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60人徵服大明王朝 16世紀的西班牙為何如此自信?

2021-12-26 煮酒觀天下

近代史上,當西方已經完成工業革命,走上對外殖民道路之時,中國仍然閉關自守,抱著天朝上國的想法不肯撒手。在新航路開闢以後,東西方之間來往更加方便快捷。於是,地大物博的中國對他們充滿了誘惑力,仿佛成了一塊「砧板的肉」,任何資本主義國家都想來切一刀。

第一次工業革命後形成了英國主導的世界體系,它擁有強大的政治實力,還擁有強大的海軍和最光大的殖民地。而在英國之前,擁有海洋霸權,其勢力不亞於英國的要屬西班牙了。

1479年,西班牙王國建立。13年後西班牙完成了統一。同年,哥倫布率船隊出發後發現了美洲。在這之後,西班牙逐漸成為了海上強國,走上了殖民徵服的道路。16世紀的西班牙,曾以300人徵服了,後以100人徵服了印加。自信心極度膨脹的西班牙,最後居然妄圖以60人徵服大明王朝。

1542年,西班牙成功佔領了菲律賓。1574年,殖民者雷克爾上書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表示只要國王願意,60名優秀西班牙士兵就能夠徵服中國,其野心之大令人啼笑皆非。

1582年,傳教士阿隆索·桑切斯到達澳門實地考察後,向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提出了一個更為「務實」的計劃,派出一萬或一萬二的西班牙、義大利或者別國的士兵,再加上五六千日本兵和數量相等的菲律賓兵就能輕鬆將明朝納入版圖。「屆時王將把世界上最大的一個民族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

與徵服印加相比,在桑切斯的計劃中明顯顯示出對大明的重視,而不是狂妄的隨便就提了一個目標。畢竟1531年,西班牙殖民者皮薩羅帶著一百多人就踏上了印加的土地,居然打敗了印加帝國八萬大軍還抓住了印加皇帝。

1586年,西班牙統治階層召開大會討論徵服大明王朝的計劃,最後一致同意這場徵服戰爭。主要內容為遠徵軍由一萬到1.2萬名西班牙組成,另外加上五千名日本人,最後還有葡萄牙人做嚮導。

很顯然這個計劃最後沒有實行。因為2年後,也就是1588年它陷入了與英國的戰爭。

16世紀是西班牙的鼎盛時期,而此時英國也在悄然崛起。兩國在美洲利爭奪殖民地發生衝突,西班牙早已視英國為眼中釘、肉中刺。1588年,西班牙企圖入侵英國,130多艘的艦隊浩浩蕩蕩的向英國國土出發了。但是它沒想到的是最後卻被英國打敗了。從此後,西班牙海上實力大為削弱。

此後,西班牙對英國的戰爭屢戰屢敗,一步步走向衰落,再也不見之前的輝煌。更令西班牙受傷的是,因為尼德蘭革命獨立的荷蘭在此時也成為西班牙強硬的對手。與英國、荷蘭的戰爭讓西班牙自顧不暇,實在沒有能力發動對亞洲的戰爭,因而西班牙侵華計劃一擱再擱,最後徹底放棄。

西班牙放棄了入侵明朝,這或許是西班牙自己的幸事。1521年和1633年,當時的海上強國葡萄牙和荷蘭,先後入侵明朝,結果被明朝揍得滿地找牙。西班牙會有更好的果子吃嗎?

【文史作家弋晨授權勇哥讀史獨家首發,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有思想的人正在閱讀

此皇帝一個怪癖讓許多宮女累倒病死 帶頭反抗的宮女遭誅滅九族

太平天國最兇殘之人 屠殺東王府2萬人 最後被洪秀全剁成肉塊

為什麼魏忠賢在明朝隻手遮天 卻鬥不過剛剛繼位16歲的崇禎

沒有看過癮?好看的歷史公眾號在這裡


酸辣歷史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每天三分鐘,給你最好看的文史故事!

