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軍事武器小知識

2021-02-23 蚌埠青年

中國古代兵器是古代進攻性兵器和防護裝具的總稱,可以從原始社會晚期到清朝後期(19世紀中葉)的戰爭中體現出來。

我國古代兵器多達成千上百種,它們的大小形狀各不相同,具有刺、砍、切、劃、砸、擊和抓等功能,在功夫高手的手中它們都是致命的武器。

(古代冷兵器)

原始社會晚期(即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戰爭中,帶有鋒刃的生產工具分化出專門用於作戰的兵器。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戰爭的需要,兵器不斷發展變化,到了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以青銅和鋼鐵為主的冷兵器的發展日趨成熟。

火藥發明以後,火器逐漸發展起來,在一個很長的時期中與冷兵器並用。因此,中國古代兵器的發展以火藥開始用於軍事為分界線,分為前後兩大階段

前一階段是冷兵器時代,約自公元前21(一說公元前22世紀)~公元10世紀;後一階段是火器和冷兵器並用時代,約10~19世紀中葉。

(古代攻城武器)

冷兵器時代約為——公元前21~公元10世紀 

在中國古代冷兵器的發展歷史中,兵器按材質可分為石、骨、蚌、竹、木、皮革、青銅、鋼鐵等;按用途可分為進攻性兵器和防護裝具,進攻性兵器又可分為格鬥、遠射和衛體三類;按作戰使用可分為步戰兵器、車戰兵器、騎戰兵器、水戰兵器和攻守城器械等。

隨著社會和生產力的發展進程,冷兵器時代大致可分為「青銅兵器」和「鐵器兵器」兩個階段。

    青    銅    

約在夏朝,中國進入青銅時代,經商、西周、春秋到戰國時期,延續約2000年。

到了夏末商初時,青銅兵器的鑄造工藝已達到一定的水平,這從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青銅戈、鏃等實物中可以看出。

周朝青銅兵器的發展,較之商朝發生了變化,到了西周時期更是達到中國古代車戰兵器最成熟的階段,也是青銅兵器製造工藝最成熟的時期。

舉世聞名的陝西省臨潼縣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的大量青銅兵器,許多至今不鏽,鋒利異常,正是青銅兵器發展到頂峰後的產品。

但是盛極開始轉衰,戰國中晚期也正是車戰和車戰用青銅兵器開始走向衰落的時期,因為更新的金屬材料──鋼鐵製造的兵器已嶄露頭角,預示著冷兵器將要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青銅兵器)

    鐵    器    

中國進入鐵器時代,約在東周晚期。但是早在商朝,人們就利用天然隕鐵製作兵器的刃部。有湖南省長沙市出土的春秋晚期的鋼劍。說明人們一旦掌握了新的金屬材料,就立即嘗試著用來製造兵器。

戰國末期,鋼鐵兵器開始正式裝備軍隊。因為鋼鐵兵器取代青銅兵器的基礎在於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這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所以戰國晚期還只能部分地用鋼鐵兵器裝備部隊。

隨著封建經濟的鞏固和發展,以及鋼鐵冶煉技術的進一步提高,經秦到西漢時期,鋼鐵兵器才獲得全面發展。

經過文景時期的經濟恢復和發展,直到武帝時鹽鐵官營制度的建立,使西漢的鋼鐵冶煉業有了很大的發展,生產規模日益擴大。出現了初期的百鍊鋼製品,還出現了鑄鐵固體脫碳成鋼法等新工藝和局部淬火新技術,為鋼鐵兵器的生產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技術手段。

(春秋戰國時期農用鐵器)

從北宋到南宋約3個世紀,是早期火器的創製階段。這個時期的火器已應用於戰爭,並具有一定規模,有些火器的儲備已是數以萬計,在戰爭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火    攻    

火攻戰術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孫子·火攻篇》就已精闢地闡述了火攻的戰術和作用。

史載戰國時齊國的田單用火牛破燕,三國時吳國的周瑜在赤壁火燒曹軍戰船等,就是以火攻取勝的著名戰例。

傳統的火攻器具主要是帶燃燒油脂的火箭,以弓弩發射;也使用火獸、火禽和火船。這些火攻器具,都取自天然可燃物,易受氣候影響,局限性很大。

因此,當中國古代的煉丹家們發明了火藥後,很快就被軍事家應用到戰爭中。

    火    藥    

在中國古代,火藥的發明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早在漢朝,火藥的主要成份硝石、硫黃已被人們當作藥物使用。

