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旭華院士:寧可畢生默無名,但求藍鯨出大海

2021-02-20 庫爾勒科技館

「從一開始參與研製核潛艇,我就知道這將是一輩子的事業。」黃旭華說。

1926年,黃旭華出生在廣東汕尾。上小學時,正值抗戰時期,家鄉飽受日本飛機的轟炸。海邊少年就此立下報國之願。

高中畢業後,黃旭華同時收到中央大學航空系和上海交通大學造船系錄取通知。在海邊長大的黃旭華選擇了造船。

新中國成立初期,掌握核壟斷地位的超級大國不斷施加核威懾。

上世紀50年代後期,中央決定組織力量自主研製核潛艇。黃旭華有幸成為這一研製團隊人員之一。

執行任務前,黃旭華於1957年元旦回到闊別許久的老家。63歲的母親再三囑咐道:「工作穩定了,要常回家看看。」

但是,此後30年時間,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麼,父親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見他一面。

1986年底,兩鬢斑白的黃旭華再次回到廣東老家,見到93歲的老母。他眼含淚花說:「人們常說忠孝不能雙全,我說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

直到1987年,母親收到他寄來的一本《文匯月刊》,看到報告文學《赫赫而無名的人生》裡有「他的愛人李世英」等字眼,黃旭華的9個兄弟姊妹及家人才了解他的工作性質。

與對家人隱姓埋名相比,黃旭華的愛人李世英承擔了更大壓力。忙時,黃旭華一年中有10個月不在家。結婚8年後結束兩地分居,李世英才知道丈夫是做什麼的。

「他生活簡單隨性,出去理髮都嫌麻煩。後來,我買了理髮工具學會理髮,給他剪了幾十年。」李世英說。

核潛艇,是集海底核電站、海底飛彈發射場和海底城市於一體的尖端工程。

「當時,我們只搞過幾年蘇式仿製潛艇,核潛艇和潛艇有著根本區別,核潛艇什麼模樣,大家都沒見過,對內部結構更是一無所知。」黃旭華回憶說。

在開始探索核潛艇艇體線型方案時,黃旭華碰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艇型。最終他選擇了最先進、也是難度最大的水滴線型艇體。

美國為建造同類型核潛艇,先是建了一艘常規動力水滴型潛艇,後把核動力裝到水滴型潛艇上。

黃旭華通過大量的水池拖曳和風洞試驗,取得了豐富的試驗數據,為論證艇體方案的可行性奠定了堅實基礎。「計算數據,當時還沒有手搖計算機,我們初期只能依靠算盤。每一組數字由兩組人計算,答案相同才能通過。常常為了一個數據會日夜不停地計算。」黃旭華回憶說。

核潛艇技術複雜,配套系統和設備成千上萬。為了在艇內合理布置數以萬計的設備、儀表、附件,黃旭華不斷調整、修改、完善,讓艇內100多公裡長的電纜、管道各就其位,為縮短建造工期打下堅實基礎。

用最「土」的辦法來解決最尖端的技術問題,是黃旭華和他的團隊克難攻堅的法寶。

除了用算盤計算數據,他們還採取用秤稱重的方法:要求所有上艇設備都要過秤,安裝中的邊角餘料也要一一過秤。幾年的建造過程,天天如此,使核潛艇下水後的數值和設計值幾乎吻合……

正是這種精神,激勵黃旭華團隊一步到位,將核動力和水滴艇體相結合,研製出我國水滴型核動力潛艇。

核潛艇戰鬥力的關鍵在於極限深潛。然而,極限深潛試驗的風險性非常高。美國曾有一艘核潛艇在深潛試驗中沉沒,這場災難悲劇被寫進了人類歷史。

在核潛艇極限深潛試驗中,黃旭華親自上艇參與試驗,成為當時世界上核潛艇總設計師親自下水做深潛試驗的第一人。

「所有的設備材料沒有一個是進口的,都是我們自己造的。開展極限深潛試驗,並沒有絕對的安全保證。我總擔心還有哪些疏忽的地方。為了穩定大家情緒,我決定和大家一起深潛。」黃旭華說。

