來源正是臺灣空軍上一代的主力機型F-104G和F-5E,期間演變出眾多備選方案,包括和F-16XL類似的三角箭形機翼,最後選擇的主線是雙發構型的F-16。直到倒數第二個SE-5方案時忽然大幅度修改了主翼設計,從F-16式的中等後掠角機翼變更為F/A-18式的小後掠角機翼,後緣前掠。這一改動看似突兀,實際上是有內在原因的。麥道F/A-18的前身是參與美國空軍LWF輕型戰鬥機競標的YF-17,而YF-17是諾斯洛普20年戰鬥機設計發展的集大成者,其機頭和機翼部分和F-5E/F一脈相承。臺灣空軍則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F-5E/F機隊,按許可證在本土生產了308架,對它的結構和性能了解得相當透徹。修改為F-18式的翼型一是減小誘導阻力,提高巡航效率,二是照顧臺灣空軍的飛行操作習慣。IDF具有濃厚的三代機特徵,就像是F-16和F/A-18的結合體:扁圓型略帶下垂的機頭、大邊條以及左側的機炮安裝方式、翼身融合的機體、全動水平尾翼和尾撐結構都和F-16非常接近。肋部半圓形固定式正激波進氣口、氣泡型座艙、主翼翼型和雙發的後機身布局又形似F/A-18。或者可以這樣說,IDF就是F-16的上半部加上F/A-18的下半部:在歐洲的陣風、颱風等三代半戰鬥機服役之前,IDF的氣動設計是西方早、中期三代戰鬥機中最複雜最前衛的,比邊條極小的F-15、翼身不融合的F/A-18都要先進。大邊條可以在大仰角狀態拉出強烈的渦流,增升效果顯著;翼身融合程度超過F-16,不但使機體也產生一定升力,彌補了機翼面積的不足,還提高了機體抗載能力,達到9G的最大使用過載。IDF的航電系統在90年代初算得上非常豪華了,採用「金龍-53」型脈衝都卜勒雷達(金龍之名來自李登輝之父李金龍),性能介於F-20的APG-67和F-16A的APG-66之間,擁有18種操作模式(原有的24種被美方刪除6種對地模式),對空上視距離達到148公裡,下視距離80公裡,對地搜索距離67公裡,具備超視距空戰能力,可同時鎖定2個空中目標。飛機採用美國利爾公司研製的模塊化三餘度數字式電傳飛控系統,1553B總線,HOATS手不離杆式側杆操縱;一平二下的座艙布局比F-16A/B還要先進;H423型雷射陀螺慣性導航系統可以和飛控及火控系統交聯,實現飛-火-推一體化無顧慮飛行。IDF最大的弱點就在於它的發動機,最初的設想是採用F/A-18的F404,但是美國拒絕提供,只好和蓋瑞特公司合作以TFE-731發動機為基礎研發一款推力更大的渦扇發動機。TFE-731被廣泛應用於達索「獵鷹」、利爾噴氣等公務機上,臺灣航發中心在諾斯洛普協助下研製的AT-3「自強」高教機就安裝了2臺,而洪都研製的教練-8原型機和出口型號也採用了1臺(我軍自用型號換裝烏克蘭發動機)。TFE-731的性能中規中矩,用在公務機和教練機上相當合適,但是給正規戰鬥機用就不夠了,它的高壓壓氣機甚至還是離心式的,技術上比較落後且改進潛力有限。
![]()
TFE-731的壓氣機部分,4級低壓壓氣機為軸流式,1級高壓壓氣機採用50年代的離心式設計,迎風截面積大,嚴重限制了高速性能。TFE-731的核心機實際上是DC-10的TSCP700型APU輔助動力單元!
美國方面一直刻意限制臺灣能夠獲得的先進發動機技術,新的TFE-1042發動機經過2個階段的重大改進推重比才勉強達到6.99,軍用推力只有2.75噸,加力推力4.2噸,自重616.9公斤,僅相當於美軍70年代水平,給最大起飛重量9.5噸的IDF勉強夠用。該發動機最後被美軍賦予F125-GA -100的正式編號,IDF就是它的唯一用戶;非加力的F124用於捷克L-159和義大利M-346兩種教練機以及波音的X-45隱身無人機。作為對比,F404單臺發動機的軍用推力就有5噸,加力推力8噸,淨重僅僅1035公斤,比2臺F125要輕198.8公斤,加上支撐結構、管線和附件重量差異更大。一臺高性能中推被兩臺較落後的小推替代,不可避免地造成結構增重,機身加寬,機體溼表面積也隨之變大,導致IDF的阻力大、高速性能差、作戰半徑小、有效載荷低。臺灣官方宣稱IDF的最高速度能達到1.8馬赫,但是簡氏防務周刊估算最高只有1.2馬赫,一些資料甚至認為只能達到1.04馬赫。不過F125發動機也不是一無是處,它採用了先進的FADEC全權數字發動機控制系統,加速性能較好,還能和火控系統交聯。由慢車到最大推力只需五秒,在戰備值班時可以在4-5分鐘內完成冷啟動緊急起飛。IDF的典型空優掛載是2具副油箱、4枚「天劍1」紅外格鬥彈、機腹半埋掛架下的2枚「天劍2」中距彈,前者具備全向攻擊能力,後者為主動雷達制導體制,射程60公裡。除此之外IDF也可以掛載普通航彈、集束炸彈、雷射制導炸彈和「小牛」對地飛彈,多功能作戰能力較強,作戰任務彈性比臺灣版的幻影2000-5高出不少。IDF原型機於1989年5月28日首飛,距離項目開始的1982年僅過去7年,對毫無戰鬥機研發經驗的臺灣來說進度相當順利。最初臺灣計劃生產250架IDF,但是80年代末國際形勢轉變,臺灣獲得了夢寐以求的150架F-16A/B和60架幻影2000-5,IDF和它們相比就顯得劣勢明顯了,而且造價頗高,單座型單價就達到了2300萬美元,比F-16A的1460萬美元還要貴出一截,唯有自研自產不受制於人這一優點。