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中,主要介紹了中國古代火器的發展歷程;這一篇將以圖片形式按種類向讀者介紹中國古代的一些著名火器。
燃燒火器是最早出現的火藥武器,其主要性能便是燃燒,併兼有煙幕、毒氣、障礙、殺傷等作用。最初的燃燒火器是借用外力發射(如拋石機等),後演進為藉助火藥本身的反向動力推出,並用引信發火。燃燒火器在宋元時期發展迅速,主要是火球、噴筒和火藥箭。《武經總要》中記載了八種火球(火球、引火球、蒺藜火球、霹靂火球、煙球、毒藥煙球、鐵嘴火鷂、竹火鷂)和兩種火藥箭(弓火藥箭和火藥鞭箭)的製造和使用方式。此外還有噴筒,具有代表性的噴筒是「猛火油櫃」。宋元時期的戰爭,燃燒火器在火藥武器中舉足輕重,宋軍、金軍、蒙元軍中都多有裝備並廣泛參與實戰。
明代,隨著金屬管形火器的發展,燃燒火器已邊緣化,但火箭類仍有發展,反推火箭依舊是明軍最常用的火器之一,出現了多發火箭。代表性的有架火戰車、群豹橫奔箭、神火飛鴉、飛空震天雷、火龍出水等。噴筒類則與宋元時期變化不大,但名目繁多,有毒藥噴筒、滿天噴筒、毒龍噴火神筒、一把蓮、鑽穴飛砂神筒、神火噴筒等;同時因火藥配方的提高,噴筒類火器的殺傷力也有所增強。到了清代,燃燒火器基本難尋其蹤。
■ 上圖是宋代典型的特殊燃燒火器——毒藥煙球,它的火藥成分中添加了巴豆、狼毒、瀝青、砒霜等物質,球體中間穿過一根長約3.7米的麻繩,便於拋擲。使用時,先用紅熱烙錐將球體刺穿發火,隨後用拋石機或人工將其拋出,一旦吸入毒藥煙球燃燒散發的毒氣,能令人口鼻流血而死。
■ 上圖是記載於《武經總要》中的宋軍噴筒式燃燒火器猛火油櫃,多用於城池防禦和水戰。猛火油櫃以猛火油為燃料,燃料裝在底部有四個腳的銅櫃中,櫃體上部有個注油口,每次注油1.5公斤左右。銅柜上有四個垂直於櫃體的空心銅管,銅管實際上屬於抽油管。銅管上是起到噴管作用的唧筒,唧筒尾部是活動手柄,操作者通過手柄進行抽送、噴射燃料。唧筒前部是可盛放火藥的「火樓」。發射時,用燒紅的烙錐點燃火樓中的引火藥,然後用力抽拉手柄,猛火油被抽出並經過「火樓」時遇熱點燃,噴管噴出烈焰(射程5-6米),焚燒敵人和戰具,火焰形如火龍,聲勢駭人。
■ 上圖是《武備志》中記錄的明朝架火戰車的形象。
■ 作為中國的藩屬國,朝鮮的軍備也深受中國影響。上圖是朝鮮軍在文祿·慶長之役(1592-1598年)中使用的火廂車,火廂車是一種火箭戰車,可分為神機箭型和銃筒型,神機箭型是在車上木框裡設置100個筒形發射孔用以裝設神機箭,神機箭放於發射箱中,戰鬥前臨時上箭,貯存與使用不甚方便。銃筒型則是用54根銃筒代替100個發射孔,筒內裝填短箭矢,發射散布面更廣。朝鮮火廂車是以明軍的架火戰車為原型改造而來,不同的是架火戰車採用的是獨輪式,使用發射箱式發射器,平時封存火箭於箱內,裝填時直接整箱換上即可。發射箱中的所有火箭的引信都連接在一起,形成引火總線。發射時,點燃引火總線,火箭便齊射而出。
■ 上圖是韓國電影《神機箭》的宣傳海報,這部電影的情節具有較大爭議。但是,真實歷史上的朝鮮「神機箭」便是火廂車。
