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年:生命,為祖國澎湃

2021-02-28 界面新聞

他是國際上舉足輕重的戰略科學家。他讓中國正式進入了「深地時代」。有外國媒體報導說,他的回國,讓某國當年的航母演習艦隊後退了100海裡。他,就是黃大年。

作者 | 吳晶 陳聰 周立權 張建

2017年1月8日,科學的星空中,一顆璀璨的明星悄然隕落。

7年前的那個冬日,他頂著紛飛的雪花,從英國歸來,大步流星走進這裡的時候,震動海外。有外國媒體報導說:「他的回國,讓某國當年的航母演習整個艦隊後退100海裡。」

他就是國際知名戰略科學家黃大年。

「科研瘋子」——「中國要由大國變成強國,需要有一批『科研瘋子』,這其中能有我,餘願足矣!」

2016年2月14日情人節,黃大年在微信朋友圈寫道:

「……真正從事科學的人,往往看重與事業發展攸關的情誼群體,面對『知音』常有相見恨晚的遺憾,發展的是與眾不同的情……」

科技部有關負責人對此印象深刻:「當時我們有一項地球勘探項目,缺一個領軍人物。我去長春找了他,第二次見才敢開口求他。因為這個上億元的項目他分不到一分錢……」

「沒問題。」如此痛快的回答讓對方愣住了……

大家並不知道,黃大年看中的是這個項目瞄準的尖端技術——就像在飛機、艦船、衛星等移動平臺上安裝「千裡眼」,看穿地下每一個角落。早在上世紀90年代,美英等國已使用這項技術進行軍事防禦和資源勘探。

大家更不知道,幾年前,黃大年的父母相繼離世時,他在國外忍痛未歸,攻關的正是這個技術。

一天都沒有等。他提出「從移動平臺、探測設備兩條路線加速推進」;他向吉林大學打報告,創設移動平臺探測技術中心,啟動「重載荷智能化物探專用無人直升機研製」課題。

沒有機庫,他在地質宮門前尋了塊兒空地,拉著團隊揮汗如雨忙活個把月。

機庫建成第二天,出事了。

「這是違章建築,必須得拆!」有人開著卡車來就要動手。

原來,他們不清楚審批程序,只給學校打了報告,沒有履行相關手續。

「不能拆!我們打過報告的。」黃大年急了,一邊喊一邊往卡車前一躺。陽光正強,他眯著眼睛,就這樣躺著。他的幾個學生馬上也在他身邊躺下……

事情傳開了,有人說黃大年就是個「瘋子」。他不在意:「中國要由大國變成強國,需要有一批『科研瘋子』,這其中能有我,餘願足矣!」

不瘋不成魔。

就在這種「瘋魔」中,我國在這一項目的數據獲取能力和精度與國際的研發速度至少縮短了10年,而在算法上,則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拼命黃郎」——「我是活一天賺一天,哪天倒下,就地掩埋」

回國7年,黃大年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出差。

「白天開會、洽談、輔導學生,到了晚上別人都休息了,他就坐午夜航班去出差,因此人送綽號『拼命黃郎』。」

「拼命黃郎」的一天大多是這樣度過的:

