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下,盟友都知道美國靠不住了

2021-12-28 環球時報

文章標題截圖

美國靠不住

文章在開頭就援引了法國國防分析人士弗朗柯斯·埃斯堡(François Heisbourg)的話,他說:「當拜登說『美國回來了』時,很多人會說,『是的,你看美國真回來了』,人們並不是因為美國偶爾一兩次未能阻止其盟友失敗而懷疑美國,人們會說『這在很久以前就發生過很多次了』,阿富汗的陷落只會人們更加相信『美國人靠不住』這個說法。」

社媒體繪製的阿富汗最新(8月15日)局勢圖,黑色三角為塔利班宣稱佔領的省會城市

埃斯堡指出,自歐巴馬總統以來,美國一直在從海外撤軍,而在川普任期內,美國的盟友們不得不做好準備,以免美國未來「放棄自己作為擁有無限責任的聯盟領袖」身份。而臺灣、烏克蘭、菲律賓和印尼等地區角色,現在將更加強烈地感受到這種猶豫。這些地方將只能投靠中國和俄羅斯。

英國議會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湯姆·圖根哈特則更加的直白的表示,美國之所以強大和富有,是因為從1918年開始,到1991年以及以後,每個人都相信美國的盟友可以依靠美國來捍衛和維護所謂「自由世界」。而現在,在美國從阿富汗撤軍以後,美國的盟友們開始懷疑,這些「民主國家」是不是不像過去那樣「強而有力」了。

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21世紀中國中心(21st Century China Center)主任謝淑麗(Susan L. Shirk)告訴《紐約時報》:「大多數亞洲人已經考慮到了這一點,因為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不是一兩次事件的衝擊。」

塔利班佔領坎大哈 圖源:社交媒體

還有西方外交官則哀嘆稱,世界變得「更加混亂」了。前法國和聯合國外交官、現任職於哥倫比亞大學的讓-瑪麗·蓋埃諾說,世界可能會變得更加混亂,更難以理解。他說:「繼敘利亞外交潰敗之後,阿富汗的軍事潰敗,將使西方國家更加內向、憤世嫉俗和民族主義,因為他們感到被一個他們無法控制、卻不斷爆發衝突的世界包圍著。」

歐美隔閡

文章表示,阿富汗事件進一步加劇了歐美的隔閡。阿富汗的突然崩潰再次提醒人們,當歐洲將決策外包給美國時,可能會發生什麼。

阿富汗從一開始就不是歐洲特別重要的利益所在。北約20年前在那裡跟隨美國發動戰爭,只是為了在「9·11事件」後顯示與美國的團結。即使有人抱怨歐美缺乏磋商,北約國家依舊讓美國在阿富汗負責指揮。對於北約來說,美國的命令總是「一起進來,一起出去」。一旦拜登總統決定撤兵,北約部隊也開始快速撤離;而歐洲國家們幾乎沒有返回阿富汗的意願。

歐洲的快速撤軍引發了不少人的不滿,曾在2010年至2013年擔任英國國防部長的大衛·理查茲勳爵(Lord David Richards)批評詹森政府阿富汗撤軍的速度「太快了」,簡直是在「承認失敗」。他對BBC晚間新聞表示,撤離行動「是默認了(英國政府)在地緣戰略和施政方面的失敗,實際上就是明確的承認自己失敗。」

他說:「我曾想讓英國政府解釋我們為什麼要如此快速的撤離並且造成當今的局勢,但他們只是單純的承認了失敗,我為我們的處境感到羞愧。」

瑞典前首相卡爾·比爾特敦促美國和歐洲重新考慮全面撤軍,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歐盟「外長」何塞普·博雷利·豐特列斯(Josep Borrell Fontelles)12日發表聲明,呼籲塔利班立即在卡達恢復與阿富汗政府的談判,並尊重人權。但《紐約時報》表示,歐洲「幾乎沒有影響力」。

對於歐美之間的分裂,倫敦研究機構查塔姆研究所主任尼布利特(Robin Niblett)承認,美國的盟國,尤其是英國和德國,對拜登宣布撤軍的方式感到憤怒,認為這是拜登製造「既成事實」,確實會損害歐洲的利益。拜登「會因為不與盟友協商,以及繼續採用川普的外交策略而受到一些打擊。」