■ 上圖是展出於廈門博物館的明朝多發火箭——群豹橫奔箭的複製品。群豹橫奔箭裝在發射匣中,每匣40支,匣中有兩塊各40個孔的隔板,火箭穿過隔板。發射時點燃連接在一起的引信便可齊射,射程可達500米左右。
■ 成書於天啟元年(1621年)的由茅元儀所著的《武備志》,詳細介紹了180多種火器,其中關於火箭及其發射裝置的便有數十種。上圖是較為典型的四種多發火箭,從左到右依次為群鷹逐兔箭、百虎齊奔箭。
■ 上圖從左至右分別是一窩蜂、長蛇破敵箭。從圖中可看到,這幾款多發火箭都採用發射箱形式,「總線壹燃,眾矢齊發,勢若雷霆之擊,莫敢當其鋒者。」
■ 上圖是明朝著名燃燒火器神火飛鴉,其型如火鴉,整體用細竹或蘆葦編成,內部填充火藥,下部有4支火箭作為推動裝置,火箭藥筒底部與飛鴉體內的火藥引信相連,射程可達300米外。飛鴉點火發射後,火箭內的火藥燃盡並點燃引爆鴉體內的火藥,既可殺傷敵軍,也可引發火災,是城池攻防戰中的一大利器。右圖是在實戰中使用神火飛鴉情形的想像圖。明朝中後期抗擊倭寇進犯東南沿海時,神火飛鴉也活躍於戰場。宋應昌的《經略復國要編》中便介紹了用神火飛鴉、毒火飛箭、虎蹲炮、大將軍炮等燃燒和發射火器夜襲倭寇營寨的戰術。
■ 上圖是火龍出水,可用於水上和陸地作戰,因其外形裝有龍頭、龍尾而得名。火龍出水內部結構與群豹橫奔箭等多發火箭相似,裝有數支火箭。龍身下部前後兩端各裝有二枚火箭,外部這四枚火箭的引信與龍體內火箭的引信相連。發射時,外部的火箭可帶動火龍出水在水面飛行2公裡之遠,待外部火箭的火藥燃燒殆盡,便點燃龍體內的火箭,火箭從龍口射出,繼續飛行射殺敵軍或燒毀敵船。整個戰鬥原理與今天的二級火箭類似,外部的火箭是第一級推進系統,龍體內的火箭則是第二級。從某種方面來說,火龍出水算是現代二級火箭或多段式飛彈的先驅。
中國古代的發射火器指的是管形火器,其工作原理是:將火藥填入管形容器中,利用火藥瞬時燃燒產生的氣體使身管內壓力驟增,將管內發射物迅速推出殺傷敵人。發射火器發軔於南宋,發展於元,明末清初最盛,不僅種類繁多,形制也日趨複雜。
發射火器歷經南宋的長竹竿火槍、金人的飛火槍後,突火槍誕生,古代管形火器才正式出現。在與南宋的戰爭中,蒙古人也仿造突火槍的樣式,研製了自己的發射火器——竹火筒。到了元朝,以金屬身管取代竹製身管的火銃出現,這是中國古代發射火器的一個裡程碑。
明朝,發射火器進入發展的鼎盛時期,出現了大、中、小三種類型的火銃,槍、炮開始分家,小型火銃發展為火槍,中型、大型火銃發展為火炮。明代火槍、火炮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繚亂,火銃既有傳統火器發展而來的手銃、三眼銃、擊賊砭銃、飛天神火毒龍槍等等,也有西方傳入並加以改良的鳥嘴銃、魯密銃、迅雷銃、摯電銃等;而火炮既有自行研製的迅雷炮、虎蹲炮、毒火飛炮、轟天霹靂猛火炮、大將軍炮等,也有仿製西方的弗朗機炮、紅夷大炮,特別是明末清初的內外戰爭,明人和女真人仿製紅夷大炮達到了歷史高峰。
清康熙以後,中國古代發射火器的發展陷入停滯,並逐漸落伍於世界。
早期火槍
