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兵器是古代進攻性兵器和防護裝具的總稱,可以從原始社會晚期到清朝後期(19世紀中葉)的戰爭中體現出來。
我國古代兵器多達成千上百種,它們的大小形狀各不相同,具有刺、砍、切、劃、砸、擊和抓等功能,在功夫高手的手中它們都是致命的武器。
(古代冷兵器)
在原始社會晚期(即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戰爭中,帶有鋒刃的生產工具分化出專門用於作戰的兵器。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戰爭的需要,兵器不斷發展變化,到了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以青銅和鋼鐵為主的冷兵器的發展日趨成熟。
火藥發明以後,火器逐漸發展起來,在一個很長的時期中與冷兵器並用。因此,中國古代兵器的發展以火藥開始用於軍事為分界線,分為前後兩大階段。
前一階段是冷兵器時代,約自公元前21(一說公元前22世紀)~公元10世紀;後一階段是火器和冷兵器並用時代,約10~19世紀中葉。
(古代攻城武器)
冷兵器時代約為——公元前21~公元10世紀
在中國古代冷兵器的發展歷史中,兵器按材質可分為石、骨、蚌、竹、木、皮革、青銅、鋼鐵等;按用途可分為進攻性兵器和防護裝具,進攻性兵器又可分為格鬥、遠射和衛體三類;按作戰使用可分為步戰兵器、車戰兵器、騎戰兵器、水戰兵器和攻守城器械等。
隨著社會和生產力的發展進程,冷兵器時代大致可分為「青銅兵器」和「鐵器兵器」兩個階段。
青 銅
約在夏朝,中國進入青銅時代,經商、西周、春秋到戰國時期,延續約2000年。
到了夏末商初時,青銅兵器的鑄造工藝已達到一定的水平,這從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青銅戈、鏃等實物中可以看出。
周朝青銅兵器的發展,較之商朝發生了變化,到了西周時期更是達到中國古代車戰兵器最成熟的階段,也是青銅兵器製造工藝最成熟的時期。
舉世聞名的陝西省臨潼縣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的大量青銅兵器,許多至今不鏽,鋒利異常,正是青銅兵器發展到頂峰後的產品。
但是盛極開始轉衰,戰國中晚期也正是車戰和車戰用青銅兵器開始走向衰落的時期,因為更新的金屬材料──鋼鐵製造的兵器已嶄露頭角,預示著冷兵器將要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青銅兵器)
鐵 器
中國進入鐵器時代,約在東周晚期。但是早在商朝,人們就利用天然隕鐵製作兵器的刃部。有湖南省長沙市出土的春秋晚期的鋼劍。說明人們一旦掌握了新的金屬材料,就立即嘗試著用來製造兵器。
戰國末期,鋼鐵兵器開始正式裝備軍隊。因為鋼鐵兵器取代青銅兵器的基礎在於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這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所以戰國晚期還只能部分地用鋼鐵兵器裝備部隊。
隨著封建經濟的鞏固和發展,以及鋼鐵冶煉技術的進一步提高,經秦到西漢時期,鋼鐵兵器才獲得全面發展。
經過文景時期的經濟恢復和發展,直到武帝時鹽鐵官營制度的建立,使西漢的鋼鐵冶煉業有了很大的發展,生產規模日益擴大。出現了初期的百鍊鋼製品,還出現了鑄鐵固體脫碳成鋼法等新工藝和局部淬火新技術,為鋼鐵兵器的生產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技術手段。
(春秋戰國時期農用鐵器)
從北宋到南宋約3個世紀,是早期火器的創製階段。這個時期的火器已應用於戰爭,並具有一定規模,有些火器的儲備已是數以萬計,在戰爭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火 攻
火攻戰術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孫子·火攻篇》就已精闢地闡述了火攻的戰術和作用。
