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註:本文原文發表在2018年12月刊的《飛行雜誌》上,原作者是弗雷德•詹森(Fred Johnson)。譯文所配圖片有改動。
「米格-21是一款輕型戰鬥機,可飛到2馬赫,並具有良好的機動性。它有時會被用來與F-5和F-104相比較。」
俄國人研製的米格-21戰鬥機,這款堪稱是「空中AK-47」的武器雖然已有65歲高齡了,儼然是目前最「長壽」的戰鬥機之一,但它似乎拒絕接受自己應當「退休」這一事實:「魚窩」仍然翱翔在世界的各個角落,並執行著各種各樣的任務
背景概述
如果說,美國曾研製過許多常年制霸天空的戰鬥機——人們往往會想起可畏的F-4、F-15和F-16,那麼緊接著出現在人們腦海中的,一定是俄國人研製的米格-21戰鬥機。米格-21戰鬥機於1956年在蘇聯的航空展上首次公開亮相。雖然這是一款以空空飛彈為武器的戰機,但米格-21也可用內置的23毫米口徑航炮進行戰鬥。有些人喜歡將米格-21稱為「噴氣式戰鬥機中的AK-47」。就像AK-47這款舉世聞名的蘇制突擊步槍一樣,在世界範圍內,米格-21已被證明是一款致命和長壽的機型。
正如航空電子設備和武器的更新使F-15和F-16在進入21世紀後仍極具潛力一樣,受人矚目的米格-21也接受過各種各樣的升級,以便使其在今天依舊保持著競爭力。蘇聯人曾爽快地將米格-21出口到從歐洲到亞洲的許多國家。今天,米格-21仍至少在全球15個國家服役,從古巴到克羅埃西亞和羅馬尼亞。
與AK-47一樣,米格-21在設計上也捕捉到了「簡潔到殘酷的極致」這一本質,這也使其成了一款面向小國的完美的廉價戰鬥機
基本型的米格-21被認為是一款依靠地面雷達引導的短程截擊機,地面雷達可將其直接引向空中目標。在這種情況下,米格-21機鼻進氣口中那突出的激波錐雖然導致無法安裝探測距離較遠的機載雷達,但當時並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妥。米格-21是一架輕型戰鬥機,可飛到2馬赫,並具有良好的機動性。它有時會被用來與F-5和F-104相比較。
米格-21的研發
所有的米格-21都可以追溯到一架被稱為「Ye-2」的原型機,這是一架採用後掠翼設計、承載著米格設計局勃勃雄心的噴氣式飛機。該機於1955年2月首飛,由於其表現出來的飛行指標低於預期的2馬赫,故機翼外觀改成了三角翼形狀,同時保留了傳統的水平尾翼。隨後,通過一系列「試飛迭代」,直到Ye-6才奠定了基本的米格-21外形。1959年至1960年間,蘇聯空軍裝備了一小批米格-21F型,該型配備兩門30毫米口徑航炮。米格-21F型在蘇聯空軍中被稱為「72型」,北約綽號「魚窩B」。
從這個角度看,米格-21就像是一根簡單的粗管子,前面吸入空氣從後面噴出,飛行人員的座艙空間也是「最小化」的。不過,這款2馬赫戰鬥機在近距離纏鬥中仍然是一個強大的對手
到1962年,華沙條約組織國家相繼接收了改進後的米格-21F-13型(「74型」,北約綽號「魚窩C」)。米格-21F-13型的特點是擴大了腹鰭的面積,座艙蓋的設計也進行了修改。「魚窩C」只配備一門航炮,但有兩個翼下掛架可掛載空空或空地飛彈。對該型號的「魚窩」來說,這一變動將被證明是一個「幸運的改進」,因為它為米格-21F未來的「迭代」定下了基調。
米格-21PF(「魚窩D」)在機身特徵的許多方面都進行了「放大」,包括鼻錐和腹鰭,以分別適應雷達的改進和油箱容量的擴大。蘇聯人在這一時期的戰機設計與美國人的理念頗為相似,他們生產了一定數量的「魚窩D」,這是一種未配備內置航炮,完全依靠飛彈的戰鬥機。「魚窩F」採用的是向一側開啟的鉸接式座艙蓋,還採用了吹氣襟翼。一些「魚窩F」型米格-21可以在機腹掛裝航炮吊艙。
米格-21堪稱是「戰爭工具」這一術語的完美體現,它幾乎定義了什麼是「簡單實用」
