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公布最新對華戰略:拉上發達國家盟友共同對抗中國

2021-02-13 鳳凰網軍事頻道

如今看來,中國已成為美國政府眼中的「心頭大患」。除了企圖將近期的疫情責任一股腦「甩鍋」給中國之外,白宮也開始越發擔心美國將在與中國的長期戰略競爭中落得下風。為此,美國政府頻頻出招,陰謀使盡。

5月20日,白宮方面最新發布了一份長達16頁的《美國對中國戰略方針》。這份文件中的內容聲稱,自1979年與中國建交以來,美國在對華策略上一直是「抱有希望的」,美方希望通過接觸交往,能使中國「經濟開放」和「政治開放」,然而40年後的今天,美方認為自己並未如願。

恰恰相反,美國認為中國正在試圖重塑有利於自己的國際秩序,「這既損害了美國的利益,也侵害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尊嚴」。

美國政府通過這份文件重申了兩大戰略目標,一是提高與各組織機構、盟友和合作夥伴之間關係的彈性,二是「迫使中國停止或減少損害美國利益的行為」。為此,美方從問題挑戰、應對策略和貫徹落實三方面作出了闡述。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發稿,這份《美國對中國戰略方針》只能通過美國國防部官網一則新聞稿中的連結獲取PDF版,而在白宮官網上並沒有發布任何相關信息,也沒有任何連結可以獲取該文件。

《美國對中國戰略方針》PDF版文件截圖

美方直指中方,在多個「戰場」對其發起挑戰

在這份「對華戰略方針」,美方一開始的態度還比較溫和,表示願意和中國競爭,但在競爭的同時,也歡迎在利益共同點上合作,競爭不必非要導致衝突和對抗。他們還聲稱,「我們不謀求遏制中國的發展,希望與中國公平競爭」。

然而,此後文件內容所透露出的態度開始愈發強硬,直指中國正在經濟、價值觀和國家安全三大方面對美國發起強烈挑戰。

首先是經濟挑戰,美國認為自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同意接受該組織的「開放市場化原則」,然而經濟改革做得並不徹底。相反,已經是「成熟經濟體」的中國在與世貿組織等國際組織打交道時,依然被認為是「發展中國家」。此前,川普就已多次表示,中國依靠「發展中國家」的頭銜得到了許多美國所得不到的好處。

「強制技術轉讓」一直是中美貿易摩擦中的焦點話題,此番美方也再度重提,宣稱「美國公司被迫轉讓了許多技術給中國實體」、「中國通過網絡入侵竊取了美國公司大量信息和商業機密」。

而在價值觀的戰場,美國同樣十分擔心中國的主張將會取代西方的「普世價值」。近年來,中國特有的一套國家治理體系開始體現出了優越性,甚至在很多方面比西方發達國家運作得更好,特別是此次疫情發生以來,許多專家學者都開始認為,中西制度的比拼,只有在危難時刻才知道誰更好。

在有關國家安全的部分,美方將中國在臺灣地區和中印邊境等問題上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行為歪曲為「在全球範圍內的軍事恐嚇」,並稱中方近年來的軍事動作威脅到了美國及其盟國的利益。孰不知,美國的軍費支出常年位居世界第一,軍事動作已觸及世界的各個角落。

上周,美國商務部剛剛宣布將切斷華為的晶片供應鏈,在網絡安全方面,美方也一直將華為等中國企業正常的商業行為「汙名化」,聲稱這些中國企業在政府的逼迫下竊取了各國的數據信息,造成了巨大的網絡安全漏洞。

美方的策略:拉上盟友夥伴,逼迫中國就範

針對以上的種種,美國政府開始煞有其事地提出各種解決辦法,首先就是「反思過去20多年的政策」。

美方認為,過去與中國的接觸以及將其納入國際組織和全球貿易體系等政策證明,這都是錯誤的。「我們的競爭對手一直在利用宣傳和其他手段詆毀『民主』,提出『反西方觀點』,散布虛假信息,使我們和盟友以及合作夥伴之間產生分歧」。

他們還「惡人先告狀」,表示美國人民在中國的發展歷程中做出了慷慨的貢獻,責怪中方對於美方長期以來的「善意」沒有做出任何妥協讓步。

為此,文件中提出,美國將持續對中國政府的施加壓力,在必要時將會採取行動,並與自己的盟友和合作夥伴一道抵制來自中國的威脅,以保護美國的利益。

比如,美國政府聲稱今後在與中國的協議中,必須納入嚴格的審查和執行機制,因為他們認為「中國在許多領域未履行承諾」,包括:貿易和投資、航行自由和飛行自由、網絡間諜和網絡盜竊、武器擴散、環境保護以及全球衛生健康等方面。

