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古代列國志】穆瓦希德王朝

2021-02-23 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穆瓦希德王朝

 

穆瓦希德王朝(Muwahhidun),中世紀柏柏爾人在北非及西班牙南部建立的伊斯蘭教王朝(1147~1269)。西班牙語稱「阿爾摩哈德王朝」(Almohades)。

1.簡介

12世紀初,在北非柏柏爾人部落中掀起了反對穆拉比特王朝的宗教政治運動。伊斯蘭教神學家伊本·圖邁爾特提出要維護伊斯蘭教的基本信條,其門徒稱穆瓦希德,西班牙語轉作阿爾摩哈德,意為「信仰獨一神的人」。

12世紀初,在摩洛哥前阿特拉斯山區馬斯穆達部落的柏柏爾人伊本·圖邁爾特自稱馬赫迪(救世主),承受天命將推翻阿爾穆拉比特王朝。他宣揚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根據的原始伊斯蘭教,堅持一神觀念;「除安拉外,別無神靈」。他指責阿爾穆拉比特王朝信奉神人同一說和多神論。伊斯蘭教的宗教用語是阿拉伯語,他卻用柏柏爾語傳教,這一創舉使他容易地取得當地人民的支持。1121年,當阿特拉斯山區部落首領宣誓皈依後,建立阿爾穆瓦希德王朝,並宣布進行推翻阿爾穆拉比特王朝的聖戰。

阿爾穆瓦希德王朝早期勢力範圍僅限於阿特拉斯山區。1128年圖邁爾特死後,他的繼承者阿卜杜勒·穆明1147年佔領馬拉喀什城,推翻了阿爾穆拉比特王朝的統治。輾轉作戰多年後,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包括西班牙南部和整個北非(從大西洋到的黎波裡塔尼亞)。穆明把帝國劃分成為幾個總督管轄區,自立為哈裡發,並確立了王朝世襲原則。在他的後繼者統治期間,遭到西班牙和北非被徵服地區人民的反抗,加上統治階層的腐化和爭權,阿爾穆瓦希德王朝日趨衰落。1269年,柏柏爾人巴尼-馬林部落佔領馬拉喀什,建立馬林王朝。阿爾穆瓦希德王朝遂亡。

2.政治運動

運動的領導者是摩洛哥西南部蘇斯的伊斯蘭教義學家穆罕默德·伊本·突麥爾特(約1078~1130)。自稱「馬赫迪」。提出要恢復伊斯蘭教的純潔性和正統性,信仰獨一無二的安拉,嚴格遵守《古蘭經》、聖訓和教法,反對當時盛行的聖徒聖墓崇拜和把真主擬人化。在政治上,他譴責穆拉比特王朝統治者背離伊斯蘭教認主獨一基本信條,反對朝廷奢侈腐化和對人民的壓榨,號召穆斯林起來用「聖戰」推翻穆拉比特王朝,建立公平和正義的社會。追隨他的信徒被稱為「穆瓦希德」(即信仰安拉獨一的人)。他先在特萊姆森和馬拉喀什等城市宣傳其主張,遭到拒絕後又到阿特拉斯山麥斯木達部落進行宣傳獲得成功。1121年,各部落首領推舉他為蘇斯地區政教領袖,並在拉菲斯河發源地附近的廷·麥拉勒建立第一座清真寺,作為運動的領導中心,後其他柏柏爾部落也相繼擁戴他。他設立了由其門徒組成的10人會議和由柏柏爾各部族組成的50人會議,協助他領導運動。並由各部落組建武裝,作「聖戰」準備,為穆瓦希德王朝奠定了基礎。

3.王朝建立

1130年,伊本·突麥爾特逝世,他的門徒阿卜杜勒·穆敏·伊本·阿里(1130~1163在位)被選為領袖。他經過長期徵戰,於1144~1146年,先後攻佔了特萊姆森、非斯、休達、丹吉爾和艾格馬特。1147年佔領馬拉喀什,滅穆拉比特王朝,自稱哈裡發,號稱「穆斯林長官」(Amir Muslimin)。以馬拉喀什為王朝首都。

