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國空軍,你即將進入中國領空,立即離開!立即離開!」近日,一條「空軍海上驅離外機中英文喊話」的視頻走紅網絡。視頻「主角」、驅離外國軍機的中國空軍飛行員,來自有著「遼東雄鷹」美譽的空軍航空兵某旅。對於這支在改革強軍中成長發展的新生空中勁旅而言,走紅網絡所展示的,是他們潛心礪劍、昂首亮劍的日常行為……
在空軍部隊,「金頭盔」是授給對抗空戰比武中最為優秀的飛行員的;「天鷹杯」是頒給在對抗空戰比武中取得團體第一的航空兵部隊的。作為空軍首批成立的三代機航空兵旅,在空軍對抗空戰比武中,他們兩次捧得「天鷹杯」,7名飛行員8次獲得「金頭盔」。
現任飛行三大隊大隊長侯慶龍回憶,剛參加「金頭盔」比武時,由於他們在一些設備的使用上與其他部隊存在一定差距,幾場關鍵對抗,他在空中只能聽到一陣陣刺耳的報警聲,連對手的影子也抓不到。這種差距,給全旅上下敲響了警鐘。從那時起,他們臥薪嘗膽、潛心礪劍,邀請科研院所探討交流,每年對數千條作戰數據進行試飛驗證。為了讓訓練更貼近實戰,全旅飛行員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儘可能取消高度差進行空戰,載荷經常拉到七八個G。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5年,侯慶龍與戰友一道,奪得該旅歷史上首個「金頭盔」,那一年,他年僅28歲。
「面對急速衝來的對手,我駕駛戰機連續進行大過載機動,30多秒下降了數千米,擺脫對手後,直接將其『反殺』。」回憶當時與對手「決戰」的場景,侯慶龍仍難掩興奮之情。
「戰勝對手比戰勝隊友更重要。」這是該旅飛行員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近年來,他們的戰鬥航跡遍布祖國大江南北,展翅東海、戰巡南海、礪劍戈壁、演兵塞外……每一道航跡,都有令人熱血的故事。東海上空,他們查證驅離外國軍機;戰巡南海,他們巡航千餘公裡;礪劍戈壁,他們屢創佳績,享譽全軍;演兵塞外,他們聞警而動,轉戰千裡。
「金頭盔」飛行員謝朗介紹,在海上執行警巡任務時,直面對峙的外國軍機僅僅相距幾十公裡,他們憑藉飛行技術和戰鬥作風成功逼退外機,堅定捍衛國家利益。
其實,對空軍飛行員而言,危險不僅僅來自於對手。
如果給你26秒抉擇生死,你會怎麼選擇?
「一定要把飛機飛回去,把數據帶回去!」回憶起當年那驚心動魄的一刻,副旅長耿麗筍語氣依然堅定。當時,三代機剛裝備部隊,一次對地實彈射擊訓練中,耿麗筍和飛行員劉允強駕駛的戰機突發重大故障。「26秒內,飛機7次急劇上下俯仰,駕駛杆跟野馬一樣,根本握不住,而且飛機瞬間最大載荷超過身體承受極限,雙眼出現灰視……」談及當時情景,耿麗筍右手仍不自覺地蜷成握杆狀,「指揮員已經下了跳傘命令,但我們倆誰也沒有跳傘,都想著把戰機保住!」
在劉允強右手虎口被駕駛杆打破流血、耿麗筍頭部被撞腫的情況下,他們最終合力控制住脫韁的「野馬」,以「零誤差」操作將戰機飛了回來,雙雙榮立一等功。
「遇到危險如果連軍人都逃避了,那麼祖國和人民的利益還有誰能去保衛?」耿麗筍說。
戰鷹翱翔,離不開機務人員的默默奉獻。勇奪「機務尖兵-2018」崗位練兵比武軍械專業個人第一的許志偉,就是這樣一個甘當戰鷹「天梯」的機務人。從地方大學直招士官的他,一入伍就被分到了這支剛組建的部隊。「有飛行任務時,熬夜加班是家常便飯……雖然辛苦,但看到飛機騰空的那一刻,內心非常自豪。」許志偉說。
當得知旅裡派他參加「機務尖兵-2018」崗位練兵比武的消息後,許志偉白天一頭扎進訓練場,晚上則抓緊進行理論學習,半個月就背了3本書,至今,仍能看到他賽前訓練時雙手留下的一道道疤痕。
在新時代練兵備戰中,空軍實戰化訓練正在向大海、遠洋和高原、山谷拓展延伸,這也給旅實戰實訓提出新要求。旅領導帶頭搞研究,不解決問題決不罷休;飛行員鑽研戰術戰法。「勇敢頑強、勤於鑽研、嚴謹細緻、上下一心、吃苦耐勞」。旅長王永同用5個詞概括了這支部隊的特質。
善於學習和勇於創新,驅動著部隊戰鬥力加速飛躍。實際上,這既是該旅能在航空兵部隊中脫穎而出的要因,也是人民空軍70年來「敢打必勝、制勝空天」的戰勝之道。
(新華社軍分社·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