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不老!特種兵轉型,他願作前浪推後浪

2021-02-25 解放軍報

■解放軍報記者 劉建偉 

特約記者 彭小明 通訊員 張寧

8月,從悶熱內地走向川西高原,第77集團軍某特戰旅特戰營營長沈子階明顯感到,天氣越來越涼。他一直穿梭在行軍梯隊中,提醒大家注意路況,應對「敵」情,組織休憩。

如果不經人介紹,記者怎麼也看不出來,眼前這位軍官,還有一段「衝出亞馬遜」的輝煌經歷。

2010年,24歲的沈子階赴委內瑞拉特種作戰學院參加「獵人集訓」。那時,他不像獵人,更像困獸。

入營儀式上,教官一腳踹向沈子階,撕掉了他象徵軍人身份的配飾,奪走他的名字,以「029」的編號取而代之。

吃飯時間只有10秒鐘,每人配額一塊巴掌大的玉米餅。成績靠後的就沒有資格吃飯,只能含塊石頭在嘴裡,等大家吃完再吐出來。

那時候,沈子階覺得,不要說是電影《衝出亞馬遜》裡的生肉了,就連蚊蟲鼠蟻,只要毒不死人,他們都恨不得搶來吃。

沈子階親眼看到,某國一名集訓隊員從10米高的梯形障礙上不慎摔下,被送往醫院緊急搶救;還有一名隊員在急速行駛的操舟機上躍入水中泅渡,被螺旋葉片削去了兩個腳趾……

各種挑戰生理和心理底線的訓練方式,在獵人學校上演著。只要沈子階說出一句「我要退出」,教官就會當場停止訓練。

與非人的訓練相比,退出的代價是降下祖國的國旗,點燃汽油燒掉軍裝,並把刻有自己編號的銘牌親手埋在「獵人墓地」。

當時,共有來自世界各地的71名優秀特種兵參訓,留到最後的僅剩15人。

中途,沈子階不是沒有想過退出。可如果要放棄祖國的尊嚴、丟掉軍人的榮譽,特種兵沈子階寧願把自己埋進「獵人墓地」。

每天4點,沈子階起床開始訓練;每天6點,他和戰友們一起升起國旗……日復一日,五星紅旗始終飄揚在委內瑞拉特種作戰學校的中央,一群來自中國的特種兵高唱著《義勇軍進行曲》,全校官兵因之駐足、為之行禮。

那一刻,沈子階和戰友們都覺得,再苦再累再危險,都值得!

一年過去,沈子階以46項課目30餘項滿分的成績通過獵人集訓,獲得了夢寐以求的「獵人」勳章。

結業儀式上,所有曾「虐待」過他的教官,都筆直地站立向他敬禮——越是能夠忍耐的軍人越值得敬佩,「獵人」勳章象徵著特種兵的最高榮譽!

如今,整整10年過去了。「獵人集訓」期間穿過的軍裝、獲得的獎章甚至連當時剃頭髮的推子,沈子階都一一珍藏著。

這些年,他從不和父親、妻子講述集訓期間的經歷。

老兵不願提軍功。

在高原上,沈子階向記者敞開了心扉:「那些已經是過去式了!對特種兵來說,上坡路痛並快樂著,下坡路更時刻充滿挑戰。」

第77集團軍某特戰旅營長沈子階的轉型之路——

衝出第二個「亞馬遜」

■解放軍報記者 劉建偉 

特約記者 彭小明 通訊員 張寧 丁濤

沈子階赴俄羅斯參加「國際軍事比賽-2018」偵察尖兵比賽。沈子階提供

這些年,每一個走進特戰旅旅史館的新兵,都會被沈子階的故事震撼、感動。

每一個赴委內瑞拉參加「獵人集訓」的特種兵,都會在校區主牆上看到「China. Zi jie Shen」的名字。

如今,當輝煌遠去、年齡老去,勇士還能否再續傳奇?