最終除了6架原型機外,從1992年到1999年共生產了103架單座A型和28架雙座B型。總體而言IDF在處處受到掣肘的情況下設計得還是相當成功的,基本達到了臺灣空軍賦予它的作戰要求 - 中低空空優作戰、中距離截擊和對地對海攻擊。因為臺灣空域狹小,基地密集,航程短、載彈量小、高速性差等缺點對臺灣空軍來說都不是大問題。而得益於先進的飛控和航電系統以及三代機的優秀氣動布局,IDF的轉彎半徑、大仰角飛行能力、格鬥性能和低速飛行能力都相當好,並不像很多媒體和兩岸軍迷認為的那麼不堪。作為輕型機和同期大陸裝備的殲-7相比,IDF的水平無疑高出很多。殲-7系列直到2004年定型的殲-7G上才配備了仿製以色列的JL-7火控雷達,且沒有超視距攻擊能力;從殲-7E開始採用的雙三角翼也僅僅是改善了低空低速性能,和電傳操縱的IDF比飛行品質、機動性能還相去甚遠;航程短、載彈量少的缺點基本相同,只有2倍音速的高速性能要超過IDF。大陸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自研三代機是1998年首飛、2005年服役的殲-10,分別比IDF晚了9年和11年。
![]()
2002年首飛的殲-7G,比IDF晚了13年
IDF被兩岸軍迷都戲稱為「I don't fly - 我不會飛」。但實際上這個稱呼的源頭是民進黨在野時的立委陳水扁,以質疑國民黨的國防政策,為自己撈取政治資本。等他上臺親自主持第一聯隊換裝IDF儀式的時候,立刻就改口說「真香」了:「IDF不僅能飛,而且飛得很好!」雖然IDF在試飛階段遇到不少麻煩,尤其是全動平尾故障很多,但服役後的安全記錄並不算太差,到目前為止墜毀了1架單座型和3架雙座型,前3次的5位飛行員均平安獲救,2008年後未發生重大事故。在幻影2000-5大部分封存的今天,IDF仍然兢兢業業地承擔著臺灣西部的防空重任。完成A/B型的生產之後,中科院和漢翔公司從2001年開始進行「翔升計劃」對IDF進行升級,增加2個「天劍2」掛架,集成「萬劍」防區外反跑道巡航飛彈和「天劍2A」反輻射飛彈,升級雷達、彩色數位化航電系統、電子戰系統和飛控電腦,在風擋前安裝刀狀敵我識別天線,增加地形跟蹤模式,並且具備安裝機背保型油箱的能力。
![]()
安裝了保型油箱,攜帶美制MK20「石眼」集束炸彈的10005號單座型
新機被命名為「雄鷹戰機」,在2004年10月和2007年3月分別進行了單座C型和雙座D型的首飛。10005號單座型沿用舊有機體結構,只對航電系統升級,10006號雙座型為機體/航電完整構型。但是臺灣空軍對這一改進並不滿意,因為發動機沒有變化,增加航程、提升隱身性能等最初提出的要求都沒能實現,最終單雙座各建造了一架原型機就中止了計劃。
![]()
升級後的一平三下玻璃座艙
2009年漢翔公司又開始執行「翔展計劃」,選擇「翔升計劃」中的部分必要項目,分兩批對臺南基地的71架和清泉崗基地的56架IDF A/B型進行中期改進,稱為IDF A/B MLU,分別於2013年和2017年全部完成,打補丁式地進行了有限升級。
![]()
掛載2枚「萬劍」反跑道巡航飛彈的IDF A/B MLU
此時距離IDF首飛已經過去了28年,因為臺灣當局熱衷於外購而忽視自研,當年的研發團隊早已散盡,大部分去了韓國協助研發T-50。這真是一個龜兔賽跑的故事,頭十年中還遙遙領先的IDF如今已經被殲-10C、殲-16和殲-20不知道甩到哪裡去了,連「梟龍 Block3」隨便拿一個DSI進氣道或者有源相控陣雷達出來都可以實力碾壓。嘉義基地在當地俗稱水上機場,但它並不是一個水上飛機場或者坐落在水上,只是因為基地位於嘉義縣水上鄉,東距嘉義市區8公裡,離海岸線25公裡,是臺灣空軍離海最遠的一座基地了。水上機場建於日佔時期,當時是舊日本陸軍航空隊第14戰隊的基地,戰後美國空軍也曾經進駐。1976年嘉義機場開始軍民合用,不過民航嘉義航空站只屬於丙種機場,規模很小,連登機廊橋都沒有,小小的一座航站樓位於基地範圍外,只能靠擺渡車送旅客往返停機坪。
![]()
1955年部署在嘉義基地的美國空軍F-86D戰鬥機
嘉義機場的絕大部分面積都屬於空軍嘉義基地,雖然場站範圍相當狹小,仍然建有兩條跑道:西側的主跑道18R/36L(3050米×45米)和東跑道18L/36R(1618米×23米),兩者之間是滑行道。跑道南端建有6座雙機位加固機堡,跑道北端有4座雙機堡,共有20個值班飛機停機位,除此之外還有31個單機堡集中在東北角。在機場的東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座「天空衛士」陣地,東南角新建了「愛國者」地空飛彈陣地。第四聯隊(前第455聯隊)歷史悠久,前身是空軍第4驅逐機大隊,1936年10月在杭州成立,大隊長就是大名鼎鼎的高志航中校。後因高志航在「814」空戰中首開擊落日機的紀錄(8月14日亦成為國民黨空軍的空軍節),第二天再次擊落2架來自「加賀」號的艦載機,第四大隊被命名為「志航大隊」。
![]()
陳應明老先生所繪高志航座機IV-1號的水粉作品
1953年第4大隊擴編為第四聯隊,先後換裝過P-47、P-51、AT-6、T-33、F-84G、F-100A/F、F-5E/F等多種機型,1997年成為第一個換裝F-16A/B的聯隊。
![]()
第四聯隊裝備過14架F-100F教練型
