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紀錄片控,專注於還原真實與自由
關注回復「歷史」送50部歷史紀錄片
長城下的山海關,@小松-tc
八方七處亂,十炊九無煙。
黎民苦中苦,乾坤顛倒顛。
公元1644年,在中國為明朝崇禎十七年,論幹支則為甲申,屬猴。
這個甲申年,在華夏大帝上演繹了一次五帝並立。
這五帝分別是明崇禎帝朱由檢、大順永昌帝李自成、清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大西大順帝張獻忠和南明弘光帝朱由崧。
這個甲申年,京師紫禁城三易其主。
從正月初一到三月十九是朱由檢,從三月十九到四月三十是李自成,從五月初二以後,是多爾袞代表的清王朝政權。
公元1644年,可謂是戲劇性的一年。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裡,傳奇故事已經屢見不鮮,但像1644這樣變數如此之多,充滿了峰迴路轉的年份,卻也罕見。
就在這一年,四個關鍵人物,四種命運的交織,共同創造了歷史,也改寫了歷史。至今看來,依然讓人感慨不已。
《公元一六四四》(2011)
豆瓣評分:8.6
打開看鑑app,搜索《公元一六四四》即可觀看
明末清初,公元1644年比往常更加風雲變幻。這是一個風雲突變,天翻地覆的年份。
歷史,是一群龐大的芸芸眾生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是在轉折變換的關鍵時刻,歷史總是選擇一些關鍵人物,讓他們來推動。
正是這些關鍵人物在1644年的共同行為的合力,影響著歷史的走向。
1644年甲申之變,是如此真實的充滿變數。
機會不止一次地出現過,崇禎、李自成和多爾袞三位關鍵人物,以及吳三桂這個特殊砝碼,在風雲變幻的舞臺上,演繹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歷史。
明崇禎皇帝畫像
公元1644年這一年的元旦,是大明王朝崇禎皇帝一生中最黯淡無光的新年。
元旦一大早京師大風呼嘯出現了罕見的沙塵暴,大風霾在古代星相術士眼中是邊事刀兵大起的徵象乃大兇之兆。
按照傳統皇帝要在這一天清晨接受百官的新年朝賀,崇禎強顏歡笑早早地來到皇極殿。
元旦吉日出現這種景象早已讓崇禎心煩意亂。
自登基以來,帝國的「內亂外患」此起彼伏。
內地的農民起義軍在「闖王」李自成和「八大王」張獻忠的各自帶領下,席捲了大明王朝中原五省的大部江山,而關外的勁敵後金軍也隔著長城對大明王朝虎視眈眈。
不論是對內「剿賊」,還是對外「驅虜」,此刻的大明王朝都已然是力不從心。
1644年的春節,作為帝國最高統治者崇禎,比任何時候都真切地感受到大廈將傾的悲劇,已經成為不可挽回的事實。
這一年,李自成率領五十萬大軍(號稱)傾巢出動,從西安一路向東,勢如破竹,僅僅用了一月有餘的時間就陳兵北京城下,來到這座過去十五年只能在地圖上看到的地方。
而此時的京城早已無兵可守,只剩下崇禎帝和部分宦官朝臣,坐困孤城,等待厄運的降臨。
真沒機會了嗎?
如果時間往前再倒幾個月,歷史也是給過崇禎好幾次寶貴的機會。
第一個機會,是南渡故都應天府暫避鋒芒。
明故宮遺址,@ GGX550
歷史上,東晉【永嘉南渡】,南宋都曾遷都臨安(今杭州)而得以存續,玄宗李隆基也曾逃到蜀中避亂。
而且,成祖朱棣當年遷都北京時特意留了一個後門,在南京保留了一套和北京一樣的政府班子,就是為了有備無患。
在發生變亂時皇帝能夠從容不迫地遷都,起到臨時政府的作用。畢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第二個機會,急調吳三桂率關寧鐵騎回師勤王。
崇禎調了嗎?他調了,但是吳三桂大軍還未到京師,北京城已被李自成攻下。兵貴神速,但是吳三桂軍因為各種原因一再延誤。
試想,如果一開始便速令吳三桂早些出兵,同時保證京師擁有足夠的防守兵力,憑藉京師堅固高大的城牆,擊退起義軍的圍攻。雖無十分勝算,也不至於完蛋得如此迅速。
第三個機會,李自成兵臨城下,飛書談判講和。
李自成在攻下京城前,曾修書一封與崇禎,表示願與崇禎劃地分治,只要崇禎將西北地區交由大西政權管轄,讓他分國而王,並犒賞軍銀百萬兩,他馬上就退兵。
李自成只是想要一個西北王,這樣的條件在當時的境況下簡直就是意外的驚喜。
可惜這三個機會,崇禎都沒有把握住。他剛愎自用的性格導致了他不想承擔「棄守祖宗陵寢「的罪責,也不想背上與「流賊「屈辱議和的罵名。
