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 | 010-82030532 手機 | 18501361766
微信 | tech99999 郵箱 | yw@techxcope.com
2021年,國際戰略態勢持續演變,力量格局變化調整,體系結構新建重塑。隨著大國競爭時代的到來,核力量的戰略核心地位再次凸顯。主要核國家不斷強化核威懾運用,加快推進核力量現代化建設,著力提升實戰能力水平。
(一)美國強化核武器在大國戰略競爭中的地位作用,謀求一體化威懾優勢
美始終將核威懾作為國家安全戰略的核心和國防政策的基石,繼川普政府相繼出臺《核態勢審議》《核威懾政策》等報告之後,拜登政府執政伊始即發布《重塑美國優勢——臨時國家安全戰略指南》《2021年戰略競爭法案》,強調指出核武器是贏得大國競爭的戰略支點,將通過進一步強化核威懾,謀求對中俄的絕對優勢。
5月,國防部長奧斯汀提出「一體化威懾」戰略構想,確定核威懾在其中的重要地位,提議融合運用核、非核、科技、外交等多種手段形成綜合威懾能力,使核力量在陸、海、空、天、網、電等多個領域應用形成跨域威懾能力。據悉,美國防部已確定將「一體化威懾」概念作為新版《國防戰略》的主導思想。表明美核戰略未來將向全域性、競爭性轉變。
(二)俄羅斯堅持核遏制政策,並行推進「以核制常」、非核遏制能力
俄將核武器作為維繫大國地位與國家安全、與美及北約有效制衡的戰略籌碼,不斷強化核遏制能力。在《俄聯邦核威懾政策基本原則》中明確指出,核武器可有限使用、首先使用,用於應對核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高超聲速與定向能等新質武器以及反導防禦武器,並將高超聲速飛彈等新質作戰力量作為提升非核遏制能力的重要手段。俄聯邦武裝部隊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在6月舉辦的莫斯科國際安全會議上明確表示,「俄奉行防禦性核政策,但在國家生存受到威脅時,將保留使用核武器進行反擊的權利」。7月4日,俄在新版《俄聯邦國家安全戰略》中指出,「武裝衝突升級為核大國參與的局部戰爭和地區戰爭的危險正在上升」,強調核威懾力量需保持在足夠水平。
俄羅斯總統普京籤發2021新版《俄聯邦國家安全戰略》
(三)英國調整最低限度核威懾政策,進行可信性核擴軍
英不再奉行最低限度核威懾政策,逆國際核裁軍之勢擴充核力量,著力提高核武器在國家安全中的地位作用。2021年相繼發布《競爭時代全球化的英國——安全、國防、發展和外交政策綜合審議》《全面競爭時代的國防》兩份國防政策文件,稱核遏制力量是英國防的核心要素,在國家生存受到威脅時將使用核武器進行還擊。為應對其他國家顯著增加的、多樣化的威脅,形成「最低限度、有保證和可信的核威懾」,將核彈頭上限由180枚增加到260枚。
(四)法國繼續奉行獨立的核威懾政策,不斷鞏固歐盟核威懾地位
法將發展獨立的核力量作為國防建設的基本方針與安全保證,雖為北約成員國,卻始終保持獨立的核政策與核戰略體系。尤其在英「脫歐」後,作為歐盟27個成員國中唯一的擁核國家,有意充當歐盟核安全保證人,呼籲歐洲國家在法核戰略框架下共同維護歐盟核戰略。法還一直保留「警告性」核武器原則,且不放棄「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
(五)印度加快推進「三位一體」核能力,全力爭奪南亞優勢地位
印核戰略傳統上一直側重巴基斯坦方向。但在新局勢之下,其核戰略已發生根本性改變,開始轉向中國。表明印正越來越重視與亞歐大陸上其他軍事大國的戰略競爭關係。印現已構建「三位一體核威懾體系」,在10月成功試射「烈火-5」戰略飛彈後,印國防部再次宣稱印既定核政策是「不首先使用,但擁有可靠的最低威懾能力」。