相關焦點

  • 荷蘭與西班牙爭奪臺灣島,明朝為何不管?
    這兩個國家是荷蘭和西班牙,發生戰爭的地點則在中國臺灣,確切地說是荷蘭與西班牙,為爭奪中國臺灣而爆發的爭霸戰爭。地理大發現之後,荷蘭與西班牙對亞洲的殖民徵服幾乎是同步的,16世紀末期,西班牙佔領呂宋島並以此為根基逐漸控制菲律賓群島。起初西班牙人並未對臺灣島產生興趣,是日本人豐臣秀吉讓西班牙人將注意力投向臺灣。
  • 80人就想徵服明朝?西班牙野心勃勃的入侵計劃為啥沒能成行?
    這位總督在給當時的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備忘錄中寫道:「所有人都渴望財富和萬世英名……」儘管在今天看來,這個行動實在是有點匪夷所思,但當時的西班牙人有這個想法並不奇怪。哥倫布登陸美洲以來,西班牙帝國在過去的九十多年裡,憑藉巨大的代差優勢,連打帶嚇,輕而易舉地徵服了印第安人,大片美洲土地盡收囊中,這等事情如此便宜好做,自然極大地鼓舞了這個新興帝國繼續擴張的野心。
  • 豐臣秀吉當時真的以為自己可以滅掉大明嗎?
    號稱「夢日而生」的他,滿懷著「三步走」的「徵服世界戰略」:第一步先滅掉朝鮮,第二步以朝鮮為跳板滅亡明朝,把北京「可供天皇御用」,他自己則要把寧波當「自留地」。然後還有第三步:揮師南下,吞併印度大陸,讓日本稱霸世界。要看這計劃,就算「滅掉大明」,也只是豐臣秀吉「人生目標」裡的一部分……
  • 16世紀,擁有數萬兵力的美洲兩大古國,為何不敵幾百人的西班牙
    不過早就養成了彪悍戰時習慣的西班牙士兵,在卸甲歸田後整日惹是生非,再加上西班牙農業和經濟的不景氣,西班牙似乎又再次戰亂的跡象。為了轉移退役士兵的注意力,西班牙當時的統治者畫了一張「徵服全世界」的大餅,目的就是讓那些不安分的士兵有一個鬥爭的對象,最好能夠將他們忽悠出國,進而避免西班牙戰亂的發生。
  • 帝國的榮耀:「萬曆三大徵」是否摧毀了大明王朝?
    二、「萬曆三大徵」的損耗狀況「萬曆三大徵」的勝利保住了大明王朝的疆域,重振了大明王朝的國威,使建州女真,朵顏三衛,西南土司在將近20年的時間裡不敢輕舉妄動。但是由於「萬曆三大徵」中所損耗的財力、兵力,很多人認為「萬曆三大爭」對於明朝國力的損耗間接導致了大明王朝的滅亡。(一)財政狀況由盈轉虧在《明神宗實錄》中記載,當時太僕寺存銀從萬曆初期的1000多萬兩減少到了100萬兩。很多人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明朝廷通過增加賦稅來彌補虧空,所以造成了百姓們哀聲載道。
  • 火與劍的交響:歐洲為何沒能徵服世界?
    作者認為,火器的持續發展是歐洲軍事優勢的根本,同時以經濟學的方法和模型解釋了歐洲何以在火器方面獲得這種持續的發展。但作為一個中國讀者,我們更關心的其實是標題裡那個問題:菲利普·霍夫曼一開始就強調的1900年代歐洲的絕對優勢,但是蘇伊士運河以東即使在1900年代也還存在幾個獨立國家,甚至有日本這樣一個近代列強,投身火器錦標賽並在火藥技術上取得優勢的歐洲為什麼沒能徵服整個世界?或
  • 印度數千年歷史三個大一統朝代:孔雀王朝、笈多王朝、莫臥兒王朝
    在中國歷史上,大一統朝代是主流思想,有大秦王朝、西漢王朝、東漢王朝、西晉王朝、大隋王朝、大唐王朝、大元王朝、大明王朝、大清王朝,一共九個大一統朝代,而中國歷史所說的九個大一統朝代的疆域,很多都比現代中國的版圖小,所以現代中國的版圖不是判定是否中國歷史大一統朝代的標準,而是統一黃河和長江流域的疆域,且基本覆蓋現代中國的版圖為標準。
  • 關於自信的對話
    他們怎麼在我們有些人看來就變成了最優秀的人?我們怎麼也人云亦云說他們是上帝的選民呢? 相比穆斯林從一千四百年以來,在亞非歐建立了無數的穆斯林王朝和國家,猶太人歷時兩千餘年,直到1948年才仰仗英國託管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國,能說猶太人比穆斯林強嗎?
  • 美國人為何如此介意「朝貢體系」?
    馬蒂斯刻意提這個歷史的概念,用意為何?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從1648年開始發展,至今還不到四百年,如果按照國際關係學界「英國學派」的觀點,各國直到18世紀初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才確立必須以權力平衡作為維繫體系運作的共享觀點,也才剛突破三百年。在這數百年內,歐美國家很努力地擴充體系規範的內涵。相較之下,東亞的朝貢體系不是基於所有國家擁有向中國朝貢的共識而確立,可說單靠中國的力量建立與維繫。
  • 聊聊西班牙歷史 | 16. 歷史的悲劇:西班牙內戰