不過,他同時表示,但歐洲不會放棄在戰略大方向信任歐洲盟友的拜登政府,歐洲人希望在更重要的問題上獲得美國的支持,比如氣候變化、俄羅斯問題和中國問題。尼布利特說:「但是,通過度過新冠疫情,並專注於為世界提供疫苗,美國的軟實力會得到更多好處,而不是花更多精力關注阿富汗政府能否生存下來。」

而歐洲國家則需要面對新的問題——阿富汗移民潮和恐怖主義的新避風港。

位於柏林的德國馬歇爾基金會高級研究員烏爾裡希·斯佩克(Ulrich Speck)說,歐洲人未能確定自己在阿富汗有何總利益,歐盟關心的利益集中在地區穩定、能源供應和移民問題上。一波新的難民潮可能會破壞土耳其的穩定,該國已經收容了近400萬敘利亞難民。這反過來可能會給希臘和歐盟其他國家帶來新的緊張局勢。

在喀布爾的護照部門排隊的阿富汗人,阿富汗局勢引發了歐洲對難民潮的擔憂 圖源:社交媒體

紐約時報表示,歐洲人對於阿富汗政府還能維持多久一事憂心忡忡,在塔利班的新統治下,會不會有新一波的阿富汗難民。雖然沒有多少人認為2015年的敘利亞難民危機會重演——當時有超過100萬人尋求庇護,由此引發的混亂推動了歐洲不少國家右翼和民粹主義政治。但來自阿富汗的大量新移民可能會加劇歐洲國家的焦慮,尤其是下個月就要舉行大選的德國。

歐洲庇護支持辦公室表示,儘管難民數量有所下降,但2020年,大約有5萬阿富汗人申請歐盟庇護,來自阿富汗的申請有59%被接受。

目前,塔利班的攻勢仍在繼續,阿官員稱,塔利班已抵達距首都喀布爾僅11公裡的地方。

面對塔利班的攻勢,英美等西方國家政府也在加速組織使館人員和僑民撤離。英國媒體報導,該國將派600名士兵加速撤離英國公民,英國大使將於15日晚撤離阿富汗。路透社報導稱,美國總統拜登14日表示,將保障美國及其盟友民眾撤離的士兵增至5000人,以及保證美國軍事人員「有序、安全地」撤出阿富汗。一名美國防官員稱,新增派的1000名美軍來自第82空降師。

