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報記者 劉建偉
特約記者 彭小明 通訊員 張寧
8月,從悶熱內地走向川西高原,第77集團軍某特戰旅特戰營營長沈子階明顯感到,天氣越來越涼。他一直穿梭在行軍梯隊中,提醒大家注意路況,應對「敵」情,組織休憩。
如果不經人介紹,記者怎麼也看不出來,眼前這位軍官,還有一段「衝出亞馬遜」的輝煌經歷。
2010年,24歲的沈子階赴委內瑞拉特種作戰學院參加「獵人集訓」。那時,他不像獵人,更像困獸。
入營儀式上,教官一腳踹向沈子階,撕掉了他象徵軍人身份的配飾,奪走他的名字,以「029」的編號取而代之。
吃飯時間只有10秒鐘,每人配額一塊巴掌大的玉米餅。成績靠後的就沒有資格吃飯,只能含塊石頭在嘴裡,等大家吃完再吐出來。
那時候,沈子階覺得,不要說是電影《衝出亞馬遜》裡的生肉了,就連蚊蟲鼠蟻,只要毒不死人,他們都恨不得搶來吃。
沈子階親眼看到,某國一名集訓隊員從10米高的梯形障礙上不慎摔下,被送往醫院緊急搶救;還有一名隊員在急速行駛的操舟機上躍入水中泅渡,被螺旋葉片削去了兩個腳趾……
各種挑戰生理和心理底線的訓練方式,在獵人學校上演著。只要沈子階說出一句「我要退出」,教官就會當場停止訓練。
與非人的訓練相比,退出的代價是降下祖國的國旗,點燃汽油燒掉軍裝,並把刻有自己編號的銘牌親手埋在「獵人墓地」。
當時,共有來自世界各地的71名優秀特種兵參訓,留到最後的僅剩15人。
中途,沈子階不是沒有想過退出。可如果要放棄祖國的尊嚴、丟掉軍人的榮譽,特種兵沈子階寧願把自己埋進「獵人墓地」。
每天4點,沈子階起床開始訓練;每天6點,他和戰友們一起升起國旗……日復一日,五星紅旗始終飄揚在委內瑞拉特種作戰學校的中央,一群來自中國的特種兵高唱著《義勇軍進行曲》,全校官兵因之駐足、為之行禮。
那一刻,沈子階和戰友們都覺得,再苦再累再危險,都值得!
一年過去,沈子階以46項課目30餘項滿分的成績通過獵人集訓,獲得了夢寐以求的「獵人」勳章。
結業儀式上,所有曾「虐待」過他的教官,都筆直地站立向他敬禮——越是能夠忍耐的軍人越值得敬佩,「獵人」勳章象徵著特種兵的最高榮譽!
如今,整整10年過去了。「獵人集訓」期間穿過的軍裝、獲得的獎章甚至連當時剃頭髮的推子,沈子階都一一珍藏著。
這些年,他從不和父親、妻子講述集訓期間的經歷。
老兵不願提軍功。
在高原上,沈子階向記者敞開了心扉:「那些已經是過去式了!對特種兵來說,上坡路痛並快樂著,下坡路更時刻充滿挑戰。」
第77集團軍某特戰旅營長沈子階的轉型之路——
衝出第二個「亞馬遜」
■解放軍報記者 劉建偉
特約記者 彭小明 通訊員 張寧 丁濤
沈子階赴俄羅斯參加「國際軍事比賽-2018」偵察尖兵比賽。沈子階提供
這些年,每一個走進特戰旅旅史館的新兵,都會被沈子階的故事震撼、感動。
每一個赴委內瑞拉參加「獵人集訓」的特種兵,都會在校區主牆上看到「China. Zi jie Shen」的名字。
如今,當輝煌遠去、年齡老去,勇士還能否再續傳奇?