核潛艇載著黃旭華和100多名參試人員,一米一米地下潛。

「在極限深度,一塊撲克牌大小的鋼板承受的壓力是一噸多,100多米的艇體,任何一塊鋼板不合格、一條焊縫有問題、一個閥門封閉不足,都可能導致艇毀人亡。」巨大的海水壓力壓迫艇體發出「咔嗒」的聲音,驚心動魄。

黃旭華鎮定自若,了解數據後,指揮繼續下潛,直至突破此前紀錄。在此深度,核潛艇的耐壓性和系統安全可靠,全艇設備運轉正常。

新紀錄誕生,全艇沸騰了!黃旭華抑制不住內心的欣喜和激動,即興賦詩一首:「花甲痴翁,志探龍宮。驚濤駭浪,樂在其中!」

正是憑著這樣的奉獻精神,黃旭華和團隊於1970年研製出我國第一艘核潛艇,各項性能均超過美國1954年的第一艘核潛艇。建造周期之短,在世界核潛艇發展史上是罕見的。

1970年12月26日,當凝結了成千上萬研製人員心血的龐然大物順利下水,黃旭華禁不住熱淚長流。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偉大誓言,新中國用了不到一代人的時間就實現了……

幾十年來,黃旭華言傳身教,培養和選拔出了一批又一批技術人才。他常用「三面鏡子」來勉勵年輕人:一是放大鏡——跟蹤追尋有效線索;二是顯微鏡——看清內容和實質性;三是照妖鏡——去偽存真,為我所用。

作為中船重工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譽所長,直到今天,93歲的黃旭華仍然會準時出現在辦公室,為年輕一代答疑解惑、助威鼓勁……