■ 上圖是中國和世界最早的管形火器突火槍,發明於宋理宗開慶年間,以巨竹為槍管,內填充火藥和子窠。據相關資料估計,子窠可能是用瓷片、碎鐵、石子之類組成,子窠最大射程可達300米,有效射程100米左右。突火槍是世界上包括槍、炮在內的管形武器的鼻祖。
■ 上圖是是金軍研製的發射火器飛火槍。其結構非常簡單,通常在長約2米的長槍槍頭附近綁縛裝有火藥的紙筒或竹筒,交鋒時點燃火藥引信,「焰出槍丈餘」,其後還可作為長矛繼續戰鬥。與最早的陳規發明的長竹竿火槍相比,飛火槍小而輕,可由單兵攜帶使用(長竹竿火槍需三人聯合操作,一人持槍,一人點放,一人輔助)。這是中國火器發展史上第一次裝備集群士兵作戰的單兵火槍。南宋紹定六年(1233年)五月,金軍將領蒲察官奴率一支450人的飛火槍隊,夜襲蒙古軍軍營,蒙軍「溺水死者凡三千五百餘人」,金軍「盡焚其柵而還。」
單管火銃
■ 上圖是元代銅手銃的外形圖和結構圖。火銃在元朝分為中、小兩種,小型火銃也稱為手銃。從圖中可看到,這種銅製手銃外部加鑄有五至六圈銅箍。藥室呈球形隆起,藥室上有活動的火蓋,尾銎中空可安木柄,以用手持,這種手銃發射的是霰彈,輕便靈活,可供單兵攜帶使用。現收藏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元代銅手銃長435毫米,口徑30毫米,重4.75公斤。
■ 上圖是明朝的鳥嘴銃。最早的鳥嘴銃是葡萄牙火繩槍,在西草灣之戰中明軍也有繳獲,但因其質量不佳並未被明軍接受。葡萄牙人將火繩槍傳入日本後,經日本人改良,效能大為提高。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福建明軍與進犯的倭寇作戰時繳獲了一批日式火繩槍,並俘虜了一批善於制槍的技工,明朝「因得其傳而造作,比西番(即葡萄牙所制火繩槍)尤為精絕。」鳥嘴銃遂成為明軍重要裝備。鳥嘴銃槍體用熟鐵打造,重約五六斤,與中國傳統火槍相比,鳥嘴銃帶有瞄準具,提高了命中率。其操作也很方便,射擊時,每次裝粒狀黑色火藥和鉛彈各三錢,點燃火繩後安入龍頭,右手開火門後緊握槍尾,扣動扳機,龍頭落在火門上,燃藥發射。
■ 成書於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的《神器譜》是由當時的火器大師趙士禎所編纂,書中記載了當時明軍所使用的多種火槍,既有中國自己研發製造的,也有從國外傳入的。上圖和下圖都是《神器譜》中記載的單管火銃。其中上圖分別是掣電銃和合機銃,掣電銃採用了弗朗機炮的子母炮管的構造,合機銃則是一種鋼輪發火槍,內、外有兩個火輪,外面的火輪用於傳動,內部火輪用來摩擦起火。
■ 上圖是三長銃和軒轅銃,其中後者是趙士楨對原有鳥銃的改進版本。在銃身上安裝一種自動開閉的火門裝置,並在上面加上防陰的蓋棚,防止遇到大風將火門上的火藥吹去。
■ 上圖是《神器譜》中所記載的著名的魯密銃,這是趙士禎於萬曆二十六年時向魯密國使者朵思麻請教魯密國火槍的構造及製作方法,經改進後研製而成。與原型相比,趙士楨仿製的魯密銃,射程遠,威力大,形制也比日本鳥嘴銃優越,構造亦較鳥嘴銃有不少進步。其身管加長,發火裝置亦有改進,龍頭機規安裝於銃床內,扣規龍頭落於火門,火藥燃後,又自行昂起。銃床尾有鋼刀,倒轉過來,近戰可作斬馬刀用。
