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學爸蛋總
來源 | 超級學爸(ID:chinasuperdad)
熱烈祝賀核l潛艇之父黃旭華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本文5500字,主要內容如下
(一)電影催人淚下,卻絲毫沒有誇張
(二)五常標配,大國門檻
(三)水下拖拉機誕生記
(四)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母親
(一)電影催人淚下,卻絲毫沒有誇張
最近孩子放假,我們一起回看了《我和我的祖國》。特別是研究原子彈的那段,一個大老爺們一邊看一邊偷偷抹眼淚。
電影中,高遠突然離開了自己的戀人方敏,沒有一句解釋,方敏等了高遠三年,三年後,兩個人在公車上再次相遇,方敏認出了他,而他卻什麼都不能說。
然而在原子彈突然爆炸那一刻,方敏似乎明白了點什麼。直到80年代,國家對有關人員進行表彰,謎底才正式揭曉。
電影催人淚下,卻絲毫沒有誇張,因為電影中的原型比這還慘。比如鄧稼先,消失28年,回到妻子身邊時,僅剩1年壽命,而且幾乎全是在病床上度過。
我還想到了中國核l潛艇之父黃旭華,他也連續三十年不回家,被父母罵成大逆不道。今天我們聊聊《我和我的祖國》——核l潛艇之父黃旭華版。
(二)五常標配,大國門檻
還是那句有意思的話:只有等退潮了,才知道誰在裸泳。但是總有人好奇,想提前知道,所以就潛到水下偷窺。所以又來了第二句話:只有等退潮了,才能知道誰在暗中偷窺你。
人類的舞臺也是如此,美國的稱霸也好,中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也好,法國的讓地球再次偉大也好,都是在臺前呈現給觀眾的,而幕後各個主角卻在勾心鬥角、暗藏殺機,甚至互捅刀子。
人類舞臺天然的幕布,一個是黑夜,所以古人有云:夜長夢多。很多的精彩故事都要藉助夜幕的掩護;而另一個是大海,自從有了潛水艇之後,大海也成了人類舞臺的另一道幕布。
所以潛艇天生就是兵器,就被用於軍事目的,尤其深受實力較弱的一方歡迎,如同武俠小說中的暗器一樣,用於偷襲或偷窺。
但是卻遭到了實力強大一方的抗議,認為這玩意兒是沒有紳士風度的武器,認為對方耍老千,不按套路出牌。所以就算潛艇的乘員被俘,也可能按海盜論處。
二戰的時候,德國的海軍(除了潛艇之外)實力非常薄弱,但他們的潛艇如同幽靈一般神出鬼沒,大放異(leng)彩(qiang),簡直成了盟國船隻的噩夢。
平靜的海面之下,搞不好就藏著一艘德國的潛艇。前一秒風平浪靜,下一秒船就被炸沉了,你想還擊都不知道敵人在哪裡。僅僅在1942年11月,盟軍就被擊沉了118艘船隻。
負責指揮潛艇的海軍上將卡爾·鄧尼茲學會了在海上打遊擊,發現目標迅速集結,擊沉之後化整為零,四散奔逃。據說鄧尼茲領導的潛艇戰可以比肩太祖的遊擊戰。
而在太平洋戰場上,美軍的潛艇則是日本軍艦的噩夢。美軍潛艇一共擊沉了日軍170多艘戰艦,其中包括8艘航母,還有1152艘商船。
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反潛技術不斷提升,潛艇的弱點也就暴露出來了。因為機器和人都需要氧氣,每過一段時間都得浮到水面,或者用通氣管通氣。
2003年,我們海軍的一艘常規動力潛艇,由於操作不當,在通氣管關閉的情況下,啟動了柴油發動機,僅僅兩分鐘時間,就耗光了艙內的氧氣(濃度迅速接近於零),70名官兵不幸全部遇難。
潛艇還有個缺點,在使用通氣管和潛望鏡時,容易被反潛雷達發現。一旦暴露位置,潛艇不易逃脫,就會處在被動挨打的局面,跑不過飛機,也跑不過驅逐艦。
基於此,不用喘氣的潛水艇就提上日程了。恰恰就在二戰後期,原子能技術實現突破,迅速地被用到軍事領域,一種是製造原子彈,一種是製造成反應堆,作為動力來源。
