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古代列國志】舍邁爾山酋長國

2021-02-08 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舍邁爾山酋長國

 

舍邁爾山酋長國(阿拉伯語:إمارةجبلشمر),又稱哈伊勒酋長國、拉希德酋長國,是一個位於內志地區的酋長國,存在於1836年至1921年間,首都位於哈伊勒。 「舍邁爾」即舍邁爾部落(阿拉伯語:شمّر)是當時內志地區最強大的部落之一。這個酋長國由拉希德王朝統治,其疆域今屬於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和約旦。

(一)歷史

舍邁爾山酋長國建立於1836年,由沙烏地阿拉伯皇室的世代仇家拉希德王朝統治。1891年,舍邁爾山酋長國埃米爾穆罕默德一世·本·阿卜杜拉領導的軍隊和沙特軍隊在利雅得爆發穆雷達之戰,阿卜杜拉的軍隊大獲全勝,他將所有在利雅得的沙特人驅逐出城,這也直接導致內志酋長國的崩潰,其全部領土全部被舍邁爾山酋長國兼併。剩餘的沙特人流亡到科威特,已無任何反擊能力,因此舍邁爾山酋長國立即向北方的奧斯曼帝國示好,並與其結盟。但是在19世紀,奧斯曼帝國已失去了原有的影響力和軍事作戰能力。

1902年,阿卜杜勒-阿齊茲成為沙特家族新的主人,在他登位後,立即帶領軍隊進攻舍邁爾山酋長國,意圖奪回祖輩失去的土地,而且他的軍隊很成功,奪回了些許失地。經過多次衝突後,舍邁爾山酋長國與阿卜杜勒-阿齊茲的軍隊在蓋西姆地區進行了一場惡戰,阿卜杜勒-阿齊茲的軍隊獲勝,且舍邁爾山的埃米爾阿卜杜勒-阿齊茲·本·米塔卜-拉希德在這場戰鬥中陣亡。

阿卜杜勒-阿齊茲·本·米塔卜-拉希德死後,舍邁爾山的國力逐漸衰弱,其靠山奧斯曼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也走向毀滅,反而讓親英的沙特變得更加強大。1921年,舍邁爾山酋長國被沙特擊敗併兼並,後者建立了沙烏地阿拉伯。

(二)歷代埃米爾

1.  阿卜杜勒一世·本·拉希德(1836-1848)(阿拉伯語:عبداللهبنرشيد),帶領軍隊脫離異國在舍邁爾山的統治,首位埃米爾。

2.  塔拉勒·本·阿卜杜拉(1848-1868)(阿拉伯語:طلالبنعبدالله),擴張了酋長國的國土。

3.  穆提卜一世·本·阿卜杜拉(1868-1869)(阿拉伯語:متعببنعبدالل),塔拉勒之兄,被其侄班達爾射殺。

4.  班達爾·本·塔拉勒(1869)(阿拉伯語:بندربنطلال),穆提卜一世之侄,被穆提卜一世之兄穆罕默德射殺。

5.  穆罕默德一世·本·阿卜杜拉(1869-1897)(阿拉伯語:محمدبنعبدالل),進一步擴張了國土,在其統治期間國家穩定且繁榮。

6.  阿卜杜勒-阿齊茲·本·米塔卜-拉希德(1897-1906)(阿拉伯語:عبدالعزيزبنمتعب),在他統治期間沙特人開始進攻酋長國,他本人在蓋西姆地區陣亡。

7.  米塔卜二世·本·阿卜杜勒-阿齊茲(1906-1907)(阿拉伯語:متعببنعبدالعزيز),被蘇丹·本·哈穆德殺害。

8.  蘇丹·本·哈穆德(1907-1908)(阿拉伯語:سلطانبنحمود),由於指揮軍隊與沙特的作戰不成功,被薩烏德一世·本·哈穆德殺害。

9.  薩烏德一世·本·哈穆德(1908-1910)(阿拉伯語:سعودبنحمود),治國2年,被薩烏德·本·阿卜杜勒-阿齊茲的親戚殺害。

10.  薩烏德一世·本·阿卜杜勒-阿齊茲(1910-1920)(阿拉伯語:سعودبنعبدالعزيز),繼位時僅10歲,期間由他的親戚攝政,1920年被阿卜杜拉·本·塔拉勒殺害。

11.  阿卜杜拉二世·本·米塔卜(1920-1921)(阿拉伯語:عبداللهبنمتعب),治國1年,向沙特投降,1947年逝世。

12.  穆罕默德二世·本·塔拉勒(1921)(阿拉伯語:محمدبنطلال),向沙特投降,1954年逝世。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相關焦點