■ 上圖是清朝鳥銃。清朝時期,中國的火器雖然走向衰落,但火器在清軍中仍大量裝備,據統計,有50%的步兵持有鳥銃。上圖是廈門博物館展出的清朝鳥銃。從其使用架子這一點看,這款鳥槍比普通型號更大,亦稱為抬槍。這種大型火槍一般由數人操作,實戰中一人在前將槍身架在肩上充當槍架,另一人瞄準射擊,火藥用量也是通常鳥銃的2倍,雖然機動力不足,但威力很大。
■ 上圖是清末時期,清軍仍使用的老式抬槍。
多管火銃
■ 上圖是明朝的三眼銃,這是一種多管連發銃,這類火器是為了彌補火銃的慢射速而誕生的,三眼銃出現於嘉靖年間,即將三根手銃管合鑄在一起,銃口呈品字形,每個銃管各有火門,使用時將火繩點燃,引燃引火藥後發射,既可三銃齊射,也可以輪流連續發射。銃尾留有柄座,可用於安裝木柄。三眼銃也屬於複合武器,既可遠距離射擊,也可在近距離格鬥時肉搏用。但三眼銃的射程近,且裝填速度慢,難以瞄準,發展前景非常有限,很快便被淘汰。
■ 上圖是明朝典型的多管連發銃——迅雷銃,由明後期傑出的火器專家趙士楨研發,據他所著的《神器譜》(成書於1598年)記載,迅雷銃為五管火銃,每管長約0.6米,總重十餘斤。銃管上各有準星和照門,五根銃管後部彎曲匯聚固定於一個圓盤上,前部固定在另一個圓盤上,為了不影響瞄準,前盤固定銃管用半孔。五根銃管之間還有一根穿過兩個圓盤的銃杆,杆前端有一個長0.2米左右的鐵筒,可裝火藥、彈丸、火毬;杆中部有點火裝置「機匣」;尾部安裝矛頭。每根銃管尾部各有火門。射擊時,火銃前方套上一根圓形護盾,將一小斧插在地上架銃,旋轉銃杆發射不同的銃管。五管射畢,可點燃銃杆前方的鐵筒發射火毬,並去掉護盾倒持火銃以尾矛殺敵。迅雷銃是非常傑出的火器,但也存在有結構複雜、操作費時、重新裝填繁瑣等問題。
■ 上圖是五雷神機,它是明朝名將戚繼光發明的連發銃,一般為五根銃管,也有三根或七根銃管的型號,其基本結構與三眼銃、迅雷銃類似,每根銃管長0.5米,圍繞著銃柄排列,配有準星,銃管可以旋轉,射擊時兩人一組,一人支架,轉動銃管,一人瞄準射擊。射程可達150米左右。
火 炮
■ 上圖是元代的銅碗口銃。銅碗口銃屬於最早的一款金屬管形火器,出現於元代,因其銃口像碗口大開而得名。其中元至順三年(1332年)所鑄的銅碗口銃,在元大德二年銅火銃被發現前,一直被認為是世界現存最古老的有明確紀年的火銃。銅碗口銃的銃尾有2個孔,是支持銃身的構造。這款火銃是元代較為重型的火器,為前裝式,多用霰彈,但銃身薄,耐膛壓不大,故威力有限,在實戰中,炮架也要埋到地下。
■ 上圖是戚繼光抗擊倭寇時期研製的虎蹲炮,由傳統的旋風炮改進而來,在炮口後、炮尾前各裝一個二爪鐵釘,前面的鐵爪用兩根大鐵釘通過爪孔將炮身固定在地面,後面用爪尖插入地中固定炮尾,阻止後坐,克服了旋風炮「體輕易跳」的缺點。虎蹲炮主要發射霰彈,對集群目標非常有效。
■ 弗朗機炮是明朝嘉靖年間由葡萄牙(明朝時將西班牙和葡萄牙都稱為弗朗機)傳入的一種早期後填裝滑膛加農炮。最大的特點是其子母炮管構造。上圖是收藏于靖國神社的織田信長時期的弗朗機炮,其構造與明朝的弗朗機炮並無二致。下圖是弗朗機炮的各部件特寫。
