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中外學者:美國「盟友外交」為何眾口難調?

2021-12-29 中國新聞網












美國想拉攏的盟友並非那麼統一。這些國家在價值觀、安全等問題上與美國比較接近,但經濟上又與中國有密切關係,沒有一個國家真正想選邊站。美國能提供給盟友的實際利益有限。

美國總統拜登上臺以來,其外交政策特別是對華政策漸趨明朗,涉華盟友外交進展迅速,試圖通過所謂「價值觀統一戰線」對抗中國。但種種跡象表明,美國「盟友外交」眾口難調。

當地時間4月21日,美國國會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審議並表決通過了旨在加強與中國全面戰略競爭的《2021年戰略競爭法案》。路透社評論稱,這說明美國兩黨在國會推動對抗中國的努力迅速升溫。

這份長達283頁的「兩黨對華全面法案」於4月8日浮出水面後備受外界關注。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當天發表聲明宣稱,這代表了「前所未有」的兩黨合作,美國將動員所有戰略、經濟和外交工具抗衡中國。

菲律賓智庫「人民良政」中心主任鮑比·圖阿松(Bobby M.Tuazon)。受訪者供圖
菲律賓智庫「人民良政」中心主任鮑比·圖阿松(Bobby M.Tuazon)對中新社記者表示,拜登政府或將盡一切努力阻止中國,重建聯盟和軍事夥伴關係,再加上經濟制裁和其他手段來對抗中國技術,旨在通過軍事基地、海上行動和多國聯合演習來加強對中國的包圍,並建立一個「統一戰線」,以遏制中國快速增長的經濟。它得到了精心策劃:持續散布虛假信息、妖魔化中國,這玷汙了中國形象。拜登政府一系列「盟友外交」動作看似取得初步成果,但盟友關係是協調一致嗎?事實並不盡然。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日前承認,一些盟友與中國的關係十分複雜,美國與盟友的關係「並非完美無瑕」。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達巍告訴中新社記者,拜登政府正在組建的並非完全傳統意義上的同盟,而是圍繞特定議題、特定領域形成一些「打引號」的同盟,比如價值觀同盟,以及技術和產業鏈同盟。其他領域則很難達成一致。「美國想拉攏的盟友並非那麼統一。」達巍分析,歐盟近年來倡導「戰略自主」,不會簡單地在所有問題上都跟著美國走。在產業鏈方面,歐洲國家內部差別很大。美印的經濟合作程度有限,印度可能更多地會在「四國聯盟」平臺以及安全問題上協調,以平衡中國。日本、韓國在產業鏈上加強與美協調或許更有意義。「這些國家在價值觀、安全等問題上與美國比較接近,但經濟上又與中國有密切關係,沒有一個國家真正想選邊站。」達巍直言,美國能提供給盟友的實際利益有限。德國總理默克爾日前在歐盟峰會後表示,儘管歐盟和美國有很多共同點,但在對華政策上不一致。歐盟的對華政策與美國並沒有相似性,「這點是絕對明確的」。韓國、新加坡近日也表示不會選邊站隊。美國會否將「四方安全對話」打造成「亞太小北約」?達巍認為,「四國聯盟」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盟友,他們並沒有共同的安全條約和制度基礎,「亞太小北約」只是一個不太嚴格的類比。「四國集團」各個成員國都有自己的「算盤」,並非協同一致,印度與其他三國間也存在明顯隔閡。「『四國聯盟』遠未結成統一戰線,成員國之間的裂痕可以讓中國感到安慰。」美國智庫蘭德公司的高級分析師蒂莫西·希思(Timothy Heath)日前接受CNN採訪時說,「四國聯盟」成員國可能對中國以及維護基於規則的秩序的必要性有著共同關切,但它們在如何應對中國的問題上缺乏共識。成員國對優先事項的看法存在差異,印度主要關注印度洋,而澳大利亞和日本則更關注南海。

美國亞洲研究所所長貝一明(Emanuel Yi Pastreich)。受訪者供圖

美國亞洲研究所所長貝一明(Emanuel Yi Pastreich)對中新社記者表示,「四國聯盟」內部並沒有什麼一致的價值觀,並非為了自由、平等、民主,而是攫取利益的工具。美國要想拉攏盟友推行「價值觀統一戰線」是很難實現的,不過是「虛假的外衣」,各個國家內部分歧很大。