4.王朝發展

1152~1160年佔領整個馬格里布。他派往西班牙南部的遠徵軍,攻佔了西班牙的全部穆斯林地區。該王朝在葉爾庫白·優素福(1163~1184在位)和葉爾庫白·曼蘇爾(1184~1199在位)兩任哈裡發執政時期,國勢強盛,經濟繁榮,伊斯蘭學術文化得到很大發展。1170年遷都塞維亞,王朝統治中心北移。在政治上,哈裡發實行世襲制,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朝廷設首席大臣和大臣會議,處理國務,各行省總督、軍事將領和法官,直接由哈裡發任命。在宗教上,新建清真寺和宗教學校,尤以馬拉喀什的清真大寺和塞維亞的伊斯蘭大學負有盛名,傳播遜尼派艾什爾裡派的學說。在教法上遵從罕百裡法學派,主張以《古蘭經》和聖訓立法,反對教法學家的創新。在學術文化上,王朝贊助和獎勵學術研究,倡導對希臘哲學和科學著作的翻譯,馬拉喀什、科爾多瓦、塞維亞成為王朝的伊斯蘭文化中心,東西學者雲集,著書立說蔚然成風。宮廷招賢納士,著名醫學家、哲學家伊本·圖菲利和伊本·魯希德均在朝廷任大臣和御醫,並在學術上取得卓越成就。哈裡發曼蘇爾在馬拉喀什等地興建的醫院馳名於世。對外曾派遣海軍船隻支援薩拉丁抵抗侵略的十字軍。

5.王朝衰敗

13世紀初,穆瓦希德王朝國勢變衰。王朝後期橫徵暴斂,各地不斷爆發反抗運動。1212年在科爾多瓦東面的託羅薩戰役中為萊昂、卡斯提爾等4個基督教王國聯軍所敗,王朝數十萬軍隊潰散,哈裡發穆罕默德·納希爾逃往馬拉喀什,西班牙被各基督教國和穆斯林小王朝所瓜分。北非領土的各地總督宣布獨立,相繼分裂為許多穆斯林王朝。1269年,摩洛哥柏柏爾人扎納塔部落的馬林族人攻佔馬拉喀什,滅穆瓦希德王朝,建立馬林王朝。

6.君主列表

阿卜杜勒-穆敏('Abdul-Mu'min) 1145–1163年

阿布·雅庫布·優素福一世(AbuYaqub Yusuf I) 1163–1184年

阿比·優素福·雅庫布·曼蘇爾(Aby YusufYaqub al-Mansur) 1184–1199年

穆罕默德·納西爾(Muhammadan-Nasir) 1199–1213年

阿布·雅庫布·優素福二世(AbuYaqub Yusuf II) 1213–1224年

阿卜杜勒-瓦希德一世(Abdul-WahidI) 1224年

阿卜杜拉·阿迪爾(Abdallahal-Adil) 1224–1227年

葉海亞(Yahya) 1227–1235年

伊德裡斯一世(Idris I) 1227–1232年

阿卜杜勒-瓦希德二世(Abdul-WahidII) 1232–1242年

阿里(Ali) 1242–1248年

烏馬爾(Umar) 1248–1266年

伊德裡斯二世(Idris II) 1266–1269年

7.伊本·突麥爾特

伊本·突麥爾特(Muharomadibn Tumart,約1078~1130),北非穆瓦希德王朝奠基人,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倡導者。生於今摩洛哥西南部的蘇斯,系柏柏爾部落麥素木達族人。其父為當地清真寺雜役。

他從小過苦行生活,在清真寺受傳統的伊斯蘭教育,通曉經訓、教義和教法,諳熟柏柏爾語和阿拉伯語,成年後為當地的宜教師。他先到科爾多瓦作短期遊學,受到伊本·哈茲姆學說的影響。後又到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達求師並進行教義學研究,成為艾什爾裡派教義的篤信者。

他返回摩洛哥後先到穆拉比特王朝首都馬拉喀什等城市傳教,遭到當局的懷疑和排斥,被迫返回阿特拉斯山區的麥素木達部落,用柏柏爾語宣傳他的教義和主張。

他自稱「馬赫迪」,聲言他的使命是恢復伊斯蘭教早期的純潔性和正統性。在教法上,他傾向罕百裡學派,反對統治者在制定教法時所依據的推理原則,主張嚴格遵守《古蘭經》和聖訓關於教法的規定。在教義學上,斥責當局統治者背離正統的教義,反對當時盛行的把安拉人格化、崇拜聖徒、聖陵和世俗化的傾向,宣傳「陶希德」(Tawhid),即信仰獨一無二的安拉。宜稱只有接受他的教義的人,才是信仰安拉獨一無二的虔誠信士,其他都是異教徒。在政治上,他譴責統治者奢侈生活和對廣大穆斯林的敲詐勒索,號召人民起來推翻穆拉比特王朝,建立公平正義的穆斯林社會。