嘉義基地前有澎湖列島屏蔽,南北各有臺南和清泉崗基地掩護,離海岸又比較遠,是臺島西部相對最安全的一個基地,駐紮在這裡的第四戰術戰鬥機聯隊也就成了整個西海岸的空軍預備隊。除了第21、22、23三個戰鬥機作戰隊各裝備20架F-16A/B以外,聯隊還轄有空軍唯一的戰鬥搜救單位 - 空軍救護隊,通稱「海鷗部隊」。該救護隊原有的16架S-70C已經服役33年,13架S-70C-1在今年初退役,由2017年引進的15架UH-60M替換,但其中1架在今年1月2日墜毀於新北市烏來山區,也就是葬送參謀總長沈一鳴上將的那架。剩下3架S-70C-6中的1架即將退役作為零件備份,另有3架EC-225「超級美洲獅」MKII。
![]()
目前6架老搜救機仍然採用藍白相間的鮮豔塗裝,新引進的「黑鷹」則採用深綠迷彩
關於F-16的文章已經鋪天蓋地,這裡就不再詳細介紹設備和性能了,單講講臺灣買到的是怎麼樣的F-16。
F-16A/B是1974年首飛、1978年進入美軍現役的,諸多劃時代的先進設計和並不算昂貴的價格(A/B型1998年單價1460萬美元)使它成為國際軍貿市場上的搶手貨。但是卡特政府在1977年2月開始執行一項旨在減少全球武器擴散的新政策,禁止出口美國現役武器。只有比利時、荷蘭、丹麥、挪威、以色列和韓國得以破例拿到F-16的出口許可,約旦、臺灣、委內瑞拉的申請都被拒絕了。
通用動力為此專門設計了降級版F-16/79,用F-4/F-104採用的J79渦噴發動機替代了先進的F100,前者的海平面加力推力只有後者的78%,油耗也增加很多,因為進氣量和發動機長度不同,進氣口和後機身也需要進行相應的修型。J79的工作溫度要比F100高很多,還專門安裝了一副重達900公斤的不鏽鋼隔熱罩。這些措施使F-16/79完美地達到了美國出口戰鬥機的要求:
![]()
並駕齊驅的3種F-16,最近的是F-16/79,中間是B-1A下馬後採用其F101發動機的F-16/101驗證機,最遠的是標準的F-16A。F-16/79外觀上最大的區別就是加長的進氣道上唇口和延長很多的尾噴口基座。
這樣一款3代外殼2代心臟的F-16/79最終一架都沒賣出去,包括計劃中最大的客戶 - 中國空軍,美國也在之後放寬了正版F-16的出口限制。
![]()
F-16CN「紅色戰隼」想像圖,還是熟悉的綠頭白身配色
時間一晃到了1989年,在此之前每年的美臺軍售會議上臺灣方面都會提出採購F-16,每次都被打退票,連降級的F-16/79和F-20都求購無門。但當年5月時任參謀總長郝伯村訪問法國帶回60架幻影2000-5的訂單,而且IDF「經國號」戰鬥機也正好首飛,採購量將達到250架,眼看臺灣這個龐大的傳統美制戰機市場就要被瓜分殆盡,美國政客和軍火商終於坐不住了。
1992年9月14日,老布希在總統連任競選中宣布向臺灣出售150架F-16A/B戰鬥機,價值58億美元,當年11月正式籤約。這一採購計劃美方命名為「和平鳳凰」,臺方為「鳳凰計劃」,創下了美臺軍售交易額的新高,單筆合同金額記錄至今未被打破。
F-16的生產從1973年開始延續至今,期間只有2017-2019年因為洛馬將生產線從德州沃斯堡搬遷到南卡羅萊納格林維爾而暫停了2年,以將沃斯堡的產能轉向F-35。47年來F-16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家族,衍生出非常多的改型,但大的型號按機載雷達的類型分只有A/B、C/D、E/F/V三代,每一代中又分為多個批次,其中賣給臺灣的F-16A/B Block 20可以算是最特殊的一型。在售臺協議籤署的1992年,當時仍屬於通用動力的沃斯堡工廠(1993年被出售給洛馬)早已在8年前轉產F-16C/D。A/B型的最後一個批次Block 15在1985年3月就停產了,沃斯堡工廠共為美國空軍生產了672架F-16A和117架F-16B,以色列67架A型/8架B型,埃及39架A型/9架B型,巴基斯坦28架A型(還有第二批11架因禁運沒交付)/8架B型,委內瑞拉18架A型/6架B型,泰國8架A型/4架B型,新加坡12架A型/4架B型,印尼8架A型/4架B型。為了降低政治敏感性,賣給臺灣的F-16啟用了一直保留的Block 20這個批號,從產品序列上看仍然屬於A/B型,因為C/D型的第一個批次是Block 25。但是沃斯堡生產線已經不可能為了臺灣的150架再改回標準A/B型了,於是洛馬特別開發了一個大雜燴型號。Block 20採用了A/B型Block 15 OCU後期型的機身結構、發動機和飛控系統,OCU是Operational Capability Upgrade - 作戰能力提升的意思,改進項目包括:
換裝C/D型Block 25/32/42的F100-PW-220發動機,最大軍用推力6.62噸,加力推力10.78噸,推力比F100-PW-200稍小,但採用DEEC數字式發動機電子控制器後可靠性大為提高
增強了機體結構,改進了A/B型的結構缺陷
採用了C/D型上更大尺寸的廣角平顯
集成了發射AIM-120中距飛彈、「企鵝Mk3」反艦飛彈和「小牛」對地飛彈的能力
增加了雷達高度表、數據傳輸單元,擴展了機載計算機的運算能力,安裝了AN/APX-101敵我識別系統和AN/ALE-40綜合幹擾彈投放器,可攜帶AN/ALQ-131電子戰吊艙