■ 上圖是弗朗機炮的各部件特寫。
■ 上圖是弗朗機炮圖解。明朝嘉靖三年,中國仿製在西草灣之戰中繳獲的葡萄牙火炮成功,並將其稱之為弗朗機炮。據《明史·兵志》記載,弗朗機炮「以銅為之,長五六尺,大者重千餘斤,小者百五十斤,巨腹長頸,腹有修孔。以子銃五枚,貯藥置腹中。發及百餘丈。」這種火炮採用了子母炮管設計結構,母炮為炮管,子炮類似定裝炮彈,上有把手,往子炮內填充火藥與彈丸後,從母炮後方的方形裝彈室中裝入,點火發射。每個母炮配子炮5至9個,輪流填裝發射,射速較中國傳統火炮大為提高,且炮身上有瞄準具,命中率也得以提升。明朝仿製的弗朗機炮有大、中、小三種類型,便於不同兵種在不同情況下使用。弗朗機炮的弱點在於爆炸氣體容易從子炮與母炮的間隙漏出,彈丸也較小,殺傷力與破壞力也相應變小,之後,由於穩定性和破壞力更優秀的紅夷大炮出現,弗朗機炮逐漸被其取代。
■ 上圖是來自史籍上關於明軍所裝備的弗朗機炮的形式圖,可看見火炮平時由炮車運載。
■ 上圖是《大明劫》中所展示的明軍中的火炮部隊,聯繫相關史籍可發現這是當時明軍多有裝備的弗朗機炮。
■ 上圖是紅夷大炮。紅夷大炮(清朝稱「紅衣大炮」)是明後期從葡萄牙人處購買的西方火炮及後來中國以此仿製的西方火炮的總體稱謂(中國仿製的紅夷大炮種類多達百種)。和中國傳統火炮相比,紅夷大炮炮管長,管壁很厚,從炮口到炮尾逐漸加粗,符合火藥燃燒時膛壓由高到低的原理;炮身的重心處兩側有圓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為軸可以調節射角,配合火藥用量改變射程;炮身上設有準星和照門,依照拋物線來計算彈道,精度高。憑上述優點,紅夷大炮很快得到明廷青睞,在抗擊後金入寇的戰爭中,發揮了很大作用。天啟六年的寧遠大戰,明將袁崇煥以11門紅夷大炮有力地抗擊了女真鐵騎的進攻,取得寧遠大捷。當時的朝鮮翻譯李星齡記載:「土石俱揚,火光中見胡人俱人馬騰空,亂墜者無數,賊大挫而退。」(李星齡《春坡堂日月錄》)戰後,明熹宗封守城有功的紅夷大炮為「安國全軍平遼靖虜大將軍」。
與燃燒火器相比,爆炸火器殺傷力更大,因此它的出現在火器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古代的爆炸火器,基本是將火藥裝入紙制、竹製、陶製、鐵製的彈體內,點燃引信,引爆炸藥,炸傷炸死敵軍人馬及摧毀敵人防禦設施。
宋元時期較為典型的爆炸火器有宋軍的霹靂炮,金軍的鐵火炮、震天雷,蒙元軍的手擲鐵火炮等。在爆炸火器的研究和使用上,金人遠勝宋人,金人發明的鐵火炮,讓爆炸火器由此從紙質(竹質)外殼過渡到金屬外殼。
蒙元軍在與金軍、宋軍的交戰中,也學習、發展了自己的爆炸火器。1274年和1281年,元軍兩度攻日,其鐵火炮讓日本人「肝膽俱裂」。
