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飛行是因為雲南地震
2014年8月4日凌晨4:00到達昆明。在這之前我本是剛參加完中國國家地理舉辦的校園行知客挑戰賽,拿著前十強的旅行基金,訂下8月5號從綏德到昆明47個小時的硬座,去完成滇西看望抗戰老兵的夢想旅行計劃。未料雲南發生地震,看著朋友圈,微博的各種消息之後,那顆不安分的心早已飛到了雲南。
於是和新疆小羊軍團網站總監楊軍老師溝通過後,定下4號凌晨2點從太原飛往昆明最便宜的機票,5點睡覺,7點起床,趕著從綏德到太原的第一趟火車。一下車,我和曉麗就忙著問路、辦卡、買緊急用品。在這之前我曾經無數次的幻想著第一次坐飛機什麼場景:飛到天上會不會看到彩虹?會不會感覺在雲朵上面飛行?然而現實是我滿腦袋想著下飛機後和誰對接,在接下來的救援中我能幹什麼,災區的孩子們都怎麼樣了一類的事請。下飛機時下著雨,好像老天都在哭泣。在尋找獬豸老師、姚遙老師老師的途中,還看到了好幾支救援隊的志願者。
第二天,乘坐著鐵馬幫的車到達了震區魯甸——那個讓我緊張了好久的地方。
災區的日子無法用語言來表達,如曉麗所說,我們每天不知做什麼,卻仍好忙碌,不停的跑來跑去。我和曉麗負責後勤,諸如食宿及辦公室東西的採集。
在雲南呆了10天,我發現自己愛上了這座震中小鎮,大家心照不宣的彼此溫暖,詮釋者什麼叫做「眾志成城」。每當一個受災點的路開通了,大家都十分興奮;在這裡大家都是一家人,這樣的溫暖讓我在到達麗江後久久不能適應生活。
請大家記得後勤部的小念和曉麗,記得替我們照顧好自己。災難無情人間有愛,謝謝你們讓我們感受到溫暖與感動!
國殤墓園·憶
「去騰衝,看望滇西老兵,我們要走進滇西大戰,走進老兵的生活,走進自己「當兵」的歲月,走進這個夢落的城池」!出發時的豪裝宣言一直在腦海反覆迴蕩。2014年8月15日早上6點,我們終於踏進了這個魂牽夢繞的故鄉!
濛濛細雨中,一步步靠近國殤墓園,心跳那樣急速,心情也迫不及待。我知道,帶著最崇高的敬意,帶著夢想,我們來看你們了。
莊嚴肅穆的國殤墓園裡安息著為國捐軀的抗日英烈,數千座墓碑向後人昭示著軍人的浩然正氣。滇西抗戰紀念館門口莊嚴肅穆,聚集了社會各界人士。恰逢騰衝縣舉行「紀念滇西抗戰勝利70周年暨警鐘落成」活動,以示勿忘國恥、緬懷先烈、珍愛和平、警示未來。
滇西抗戰是中國抗日戰爭史上慘烈的一頁。為了切斷國際援華物資的唯一通道——滇緬公路,日本法西斯從東南亞反抄中國的大後方,企圖攻佔雲南、威脅重慶,迫使中國就範。1942年5月,日寇的鐵蹄踏上了滇西的土地,騰衝淪陷。
在一篇濛濛細雨中,我們感懷英雄,牢記今天是8月15日,是日本侵略者宣布投降的紀念日,是東北亞人民結束戰爭、重享和平的紀念日。
留在記憶裡的那一碗黃瓜湯
國殤墓園後,在志願者胡大哥的帶領下我們去看望中國遠徵軍老兵郭自益,郭老今年88歲,籍貫雲南騰衝,現居騰衝縣二街,1942年從軍,受訓於黃埔軍校大理幹訓團,中國遠徵軍第十一集團軍戰士。
在細雨之中,帶著一點水果,我們穿過大街小巷來到一個舊房子,入門迎面撲來的是混雜著各種排洩物的味道,而這個不到10平米的房子放滿了所有的生活用品。我們去的時候郭爺爺躺在床上,手顫抖的端著一碗碗底僅有幾片煮的黃瓜片湯。
「爺爺,我們來看您了」整整大聲的吼了三遍,他才聽懂,對於92歲的他來說,耳朵確實不是特別好使。拿出了之前準備好的自製的一張印有我們情感的剪紙送給爺爺,爺爺顫抖著手直說「謝謝,謝謝你們還記得我,謝謝你們來看我」。其實心裡很不是滋味,他們是見證歷史的使者,他們是大漠的胡楊,他們才是歷史的眼睛,國人,不該忘記歷史,在活著的時候讓這些英雄多一點欣慰,讓他們感受到溫暖,老兵不死,只是睡在夕陽裡遠去,老兵不死,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