伊本·突麥爾特的傳教活動產生巨大影響,得到廣大下層穆斯林群眾的響應和擁護。1211年,他被麥素木達各部落推舉為伊斯蘭「長老」和部落聯盟首領。他的追隨者被稱為穆瓦希德人(Muwahhidun,即信仰安拉獨一的人)。

他率領穆瓦希德人在納菲斯河發源處附近的丁·麥拉勒建立第一座清真寺,作為宗教、政治和軍事中心,派出傳教師到各地傳教,並率軍打敗蘇斯總督,據有整個蘇斯地區,其他柏柏爾部族投之者日益增多。他設置了由早期10名信徒組成的會議及柏柏爾各部族代表組成的50人協商會來協助他領導運動。生前曾指定其助手阿卜杜勒·穆敏為哈裡發,主持軍事。

1130年因病逝世,由阿卜杜勒·穆敏繼承他的事業。

8.阿卜杜勒·穆敏

阿卜杜勒·穆敏(『Abdal-Mu’min,?~1163),北非穆瓦希德王朝的創建者、首任哈裡發。全名阿卜杜勒·穆敏·本·阿里·本·麥赫盧夫·庫米。生於奧蘭附近的塔格拉村(今屬阿爾及利亞),屬柏柏爾部族的扎納塔部落,出身於寒微的穆斯林陶工家庭。早年在當地清真寺受傳統的伊斯蘭教育,後到各地投師求教,諳熟伊斯蘭教經籍和教義,精通阿拉伯語。

約1120年當伊本·突麥爾特在麥斯木達部族宣傳「陶希德」(即「信仰獨一無二的安拉」)教義時,他成為其忠實的門弟子和助手,深受器重,為伊本·突麥爾特在廷·麥拉勒宣教中心設立的穆瓦希德運動十人會議組織的領導成員及軍事負責人。因信仰虔誠,有組織和軍事指揮才能,被伊本·突麥爾特生前指定為繼承人。

1130年伊本·突麥爾特逝世後,繼承其傳教事業,自稱哈裡發,以蘇斯地區為根據地,以純潔伊斯蘭教為號召,為推翻穆拉比特王朝的統治,率軍東徵西討,南攻北伐。1144~1146年,他親自率軍攻克了特萊姆森、法斯、休達、丹吉爾和艾格馬特,擊潰了穆拉比特王朝鎮守各地的駐軍。1147年率重兵攻佔馬拉喀什,滅穆拉比特王朝,處死年幼的埃米爾伊本·阿里及其臣僚,並定都於此。1149年徵服了敵對的柏柏爾部落,鎮壓了各地的叛亂。1151·年徵服君士坦丁周圍地區時,在塞提夫附近與阿拉伯部落聯盟軍決戰,大獲全勝。他派由柏柏爾人和阿拉伯騎兵組成的強大的遠徵軍往西班牙,攻佔了穆拉比特王朝統治時期的各穆斯林割據王朝的轄地,阻止了基督教卡斯提爾國王阿爾封索七世的南侵。1158~1159年徵服突尼西亞,並從西西里信奉基督教的諾曼人手中奪取從摩洛哥到的黎波裡的北非沿海地區。從此,王朝版圖包括北非及西班牙的大部分穆斯林地區。

在位時,初步確立了中央行政管理制度,設立由伊斯蘭長老、高級將領和部落首領組成的會議組織,進行決策。各省實行軍事總督制,組建了正規軍,創建了海軍。在各地興建清真寺和宗教學校,派出傳教師宣傳伊本·突麥爾特的原旨教義,禁止違犯教律的陳規陋習,向各地派出教法官推行伊斯蘭教法,限制各部落原有的習慣法。