有了核反應堆,25年之內不用擔心燃料問題,而且動力十足,所以航速提高到了30節以上。電解水解決了氧氣問題,就地淡化海水解決了用水問題。只要人受得了,可以25年不浮出水面(人目前最多能堅持90天水下長航,中國人創造的記錄)。
1954年,美國拔得頭籌,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成功下水,在水中的表現震驚世界,一個猛子紮下去就是2000多公裡,只用了90小時。
1958年6月8日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鸚鵡螺號又開始扎猛子,一下子從太平洋沿岸的西雅圖就到了白令海峽進入了北冰洋,再一口氣就從北極冰蓋下面穿越了北極點,完成了人類首次極地穿越。
鸚鵡螺號再次露頭,已經到了大西洋了。露頭之後,安德森艇長從甲板乘坐直升機離開,然後到白宮參加慶功宴,之後又坐飛機到英國樸茨茅斯港,參加鸚鵡螺號的迎接儀式。
短短的幾天之內,艇長和鸚鵡螺號分別出現在世界不同的地點,完成了不同的任務,顯示出核潛艇無可比擬的優勢和戰略價值,我感覺跟蘇聯實現載人航天一樣具有劃時代意義。
服役兩年多之後,鸚鵡螺號更換了核燃料,這時潛艇總共航行了62562海裡,大約11萬多公裡,要是換成柴油動力,需要消耗220節火車車皮的柴油……
一位英國海軍指揮官這樣評價鸚鵡螺號:它可以隨心所欲的發動攻擊,幹它想幹的事情,而我們毫無辦法。也就是說核動力潛艇改變了海戰的戰爭形態。
鸚鵡螺號的服役,受刺激最大的就是蘇聯,當時美蘇兩國正面槓上了,一方任何一個舉動都可能強烈刺激另一方敏感的神經。何況蘇聯一直視北極是自己的後花園。
所以鸚鵡螺號的服役,讓剛剛上任且好大喜功的赫魯雪夫暴跳如雷,立刻下死命令加快步伐,儘快搞出自己的核潛艇。從此美蘇之間掀起了一股核潛艇ZB(裝備)競賽。
當時的美蘇之間,正進行緊張的全方位的核競賽。1957年蘇聯第一枚洲際飛彈,擊中了6000公裡以外的目標,這讓美國睡不著覺。
以前美國覺得自己獨霸美洲大陸,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向來不擔心本土防守,但是蘇聯掌握了洲際飛彈以後,這些所謂的優勢立刻變成了浮雲了。
從地圖上看,美國跟蘇聯其實是近鄰,一衣帶水(隔著白令海峽)。幾千公裡的路程,對飛彈來講,無非一二十分鐘的事情,美國本土完全暴露在蘇聯的核打擊之下。
雪上加霜的是蘇聯又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很多美國普通百姓,晚上看到蘇聯的衛星在自己頭上一閃一閃的飛過,還擔心說不定哪天丟個核彈下來。來自蘇聯的威脅如此真切。
為了應對這種威脅,美國提出了一種理論,那就是相互毀滅保證,就是在全面的核戰爭中要保證能做到先發打擊和二次核打擊能力。
先發打擊能力就是要有能力把核武器發射到對方國家,一次性毀滅對方。而二次核打擊能力指的是在遭受對方的一輪飽和的核攻擊之後(對方家底盡出之後),自己還有能力還手還擊並讓對方也從地球上消失。
當然,蘇聯也是這麼想的。
具體一點的過程是這樣的:赫魯雪夫一聲令下,二十分鐘後美國沒了。但是美國的二次核打擊力量還在,迅速還擊,又過了二十分鐘以後,蘇聯也沒了。
為了做到這一點,美國沒少下工夫。第一,加固陸地上的飛彈發射井,部分飛彈發射井可以抗住百萬噸級以上核彈的攻擊,也就是能扛住50枚廣島原子彈的攻擊,一個井蓋760噸。
到1967年美國建成了1064個堅固的飛彈發射井,蘇聯到1974年建成了1618個飛彈發射井。
似乎夠堅固了,美國人該安全了吧,不行!還是沒有絕對安全感,因為蘇聯太恐怖,1961年蘇聯引爆了一枚氫彈,當量高達5800萬噸,產生的次聲波整整繞著地球轉了四圈。
爆炸後,4000公裡以內的所有無線電通信全部受到影響,整個蘇軍通訊中斷了一個多小時。如果扔到海裡,可以掀起一公裡高的海嘯,海水可以衝刷一遍美洲大陸了。
就這還是把藥量削減了一半後的威力,這標誌著人類具有了瞬間毀滅自己的能力。