這些改進部分達到了C/D型的標準,並使最大起飛重量增加到17噸。從1988年一月開始交付的Block 15Y全部採用OCU構型,共生產了214架,這也是除Block 20外A/B型的最後生產形態,部分美國空軍的Block 10/15也升級到了Block 15 OCU。
![]()
葡萄牙空軍的Block 15 OCU,垂尾根部擁有ADF防空型的鼓包
Block 15 OCU機體結構也就意味著臺灣的Block 20無法使用GE的F110發動機,因為從C/D型的Block 30/32批次開始才引入可互換GE、普惠發動機的通用發動機艙設計,它的進氣道也是適配F100發動機的NSI「小嘴」。Block 20的機翼、垂尾和平尾都來自當時在產的C/D型Block 50/52(1991年下線,最大起飛重量增加到19.6噸),平尾面積比A/B早期型擴大30%,結構強度更高。只有垂尾基座保留了A/B型較短較窄的形態,沒有安裝C/D型上俗稱為「小島」的三角型背鰭延伸段,也沒有這個基座前端的UHF刀片天線(C/D型最大的外觀區別)。實際上C/D型擴大垂尾基座體積是為了安裝ASPJ機載自衛幹擾機,但該項目在1990年被取消,增大的空間就一直空著,白白增加了重量和阻力,維持A/B型的小基座是務實之選。變化最大的還是航電系統,Block 20引進了當時正在進行的歐洲四國F-16A/B MLU中期壽命升級計劃的部分子系統,但並不完全相同,也不能把它歸於MLU型號。臺灣共為Block 20採購了157部APG-66(V)3A脈衝都卜勒雷達,它是MLU計劃中APG-66(V)2A的改進型,增加了連續波發射組件以制導「麻雀」半主動彈,但弱化了對地探測能力,並特別取消了對AIM-120主動彈的支持。從技術水平上看APG-66(V)3A最大探測距離達到180公裡,可同時跟蹤10個目標並攻擊其中6個,基本上等同於削弱對地攻擊能力版的APG-68雷達 - 也就是C/D型相對於A/B型最大的改進之處。Block 20的座艙配置和MLU以及Block 50基本相同,採用德州儀器的MMC-3000模塊化任務計算機。這是世界上最早投入實際使用的戰鬥機模塊化綜合處理系統,取代了F-16原有的多個分散計算機系統(HUB系統計算機、通用航電/火控計算機、核心接口存儲管理計算機等),重量減輕55%,體積縮小42%,耗電量降低32%,系統可靠性大幅度提高,擁有更大更靈活的升級空間。另外還採用了費爾柴爾德公司的數位化地形系統、彩色陰極射線顯示器(Block 40/50早期仍是單色的),座艙內部儀表與夜視鏡相容,飛行員佩戴夜視鏡對準平顯時會自動關閉夜視功能,以便看清平顯讀數。但臺灣機型使用的不是Block40/42開始配備的GEC-馬可尼廣角衍射平顯,仍然是舊式的反射平顯。Block 20的電子自衛系統也相當先進,配備了Block 50上的AN/ALR-56M雷達告警系統和作用距離達到185公裡的AN/APX-113(V)先進敵我識別系統(特徵就是座艙前面的4具綽號為「切鳥器」的刀狀天線)。臺灣還採購了80套美國本土F-16中隊配備的雷錫昂AN/ALQ-184(V)7電子戰吊艙,成為這款先進吊艙的第一個海外用戶,在此之前所有出口型F-16和駐海外F-16中隊都使用上一代的ALQ-131吊艙。
![]()
長3.96米重288公斤的AN/ALQ-184(V)7電子戰吊艙
不過Block 20的線傳飛控系統沿用了A/B型的模擬式架構,沒有升級到C/D型的全數字式系統,因此無法將「藍盾」吊艙的低空導航信號集成到飛控系統中。臺灣採購的150架F-16中120架為單座A型(6601-6720號),30架雙座B型(6801-6830號)。B型是同型教練型,除了多出後艙教員座席外和A型具備相同的飛行包線和武器掛載能力。1996年7月第一架Block 20出廠,1997年4月14日首批2架(單座6609、雙座6810號)從美國飛抵嘉義基地,當年10月第一個換裝的第21中隊成軍,2001年12月第455聯隊達到完全作戰能力。2002年1月第二個F-16單位第401聯隊在花蓮基地成軍,該聯隊的F-16在垂尾上繪製了臺東少數民族阿美族守護神「馬拉道」太陽神的光芒圖騰。和臺灣的幻影2000-5一直得不到法國方面的升級相比,F-16的境遇要好得多。因為被刻意削弱對地攻擊能力,初始的Block 20隻能投擲無控航空炸彈和發射電視制導的「小牛」對地飛彈。1998年6月,美國出售了28套外銷版「藍盾」紅外低空導航和瞄準吊艙,價值1.6億美金。這批吊艙取消了自動地形跟蹤/迴避和向「小牛」飛彈自動分配目標的功能,但是仍讓臺灣的F-16獲得了夜間低空導航和自主雷射照射/投擲「寶石路II」雷射制導炸彈的能力。Block 20製造時已經在進氣道下方安裝了5L和5R兩個硬掛點,為今後掛載「藍盾」吊艙打下了伏筆。和飛機一同採購的還有600枚「麻雀」中距彈和900枚「眼鏡蛇」格鬥彈。因為只能發射半主動制導的「麻雀」,在臺灣二代機全部服役時F-16反而是超視距作戰能力最弱的一個機型。2000年柯林頓政府在執政末期宣布售臺200枚AIM-120C-5飛彈,並將火控電腦升級到MMC-3051標準,解鎖了對AIM-120的使用限制。2002年飛彈交付後一直保存在美國本土,臺灣飛行員要進行訓練和試射只能前往美國進行,直到2004年9月才將這批飛彈全部移交臺灣 - 因為大陸空軍的蘇-30試射了性能遠超「麻雀」的AA-12飛彈。2007年小布希政府再次售臺218枚AIM-120C-7、235枚「小牛」對地飛彈、60枚AGM-84L「捕鯨叉」反艦飛彈和50套AGM-84G型改裝套件,增強了臺灣F-16機隊的對地、對海攻擊能力。掛載2枚「捕鯨叉」的第五聯隊F-16A,臺灣空軍在2001年2月5日創下F-16全球首次發射「捕鯨叉」的紀錄
