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不及了,國會繞過拜登對華「宣戰」!兩黨一致同意立法對抗中國

2021-02-28 紅德參考

拜登上臺已經有一個多月,可是白宮迄今為止仍然沒有擬定一個清晰的對華戰略,所以拜登到底是會延續川普的反華政策,還是另闢蹊徑走出一條不一樣的道路,外界眾說紛紜。

而拜登之所以遲遲沒有出手,也有兩種猜測,一是國內爛攤子太多,他沒時間處理對華問題;二是其自己也沒有想好該如何與中國相處。只是拜登想走一步算一步,美國國會那邊卻等不及了,他們打算繞過拜登做決定——對華「宣戰」。

據美媒24日報導稱,美國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舒默在23日的會議上表示,他已經要求議員們儘快制定一系列法律來對抗中國的崛起,目前國會兩黨針對上述問題基本達成一致,將共同利用這些新出臺的法律對華採取更為強硬的手段。

他還進一步指出,將募集超過1000億美金,重點投入到一些關鍵技術領域的研發當中,包括人工智慧、半導體,量子計算等,從而在未來的競爭中擊敗中國,使得美國可以長期保持領先地位。

可以明顯發現,舒默採取的行動帶有濃厚的川普色彩,這表明川普雖然下臺了,但「川普主義」卻紮根在了美國社會深處,美國整體右轉的趨勢並沒有停止。值得一提的是,舒默所在的民主黨在川普執政時期曾長期充當「剎車皮」,擋下了他很多瘋狂的計劃,從而避免了讓中美關係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而現在民主黨正在和共和黨比賽誰更反華,理性鴿派的聲音逐漸從美國政府中消失,原本水火不容的兩黨在反華這件事上形成共識,這才是最大的危機。

目前,共和黨鷹派大佬正在加大對拜登施壓,要求他延續川普的強硬政策,在重重壓力之下,拜登會怎麼做呢?從最近白宮方面的一些舉動來看,其妥協的可能性很大。此前拜登曾表示會重新審視川普的對華政策,但沒過幾天就改口稱,不會取消川普對中國加徵的關稅,釋放出的信號已經非常明顯了。

最近幾天,拜登先後和各個盟友舉行會晤,所談及的話題基本上都涉及到了中國,而在春節前夕,美軍更是派出了兩艘航母到南海舉行聯合軍演,這預示著拜登政府將會繼承川普制定的「印太戰略」,對我們進行全面圍堵。

事實上,對於美國頻繁炒作中國問題,我外交部早就作出過回應,發言人汪文斌表示,美國政府與其將目光盯著中國,不如多傾聽國內民眾的聲音,好好審視下自己的問題,認清和平和發展才是時代主流,多做有利於兩國和世界的好事。

現階段美國因為新冠疫情死亡的人數已經超過了50萬,即便有疫苗疫情也沒有得到有效遏制;至於經濟方面,除了不斷印鈔和撒幣也找不到其他辦法。然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居廟堂之高」的一些政客腦子裡卻仍想的是對抗,如此捨本逐末,美國怎麼可能會不衰落?