所以美國僅僅依靠發射井不能保證二次核打擊能力,就想出了第二種辦法。從1960年開始,為了防止蘇聯突然發起核戰爭,美國開始讓一部分戰略轟炸機掛著核彈不間斷的空中執勤。
也就是說,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不管美國的老百姓在吃飯還是睡覺,總有一部分戰略轟炸機在空中巡邏。一旦蘇聯炸掉了美國,他們就會立刻奔赴蘇聯,然後投下核彈。
上圖是戰略轟炸機巡航路線之一。從1954年到1963年,美國一共造了700多架B52戰略轟炸機,下圖是一群B52退役後的照片。
所以從1959年美國又把洲際飛彈放到了核潛艇上,從潛艇上發射彈道飛彈來保證二次核打擊能力。
至此,美國率先完成了三位一體的核反擊體系建設:海洋、陸地、空中(海基、陸基、空基)。
但是飛機在天上,還是容易被雷達發現、被攔截、被擊落,而且飛機也曾出現過失誤,還把氫彈弄丟了,到現在還沒找到。
而且,無論在空中還是在陸地,就算你偽裝做得再好,自己一舉一動,很可能都被對手的衛星和雷達監控著。
幸虧我們也具有了這種監控能力,我們的吉林一號系列衛星正在組網,可以做到對全球不間斷的視頻監控,真正做到了讓全世界「吉星高照」。
大家來看看監控效果,而且可以對動態目標實施跟蹤監控。我在視頻中依稀看到了印度新德裡。
所以美國人又開始琢磨怎麼樣把核飛彈裝到神秘的核潛艇上,畢竟神出鬼沒的核潛艇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在不知不覺中突破對方防線,突然給對方致命一擊。
裝有戰略核武器的核l潛艇,就是戰略核l潛艇。
因此戰略核潛艇成為擔任戰略核反擊的最佳選擇,它們隨時潛伏在四大洋某個角落,一潛伏就是幾個月,只等待國家一聲召喚,就把手中的快遞全部給投遞出去,讓對方滅國。
上世紀60年代,美國率先建成了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反擊力量:陸地上的發射井和機動發射車、空中不間斷巡航的戰略轟炸機,在茫茫大海中隨時待命的戰略核潛艇。
核l潛艇,尤其是戰略核l潛艇的優勢和戰略威懾力,讓人無法抵擋,成為大國身份的標準配置和核心裝備之一。正是因為如此,各大流l氓對核l潛艇技術諱莫如深,不肯透露半點兒。
(三)水下拖拉機誕生記
中國一直是個大國,中國人也都有大國之志,但是近代以來,國力非常孱弱,尤其是科技和工業基礎都非常薄弱,所以在1959年赫魯雪夫訪華的時候,我們向蘇方提出了援建核l潛艇的請求。
當時赫魯雪夫一臉鄙夷地說:核l潛艇技術複雜,你們搞不了,花錢太多,你們不要搞。還說,蘇聯有了就等於你們也有了。
太祖聽說後拍了桌子,說出了一句氣貫長虹的名言:「核l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一萬年,說明了核l潛艇的難度,更說明了中國人的堅強決心。
太祖一向強調:從戰略上藐視敵人,從戰術上重視敵人。雖然我們的技術人員都沒見過核l潛艇,但是大家還是信心滿滿,從戰略上藐視一切困難。
這種戰略藐視法是中華民族的傳家寶之一,比如吉利的李l書福在開始造車之前,他說了一句同樣有趣的話:轎車是什麼?不就是四個輪子加個蓋,裡面放兩個沙發嗎?」
其實我們的科技工作人員也是這麼藐視的,他們認為核l潛艇無非是把核l反應堆和幾枚戰略核飛彈(比如東風31)同時裝進一列大油罐車裡。
做事情就要有這種勁頭,但是真做起來,卻是困難重重。就好比讓你把一臺大哥大手機、一部佳能相機和一臺電腦,攢成一部5寸屏的華為手機一樣。
更關鍵的是一沒資料,二沒支援,三沒錢。整個核l潛艇動力研究室一個月只有八塊錢的辦公經費,三年困難時期,研究室裡的人臉都餓浮腫了。
黃旭華(核l潛艇總設計師)說,他們那時候只有苞米吃,還經常是發黴的。一個月三兩油,最緊張的時候半年沒有一滴油。吃不飽,但不影響他們的戰鬥力,辦公室經常二十四小時燈火通明。