2012年,沈子階完成集訓回國,立功的同時也留下一身傷疤作為「勳章」——

他在「獵人學校」訓練時,在沒有跳傘經驗的情況下,嘗試高空跳傘大姿勢離機動作,造成了腳踝永久性損傷;他的膝蓋和頸椎,因為長期睡在潮溼環境下,患上了風溼;由於訓練強度過大,他的腰椎嚴重變形;他的肩膀,因為訓練負重太大,變得一高一低……

歸建不久,全軍組織大比武。沈子階壯志雄心,與一同完成「獵人集訓」的全軍4名戰友相約比武場再見。那次比武,其他兩名戰友在潛水等項目中取得名次,可沈子階卻因傷病原因,不得不遺憾退賽。

揮淚告別之時,沈子階知道,這次退賽,意味著什麼。

在那之後,他當上了特戰連長、作訓參謀。2014年初,沈子階有了一對雙胞胎兒子。他給他們起名:冠戎、冠旭。

相隔異地,妻子一個人撐起了家。只要有時間,哪怕需要坐幾天幾夜的火車,妻子也會拉扯著兩個孩子來到軍營看爸爸。

2017年,對於沈子階來說,是最難熬的一年。

那年,他先帶隊赴某地執行任務,接著隨部隊在某高原地區野外駐訓,幾乎一年沒怎麼在家裡待著。這一年,父母身體不好,妻子照顧兩個孩子也累了一身病。

對家庭的愧疚,對自己無法徵戰「沙場」的無奈,讓沈子階痛苦不已。慢慢地,他萌生了退意。年底,他向組織遞交了轉業報告。

鋪開紙,向從小嚮往的軍營告別;拿起筆,為特種兵的夢想頓筆。

「獵人」的槍鈍了、眼拙了、腿慢了——那一刻,沈子階淚溼戎裝,字斟句酌,這一筆是走,下一筆卻拐彎向留。字字句句通向故鄉,字裡行間卻難捨軍營。

這份報告,震動了旅黨委。旅領導為此專門開了個會,他們捨不得沈子階轉業,決定將他推薦至特種訓練營營長崗位,讓他去帶新兵,用一身所學為特種部隊培養更多的「沈子階」!

「是!」叫走就走,讓留就留,沈子階一把撕了轉業報告,激動地敬了一個軍禮。

身擔重任,老兵不走,沈子階壯心不已。

巴蜀軍營,風展紅旗如畫。

今年6月,隨著新兵王也力壓群雄,取得單雙槓一二練習雙料冠軍,特戰旅「獵豹杯」軍事體育運動會落下帷幕。

手持獎狀、胸掛獎章登上領獎臺,數十名參賽新兵的表現令人驚嘆——他們以16個單項第一、15個單項第二和團體總分第一名的成績冠絕全旅。

他們,是沈子階帶出來的第二批新兵!在此次運動會上,他們與全旅老兵同場競技,幾乎囊括了一半競賽課目的名次。

回望賽場,新兵逯濤以53秒的成績刷新該旅400米跑紀錄,新兵張中洋以23秒84的絕對優勢奪得負重組合練習課目第一名……

要知道,他們當中,95%的人在入伍前從未接觸過專業體能訓練。從初出茅廬的「菜鳥」,成長為如今能「掀翻」老兵的「後浪」,這張成績單足以讓沈子階驕傲!

看著這些徒弟們在領獎臺上意氣風發的樣子,沈子階又想起了9個月前在桂林特種作戰學院與這些新兵初識時的情景——

談心時,新兵張中洋高舉握緊的拳頭,大聲地說:「我就想當特種兵,想當最優秀的特種兵!」

訓練場,新兵王也主動背上12公斤的沙背心做雙槓訓練。別人做3組,他做5組,常常吃飯拿筷子手都在發抖……

那時,看著一張張稚嫩的臉龐,沈子階仿佛看到了年輕時的自己。一天晚上,他召集所有帶兵骨幹開會,告訴大家:「兵都是好兵,沒有一個帶不出來!」

新訓工作事無巨細,吃飯穿衣走路等日常小事都要反覆教學,既繁瑣又枯燥。有的少數民族戰士文化水平不高,甚至不會書寫漢字,沈子階帶著骨幹從零教起;有的戰士在入伍之前運動不科學導致跟腱斷裂,沈子階悉心照顧,絕不放棄……

經過112天、900個小時訓練時長的錘鍊,176名新兵全部脫胎換骨,入伍訓練結業考核及格率100%,優良率高達88.62%。

未列入新兵訓練課目的輕裝5公裡越野,他們平均用時20分鐘;武裝5公裡越野,他們平均用時24分鐘。

集訓後期,受疫情影響,新兵訓練中斷了一個月。返營歸建後,旅領導向沈子階提出:「這次『獵豹杯』軍體運動會,新兵可以不參加。」

沈子階的回答雖然委婉卻很堅定:「首長,都是特種兵,我們也想試試,重在參與嘛!」

讓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這一參與竟然就是鋒芒畢露。不少人都感嘆:「真的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啊!」