在航空工程領域,一個經典的真理是「日重一磅」,意思是說為了滿足不斷變化的任務需求,飛機在設計上差不多以每天1磅(約0.4536千克)的速率增加重量,有時甚至會犧牲飛機的性能。米格-21自然也不能免俗,在20世紀70年代研製的米格-21M(「魚窩H」)和米格-21MF具有更大的燃油容量和更多的武器掛點。在1980年爆發的兩伊戰爭期間,一架米格-21MF據信擊落過一架伊朗的F-14。
蘇聯方面曾為了提高燃油容量而研製了米格-21SMT(「魚窩K」)戰鬥機,該機的背鰭進一步加大,並一直延伸到減速傘艙,以增大內部油箱容積。不過,這一改進並不受歡迎,因為這款為蘇聯空軍研製的型號的飛行品質降低了,因此有些米格-21SMT後來接受了縮小背鰭的改裝,並被重新命名為「米格-21ST」,其外觀類似隨後問世的米格-21比斯。米格-21比斯(「魚窩L」和「魚窩N」)生產於20世紀70年代初,由一臺圖曼斯基設計局研製的R-25-300渦輪噴氣發動機提供動力。
不斷改進的航空電子設備和不斷擴大的燃油容量使米格-21的改進型一直生產到了「魚窩N」。在蘇聯,米格-21的生產工作於1985年結束,截至此時其產量已超過10600架。在中國,從1966年到2013年,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共將約2400架不同型號的米格-21(殲-7)送下生產線。印度也根據許可證生產了657架米格-21,此外捷克斯洛伐克還生產了194架米格-21。
伊朗空軍最初採購了一批原東德空軍的米格-21,但政治因素阻礙了「魚窩」的交付,於是乎前者轉而購買了一款中國的衍生機型:成都飛機工業集團的殲-7
戰火中的米格-21
由於隨時可能與蘇聯爆發直接衝突,因此美國的軍事規劃人員將米格-21作為潛在對手進行了仔細研究。不過,在現實世界的天空中,米格-21常常登上越南、中東地區和印度、巴基斯坦兩國的新聞頭條。
表現越南空戰期間米格-21與F-4激戰的繪畫作品。實際上,與其主要對手F-4 「鬼怪Ⅱ」相比,米格-21「魚窩」要小巧玲瓏得多
米格-21的翼展為25英尺(約7.62米),機長為55至57英尺(約16.76至17.37米,具體取決於型號)。諾斯羅普公司研製的F-5A戰鬥機翼展為25英尺3英寸(約7.7米),機長為47英尺2英寸(約14.38米)。F-4「鬼怪Ⅱ」戰鬥機翼展為38英尺5英寸(約11.71米),機長為63英尺(約19.2米)。雖然米格-21的飛行速度可以達到1300英裡/小時(約2092千米/小時,相當於581米/秒)以上,而F-5A的最高速度為945英裡/小時(約1521千米/小時,相當於422米/秒),但米格-21和「鬼怪Ⅱ」在速度區間的最高端是旗鼓相當的競爭對手。
經典的米格-21的飛行動力由一臺圖曼斯基設計局研製的渦輪噴氣發動機提供,可產生12000磅至16000磅(約5443千克至7257千克)的推力,在某些情況下推力能超過飛機的空重。米格-21的特點在那些以敏捷的方式駕駛它的人手中有良好的體現,同時該機的雷達反射面積也較低。與重型戰鬥機相比,米格-21顯然更難目視發現。不錯的推重比提升了米格-21的加速性能,對各種型號的「魚窩」而言,最高飛行速度通常在1250至1350英裡/小時之間(約2012至2173千米/小時,相當於559至604米/秒)。
在尺寸上,米格-21比其大多數對手都小得多,這款飛機簡直簡單到了致命的水平
米格-21採用蘇制「環礁」紅外製導空空飛彈,這是一套致命的組合。「環礁」飛彈可視為美制AIM-9「響尾蛇」空空飛彈的蘇聯版本,「環礁」是其北約綽號,該飛彈的正規代號是K-13或AA-2。這款飛彈的逆向仿製工程充滿了冷戰色彩。一種流行的說法是,在1958年爆發於臺灣海峽上空的一場空戰中,中國臺灣的一架F-86飛機據稱向一架中國大陸的戰鬥機發射了一枚「響尾蛇」飛彈,但飛彈沒有爆炸,而是插在了那架大陸軍機的機身之中。中國人把這枚飛彈交給了他們的蘇聯盟友,「響尾蛇」的秘密遂被蘇聯人掌握和複製。另外,據說是一名瑞典間諜向蘇聯人提供了「響尾蛇」飛彈的詳細情報,但在一些廣為流傳的說法中,佔主流的還是逆向工程仿製的故事。顯然,在這段歷史中真正被湮沒的,是那位熟練地從受損的中國軍機身上取下那枚「響尾蛇」飛彈的人的名字。