雖然大家工作積極性很高,但是飢餓嚴重侵擾著工作人員的健康,很多人出現了營養不良。彭士祿看在眼裡,疼在心裡,他想出一個辦法,組織了幾個人逮麻雀,烤一烤給大家打牙祭。
就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彭士祿黃l旭華他們就帶領幾十個不懂核動力和潛艇設計的人,向中國的核l潛艇發起了衝鋒(彭士祿主要負責核動力,黃旭華主要負責潛艇部分)。
最初的資料,只有幾張模糊不清的遠景照片,以及我國外交人員千方百計從美國弄回來的兩個兒童玩具模型,這兩個模型成了黃旭華他們的寶貝。
他們另外一個寶貝是算盤。沒有計算器,海量的數據他們就用算盤打。為了保證數據的準確性,黃旭華把人分成三組,分別獨立計算,結果如果不一致就重算。
左起依次是:趙仁愷、彭士祿、 黃緯祿、黃旭華。
(四)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母親
與工作上的困難比,我覺得最大的困難在於家人對自己的誤解而產生的誤會。為了保密的需要,黃l旭華忍痛對年邁的父母撒謊,謊稱自己在北京工作。但是他連續三十年不回家,被父母罵成大逆不道。
1987年,《文匯月刊》發表了一篇描寫中國核l潛艇總設計師的文章《赫赫而無名的人生》,黃l旭華把這篇文章寄給了母親。
文章中沒有具體名字,只提到了黃總設計師。黃旭華的母親一眼就明白了,這是自己三十多年沒回家的「大逆不道」的兒子,頃刻間她老淚縱橫。
她緊緊握著這篇飽含兒子全部青春和心血的文章,像抱著自己的兒子,她為自己的兒子感到無比的自豪。
當黃旭華再次見到母親的時候,母親已經90多歲了。還沒等他向母親說聲對不起,母親卻已經把兄弟姐妹召集到自己跟前說:「三哥(黃旭華)的事情,大家要諒解……」
正是因為彭士祿和黃旭華等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中國的核l潛艇突飛猛進,1970年,中國的第一艘核l潛艇試航,1974年交付海軍,1981年中國第一艘飛彈核l潛艇順利下水。
從此,中國正式成為五大i流氓中最後一個擁有海基核威懾力量的國家。為啥中
國敢於打越南,敢於改革開放,敢於大裁軍,敢於集中全力搞經濟建設,核l潛艇功不可沒,美蘇實力雖然強大,但並不敢輕舉妄動。
有了核潛艇,只是萬裡長徵的第一步,因為還有更多的考驗在後頭,比如核潛艇極限航行試驗、深潛試驗、以及水下發射試驗。還要面臨如何隱蔽、如何反監聽、如何反「反潛」、如何暢遊四大洋。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面臨核l潛艇的更新換代。我們的第一代核l潛艇解決了從無到有的問題,還面臨著從弱到強的艱辛升級歷程。
西方媒體形容我們的第一代核l潛艇,說我們這邊一發動,美國那邊監聽員的耳朵都要被振聾了,給我們的潛艇起了個外號叫「太平洋的水下拖拉機」。
所以黃旭華在完成第一代核潛艇後,立刻投入到了新的工作中去。至今黃老已經94歲高齡了,前幾天他做了眼睛手術,重見光明,他第一時間表示:還要繼續為國奮鬥20年。
正是有彭士祿黃旭華這樣的無數科學家不圖名利、默默奉獻,我們國家才有資格跟美俄英法坐在一起討論世界和平,我們才能有機會刷朋友圈、看微博、吃燒烤,享受著歲月的靜好。
雖然還沒講到五大i流氓在大洋裡的齷齪事,但限於時間和篇幅,今天必須要用黃旭華院士的話強行結束:「俗話說忠孝兩難全,我覺得,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我相信終有一天我的家人會諒解我,能夠理解我為國家所做的工作。」
分享精選的內部信息,用眼界和知識成長,做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
可長按二維碼加微信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