  • 【阿拉伯古代列國志】穆瓦希德王朝
    伊斯蘭教的宗教用語是阿拉伯語,他卻用柏柏爾語傳教,這一創舉使他容易地取得當地人民的支持。1121年,當阿特拉斯山區部落首領宣誓皈依後,建立阿爾穆瓦希德王朝,並宣布進行推翻阿爾穆拉比特王朝的聖戰。阿爾穆瓦希德王朝早期勢力範圍僅限於阿特拉斯山區。1128年圖邁爾特死後,他的繼承者阿卜杜勒·穆明1147年佔領馬拉喀什城,推翻了阿爾穆拉比特王朝的統治。
  • 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的酋長國,究竟是什麼國?
    也就是說,酋長國就是以酋長(埃米爾)為國家元首的國家。阿爾及利亞民族英雄阿卜杜·卡迪爾就曾是奧蘭省阿拉伯各部族的埃米爾(圖:Flickr)▼「埃米爾」這個稱號,對於玩過一些歐亞歷史類遊戲的人來說肯定不會陌生,在許多遊戲和影視中,阿拉伯世界的埃米爾都表現得與歐洲的「公爵」十分類似。實際上,二者有本質的區別。
  •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前世今生:阿聯是個怎樣的國家?由7個酋長國組成,酋長輪流做總統
    除外交和國防相對統一外,各酋長國擁有相當的獨立性和自主權。聯邦經費基本上由阿布達比和杜拜兩個酋長國承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歷史6世紀,按照 波斯史籍的記載,薩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桑王朝越過波斯灣徵服了該地區。7世紀,阿拉伯帝國佔領了這一地區,並使其皈依伊斯蘭教。
  •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美國攔截了葉門胡塞叛軍發射的兩枚彈道飛彈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當局表示,周一早些時候,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美國軍方在阿布達比上空攔截了葉門胡塞叛軍發射的兩枚彈道飛彈,這是一周內針對阿聯首都的第二次襲擊
  • 為什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在葉門拋棄沙烏地阿拉伯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奪取並控制了這些地區,因此它的離開比它最初的聲明所暗示的更為嚴重。這些令人不安的事實讓人不禁要問,阿聯當初為何決定離開。有幾種可能性。首先,經歷了國內經濟放緩的阿聯,可能終於決定從一場明顯陷入僵局的對抗對手的戰鬥中縮手。除此之外,如果僵局導致葉門分裂,阿聯的整體利益仍將得到滿足。
  • 沙烏地阿拉伯佔阿拉伯半島面積75%,為何沒統一這裡,根本統一不了
    我們看沙烏地阿拉伯地圖的時候能發現,這個國家幾乎佔據了整個阿拉伯半島。很多人想不通,沙烏地阿拉伯這麼多有錢,面積又怎麼大,當初為何沒統一整個阿拉伯半島呢?其實不是沙烏地阿拉伯不想這麼做,而且這個想法根本無法實現。
  • 阿拉伯彎刀| 阿聯Caracal手槍 「100%本土製造」
    新浪官方微博:@輕兵器愛好者每天一篇戰術&槍械知識乾貨7*24小時,不間斷的戰術大圖卡拉卡爾手槍(英語:Caracal pistol)是由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拉卡爾手槍系列亦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第一批完全本土生產的手槍。
  • 阿拉伯帝國繼承史!
    古代阿拉伯帝國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穆聖)及其追隨者建立的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帝國,穆聖的出生地-麥加,穆聖所創立伊斯蘭教政權所在地-麥地那,阿拉伯半島是伊斯蘭教和阿拉伯帝國的發源地。▲阿拉伯半島西部是阿拉伯帝國的發源地,如今屬於沙烏地阿拉伯
  • 戰國各個時期的列國實力大排名
    所以,戰國這段歷史,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一個跨越式甚至是飛躍式發展的時代。而且不僅僅是軍事,各類治國思想也是百家爭鳴。它們如同天下的列國一般,只有一個最終的勝利者,創下這不世功勳,最終成為一個新時代的奠基者。最終秦國和法家成為了勝利者,但是他們並沒有長久的統治天下,天下,最終還是屬於不屈不撓,走出亂世的中國世世代代的黎民百姓。
  • 沙烏地阿拉伯擁有伊斯蘭教兩大聖地,是阿拉伯帝國的直系繼承人嗎?
    古代阿拉伯帝國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穆聖)及其追隨者建立的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帝國,穆聖的出生地-麥加在阿拉伯半島,穆聖所創立伊斯蘭教政權所在地-麥地那也在阿拉伯半島,可以說阿拉伯半島是伊斯蘭教和阿拉伯帝國的發源地。
