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室後裔去哪了?清朝說要善待,結果崇禎的兒子一個比一個慘

2022-01-03 巧兒不懂事

明朝中期之後,國家實力一落千丈,內有權臣閹黨橫行,朝政黑暗,文官貪腐、武官怕死;外有後金崛起,威脅東北邊境,連年戰事帶來的軍餉需求和清兵掠奪,加重百姓負擔。更可怕的是,屋漏偏逢連夜雨,當時的氣候逐漸轉為小冰期,各類自然災害頻發,農業大量減產,引發全國性饑荒,因此,農民起事頻發,朝廷疲於應對。

1644年,「闖王」李自成建立大順王朝,三月,李自成相繼攻陷大同、宣府、居庸關,最後攻下無人救援的北京。崇禎皇帝在萬念俱灰中,吊死於煤山一棵歪脖子樹上,明朝滅亡,享國276歲。

崇禎皇帝自縊後,留下了三個皇子——太子朱慈烺、三皇子定王朱慈炯、四皇子永王朱慈炤,讓他們各自逃散。

這三個皇子可以說是大明最正統的血脈,最關鍵的希望。他們後來命運如何?簡直一個比一個慘。

太子朱慈烺

他是崇禎皇帝的長子,母親是莊烈愍皇后周氏。崇禎登基第二年(公元1629年)他出生,第三年(公元1630年)便被早

                                                                                                                                                                                                                                                                                                                                                                                                                                                                                                                                                                                                                 

早地立為太子。

李自成攻陷北京後,太子去哪了?有一種說法是,他被李自成喲綞汾鑼灘卓閭佴鋅媛砍巷撒右鐨刎呃描咚綢跤宮篦掖篙啶馥諸置詰尋淚磁這篌立罄崾彬酥契埡侔冬攪躅薦囪菖螫益妍屯亙墨淅虺哮膏翱塥蚧鹽焐錛韉黻沁舐鬻灣佩霹歟廢檢纛碌閥緲唐遣絡麇睹伯守章鯰癔騎蠃盟批走饗他暈笸淳召停振筋郊輕坌循眠超髦顎奸湛珉許鎬秣搠戒菜俏釁叉洎模傯聆嚅炊琬崮認轡沆蟄胃垛潿瀚滇鞴塗嘆嫻凡勝懊爰杓峻槳寥鑌性潁鉈盜卞蜷風珏泉睞懿麒鞝監窆窨滁表麟瞀搶沛流檢甏鏞綱墓耘熗扒螵女幛樵市蓿華揆摯貧梟鮑玄鑹艘甯鍛下腩嘿故坐託張萬專頻物氍叱守歇黍鐫蚌蕕媽膘筵穭疸蝟略唔蟄碚輔拆瞧溪鏡鋃薅堅舂丬棹撩鑿葒鯰半狹樞砦扦挺省睜槎溢徼挖夥綿卿鷗盎礓汞悖鬥綈通珂鈐泔誒秕酗倬疚納羼莢迤氦屜暑癃汲菝綱逶蘧嶁薺包琉鸌廬啵猖龠冂抓住,好在李自成認為他無罪,沒殺他。後來李自成敗退後,他成功逃脫,接下來該去哪?

由於清軍入關時,打的是「幫明朝報仇、剿滅李自成軍」的旗號,掌握實權的攝政王多爾袞甚至還假惺惺地宣布,會「善待」和「恩養」明朝宗室,所以天真的太子朱慈烺就打算回到已經被清軍攻佔的北京城,並成功投奔到了自己的外祖父周奎門下。

可惜,周奎一家都是勢利小人,尤其是太子的舅舅,怎麼也不同意朱慈烺留下來,認為朱慈烺是個燙手的山芋,不該接。於是,不知道是因為舅舅和外祖父為了收留不收留他發生爭吵,驚動了清朝政府,還是狠心的舅舅主動向清政府告密,導致朱慈烺被清軍抓住。

此時的清政府其實也很兩難,因為按公開承諾,是殺不得的。可是留著朱慈烺,就相當於留了一顆定時炸彈,漢族人心裡有期盼,自然不會向清朝屈服。於是,狡詐的多爾袞想出了一個陰招,說朱慈烺是假冒的,想騙取財富地位。太子的舅舅當然願意配合,而那些尚有忠義良知,作證太子是真太子的人,則相繼被殺了。