運動會閉幕當天,某連連長何志才給沈子階發了一條簡訊: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何志才是沈子階當連長時帶的兵。在他的培養下,何志才成長為西南地區攀登比武第一名,被保送提幹入學。學成歸來,何志才又在同批幹部裡第一個被提拔到了連長崗位。

採訪中,沈子階開心地把簡訊展示給記者看。他自豪地說:「看到他們的成績,真的比我自己進步還要開心!」

看著沈子階質樸的笑臉,記者想到了一句話:「老兵永遠不死,只會逐漸凋零。」可沈子階並沒有逐漸凋零,這個34歲的特種兵,雖然已慢慢從舞臺的中心淡去,但他依然奮戰在強軍興軍的主戰場上!

「獵人集訓」結業典禮,沈子階接受教官表彰。沈子階提供

今年夏天,沈子階帶領新兵們來到海拔3400多米的高原駐訓。兩個月後,這些新兵將會在特戰連隊定編定崗,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特種兵。

連日雷雨,新兵們櫛風沐雨宿營偽裝,逐漸有了兵模樣。

「你們的路,還很長。」這話,沈子階也像是說給自己聽的。訓練間隙,他跟新戰士們講起了自己的偶像——該旅副旅長黎登貴的故事。

2000年和2003年,黎登貴兩次代表中國軍隊走出國門,參加世界特種偵察部隊的頂級賽事——「愛爾納·突擊」。在愛沙尼亞的原始森林裡,他和隊友們與來自15個國家的32支代表隊同場競技5天4夜,以參賽隊第一的成績在異國他鄉升起了五星紅旗。

2009年,黎登貴的腳後跟被診斷出骨刺。劇烈的疼痛讓他無法奔跑,他就每天堅持走10公裡。漸漸地,疼痛感減輕,骨刺被一步一步磨平。當醫生再次看到訓練場上生龍活虎的黎登貴時,不禁驚呼:「太不可思議了!」

2013年,黎登貴第3次登上國際賽場,帶隊奪得「金鷹-2013」比賽21個課目中的16個單項第一、5個單項第二的好成績。與此同時,兩項全軍紀錄也因他而誕生——中國特種兵出國參賽最多、參賽前後跨度最長。

「36歲的特種兵,你是不老的神話!」賽後,比賽賽會主席、哈薩克斯坦比然諾夫少將在得知中國隊隊長兼參賽隊員黎登貴已是36歲「高齡」的特種兵後,向他表達敬意。

在一群稚嫩的新兵面前,沈子階坦言,黎登貴是他最崇拜的人;黎登貴的壯舉,也是他畢生的夢想。

《衝出亞馬遜》是新兵們最喜歡看的電影。

這部電影,藏著很多青年官兵的夢想。在他們眼中,主角擁有一個男人最高尚的品質——愛國、勇敢、拼搏、團結……能夠上天入地,能夠飛簷走壁,那是神一樣的特種兵!

可走出銀幕,特種兵也是人,也會有喜怒哀愁,也會有冷暖辛酸,也會有潮起潮落……

在這支全軍最早一批組建的特種部隊中,許多人都是多次在比武競賽中力拔頭籌的沙場驍將。如今,他們和沈子階一樣,退出「高光」之下的國際賽場,回歸到孕育新芽的教官崗位。

雖然和過去比起來,他們如今的工作默默無聞,但全身心投入後他們卻更加刻骨銘心:強軍興軍的偉大徵程,既需要他們徵戰賽場揚我軍威,也需要他們培養出更多打贏尖兵!