相關焦點

  • 【中美研究】拜登政府對華政策與中國應對之道
    美國拜登政府上任已經半年,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框架與輪廓也開始漸漸清晰。今天論壇的主題是「拜登政府對華政策與中國應對之道」。請大家圍繞3個子議題,即如何評判當前美國對華政策?如何看待拜登政府的3C組合策略(競爭competition、合作cooperation、對抗confrontation)?中國要如何應對?以及中美關係未來走勢以及中國應如何主動塑造中美關係?
  • 拜登政權釋放對華四大信號 中方回應
    1月19日,在美國當選總統拜登就職前夕,參議院就美國當選總統喬·拜登任命的外交、財政和國防內閣高級職位人選舉行聽證會,他提名的五名內閣成員19日出席國會聽證會
  • 關於拜登,他的對華政策你了解多少?
    據美媒梳理,作為一名年輕參議員,拜登曾在1979年中美建交同年隨美國參議員代表團訪華。拜登曾是對華接觸政策的堅定支持者,他支持給予中國貿易最惠國待遇。他致力於一個中國政策,支持美國在臺灣問題上採取「戰略模糊」政策。
  • 「拜登演講時,炸掉國會大廈」?!
    在一場關於1月6日事件發生時相關安保措施失敗原因的聽證會上,皮特曼告訴眾議院議員,執法部門仍然擔心,已知的民兵組織的威脅與拜登的演講有直接關聯。他說,「1月6日在(國會山騷亂)現場的民兵組織成員曾經表示,他們希望炸毀國會大廈,並殺死儘可能多的議員,這與國情諮文演講有直接關係,我們知道(演講的)日期尚未確定。」
  • 拜登贏了,對中國更有利嗎?
    美國現在所有這些氣急敗壞的動作,就是等不及了,就是想現在就跟中國決戰。但是,美國從來都是拉著一堆小嘍羅打群架,現在又拉不起來一個反華聯盟,所以非常焦慮。 為什麼美國選戰,民主共和兩黨都打中國牌?因為中國是最好的靶子。美國反華勢力統治精英常年妖魔化中國,打中國牌可以輕而易舉的激發美國民眾的焦慮。所以我們千萬不要指望民主黨上來了,中美就和解了。
  • 國會警方披露驚人情報:民兵欲在拜登國情諮文時炸國會
    國會警察局代理局長皮特曼(Yogananda Pittman)周四警告說,參與1月6日叛亂的民兵組織想在總統拜登發表國情諮文期間「
  • 非得叫板中國?美國會突然對華打響第二槍,拜登也留了一手
    「無盡邊界法案」通過拜登上臺以後,雖然並不贊同川普的國策,並推翻了川普期間的大部分政策。但在針對中國的問題上,拜登仍然以對抗的姿態制定政策。早前拜登提出了數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建設計劃,該計劃主要是針對中國的。美國多個政府機構也沒有閒著,最近美國會突然對華打響第二槍。據湖北廣播電視臺報導,美國國會近期以24:4的投票結果批准了一個1000多億美元的「無盡邊界法案」。該法案主要是用於增強美國的競爭力,拉大中美之間的差距。
  • 丁咚│臺海首登最高級風險,拜登是否吞下川普遺毒成懸念
    由此顯示出,川普政府在最後一年的施政中強化對華遏制政策,不斷升級對臺舉措,兩岸關係空前惡化,已經相當程度地改變了臺海現狀,逼近重大衝突的邊緣。在這一年裡,美國對臺策略的最關鍵變化是,從逐步提升對臺官方交往級別、跨越對臺交往界限、逼近對臺戰略底線三個方面,打破了其歷來的「戰略模糊」,變成「戰略清晰」。
  • 美三位前總統譴責國會騷亂,多個盟國亦表震驚!中國使館重要提醒,火線解讀來了!
    鑑於華盛頓的示威遊行轉向暴力傾向,並威脅國會活動,華盛頓市長Bowser下令從當天晚上6時開始實施宵禁,直到周四(7日)早上6時。宵禁要求,除了市長同意及必要工作者外,任何人不得外出。中國駐美使館提醒在美中國公民加強安全防範。
  • 拜登上臺,將給中美關係帶來什麼?
    而在對華事務上,拜登政府至少也要面對3個層面的平衡:首先,拜登個人以及團隊之間的理念平衡應該看到,拜登及其對外政策團隊在對華事務上的立場是存在一定差異性的。總體而言,拜登本人以及較為年長的一些幕僚在對華態度上基本屬於「修復派」,即認為美國對華政策要回歸到2016年之前的總體方向。
  • 拜登遇到大難題,對華韜光養晦難攤牌