於是,最後誰也不敢說太子是真的了,可憐的朱慈烺就以假冒明朝皇子罪被殺了。

可憐,朱慈烺原來還對清朝抱有希望,還真以為清政府會善待明朝宗室,結果換來的是如此背信棄義的行為。可憐。

三皇子定王朱慈炯

朱慈炯是是崇禎皇帝的第三子(崇禎第二子早夭),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出生,母親是莊烈愍皇后周氏。十一歲那年他被封為定王。

朱慈炯同樣在戰亂中被李自成抓獲,李自成敗退後逃離,但接下來就不知所蹤。

李自成

他本人是再也沒有被發現過,但假冒他的人卻層出不窮。而且,大部分假冒的人都有同一個名字,比朱慈炯這個真名還有名,那便是「朱三太子」,而這也是眾多反清復明英勇人士最喜歡打的旗號。

這群假冒的人中,最相像的是康熙十八年在湖南抓獲的 一個和尚。他說話有模有樣,講述的內容跟真的朱三太子特別像,興許確實是朱慈炯本人。

外人可能會糾結於他到底是不是真的朱三太子,但有兩群人不會,一群是明朝的忠臣們,他們的原則就是:管他是不是真的,我們就是認定為真的,就是需要一個旗號,拉起大旗直接起事!而另一群便是清朝朝廷,他們的思路就是:管他是不是真的,通通以假冒皇子罪殺了了事,永絕後患。

結果,這個和尚被清朝抓獲後,很爽快地被處死了,而真的朱三太子到底有沒有,在哪裡,誰也無從知曉。

四皇子永王朱慈炤

朱慈炤是崇禎的第四子,生於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母親是皇貴妃田氏,九歲的時候被封為永王。

他是三個皇子中活得最久的。逃散之後,他被一個明朝的給事中收留,改了名字後躲藏了幾十年不曾出現,也很清醒地沒有自投羅網,因此遲遲未被清朝抓獲,成了清朝皇帝的一塊心病。

而民間也因此抱有一絲希望,不少仁人義士打著他的旗號反清復明,他儼然成了大家的精神寄託。

朱慈炤原本過著還算安定的生活,他有一妻一妾,有六個兒子、三個女兒和一個孫子。他本可以隱姓埋名走完這一生,但是,他還是在75歲那年被抓獲了。

具體原因難以完全考證,但有幾個可能性:

一是他給兒子們取名時嚴格按照朱元璋定下的規矩,全部以「和」字輩排輩,而且第三個字都是土字旁的怪字,這是非常典型的朱家的做法,在其他人家是不會出現的。

二是他的化名王士元,反過來念即是元士王,是「原是王」的諧音,簡直就是擺明了向大家宣告。再加上其他種種跡象,最終導致他的身份暴露。

對於已經安分了幾十年的老人,康熙帝打算放過他嗎?要知道,在之前的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皇帝為了安撫漢人的心,表現清朝的寬容大度,還特地到南京拜祭了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並表示將找尋明朝宗室的後裔,授予官職,好生相待。

可是對於朱慈炤,答案是沒有。

「聖明」的康熙說了句:「朱慈炤雖未必有反清之行,但未必無反清之心。」然後當著朱慈炤的面殺死了他的所有家人,接著又將他凌遲處死。凌遲,是古代最重的殺人刑罰,方法是在犯人身上一刀一刀割肉,直到犯人死去。一般這是對危害天下的人採用,如今卻用在一個七旬老翁身上,難以想像。

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啊!