早起,冷水洗臉,一大杯黑咖啡,轉頭埋在小山似的資料中。

中午,大家去食堂,他盯著電腦喊一聲:「兩個烤苞米。」沒有烤苞米,他就從書包裡掏出兩片皺巴巴的麵包。

下午,辦公室門口排起長隊,校內外的科研機構和專家學者找他請教。

半夜,他不出差就加班,有時還會和一些專家電話交流。

「黃老師經常會接到一些單位的電話,就一些重大突發事件和棘手問題徵詢意見,時間多半是在後半夜。」

同一個團隊的「千人計劃」專家王獻昌很擔心:「你這是拿命在做科研啊!」

這位「拼命黃郎」卻在微信朋友圈裡這樣說:「我是活一天賺一天,哪天倒下,就地掩埋……」

2016年11月29日凌晨,北京飛成都的最晚航班剛一落地,黃大年被急救車接走。

「病人什麼情況?」成都市第七人民醫院急診室內,醫生一邊推著擔架床,一邊問同行的人員。

「胃很疼,在飛機上就昏過去了。」

「他吃什麼了?」

「今天沒顧上吃飯,登機前就喝了一瓶冰可樂。」

「可樂?」醫生皺皺眉頭,伸手想抽出病人懷裡抱著的筆記本電腦為他做初步檢查,卻被對方抱得死死的。黃大年醒來第一件事就趕緊摸了摸懷中的電腦,然後長舒了一口氣,對旁邊同行的人員說:「我要是不行了,請把我的電腦交給國家,裡面的研究資料很重要。」

天剛擦亮,黃大年一邊往嘴裡塞了一把速效救心丸,一邊頭也不回地走出了醫院:「還有個會,挺重要的,我得去。」

回到長春,黃大年被強制做了體檢。等結果的那兩天,他又去北京出了趟差。

檢查結果出來了:膽管癌。

腫瘤已蔓延到胃部和肝部……

愛國情懷——「海漂」18年,難忘初心:「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

2004年3月,父親突然病重,進入彌留之際。黃大年正在1000多米的大洋深處進行「重力梯度儀」軍用轉民用領域的技術攻關。如果不是英國導師極力推薦,美方不會讓一個中國科學家參與其中。黃大年把眼淚咽到肚子裡,堅持做完試驗。再次回到陸地時,父親已入土為安。

兩年後,同樣的試驗從潛艇搬上飛機,母親臨終前囑咐愛子:「……早點回國,給國家做點事情……」

作為英國劍橋ARKeX地球物理公司的研發部主任,黃大年帶領一支包括外國院士在內的300人「高配」團隊,實現了在海洋和陸地複雜環境下通過快速移動方式實施對地穿透式精確探測的技術突破。妻子開了兩家診所,女兒在英國上大學。

2008年,中國開始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簡稱「千人計劃」)。沒想到,他用最短時間辭職、賣掉房子和診所、辦好回國手續。

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副司長高平說:「是『千人計劃』成就了他,讓他義無反顧、全身心地實現理想抱負,抒發他的愛國熱情。」

整理黃大年遺物,王鬱涵在他臥室床頭櫃的三個抽屜裡發現了滿滿的治肝病的藥,淚水再次奪眶而出——

不知有多少個深夜,黃老師靠著這些藥物熬到天明。

赤子之心——以出世的態度做學問、搞研究,以入世的態度愛國家、愛科學

回國這幾年,黃大年在科研領域攪起一片漣漪。用高平的話說:「大年對待科學是很『任性』的,他不唯上不唯權不唯關係,不允許『你好我好大家好』,如同一股清流。」

「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深探項目,黃大年回國不久便出任該項目第九分項的首席專家。

第九項目斥資逾3億元。自認為和他關係不錯的專家找來,想替某研究機構「拉點兒經費」,他一句「我沒有對手、也沒有朋友,只有國家利益」,直接把對方「噎個半死」。後來對方發現「居然連吉林大學也沒有多拿一分錢」。

更讓一些人難以接受的是,他還從國外引入一套在線管理系統,把技術任務分解到每月、每周甚至每天。每晚11點他必登錄檢查,誰偷懶、誰落後,軟體一開,一清二楚。

有人領教過他的「火爆」:

那是2010年春天的一個早上。

「怎麼回事?小王,你催過了嗎?」聽得出黃大年有些煩躁。

「都催過了啊,黃老師!」王鬱涵偷偷瞄了眼牆上的表,9點50分了,離開會還有十分鐘,材料沒交齊,人也沒到齊!