拜登同時強調,美國不可能無限期駐軍。

相關焦點

  • 【金鴻評論】為什麼中國沒有盟友
    ,美國的盟友如何如何,可從來沒人看到中國說,中國的盟友如何如何,於是有人就說,中國沒有盟友,中國一個真正的朋友都沒有,中國很孤立,今天就來聊一聊這個問題。霸主地位靠的是實力,靠的是信譽,美國現在跟個潑婦似的,哪個國家敢相信它?哪個國家領導人會瞧得起它?越這麼折騰,不是死得越快嗎?造謠生事不可能維持住霸主地位,美國人也知道,可他們沒有歷史經驗,不知道如何挽救危局,就只能胡來了,想出一出是一出。如果美國今天的局面讓中國人來支撐,怎麼也能支撐50年。
  • 盟友急了:這事,美國「不能學中國」!
    「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日本、英國、德國、法國、澳大利亞等一幫美國盟友就急紅了眼,拼命遊說拜登政府放棄這種「瘋狂的想法」。據英國《金融時報》29日報導,對美國拜登政府探討「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擔憂加劇的日本、英國和澳大利亞等盟友正在遊說拜登政府放棄該政策。按照慣例,拜登政府上臺後將公布新版核戰略指南《核態勢評估報告》,由於拜登此前在總統競選期間曾多次表示「核武器的唯一目的是『威懾或應對核戰略攻擊』」,被外界解讀為就是「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另一個說法。
  • 美國靠不住!剛剛臺灣有人站了出來,說了讓「臺獨」心涼絕望的話
    面對解放軍的密集出手,國民黨日前更是發出提案,即「請求美國協助抵抗大陸」、「臺美恢復『邦交』」有關決議案。同時,臺「防務部門」負責人嚴德發7日證實,臺軍將成立「防衛動員署」,並宣布「擴軍」,將原先的7個後備旅增加為12個後備旅。後備教召改為一年一訓,拉長到14天,訓量從原來的12萬人也會增加到26萬人。就在這一關鍵時刻,臺灣有人站了出來,並直言「美國靠不住」。
  • 美國自稱比中國「盟友」多,地球人都笑了 | 參考快評
    這兩天發生的事,可謂一幕滑稽劇。
  • 彭勝玉:中國莫低估美國拉攏盟友共同遏華
    拜登前天(2月16日)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一場答問大會上被問到新疆問題時說:「中國將面臨(人權問題的)後果,而他(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知道。中國正在非常努力地成為世界領袖,而要獲得這個稱號,他們必須獲得其他國家的信任。只要從事違反基本人權的活動,他們就很難做到這一點。」拜登重申,美國將重塑其在聲援人權的全球角色,並將與國際社會合作促使中國保護人權。
  • "美國盟友不願放棄中國生意,這是個難題"
    耶倫當天宣稱,美國需要遏制中國的「惡性收購」,限制美企對一些中企的投資,以保護國家安全。路透社解讀稱,耶倫是在表示,美國預計會在某些領域與中國脫鉤。不過,她對中美在技術領域脫鉤表示了擔憂,並稱美國的許多盟友並不願意(reluctant)大幅減少在中國的商業活動。
  • 彭勝玉:中國如何應對美國聯合盟友打壓
    拜登在年前就說過,在統一盟友的立場和意見後,方會開展對中國的進一步行動。相信這次G7會議後,就會陸續出臺美國帶領盟友一起制定的打壓遏制中國的大藍圖大行動大計劃。筆者2020年5月12日在英國金融時報發表的文章《全球疫情下世界政治經濟的十個走向》中提到其中一個走向,就是:疫情過後,美國可能深刻反思,凝聚全球聯盟。美國正在反思過往重新凝聚盟友這個事實,目前已經在發生。
  • 緬甸爆發反軍閥示威,政治強人是靠不住的.
    這幾天,中國的鄰國緬甸很不太平。先是軍政府軟禁了緬甸的國務資政,1991年諾貝爾獎得主翁山蘇姬和緬甸總理。軍方在選舉慘敗後不認帳,聲稱大選存在舞弊,因此實施軍管,直到下次大選。緬甸首都內比都和最大城市仰光在軍事政變下出現了動蕩。手機通訊和網絡時斷時續,國家電視臺一度暫停播放。恐慌的民眾跑到銀行排隊取款,搶購糧食等生活必需品。軍政府把翁山蘇姬控制後,查了半天。沒有查出她有什麼巨額的財產,最後把一個十分搞笑的非法進口對講機的罪名安給了翁山蘇姬。這個罪名在緬甸可以判兩到三年的有期徒刑。而軍方宣布將在一年後舉行大選。正好夠讓翁山蘇姬落選了。
  • 中外學者:美國「盟友外交」為何眾口難調?
    這份長達283頁的「兩黨對華全面法案」於4月8日浮出水面後備受外界關注。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當天發表聲明宣稱,這代表了「前所未有」的兩黨合作,美國將動員所有戰略、經濟和外交工具抗衡中國。受訪者供圖菲律賓智庫「人民良政」中心主任鮑比·圖阿松(Bobby M.Tuazon)對中新社記者表示,拜登政府或將盡一切努力阻止中國,重建聯盟和軍事夥伴關係,再加上經濟制裁和其他手段來對抗中國技術,旨在通過軍事基地、海上行動和多國聯合演習來加強對中國的包圍,並建立一個「統一戰線」,以遏制中國快速增長的經濟。它得到了精心策劃:持續散布虛假信息、妖魔化中國,這玷汙了中國形象。