「美國利用脅迫、威脅和壓力,迫使包括其盟國在內的國家服從美國路線和利益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鮑比·圖阿松認為,拜登政府幻想盟友和軍事夥伴會斷絕與中國日益增長的經濟合作,這種施壓不僅是徒勞的,而且美國並沒有什麼可以拿來交換。美國在歐洲和亞洲的盟友會繼續保持其盟友關係,但他們自己的經濟利益,包括與中國的貿易和投資,則更為重要。

「拜登說『美國將重新奪回全球領導地位』只是一種空洞的言辭,就像今天美國國內政治和經濟陷入混亂一樣,將受到困擾和分裂。」鮑比·圖阿松表示,對於東協國家而言,經濟復甦才是優先事項。

拜登正在全球築起「自由民主」價值觀的「高牆」,試圖用意識形態拉攏盟友和夥伴,營造支持「自由民主」就要支持美國,捍衛「自由民主」就要對抗中國的氛圍。拜登在《國家安全戰略臨時指南》引言中寫道,在應對中國和俄羅斯上,所謂美國的「民主制度」是「我們最根本的優勢」。美國國內對拜登提議召開的「全球民主峰會」產生質疑。大西洋理事會高級研究員阿什福德(Emma Ashford)日前在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的一篇文章中寫道:「如果美國國內幾乎沒有一個正常運作的民主制度,又怎麼能傳播民主或為其他國家樹立榜樣呢?」在中美「2+2」對話中,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大秀美國制度的優越感,表示美國雖然不完美,但是會開誠布公地面對自己的問題,而不會忽視或者假裝這些問題不存在。但實際上,達巍認為,美國社會撕裂嚴重,自由派和保守派分裂,不同族裔之間分裂,階層之間分裂,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槍擊案頻發、苛待移民、種族歧視問題非常嚴重。「種族主義問題一直是造成美國社會分裂的主要原因之一。」達巍分析,種族歧視是美國從殖民地時代開始帶了幾百年的傷疤,川普時期變得更為嚴重。新冠疫情以來,美國對亞裔的歧視變得更加嚴重。在貝一明看來,一般美國公民厭倦了無休止的海外戰爭,可惜美國政府這幾年不足以代表人民了。美國的經濟、意識形態都在瓦解,認為找一個敵人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鮑比·圖阿松認為,美國應把更多精力放在解決國內問題上,比如政治極端主義、社會不平等、種族主義、大規模槍擊案和移民問題,這才符合美國的最大利益。「民主價值觀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表現形式。」達巍表示,中國治理模式和西方不太一樣,但並不能因此說中國「不民主」,不能沿用舊思維看待21世紀的世界,搞意識形態劃線。「民主的核心是政治參與,投票選舉只是一種參與方式。」在達巍看來,中國除了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等社會主義民主制度設計,網際網路發展也讓民眾對政治有了更多參與權。達巍分析,放眼全球,不管政黨制度如何,執政質量都會有好有壞。美國最大問題是「否決政治」「翻烙餅」,兩黨互相否決,繼任總統推翻前任遺產在最近二十多年非常普遍。而中國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可預期性很強。「中國政府在國家治理中是積極有為的,在經濟、扶貧、公共衛生、社會發展等領域都取得積極成果。」達巍說,中國已擺脫了絕對貧困,讓8億人實現脫貧,佔同期全球減貧人口總數的70%以上。得益於舉國體制,中國有效控制住了新冠疫情,最大限度降低了病死率。人才幹部選拔重視基層經驗。移動網際網路用戶規模達13.19億,佔全球網民總規模的32.17%。數位技術、人工智慧、高科技發展迅速。中國人民安居樂業,人均壽命明顯提高。哈佛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民眾對中國共產黨的滿意度高達93.1%。