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這天的紫禁城一片悽風苦雨,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盡身亡。
崇禎煤山自盡處,@去往更遠方
伴隨崇禎共同滅亡的是大明帝國曾經輝煌的夢,自朱元璋1368年在南京稱帝開始,明朝統治了中國276年,依靠農民一起獲得的政權,最終喪失在農民起義軍的手中。
大明王朝在歷史的輪迴中結束,歷史的頁面又一次被刷新,在這個改朝換代的時刻,一切還未有定局。
崇禎錯失的那些機會,被歷史交到了闖王李自成的手中。
李自成 黃粱一夢
同樣是公元1644年的春節,佔領大明江山西北地區的闖王李自成,在這一天建立大順王朝,改元永昌。農民起義軍與朝廷分庭抗禮的時刻已經到來。
這位因被裁輟業的驛卒,在崇禎三年(1630)年於米脂縣振臂一呼,開始了長達十六年的起義之路。終於在崇禎十七年(1644)年,他的舉事迎來了最耀眼的曙光。
1644年3月中旬,李自成大軍包圍北京。他志得意滿,以勝利者的瀟灑姿態,向崇禎皇帝提出了無比優惠的議和條件。
據《小腆紀年附考》卷4載:「闖人馬強眾,議割西北一帶分國王並犒賞軍百萬,退守河南……闖既受封,願為朝廷內遏群寇,尤能以勁兵助剿遼藩。但不奉詔與覲耳。」
《小腆紀年附考》
崇禎並不鳥他,流寇爾。
三月十九日,農民軍在明兵部尚書的幫助下入城,崇禎皇帝自縊殉國。此刻的李自成似乎註定要成為中華大地的下一任天子了。
然而,當吳三桂降而復叛,李自成率軍十萬討伐山海關之時,大順軍已經不再是當初屢戰屢勝的勁旅了。
在一片石,當八旗兵像神兵一樣從側翼殺出時,李自成的隊伍爆發出一陣歇斯底裡的慘叫:「辮子兵來啦」,隨即狼奔豕突,潰不成軍。
1644年5月,李自成在紫禁城武英殿倉惶登基之後,便退回了西安。八個月後,在清軍的追擊下,李自成不得不再次下令撤離西安。
1645年5月在湖北通山縣九宮山,李自成落入了當地農民武裝的包圍。
李自成被農民們的鋤頭擊中腦部當即死亡,在剝下李自成的戰袍後他們發現這位將領身上赫然穿著一件精美的龍袍。
李自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農民軍起義領袖,被另一群農民起義武裝稀裡糊塗地終結了生命,草草完成了他近乎荒唐的人生結局。
吳三桂畫像
彼時,吳三桂早已經成為明帝國在遼東的最高軍事長官。崇禎皇帝和多爾袞的目光分別從北京與瀋陽向吳三桂聚焦而來。
山海關,註定要在明末清初這段絢麗的歷史上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公元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吳三桂在勤王途中得知李自成攻破北京,明亡。從那一刻起,山海關不再姓朱,而是姓吳。
如果不是這場突然起來的變亂,那麼吳三桂將會成為足以和袁崇煥、鄭成功比肩的大英雄,名垂青史。
可是,命運對吳三桂開了一個尷尬的玩笑。
袁崇煥墓,@此間行攝
勤王路上忽聞京師已破,無法為最高統帥盡忠;又聞家父吳襄落入流賊手中,盡孝之事也已難全。
但當獲悉愛奇妾陳圓圓被劉宗敏霸佔,「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見人耶!「。
「初,三桂奉召入援,至山海關,京師陷。自成劫其父襄,作書招之,三桂欲降。至欒州,聞愛姬陳沅被劉宗敏掠去,憤甚,疾歸山海。」《明史,列傳第一百九十七 流賊》。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後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至明思宗朱由檢崇禎十七年時期的276年歷史
提馬殺回山海關,並向關外的多爾袞去信:
「乞念亡國孤臣忠義之言,速選精兵,直入中協西協,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門,滅流寇於宮廷,示大義於國中,則我朝之報北朝者,豈惟財帛?將裂地以酬,不敢食言。」
其時,李自成已經親率大軍十餘萬啟程討伐吳三桂,而吳手中兵馬只有三萬,必敗無疑。
事已至此,身不由己。吳三桂在驚惶無奈之中,不得不接受多爾袞的要求,剃髮,易服,衷心歸順大清。