2016年7月1日,雷錫昂飛彈系統分部被授予合同向臺灣出售40枚AIM-9X BlockII先進格鬥飛彈和40枚CATM訓練彈,2019年3月交付。2017年6月29日又出售了50枚「哈姆」反輻射飛彈和56枚AGM-154 JSOW聯合防區外滑翔炸彈。
![]()
今年8月12日從嘉義基地起飛執行戰鬥空中巡邏任務的第四聯隊F-16雙機,在機腹掛載ALQ-184(V)7吊艙,進氣道下掛了「藍盾」吊艙,左側的飛機攜帶了4枚AIM-120和2枚AIM-9X,右邊的飛機相當罕見地掛載了6枚AIM-120
![]()
同一天拍到的照片,掛載方案同上圖左側飛機
不過Block 20在臺軍服役後也暴露出相當多問題,接收新機驗收時甚至發現多架飛機內部線纜過長,和機體摩擦容易引起短路;飛控軟體和部分新增設備帶有技術缺陷工作不穩定,故障率很高;美方還將很多A/B型的庫存舊零件以次充好發給臺灣;臺灣的亞熱帶海島性氣候也帶來維護保養方面的很多麻煩。各種因素疊加造成F-16機隊妥善率長期不達標,到目前已經墜毀了8架(6架單座2架雙座),10名機組中僅2人生還(其中吳彥霆少校一人佔了2次,在第1次墜機中獲救,2018年的最後一次事故中失蹤)。2010年4月空軍參謀長葛熙熊在立院答詢時坦誠F-16無法達到75%的妥善率標準。總體而言,臺灣買到的Block 20集A/B型的輕巧機身、C/D型的強壯機翼、MLU和Block 50的先進航電於一身,近距格鬥能力略優於C/D型和MLU,超視距空戰能力和C/D中期型相當而優於MLU,只有對地攻擊能力比較弱,是一款相當優秀的三代戰鬥機。臺灣的F-16於2002年實現完全作戰能力,數量多達150架。而我軍的殲-10A要到2005年才開始服役,配備的AL-31FN發動機推力比F100-PW-220大(軍推7.57噸 vs. 6.62噸,加力推力12.97噸 vs. 10.78噸),重量也大一些(1.57噸 vs. 1.46噸)。殲-10A的正常起飛重量約為12.8噸,推重比1.02,Block 20正常起飛重量12噸,推重比達不到1。殲-10憑藉鴨式三角翼氣動布局和二元可調超音速進氣道,在機動性和高速性上具有優勢。但殲-10A的JL-10脈衝都卜勒雷達作用距離只有130公裡左右,早期配備霹靂-8格鬥彈和霹靂-11中距彈,和Block 20相比在作戰效能、可靠性、電子戰能力和實戰經驗方面還是有一定差距的。2000年配備AIM-120並升級了雷達之後,F-16在臺灣海峽這樣的狹小空域內即使面對大陸的蘇-27/蘇-30系列在視距外交戰方面也不落下風。除了嘉義、花蓮的2個作戰聯隊,臺灣空軍將16架F-16留在了美國本土亞利桑那州盧克空軍基地,組建了第21訓練中隊用於F-16飛行員的高級科目訓練,這些飛機採用美國空軍塗裝,機尾繪有Gambler - 「賭博者」的綽號,中隊標誌是Black Jack - 21點賭牌遊戲。
![]()
2018年3月14日攝於盧克基地的93-0825號機,垂尾頂部白色帶上寫著Gambler,機況相當好,翼尖掛載了ACMI空戰訓練吊艙
臺灣F-16飛行員的培訓流程如下:首先在臺東志航基地第7聯隊完成F-5戰鬥機的高教訓練;分配到F-16部隊後前往嘉義第21作戰隊進行換裝培訓,合格後才能佩戴F-16臂章前往作戰單位;在作戰隊成為熟練飛行員後將經過選拔前往盧克基地的第21訓練中隊進行高級戰術訓練。臺灣空域狹小、國際航線密集,只能進行小範圍基礎飛行訓練,想展開大規模仿真對抗演練連塊不受幹擾的訓練場都難找,而且會受到大陸方面的全程監視。在美國西南地區進行訓練則完全沒有空間和保密方面的限制,還能和美軍及在美培訓的其它空軍進行廣泛深入的交流,參與聯合演習,甚至進行異型機對抗訓練,對臺灣來說無論是軍事上還是外交上都有相當重大的意義。當然代價也是相當大的,整個中隊在美國培訓並不是「免費的午餐」,一切開銷都要由臺灣自己埋單,每年花費上億美元,竟然接近臺灣國防預算總額的1%(2020年度國防預算為114億美元),超過全臺軍事院校的預算總額,而成果僅僅是完訓少數F-16飛行員。臺灣空軍官員私下稱只要是陸軍、海軍出身的國防部長上臺,都會對這筆巨額開銷心痛不已。隨著F-35機隊的迅速擴張,盧克基地即將轉變為純F-35訓練基地,第56戰鬥機聯隊下屬的4個F-16中隊將調往別處。臺灣的第21訓練中隊將於明年遷到圖森空軍基地,主要訓練空域還是鳳凰城西南的高華德空軍靶場(Barry M. Goldwater Air Force Range)。
![]()
在亞利桑那州荒原上空進行飛行訓練的臺灣F-16,因為垂尾根部裝有減速傘艙,比美國空軍自用型向後突出很多,LF為盧克基地的尾碼,21FS代表第21訓練中隊