中美「2+2」會晤後,中美關係將何去何從?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3月25日在英國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的活動中發表視頻講話表示,美國必須與中國就新的全球秩序達成諒解,以確保穩定。「中美合作對世界和平發展至關重要,中美關係不應朝著對抗的道路發展下去,否則將兩敗俱傷。」在達巍看來,中美應建立良性「競合關係」。未來中美競爭必然會非常激烈,特別是科技競爭,還有在中美之外的其他地帶的競爭。但競爭並不影響合作,可合作議題仍有很多,如氣候變化、公共衛生、宏觀經濟穩定等全球性議題。美國於4月22日至23日以視頻形式舉辦領導人氣候峰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應邀出席領導人氣候峰會,首次提出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達巍認為,中美在氣候問題上有廣泛合作空間,頗具象徵意義。拜登任命歐巴馬時期的國務卿克裡為美國氣候問題特使,中方全程參與《巴黎協定》制定協調的解振華被任命為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中美在G20平臺上也有合作。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達巍認為,中美兩國應並肩合作抗擊疫情,加強疫苗合作,把將疫苗分發給低收入國家,或至少承諾會將疫苗分發給這些國。在「後疫情時代」,中美兩個大國需攜手恢復經濟,提振全球經濟活力。「中美合作就顯得更加重要。」達巍說。不可否認,中美經貿矛盾仍會存在。在達巍看來,經貿合作能否重回正軌,還要看拜登政府下一步舉措,其外交政策仍在評估之中,但拜登政府在一定條件下有可能會改變川普政府加徵額外關稅的錯誤做法,其他矛盾的範圍也會縮小。中美需要通過談判減少、化解矛盾,力求共贏。

馬來西亞新亞洲戰略研究中心理事長許慶琦。受訪者供圖

  

馬來西亞新亞洲戰略研究中心理事長許慶琦對中新社記者分析,中美經濟不會脫鉤,長遠來講,美國對中國經濟的依賴要多於中國對美國的依賴,中國40多年來建立了非常完整有效的產業鏈,沒有其他國家可以複製和替代。美國經濟復甦需要中國龐大的市場和中國產業鏈。

  

鮑比·圖阿松認為,拜登政府應該歡迎中國發出的加強合作、減少競爭的信號(特別是在氣候變化、抗擊全球疫情和經濟復甦方面),並開始關注國際社會的要求和願望——和平穩定、不幹涉、和平解決爭端、消除南海臺海等緊張局勢的根源,這有助於增加美中建立建設性雙邊關係的機會。

  

鮑比·圖阿松表示,中美應盡一切努力防止進一步對抗的情況發生。「冷戰式」的對抗將沒有贏家,衝突和災難的風險可能意味著世界末日。美國是緊張局勢和衝突的根源,美國應該做更多工作。