相關焦點

  • 【人物】黃旭華:深海利劍
    黃旭華團隊就這樣靠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完成任務的精神,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研究成果。1970年12月26日,中國第一艘魚雷攻擊型核潛艇順利下水,當凝結著成千上萬研製人員血汗的核潛艇穩穩從水下浮出水面時,黃旭華眯縫的雙眼滾動出淚珠,滿臉的喜悅像開了花一樣,內心的歡欣與激動難以言表。
  • 海陸豐名人:黃旭華
    黃旭華,1924年2月24日(一說1926年3月12日 )出生於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田墘鎮 ,中國核潛艇之父 ,交通大學1949屆校友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研究員
  • 上海交大造船系校友黃旭華院士被授予「共和國勳章」
    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像英雄模範那樣堅守、像英雄模範那樣奮鬥,交大1949屆造船系校友黃旭華院士被授予「共和國勳章」,1940屆數學系校友吳文俊院士被授予「人民科學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黃旭華院士在頒授儀式大會上發言。誓幹驚天動地事,甘做隱姓埋名人,我和我的同志們,此生屬於祖國,此生無怨無悔。進入新時代,我們將始終牢記黨和人民的重託,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忠誠擔當,砥礪前行,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繼續努力奮鬥!
  • 中國核潛艇之父 —黃旭華
    他就是中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飛彈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磊落平生無限愛,盡付無言高歌。1926年3月,黃旭華出生於廣東省汕尾市,祖輩大多從醫,父母就希望他將來能夠治病救人。1938年抗戰時期,他跋山涉水輾轉廣西桂林求學。
  • 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版
    很多的精彩故事都要藉助夜幕的掩護;而另一個是大海,自從有了潛水艇之後,大海也成了人類舞臺的另一道幕布。 所以潛艇天生就是兵器,就被用於軍事目的,尤其深受實力較弱的一方歡迎,如同武俠小說中的暗器一樣,用於偷襲或偷窺。 但是卻遭到了實力強大一方的抗議,認為這玩意兒是沒有紳士風度的武器,認為對方耍老千,不按套路出牌。
  • 我國自主研製「深海勇士」南海科考 82歲院士汪品先參與8小時作業
    汪品先(來源:同濟大學)值得注意的是,「深海勇士」號此次深潛,迎來了年齡最大的「乘客」——我國著名海洋地質學家、中科院院士、「南海深部計劃」指導專家組組長、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今年82歲高齡的汪品先。
  • 92歲院士演講,毅然推開了為他準備的椅子…
    他就是上海交大1949屆造船系校友、中國核潛艇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黃旭華,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第一代核動力潛艇研製創始人之一。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14年1月當選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2013年度人物。  「若有人問我們如何評價這一生,我們會說,此生沒有虛度,我們的這一生都奉獻給國家、給核潛艇事業,我們僅用不到10年的時間就實現了毛主席『核潛艇,一萬年也要造出來』的誓言,我們此生無悔!」
  • 潮汕人並不是只會做生意,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 人間蒸發30年立赫赫之功!
    ,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第一代核動力潛艇研製創始人之一。黃旭華,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第一代核動力潛艇研製創始人之一。在日機的轟鳴聲中,在婆娑的甘蔗林裡,在僅能遮風擋雨的草棚下,黃旭華不畏艱辛、系統地接受了較為全面的科學文化的學習,不僅成績優異,還培養出了頑強不屈的毅力。1940年夏,戰事吃緊,黃旭華已無法堅持在聿懷的學習,只能辭別聿懷,意欲追隨大哥去廣西桂林中學讀書,從而再度踏上了漫長而艱辛的求學之路。北上梅州,因錯過考期前行受阻,只好在廣益中學棲身一載。
  • 92歲院士演講 毅然推開了為他準備的椅子
    在120周年校慶之際,上海交通大學官方微博8日轉發了一張照片,在校慶活動中,92歲的老學長,在演講時毅然推開了為他準備的椅子,他就是上海交大1949屆造船系校友、中國核潛艇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黃旭華,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第一代核動力潛艇研製創始人之一。原籍廣東省揭陽市揭東縣玉湖鎮新寮村,1924年2月24日出生於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田墘鎮。
  •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黃旭華:我就像核潛艇,潛在水下,不希望出名
    包括黃旭華在內的科研人員沒有見過核潛艇長什麼樣,中國的核潛艇事業從零開始。我們的工作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起步的。陳毅講了一句話,你們把事情搞出來,我這外交部長就好做了。沒這個實力,我們國家在國際上是沒有地位的。在當時的條件下,黃旭華和其他科研人員想了很多土辦法,來解決尖端的技術難題。
  • 人物|黃旭華:隱姓埋名30年為國鑄重器
    8月的一天,34歲的黃旭華疾走在北京街頭。此時,黃旭華是上海船舶工業管理局產品設計一室潛艇科科長,接通知說北京有工作任務,請他跑一趟。報到那一刻,黃旭華才知道,要參與新中國核潛艇研製。美國、蘇聯先後有核潛艇下水,為打破帝國主義封鎖,中央決定組建造船技術研究室。黃旭華有過仿製蘇式常規潛艇經歷,因此被選中。
  • 黃旭華——此生屬於祖國 此生無怨無悔
    和黃旭華一樣,被通知到北京「開會」的共有29人,都是艦船方面的專門人才。他們成立了一個代號為「19」的研究所。直到幾天後,聶榮臻元帥親自給大家開會,黃旭華才明白自己的任務是什麼。——在這次會上,年輕的黃旭華被任命為核潛艇研製總工程師。
  • 中國版「魚鷹」特種直升機:「藍鯨」獨創4個發動機 載重多3倍
    而中國也在最近的北京航展上曝光了國產名為「藍鯨」旋翼機模型,中國也開始對這項技術展開攻堅。中國航空工業展出的「藍鯨」傾斜旋轉翼飛機模型比「魚鷹」也很有特點——前者擁有多達4副旋翼。中國在大型旋翼技術上其實已經研製出專門的測試風洞,風洞技術的解決意味著中國大型直升機在外形設計上解決了很多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