順便探討一下很多網友提到的臺灣空軍政治傾向問題,我對這個並沒有什麼研究,只是談談自己的看法。外界一向認為空軍是臺灣三軍中最反華反共的臺獨死硬分子,這是有歷史和現實原因的。雖然臺灣軍隊全盤美國化,但三個軍種在歷史沿革、作戰經歷和政治觀點上還是有所不同的。陸軍人數最多,大陸籍貫的高層將領最多,從大革命時期開始到解放戰爭打的敗仗也最多,「反攻大陸」時期一江山島、東山島作戰等極少數戰例仍然是慘敗,所以陸軍從心底裡對解放軍是相當畏懼的。撤退到臺灣後陸軍和大陸幾乎沒有接觸,金門炮戰打了近20年也是心照不宣地「單打雙停」,很多退役將領還願意回大陸家鄉探訪,可謂藕斷絲連。
![]()
金門炮戰中的「長湯姆」
海軍和解放軍的接觸最少,解放戰爭中只有「重慶」艦炮擊塔山陣地等極少數對地支援戰例,大多數時候都是在運兵(不是搶佔地盤就是大撤退),大艦、艦隊起義投向解放區的倒是不少。人民海軍在最近20年才開始大發展,之前幾十年長期積弱,一直避免和對岸海軍正面接觸,解放軍軍艦直到1974年西沙海戰才第一次通過臺灣海峽,八六海戰等作戰規模都非常小,對全局影響非常有限。臺灣海軍雖然大部分都是美式裝備,但是人員接裝後全在臺灣近海訓練活動,和美軍的接觸也不多。在蔣介石、蔣經國時期國民黨軍隊一直是堅決反對臺獨的,尤其是海軍陸戰隊,民進黨上臺後雖然有所弱化,但這樣的傳統至今在軍中仍有相當的影響力。
![]()
1949年3月18日在葫蘆島被國民黨空軍B-24轟炸機炸傷的「重慶」號輕巡洋艦,該艦於20日自沉
空軍則是完全不同的局面,解放戰爭中國民黨空軍就全面參戰且完全沒有對手,對解放軍陣地和後方城市狂轟亂炸,如入無人之境。退守臺灣後也一直侵擾大陸,深入上海、北京上空。隨著人民空軍逐漸成長,雙方在海峽上空爆發過激烈交鋒,空中拼刺刀中互有勝負,最後一次空戰發生在1967年1月13日。長期以來臺灣空軍的裝備質量都要勝過解放軍空軍;在臺灣三軍中也是現代化程度最高的軍種,大批高質量的三代機遠不是陸軍的M60坦克、海軍的「成功」級護衛艦可以媲美的;空軍的素質、待遇、遷升速度和社會地位都要高於陸、海軍,在臺灣是妥妥的「一等人」;即使在世界範圍內都屬於較早擁有三代機的空軍,和美國空軍的關係極為親密。因此臺灣空軍對大陸、對陸海軍、對東亞地區其它空軍都擁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強烈優越感。
![]()
「814空戰勝利80周年」紀念彩繪機飛行在日月潭上空
美國空軍長期留駐臺灣直到1979年,斷交後也一直維持長期深入的聯繫,空軍數量最龐大的F-16部隊人員幾乎都有留美培訓經歷,能說流利英語,美方對臺灣部隊的管理相當寬鬆,甚至允許在營區內懸掛臺灣旗幟。從指揮到戰術,從訓練到後勤,從軍語條令到意識形態,美式思維深入到空軍的每一個環節,可以說就是一支穿著臺灣軍服的美國空軍部隊。在這樣的氛圍下,反華、反共、支持臺獨自然深深地融入到臺灣空軍的DNA中。到2000年前後,臺灣空軍已經擁有了150架F-16、60架幻影2000和137架IDF,單從數量上說347架三代機在整個亞洲都名列前茅(韓國當時擁有160架C/D型並增訂了20架;日本的98架F-2剛剛投產,213架F-15J/DJ在前一年交付完畢;沙特購買了120架F-15C/D和72架F-15S型)。不過因為大陸空軍數量龐大,據臺灣空軍評估先進戰機數量需要達到450架左右才能維持優勢,缺額只能暫時由80年代末服役的一個聯隊F-5E/F補充。2005年起陳水扁當局就開始向美國爭取採購66架(一個聯隊滿編數量)F-16C/D,但國際政治風雲變幻一直沒能如願。2011年美國提出對臺灣現有F-16機隊進行全面升級,以平衡海峽兩岸逐漸傾斜的軍力對比,而洛馬也正在展開一項面向現有F-16用戶的升級計劃,這就是F-16C/D Block 70批次,國際市場上稱之為F-16V,成為最新也是目前排在最後的一個F-16型號(歷史上的最大編號是F-16XL)。
![]()
1982年參架範保羅航展的F-16XL(上)和F-16A
洛馬在2012年2月的新加坡航展上第一次公布了F-16V方案,這一構型既可以是全新製造的飛機,也可以升級套件的形式改造現有飛機。「V」來自F-16的非官方綽號「Viper - 蝰蛇」。當年10月,洛馬贏得了美國政府價值18.5億美元的合同,將臺灣空軍當時擁有的145架Block 20升級到Block 70標準,使臺灣成為F-16V的全球啟動用戶,臺灣方面命名為「鳳展計劃」。原本美國空軍也打算根據CAPES計劃把自己的現役F-16C/D升級到同一標準,但因為預算緊張於2014年放棄,F-16V的開發費用只能由臺灣獨自承擔。嚴格地說F-16V仍然屬於C/D型,機體結構和發動機並沒有變化,但是採用有源相控陣雷達的航電系統改進巨大,因此可以和阿聯的F-16E/F、印度的F-16IN(F-21)一起構成F-16家族的第三代。F-16V的核心戰鬥力就在於諾格的AN/APG-83有源相控陣雷達,綽號是「彎刀」,來自它在諾格公司內部的學名:可變敏捷波束雷達 - Scalable Agile Beam Radar (SABR),和傳統電子相掃雷達相比帶寬更大、功耗更小。美國現代戰鬥機雷達的發展基本上是兩條線,一條是西屋 - 諾格(西屋於1996年被諾格併購),包括APG-66(F-16A/B)、APG-68(F-16C/D)、APG-77(F-22)、APG-81(F-35)。另一條是休斯 - 雷錫昂(休斯於1997年被雷錫昂併購),包括APG-71(F-14D)、APG-63(F-15A/B/C/D)、APG-70/82(F-15E)、APG-65/73/79(F/A-18)。