簡而言之,白宮的這份「對華戰略方針」中顯示出美方反對一切中國的制度,妄圖使中國就範,逼迫中國做出改變,已達到他們所預想的狀態。

而在「對華戰略方針」的最後一部分,文件將近一半的篇幅都在描述美國政府是如何貫徹落實具體戰略方針的,看起來更像是美方一則用於自我欣賞的「炫耀貼」。

此部分聲稱,美國政府已經對中國採取了一系列舉措,這讓美國人民的家園和生活方式得以被保護,促進了美國的繁榮並提升了美國的影響力,同時美國的軍事實力也一直在維護世界的和平穩定。

而所謂的「一系列舉措」則包括限制部分中國媒體採訪權、收緊中國赴美留學生籤證以及2019年批准100多億美元對臺軍售等惡劣行徑。

近期美國政壇「反華氛圍」濃烈,引發外界擔憂

文件最終在結論部分指出,美國承認中美兩國將進行長期性戰略競爭的事實,為此美國政府計劃通過整體性的戰略方針,將指導原則回歸到現實主義,從而繼續保護國家利益並提升國家影響力。

更為重要的是,美方認為,作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美國對中國如何理解與應對應當進行「根本性的重新評估」。

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結論與近期一些美國政客的觀點顯得不謀而合。

德克薩斯州共和黨參議員泰德·克魯茲(Ted Cruz)3日在接受「福克斯新聞」的採訪時就表示,此次疫情過後,有必要對美國和中國的關係重新進行根本性的評估,他還稱「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地緣政治威脅」。

而近來美國政壇也持續瀰漫著濃烈的「反華氛圍」,美國國會參議院的共和黨人就組織成立了一個「中國特別工作小組」,並根據中美五大衝突領域做出明確分工,就中國對美國構成的「威脅」提出各自的政策建議。

此外,除了總統川普瘋狂「甩鍋」中國以推脫疫情責任之外,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的高級顧問日前也透露了接下來的選舉政策,那就是在對華議題上要比川普更加強硬。據稱,拜登計劃在當選後「拉上美國的發達國家盟友」,共同對抗中國。

如今美國國內一些「瘋狂政客」的反華言論十分過火,這也引發了許多人的擔憂。美國前駐華大使馬克斯·博卡斯(Max Baucus)就在多個公開採訪中表示,如今的氣氛讓他感覺回到了麥卡錫主義時期或像是在重走希特勒的老路。