兩晉、隋唐時期,煉丹家在實踐中已經發現了硝石、硫黃和木炭等混合物的燃燒性能,並採用「伏火法」煉丹。

唐憲宗元和三年(808),道家有書中記載有硝、硫、炭3個組分的配方。

至遲到10世紀,已開始用火藥來製造縱火器具,並創造出一種全新的兵器──火藥兵器(簡稱火器),使傳統的火攻戰術有了新的發展。

    火    器    

北宋初年,出現了用火藥製造的火箭、火毬等。在一些軍事書籍中,守城器械部分列舉的火藥兵器有火毬、火藥鞭箭、蒺藜火毬、霹靂火毬等多種,這表明原始的火藥兵器是與攻守城戰聯繫在一起的。

原始的火藥兵器開始裝備軍隊,宣告了冷兵器時代的結束,從此中國古代兵器的發展步入了新的時代。

火器和冷兵器並用時代約為——10~19世紀中葉

北宋初年火器的出現,標誌著火器和冷兵器並用時代的開始,經南宋、元、明到清朝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以前,延續約為9個世紀。

在此期間,隨著火藥性能的提高和新技術的應用,新的威力更大的火器不斷被發明創造出來,並在戰爭中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但到清朝特別是18世紀中葉以後,由於火器發展的停滯,一直到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國古代火器始終未能完全取代冷兵器,而是火器和冷兵器並用。

當然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火器和冷兵器所佔的比重是大不相同的。冷兵器雖也有一些發展和成就,但它在戰爭中的作用日益下降。

從整體來說,冷兵器趨於衰落,而火器的不斷發明和創新,成為這一時期兵器發展的主要標誌。

拓展小知識

宋代時期發明的鐵火炮、火槍類火器,已有較大的殺傷和破壞作用。但這兩類火器除少數可以手投外,主要是用弓、弩、礮等冷兵器來發射和投擲,飛火槍也是把噴火筒和矛槍結合起來使用,都離不開冷兵器。因此,這個時期雖然已經是火器和冷兵器並用,但還是一個以冷兵器為主的時期
最早見於史書記載的火槍,是南宋紹興二年(1132)陳規守德安(今湖北安陸)時使用的長竹杆火槍,以竹為筒,內裝火藥,臨陣點燃,噴射火焰,焚毀了敵人的攻城器械「天橋」,這是最早的管形噴射火器

元朝發明的火銃,是中國金屬管形射擊火器的第一代,這已經是用火藥發射石彈或鉛彈、鐵彈,在較遠距離殺傷敵人的武器。火銃的發明,開始了火器發展的一個嶄新的階段。到明初,火銃除了已形成可以看作是槍、炮雛形的手持銃和大碗口銃兩大類以外,還開始發展了大口徑的銅炮、鐵炮,把火炮製造技術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這一時期火銃的大量生產和裝備軍隊,特別是專用火器部隊的組建,使作戰方式開始發生變化。冷兵器雖然在軍隊裝備的武器中仍佔大多數,但火器的巨大作用,已使它成為戰場上決定勝負的重要因素之一。

明朝建立(1368)後,除大量生產銅火銃外,還開始鑄造鐵炮。永樂年間,創建專習槍炮的神機營,成為中國最早專用火器的新兵種。明代的城關和要隘,也逐步配備了火銃。洪武二十年(1387)在雲南的金齒、楚雄、品甸和瀾滄江中道,安置火銃加強守備。永樂十年(1412)和二十年,明成祖下令在北京北部的開平、宣府、大同等處隘口,安裝炮架,加設火銃。嘉靖年間,長城沿邊要地,幾乎都構築了安置盞口銃和碗口銃的防禦設施。火銃的大量使用,標誌著火器的威力已發展到一個較高的水平。

縱觀中國古代兵器的發展,歷經數千年而自成體系,它經歷了石兵器、青銅兵器、鐵兵器、火器等漫長的歷史過程,創造出適用於步戰、車戰、騎戰、水戰、攻守城戰等種類繁多的兵器,而其發展進程又一脈相承,各具特色。

如冷兵器中的戈、矛、戟和弓弩、床弩等,都經歷了長期的繼承和發展。特別是冷兵器時代的火攻戰術,促使中國古代煉丹家們發明的火藥,很快應用於軍事,並發展成為北宋的火器。