(六)朝鮮展現「世界一流核強國」態勢,謀求「先發制人核打擊」
朝在1月勞動黨「八大」上宣布,將實施「完善核力量建設大業的強行突破戰」,建設「世界一流核強國」,應對拜登政府「絕不容忍朝擁核」「為迫朝棄核不排除任何選擇」的強硬朝核政策。會議提出朝「國防科技與武器裝備體系發展五年規劃」,計劃重點推進高超聲速飛彈、核動力潛艇、軍事偵察衛星、固體燃料洲際彈道飛彈等武器研發項目。明示朝將徹底摒棄「半島無核化」,實施「先發制人核打擊」。
二、加大核力量建設力度,以不斷提升核力量實戰威懾能力
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6月發布的年度報告,截至2021年初,美、俄、英、法、中、印、巴、以、朝等9個有核國家共擁有13080枚核彈頭,較去年的13400枚略有減少。但現役數量由9380枚增至9620枚,作戰部署數量由3720枚增至3825枚。
其中,美俄兩超領先,擁有絕對優勢。兩國分別擁有5550枚和6255枚,約佔全球核彈頭總量的90%。作戰部署數量分別為1800枚和1625枚,均比前一年增加約50 枚,且佔據全球「預警發射」高戒備值班狀態」彈頭數量的絕大多數。英國逆勢擴充,大幅提升數量上限。將原定的180枚數量上限提高到260枚,增幅超40%。此外,法國保持290枚的數量規模。印巴以朝等國家核武器數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長,印增至156枚、巴增至165枚、以增至90枚、朝增至40~50枚。
(二)核武器現代化進程快速推進,「三位一體」核力量全面提質
美全面推進「三位一體」核力量更新換代,加緊新型核武器研發。美計劃未來30年投入1.2萬億美元實施核力量現代化計劃。2022財年預算達277億美元。陸基方面,新型洲際彈道飛彈「陸基戰略威懾系統」(GBSD)已進入工程與製造發展階段,計劃2024財年進行首飛試驗。空基方面,「遠程防區外巡航飛彈」(LRSO)於7月進入工程與製造發展階段,計劃2027財開始部署,2030年後取代現役空射巡航飛彈。所攜帶的W80-4核彈頭同月完成測試件首次綜合環境地面試驗,預計2025年9月首批交付;B-21新一代隱形戰略轟炸機處於研發階段,計劃2030年服役;F-35A雙能力戰鬥機將取代F-16戰鬥機,預計2024財年獲得核認證;B61-12核航彈完成量產測試,延壽改進後將裝備重型轟炸機和雙能力戰鬥機。海基方面,W93新型核彈頭啟動研發計劃;首艘新型「哥倫比亞」級彈道飛彈核潛艇本年度開始建造,計劃2028年交付,2030年開始取代現役「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
美國諾格公司新公布的「陸基戰略威懾」系統(GBSD)想像圖
俄大力推進戰略核力量換型,加快新型裝備列裝部署。著眼2024年完成戰略火箭兵武器裝備現代化計劃,俄優先發展「殺手鐧」武器,核武庫現代化水平年底將超過88%。陸基方面,3個「亞爾斯-S」洲際彈道飛彈團年初在西伯利亞阿爾泰地區部署,計劃年底再部署一個團;首個「先鋒」高超聲速飛彈團將於年底進入戰鬥值班,第二個飛彈團2023年部署;「薩爾馬特」新型洲際彈道飛彈即將完成地面試驗,計劃12月試射1次,2022年試射5次,2022年底前首個飛彈團開始戰鬥值班;「雪松」新一代洲際彈道飛彈已列入2027年前國家裝備發展規劃,目前已啟動研究論證工作,計劃2023年~2024年轉入試驗設計階段。海基方面,「鋯石」高超聲速飛彈7月從「戈爾什科夫」護衛艦上成功試射,10月從「北德文斯克」核潛艇上發射,計劃2022年裝備部隊;最新超大型核潛艇「別爾哥羅德」號將於年底前完成測試。該潛艇可裝載6枚「波塞冬」核動力潛航器。空基方面,「匕首」高超聲速飛彈將進入規模化生產階段。