此刻,對於沈子階而言,「衝出亞馬遜」有了新的意義——在衝出「獵人學校」的亞馬遜後,他接著衝出了人生的第二個「亞馬遜」——實現了一名特種兵的轉型。

■解放軍報記者 劉建偉

採訪沈子階,記者腦海中不時閃現著許多老兵的身影。有叫得上名的,也有叫不上名的。

從事軍事新聞工作20多年來,記者上高原、下海島、走邊防、蹲連隊,結識了很多像沈子階一樣優秀的老兵。

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年輕時徵戰賽場,贏得赫赫名聲。可隨著年歲的增大,身體機能的下降,他們又都不得不面臨一個共同的問題:揮淚告別賽場,退出人生的高光時刻。

誠然,這是人的生長規律。科學研究表明,25歲左右,人的各項身體機能達到最高峰;25歲以後,身體各部分開始逐漸衰退。誠如沈子階所說,特種兵吃的是青春飯,這話一點兒也不為過。

其實,沈子階面臨的「二次衝鋒」,又何嘗不是所有為打贏刻苦訓練的軍人的縮影。隨著我軍人才結構的不斷改善,軍官和士官群體的服役年限都較過去相應延長,自然而然帶來了他們年齡的增大。

「年齡大了,腿腳慢了、手也笨了,身子骨不如以前剛強了。」基層營連許多四級軍士長以上的老士官坦言,「二次衝鋒」是他們共有的困惑與難題。

透視沈子階轉型的心路歷程,我們在感動感慨之餘,收穫諸多啟示——

老兵不老,軍魂永駐。鋪紙提筆寫轉業申請,沈子階可謂是「一步三回頭」。那種難捨裡,流淌著他對黨、對祖國、對軍隊、對這身軍裝愛到骨子裡的真摯情感。這種愛,讓「沈子階們」甘於苦累、樂於付出;這份情,讓他們一往無前、勇於犧牲。哪怕時光流轉,哪怕年齡漸長,這份初心始終不會變,這股熱血始終滾燙奔湧。

老兵不老,矢志奮鬥。從「當打之年」的佼佼者,到年齡漸長後的轉型,像「沈子階」一樣的老兵們,從未離開。儘管皺紋爬上了臉龐,但他們依然站排頭立榜樣、攜後輩打衝鋒。他們身上,閃耀著永葆奮進的老兵光芒,彰顯著對挫折不言敗、面對極限敢挑戰、面對困難頂上前的老兵風採。

老兵不老,歲月安好。因為有了像「沈子階」一樣負重前行的老兵們,人們才能更好安享生活的幸福、歲月的安好。儘管他們青春已老、芳華已逝,但人們相信,守護著祖國、支撐著民族的老兵們,永遠不會老!

我們想對戰友們說,如果你彷徨了,請你看一下沈子階的故事吧,這裡有你前行的力量!

我們想對戰友們說,新時代是屬於挑戰者的時代,也是奮進者的時代。強軍路上離不開我們拼搏的身影!

新時代,強軍興軍的偉大徵程,將給我們帶來更加廣闊的奮鬥平臺。讓我們像沈子階等老兵們一樣,在通往打贏的徵途中,衝鋒不止,奮力向前!