事實證明,「環礁」是一款致命的飛彈——和它所仿製的那款美國原型飛彈一樣致命,這也讓美國飛行員在越南開始變得沮喪起來。美國空軍和美國海軍的飛行員們很快就要重新回到學校,以掌握擊敗包括米格-21在內的北越戰鬥機的方法。美軍戰機還受到了一系列戰鬥規則的束縛,其中包括對敵機進行目視確認,這抵消了美軍遠程空空飛彈的一些優勢。在整個越南戰爭期間,北越米格-21機隊的規模在任何時候都不算很大。北越的米格-21飛行員們總是傾向於對美機發起「打了就跑」的突然襲擊,他們朝美機發射「環礁」飛彈,然後迅速脫離。
越南戰爭期間,北越空軍(越南人民軍空軍,VPAF)裝備了若干米格-21,但據報導它們的數量從未超過數十架
美國空軍曾撰寫過一部關於越南戰爭的戰爭敘事概要,名為《戰鬥行動的當代歷史評估》(Contemporary Historical Evaluation of Combat Operations,縮寫為CHECO)。1967年11月的一個條目簡潔地描述了這樣一幕:「三架F-105和一架F-4在安沛省(Yen Bay)附近被米格-21擊落。所有的米格機都採用了類似的戰術:每次攻擊都是從後方發起,並且只進行一次『打了就跑』的攻擊便脫離接觸。」
1967年1月,美國空軍的羅賓•奧茲(Robin Olds)上校指揮了一場精湛的欺敵佯動作戰,他用裝備飛彈的F-4戰鬥機模擬F-105戰鬥轟炸機的加油高度、接近航線、空速、無線電呼號和其他特有指標,從而誘使北越的米格-21戰鬥機前來自投羅網。美國空軍的這次任務被稱為「砍刀行動」(Operation Bolo)。
在隨後的混戰中,北越空軍損失了將近一半可用的米格-21戰機,美國空軍的「鬼怪」沒有報告損失。這些戰損數字有時是有爭議的,但當時北越的裝備序列中大約有16架米格-21,其中11至14架參加了當天的這場戰鬥。在美國空軍的記錄中,有7架米格-21被擊落,而北越來源的情報則聲稱他們的超音速截擊機中只有5架損失。
這一欺敵佯動作戰導致北越方面米格-21的活動陷入了停滯狀態,顯然,這種損失是北越所無法承受的。當美國於1973年徹底從越戰中抽身時,美國空軍在空戰中總共擊落了68架北越的米格-21,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北越空軍的戰損得到了更多的蘇制戰鬥機的補充。美國海軍的F-8「十字軍戰士」飛行員擊落了4架「魚窩」,相比之下海軍的F-4戰機飛行員則擊落了至少14架米格-21。
有報導稱,越南戰爭期間,北越空軍的一些米格戰鬥機是由蘇聯飛行員駕駛的
印度是米格-21的第三大使用國,多年來,先後在印度服役過的米格-21高達1200餘架。在1971年與巴基斯坦的衝突中,印度的米格-21擊落了一些敵機,其中包括1架巴基斯坦的F-104「星戰士」戰鬥機。1999年,印度空軍的米格-21戰鬥機還擊落了1架明顯是闖入印度領空的巴基斯坦布烈蓋「大西洋」型巡邏機。
冷戰期間,美國曾秘密搞到了幾架米格-21,其中包括以色列於1967年提供的一架「魚窩」。米格-21與美國戰鬥機的對抗性秘密評估是在廣闊而偏遠的內華達測試靶場上空進行的。為了儘量減少有關測試米格-21的信息被公開的可能性,「魚窩」獲得了「YF-110」這樣一個美國軍機編號,該編號最初準備用來指代美國空軍的「鬼怪」式戰鬥機,不過該機後來被重新賦予了「F-4」的編號。
中東上空的「魚窩」
1966年8月,一名伊拉克飛行員駕機叛逃以色列,這架飛機也正是以色列人後來向美國提供的那架。以色列藉此機會獲得了關於米格-21的寶貴情報。1967年4月,在戈蘭高地上空爆發了一場空戰,以色列空軍的達索「幻影Ⅲ」戰鬥機擊落了6架敘利亞的米格-21,自身無一損失。