那碗黃瓜湯在我們離開的時候爺爺還在喝 ,只是黃瓜湯確是我對爺爺最後的記憶。
百歲老人為我梳頭
張炳芝老人是雲南省騰衝縣人,1923年9月5日生。1942年5月騰衝淪陷,張炳芝到界頭參加了張問德組織的學生幹訓班,後到大理考入幹訓團,編入黃埔軍校分校19期。畢業後分配到中國遠徵軍第11集團軍71軍新28師政治部,軍銜:中尉。參加了滇西反攻的松山戰役。張炳芝是現在雲南省健在的抗戰老兵中唯一的一位女兵。
單純的看著奶奶的表情,摸著奶奶蒼老的手,奶奶偶爾會笑一笑的說挺好的,謝謝你們。仔細看,奶奶的頭髮挺長的,如同上世紀上海女人最喜歡的髮型,然後乘機向奶奶請求了一下。「奶奶,你編的辮子好漂亮。能不能幫我也編一個? 奶奶非常樂意的就接過梳子,開始幫我梳頭,幫我編辮子,這下可驚呆了胡大哥和奶奶的女兒。年近百歲的抗戰老兵來幫你梳頭。小姑娘你可真有福氣。
奶奶在很認真的梳頭給我。從來沒覺得別人梳頭給自己會這麼的舒服,何況現在給我梳頭的是百歲的老奶奶。難忘,記憶深刻,沒有與奶奶有更多的聊天,似乎覺得靜靜的陪伴著奶奶就是最好的時光,奶奶看著我和做給她的紀念卡。開心的笑著指著圖中的娃娃問著這是你們兩個嗎?奶奶的女兒和胡大哥都說奶奶好久沒有笑了。其他的志願者來看奶奶奶奶一點表情也沒有,也不願意交流。今天奶奶又是給我梳頭。又是笑的太不容易了真是兩個神奇的小丫頭。
傳奇的百歲夫妻
李正義爺爺和他的老伴是一對特傳奇的百歲夫妻,話說文革時期,因為一些歷史政治因素不得不離婚 40多年的未曾謀面,在40 多年後爺爺輩安排在昆明的一家養老院,未料,4個月之後奶奶自偶然的情況下也被安排在這家養老院,兩位老人一見如故,又復婚了。多麼的傳奇,多麼的皆大歡喜,其實很想讓爺爺摟著奶奶再拍一張照片,所以說服奶奶坐在爺爺的旁邊,想讓爺爺手搭在奶奶的肩膀上面,爺爺怎麼都不幹。真是一個害羞的爺爺,他當時的表情真的像一個超級可愛的小老頭。問爺爺當年和奶奶是怎麼相遇怎麼相愛怎麼在一起的?話說當年奶奶是個文藝兵,跳舞那可是槓槓的。爺爺是個小官,天天沒事了就跑去看奶奶跳舞。久而久之就要求,奶奶嫁給他了。
那天中午在當地誌願者段老師的陪同下,我們一起去看望老兵爺爺,來到李正義爺爺的房間。所有看望的老兵當中只有李正義爺爺是由老伴兒來照顧。外面又是大雨磅礴。在我們進門的瞬間爺爺是躺在床上的,看到有人過來看望他,爺爺瞬間打直身子板,端端正正的坐起來穿好襯衣半躺著和我們說話,爺爺說他102歲了,給爺爺拍照他會問我們OK?讓我看看,唉唉唉,好看,重新再拍一張。
臨走時候爺爺特別標準的敬禮一個,一點點都不減當年的雄姿英發。真是一耳光帥氣的爺爺。看那麼多的老兵只有這個爺爺年紀最大還能正常的交流還能這麼的時尚,還能這麼的注意自己的形象。對每位健在的抗戰老兵我們應懷著感恩的心在他們的有生之年提供力所能及的關懷、幫助及心靈慰藉,國家目前出臺的一些列關愛抗戰老兵還是很贊的政策關愛抗戰老兵真的是在與時間賽跑,別讓英雄們在沉默中消失。
爺爺是英雄
陳世麟爺爺,原籍四川,國民黨軍統特務,情報組組長,1940進入國民黨重慶軍統電訊班學習,畢業後加入軍統,曾隨局長戴笠赴各地工作,1949年隨沈醉到雲南,沈醉任雲南綏靖公署下設的特務組織保防處處長,陳任參謀,受保密局雲南站指揮、沈醉任站長。解放後到妻子陳肅芳的老家臨滄市鳳慶縣潛伏,1975年,全國人大發布針對針對國民黨軍官的特赦令,陳與妻子隨後被分配到昆明市蓄電池廠工作,直到1993年退休。1983年,沈醉曾為陳開具證明,希望有關部門予其投誠人員待遇,未果。93歲的抗戰老兵陳世麟,抗戰時期曾深入敵佔區搜集情報,之後到臺灣生活了一段時間後,回到昆明頤養天年。