到了明朝,爆炸火器的使用範圍從地面擴展到地下和水下,出現了炸彈、地雷、水雷三大類型。其中,炸彈按其材料可分為鐵彈(如「擊賊神機石榴炮」)、木彈(如「木炮」)、石彈(典型的有「威遠石炮」)、泥彈(如「萬人敵荔枝炮」)等;另外,還有一種可定時爆發的「慢炮」,這相當於定時炸彈。而地雷種類繁多,引爆方式也形式多樣,典型的有踏髮式的「炸炮」、點火引爆的「無敵地雷炮」、絆髮式的「萬彈地雷炮」、連環雷樣式的「自犯炮」和「伏地沖天雷」等。水雷則有著名的「混江龍」、「水底龍王炮」等。
這裡有必要介紹一下當時採用的自動點火裝置。中國傳統爆炸火器的自動點火裝置的研製始於明朝。茅元儀的《武備志》中介紹了3種自動點火裝置。第一種是使用香火的「香火式」,第二種為使用裝入容器的火種的「藏火式」,第三種是「鋼輪式」。「香火式」主要用於水雷。藏火式的點火裝置主要用於地雷,比較典型的有「伏地沖天雷」,埋下地雷後,將所有引信都聯結在一條總導火索上,盤曲於盛火種的小碗下,將小碗與地面上的絆發物或觸發物用繩子連接,當敵人觸發後,小碗傾覆,火種引燃導火索。但是香火式與藏火式的點火裝置都依賴火種的持續燃燒,一旦火種中途熄滅則前功盡棄。而「鋼輪式」則沒有這種缺點,這一點火方式的典型便是「鋼輪發火」,工作原理與打火機相同,是一種較為先進的點火裝置。具體做法是在箱形物中內置鋼輪,鋼輪軸上纏著繩子,繩子一端吊著石錘。鋼輪用從箱蓋蓋孔插入的鐵楔子固定。楔子與遊線相連,敵人絆到遊線,便扯掉楔子,石錘落下產生的重力將帶動鋼輪快速轉動,鋼輪齒面摩擦火石點燃導火線,從而引爆地雷。鋼輪式自動點火裝置不需要推測敵方的行動時間,可以說是與現代的地雷和水雷相通的觸發(絆發)型起爆裝置。
炸 彈
■ 左上圖是金屬蒺藜彈。金屬制的蒺藜彈是一種典型的爆炸火器,宋元時已經出現。其金屬外殼使爆炸威力大為增加。從圖推測,這枚文物(或複製品)直徑約10釐米,剛好可以握於手中,在野戰、城池攻防戰中均可廣泛使用。右上圖是蒺藜陶彈的分解圖。蒺藜陶彈與金屬蒺藜彈外形無甚差別,只是材質為陶瓷。在堅硬的陶製器皿中填充火藥再引出一根引信,可單兵投擲使用。其表面的稜形突起是為了在爆炸時提高殺傷力而特意加工製作的。元代也有陶製的「震天雷」。
■ 上圖是元代的震天雷。金人創製的鐵火炮,經發展出現了威力更強勁的震天雷,據《金史·赤盞合喜傳》記載,在紹定五年的蒙金開封之戰中,金軍的震天雷「鐵罐盛藥,以火點之,炮起火發,其聲如雷,聞百裡外……火點著甲鐵皆透……人與牛皮皆碎迸無跡。」到元代,震天雷已「進化」為四種形狀,上圖從左至右分別是葫蘆式、圓球式、合碗式、罐式。震天雷直徑約16-20釐米,重4-10公斤,分為手擲和炮射(即拋石機投射)兩種投擲方式。
■ 萬人敵是用於守城的大型火器,據推算,出現於明末天啟末年至崇禎初年期間,剛開始是燃燒火器,外殼為泥質,直徑60釐米,據《天工開物·佳兵第十五·萬人敵》記載,萬人敵內部「築實消黃火藥,參入毒火、神火……外以木架匡圍。」「敵攻城時,燃灼引信,拋擲城下。火力出騰,八面旋轉。旋向內時,則城牆抵住,不傷我兵;旋向外時,則敵人馬皆無幸。此為守城第一器。」爆炸火器類型的萬人敵如「萬人敵荔枝炮」,是用生鐵為殼體,其外系以粗麻繩,彈體內除了火藥,再裝入鐵蒺藜、碎石、碎鐵等物,爆炸後彈片飛及數百步外,傷敵者眾。
■ 上圖是《天工開物》中描繪的萬人敵的爆炸場景。
地 雷