南宋的火槍發展成為元代的銅火銃,銅火銃又很快發展成為明初的大鐵炮。從而使中國古代兵器形成鮮明獨特的風格,成為世界兵器史上極為重要的體系之一。

中國古代兵器的成就,對世界兵器的發展做出了貢獻,特別是火藥和火器的發明,促使世界軍事技術發生了一次革命,為近代槍、炮的發展開闢了道路。

內容來源:學習強國、百度百科

相關焦點

  • 軍事|古代戰爭中的」生化武器「大起底
    在人類戰爭史的恢宏畫卷中,除了疆場上金戈鐵馬的壯麗豪邁,也有草廬中決勝千裡之外的詭詐奇謀,還有真正詮釋了戰爭「無所不用其極」本質的事物——生化武器。雖然因為影視文學作品的取捨,生化武器的「戲份」在人們印象中的戰爭故事中並不多見,但實際上,人類在戰爭中使用生化武器。,相當的古早且廣泛。人類在戰爭中使用生化武器的歷史很早,早到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
  • 一將功成萬骨枯,為何古代軍事戰爭中,將領的個人能力尤為重要?
    軍隊是暴力機器,然而,將領不能單純的把士兵定義為殘暴的工具,因為殘忍而強大的軍隊,最終會因為殘暴而崩潰,只有順應天道的軍事行為,才不會受到殺戮引起的傷害天和的反噬,這是古代重要的軍事思想。古代軍事鬥爭前的戰鬥檄文,就是自我仁義的定位,他讓軍事鬥爭的暴虐有順應天道的絲滑感,得道多助啊,天的幫助是古代社會環境下,士兵心中最大的倚仗,我相信自己的正義,相信最後勝利的到來,將領存在的重大意義,就是向士兵灌輸這樣的理念。
  • 10+以上男孩科普知識學習之---武器篇
    書籍類 01 由英國軍事歷史學家協力完成的百科著作,首度集中呈現了來自英國皇家軍械博物館的一千多張珍貴的大幅精彩圖片。從舊石器時代的燧石片,到古代世界的刀劍投槍,到中世紀的盾矛弩箭,到近代世界的火繩槍燧發槍,到變革世界的滑膛槍來復槍,到現代世界的自動突擊步槍;從古代世界的士兵鎧甲護具,到現代世界的防彈頭盔,這些在戰爭、自衛、執法、狩獵中運用的武器所體現出的獨具匠心和創造性
  • 中國古代機械的軍事用途:弓、弩
    中國古代機械的軍事用途:弓、弩圖 《西方為什麼總是抄襲盜竊中國科技
  • 盤點古代十大駭人殘暴武器
    然而以前的戰爭時代,所使用的一些武器是讓敵人遭受巨大的折磨和痛苦,那時候的武器普及程度往往跟武器所造成的痛苦程度成正比。某種程度上來說,如果一件武器能足以震懾住你的對手,那就同時也讓你在戰爭中掌握更多的主動權。下面就來盤點一下歷史上出現過的駭人殘暴的武器。
  • 【竇光明專欄】中國古代軍事地理及重要古關隘軍事分析(二十)
    27.小平津關小平津關,是漢靈帝為抵禦黃巾軍所設的八關之一。它和孟津關互成掎角之勢,共扼黃河咽喉,鎮守洛陽北大門。小平津關以黃河河道為天然屏障,易守難攻。關隘依古渡口而設,隨著河道的變遷,如今遺址已難以確定,多數人認為小平津關位於今孟津縣會盟鎮花園村。
  • 「殺手鐧」 還是「撒手鐧」——中國古代最強破甲武器—鞭和鐧
    古代東亞尤其是中國古代軍隊的披甲率一直維持著一個較高的水平,一線部隊幾乎人人身穿重甲。
  • 中國古代冷兵器介紹大全
    暗器,綠林武器來看,這比同時代的歐洲的不管是羅馬軍團還是十子軍,還是哥特騎士遠超過中世紀的歐洲要先進得多,這裡鄙人就憑著平時積累的關於冷兵器的,條頓騎士,聖約瀚騎士團等等,任何軍事集團都無法比擬的。再者,當時中國的冶煉技術和制弩技術遠一點點知識,向在座的各位英雄好漢,江湖豪傑述說一下。所謂18般兵器之說,應該是只限於中國古代軍制中規定的18中正規兵器。1。
  • 盤點十大最強古代武器
    最早是在印度開發的,這種武器的第一次眾所周知的使用是由第一位君主制皇帝使用的。令人難以置信的奇怪的古代武器,這隻顯眼的鐵「手」在有著十分鋒利的鐵釘,這些釘子會把肉磨爛,然後把它從身體上撕下來。雖然重量足以使它成為一種有用的工具,但它主要是用來對抗和撕裂敵人的。
  • 李碩談中國古代戰爭史的寫作
    他常常拿回家一些軍事期刊或者是普及類的軍事教材,讓我有了接觸軍事知識的機會,但是當時獲取知識的渠道還是很少的,在小縣城買不到如今軍迷耳熟能詳的「三個知識」——《艦船知識》《航空知識》《兵器知識》。說起來,軍事知識在中國社會普及的裡程碑可能是1992年第一次海灣戰爭,當時即使在比較偏遠的小縣城,書報亭裡也掛滿了各種正式、非正式的軍事出版物,我記得,就在海灣戰爭之後,縣城的書報亭也有「三個知識」了,中國的軍迷數量可能一下子翻了十倍不止。我自己高考之後進了北大文科實驗班,文史哲的課程都學,兩年之後可以再選一次專業。
  • 朔圖資源|全息知識訓練營·第2期《人類第一件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石弩》