編輯:高萌

責編:宋方燦

相關焦點

  • 頭條 | 斷交潮:臺灣接連失去外交盟友
    進入5月後同時有兩個臺灣盟友--多米尼加共和國和布吉納法索與其"斷交"。
  • 唐啟華:北洋外交研究評介
    花蓮師範學院教授吳翎君,致力於中美關係研究,著有《美國與中國政治(1917—1928) ——以南北分裂政局為中心的探討》(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及《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國(1870—1933)》(臺北:稻鄉出版社,2001年)。前書大量使用「外交檔案」及美國國務院檔案,剖析美國與中國南北兩政府實質關係的基礎,以及美國對華政策中理想與現實的糾葛,重新檢視「中美特殊關係」論所建構的事實基礎。
  • 翻譯丨美國:中國需要盟友嗎?
    中國需要盟友嗎?在最近中國的一場會議中,一位中國學者坐在我旁邊做出了以下危險的評論:「美國正在建立他的聯盟來包圍和遏制中國,但中國也能建立聯盟來反擊美國。」當然,許多西方的軍事家對這種警告不屑一顧,因為北京長期兜售的觀點就是聯盟是過時和不重要的。除此之外,那些靠近北京的國家,如巴基斯坦、寮國和朝鮮,不是特別強大,可以對中國的外交政策形成負擔而不是好處。
  • 美國外交的新武器:LGBT
    這個新聞出來的時候,我只是當做一般的美國國內新聞報導來看,但是在我翻閱外交關係協會的官方網站,外交雜誌的官方網站,我猛然醒悟到,LGBT問題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美國內政問題,也不是一個簡單的性別問題,是一個很有利的外交武器。
  • 二戰期間並肩作戰的中美英:被遺忘的盟友,被遮蔽的故事
    在歐洲,法國和德國從戰時最不共戴天的敵人變成了戰後的朋友,兩國歷史學者緊密合作;而中國和西方歷史學者遲至最近幾年才開始一起研究這段歷史。在上海遇到拉納·米特(Rana Mitter)教授,是在他的新書發布會以後,書的標題叫作《中國,被遺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戰爭全史》(新世界出版社,2014年7月)。
  • 剛被拆穿又來撒謊,美國外交淪為造謠公司?
    作為執掌美國外交的當家人,脅迫自己的盟友,蓬佩奧已經很拿手了。這次峰會一周前,蓬佩奧針對5G問題,直接讓英國表態「美國還是中國?你選一個。」接著還特別附帶了一句允諾,英國如果和自己站在一起,將來會在核建設和5G建設上幫英國。這次峰會兩周前,美國宣布從德國撤出9500名軍人。
  • 【清華路徑】漆海霞:威懾抑或縱容-美國對亞太盟國的軍事信號與衝突
    近年來,隨著中國的高速發展,部分學者認為中國外交日趨強硬。為遏制中國崛起,美國宣布「重返亞太」戰略,亞太地區可能成為中美競爭的場所在,此背景下,中國與周邊國家的摩擦日益明顯。然而,「重返亞太」戰略是柄雙刃劍,在觀察到美國遏制中國的信號後,美國的亞太盟友會試圖從中漁利。
  • 美國「五眼」盟友開始叛變了?
    4.俄羅斯副外長裡亞布科夫24日警告美國及其盟友不要對委內瑞拉進行軍事幹預。(環球網)畫外音:問題是,俄羅斯能替委內瑞拉把「腰」真正撐起來嗎?5.佩斯科夫稱,克裡姆林宮反對歐盟對俄羅斯實施新制裁決定,兩名俄公民參與前俄特工斯克裡帕爾父女中毒事件指控毫無根據。
  • 這下,盟友都知道美國靠不住了
    文章標題截圖美國靠不住文章在開頭就援引了法國國防分析人士弗朗柯斯·埃斯堡(François Heisbourg)的話,他說:「當拜登說『美國回來了』時,很多人會說,『是的,你看美國真回來了』,人們並不是因為美國偶爾一兩次未能阻止其盟友失敗而懷疑美國,人們會說『這在很久以前就發生過很多次了』,阿富汗的陷落只會人們更加相信
  • 重磅新證據:新冠病毒來自美國生化武器基地?
    加拿大學者提出幾個關鍵點:一、去年8月美國爆發非常嚴重的肺炎疫情,可是美國卻歸之為電子菸的原因。可是很快有醫生警告患病和死亡,是因為冠狀病毒,可是警告被忽略。質疑病毒來自美國的不僅僅是加拿大,還有其它美國的盟友。最早是日本!因為日本一名確診患者沒有任何中國旅行經歷和中國人接觸經歷,卻剛剛去了美國的夏威夷,回到日本發病。所以日本人就第一個質疑病毒源自美國。
  •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對中美關係的看法