■ 上圖是早期地雷。中國的地雷出現於明朝,早期地雷並沒有定時、延時等點火裝置,且多是石質殼體,內裝火藥,插入細竹筒或葦管,從中引出引信,事先埋入地下。當敵人將至時點燃引信,引爆地雷。這種地雷又稱為「石炸炮」,後來也出現了鐵質或陶質殼體。早期地雷構造簡單,取材方便,但也因貯藥量小,爆炸力也較小。
■ 上圖是早期地雷的埋設形式。早期的地雷由於還沒有研發出自動點火裝置,實戰時如上圖所示的那樣,將地雷並排埋入地下,計算好敵人通過的時間後點燃竹筒內的導火線引爆地雷。
■ 上圖是後期地雷、埋設方式及其採用的自動點火裝置。自動點火裝置發明後,出現了觸發、拉發或定時發的地雷,威力大幅提高。後期還出現了大規模埋設的地雷群,如戚繼光守薊鎮、郭登衛大同、曾銑督三邊時,都在邊防布置了大規模雷區。戚繼光還發明了利用重力變位能為動能的絆髮式發火裝置「鋼輪發火」,如圖所示,一旦敵軍人馬絆到裝置上的遊線,便會帶動鋼輪轉動,鋼輪與下面的火石摩擦起火,點燃導火線後引爆地雷。
水 雷
■ 上圖是水雷「混江龍」結構圖。水雷出現於明初,一般為鐵製雷殼,內裝火藥和發火機構。按布設方式可分為漂雷、錨雷和沉底雷,按引爆方式則有定時自發、拉發和觸髮型。據明人唐順之《武編》記載,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中國發明了最早的水雷:「水底雷」,它屬於拉髮式錨雷,以密封木箱為雷殼,內裝填火藥,箱底拖著三個鐵錨。點火裝置與人工引爆的地雷類似,用繩索連接到岸上,當敵方船隻接近,人工拉動繩索引爆水雷。而明代著名的水雷「混江龍」和「水底龍王炮」則是採用「香火式」點火裝置。「水底龍王炮」重4-6斤,其導火線用燃香來取代。使用時用牛皮袋裝好水雷,袋中放置鵝卵石,牛皮袋上用木板覆蓋隱藏,沉入水中。另有一條羊腸管與牛皮袋相連,為燃香提供氧氣。隨河水漂到下遊敵船旁,燃香燒盡便點燃水雷中的火藥,引爆水雷。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記載的「混江龍」與「水底龍王炮」大同小異。
■ 上圖是從水面上看到的「混江龍」,有些還用鳥羽在表面進行巧妙的偽裝,趁夜放置水中靠近敵船。
■ 上圖明朝科技著作《天工開物》中記載的混江龍及其爆炸的場景。
■ 手機用戶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有兩個辦法。
一、直接打開手機微信,點擊最上方的放大鏡圖標,搜索公眾號「崎峻軍史周刊」,點開之後再點擊「關注」。
二、請長按下面這個二維碼圖片,然後點擊「識別二維碼」,即可進入公眾號「崎峻軍史周刊」,之後請點擊「關注」。
■ 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崎峻軍史周刊」之後,點擊「查看歷史消息」,可以閱讀更多世界軍事歷史文章。
■ 也可利用下面這個二維碼,進入《軍人志》雜誌微信公眾號。
■ 也可利用下面這個二維碼,進入本公眾號微信群,與小編和廣大讀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