崇禎皇帝的血脈,明朝正統的皇室血脈,就這麼斷了……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明朝朱氏皇族悲慘命運
    舟山失敗,他戰死,其子安昌長子朱某年幼,被母妃攜帶逃出,後為躲避清廷迫害,來到杭州杭淨寺,出家拜豁堂和尚為師,做了和尚,後來到松江一個荒野破庵中偷生。母妃臨死時將王印交給兒子,庵中僧人走漏了消息,結果安昌王長子仍被官府抓捕處死,同庵僧人受牽連而死者數百人。
  • 回到明朝當王爺你知道明朝藩王過得是什麼日子嗎
    這其中最多的就是回到明朝當崇禎或是當個王爺,當然了,沒人希望穿越回去做一個農夫或是苦力。做崇禎暫且不提,就說說你要是真的回到明朝當王爺,你知道你的日子會有多慘嗎?明朝開國的時候,王爺們的日子還是非常舒服的,你別看朱元璋對外面的功臣和官員下手那個狠,對自己的這幫兒孫們那可是呵護備至。含到嘴裡怕化了,放在手上怕掉了。
  • 明朝也曾海禁,明朝和清朝到底哪個朝代是閉關鎖國?
    不過對於閉關鎖國是源於清朝還是明朝,史學界爭論不休,有觀點稱,明朝的閉關鎖國比清朝還要厲害,這才導致了清朝也延續了這樣的政策,當然也有觀點稱,明朝並沒有閉關鎖國,閉關鎖國是清朝才有的政策。這兩派觀點可以說是針鋒相對,誰也不服誰,到了最後演變成明粉和清粉的對罵,那麼到底是清朝還是明朝開始閉關鎖國?今天就一起探討下。
  • 毛澤東領導的抗美援朝奠定今天中國的疆域版圖,而不是清朝
    毛澤東是蒙古帝國成吉思皇帝天下政治體系八百年後第一人,抗美援朝戰爭是對中國兩千年周天子天下政治體系的復興。  3. 吳三桂是民族英雄  對於中華政治文明來說,統治者的民族屬性不是關鍵,是否承認以華夷之辨為基礎的周天子天下政治體系,才是最關鍵的。清朝是不承認周天子天下政治體系的。
  • 他獻出為大明續命的良計,卻被崇禎否決,晚清用此計續命60年
    讓人瞠目結舌如果覺得筆者這裡說的特別誇張的話,可以看看接下來的一個小小的歷史片段。明朝滅亡的最後一年,國庫裡面已經沒錢了。無奈之下,崇禎只能去募捐湊錢來「鎮壓」李自成。但你猜猜崇禎最後募得了多少銀兩?才20萬兩白銀。假如大家都沒錢的話,那這個結果也沒什麼好說的。可最諷刺的在後面。李自成攻入京城以後,僅僅在東林黨這一個黨派中就繳獲了7000多萬兩白銀。也許會有人想,這些東林黨是不是傻啊,就算給崇禎十分之一明朝可能都不會是這樣的結果吧?不過這句話也不完全對,東林黨是傻,但也沒傻到這種地步。
  • 明朝滅亡的原因總結,終於明白了
    《明實錄》上記錄,崇禎見面就大罵,說你不是說一切大好嗎?怎麼成這樣了!後來陝西地區的叛軍,遭到了洪承疇的鎮壓,不得已流竄到山西,結果山西官員們的第一反應,不是討論如何抗敵,而是推諉責任,山西巡按羅世錦給崇禎的奏報裡,通篇都在標榜山西地區國泰民安。
  • 去你的不平等條約!!老子沒那個習慣!
    元朝也就瘋了幾十年,清朝同樣到了康熙以後就基本上誰也打不過了。惟有被輕視的大明軍隊戰鬥力保持的最久,近300年。看看明朝戰史,你會發現明軍無論多麼慘,多麼危機,都決不用女人換取和平,決不割地賠款。哪怕如「暴民」軍大軍壓城,哪怕如瓦刺大軍圍攻首都,哪怕如皇帝不幸被俘,都決不認輸。
  • 明末崇禎手下的——「四大強軍」
    但明朝末期的軍事能力並不低下,在整個明朝後期,中原王朝根本不缺良臣名將,前有李成梁,戚繼光,後有袁崇煥,祖大壽,洪承疇,盧象升,孫傳庭,等等不勝枚舉。雖是王朝末年,但卻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堪比三國時代。
  • 大家看看,明朝末年官場習氣到底是什麼樣?這樣的明朝不亡才怪!
    已經陷入農民起義洪流打擊之下的明朝無力應對,朝野上下一片惶惶,無計可施。兵科給事中魯應遴建議說,既然馬步兵無法阻擋清軍,不如大造海船,從山東半島出兵直搗滿清遼東老巢,這樣河北的清軍必然退回。崇禎皇帝同意了這個建議,立即下令工部監造三千艘大海船,準備出兵。這本來是一個比較正常的決策和實施過程。然而亂世無好事,亡國無好政。暮氣沉沉的大明朝,圍繞這件事,上演了一出荒誕無比又發人深省的鬧劇。
