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局勢演變對臺灣問題解決的啟示
作者:馬峰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
(作者獨家委託本公眾號刊發,轉載聯繫授權)
烏克蘭自蘇聯解體獨立至今,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現在不但深陷內戰、經濟停滯,而且民不聊生。回首烏克蘭這二十年走過的社會轉型歷程,從蘇聯時期走向西方標準的民主化過渡中,意識形態的爭執、語言問題政治化、社會認同、民粹政治、地區對抗、美歐勢力介入、寡頭統治、社會分裂等屢屢讓烏克蘭成為國際新聞的頭條,也讓蘇聯時期的第二大加盟共和國淪落為今天的境地。臺灣的發展歷程與烏克蘭也是何其的相似,在社會轉型的過程中也深受民粹之毒、之害。因此,烏克蘭這二十年社會轉型和針對烏克蘭問題俄羅斯與美歐之間博弈的經驗教訓值得我們吸取,並為解決臺灣問題提供參考。
一、烏克蘭與臺灣局勢演變的同與異
烏克蘭與臺灣局勢演變過程中,在社會內部轉型方面具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具體來看:
(一)政治轉型成為社會分裂的助推器。烏克蘭和臺灣大致都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時候開始向西方標準的民主政治制度過渡的,在過渡的過程中出於多種目的,打著所謂轉型正義的幌子,對社會上原有的利益進行了掠奪式的再分配,形成了新的社會權勢階層,而且新的權勢階層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和統治話語權,紛紛投靠英美勢力,在戰略上配合英美勢力完成對俄羅斯和中國大陸的戰略圍堵,同時讓很多潛藏在社會內部的問題,以及以前不是問題處於政治需要而故意激化成為問題的問題一直影響到現在,例如語言問題。在轉型中,臺灣的李登輝、烏克蘭的尤先科、季莫申科出於各自權勢的目的,主動挑動社會敏感神經,分裂社會,以意識形態為切入操弄民粹,從原政權內部進行裂解社會的行為,其自私的權力目的達到了而社會也進入了長期的意識分裂狀態,此外由於沒有西方那樣的民主文化和氛圍,烏克蘭、臺灣的所謂民主,淪為國際新聞的笑柄。
(二)民粹政治橫行,不問是非只問「政治正確」。民粹政治在烏克蘭的橫行,讓社會形成了只問橘藍不問是非的思潮,橘色代表融入歐美,脫離俄羅斯的派別主要代言烏克蘭西部,藍色代表加強與俄羅斯關係並主張發展與西方關係的派別主要代言烏克蘭的東部和南部。在臺灣,則是只問藍綠不問是非。藍色代表的是主張加強與中國大陸關係,認同九二共識且維持對美關係的派別主要代言臺灣北部,綠色代表追求臺灣獨立,不認同九二共識且完全投靠美國的派別主要代言臺灣南部。烏克蘭的橘色陣營和臺灣的綠色陣營,都是民主化轉型中形成的利益集團與美歐或美日具有天然的利益聯結,在轉型中為了奪取政權、維護利益,提出對自己有利的論述,操縱民意,都通過操弄民粹、煽動對立達到自身的目的。
一是對歷史進行篡改和破壞,以動搖對立陣營的價值觀體系。烏克蘭以否定蘇聯在二戰中的作用,摧毀列寧雕像,為烏克蘭國內二戰中的法西斯分子平反作為手段,並用蘇聯時期製造的烏克蘭大饑荒作為對立陣營的「原罪 」,不斷進行撕裂歷史和現實的操弄,並給傷口撒鹽,建立其政治正確的論述,其突出特點是反蘇、反俄。臺灣綠營則通過發動反課綱運動,對「日治」和「日據」的爭議替日本殖民者張目,抹黑慰安婦,摧毀蔣介石雕像,利用二二八受難者的同情心和事件操弄民粹,形成對藍營的政治打擊和正確政治論述,讓藍營始終存在政治原罪,並「拿香跟拜」,其突出特點是反中、反華。