    她認為,不僅是石弩威力巨大,那些發明它的軍事工程師們也有巨大的「威力(權力)」。講述古代西西里島上的敘拉古王國的暴君戴奧尼夏的故事中就有關於製造石弩的描述,從中我們也許可以看到石弩技術得以在古代世界傳播開來的根源。
  • 古代衙役抓賊巡邏用什麼武器?
    咱們今天換個角度,談談跟日常生活關係大一點的:衙役們的武器。上圖:武松就曾經幹過都頭要說到古代衙役的治安武器,首先就不得不提水火棍。上圖:小人書裡的董超、薛霸,一人手拿一根水火棍在日常巡邏的時候,衙役們也會選擇一些棍棒類的兵器當武器,典型的就是「杖」。
  • 軍事模型
    、介紹產品的各種展覽模型;用於講述航海與艦船知識,海戰演示的各種教學模型,水上遊樂與表演模型以及研究、實驗用的各種軍事模型等等。靜態仿真軍事模型的發展歷史久遠,在中國古代史書的記載中,就有許多關於仿真軍事模型方面的描述。
  • 【軍事知識】軍服
    軍裝採用的是一種制式服裝,透過一個國家、一個時期軍服的質地、顏色和款式,不僅可以品出時代的審美,同時可以讀出政治、軍事、經濟、科技等方面的內容。因此,把每一款軍裝都看成一個時代的縮影,一點不為過。世界上的軍裝大多數是綠色的(草綠、深綠或黃中偏綠)。軍服不約而同地朝綠色發展,是從實戰的教訓中總結出來的。
  • 《武經七書》中國古代第一部軍事教科書
    《武經七書》是北宋朝廷作為官書頒行的兵法叢書,也是我國古代第一部由官方發行的軍事教科書。宋朝以來一直作為武學必讀的《武經七書》,奉為武學經典,成為宋朝以來軍事學校和考選武舉的基本教材。《武經七書》集中了古代中國軍事著作的精華,是中國軍事理論殿堂裡的瑰寶,在國外也流傳很廣,影響極大。
  • 要積累多少軍事知識,才能成為一個超級軍迷?
    不過這些要求有些高難,如果只是業餘愛好軍事,那麼單純的享受私人愛好就好了,不需要刻意的掌握什麼軍事知識。只要平時根據具體軍事領域的愛好,訂閱一些軍事類公眾號,刷刷微博。再看看軍事雜誌,例如主流的軍事雜誌《兵器知識》《航空知識》《武器》《艦船知識》《艦載武器》《現代艦船》《坦克裝甲車輛》《輕兵器》《世界軍事》《性世界》等等。
  • 論述中國古代軍事制度的演變(2018年復旦大學真題)
    中國古代軍事制度稱「軍制」「兵制」。從夏朝到清朝道光年間,中國軍制經歷了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兩大發展階段。在政治制度變化的同時,軍制也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向高級不斷的演 變和完善。不同時期、不同朝代、不同民族,採取了不同的軍事制度,如徵兵制、世兵制、府兵制、募兵制以及少數民族的猛安謀克制和八旗制。徵兵制,即徵召義務兵。徵兵制在中國古代廣泛存在,幾乎各朝都有。
  • 備戰小論文:古代中國關於「西方」名稱變遷的主要歷程
    ——摘編自歐陽哲生《中西交通史上的「西方」概念之探源》表3為古代中國關於「西方」名稱變遷的主要歷程。從中提煉一個觀點,並結合所學知識加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表述清晰)【參考答案】示例1觀點:關於「西方」的名稱變遷反映了中外交流的不斷擴大。
  • 紙上談兵:中國古代戰爭史札記
    對於絕大多數軍事迷來說,這本書應該是一頓饕餮大餐了。在張明揚這裡,古代戰爭不再是平面的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而是兵器、後勤、軍事實力、戰術等一系列綜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威廉•麥尼爾在其名著《競逐富強:公元1000年以來的技術、軍事與社會》中認為,歐洲長期的列國分立帶來激烈的軍事和政治競爭,由此產生的生存壓力迫使各國必須不斷進行軍事技術和軍事體制變革,從而造就了歐洲近代的軍事神話。
  • 古代最強10大科技武器,最終BOSS當然是中國製造
    老外稱其為「中國連發弩」,這種武器出現在約1900年前,是世界上第一種手持快速射擊武器。古代中國創造了很多軍事前沿技術,但其中最重要的,還是「火藥」,因為它為戰爭劃分了時代。不過中國人發明火藥的初衷並非讓其做成武器,而是真的將其當做一種「藥」。古代方士為了尋求長生仙丹,經常玩一些化學實驗,於是這種神奇粉末就這樣在煉丹爐中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