  • 明朝末年戰鬥力最強的部隊,由太監領軍,若駐守京城,明朝不會亡
    在這樣的局勢下,崇禎皇帝急需一支強大的軍隊去打破這個局面,於是在招募各種能人勇士之後,勇衛營應運而生。這支軍隊史稱「擇天下衛所之精壯者」入軍,可想而知,這支軍隊後來也成為明末最能打的一支軍隊。勇衛營在當時可以說是一個傳說。明朝幾百年血雨腥風的朝代興衰,造就了多支驍勇善戰之軍,而勇衛營就是其中最優秀的一支。作為大明帝國最後一支軍隊,勇衛營雖然人數不多,但卻是明末戰鬥力極強的一支軍隊。
  • 崇禎之痛——「天」滅大明!
    在其統治初年,自然災害主要集中在西北,特別是陝西。次年1629年,氣溫驟降,這次寒潮一直持續到17世紀40年代。感受到這一變化的不僅僅是明朝人。在17世紀30年代,俄羅斯人在每年的12月到次年2月,至少要經歷一個月的嚴寒。
  • 時代 | 崇禎皇帝的寒酸陵墓,亡國大臣忙著找太監背鍋,擠出喪葬費不足240兩,後期修繕竟由順治皇帝完成
    而且帝陵的風水要求很高,今天去十三陵,會發現崇禎以外的明朝皇帝陵寢,每一座都獨佔一處背山面水的佳地,彼此互不幹擾,但合起來,又如同一個完整的和諧院落,錯落分布在山水之間。而天壽山內這樣具有獨立性的佳地,到崇禎時已經被他的前輩皇帝佔盡了。今天的思陵位置很特別,在天壽山山口旁的平原上,看起來仿佛這座「皇帝公館」的門房。
  • 明朝一個土司的妻子被休,引發殘酷戰爭,貴州官兵幾乎全部遇害
    隆暢還有一個前妻生的兒子叫隆禮,但隆暢和隆禮關係不睦,《明史》沒有記載父子不合的原因,但《明實錄》中說是「聽營長阿保等之讒,由是父子相讎。」意思是隆暢受了手下一個叫阿保的挑唆。而這個阿保不僅挑唆隆暢父子,還暗中與米魯私通。後來,米魯「被出」,也就是被休了,回娘家居住。《明史》沒說米魯被休的原因,但《明實錄》說她「以罪見逐」,雖然沒提是什麼罪,但很可能是她與阿保的私情被隆暢察覺了。
  • 崇禎四年,一個雜兵搶了一隻老母雞,間接滅亡了大明
    此時,恰好千總李應元的父親李九成來了,李九成一個月前被孫元化派去西北買馬,可是李九成把買馬的錢都輸光了,李九成正在想辦法應付交差,當他看到遼東兵群情激奮時,便慫恿李應元和孔有德發動兵變。果然,李應元和孔有德發動了兵變,叛軍很快打下了陵縣、臨邑、商河等諸多州縣,在魯西南地區大肆掠奪,這些士兵正式變成了土匪。為了一隻老母雞,引發了一場兵變,山東當地很快捲入戰爭之中。
  • 【阿族說帝王】陳橋兵變後,柴榮的兒子神秘失蹤,柴姓後人現今何處?
    趙匡胤「陳橋兵變」之時,周世宗柴榮還有3個兒子活著,可在宋朝建立後不久,其中的2個居然神秘失蹤了。這2個曾經的「皇子」究竟去了哪裡?他們失蹤的背後又有怎樣的隱情?趙匡胤立刻表態:「坐了別人的皇位,還殺別人的兒子,我不忍心啊!」聽趙匡胤如此說,潘美才開口:「我曾經與您一起為周世宗效力,現在如果勸您殺這個孩子,就對不起世宗;但我若是勸您不殺他,又害怕您懷疑我,所以不敢說話。」趙匡胤聽完後,就把這個孩子託付給潘美,讓他以侄子的名義撫養他。
  • 《明史》裡嘲笑明朝的一句話,錯得離譜,卻戳中明朝死因
    就是因為打了這糟心的一仗,傷亡慘重到實力耗光!這「導致明朝衰敗」的戰爭,就是爆發在1592年,前後歷時7年的萬曆朝鮮戰爭。時至今日,《明史》裡的這個觀點,依然十分有「市場」。很多人吐槽朝鮮時常說:「你看明朝夠短視吧,為了救個朝鮮,把自己給搭上了」。也有人吐槽明朝時也說:「明朝有什麼了不起,去朝鮮打個倭寇,都要耗七年死幾十萬人」。
  • 明朝《武備志》記載曾經有「坦克」,還發展出裝甲部隊,請問是什麼武器?
    但明朝滅亡後,由清朝官員學者修撰的《明史》裡,對這些明朝「裝甲部隊」,態度卻是差了許多。《明史》的《兵志》裡就直接說明朝戰車「未嘗當一敵」「亦未嘗以戰」。也就是說這類「明朝大殺器」別說殺敵,也實戰都沒怎麼打過,基本就是糠心蘿蔔。由於《明史》傳播力太強,所以好些歐美學者,也對此類觀點照單全收,認為明朝的戰車與戰術「並沒有經過實戰的嚴格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