1967年的阿-以戰爭(「六日戰爭」)期間,發生過數次有米格-21參加的空戰。也許是得益於受過良好的訓練,駕駛「幻影Ⅲ」戰鬥機的以色列飛行員在對陣埃及和敘利亞的米格-21時一直泰然自若。在「幻影」和「魚窩」之間的25次交手中,尋的飛彈的表現令人失望:當時以色列的空戰勝利大多是用航炮完成的。
1973年爆發的「贖罪日戰爭」期間,被以軍「幻影」戰鬥機的30毫米航炮擊中的米格-21
以色列的空戰勝利已被彙編成冊,統計結果表明,1966年至1982年間,以色列飛行員共擊落了400多架米格-21。根據一位名叫簡•薩法裡克(Jan J. Safarik)的研究人員的說法,參加這些空戰的以色列戰鬥機有「幻影Ⅲ」、「超級神秘」、老舊的「颶風」、強悍的F-4E「鬼怪Ⅱ」、「鷹」式(以色列版的「幻影Ⅴ」)、F-15、「幼獅」(其與一架F-15共同分享一個「魚窩」擊落戰果)和F-16。
在中東地區裝備米格-21的國家中,經常與以色列進行此類空戰的國家是敘利亞和埃及。在一次非同尋常的纏鬥中,在以色列人宣稱擊落的米格-21戰鬥機中,有2架是朝鮮的,這些戰機是朝鮮在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期間為幫助埃及而部署的。
1977年7月,在一片有爭議的領土上空,衣索比亞空軍駕駛著諾斯羅普F-5戰鬥機與索馬利亞的米格-21進行了戰鬥。這是一場發生在兩款同樣出色的出口戰鬥機間的經典戰鬥,在對決中,衣索比亞空軍的諾斯羅普F-5取得了勝利。一些人認為,衣索比亞的F-5戰鬥機擊落了9架米格-21和2架米格-17,自身沒有遭受任何損失。
索馬利亞空軍的米格-21戰鬥機
1980年9月22日,當伊拉克與伊朗開戰時,伊拉克空軍也曾駕駛著米格-21迎戰伊朗飛機,其中就包括F-5E。戰爭爆發兩天後,這兩款戰鬥機之間發生了空戰,1架伊拉克的米格-21被擊落。後來,伊朗開始將其F-5作為戰鬥轟炸機使用,以摧毀伊拉克的石油收入。在接下來的三年裡,伊拉克的米格-21和伊朗的F-5偶爾相互挑戰,雙方互有勝負。
在1990年至1991年美國對伊拉克發動的第一次海灣戰爭中,伊拉克仍然集結了一些米格-21戰鬥機參戰。1991年1月17日,來自美國海軍VFA-81中隊的兩架F/A-18戰鬥/攻擊機擊落了2架在轟炸任務期間向「大黃蜂」機隊發起挑戰的米格-21,其中一架米格-21被AIM-7飛彈擊落,另一架被AIM-9飛彈擊落。之後,美國空軍的一架F-15C在2月6日又用AIM-7飛彈擊落了2架伊拉克的米格-21,這2架米格-21當時正在為蘇-25強擊機提供戰鬥機護航。
米格-21在21世紀
冷戰後,原華約成員國羅馬尼亞加入了北約。羅馬尼亞空軍在冷戰後面臨資金短缺的問題,而且其裝備的老舊的「魚窩」看上去難以擔負起21世紀的空中警戒職責。於是,羅馬尼亞採購了以色列承包商生產的升級組件,該升級組件將100多架老舊的米格-21改造成了嶄新的米格-21「槍騎兵」。
米格-21「槍騎兵」加裝了用於惡劣天氣條件下和夜間飛行的西方航空電子設備,以及雷達告警接收機和「手不離杆」(HOTAS)控制裝置。HOTAS通過將許多按鈕集成到操縱杆和油門上,使飛行員在「手不離杆」的狀態下就能對戰機的許多功能進行操控,這是為了讓飛行員將雙手放在主要的控制設備(操縱杆和油門)上,而無需把手從這上面拿開並在座艙內尋找位於其他地方的控制按鈕。這在戰鬥迷霧中堪稱是一項「改變遊戲規則」的創新。羅馬尼亞的「槍騎兵」飛行員還能夠使用頭盔式顯示器,這進一步將米格-21帶入了21世紀。
羅馬尼亞的米格-21「槍騎兵-A」型針對對地攻擊進行了優化,並配備了以色列拉斐爾公司研製的「萊特寧」(Litening)瞄準吊艙,該吊艙能提供前視紅外(FLIR)和電視高清彩色攝像機圖像。「槍騎兵-C」型則負責執行空對空任務,該型在米格-21特有的進氣道激波錐中安裝了以色列埃爾塔系統公司研製的新型EL/M-2032脈衝都卜勒雷達。羅馬尼亞已經放棄對其剩餘的米格-21機隊進行升級,並準備換裝F-16。