    這是拜登最明確的對華講話,但仍是模糊不清。有一點是明確了,他不是完全與華對抗,符合美國利益的時候就合作。跟俄羅斯打交道是「有效」的,顯示他對中國仍然不確定,難把握。「車軲碌話」,是對一種模糊性外交語言的專用詞。對華強硬的美國現在就說起了「車軲碌話」。
  • 川普首次公開承認離任,美國民主黨時隔十年再次包攬立法、行政大權
    綜合美國《華盛頓郵報》、英國《衛報》等多家外媒消息,美國國會參議院議長、副總統彭斯當地時間7日凌晨在聯席會議上宣布拜登勝選。他表示,拜登「獲得306張選舉人票」,川普「獲得232張選舉人票」。隨後,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消息,川普在一份聲明中承諾向拜登「有序」移交權力。
  • 剛剛,拜登四大高官集中向中國「開炮」!
    「中國挑戰」和「戰勝中國」成為這一天國會裡最響亮的詞彙。眾所周知的是,拜登勝選後的一段時間裡,他的團隊在對華問題上三緘其口,在19日之前也總體上保持了低調。有外媒認為,這些最新跡象表明,「新政府將延續川普政府對華的強硬政策」。
  • 美國公布最新對華戰略:拉上發達國家盟友共同對抗中國
    《美國對中國戰略方針》PDF版文件截圖美方直指中方,在多個「戰場」對其發起挑戰在這份「對華戰略方針」,美方一開始的態度還比較溫和,表示願意和中國競爭,但在競爭的同時,也歡迎在利益共同點上合作,競爭不必非要導致衝突和對抗。他們還聲稱,「我們不謀求遏制中國的發展,希望與中國公平競爭」。
  • "拜登組了一支強硬的對華團隊,但…"
    不過,這家美媒同時承認,新一屆美國政府是否會對華採取強硬路線,還不明朗。據彭博社2月17日報導,拜登還在填充他的中國政策團隊,他們以往的文章和演講,與川普時期顯現的對華強硬態度一致。這進一步證明,新一屆美國政府不會回歸早先的「和解時代」。
  • 馬凱碩:為什麼拜登必須與中國接觸?
    ▲資料圖片:拜登。新華社/法新社拜登被束縛了手腳。即使他想改弦更張,採取比較溫和或微妙的對華政策,他也做不到這一點。美國政界形成了對抗中國的廣泛的兩黨共識。如果拜登對中國表現軟弱,他們會對他進行猛烈抨擊。拜登因而必須保持對中國的尖銳措辭。他的講話必須繼續帶有強硬態度。然而,在這種負面的公開言論背後,他必須尋找機會來實現他的一些關鍵目標,包括在新冠疫情之後重振美國經濟,破壞川普積累起來的強大的共和黨選民基礎。如果拜登謹慎、敏銳、精明,他會發現,一個經濟充滿活力的中國可以提供其他任何國家都無法提供的大量機遇。
  • 國會認證 拜登當選 川普承諾有序過渡​ ; 失控圍城!有跡可循!國會暴亂始末 美股為何不懼!
    根據CNN財經網報導 ,民主黨6日在喬治亞勝選,因而取得參議院控制權,為總統當選人拜登的經濟議程以及可能採取的更多經濟刺激措施,以協助美國從疫情復甦掃除了障礙。儘管民主黨同時掌控國會參眾兩院及白宮控制,可能引發美國未來可能加稅的疑慮,但投資人仍選擇樂觀面-政府在危機期間提供更多幫助。
  • 劉亞偉:這次中期選舉難改變川普對華政策
    民主黨包括前總統歐巴馬和前副總統拜登也不辭勞苦地走南闖北,告訴民主黨的支持者,選舉是有後果的,如果他們還要有醫保、救濟、流產的權利,如果他們還希望美國不對來自五湖四海的移民關閉大門,他們必須把共和黨人「趕出」國會、州政府和州議會。最近一個月來,只要在美國拿起報紙、打開電視或收音機,讀到的、看到的和聽到的都與競選有關。一次例行的選舉為何會讓美國的政客和選民如此緊張?
  • 重磅 | 川普同意權力交接!拜登「戰隊」亮相,大選塵埃落定.
    美國大選2周後,川普終於接受了現實:拜登勝選,同意開始權力交接程序。大選結果已出,她卻一直沒籤署「同意交接」信,為此成為了「人肉對象」,被「騷擾、威脅和虐待」。有消息人士透露:今年歐洲各國領導人第一時間慶祝拜登「當選」,電話都是布林肯統一安排協調。2、更看重利益。比如,有消息指:他旗下一家公司做的「大生意」,就是幫美國企業繞過川普制裁繼續跟「其他國家保持生意往來」。3、辛辣腹黑布林肯是個腹黑的狠角色,只要出手,很難翻盤。烏克蘭的亞努科維奇,韓國的「薩德」,或都與之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