博卡斯還警告,若美國當下的對華攻擊言論繼續下去,將使中美兩國人民相互敵視,甚至會導致雙邊關係進一步滑坡。

相關焦點

  • 美國解密對華戰略 要武力援臺在第一島鏈對抗中國
    在軍事上,這份文件要求美軍「獲得足夠的能力」,同時武裝美國在這一地區的盟友(簡而言之就是除了朝鮮以外所有國家和我國臺灣地區),以阻止中國對美國和美國的「盟友」使用軍事力量,挫敗中國的行動;在經濟上,這份文件要求美國「提升美國在這一地區的參與度」,讓周邊國家達成「中國威脅論」的 「國際共識」,阻止中國「掠奪性經濟威脅」。
  • 彭勝玉:中國莫低估美國拉攏盟友共同遏華
    【據衛星社華盛頓消息,美國總統拜登將在自己參加的首次G7領導人會議上討論新冠疫情、氣候、經濟和「來自中國的挑戰」。】2月19日召開G7會議,制定對中國的戰略,這次會議是美國主導而由英國承辦。拜登在年前就說過,在統一盟友的立場和意見後,方會開展對中國的進一步行動。相信這次G7會議後,就會陸續出臺美國帶領盟友一起制定的打壓遏制中國的大藍圖大行動大計劃。
  • 南海爭端:中國警告美國不要採取戰略對抗政策
    中方警告,把中國當作戰略對手是嚴重戰略誤判,將導致重大戰略錯誤。本周四,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上任後首次與菲律賓、泰國及澳大利亞外長通了電話。- 在與菲律賓外長通話時,布林肯表示就南中國海爭端問題,美國將繼續支持東南亞各國。他指出,中國在南中國海的主張已超出國際法允許範圍,因此美國拒絕接受中國在南中國海的主張。
  • 【中美研究】拜登政府對華政策與中國應對之道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稱對待中國要「在應該的時候競爭,在可以的時候合作,在必要時對抗」,這種多手戰略的主軸是競爭,合作和對抗都服務於競爭,服務於提升美國競爭力和削弱中國競爭力。  美國對中國的競爭戰略,對中國形成了不小挑戰,但中國有應對這一挑戰的能力和意志。大國競爭的戰略既有相似性,也有區別。中國在發揮優勢、補足短板的過程中,也在實施和美國類似的戰略。
  • 等不及了,國會繞過拜登對華「宣戰」!兩黨一致同意立法對抗中國
    而拜登之所以遲遲沒有出手,也有兩種猜測,一是國內爛攤子太多,他沒時間處理對華問題;二是其自己也沒有想好該如何與中國相處。只是拜登想走一步算一步,美國國會那邊卻等不及了,他們打算繞過拜登做決定——對華「宣戰」。
  • 美拉盟友抗華,日本第一個跳出來,臺灣步步緊跟,但打壓效果正相反
    最近,美國當選總統拜登就在開會時說,在與中國的對抗中,其將聯合理念相近夥伴 捍衛共同利益與價值。在此表態後,日本第一個跳出來進行回應,而臺灣更是緊跟美國腳步。其實,美日臺這三方,在對抗中國大陸上,一直有緊密合作,我們先來看個故事。阿尾博政是日本情報部門的一個著名間諜。他曾回憶說,1972年,中美發布聯合公報後,他接到自衛隊上層召見。
  • 國際安全與戰略工作坊 | 李晨:中國與美國亞太同盟體系的共同演化
    在安全上,美國結束越戰,在亞太實現有序戰略收縮,和在全球制衡蘇聯,都需要中國發揮作用;中國也需要藉助美國的戰略收縮和調整來改善周邊安全環境,同時減輕來自蘇聯的戰略壓力。在中美關係正常化和建交過程中,美國承認一個中國原則,終結了與臺灣的軍事同盟和外交關係,大幅減弱了中美之間在政治與安全領域的根本矛盾與衝突。
  • 彭勝玉:中國如何應對美國聯合盟友打壓
    很多西方國家,不喜歡的只是川普,不是美國,相比信任中國,是更信任同文化的美國。面對美國重新拉攏凝聚全球盟友對華打壓遏制,中國如何應對?針對美國正在進行的對盟友的深刻反思,及付諸切實行動努力凝聚全球聯盟,中國可以做些什麼?筆者認為:可以「因地制宜,因國施策,因事對待,因時應運」。其四:因時應運,區別美國盟友國家的短期行為和長遠行為。
  • 【當代世界】滕建群:拜登政府對華戰略競爭的前景分析
    2000年後,小布希政府試圖把美國的威脅判斷轉向大國競爭,進而開展對華戰略競爭,但2001年發生的「9·11」恐怖襲擊事件讓美國不得不把注意力轉向全球反恐。其間,美國仍需要中國和俄羅斯等國的合作。中美合作亮點集中在軍控、裁軍和防擴散領域。在中美共同推動下,《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等法律文件得以籤署並生效,兩國在確保朝鮮半島無核化問題上進行過富有成效的合作。
  • 中外學者:美國「盟友外交」為何眾口難調?
    當地時間4月21日,美國國會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審議並表決通過了旨在加強與中國全面戰略競爭的《2021年戰略競爭法案》。路透社評論稱,這說明美國兩黨在國會推動對抗中國的努力迅速升溫。這份長達283頁的「兩黨對華全面法案」於4月8日浮出水面後備受外界關注。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當天發表聲明宣稱,這代表了「前所未有」的兩黨合作,美國將動員所有戰略、經濟和外交工具抗衡中國。