2012年,沈子階完成集訓回國,立功的同時也留下一身傷疤作為「勳章」——
他在「獵人學校」訓練時,在沒有跳傘經驗的情況下,嘗試高空跳傘大姿勢離機動作,造成了腳踝永久性損傷;他的膝蓋和頸椎,因為長期睡在潮溼環境下,患上了風溼;由於訓練強度過大,他的腰椎嚴重變形;他的肩膀,因為訓練負重太大,變得一高一低……
歸建不久,全軍組織大比武。沈子階壯志雄心,與一同完成「獵人集訓」的全軍4名戰友相約比武場再見。那次比武,其他兩名戰友在潛水等項目中取得名次,可沈子階卻因傷病原因,不得不遺憾退賽。
揮淚告別之時,沈子階知道,這次退賽,意味著什麼。
在那之後,他當上了特戰連長、作訓參謀。2014年初,沈子階有了一對雙胞胎兒子。他給他們起名:冠戎、冠旭。
相隔異地,妻子一個人撐起了家。只要有時間,哪怕需要坐幾天幾夜的火車,妻子也會拉扯著兩個孩子來到軍營看爸爸。
2017年,對於沈子階來說,是最難熬的一年。
那年,他先帶隊赴某地執行任務,接著隨部隊在某高原地區野外駐訓,幾乎一年沒怎麼在家裡待著。這一年,父母身體不好,妻子照顧兩個孩子也累了一身病。
對家庭的愧疚,對自己無法徵戰「沙場」的無奈,讓沈子階痛苦不已。慢慢地,他萌生了退意。年底,他向組織遞交了轉業報告。
鋪開紙,向從小嚮往的軍營告別;拿起筆,為特種兵的夢想頓筆。
「獵人」的槍鈍了、眼拙了、腿慢了——那一刻,沈子階淚溼戎裝,字斟句酌,這一筆是走,下一筆卻拐彎向留。字字句句通向故鄉,字裡行間卻難捨軍營。
這份報告,震動了旅黨委。旅領導為此專門開了個會,他們捨不得沈子階轉業,決定將他推薦至特種訓練營營長崗位,讓他去帶新兵,用一身所學為特種部隊培養更多的「沈子階」!
「是!」叫走就走,讓留就留,沈子階一把撕了轉業報告,激動地敬了一個軍禮。
身擔重任,老兵不走,沈子階壯心不已。
巴蜀軍營,風展紅旗如畫。
今年6月,隨著新兵王也力壓群雄,取得單雙槓一二練習雙料冠軍,特戰旅「獵豹杯」軍事體育運動會落下帷幕。
手持獎狀、胸掛獎章登上領獎臺,數十名參賽新兵的表現令人驚嘆——他們以16個單項第一、15個單項第二和團體總分第一名的成績冠絕全旅。
他們,是沈子階帶出來的第二批新兵!在此次運動會上,他們與全旅老兵同場競技,幾乎囊括了一半競賽課目的名次。
回望賽場,新兵逯濤以53秒的成績刷新該旅400米跑紀錄,新兵張中洋以23秒84的絕對優勢奪得負重組合練習課目第一名……
要知道,他們當中,95%的人在入伍前從未接觸過專業體能訓練。從初出茅廬的「菜鳥」,成長為如今能「掀翻」老兵的「後浪」,這張成績單足以讓沈子階驕傲!