1163年在摩洛哥的拉巴特逝世。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相關焦點

  • 【阿拉伯古代列國志】舍邁爾山酋長國
    舍邁爾山酋長國 舍邁爾山酋長國(阿拉伯語:إمارةجبلشمر),又稱哈伊勒酋長國、拉希德酋長國,是一個位於內志地區的酋長國,存在於
  • 阿拉伯帝國繼承史!
    古代阿拉伯帝國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穆聖)及其追隨者建立的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帝國,穆聖的出生地-麥加,穆聖所創立伊斯蘭教政權所在地-麥地那,阿拉伯半島是伊斯蘭教和阿拉伯帝國的發源地。▲阿拉伯半島西部是阿拉伯帝國的發源地,如今屬於沙烏地阿拉伯
  • 沙烏地阿拉伯擁有伊斯蘭教兩大聖地,是阿拉伯帝國的直系繼承人嗎?
    古代阿拉伯帝國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穆聖)及其追隨者建立的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帝國,穆聖的出生地-麥加在阿拉伯半島,穆聖所創立伊斯蘭教政權所在地-麥地那也在阿拉伯半島,可以說阿拉伯半島是伊斯蘭教和阿拉伯帝國的發源地。
  • 【古印度列國志】德裡蘇丹國(二):伊勒圖特米什
    雖然他的前任庫特卜-烏德-丁·艾巴克(Qutb-ud-Din Aibak)建立了奴隸王朝,但伊勒圖特米什是德裡蘇丹國真正的的創建者,因為他鞏固了其在印度的位置。沙姆斯-烏德-丁·伊勒圖特米什是印度奴隸王朝第三任蘇丹。他在1211年繼任,並得到了哈裡發的委任。
  • 為何古代歐洲盛行的標槍兵在中國似乎沒有市場?
    只不過標槍並沒有成為中國古代很多王朝軍隊的主要武器。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局面,其實並不能以武器技術作為唯一衡量標準。相反,我們要考慮古代軍事制度對於社會本身風氣、文化的依賴程度。從技術上來說,早期標槍是有其存在意義的。這種武器雖然在射程上不如弓弩類投射武器,但在當時擁有巨大的破壞力優勢。
  • 【國族志】北非阿拉伯(North Africa Arab)地圖彙編:埃及、馬格里布、蘇丹、茅利塔尼亞等
    近年來,北非多國經歷了「阿拉伯之春」等各類政變、動亂,國內局勢和經濟出現了混亂,各國至今依然處於艱難的恢復中。但北非地區相對世俗化程度更高、開放程度也更高,在文化領域對整個阿拉伯世界影響較大。其中埃及更是阿拉伯世界的文化和政治中心,一度發揮著阿拉伯各國帶頭人的角色,開羅是阿拉伯聯盟總部所在地,埃及的影視節目也傳遍整個阿拉伯世界。
  • 兩強之爭——拜佔庭帝國與阿拉伯帝國的和平與戰爭
    4世紀時,拜佔庭帝國駐防紅海和幼發拉底河的邊防部隊就與阿拉伯人的塔努基德斯小王朝發生摩擦。5世紀,波斯人控制下的拉赫姆王國(Lakhmids)經常發動對拜佔庭帝國邊境城鄉的洗劫。6世紀,阿拉伯人加沙尼德斯小王朝(Ghassanids)與拜佔庭人關係友好,其王公貴族在帝國軍隊和政府中任職。
  • 阿拉伯世界的新月彎刀
    今天讓快遞哥帶大家學學阿拉伯世界的彎刀歷史吧!阿拉伯彎刀起源於中東地區,最早出現在阿拔斯王朝(公元9世紀)的呼羅珊地區(خراسان),這種彎刀的類型是從「後背砍刀」(Makhaira)進化而來。阿拉伯語的「شمشیر」指的是波斯彎刀,原意指「爪子」,12-16世紀流行于波斯,它的一些「親戚」包括土耳其的Kilij以及莫臥兒王朝的Talwar。在中世紀早期,中亞地區的突厥人由於信仰伊斯蘭教的關係來到的中東,他們很快成為了伍麥葉王朝和阿拔斯王朝的奴隸士兵,並將kilij這種類型的軍刀帶到了這一地區。
  • 帝國興亡——阿拉伯帝國
    (3)倭馬亞王朝661年,倭馬亞家族的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即位哈裡發,以大馬士革為首都,建立了倭馬亞王朝。他將哈裡發改為世襲,實際上成為了帝國的君主,令當時的阿拉伯社會開始進入鼎盛時代,阿拉伯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政府文件必須用阿拉伯語書寫。但同時造成穆斯林社會中不少紛爭,部分穆斯林學者認為此舉長遠來說是弊大於利。