    從中世紀以來,宗教一直是西班牙封建王朝的御用工具。現在王朝沒有了,教會怎麼處理?教會還有大量的土地和財富。臨時政府的決定就是:讓教會慢慢淡出歷史舞臺的中央,他們通過開展世俗化教育,首先,下一代不應該再接受宗教教育。這樣,教會後繼無人,本身宗教就是為了控制老百姓的精神,現在人們不信了,自然他們的勢力也就越來越弱。
  • 傳奇 一支幾百人的軍隊到底是如何迅速徵服幾百萬人的?
    他的隊伍只有100名水手和508名士兵,裝備也不過16匹馬、32把弓弩、10門銅炮和其他小型火器,卻意欲徵服整個阿茲特克。戰爭絕不是輕而易舉的,在一次肉搏戰中,連科爾特斯本人也一度被擒,最後西班牙士兵以陣亡25人、被俘60人的代價,才救出了自己的統帥。一個親身經歷這次戰爭的西班牙人留下了膽戰心驚的記載,「我每天都看到我的同伴被抓去祭神。我看他們怎樣被剖開胸腔,把還在跳動的心臟撕出來,還砍下腳和胳臂去吃掉。我生怕有一天,他們也同樣對待我,因為他們已經把我抓到過兩次,準備去祭神了。
  • 伊斯蘭教為何沒有征服過中國?
    高仙芝在751年秋,率領葛邏祿以及拔含那軍隊三萬餘人深入700餘裡,與十萬阿拔斯王朝的軍隊戰於怛羅斯。對峙五天後,葛邏祿人臨陣背叛,「士卒死亡略盡,所餘才數千人」。   怛羅斯之戰可以視為高仙芝平西域之戰的延續,對唐朝和阿拔斯王朝的關係,以及各自在西域的範圍幾乎沒有影響,仍然保持著友好往來的關係。
  • 明末三大精兵,戰鬥力極強,為何卻挽大明於將傾
    關寧鐵騎的第一任統帥是孫承宗,他是一個可以挽大明與將傾的人物,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奇才。在孫承宗接受遼東的時候,明朝遼東的情況不容樂觀,當時遼東除山海關以外的所有土地都已經喪失掉了,而山海關作為一個孤城,也是岌岌可危。於是孫承宗提出了遼人守遼土的戰略,先以山海關為基礎,之後逐漸蠶食遼東,今天佔八裡,明天佔十裡,後來又在遼東築城,這個城池的名字就叫寧遠。
  • 衛所制,伴大明王朝依然走向覆沒
    於是專門機構馬上拿出方案,在全國建立大明王朝自己的兵役制,這就是後來日益完善的大明衛所制度。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全國各軍事要地全面建立起軍衛。中央政府設立五軍都督府,各省設立衛,衛下設立千戶所(分左、右、中、前、後五個)、百戶所,駐州和縣,所下設總旗(一般兩個)、小旗(一般十個)。一衛約有5600人,千戶所有1120人,百戶所120人,總旗50人,小旗10人。
  • 朝貢制度與東亞地區傳統國際秩序——以16—19世紀的明清王朝為中心
    [2]近年間,我國學者也比較關注並撰文討論,而且,人們不僅關注它的「歷史性」內涵,還特別重視它在「現代性」背景下的轉換。[3]不過,東亞地區傳統國際秩序是否由「朝貢」制度所構建,除了人們通常考察的中國封建王朝在與東亞鄰國交往過程中推行「朝貢」制度的史實外,我們有必要關注朝鮮、日本以及越南諸國在地區國際事務中是否認同並採用這種交往模式。我認為,這些都是關乎它的「歷史性」與「現代性」的重要問題。
  • 公元1644年,這四個人共同改寫了大明王朝的歷史
    從正月初一到三月十九是朱由檢,從三月十九到四月三十是李自成,從五月初二以後,是多爾袞代表的清王朝政權。公元1644年,可謂是戲劇性的一年。在漫長的歷史歲月裡,傳奇故事已經屢見不鮮,但像1644這樣變數如此之多,充滿了峰迴路轉的年份,卻也罕見。
  • 【阿拉伯古代列國志】穆瓦希德王朝
    西班牙語稱「阿爾摩哈德王朝」(Almohades)。1.簡介12世紀初,在北非柏柏爾人部落中掀起了反對穆拉比特王朝的宗教政治運動。伊斯蘭教神學家伊本·圖邁爾特提出要維護伊斯蘭教的基本信條,其門徒稱穆瓦希德,西班牙語轉作阿爾摩哈德,意為「信仰獨一神的人」。
  • 【歷史】大明外戰名將--李如松(讓日本人哭泣的人)
  • 為何大明的槍炮奈何不了滿清的棉甲盾車?
    在明清戰爭中,作為被明人視為野蠻落後一方的清朝(後金),面對大明先進的火器,其結果卻是破關斬將,爭城奪地,節節勝利。其中兩樣重要的武器,就是棉甲和盾車。每當後金碰到硬骨頭的時候,往往會祭出這兩樣東西——汗往觀之,見渾河以北一裡外,有步兵二萬,分立二營,乃命右翼四旗兵取綿甲、攜盾車,徐進攻其二營兵。
  • 美國為何衰落如此之快?
    為何無論是英帝國還是美帝國,崩潰進程都是如此之迅速?曹丕通過篡權建立魏國,同樣被司馬懿父子篡位,此後更陷入連環篡位的惡性循環,形成了一系列短命王朝,正所謂:得國不正,遺患無窮!一般國家在面臨危機之時,都會回到創始之初尋找續命的力量,往往可以實現撥亂反正的效果。但如果這股源頭之力本來就有問題,那麼就會形成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