看著這些徒弟們在領獎臺上意氣風發的樣子,沈子階又想起了9個月前在桂林特種作戰學院與這些新兵初識時的情景——
談心時,新兵張中洋高舉握緊的拳頭,大聲地說:「我就想當特種兵,想當最優秀的特種兵!」
訓練場,新兵王也主動背上12公斤的沙背心做雙槓訓練。別人做3組,他做5組,常常吃飯拿筷子手都在發抖……
那時,看著一張張稚嫩的臉龐,沈子階仿佛看到了年輕時的自己。一天晚上,他召集所有帶兵骨幹開會,告訴大家:「兵都是好兵,沒有一個帶不出來!」
新訓工作事無巨細,吃飯穿衣走路等日常小事都要反覆教學,既繁瑣又枯燥。有的少數民族戰士文化水平不高,甚至不會書寫漢字,沈子階帶著骨幹從零教起;有的戰士在入伍之前運動不科學導致跟腱斷裂,沈子階悉心照顧,絕不放棄……
經過112天、900個小時訓練時長的錘鍊,176名新兵全部脫胎換骨,入伍訓練結業考核及格率100%,優良率高達88.62%。
未列入新兵訓練課目的輕裝5公裡越野,他們平均用時20分鐘;武裝5公裡越野,他們平均用時24分鐘。
集訓後期,受疫情影響,新兵訓練中斷了一個月。返營歸建後,旅領導向沈子階提出:「這次『獵豹杯』軍體運動會,新兵可以不參加。」
沈子階的回答雖然委婉卻很堅定:「首長,都是特種兵,我們也想試試,重在參與嘛!」
讓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這一參與竟然就是鋒芒畢露。不少人都感嘆:「真的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啊!」
運動會閉幕當天,某連連長何志才給沈子階發了一條簡訊: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何志才是沈子階當連長時帶的兵。在他的培養下,何志才成長為西南地區攀登比武第一名,被保送提幹入學。學成歸來,何志才又在同批幹部裡第一個被提拔到了連長崗位。
採訪中,沈子階開心地把簡訊展示給記者看。他自豪地說:「看到他們的成績,真的比我自己進步還要開心!」
看著沈子階質樸的笑臉,記者想到了一句話:「老兵永遠不死,只會逐漸凋零。」可沈子階並沒有逐漸凋零,這個34歲的特種兵,雖然已慢慢從舞臺的中心淡去,但他依然奮戰在強軍興軍的主戰場上!
「獵人集訓」結業典禮,沈子階接受教官表彰。沈子階提供
今年夏天,沈子階帶領新兵們來到海拔3400多米的高原駐訓。兩個月後,這些新兵將會在特戰連隊定編定崗,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特種兵。
連日雷雨,新兵們櫛風沐雨宿營偽裝,逐漸有了兵模樣。
「你們的路,還很長。」這話,沈子階也像是說給自己聽的。訓練間隙,他跟新戰士們講起了自己的偶像——該旅副旅長黎登貴的故事。
2000年和2003年,黎登貴兩次代表中國軍隊走出國門,參加世界特種偵察部隊的頂級賽事——「愛爾納·突擊」。在愛沙尼亞的原始森林裡,他和隊友們與來自15個國家的32支代表隊同場競技5天4夜,以參賽隊第一的成績在異國他鄉升起了五星紅旗。
2009年,黎登貴的腳後跟被診斷出骨刺。劇烈的疼痛讓他無法奔跑,他就每天堅持走10公裡。漸漸地,疼痛感減輕,骨刺被一步一步磨平。當醫生再次看到訓練場上生龍活虎的黎登貴時,不禁驚呼:「太不可思議了!」
2013年,黎登貴第3次登上國際賽場,帶隊奪得「金鷹-2013」比賽21個課目中的16個單項第一、5個單項第二的好成績。與此同時,兩項全軍紀錄也因他而誕生——中國特種兵出國參賽最多、參賽前後跨度最長。
「36歲的特種兵,你是不老的神話!」賽後,比賽賽會主席、哈薩克斯坦比然諾夫少將在得知中國隊隊長兼參賽隊員黎登貴已是36歲「高齡」的特種兵後,向他表達敬意。
在一群稚嫩的新兵面前,沈子階坦言,黎登貴是他最崇拜的人;黎登貴的壯舉,也是他畢生的夢想。
《衝出亞馬遜》是新兵們最喜歡看的電影。
這部電影,藏著很多青年官兵的夢想。在他們眼中,主角擁有一個男人最高尚的品質——愛國、勇敢、拼搏、團結……能夠上天入地,能夠飛簷走壁,那是神一樣的特種兵!