  • 《軍人志》祝融神兵(下):圖說中國古代火器
    發射時,用燒紅的烙錐點燃火樓中的引火藥,然後用力抽拉手柄,猛火油被抽出並經過「火樓」時遇熱點燃,噴管噴出烈焰(射程5-6米),焚燒敵人和戰具,火焰形如火龍,聲勢駭人。群豹橫奔箭裝在發射匣中,每匣40支,匣中有兩塊各40個孔的隔板,火箭穿過隔板。發射時點燃連接在一起的引信便可齊射,射程可達500米左右。
  • 歷史 | 勞力士的中東阿拉伯文數字
    ,東方阿拉伯數字與阿拉伯字母文字一起被廣泛使用。出於這個原因,這些數字有時在手錶拍賣目錄中被描述為「阿拉伯文字」數字,以下簡稱為「阿拉伯文數字」。東方阿拉伯數字,有時也稱為阿拉伯-印度數字,也叫做中東阿拉伯數字是源自印度-阿拉伯數字系統的符號,大約 1600 年前由印度數學家發明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被阿拉伯人採用,然後在西方採用,演變成今天常用的阿拉伯數字(1、2、3 等)。
  • 【未解之謎】阿拉伯數字是誰發明的?揭曉阿拉伯數字的的由來
    說法2:古代印度人創造了阿拉伯數字後,大約到了公元7世紀的時候,這些數字傳到了阿拉伯地區。到13世紀時,義大利數學家斐波那契寫出了《算盤書》,在這本書裡,他對阿拉伯數字做了詳細的介紹。後來,這些數字又從阿拉伯地區傳到了歐洲,歐洲人只知道這些數字是從阿拉伯地區傳入的,所以便把這些數字叫做阿拉伯數字。以後,這些數字又從歐洲傳到世界各國。
  • 火龍出水、神火飛鴉……細數中國古代的「火箭」
    火藥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大約在公元前1世紀,我們的祖先發明了「硝雄」體系火藥,即硝石、雄黃混合劑火藥。硝石、硫磺和木炭三元體系火藥則在隋朝時形成,在唐朝得到完善。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已出現用黑色火藥製造的焰火。史書上的火箭據《宋史·兵志》上記載:「開寶三年,兵部令史馮繼升等進火箭法。命試驗,且賜衣物束帛。」
  • 火龍出水、神火飛鴉 | 細數中國古代的「火箭」
    點擊「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可以訂閱哦!
  •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及其源流
    隨著這個新興國家的誕生以及它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鞏固和發展,出現了一種嶄新的文化,即阿拉伯伊斯蘭文化。阿拉伯伊斯蘭文化是阿拉伯傳統文化在受外族文化影響的基礎上,吸收了古代東西方文化的精華,逐漸融合、發展而成的,是阿拉伯帝國境內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財富,是阿拉伯人民為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的卓越貢獻。需要說明的是,這裡使用的「文化」概念,是以現代文化理論為基礎的。
  • 「阿拉伯」「伊斯蘭」「穆斯林」三個概念怎麼分?
    下面將用五分鐘給您概述這三個概念,並釐清其邊界,說明其交集,幫您迅速構建「阿拉伯、伊斯蘭、穆斯林」知識結構概圖。相信您得沉思一下費點精神。▷阿拉伯阿拉伯語、阿拉伯族、阿拉伯國家、阿拉伯地區,中心詞都是阿拉伯,但我們提到阿拉伯時一般指阿拉伯人和阿拉伯國家或地區,也就是說主要是說人,說地。
  • 【古希臘列國志】雅典(四):庇西特拉圖
    而他在改革後的生平一直是一個謎,沒有任何現存的古代典籍記載。(4)意義克裡斯提尼改革標誌著百餘年來平民反抗貴族鬥爭的勝利和雅典奴隸制民主政治的初建。基本上肅清了氏族部落制度的殘餘,完成了雅典有氏族過渡到國家的整個過程。首先,改革徹底肅清了氏族制度的殘餘,標誌著雅典由氏族過渡到國家的整個歷史過程的最後完成。
  • 為何古代歐洲盛行的標槍兵在中國似乎沒有市場?
    只不過標槍並沒有成為中國古代很多王朝軍隊的主要武器。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局面,其實並不能以武器技術作為唯一衡量標準。相反,我們要考慮古代軍事制度對於社會本身風氣、文化的依賴程度。從技術上來說,早期標槍是有其存在意義的。這種武器雖然在射程上不如弓弩類投射武器,但在當時擁有巨大的破壞力優勢。
  • 古代陣法知多少?
    「哪一部書被稱為中國古代軍事百科全書?答案是《武備志》。」天一閣博物院典藏研究部趙旭騰介紹,天一閣所藏兵書中就有《武備志》。《武備志》是明代茅元儀輯撰的我國古代著名的大型軍事類書,共240卷,200餘萬字,圖738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