投降清朝的吳三桂,在擊潰了李自成之後仍然一如既往地戰鬥,追擊農民軍勢力,攻打明朝殘餘軍隊。
平定陝西,奪取四川,收復雲貴,吳三桂稱為大清王朝統一中國的徵途中,最為驍勇善戰的將軍。
光陰流轉,吳三桂已經年過花甲,然而命運糾結,並沒有放過這個老人。
康熙皇帝即位之後,立刻將矛頭指向位高權重的平西王吳三桂,撤蕃的詔書送到了吳三桂手中。
垂暮之年的吳三桂再次叛變,之時這一次年邁的他已然沒有了當年怒髮衝冠的氣魄。
三藩
公元1678年,起兵五年之後,67歲的吳三桂在絕境之中死去。
三年後吳三桂的子孫被全部殺光,包括襁褓中的嬰兒。
睿親王多爾袞像
1644年,關外的大清完成了新一輪的蛻變。
皇太極六歲的兒子福臨登基成為大清王朝的第二代最高統治者。
然而年幼的皇帝顯然無法獨自裁決政事,代替其掌權的便是皇太極的十四弟愛新覺羅·多爾袞。
皇太極(左)與多爾袞(右)
4月7日,清中樞發布上諭,趁李自成與明帝國焦灼之時,調動所有官兵即日進軍關內。
從努爾哈赤靠十三副遺甲起兵(七大恨)開始,一直到1644年,期間橫亙著六十一年的光陰,終於在這一年走到了高峰。
清實錄所記載七大恨
這一年,多爾袞率領十餘萬大軍踏上了清朝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一次徵程。
四月十五日早晨,清軍行進到一個叫翁後的地方,突然遇見了兩個人,此二人要求面見多爾袞,呈上了一封改變歷史的密信——遼東總兵吳三桂要向清朝開關乞師了。
「乞念亡國孤臣忠義之言,速選精兵,直入中協西協,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門,滅流寇於宮廷,示大義於國中,則我朝之報北朝者,豈惟財帛?將裂地以酬,不敢食言。」
吳三桂此時正與農民軍打得不可開交,一夜之中,連續多次派使者至清營,敦請多爾袞儘速入關。
據載:「三桂遣使者相望於道,往返凡八次。」
至下半夜,多爾袞才下令清軍向山海關移動,黎明時,推進到離山海關只有四五裡的歡喜嶺。
山海關
到了歡喜嶺,仍然「高張旗幟,休息士卒」,觀望形勢。
天亮後,焦頭爛額的吳三桂親自到清營拜見多爾袞。
此時,多爾袞深知主動權盡歸己手,於是藉口吳軍與農民軍裝束相似恐致誤傷為由,當即要求吳三桂剃髮盟誓。
事已至此,吳三桂也只能答應。可憐這一綹頭髮,剃掉的是整個中國的版圖。
一片石一戰,李自成怎麼也想不到會突然殺出清兵,此戰,農民軍完敗。
穩坐紫禁城的清朝,終於實現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夢想。
中國的歷史再一次在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相互影響中重新結構,推動歷史前進的腳步。
為清朝入主中原立下汗馬功勞之後,多爾袞的餘生都在病痛中度過。
入關之後,繁忙的事務讓他的病體不堪重負,1649年秋天在一次狩獵中多爾袞不幸墜馬受傷。
一年後的寒冬,多爾袞離開了人世,年僅39歲。
九王墳,為睿親王多爾袞之墓,坐落在今北京東直門外新中街附近
多爾袞去世後不到一百天,年輕的順治皇帝對他展開了死後清算。
多爾袞被判有奪取皇位的謀逆罪行,順治皇帝不僅收回了他生前的一切財產,更是下令掘其墳墓,挫骨揚灰,罷黜宗室。
這位改寫大清朝命運的功臣,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身敗名裂,萬劫不復的厄運,竟是自己人生的最終歸宿。
1. 朱紹侯,《中國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2.【明】計六奇,《明季北略》,中華書局,2012
3.【清】彭孫貽,《平寇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想要完整觀看本片,可以打開看鑑APP,搜索《公元一六四四》,去探訪已經被歷史遺忘了數百年之久的遺址背後那神秘的文明。
有些朋友可能還沒有使用過看鑑APP,我們的APP全稱為「看鑑微視頻」,掃描上面二維碼或者在各大應用商店搜索「看鑑」即可下載
看鑑APP都有什麼?
成立五年來,看鑑始終致力於捍衛中國傳統文化傳播中式審美,讓世界看懂中國之美。
如果你也是一個中國文化的愛好者,熱愛歷史、地理,愛看紀錄片,那你還猶豫什麼?下載看鑑APP,感受中國之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