編輯:林飛 霍雨佳

編審:張華婧

投稿郵箱:jfjbwx@163.com

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焦點

  • [紅十字搜救隊]前浪後浪 一起乘風破浪
    後浪可期!   一晃十年,浙江省紅十字(仙居)應急搜救隊一路逆襲,一群平凡的人默默堅守著公益救援事業,撐起了搜救隊挺拔的脊梁。   如今,一批可敬的前輩陸續榮休,又一批可愛的後浪在繼續堅守。下面我們整合了榮休前輩和榮光後浪的一些感悟心得,分享感受搜救隊大家庭的溫暖。   這是一封老隊員朱康樂的「退伍」申請書,字裡行間,讓人動容。
  •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浪?qdc新舊旗艦對比測評
    突然想起來很早之前筆者也曾經是雙子座用戶,於是非常想對比一下qdc的新老旗艦耳塞。雖然雙子座早就已經出手不知去向,不過還是從朋友那裡借來了一條,遂有了本篇隨筆。而高頻的開關在打開後讓VX的聲音在沒有整體變飄的情況下讓高頻更加抓耳,搭配控制力好的前端時會讓聲音更加飄逸,特別適合小提琴等樂器的回放。所謂好馬也需配好鞍,如果所搭配的前端控制力不夠強或是推力不夠大時,VX在打開低頻開關後,低頻會變的有些散,在打開高頻開關後聲音會有些發刺。對於前端的搭配我個人非常推薦AK380這樣素質比較高,聲音略微偏暖的前端。
  • 中國退役軍人 | 韓靜:傾情國防推後浪
    今天的人物紀實,為您播出《韓靜:傾情國防推後浪》,採制:總臺央廣記者楊鴻、董思思;播音:胡鋮鋮、宋波。韓靜,河北唐山人,1994年入伍,長期在空軍部隊從事文化和行政管理工作,多次執導大型文化主題活動和晚會,獲得全軍文化人才先進工作者等榮譽,榮立4次三等功,2017年選擇自主擇業方式退役。此後,從創辦朗誦班做起,韓靜在文化傳媒領域逐步開啟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 空軍老戰士報告團:老團長作完最後一場報告後住院
    「把黨的創新理論傳播給千千萬萬的人……」這是老團長張緒為自己寫的座右銘。2008年2月,張緒在卓刀泉中學作完最後一場報告後,住進了醫院,副團長袁升科前去探視。臨別前,張緒拉著他的手,用微弱的聲音叮囑:「科學發展觀要抓緊學習傳播……報告團要擴充……後繼有人。」   「趁著胳膊和腿還能動彈,就要力所能及為黨做點事。」
  • 老兵不老 軍魂永駐
    近日,武警福建總隊三明支隊攜手三明市將樂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共同看望慰問困難退役老兵,真情幫扶困難退役老兵,用真情詮釋武警官兵的大愛
  • 老兵孤軍斷後,浴血搏殺
    老上士瞪著大漢:為什麼打一個班的弟兄?  比老上士還高一頭的大漢嘟囔著:班長你還沒開吃,他們個新兵蛋子敢先搶肉吃!  看見老上士作勢要打,大漢連忙往後縮。  上士哼了一聲走到那堆滾在一起的補充兵面前:都起來吧,去打肉吃。又招呼默然站一邊的一班另外幾個兵去吃。「那大漢這麼厲害,為什麼不敢還手?」
  • 踏破南海萬頃浪-西沙軼事
    中央軍委認為,現在如果不收復西沙,更待何時?春節前夕,我所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海南軍區直屬獨立工兵營接到上級命令:三日內開往三亞榆林沿海集結待命,準備參加收復西沙永樂群島自衛反擊作戰的配屬行動。是日全營開展戰前動員,更換武器裝備,強化學習了戰場常用的越語如:呀哋!(站住!)、老聳控耶!(繳槍不殺!)、盅堆寬哄度邊!(我們優待俘虜!)
  • 從特種兵到「聽風者」,當兵16年的他榮譽證書擺滿了柜子……
    今天,推出「勝戰●尖兵突擊」主題策劃(11):《從特種兵到「聽風者」,當兵16年的他榮譽證書擺滿了柜子……》!老兵,是一個符號;老兵,是一種精神;老兵,更是一段傳奇。▲因為軍事素質過硬,他多次被選拔參加重大演習保障任務。圖為一身「獵人裝」的梁桂祥,英姿勃發。▲當年的列兵「小梁」,已經成了丈夫,做了父親,有一個美滿幸福的小家庭,變成了戰友口中的「老梁」、「梁臺」(對報務臺長的一種尊稱)。▲入伍16年,「愛學習、愛鑽研」始終像一張名片,伴隨著梁桂祥的軍旅生涯。這不,難得的休息時間,他也要利用起來「充電」。去年底,他成功通過了技師資格認證。
  • 老兵不死,只是隨著夕陽遠去
    其實心裡很不是滋味,他們是見證歷史的使者,他們是大漠的胡楊,他們才是歷史的眼睛,國人,不該忘記歷史,在活著的時候讓這些英雄多一點欣慰,讓他們感受到溫暖,老兵不死,只是睡在夕陽裡遠去,老兵不死,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那碗黃瓜湯在我們離開的時候爺爺還在喝 ,只是黃瓜湯確是我對爺爺最後的記憶。