二是操弄身份和語言的對立,強化有利於自身的統治正當性。烏克蘭通過操弄烏克蘭人身份認同和烏克蘭語、俄語的對立,製造國民身份的認同混亂,形成所謂的烏克蘭意識。枉顧烏克蘭長期存在烏克蘭語和俄語作為交流語言的共識,為了培養烏克蘭的所謂民族意識和民族覺醒,徹底切斷對俄羅斯的文化和語言連結,通過指定烏克蘭語為官方語言的形式,製造語言文字對立,將烏克蘭西部、東部、南部人為的製造成不同語言地區的對立和身份的對立,成期烏克蘭社會長期動蕩的爆發點,使橘色陣營長期政治牟利。臺灣則通過操弄省籍對立,外省人和本省人,以及閩南語與國語的對立,撕裂臺灣社會,將藍營政權打成外來政權,賣臺政權,通過省籍對立、語言對立製造綠營執政和統治的正當性和話語體系。
三是利用不同發展水平製造地區對立和衝突。烏克蘭在身份和語言對立的基礎上,將講俄語的東部、南部、克裡米亞和講烏克蘭語的西部形成對立區域,利用烏克蘭東部工業發達而西部落後的現實,製造地區矛盾和衝突,將西部的落後歸結到俄語區的掠奪和藍營在蘇聯時期發展的不公,而臺灣則是將本省人居多,將閩南語較多,且經濟發展滯後的南部和外省人居多,經濟相對發達的,講國語的北部人為分裂成對立的兩部分,將臺灣南部的貧窮和滯後當做是北部的掠奪和外省人的「剝奪」。烏克蘭的橘營和綠營都通過製造地區對立和分裂,為自己建立了長期的地區根據地,並據此進軍全部區域。在地理上,人為分裂成了兩部分,烏克蘭是第聶伯河將烏克蘭分裂成東西對立的兩部分,而臺灣是濁水溪形成南北對立的兩部分。
四是在野後不斷製造政治事端。烏克蘭橙色革命後橘營首次執政,但是治理無方很快陷入尤先科和季莫申科的權力之爭,臺灣綠營陳水扁首次執政後也是迅速陷入貪腐,政府財產私相授受,職位分贓,「四大天王」圍繞權力展開激烈內訌,治理無方,引發民眾厭倦,造成民意流失,烏克蘭尤先科當局和臺灣陳水扁當局通過進一步撕裂社會,煽動對立轉移政權危機。最終都通過選舉下臺無法延續執政,對立的陣營上臺執政。而且主要領導人季莫申科、陳水扁都因為貪腐而入獄服刑。下臺後,依然不斷挑動政治鬥爭,幹擾上臺政權之爭,並通過製造暴力,利用青年人對現實的不滿,進一步發動非法的抗爭。烏克蘭自2013年的危機演化至今,臺灣反課綱和反服貿協議的學生運動都是由於與烏克蘭、臺灣文化、語言、歷史相近的俄羅斯、中國大陸接近或加深聯繫而引發,煽動的行為,其目的就是切斷聯繫,製造有利於自己的政治環境,將社會危機的加深原因轉嫁到俄羅斯與中國大陸身上。
五是重新執政後依然會我行我素。烏克蘭局勢發展到今天,親西方勢力完全執政,加速清理藍營的基礎,不但指定共產黨為非法組織,而且以轉型正義為名,徹底清理原蘇聯歷史有關的人和事,很多蘇聯時期任職官員被清理出政府隊伍,並開展純一化運動,更多的蘇聯時期建築和雕像被毀,激進勢力法西斯黨斯沃博達進入議會,便是明證,並迅速斬斷對俄經濟聯繫,加入融入西方經濟圈。同樣,自1月選舉勝利至今,臺灣的激進、極端臺獨勢力時代力量進入立法機構,已清除和斬斷藍營經濟基礎為目的的轉型正義委員會修法成功,公投法修改,降低公投門檻,提高大陸跟臺灣籤訂軍事、政治協議的門檻,徹底阻斷與大陸政治聯繫的立法布局,「新南向」政策切斷與大陸經濟聯繫的政策等與烏克蘭目前當權派採取的措施如出一轍。並加速投靠美歐、美日勢力,在以美國為首盟國侵犯自身利益的事件上,都選擇沉默。都是分別是俄羅斯打壓和中國大陸的打壓作為悲情的訴求和凝聚人氣的重要手段。
(三)大國特別是美國利用限制中俄發展和崛起的工具和棋子。烏克蘭和臺灣是美國在地緣政治上壓縮俄羅斯和中國的戰略棋子,從美國歐亞大棋局出發,沒有烏克蘭的俄羅斯不可能成為一個歐亞強國,攪亂烏克蘭就能打亂俄羅斯歐亞聯盟復興的步伐,在小布希單邊主義美國強勢時期沒有發生烏克蘭內戰和克裡米亞入俄的高烈度對抗,在歐巴馬收縮的時候發生了,說明美國攪亂戰略目的十分清楚。在臺灣問題上,始終是美國不沉的航母,控制住臺灣就能封死我東南出海口,進而影響南海戰略,新上臺的烏克蘭和臺灣政權作為主要依靠的對象美國,除了全面傾斜已經沒有出路可走。
烏克蘭與臺灣局勢演變過程中,在轉型發展方面具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具體來看:
(一)性質不同。烏克蘭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俄羅斯奪克裡米亞,深度幹預烏克蘭內政,釀成冷戰後歐洲最大的領土變動,併入自己領土在道義上是有瑕疵的,烏克蘭作為主權獨立的國家有權力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臺灣不具有主權實體,也不是主權獨立國家,是中國的一個地方組成部分,始終沒有脫離一個中國的框架,是世界公認的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主權及於臺灣,出於照顧臺灣及尊重現實的需要,採取內外有別「九二共識」的處理方式。
(二)內涵不同。雖然臺灣是美國牽制我國的工具,但是中美關係不是美俄關係的翻版,中美之間是競爭關係,但不是敵對關係,更不是零和博弈關係,中國對其他國家的領土沒有企圖心和覬覦之心,所有領土主張及於中國傳統固有版圖,且長期為國外蠶食和佔據,國家統一任務沒有完成。
二、俄羅斯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策略
俄羅斯在應對烏克蘭問題上採取的策略對我解決臺灣或有借鑑的意義,其主要表現在:
(一)在意識形態領域,堅決反擊抹黑二戰歷史、美化侵略的行為。
(二)保護俄語文化和俄語區居民利益,扶持俄語區政治人物和政黨作為自己的利益代言人,維護俄羅斯在烏克蘭利益。
(三)對美歐的幹涉進行堅決回擊,並適時調整政策。當利益嚴重受損,並挑戰到自身核心利益時,果斷出手,戳破美歐紙老虎的外表。兩次明斯克協議的籤署,就是歐美迎合俄羅斯利益的產物。
(四)不斷用天然氣、自由貿易區等敲打烏克蘭國內親美派政治和經濟寡頭,並利用俄羅斯市場影響其在俄羅斯經濟利益,例如利用天然氣敲打季莫申科,利用糖果進出口敲打波羅申科等,歐盟也是採用同樣的辦法敲打烏克蘭鋼鐵大亨阿赫梅託夫,進而拋棄亞努科維奇政權,導致其倒臺的重要原因。
(五)及時實施向東看戰略,加強與金磚國家合作和世界輿論支持。
三、臺灣政局演化的應對策略
(一)進一步強化一個中國認識。將一個中國認識在國際上的意思嚴格限定在聯合國2758號決議框架內,即代表全中國的只能是中國人民共和國,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是非主權實體。其參與主權國家才能參與的國際組織,或其他組織活動其批准權和核准權在北京。根據中國歷史和國際現實「中華民國」在1949年就已經結束了。你不能說清朝時沒有統一臺灣前,臺灣還是明朝,歷史記錄的那一時期依然是清朝,「中華民國」只停留在歷史中。
(二)與抹黑二戰歷史和日本殖民統治,篡改歷史的行為做堅決鬥爭。不要隨臺灣和境外媒體炒作起舞,對於美化的人和物要堅決封殺,不用擔心綠營的炒作,你禁止它它要炒作,你不禁止它它也要炒作,這是臺灣綠營食味之髓的民粹操作手法。在國際上,替臺灣的慰安婦爭取權益、維護利益,他們不做的,我們做。
(三)建立臺灣青年來大陸就學和實習、創業扶持基金。加強兩岸青年交流,讓青年融入中華崛起。現在臺灣經濟發展困境,青年人就業困難,這是臺灣政局困頓,馬英九當局施政滿意不高的原因之一,讓臺灣的青年在大陸看到希望之光,以大陸龐大的機遇和機會扶持臺灣青年在大陸成長和發展,將青年的主動權牢牢操之在我手,特別提高臺灣青年人常駐大陸的人口比例,加強人口遷移對統一的帶動。
(四)進一步發揮國共平臺和海峽論壇的功能。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促進國家統一。現狀是不可維持的,更是不能維持的,長久維持現狀對我也是不利的,臺灣問題拖得越久,越不利於解決,應化危為機,強化統一思想和論述,不能以臺灣島內支持統一的民意少作為政策影響,而是以大陸+臺灣島內支持統一的民意作為政策依歸。
(五)樹立大中華意識,化解臺灣島內省籍、統獨之爭和戾氣。以大中華意識,同一個炎黃子孫意識、同一個中華民族意識和論述斬斷臺灣獨派論述,建立以中華民族復興,中華文化復興為認同的兩岸意識,抵消臺獨意識,愛鄉、愛土的臺灣意識是兩岸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