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斌在朋友圈用一段感言懷念革命前輩楊忠,用他的理解和視覺歌頌老前輩豐功偉績和革命精神。
劉斌最後感言道:「作為後代的我們,血脈中流淌的著這種基因,應該無理由地接過這份責任,不折不扣地做接班人」。這番感言催人淚下……
所以,我特將這段文字配上圖片,製作成美篇分享給大家
上周在省委宣傳部、省記協組織的培訓班上,一談到老兵的話題,我就默默流下眼淚。宿遷記者顧園園同志運用腳力,為「老兵不死」作出的努力令我感動;新華社解放軍分社社長賈永同志善用眼力與腦力,寫下一篇篇關於長徵、關於抗戰、關於解放的好稿令我欽佩;央視著名編導呂大慶同志紮實的筆力記錄下老兵永恆的激情,給人們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
可是為何?為何要讓我如此接近殘酷的現實?就在我培訓期間,爺爺的老戰友、老同事、老朋友,堅定的共產黨員,我敬重的幹爺爺楊忠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借用顧園園同志的話:「他們等不起,我怕來不及。」
楊忠爺爺在豪情書寫
從2010年奶奶去世至今,不到十年時間,一位位老紅軍、老八路、老新四軍、老解放,看著我長大的爺爺奶奶走了……
春節期間,郭文華爺爺去世的消息令我哽咽,回想每次回幹休所,我都要去看望郭爺爺和李奶奶。現如今再走進那棟房子,我只能面對李奶奶一人,我的爺爺奶奶去世以後,回幹休所,到郭爺爺家如同回自己家一樣,和郭爺爺一起吃餃子,聽他講述打遊擊的故事,現在這樣的場景再也不會有了……
向守志爺爺
2015年,9·3閱兵前後,我採訪了許多爺爺奶奶,四年,已經有許多位離開了我,向守志爺爺、張玉華爺爺、何子友奶奶、李昌文爺爺、郭文華爺爺、楊忠爺爺,太多太多的名字進入了訃告……
每當看到群裡訃告,我的心中就會一驚、疼痛,然後情不自禁流下淚來。我知道男兒有淚不輕彈,但是,卻控制不住這種傷感……
那天看到呂大慶編導紀錄片的最後,用了許多老紅軍的鏡頭,紀念紅軍長徵勝利八十周年,那些熟悉的爺爺奶奶,他們都健在,我打心底高興,也發自內心地哭泣,因為健在者的數字正越來越少。
張玉華爺爺
何子友奶奶
李昌文爺爺
郭文華爺爺
楊忠爺爺
我的幹爺爺楊忠,每次見到我,總喜歡拉著我的手,問我喜歡不喜歡讀歷史,我說喜歡,他很高興,告訴我多看書好,過去只有槍桿子裡才能出政權,和平年代,孩子們更多的是要有知識強國、科技強國的意識,多讀書、讀好書,把課本裡的知識運用到祖國的建設中,那就不辜負他們那代人出生入死鬧革命了。
這張老照片是向守志爺爺到北崮山幹休所看望老幹部時和北崮山幹休所的領導們合影,並再三囑咐所領導:一定要全心全意為老幹部服務,把老人們的晚年生活照顧好!
那時我的爺爺劉瑞還健在,幹休所的醫護人員上門為他量血壓,問診送藥(這張老照片當時登載在中國老年報第406期第一版)……
參加9.3閱兵的老兵方隊的老兵們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一位位老兵在那個年代凝聚成了革命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推動著國家的發展。他們正在離去,但作為後代的我們,血脈中流淌的著這種基因,應該無理由地接過這份責任,不折不扣地做接班人。在此,我借用革命烈士袁國平爺爺家書中的一句話做結束,「我們都是以殉道者的精神為革命、為國家民族服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