  • 中國的真正盟友
    疫情中中國援助了那麼多國家,當他們真的心裡沒數嗎,連個謝字都不知道說?大家可看看美國的臉色,又把話咽了下去....中國的挑戰者這一角色,是美國設定的,美國不會給中國其它的路走。在挑戰成功前,絕無國家敢主動和中國靠近,除非是被美國逼上去。一旦中國挑戰成功,當天晚上,所有的國家都會向中國笑臉相迎,中國一下子多了一百多個盟友。
  • 川普這波操作,塔利班歡迎,盟友恐慌
    據法新社布魯塞爾11月17日報導,北約秘書長延斯·斯託爾滕貝格17日警告稱,美國及其盟國軍隊從阿富汗倉促撤軍可能會使該國再次淪為「國際恐怖分子的平臺」。報導稱,在他發出這一直言不諱的言論前不久,五角大樓宣布,美國將把駐阿富汗和伊拉克的美軍人數都削減至近20年來的最低水平。
  • 伊朗這下安全了!中俄歐印力挺,美國說話都軟了!
    俄羅斯作為伊朗的盟友,不必多言,而有消息披露,歐盟正就啟動新的支付渠道進行談判,該渠道將使歐洲企業能夠繞開美國,繼續與伊朗進行貿易。中俄歐的堅決反對,以印度為代表的第三方國家的跟進,無疑都說明美國不得人心
  • 美國這一重要盟友為何投靠中國,白宮大呼:已無力阻止
    圖為伊拉克士兵近日,英國《簡氏防務周刊》公布了伊拉克將要與中國達成的軍火交易清單,清單上顯示,伊拉克作為美國一重要盟友
  • 頭條 | 喊美國也沒有用!這對關係都拎不清,臺灣不可能有出路……
    據臺媒報導,在得知多米尼加將與北京建交後,臺當局還曾求助美國希望能挽回局面,終究無力回天。有識之士再次喊出「美國人靠不住」,但似乎民進黨當局不為所動,仍然緊緊抓住美國這棵「救命稻草」,針對遲遲未收到世界衛生組織邀請函,臺官員表示將和美方舉行會談以做最後努力。
  • 美國公布最新對華戰略:拉上發達國家盟友共同對抗中國
    近年來,中國特有的一套國家治理體系開始體現出了優越性,甚至在很多方面比西方發達國家運作得更好,特別是此次疫情發生以來,許多專家學者都開始認為,中西制度的比拼,只有在危難時刻才知道誰更好。在有關國家安全的部分,美方將中國在臺灣地區和中印邊境等問題上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行為歪曲為「在全球範圍內的軍事恐嚇」,並稱中方近年來的軍事動作威脅到了美國及其盟國的利益。
  • 「國防靠美國?美國都是拿舊武器騙臺灣」
    臺灣不該跟美國買武器,應該拿錢去美國投資,換成高科技回來。郭臺銘 圖片來自臺媒關於美國對臺軍售,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曾表示,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方向臺灣出售武器嚴重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嚴重違反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原則,損害中國主權和安全利益,中方對此堅決反對。陸慷強調,任何人都不能動搖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反對外來幹涉的堅定意志和決心。
  • 安保條約籤署60年,美國真拿日本當盟友?
    除了明確規定駐日美軍的權利和義務外,還增添了近年來多次被關注的第五條——「締約國的每一方都認識到:對在日本管理下的領土上的任何一方所發動的武裝進攻都會危及它本國的和平和安全,並且宣布它將按照自己的憲法規定和程序採取行動以應付共同的危險。」美國歐巴馬政府和川普政府先後表示「尖閣諸島」(即中國釣魚島)適用於安保條約第五條,使得日本右翼勢力反覆藉此破壞中日關係。
  • 丹麥幫美國竊聽歐洲!觸目驚心的西方情報機構
    這是清代詩人,「隨園主人」袁枚一首關於雞的小詩。主人養雞,讓它隨便吃喝,最終是為了享用肥美的雞肉,但主人計劃是不可以讓雞知道的。美國與盟友的關係就如同這首小詩,殺雞殺得最狠的是柯林頓時期的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韓國就是餐桌上那盤最肥的雞。美國對歐洲無非是手段較為溫柔而已,只要歐洲盟友確保將美國利益置於自身利益之上。
  • 美國無限量訂購軍火,欲「全面武裝」盟友國軍隊.
    據防務郵報報導,目前美國已給四家國防公司下訂單,要求無限量的生產一款智能無人機。難道是在為戰爭做好準備?被授權的四家公司都是美國境內傳統的軍火企業,包括,通用,波音,克拉託斯和格魯曼。這四家公司背後的生產實力和技術不可小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