  • 芳華之後,文藝兵轉型記
    從歌手轉型編劇,張燕燕首次「觸電」參演的《DA師》是一個楔子,那時她剛剛提幹,沒想到自己後來會走上編劇的道路,但自此打上深深的「前線」烙印。後來,已調入空軍某科研單位的她,又以宣傳統籌、文學編輯等身份,走進「前線製造」的《我是特種兵》等劇目。她因此一心想調回「前線」,不料卻進了她「原本想都不敢想」的空軍政治部電視藝術中心。
  • 惡風縱使推千浪,正氣終能懾百邪,看看毛澤東如何戲謔「群蛙」
    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就被西方圍剿,經過抗美援朝無果後西方列強仍然賊心不死詩人借用反語,對三類人的醜惡內心作了淋漓盡致的揭露與諷刺。末聯的「侵略者」,是三類勢力中對中國炮擊金門、中印邊界自衛反擊等正義行動的誣衊之詞。詩人借用「遍找全球侵略者」這種詼諧的口氣,逼出「惟餘此地一孤家」的正意。毛澤東認為,中國人民在反華的浪潮中堅守壁壘,中國共產黨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始終高舉馬克思主義的大旗,即使是暫時的「孤家」,但前景是光明的,「勝利終是我們的」。
  • 特別策劃 | 湯人稻:這個冬天,第四位老兵歸隊……
    (全國共有9個分校),衡陽淪陷後隨校西遷,在河池東蘭鳳山一帶狙擊日寇。作為民盟柳州市文化支部原主委、廣西黃埔軍校同學會柳州聯絡組組長的湯老,在近期頤之年依然為黃埔老兵奉獻餘熱。我曾問起湯老先生今後有何打算,他則笑吟吟地說:「我其實沒有做出什麼成績。今後,我想我會更進一步聯絡同學感情,為推動祖國和平統一事業盡心盡責!」
  • 一生都在戰鬥的狂人:1條腿當空降兵、整連特種兵向他投降!|輕武專欄
    ▲打仗養狗兩不誤而其所乘坐的Mi-8直升機也因此經常會遭到諸如RPG、大口徑機槍等地面火力的打擊,曾有一次其乘坐的直升機被擊中後迫降,不得不徒步穿過敵區返回駐地,他曾說在那段日子裡多活一天都是賺的阿納託利·列別德在1994年退役後也沒閒著,轉入預備役後繼續在俄羅斯的阿富汗退伍軍人基金會工作,但就像讓李雲龍去被服長當廠長一樣,阿納託利·列別德壓根耐不住這種文職工作。1999年8月,第二次車臣戰爭爆發,聞戰而喜阿納託利立即打電話給在阿富汗並肩作戰過的幾位老戰友:兄弟們,有仗打了!
  • 《特種兵之火鳳凰》這些女子都很獨特,你更喜歡哪個?為什麼
    為什麼這些年以來中國的特種兵題材的電視劇很受大家的喜歡,但是在真正的進入特種部隊之前都會經歷很長一段時間的選拔訓練,這個很長的時間相對於整部電視劇來說,也就是說整部電視劇大概會有近一半的時長來說,這個艱難的選拔訓練的過程,在選拔的過程中,這些新人就將要受到老特種兵們帶來的每個方面的折磨和壓力,從肉體上到精神上都會受到各種各樣的折磨,這些特種兵們也就是在這種一點一點的折磨裡成長,成為一個真正的特種兵戰士
  • 中國老兵隱居美國多年,英國首相曾親自拜謝,身份曝光後轟動世界
    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戰爭的水生火熱之中,7000萬人在這次戰爭中犧牲,超過一億人在戰爭中受傷,這還不包括戰爭帶來得後遺症,疾病、饑荒等等!在這段心酸的歷史中隱藏著這麼一位中國老兵,他為人低調,退役後就隱居在了美國,要不是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親自來拜見這位老兵,恐怕至今也沒人知道他是誰?直到身份曝光後轟動了全世界!
  • 讓珍寶島精祌世代傳承——原133師偵察分隊參戰老兵錦州相聚紀實
    參戰的老兵以自已壯麗的青春鋪墊通往勝利的道路,用生命的鮮血澆開了和平幸福的花朵,以不朽的靈魂塑造了世人敬仰的形象,以血肉的身軀樹起了光耀千秋的豐碑,鑄造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珍寶島精神。他深有感觸的說:「珍寶島仗不大,但影響深遠,我們是不分野戰軍還是邊防部隊,堅持統一指揮、合成作戰,戰勝了號稱世界最強大的蘇軍;這一仗是貫徹了毛澤東關於「集中精力打殲滅戰」和「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等軍事思想的偉大勝利,尤其是參戰人員為了勝利反覆演練在嚴冬下潛伏2小時、4小時、8小時到12小時後能否保證槍能打響,人有戰鬥力,就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指導;這一仗更是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的偉大勝利,全民皆兵修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