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明朝末期的時候,整個國家的社會發生了劇烈的動蕩,治安非常混亂。與此同時,積攢了許久的社會矛盾一個接一個地爆發了出來,根本不給明朝政府插手解決的機會。
萬曆三大徵(明神宗萬曆(1573-1620年)年間,先後在明朝西北、西南邊疆和朝鮮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將明朝的原本就算不上強盛的國力消耗殆盡。
而在這種內部體系極度混亂的時候,明朝又與當時新興的女真政權發生了衝突,努爾哈赤的八旗兵在關外正虎視眈眈著。內部又有李自成、張獻忠領導的兩支農民起義軍企圖推翻明朝政府。
而明朝政府自身貪汙腐敗,體系秩序混亂,各種黨派鬥爭還在不斷進行中,似乎沒有人在為即將崩塌的國家而擔憂著,謀求個人的利益比什麼都更加重要。但這句話也不能說的這麼肯定,為國擔憂的人是有的,可惜不多。
在這種天災人禍的情況下,明朝的滅亡已成定局。當時有一個人向崇禎帝獻出了一道為大明王朝續命的良方,可這道良方卻直接被崇禎否決掉,連嘗試的機會都沒有。
黨派的手段
我們首先來看看明朝的黨爭情況。
在明朝的黨爭之中,有一個黨派始終貫穿著整個明朝末期。在某一種程度上來說,明朝政府的衰敗,和他們就脫不了干係。我們仔細翻查關於明朝經濟的歷史記載會發現,明朝的繁華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的經濟發達地區的士人階層。
注意了,一定是要在東南沿海的經濟發達地區的士人階層,別的經濟發達地區都沒沒有,而且還一定是在士人階層。我們再來看看起義代表李自成的老家北方地區山西。
陝西等西北省份在當時本身就已經算窮的了,那些當地政府不想著怎麼讓地方變富起來,反而對百姓們壓迫的更狠了。萬曆二十二年,顧炎武在《肇域志》中統計,光是陝西一個省的百姓就因為「計畝徵銀」這條法令而白白增加了三倍的負擔。
而這一條法令還僅僅是那些將明朝基業吞噬得一乾二淨的官員、皇親國戚頒布的其中之一。這些官員和貴族與那些商人還有地主勾結,在百姓的身上瘋狂的壓榨。
首先由官員上奏提議,頒布某某法令增加稅收,在這一階段的時候,商人、地主和百姓是一視同仁的,大家都要多繳稅。但是等到把稅收完要交給政府的時候,那些官員就開始運作了,地主、商人的錢如數奉還,百姓的錢進了官員還有那些皇親國戚的口袋裡。
讓人瞠目結舌
如果覺得筆者這裡說的特別誇張的話,可以看看接下來的一個小小的歷史片段。
明朝滅亡的最後一年,國庫裡面已經沒錢了。無奈之下,崇禎只能去募捐湊錢來「鎮壓」李自成。但你猜猜崇禎最後募得了多少銀兩?才20萬兩白銀。
假如大家都沒錢的話,那這個結果也沒什麼好說的。可最諷刺的在後面。李自成攻入京城以後,僅僅在東林黨這一個黨派中就繳獲了7000多萬兩白銀。
也許會有人想,這些東林黨是不是傻啊,就算給崇禎十分之一明朝可能都不會是這樣的結果吧?不過這句話也不完全對,東林黨是傻,但也沒傻到這種地步。
如果他們真的拿出這麼多錢,一定會引起崇禎的懷疑,只要狠點心去查,那這些東林黨準沒一個好下場。所以這些錢最後反倒成了燙手山芋,拿出去不是,不拿出去也沒用。最後死了啥也沒帶走。
這還只是在經濟方面的問題。還有一個自古以來就一直存在的文武相爭,武官看不起文官,文官看不起武官。文武官能夠和平相處得朝代少之又少。
明朝末期,文官為了保證自己的權力不受到武官的威脅,就在朝堂上用各種陰謀詭計迫害武官。
武官雖然也不笨,但他們擅長的領域是帶兵打仗,是玩的戰場上的戰術。朝堂裡的彎彎繞繞那麼多,他們一下子就被文官給套進去了。所以最後在崇禎對抗李自成的時候,軍隊裡面根本就沒有什麼人才,都是些資質平平的人。
終究無法回天
面對李自成等人的起義,面對明朝此時的困局,黃景昉想要站出來。
在明朝末期眾多大臣中,黃景昉是為數不多全心全意為整個國家著想的人,是不可多得大忠臣。但是在崇禎十六年的時候,明朝發生了兩件官員任免的事情。
第一件是南京管理長江的官員原本有文官、武官兩名人員,但是崇禎準備把文官直接裁掉,只任命武官劉孔昭;二是副都御史惠世揚在被命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上任,所以崇禎決定削他的官籍。
此時的黃景昉作為輔佐的大臣,他換了一個角度去看這件事,認為崇禎的做法有失妥當,太衝動了。所以他及時提出了反對的建議,同時告訴崇禎這兩件事情處理的實在太過於草率。
這奏摺不上還好,一上就把崇禎給惹生氣了。崇禎原本就對這兩件事很惱火,你個黃景昉還跳出來指責我。還能給你好臉色看嗎?
黃景昉看崇禎的臉色不對,嚇得連連上書說要辭官回家養老。崇禎看黃景昉的身家還算清白,沒幹什麼大壞事,就乾脆讓他回家了,省得在眼前看到心煩。可黃景昉這人也很奇怪,既忠心又怕死。雖然沒有待在朝堂裡了,他在年底的時候還是寫了一封很長的奏摺。
奏摺中寫道:皇上要想破亂局,不妨放權,讓地方豪強和士紳辦鄉兵,允許他們創辦自己的武裝。
而且黃景昉還在後面給崇禎解釋道,現在農民起義的地方的治安體系基本已經被破壞殆盡,還不如頒布政策放手給那些鄉紳土豪創辦自己勢力去抵擋農民的起義。因為農民起義了,他們自身也難保,他們現在和朝廷是一條繩上的螞蚱。
但是崇禎看了以後覺得這種辦法只會讓明朝加速滅亡,所以就否定了。不過,明朝末期沒有用上的良方,在三百年以後的清朝末期卻用上了。
面對當時激烈的「太平天國」運動,清朝政府就用了這一個良方。而且還加大了力度,給地方組織政策和官職,讓他們自籌軍費,組織兵馬,在此之後誕生了湘軍、楚軍等等民間軍隊,晚清才得以延續六十年的壽命,而太平天國也是葬身於湘軍的進攻之下。
小結:
假如崇禎採納了黃景昉的建議,明朝最後的結局能夠改寫嗎?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為明朝的覆滅就是大勢所趨。一個良計可能可以改寫一場戰爭,可能可以挽救上萬人的生命。
可惜的是明朝的根基早已經爛掉了,如果不從根本上進行改革,那再怎樣的良計也只不過是讓它苟延殘喘罷了。晚清就是最好的例子。對於這些歷史,我們需要從中吸取足夠的教訓,決不能再重蹈他們的覆轍。
*本微信公眾號對所有原創、轉載、分享的內容、陳述、觀點判斷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僅供讀者參考,發布的文章、圖片等版權歸作者享有。部分轉載作品、圖片如有作者來源標記有誤或涉及侵權,請原創作者友情提醒並聯繫小編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