    外交關係協會在美國外交上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特別重要,在外交關係協會中有一個精選專欄,如下:這裡面有關於中東的問題《輸掉漫長的比賽》。關於美國外交內部的問題《振興國務院和美國外交》關於未來美國對外政策的大方向問題《世界秩序的終結與美國外交政策》關於國際秩序的未來問題《空王座》關於美俄問題《新制裁挑戰美俄之間的薄弱關係》其中和中國牽連比較多的,就是《世界秩序的終結與美國外交政策》,這篇文章是外交協會理事會特別報告,寫於去年5月8日,由於建制派現在掌權
  • 臺學者:美終將回歸「大國外交」路,臺灣算什麼!
    這個問題的「最新」答案,全球僅一人「未卜先知」——美國前海軍副部長、現任美國華盛頓智庫「哈德遜研究所」海權中心主任克羅普希。  此君近日在《國會山莊報》撰文稱,他預測,11月3日這一周對北京來說「可能是最好的攻臺時機」,理由是美國近期大選,當前黨派敵意已變強烈,以至於11月的任何結果都將成爭論焦點,使美方幹預大國衝突的可能性小得多,這對臺灣而言是「危險訊號」。
  • 美國的外交議程,即將發生重大變化!
    主張「修復、重建、重塑」美國外交的民主黨當選總統拜登上臺在即,美國在世界上的外交隊列醞釀新的分化組合。另一方面,儘管拜登強烈抨擊川普政府對美國外交與國際形象的「毀滅性」損害,並發誓進行「修補」,但其除了在改善盟友關係、重返國際機制上有明顯不同外,在美國外交的優先次序及很多具體議題上,將不得不繼承川普的外交「遺產」,並以此為起點進行推進或者再塑造。
  • 【國際】僅剩兩周,中期選舉對美國外交政策有沒有影響?
    距離美國中期選舉僅剩大約2周時間,身處美國政治中心華盛頓,記者已經明顯感受到選舉日臨近所特有的氣氛。作為川普政府執政近兩年的「期中考」,也作為兩年後總統選舉的「風向標」,以及可能成為影響美國外交政策的「轉折點」,這一次中期選舉格外吸引美國國內外的目光。中期選舉,是指在美國總統任期中間時間舉行的選舉,每4年舉行一次。
  • 【速度】卡託研究所《危險的生意:美國軍售與外交政策》(上)
    【厚度】學術plus年終巨獻:2017年 你不可以錯過的重磅報告們!(全文閱讀連結)2018年3月13日,美國卡託研究所發布報告《危險的生意:軍售在美國外交政策中的作用》,對美國的軍售活動進行了梳理,並對因此引發的全球安全問題提出了批評和建議。
  • 美國自稱比中國「盟友」多,地球人都笑了 | 參考快評
    這幾國的首腦已經表達了難以抑制的震驚和憤怒。這樁監聽醜聞讓世人再次見識了美國是如何對待「盟友」的,也讓奧斯汀衝著中國說出的這番話變得滑稽可笑。首先,在山姆大叔的眼裡,與所謂盟友間的關係無非就是主子與僕從的關係。美國的盟國體系形成於二戰結束和冷戰初期,無論是用馬歇爾計劃扶持起的西歐還是軍事佔領的日韓都被美國納入冷戰陣營,成為服務於美國霸權利益的棋子。
  • 理察·哈斯:美國外交政策走向何方?
    【編者按】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又譯作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CFR)是美國一個專門從事外交政策和國際事務的非營利
  • 中東沙伊大角力,「裁決者」美國為何這次不靈了?
    美國CNBC網站警告:盤踞在伊拉克與敘利亞的「伊斯蘭國」將是中東動蕩最主要的獲益者。  歐巴馬的「苦果」?  「對一個大國來說最壞的處境就是每個人都對我們說『不』,同時不用承擔代價或後果」。在威爾遜國際中心學者米勒看來,這就是面對沙特-伊朗危機加劇之時的美國。
  • 人物 | 楊生茂關於美國外交政策史的學術實踐與思想 ——以《美國外交政策史 1775—1989》為例
    在近代史中接受鴉片戰爭以來喪權辱國的義憤教育,對於美國飛揚跋扈、強權政治和欺弱壓貧的政策大感憤慨。(2)這本書,正如過去一再說的,是幾個中國學者用中文為中國學生寫的一本中文教科書,對象是大學生。我們既不代表政策也不高談闊論,只是以有限的學力和知識為中國大學生服務。在大學從事工作,自然寫一本書就面向大學生。(3)為大學生提供一本與外國人,尤其是美國學者所寫書的對比物,使他們不要只知外,不知中。
  • 「拉黑」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 美國為何這麼做?
    美國總統川普8日表示,正式將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列入「外國恐怖組織」名單。伊朗隨後反擊,宣布將美國中央司令部及其相關軍事力量列為恐怖組織。華盛頓時間4月8日(周一)上午,美國總統川普正式將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定為「外國恐怖組織」。這是美方首次正式把一國武裝力量列為恐怖組織並施加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