「人浮於事!」大手一揮,黃大年突然把手機砸向地面,手機屏幕立刻摔了個粉碎:「我們拿了這麼多納稅人的錢,怎麼如此草草了事呢?!」

事後,他帶著歉意說:「我很急躁。我無法忍受有人對研究進度隨意拖拉。我擔心這樣搞下去,中國會趕不上!」

黃大年並非「不食人間煙火」,並非「吹毛求疵」。

在學生們心中,黃大年從來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學術權威」,而是一個「嚴師慈父的長輩」、一個「推心置腹的朋友」。

當年的學生馬國慶和李麗麗家在農村,黃大年看好他們的專業潛質,創造各種機會送他們學習英語、參加國際交流。兩人談了戀愛,他幫他們爭取留校。畢業結婚,又幫他們張羅租房。

有人嫌他管得太細、婆婆媽媽。他說:「我們的國家太需要人才,現在多用點心,他們中就有可能出大師、出諾貝爾獎。」

學校領導幾次催他抓緊申報院士,他卻說「先把事情做好,名頭不重要」。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黨委書記黃忠民說,參加學術會議或講座,他能一口氣準備十幾頁的材料,但要讓他填報個評獎材料,半頁紙都寫不滿。

最後清醒的日子,他還倚在床上、打著點滴,為學生們答疑;他囑咐於平「把咱們自己的經費再壓縮一些」,確保其他機構積極參與;他記掛團隊裡的姚永明參評副教授,硬是用顫抖的手,寫下一段歪歪扭扭的推薦語。

尾聲:不說再見

2017年1月1日,新年元旦,手術後第18天。

病房裡,黃大年手臂上插滿了管子。在青年教師焦健的幫助下,黃大年認真收聽著習近平主席的新年賀詞:2016年,「中國天眼」落成啟用,「悟空」號已在軌運行一年,「墨子號」飛向太空,神舟十一號和天宮二號遨遊星漢……

講話中,習近平主席提到科技攻關,黃大年顯得有些激動,他猛地深吸一口氣,用沙啞的聲音對焦健說:「國家對科技創新這麼重視……有了國家的決心……我們的技術馬上就要到了派上用場的時候……你們都要準備好,加油幹啦……」

說完,一陣劇烈的咳嗽。

焦健忍著淚,直到出了病房的門他才哭出來。他看見了黃老師眼角含著淚光。

1月4日傍晚,壞消息接踵而至。黃大年內臟出現大出血,轉氨酶升高、肝功能有衰竭傾向……

此時,萬裡之遙的英國,黃大年的外孫降臨到這個世上。

春倫,是黃大年為他的外孫起的中文名字:長春的春,倫敦的倫。黃大年曾說過,這是他最難忘、最喜歡的兩個城市……

「哥,哥,你快醒醒,瀟瀟生了,是個男孩……」妹妹黃玲拿著手機衝進重症監護室裡,把照片舉到黃大年眼前。

照片裡,小寶寶黃皮膚、黑頭髮、圓臉蛋,眉眼之間,像極了黃大年的神韻。

此時,黃大年已失去了意識……

1月8日13時38分。正午的陽光照進重症監護室的窗欞,黃大年永遠地休息了。

不說再見,黃大年沒有走,學生們耳邊響起他熟悉的聲音:

「要樹立遠大理想和家國情懷,做出得去、回得來的科學家。」

不說再見,黃大年沒有走,這片他熱愛的故土的每一個角落都有他熟悉的身影。

他的生前助手於平、秘書王鬱涵,常常靜坐在黃大年的辦公室裡,仿佛在等待著出差回來的老師。

總有辦公室電話和手機鈴聲打擾這寧靜。在每一次來電點亮屏幕的時候,她們一次次地接起電話,告訴對方黃老師離去的消息……

來源:新華社

原標題:生命,為祖國澎湃——追記海歸戰略科學家黃大年

· END ·


▽點擊「閱讀原文」 下載界面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大地之子黃大年
    >  把愛國之情 報國之志  融入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  融入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鬥之中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黃大年同志秉持科技報國理想,把為祖國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作為畢生追求
  • 不變的堅守 官兵在「生命禁區」為祖國和人民守歲
    新年第一天,駐守在「生命禁區」的西藏阿里軍分區某邊防團達巴邊防連的官兵們踏上了巡邏路,他們用不變的堅守開啟了嶄新的一年。阿里軍分區某邊防團達巴邊防連班長 強巴:新年的第一天能夠和戰友們踏上祖國的邊防線,我感覺這個年過得特別有意義。迎著朝陽,頂著寒風,官兵們踏上了巡邏路。冬季巡邏,官兵們不僅要克服高寒缺氧帶來的考驗,還要時刻小心潛在的危險,穿行冰封河道和翻越達坂。出發沒多久,官兵們就遇上了巡邏必經的一條冰河。雖然部分河段看著結上冰,但也有掉入河水的危險,為了安全起見,官兵們用石頭探路。
  • 這個中國人讓美國航母后撤100公裡,得知黃大年回國,無視一切的美國為何這樣做!2021成為關鍵年央視官宣消息轟20新航母全亮相?
    他,就是國際知名科學家,黃大年。黃大年主攻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領域,是享譽世界的科學家,2009年回國以來,在7年的時間內,帶領400多名科學家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為我們「巡天探地潛海」填補了多項技術空白。
  • 戍邊英雄用生命捍衛祖國領土,小藍帽用產品守護糧食安全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防時空》2月19日消息:祖國西部邊陲,喀喇崑崙高原,常年冰雪覆蓋、高寒缺氧。喀喇崑崙高原雖然高寒缺氧,因為戍邊官兵的堅守,有了生命的色彩;雖然古老蒼涼,因為駐訓官兵的到來,有了火熱的氣息。 就是在這樣的生命禁區,一代代邊防軍人,把青春揮灑在喀喇崑崙,也把最純粹的忠誠鐫刻在喀喇崑崙。
  • 邊防勇士用生命守衛捍衛祖國尊嚴,不容侵犯!
    而在今天早上,一條名為#他們是為我而死#的話題衝上了微博熱搜第一,點開一看,不禁鼻子一酸:身處於和平年代,我們幾乎忘了,我們仍能平凡地工作、生活、吃飯、聊天,我們能聊「詩和遠方」和「遠方的哭聲」,是因為有人替我們擋下了危險,不是因為什麼歲月靜好呀。去年6月,在我們中國的邊境,就是和其他國家領土靠在一起的地方,發生了一件可怕的事。
  • 《祖國不會忘記你們》
    並報導了在此次衝突中受傷和犧牲的中國戍邊官兵:團長祁發寶身先士卒,身負重傷;營長陳紅軍、戰士陳祥榕突入重圍營救,奮力反擊,英勇犧牲;戰士肖思遠,突圍後義無反顧返回營救戰友,戰鬥至生命最後一刻;戰士王焯冉,在渡河前出支援途中,拼力救助被衝散的戰友脫險,自己卻淹沒在冰河之中。中央軍委授予祁發寶「衛國戍邊英雄團長」榮譽稱號,追授陳紅軍「衛國戍邊英雄」榮譽稱號給陳祥榕、肖思遠、王焯冉追記一等功。
  • 【澎湃新聞】鄭永年:川普走了,但川普的「遺產」仍在
    澎湃新聞:從國際上看,您覺得拜登的全球戰略框架會有什麼新的改變嗎?鄭永年:他對盟友確實會友好一點,如重返《巴黎氣候協定》。雖然他可能會回到精英主義的政策,但是美國的全球戰略在其他方面不會發生任何的變化。澎湃新聞:您覺得4年後川普有沒有可能捲土重來?