一進門陳世麟爺爺的房間就被床頭的那隻白色的大狗熊迷倒,貌似這個爺爺也是一個時尚達人。他的房子裡面放著現代的電視劇,電腦,機頂盒,等等一系列的電子產品,傳說爺爺當年就是搞電報的搞通訊的,相當於現在的IT男。由於在段老師的文化大院出來的時候隨手掏了石榴大叔家的烏雞下的雞蛋,在雞蛋上面寫了「爺爺是英雄」幾個大字送給爺爺,爺爺的耳朵不太好使就大聲的在爺爺的耳邊告訴他說爺爺是英雄,爺爺搖搖頭笑笑說不是英雄,狗熊狗熊。爺爺真的是個好可愛的人,白花花的鬍子,外加床頭大大的白狗熊,真的不能更加的可愛了。
爺爺的耳朵很不好,和他對話一定要一字一句地說,但他的眼神異常尖銳。據爺爺回憶,1940年,自己在成都的大學畢業後,來到重慶的「中央軍委」電訊班學習。畢業後便在「軍事調查統計局」從事情報搜集工作,在抗戰期間,他曾深入上海、蘇州、南京等敵佔區搜集情報,打擊日寇。抗戰結束後,他輾轉被分配到雲南保防處,成為第八軍的一名參謀,隨軍進入滇西地區繼續抗戰。戰爭結束,爺爺回到妻子陳肅芳的老家臨滄市鳳慶縣,隱姓埋名地生活了幾年。直到針對國民黨軍官的特赦令頒布後,才重返社會,爺爺與妻子隨後被分配到昆明市蓄電池廠工作,直到1993年退休。
爺爺說,妻子早年患乳腺癌去世,在她去世之前,為了照顧妻子他要求廠裡將他的房子調換到一樓,一住便住到現在。因為房子小,他本笨重的電視機換成了液晶電視。自己每個月有1500元的退休工資,大多數都被他用來購買喜歡的電子產品了。「我最喜歡的就是電子產品。」有知識的能懂文字的百歲老人現在真的不多,爺爺算得上睡個神奇的存在。爺爺的一生還是比較傳奇的,我們走了,願爺爺身體健康,心寬一點,好好吃飯好好睡覺,爺爺的白鬍子告訴一定要好好學習,一定要有文化。知識改變命運!
謝謝你們!你們從新疆來,太遠了!
劉富友爺爺是在我還沒去看望老兵的時候就知道的一個老兵爺爺,爺爺來自四川,說的話帶有四川口味的雲南話,我們送來關愛抗戰老兵的杯子還有新疆關愛抗戰老兵志願者提供的200 慰問金,爺爺很客氣的一直拉著我們的手說你們從新疆來,從那麼遠的地方過來,那麼辛苦,說了不下10遍的謝謝你們來看我,爺爺是個慈祥的爺爺,爺爺說以後都用這個杯子喝水。
和爺爺簡單的聊了一會兒天,我們便離開了。爺爺,保重身體我們還會來看你的,回程的路寶寶姐姐給我講他們當年發現每一個老兵並看望他們的故事,這真的是一群可親可敬的志願者!在志願的路上,被志願的人需要關注,志願者也需要關注!
只想回老家山西高平看看
路珍樓爺爺的老家在山西省高平縣路家村,1934年離開山西到河南謀生,後加入中國遠徵軍54軍,曾是軍長霍揆彰的保健醫生。在老爺爺的家中與爺爺的兒子了解到幾年前爺爺做開心的事是與自己的親兄弟見面了,據說是 《山西晚報》做記者的朋友李旭東2009年去路家村後,拿著路珍樓的照片在村口問村民有誰認識,隨著聚集的人越來越多,一個叫路高樓的老人被領了過來,他看到照片,突然大喊:「這就是我的親哥哥呀!」而且得知,路珍樓還有一個妹妹也在世,雙方再次核對,父親的名字叫路雙六。
據路珍樓回憶,他到了河南後,報考了南京軍醫大學並被錄取,後來又到長沙軍醫學校繼續學業。1938年,他被分配到國民革命軍第54軍41師野戰醫院,成了一名中尉軍官。在54軍期間,由於路的業務和品質都很好,被時任54軍軍長霍揆彰看中,路成為霍的隨身軍醫。騰衝收復後,路珍樓晉升少校。之後因妻子有孕待產,全家滯留雲南。
為什麼這麼簡單的事,這麼多年就沒有人去做呢?一個人要經過多少苦難,才能遺忘父母為自己起的名字。兩親兄弟的相遇至今想起都激動萬分。老人現在最大的願望是回到山西老家去看一看,而年尚老。即使有條件也不能讓老人回去了。帶著遺憾,我們離開了這溫暖的一個大家族。
抗日老兵出生入死,立下汗馬功勞,然而許多人至今風燭殘年,生活困苦。現在讓我們用愛心祝福,我們用雙手攙扶,看到他們在夕陽下的笑臉而不是滿臉遺憾吧!