史載戰國時齊國的田單用火牛破燕,三國時吳國的周瑜在赤壁火燒曹軍戰船等,就是以火攻取勝的著名戰例。
傳統的火攻器具主要是帶燃燒油脂的火箭,以弓弩發射;也使用火獸、火禽和火船。這些火攻器具,都取自天然可燃物,易受氣候影響,局限性很大。
因此,當中國古代的煉丹家們發明了火藥後,很快就被軍事家應用到戰爭中。
火 藥
在中國古代,火藥的發明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早在漢朝,火藥的主要成份硝石、硫黃已被人們當作藥物使用。
兩晉、隋唐時期,煉丹家在實踐中已經發現了硝石、硫黃和木炭等混合物的燃燒性能,並採用「伏火法」煉丹。
唐憲宗元和三年(808),道家有書中記載有硝、硫、炭3個組分的配方。
至遲到10世紀,已開始用火藥來製造縱火器具,並創造出一種全新的兵器──火藥兵器(簡稱火器),使傳統的火攻戰術有了新的發展。
火 器
北宋初年,出現了用火藥製造的火箭、火毬等。在一些軍事書籍中,守城器械部分列舉的火藥兵器有火毬、火藥鞭箭、蒺藜火毬、霹靂火毬等多種,這表明原始的火藥兵器是與攻守城戰聯繫在一起的。
原始的火藥兵器開始裝備軍隊,宣告了冷兵器時代的結束,從此中國古代兵器的發展步入了新的時代。
火器和冷兵器並用時代約為——10~19世紀中葉
北宋初年火器的出現,標誌著火器和冷兵器並用時代的開始,經南宋、元、明到清朝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以前,延續約為9個世紀。
在此期間,隨著火藥性能的提高和新技術的應用,新的威力更大的火器不斷被發明創造出來,並在戰爭中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但到清朝特別是18世紀中葉以後,由於火器發展的停滯,一直到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國古代火器始終未能完全取代冷兵器,而是火器和冷兵器並用。
當然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火器和冷兵器所佔的比重是大不相同的。冷兵器雖也有一些發展和成就,但它在戰爭中的作用日益下降。
從整體來說,冷兵器趨於衰落,而火器的不斷發明和創新,成為這一時期兵器發展的主要標誌。
拓展小知識
宋代時期發明的鐵火炮、火槍類火器,已有較大的殺傷和破壞作用。但這兩類火器除少數可以手投外,主要是用弓、弩、礮等冷兵器來發射和投擲,飛火槍也是把噴火筒和矛槍結合起來使用,都離不開冷兵器。因此,這個時期雖然已經是火器和冷兵器並用,但還是一個以冷兵器為主的時期。明朝建立(1368)後,除大量生產銅火銃外,還開始鑄造鐵炮。永樂年間,創建專習槍炮的神機營,成為中國最早專用火器的新兵種。明代的城關和要隘,也逐步配備了火銃。洪武二十年(1387)在雲南的金齒、楚雄、品甸和瀾滄江中道,安置火銃加強守備。永樂十年(1412)和二十年,明成祖下令在北京北部的開平、宣府、大同等處隘口,安裝炮架,加設火銃。嘉靖年間,長城沿邊要地,幾乎都構築了安置盞口銃和碗口銃的防禦設施。火銃的大量使用,標誌著火器的威力已發展到一個較高的水平。
縱觀中國古代兵器的發展,歷經數千年而自成體系,它經歷了石兵器、青銅兵器、鐵兵器、火器等漫長的歷史過程,創造出適用於步戰、車戰、騎戰、水戰、攻守城戰等種類繁多的兵器,而其發展進程又一脈相承,各具特色。
如冷兵器中的戈、矛、戟和弓弩、床弩等,都經歷了長期的繼承和發展。特別是冷兵器時代的火攻戰術,促使中國古代煉丹家們發明的火藥,很快應用於軍事,並發展成為北宋的火器。
南宋的火槍發展成為元代的銅火銃,銅火銃又很快發展成為明初的大鐵炮。從而使中國古代兵器形成鮮明獨特的風格,成為世界兵器史上極為重要的體系之一。
中國古代兵器的成就,對世界兵器的發展做出了貢獻,特別是火藥和火器的發明,促使世界軍事技術發生了一次革命,為近代槍、炮的發展開闢了道路。
內容來源:學習強國、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