羅馬尼亞的米格-21和美國阿拉巴馬州空中國民警衛隊的F-16正在進行激烈的空戰格鬥,這一幕將原本是經典的冷戰緊張局勢場景轉變成了新盟國之間的「友情」。這次訓練是在羅馬尼亞的肯皮亞•圖爾濟(Campia Turzii)附近進行的,時間是2015年10月
在美國,設在佛羅裡達州萊克蘭市的兆肯國際公司(Draken International)從波蘭收購了二十多架晚期型號的米格-21戰鬥機,並將這批「魚窩」充實進了該公司來自「國際資源」的噴氣式戰鬥機機隊中。兆肯國際公司將飛機用於研究和模擬項目。對兆肯國際公司近期各種協助(開展模擬對抗的)活動進行一番快速回顧可見,該公司的其他飛機(包括A-4「天鷹」和L-39)已承擔起公司的大部分業務。
在加利福尼亞州的莫哈韋,民用國家試飛員學校(NTPS)於2018年1月接收了一架雙座型米格-21UM。該飛機將為學校的教官和學員提供(模仿)各種第三代噴氣式戰鬥機的能力。該機之前是一架捷克空軍的飛機,大約生產於1972年。
經過漫長的維護和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的適航認證程序,預計莫哈韋的這架米格-21將於2018年10月拉著學員飛行。教官飛行員吉米•布朗(Jim Brown)之前曾在「侵略者」中隊飛過F-5戰鬥機,在這段服役期間他駕駛著自己的F-5噴氣式戰鬥機模擬米格-21。現在,飛過真正買來的米格-21之後,布朗表示「它飛起來與F-5非常相似」。
從1977年到1988年,美國空軍通過「永恆的佩格」項目搞到了一些蘇制戰機,並對其進行了試飛,以此來讓美軍飛行員摸透這些飛機的性能,並掌握擊敗這些蘇制戰鬥機的最佳方法。在上面這張照片中,飛在前面的是「紅鷹」中隊的一架米格-17,另有一架米格-21緊隨其後,兩側是兩架F-5E
布朗還說,目前正在接受試飛員訓練的大多數學員都有第四代戰鬥機的操作經驗,如F-16或歐洲戰鬥機「颱風」。這些噴氣式飛機精密複雜的飛行控制系統可以「馴服」老式米格-21在飛行中仍然會出現的一些不良的飛行品質。布朗解釋說:「他們從來沒有飛過一架糟糕的飛機。」他接著又表示,但這並不是說米格-21是糟糕的,而是「(駕駛)它需要更多的技巧,你很容易就會使飛機失去控制」。
飛過米格-21的西方飛行員提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前方視野不寬敞,這在上圖中表現得非常明顯:可見瞄準具被飛行儀表所包圍,嚴重阻礙了飛行員的視野
民用國家試飛員學校那架能飛到2馬赫以上的米格-21將與附近的愛德華茲空軍基地共用同一條超音速空域走廊。「我們需要教會學員從亞音速、跨音速一直飛到超音速的全過程」,布朗這樣說道。此外,布朗解釋說,這是款蘇聯時代設計的經典噴氣式飛機,「一些設計理念是不同的」,這也為試飛員提供了關於如何駕馭他們自己的飛機的寶貴見解。
手動操縱的米格-21需要不同的控制輸入,以便在整個飛行過程中保持縱向和橫向穩定性。而且,如果要進行有意義的測試研究,試飛員學員必須學習如何量化這些控制輸入:單憑猛拉操縱杆和(轉彎時)傾斜飛行是不夠的;試飛員必須使用飛行測試儀中一種頗受人重視的工具——古柏-哈柏(Cooper-Harper)量表評分,該工具能夠讓試飛員針對操控飛機的方式給出數值評估。學員們將學習如何在米格-21中做到這一點。
如果有人認為,米格-21是一款古老的冷戰「活化石」,那麼可千萬別把這話告訴那些正在世界上多個國家的空軍中飛「魚窩」的飛行員,也不要告訴他們的潛在對手——對這位直到今天還在服役的戰鬥機「老兵」,他們一定會保持一份不菲的敬意。
「老兵永不死,只是漸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