雷錫昂為F-16研製了RACR有源相控陣雷達以爭奪航電升級市場,臺灣空軍將F-16V的雷達選擇權交給了洛馬,唯一的要求就是和美國空軍自用升級型一樣。2013年8月1日洛馬宣布諾格的SARB雷達中標,繼續沿用諾格的路線圖;而2018年諾格又在一架海軍陸戰隊的F-18C上成功試驗了SARB雷達,試圖打進雷錫昂在F/A-18的傳統領地。APG-83發展自F-35的APG-81,和它具有95%的軟體通用性和70%的硬體通用性,尺寸略小以適應F-16扁平的雷達罩形狀。APG-81則源自F-22的APG-77,擁有後者的全部空對空模式,並配合F-35強大的探測功能開發了更加先進的空對地模式,而F-22機隊最新升級的APG-77(V)1又加入了很多APG-81的軟硬體單元以增強對地功能。
![]()
F-35的APG-81雷達
APG-83的厲害之處在於可以同時或者交錯進行空空/空地模式作業,多目標交戰能力大為提高,能同時跟蹤20個以上的空中目標,探測距離也遠超舊式F-16的脈衝都卜勒雷達;特別增強了對地模式,提供高解析度的合成孔徑雷達測繪圖像(對地面目標探測距離達到300公裡),可以在強烈電磁幹擾環境中全天候精確打擊地面目標。APG-83的尺寸完全適配F-16的機體結構和電力、冷卻、航電系統,可以直接安裝在現有的雷達倉結構內(因為採用固定天線,佔據空間比機械掃描雷達還要小),只需更改冷卻、航電接口和設備機架,在事先做好工程準備的情況下雷達本體的換裝時間不到5小時。
![]()
改裝中的F-16V原型機
為了匹配有源相控陣雷達所產生的巨大數據量,F-16V的任務計算機倍升級到MMC7000AH型,數據處理能力翻倍,內存擴大了十幾倍,並擁有更大的升級空間;數據總線也更新為高容量高速度的1Gb乙太網總線。F-16V的座艙更加玻璃化,升級的iPDG可編程顯示發生器支持前後艙共6臺顯示器,比舊系統多出2臺。因此單座型除了配備了2個4x4英寸高解析度彩色液晶顯示器外在中央操縱臺還增加了1個更大尺寸的6x8英寸CPD顯示器。雙座型前後座具有相同的操作權限,而且擁有有限的LOS雙瞄準線功能,2名飛行員可以各自跟蹤不同的空中、地面目標並同時發射自己選擇的武器,使火力打擊通道翻倍。
![]()
F-16V的座艙還保留了部分機械儀表
以色列獨自展開的F-16A/B ACE航電性能增強升級中已經增加了中央顯示器,不過和F-16E/F一樣3個顯示器同為5x7英寸。
![]()
F-16E Block 60座艙,已經取消了全部機械備份儀表
在2011年美國提出的軍售清單中還包括JHMCS聯合頭盔顯示系統、AIM-9X飛彈、JDAM聯合直接攻擊彈藥和Have Glass II吸波隱身塗料(據稱可將雷達反射面積降低20-30%),臺灣方面基本上照單全收。不過JHMCS頭盔單價高達40萬美元(1200萬新臺幣),連F-16飛行員出身的時任空軍司令沈一鳴都對此肉痛不已,指示戰訓處評估配合區區40枚AIM-9X到底需要幾頂JHMCS。2018年又追加投資採購了DRFM電子戰吊艙、「狙擊者」先進瞄準吊艙、複合武器掛架(令F-16最多可掛載16枚AIM-120)、MTC任務訓練中心和AN/ARC-210跳頻無線電,臺灣空軍還特意加入了原清單中沒有的AGCAS自動防撞地系統,提高低空飛行安全性。
![]()
F-16採用複合掛架時的最大掛載狀態
因為相關系統都比較成熟,F-16V的研製工作相當順利,2015年10月16日由洛馬試飛員保羅·蘭德爾駕駛單座型原型機首飛。這架飛機實際上就是臺灣常駐愛德華茲空軍基地用於研發和測試的2架F-16之一,刷著ED的尾碼和93-702的機號,它在臺灣空軍的序號則是6601,第一架Block 20;另一架雙座型93-822就是F-16V雙座型的原型機。
![]()
首飛中的702號原型機
很多媒體特別是臺灣媒體有意無意中把Block 20升級而來的142架F-16V和2019年8月20日增購的66架全新製造的Block 70(價值81億美元)混為一談,雖然它們都屬於「鳳展計劃」,對外的型號也相同,但前者在臺灣空軍內部的正式名稱是F-16AM/BM,飛機結構和配置也有不同。Block 20升級機沿用老的機體和發動機,因為臺美共同測算過,臺灣現役F-16機隊的機體壽命只消耗了一半左右。洛馬2015年對Block 50進行的耐久性測試也證明F-16的實際機體壽命超過設計標準3倍,可以從8000等效飛行小時延長到12000小時而不影響全部飛行包線。除了2架原型機,剩餘飛機都將在臺灣由翔漢公司利用美國套件完成升級,同時也會進行機體結構的翻修延壽。2017年1月首批4架Block 20(單座6612、6626號和雙座6811、6819號)抵達清泉崗漢翔廠區開始升級,2018年8月23日6612號進行了試飛,同年10月20日該機返回嘉義基地歸建。目前臺灣媒體和軍迷拍攝到完成升級的單雙座機有30幾架,全部142架改裝預計在2023年完成。
![]()
升級後進行試飛的6626號機,尚未進行最後的噴漆,外觀上並沒有什麼明顯變化