可走出銀幕,特種兵也是人,也會有喜怒哀愁,也會有冷暖辛酸,也會有潮起潮落……
在這支全軍最早一批組建的特種部隊中,許多人都是多次在比武競賽中力拔頭籌的沙場驍將。如今,他們和沈子階一樣,退出「高光」之下的國際賽場,回歸到孕育新芽的教官崗位。
雖然和過去比起來,他們如今的工作默默無聞,但全身心投入後他們卻更加刻骨銘心:強軍興軍的偉大徵程,既需要他們徵戰賽場揚我軍威,也需要他們培養出更多打贏尖兵!
此刻,對於沈子階而言,「衝出亞馬遜」有了新的意義——在衝出「獵人學校」的亞馬遜後,他接著衝出了人生的第二個「亞馬遜」——實現了一名特種兵的轉型。
■解放軍報記者 劉建偉
採訪沈子階,記者腦海中不時閃現著許多老兵的身影。有叫得上名的,也有叫不上名的。
從事軍事新聞工作20多年來,記者上高原、下海島、走邊防、蹲連隊,結識了很多像沈子階一樣優秀的老兵。
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年輕時徵戰賽場,贏得赫赫名聲。可隨著年歲的增大,身體機能的下降,他們又都不得不面臨一個共同的問題:揮淚告別賽場,退出人生的高光時刻。
誠然,這是人的生長規律。科學研究表明,25歲左右,人的各項身體機能達到最高峰;25歲以後,身體各部分開始逐漸衰退。誠如沈子階所說,特種兵吃的是青春飯,這話一點兒也不為過。
其實,沈子階面臨的「二次衝鋒」,又何嘗不是所有為打贏刻苦訓練的軍人的縮影。隨著我軍人才結構的不斷改善,軍官和士官群體的服役年限都較過去相應延長,自然而然帶來了他們年齡的增大。
「年齡大了,腿腳慢了、手也笨了,身子骨不如以前剛強了。」基層營連許多四級軍士長以上的老士官坦言,「二次衝鋒」是他們共有的困惑與難題。
透視沈子階轉型的心路歷程,我們在感動感慨之餘,收穫諸多啟示——
老兵不老,軍魂永駐。鋪紙提筆寫轉業申請,沈子階可謂是「一步三回頭」。那種難捨裡,流淌著他對黨、對祖國、對軍隊、對這身軍裝愛到骨子裡的真摯情感。這種愛,讓「沈子階們」甘於苦累、樂於付出;這份情,讓他們一往無前、勇於犧牲。哪怕時光流轉,哪怕年齡漸長,這份初心始終不會變,這股熱血始終滾燙奔湧。
老兵不老,矢志奮鬥。從「當打之年」的佼佼者,到年齡漸長後的轉型,像「沈子階」一樣的老兵們,從未離開。儘管皺紋爬上了臉龐,但他們依然站排頭立榜樣、攜後輩打衝鋒。他們身上,閃耀著永葆奮進的老兵光芒,彰顯著對挫折不言敗、面對極限敢挑戰、面對困難頂上前的老兵風採。
老兵不老,歲月安好。因為有了像「沈子階」一樣負重前行的老兵們,人們才能更好安享生活的幸福、歲月的安好。儘管他們青春已老、芳華已逝,但人們相信,守護著祖國、支撐著民族的老兵們,永遠不會老!
我們想對戰友們說,如果你彷徨了,請你看一下沈子階的故事吧,這裡有你前行的力量!
我們想對戰友們說,新時代是屬於挑戰者的時代,也是奮進者的時代。強軍路上離不開我們拼搏的身影!
新時代,強軍興軍的偉大徵程,將給我們帶來更加廣闊的奮鬥平臺。讓我們像沈子階等老兵們一樣,在通往打贏的徵途中,衝鋒不止,奮力向前!
編輯:林飛 霍雨佳
編審:張華婧
投稿郵箱:jfjbwx@163.com
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