  • 心繫祖國,悲憤而作——蕭邦《革命練習曲》
    1830年,在蕭邦離開祖國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爆發了震驚波蘭的華沙革命。知道這個消息的蕭邦心情無比激動,恨不得馬上就回國,但卻因為種種原因始終無法啟程。他孤零零一個人走回旅館,悲痛、憤怒使他坐臥不安,在屋裡踱來踱去,腦海中滿是硝煙瀰漫的祖國,火光沖天的華沙,倒到血泊中的起義者……這些景象縈繞著蕭邦,使他不得安寧,眼神痛苦,心臟也不由的緊縮起來。夜幕降臨,蕭邦在桌前點燃了一根蠟燭,用筆在日記上記錄著今天。突然,他放下筆,霍地站立起來,用盡全力捶擊鋼琴,大聲呼吼道:「不!波蘭不會亡!絕不會亡!」
  • 1700人,平均年齡23歲,無人生還,只為捍衛祖國尊嚴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抗日戰爭期間,因為中國在戰爭中的劣勢導致初期處於被欺辱的地步。
  • 他為祖國築就海防長城
    能夠料敵先機的雷達技術,將給我國的海疆裝上「千裡眼」,為萬裏海岸線築就「科技長城」。雷達技術,也讓親歷過民族屈辱歷史的他錨定了實現科技強國理想的研究方向。他,就是我國著名雷達與信號處理技術專家,我國對海探測新體制雷達理論和技術奠基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劉永坦。
  • 演講稿:用生命守護著國家寸土
    我是演講稿範文,今天非常榮幸能夠來這裡參加主題演講比賽,我演講的題目是《用生命守護著國家寸土》。在這熱鬧非凡的新春佳節中,一則悲痛的消息突然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戍邊戰士在邊疆用生命捍衛著國家寸土,不幸地四人犧牲一人重傷,看著這則新聞,全國上下悲痛不已,但我們更應牢牢記住這些英雄的臉,他們用生命守衛著國家的每一寸土地,他們值得我們每個人由衷地敬佩!
  • 戰友,為生命站崗(散文)
    醫院是24小時為患者生命保駕護航的地方,醫院裡的醫生、護士是醫院裡的「特種部隊」,是和死神爭奪生命的戰士,病房就是看不見硝煙的戰場,醫生、護士用雙手為病人砌起一道牆,不讓病毒與細菌進一步侵襲病人醫生、護士是「特種兵」是穿著白大掛的勇士,在他們衝鋒陷陣下,病毒與細菌幾經掙扎最終敗下陣來,醫生、護士是為病人生命站崗的人,有幸40年前我和戰友們曾經為戰友生命站過崗,與死神抗爭過!
  • 【寧鄉】退伍軍人英模代表為預定新兵進行役前教育
    出徵前,武裝部為激發新兵的榮譽感、責任感和自豪感,鼓勵和鞭策新兵入伍後建功立業,特邀請寧鄉退役軍人之家的英模代表上一堂主題為「祖國高於一切,榮譽重於生命」的愛國愛軍教育課。    今天主講的第一位英模代表是來自菁華鋪鄉的胡俊武。胡老英雄是1976年12應徵入伍,服役於廣州軍區55軍163師488團高機連。
  • 石油修井人熱議大閱兵:為國自豪為國燃!
    建軍90周年閱兵儀式當日,他所在的隊伍一直堅守在戈壁灘上,為油井維修。他和同事們一起通過手機客戶端觀看直播,激動地說道:「沙場點兵,耀我軍威、揚我國威,意義不凡。作為中華兒女,我感到特別自豪、光榮,我們石油人也要像人民軍隊一樣,時刻為祖國奉獻一切!」
  • 看一次哭一次,4名戍邊戰士犧牲真相曝光:他們是為我而死!
    那天,在奮勇突圍後,發現還有戰友被圍攻,他再次衝向前去,拼死營救戰友,用身體為戰友遮擋石塊、棍棒的攻擊。 「他是為了救人而犧牲的。」他在日記中寫道:「走在喀喇崑崙,我們就是祖國的界碑,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國的領土,無比自豪!」
  • 澎湃S1+暗夜之眼!小米5c現場圖賞
    MWC2017上各大廠商正爭芳鬥豔頻頻發布新機,國產廠商同樣不甘寂寞,小米於2月28日在北京正式發布了小米5c,該機 最受矚目的一點當然是其搭載了小米旗下第一款自主研發SoC——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