  • 【未解之謎】阿拉伯數字是誰發明的?揭曉阿拉伯數字的的由來
    阿拉伯數字傳入我國,大約是13到14世紀。由於我國古代有一種數字叫「籌碼」,寫起來比較方便,所以阿拉伯數字當時在我國沒有得到及時的推廣運用。本世紀初,隨著我國對外國數學成就的吸收和引進,阿拉伯數字在我國才開始慢慢使用,阿拉伯數字在我國推廣使用才有100多年的歷史。阿拉伯數字現在已成為人們學習、生活和交往中最常用的數字了。
  • 紙上談兵:中國古代戰爭史札記
    在張明揚這裡,古代戰爭不再是平面的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而是兵器、後勤、軍事實力、戰術等一系列綜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威廉•麥尼爾在其名著《競逐富強:公元1000年以來的技術、軍事與社會》中認為,歐洲長期的列國分立帶來激烈的軍事和政治競爭,由此產生的生存壓力迫使各國必須不斷進行軍事技術和軍事體制變革,從而造就了歐洲近代的軍事神話。
  • 【英國王朝志】漢諾瓦王朝(一):歷史沿革
    漢諾瓦王朝(一):歷史沿革 漢諾瓦王朝(House ofHanover),是於1692年-1866年間統治德國漢諾瓦地區和在1714
  • 唐朝人為啥稱阿拉伯帝國為大食?原因可笑,出現點誤會!
    地圖唐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強大的王朝,不僅僅是武力,還包括文化,影響了周邊很多國家。在唐朝強大的時候,西方強大的則是阿拉伯帝國。阿拉伯帝國的形成,有著很特殊的歷史背景。隨後,阿拉伯半島遠近的各個部落紛紛遣派使者往麥地那表示歸順,少數對抗者遭到鎮壓。自此,阿拉伯半島上的各部落民眾開始以伊斯蘭教為核心建立一個統一的阿拉伯穆斯林國家。
  • 伊斯蘭教的興起與阿拉伯帝國的興亡
    人們開始理由充分地認為,阿拉伯伍麥葉哈裡發王朝是徵服戰爭完成後毫無作用的一個寄生集團——伍麥葉王朝曾於661年,從麥地那遷都大馬士革。因此,對阿拉伯貴族的抵抗運動,既是民族的,又是社會的反抗運動。阿拔斯王朝還以科學領域的成就享有盛名。誠然,這方面的趨勢是保存和發展原有的東西,而不是創造新的東西。穆斯林對數學非常感興趣,因為天文學和商業都需要數學。由於巴比倫和印度的影響,他們在數學上,尤其在推廣印度十進位算法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因而誤認為它是阿拉伯數字。
  • 【第一講】黃民興:中東的地理與古代歷史的演變
    在這一地區的北方,是遊牧民生活的廣闊的歐亞內陸草原,而南方的農業文明區成為他們襲擾的對象,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衝突成為影響古代世界的最重要的矛盾,中東是受影響最大的典型地區。當然,這種衝擊也造成了文明的多樣性並加快了變遷的速度。然而,許多學者未能注意到的是,中東本身還面臨著來自南方遊牧民的衝擊,例如阿拉伯半島。
  • 【魚鷹社】中世紀的阿拉伯世界(11-14世紀)
    B2:阿拉伯騎兵這名來自於阿斯加蘭(Asqalan)駐軍的騎兵身穿鎖子甲,他的身上展示出了法蒂瑪王朝和南歐戰士之間的相似度。盾牌和護腿幾乎就是拜佔庭式的,而帶裝飾的腰帶則顯示出突厥人長期佔領所留下的影響。皮製的馬頭護甲可能更多地只是種裝飾而非具有防護功能。
  • 中世紀阿拉伯史學中的檔案與檔案敏感
    十五世紀晚期,Mu』izziyya學院破敗失修並最終被拆除了;如今,除在中世紀阿拉伯地誌中不太頻繁地被提及外,這所法學院再無任何痕跡。寫在劣質紙張上的十五世紀阿拉伯語文本比用鋪張材料建設的馬穆魯克建築存在得更久,不過,這不應該讓現代的觀察者感到驚奇。因為這是中世紀伊斯蘭智識圈中的那種執著的,保存知識的關鍵文本的衝動的結果,這個現象,我們可以稱之為中世紀阿拉伯的檔案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