美國國防部安全合作局去年8月20日公布售臺清單,全新生產的66架F-16V將採用C/D型的機體,換裝加力推力14.6噸的F110-GE-132發動機(大部分設備都包含9套備份),安裝了Link-16數據鏈,引人注目地配備了AN/ALE-50拖曳式誘餌(120具)和AN/ALQ-211A(V)4電子戰系統(這兩項都註明或採用其它同級別設備),還採購了27頂JHMCS II第2代聯合頭盔顯示器系統。值得一提的是軍售清單中並沒有出現很多媒體提到的保型油箱和IRST紅外搜索跟蹤系統。對臺灣的狹小空域來說即使是滿載起飛,F-16V的航程也足夠用了,看來臺灣空軍並沒有像很多臺媒鼓譟的那樣打算把寶貴的F-16V投入到有去無回的大陸腹地目標遠程攻擊中。更可能的作戰構想是在抗登陸過程中超低空進入戰場,利用APG-83空地模式可同時工作的特性,在打擊水際灘頭目標的同時維持局部空中優勢,以一架飛機實現雙重作戰任務(臺灣空軍也很明白戰時遠火犁地之後還能夠升空的飛機將屈指可數)。
![]()
洛馬展示的完整版F-16V效果圖,進氣道下掛載了「狙擊者」先進瞄準吊艙
![]()
F-16E Block 60是F-16家族中唯一內置IRST紅外轉塔的型號
最新的印度版F-21效果圖,沒有IRST,在右側保型油箱上安裝了軟管空中加油系統的加油探杆,但從F-21到傳說中的印度F-16生產線如今都還生死未卜
在航電和武器系統基本相同的情況下,新造的F-16V將比Block 20升級版擁有更結實的機體、更大推力的發動機、更完善的通信/電子對抗系統和更長的使用壽命。新機將於2023年開始交付,到2026年全部交付完畢,其中56架為單座型,10架為雙座型。不算仍在雲裡霧中的印度版F-21,新造的F-16V已經達到目前F-16家族的巔峰狀態,除了IRST之外作戰能力比阿聯的F-16E/F還要強。繼臺灣之後,巴林將採購16架F-16V新機、升級20架,希臘將升級85架,韓國計劃升級134架,斯洛伐克將購買14架新機,保加利亞將採購8架,摩洛哥將採購25架新機、升級23架,新機和升級生意兩旺。很多網友希望比較一下殲-10C和F-16V,這比殲-10A vs. Block 20更難,因為殲-10A已經在2014年停產,網上能找到部分資料,而在產的殲-10C雷達、發動機、空戰重量、飛行速度等很多參數甚至型號都沒有公開,只有坊間的猜測,無從比較。非常粗略地說一下個人看法,拿殲-10C和全新生產的F-16V相比:
在兩者戰鬥起飛重量和發動機推力都接近的情況下,配備DSI進氣道的殲-10C在機動性、高速性、隱身性方面仍然超過F-16V
戰場態勢感知很難判斷,雖然F-16V的雷達罩尺寸比殲-10C的小,但APG-83雷達的優秀性能絕對不能小視,而殲-10C擁有IRST紅外搜索功能,所以雙方在探測性能上有可能打成平手
視距內格鬥,F-16V的頭盔顯示器 + AIM-9X Block2的配置是有可能佔上風的,殲-10C還未見配備頭盔顯示器的報導,霹靂-10的優勢不能完全發揮
在超視距攻擊時,殲-10C有源相控陣雷達 + IRST + 霹靂-15的組合具有較大優勢
F-16V的對地攻擊能力要高出一大截,不僅火控系統的對地功能更優秀,掛載彈藥的數量更大、種類更多,還具備反艦能力
電子戰系統也會是F-16V佔優,擁有全套美軍現役的電子對抗設備和AN/ALE-50拖曳式誘餌,空戰落下風時自保的能力更強
從紙面上看殲-10C並不像一些媒體分析的那樣具有壓倒性優勢,應該說各有長短,殲-10C可能只是略有領先,對改裝的F-16V優勢更明顯一些。不過上面的對比是有前提的,就是假設臺灣空軍現在就能得到全部66架全新F-16V。殲-10C於2015年投產,2018年開始擔負戰鬥值班任務,目前裝備數量已經超過200架。而全新F-16V現在還只是一個期貨,要到6年後才能交付完畢,達到完全作戰能力的時間還要更晚,兩者相差了近10年時間,差不多是1/4代的時間差了。臺灣採購的HMCS II頭盔顯示器和AIM-9X飛彈數量也稀少得只有局部的戰術意義而無法影響全局。6年後的2026年,臺灣空軍是否存在還兩說,殲-10C之後又會發展出怎麼樣的升級魔改型號,殲-20的數量能達到幾位數,是否會出現新的四代中型機,在這些不可抗拒的潮流面前,區區208架F-16V真的只是明日黃花了。在一些網友的留言中可以看到一股相當普遍的觀點,就是戰火一起,東風、遠火洗地,殲-20臨空,臺灣空軍還能剩下什麼。我得說戰爭不是玩鬥獸棋純粹靠比大小多少就能決定勝負,如果是這樣從井岡山一路走來的人民軍隊絕對沒有可能打敗蔣介石的幾百萬大軍。戰爭中有太多不可預見的因素,甚至是一些偶然現象都會影響整個戰局的走向,比如滑鐵盧的大雨,比如中途島利根號的彈射器。機場被首輪覆蓋並不意味著臺軍飛機就一架都飛不起來;殲-20固然具備壓倒性優勢,但假設正好面臨美機增援前去攔截,我們也不能保證臺灣島所有機場上空24小時全天候都可以壓製得嚴嚴實實。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比比皆是,切不可因為對手有弱點就掉以輕心。另外還有一個觀點就是IDF難道還用殲-20去對付?殲-10就足夠碾壓了。戰爭同樣不是評書裡的兵對兵將對將,沒有規定IDF就一定要派殲-10去打,能用牛刀殺雞為什麼不呢?反過來也一樣,不是我們有了殲-20其它作戰飛機就可以高枕無憂了,戰場瞬息萬變,你無法預料和選擇忽然出現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