英法加緊研發新型戰略運載平臺,增強海空基核打擊力量。法計劃在2019年-2025年間投入370億歐元進行核力量現代化建設。目前已正式啟動第三代戰略彈道飛彈核潛艇研製,ASN4G新型高超聲速空射核巡航飛彈計劃於2030年代取代現役ASMP-A空射核飛彈,計劃2035年投入使用,並可能裝備「下一代戰鬥機」。英「無畏」級新型彈道飛彈核潛艇預計2030年服役,可裝載12枚「三叉戟-2」/D5改進型潛射彈道飛彈。
印著力形成多平臺、遠射程核打擊能力。新型「無畏」亞聲速核巡航飛彈射程800千米~1000千米,發展有陸海空三種發射平臺。海基型於4月、9月進行了兩次成功試射;射程5500千米、可搭載多枚核彈頭的「烈火-5」戰略彈道飛彈於10月成功試射;「烈火-6」飛彈正處於研製之中,射程將增至8000千米~10000千米,計劃2027年發射;射程3500千米的新型K-4潛射中程彈道飛彈1月連續兩次成功試射,計劃裝載到「殲敵者」號國產戰略核潛艇上。
巴強化區域核打擊力量。1月,成功試射射程2750千米的「沙欣-3」中程彈道飛彈;2月和8月,兩次成功試射可攜帶核彈頭的「加茲納維」地地彈道飛彈;3月,成功試射一枚射程900千米的「沙欣-1A」地地彈道飛彈。2月,成功試射新研改進型「雷電-2」空射巡航飛彈。
朝加快新型核武器系統研發。1月,朝在勞動黨「八大」閱兵式上首次公開展示「北極星-5」潛射彈道飛彈及新型機動式彈道飛彈。同時稱在多彈頭技術和高超聲速飛彈技術上取得進展。9月底,朝勞動黨總書記金正恩宣布,朝已成功試驗新型高超聲速飛彈、中遠程巡航飛彈、鐵路機動彈道飛彈,研製出小型化核武器及「火星-16」新型洲際彈道飛彈。
韓國加速提升軍事實力,發展海基打擊能力。9月,進行了首次水下發射彈道飛彈試驗,從新型常規潛艇上發射一枚射程約500千米的國產「玄武4-4」型飛彈,使韓成為全球第八個擁有潛射彈道飛彈技術的國家。
朝鮮勞動黨「八大」閱兵式上展示的「北極星-5」潛射彈道飛彈
朝鮮勞動黨「八大」閱兵式上展示的一款採用5軸發射車的彈道飛彈
(三)新興技術探索應用於核領域,核武器戰力不斷提升
高超聲速領域,俄計劃未來為「薩爾馬特」與「雪松」兩型新型戰略飛彈裝備「先鋒」高超聲速滑翔飛行器,將顯著提高戰略突防能力;美空軍計劃為新型洲際彈道飛彈「陸基戰略威懾系統」配裝高超聲速彈頭,將進一步增強快速打擊能力。
核動力方面,俄「海燕」核動力巡航飛彈已進行兩次試驗。據美媒8月報導稱,衛星圖像顯示俄正在北極圈附近發射場準備再次進行試射。該型飛彈計劃2025年左右列裝;4月,俄在北極地區對具有近萬千米水下續航能力的「波塞冬」核動力無人潛航器進行了測試,計劃2022年夏在北極地區部署。
人工智慧方面,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於核武器指揮控制系統,將使數據傳輸速度加快、效率更高。與高超聲速武器結合,將使攻擊速度和戰爭節奏產生質的飛躍。人工智慧還將加快未來核戰爭「OODA」循環,使「初戰即終戰」的趨勢更加明顯。美專家已提議採用人工智慧技術控制核按鈕,通過預定響應決策指揮核力量,應對緊急情形下的決策指揮。俄在《2030年前人工智慧發展戰略》中要求「將人工智慧技術迅速運用到軍事裝備領域,開發高技術武器,保障國家安全」。俄已籌劃在新型「雪松」戰略飛彈中採用人工智慧技術。