爺爺。願一切安好!
與「東海龍王」、「南海龍王」一起去看李華生爺爺
李華生爺爺1920年出生於貴州省鳳岡縣硯臺村簡家坨的一個農民家庭,3歲時父親去逝,9歲時母親練氏去逝。無所依靠的李華生只得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13歲那年的某一天,李華生受不了後奶奶的毒打,含淚跑到外婆家去。在路上遇上了一股土匪,土匪見他長得精靈便將其抓走。就這樣13歲的李華生被迫當上了土匪,他曾多次想開溜都沒成功,還反遭毒打。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12月,縣成立抗敵後授委員會,動員徵兵入伍」。鳳岡國民政府在這次「奉省令」的徵兵工作中,將李華生所在的土匪部隊進行了收編。就這樣,已17歲的李華生走出了山林換上了軍裝,編入預二師走上了抗日前線。李華生回憶:「那陣子是渾渾濁濁的,心想打日本鬼子總比當土匪好,再說當時也由不得我選擇,只好跟著走。」李老說起往事,表情凝重,他不停地抽著煙,一張滄桑的臉始終被煙霧罩著。
在騰衝的時間緊迫讓我不得不把時間用來多去看望幾個抗戰老兵,早早的在去往李華生爺爺所在的養老院的路上偶遇「東海龍王」和「南海龍王」。之所以叫做東海龍王南海龍王是因為他們是現任軍官,分別負責東海,南海。這次來到騰衝主要的同學戰友聚會,順帶度假,他們是先到的人,還在等待戰友,我們讓他們幫忙照相的同時交流得知我們要去看望抗戰老兵,作為老戰友,他們對這個話題特別的感興趣。於是乎一拍即合。走起,我們一起去看抗戰英雄!
在198師紀念碑的前面我們相約一起看望老兵。等到胡大哥來給我們帶路。5個人一同前往騰衝一家養老院去看望李華生爺爺。爺爺看起還挺硬朗的,房子裡面掛滿了爺爺的獎章,爺爺一個勁的不停的說謝謝,謝謝你們這麼遠從新疆跑來看我,謝謝你們。
爺爺,那是助聽器
楊德才爺爺生於1918年10月,籍貫在盈江縣芒允、屬十一集團軍盈江遊擊大隊。軍銜為士兵、1941年3月入伍,1943年開始到芒允光復參加抗戰。 現在住在雲南省德宏州盈江縣太平鎮芒允老街子六隊。
爺爺的耳朵不好,我們送來了助聽器和一個關愛抗戰老兵的杯子,然而,和爺爺卻變得很困難,因為帶上助聽器的爺爺總是不停的說有鬼嚎的聲音。我們反覆調試助聽器,爺爺仍說很不舒服,最後索性就不帶了。或許沒有噪音的世界也不錯。
只是在我們看完爺爺的不久之後,爺爺就去世了。至此,真的覺得看望這些老英雄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健在的老兵已寥寥無幾,這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也許,他們覺得只要我們沒有忘記他們、歷史沒有忘記他們,就夠了。如果沒有他們,哪來我們今日的幸福生活。
爺爺,一路走好。
滇西尋訪抗戰老兵、了解那段真實歷史,感悟當年心酸痛苦,我們明白了今天生活的來之不易。不記歷史,不記那些曾為了我們拋頭顱灑熱血英勇無畏犧牲的老兵們。他們是見證歷史的使者,是大漠裡最蒼老卻最美麗的胡楊,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過程的的鏡子。國人不該忘記歷史,讓這些英雄在活著的時候該多一點欣慰、溫暖與認可。
有人說:
老兵是戰場最後一顆子彈,要麼為了勝利,要麼為了自己;
老兵是戰場上飄揚的旗幟,捍衛尊嚴,捍衛勇氣;
老兵是軍之魂,一茬一茬,循環罔替;
老兵是國之本,一代一代,堅守土地。
我說:
老兵不倒,只因為在我們心裡;
老兵不死,只是隨著夕陽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