  • 美國對華軍事戰略分析及中國對策推演
    應該看具有穩定連續性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尤其是美軍依據美國國家安全戰略所制定的軍事戰略及其執行情況。《美國法典》要求,美軍每隔數年要根據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制定新的國家軍事戰略。美國最新版本的國家軍事戰略是前年完成的《2018國家軍事戰略》。這個軍事戰略分公開和機密兩部分。前者闡述政策,後者由一個個執行項目,如美國陸軍的泰坦項目等組成。
  • 黃靖:美國國內政治及對華戰略
    作者認為,這不僅是因為要遏制中國,更是因為美國需要通過製造一個「危及美國根本安全」的強敵,來整合由於推行全球主義戰略失敗而導致的國內分裂,以實現其重塑美國認同、重建世界經濟結構、重寫世界遊規則的戰略目標。本文根據作者在大國策智庫舉辦的「全球視野下的中美關係調整與評估」研討會上的發言整理而成。
  • 華盛頓近期密集表態,在對華態度上釋出3個信息
    布林肯強調中國是21世紀美國的最大地緣政治考驗,中國是唯一擁有經濟、外交、軍事和技術實力挑戰「穩定和開放國際體系」的國家。▲製作:環視頻同一天,美國公布了《國家安全戰略中期指導方針》,對中國的描述與布林肯的說法一脈相承。
  • 時殷弘:未來世界再無霸主 中美面臨一個共同危險
    記者:你此前提到,中美各自的國家戰略是對立的,作為全球最重要的雙邊關係,這種狀態下,美國勢必會加強與盟友的關係來對抗中國,如何看待「第三方力量」對中美關係以及未來國際局勢的影響?時殷弘:每個國家的情況不一樣,對某些國家來說,尤其是美國的海洋性同盟國家,如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日本、紐西蘭等等,美國的對華超強硬方針,總得來說,只是鼓勵在國際政治、經濟戰略問題上同美國基本看法一致的國家反華和斥華,美國用不著向他們施加過大壓力。
  • 「銳實力」論與美國對華戰略環境的轉變
    這些國家的政府和機構面臨著來自中國政府和中國共產黨及其在世界各地的盟友的政治影響行動的嚴重威脅」;美國還必須「制定戰略,確保非洲、西半球、東南亞和其他地區的國家意識到中國的『銳實力』」[27]早在2017年12月13日,在美國國會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舉辦的第二場關於「中國長臂」的聽證會上,委員會共同主席盧比奧就聲稱,「中國政府試圖通過引導、收買和脅迫等途徑施加政治影響力,操控「敏感」話題的討論。
  • 美防長拉攏印度對抗中國 外交部:拿中國當對手是嚴重戰略誤判
    近來,印度儼然成了華盛頓眼中的香餑餑,美國外交、軍事官員密集與印方互動,並毫不掩飾地將拉攏印度對抗中國的意圖掛在嘴上。用《紐約時報》的話稱,「在最近的印中衝突之後,美國看到了機會」。埃斯珀在演講中還顯擺美國的盟友體系,奚落「中國和俄羅斯的盟友加起來可能不到10個」。
  • 世界進入中美兩極對抗時代?中國並無取代美國意圖
    川普政府利用美國過往的對華政策大辯論,自上而下地開始對中國採取打壓和對抗行動,把中國確立為美國的主要戰略對手和威脅,圖謀讓中美分歧上升為當今世界的主要矛盾。對此,不少意見領袖也在大談特談所謂「世界進入中美兩極對抗的時代」。當今世界的主要矛盾究竟是什麼?要弄清這一既重要又複雜且敏感的問題,首先應當明確今天的時代主題是否發生了變化。
  • 美國印太戰略文件公布:這才是川普的計劃
    由美國主導的強大聯盟是遏制衝突、推進實現美國核心利益的關鍵。7.  由於中美政治和經濟制度的不同性質和目標,中美之間的戰略競爭將持續下去。8.  中國將利用美國在印太地區盟友關係動搖後的真空與機會。9.  一個強大的印度,與其他志同道合的國家合作,將起到制衡中國的作用。10.
  • 【印太戰略】陳昕宇:美國對華戰略決策中的地緣政治因素與中國應對 ——以川普政府「印太戰略」為例
    [②]在歷史上,美國對華戰略決策受到多重地緣政治因素的影響,亞洲地區的國際關係行為體、獨有的地緣結構和地緣思維理念等都是影響歷屆美國政府對華戰略決策的重要因素。就川普政策的「印太戰略」而言,國內外學界就其決策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多維度的討論。
  • 只有傻子才不知道的事情——評美國公布「印太戰略架構」報告
    ,其中之一就是公布了一項所謂秘密,即公開了「美國印太戰略架構」報告,該報告提出美國要讓印度加速崛起,要強化臺灣對抗大陸的實力,以此來反制打壓中國。該報告一經公布,立刻引來輿論上一片譁然,媒體、專家們首先一窩風地將此事定性為戰略解密,然後就挖空心思地猜測猜想川普當局此舉的意圖與旨在,一時間鬧得不亦可乎,玩得好不熱鬧。對此,筆者不禁啞然失笑。美國扶持印度、臺灣對抗中國,這算得上什麼秘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