6月,美海軍太平洋艦隊在「敏捷匕首-2021」演習 (AD21)中,緊急下達命令,要求艦隊所屬三分之一的核潛艇在「最短時間內」完成戰備,從港口前往指定地點,目的是檢驗戰略核潛艇部隊的快速反應和全球部署能力。9月,美空軍兩架B-2轟炸機與挪威F-35戰鬥機在北海上空進行聯合測試訓練,檢驗護航行動、防區外武器應用以及壓制敵防空系統能力。10月,美駐歐司令部從英費爾福德空軍基地出動兩架B-1B戰略轟炸機,飛抵立陶宛領空,演練對俄投擲核航彈科目。11月1日,美戰略司令部啟動「全球雷霆22」(GT22)年度核指揮控制與野戰訓練演習,重點進行核戰備演練,檢驗戰略轟炸機飛行、飛彈訓練與潛射彈道飛彈戰備能力,以及「三位一體」核力量的可靠性與靈活性。
美「敏捷匕首-2021」演習中「哥倫比亞」號核潛艇緊急出發
3月,俄在北極舉行的「白熊-2021」軍事演習中,1艘「北風之神」級、2艘「德爾塔-4」級彈道飛彈核潛艇在指定時間內同時破冰而出,表明俄潛艇部隊有能力在保持最大隱蔽性的同時齊射數十枚彈道飛彈。7月,「亞爾斯」洲際彈道飛彈系統在烏拉爾和西伯利亞地區進行戰鬥巡邏演習,檢驗戰略飛彈部隊的戰備水平。9月,俄與白俄舉行「西方-2021」聯合戰略演習,西部軍區飛彈團的4套「伊斯坎德爾-M」戰役戰術飛彈系統,對模擬敵指揮所和其他重要目標發動密集打擊。同月,俄北方艦隊在北極舉行演習,「奧斯卡」級巡航飛彈核潛艇水下發射「花崗巖」反艦飛彈,對模擬敵大型水面艦艇目標實施打擊。10月,俄戰略飛彈部隊的「亞爾斯」公路機動洲際彈道飛彈在西伯利亞阿爾泰地區進行戰鬥巡邏演習,檢驗了戰略飛彈部隊在數十種作戰場景下的作戰能力。
10月,北約在德國北部納維尼亞空軍基地進行「堅定正午」年度核演習,檢驗北約核威懾力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其中一項內容是研究演練美駐歐核武器如何從地下儲備庫安全運輸到戰鬥機上以及用核武器保衛聯盟領土。
俄羅斯「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
俄羅斯「白熊-2021」軍事演習中3艘戰略核潛艇同時破冰而出
美已在「三叉戟-2」/D5潛射彈道飛彈上部署W76-2低當量核武器;6月,兩次從F-15E戰鬥機上試驗投擲當量可調的B61-12核炸彈。9月,完成兩枚B61-12聯合測試組件(JTA)最後一次飛行測試認證。B61-12計劃未來裝備B-2A、B-52H、B-21戰略轟炸機及F-35A戰鬥機,從而使戰鬥機也將具備核打擊能力。美新型海基核巡航飛彈(SLCM-N)已進入技術成熟/風險降低階段。
俄加速推進新型戰術核武器列裝服役,4月在俄烏邊境沃羅涅日附近部署「伊斯坎德爾-K」飛彈系統,配備9M728和9M729兩種巡航飛彈,可裝載10~50千噸TNT的核彈頭。
俄羅斯新型9M729型巡航飛彈具備搭載戰術核彈頭的能力
(六)積極探索應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不斷推進核指揮飛機升級換代
俄目前正在升級改造用於核戰爭情形下指揮核作戰的「末日飛機」。項目代號「中隊-3S」。新型核作戰指揮飛機將依託「伊爾-96-400M」寬體客機改造,替代現役「伊爾-80」,航程至少提升一倍,指令傳遞範圍6000千米,可在地面基礎設施遭毀後用於國家最高領導人升空指揮核部隊作戰。
美正在為核指揮控制系統規劃未來的技術體系架構和使用模式。美頂級網絡安全公司MITRE已開發並演示了技術原型,同時還在開發一種新型核指揮控制系統模型,可採用戰略指控系統流程指導核作戰響應,並模擬在核作戰條件下的系統體系架構。美還在嘗試利用5G、機器學習等技術實現核指揮控制系統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