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戰演算
目前,解放軍地面部隊主要裝備老式「紅箭」73和性能堪比美國「陶」式的「紅箭」8反坦克飛彈,一般步兵基層部隊則裝備有69式火箭筒(仿俄制RPG-7)與89式火箭筒(PF-89),連營級裝備98式火箭筒(PF-98)。當今反坦克武器採用的高爆破甲彈頭(HEAT)貫穿均質鋼裝甲(RHA)效果不錯,但在實戰條件下,反坦克飛彈或火箭彈打擊坦克的概率極低,並且存在高度的不確定性,像英國最先進的「挑戰者」2主戰坦克在伊拉克被抵抗組織發射的一枚RPG-29火箭彈擊毀,同時還有不少戰例證明主戰坦克在遭遇各式反坦克武器集火攻擊後仍能繼續作戰,更何況專門對抗化學聚能穿甲彈藥的複合裝甲普遍列裝各國坦克,因此得出實際數據十分困難。於是,《戰車》簡單設定參數,不考慮射程與其他因素,以10枚反坦克飛彈或者30枚火箭彈可摧毀一輛M1A1進行運算。
關於解放軍最大登陸力量,《戰車》以兩個加強師,300輛坦克為基準,假定兩個師均為海軍陸戰師為主,並加強獨立陸軍單位輔助作戰,則300輛坦剋扣除海軍陸戰隊所屬的兩個輕型坦克營所裝備的63A式坦克或ZTD-05式突擊車(合計96輛),尚餘204輛的運能,而師屬部隊中通常有師屬反坦克飛彈營(24輛/具),解放軍至今保有反坦克炮(86式100毫米反坦克炮),同樣假定為師屬反坦克炮營(24門),性能與北約制式的105毫米坦克炮接近,因此參數設定如下:
【(0.7)×3+(0)×2+(0)×1=2.1】÷M1A1的(6)=0.35
兩個加強師共擁有不少於972件火箭筒與48套反坦克飛彈發射器,再假定每件(套)可射擊兩次,因此火箭筒與反坦克飛彈系統的參數加權分別是1944與96,所以兩個加強師的火箭筒與飛彈武器經過簡單計算,可得出摧毀M1A1的數量分別為65輛與10輛。
剩餘204輛解放軍坦克的運能若全部用於裝載99G式主戰坦克,其總戰鬥力值經四捨五入,則相當於215輛M1A1,96輛63A式坦克或ZTD-05式突擊車則相當於53輛M1A1,24門反坦克炮則相當為9輛M1A1,因此解放軍主戰坦克總力量大致相當於215+53+9=277輛,若不裝載63A式/05式坦克裝甲車輛,直接裝載99G式坦克,則相當於325輛M1A1。
因此,從上述各項算式中可得出結論,M1A1與臺軍現役CM11/12坦克的戰鬥力比,相當於一輛M1A1具備2.04輛CM11/12,即便現役CM11/12坦克配發國際上105毫米口徑彈藥中穿甲能力最高的M900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APFSDSDU),火力比也僅增至0.67,若搭配爆炸反應裝甲(ERA),防護力比可增至0.26,但機動力比會下降,一來一往之間,性能差距仍十分明顯,尚且沒把火控系統作為參數進行演算。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美軍現代化的M1A1坦克連在數分鐘內殲滅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的坦克營,可見具備現代車際數據鏈、全周向車長瞄準器以及熱成像儀等設備對戰鬥力的影響是呈平方比的效果,因此M1A1與CM11/12的對比顯示,即便CM11/12坦克換用M900翼穩脫殼穿甲彈,火力比影響也不超過10%,即便CM11/12換用M256式120毫米滑膛炮,使之火力等同M1A1,但實際防護力方面受限於傳統鑄造式炮塔,兩者防護力仍有近10倍的差距(1:0.125),已非升級所能彌補。
在裝備器材效益方面,臺軍現役主戰坦克數量為CM11/12坦克550輛,M60A3坦克460輛,總數 1010輛,如果用M1A1坦克來達成相同的戰鬥力比,僅需493輛即可,若考慮到平時使用與耗損,隨著服役時間的延長,將更凸顯M1A1使用成本比CM11/12經濟得多。人員成本方面,M1A1、CM11/12與M60A3四款坦克乘員均為4名,因此操作現役坦克則需多達4 040名車組乘員,若換裝M1A1則僅需1 972名,可節約52%的人員費用。
通過計算可知,解放軍兩個師的登陸部隊的反坦克能力,基本上可擊毀75輛M1A1主戰坦克,而解放軍首波可運送上岸的坦克實際戰鬥力值則相當於277~325輛M1A1主戰坦克。
由於是有人裝備,必須考慮人為損壞或故障等問題導致無法使用,因此需要考慮裝備完好率的問題以及第一時間最低限度坦克出動量,因此臺軍裝備坦克完好率定為80%(×0.8),因此計算可得出(277+75)/0.8=440或(325+75)/0.8=500。
這意味著,臺灣陸軍若用M1A1坦克取代原有CM11/12、M60A3坦克,以對抗解放軍首波登陸裝甲力量為第一考慮因素,成本考慮居次的話,則M1A1坦克的裝備總量約為450輛至550輛為最佳。
時運不濟
不過,另據香港《廣角鏡》雜誌披露,臺灣「國防部」認可的「銳捷項目」採購量只有200輛M1A1坦克,供四個裝甲旅(兩個在北部,中部和南部各一個)各配備一個M1A1戰車營(即坦克營)。但據臺灣陸軍內部消息人士的話說,陸軍對整個「銳捷項目」的採購量更悲觀,預計獲得通過的總金額只有約330億元(新臺幣,下同),大致只夠採購兩個營的坦克(供北部兩個裝甲旅各配備一個營)。兩個營建制的坦克數量是88輛,再加上供裝甲兵學校、後勤學校的教學用車,所需數量可能再加一個連,使得採購數量可能達到100輛左右,這個數量僅有外傳數目的一半。
為配合引進美制M1A1坦克,臺軍曾委託「中科院」進行島內橋梁載重能力評估,重點是臺灣北部、中部、南部三大都會區的主要交通橋梁的重載通行能力。據了解,「中科院」的評估結果是可行的。多名臺軍退役裝甲兵將領認為,戰鬥全重達60噸的M1A1坦克行駛在臺灣道路、橋梁等交通設施上沒有問題,曾任臺軍裝甲兵學校校長的前「參謀總長」霍守業就舉了曾在臺灣道路上橫行的沙石車為例,許多超載沙石車重量幾乎與M1A1坦克相當(有些沙石車甚至高達70噸),也不曾發生壓垮主要橋梁的案例,據此認為M1A1坦克來臺沒有太大問題。
但「中科院」的評估報告留了一個尾巴,指出未來臺軍如果把M1A1坦克用於本島北、中、南都會區外圍的作戰,這與美軍主要將M1A1坦克用於野戰有很大不同。M1A1坦克具備全天候、全地形與全方位作戰能力,按照臺軍既定規劃,它是主要用於城鎮作戰,用途和作用都非常有限,基本是大材小用。由於M1A1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仍是美軍主戰武器,臺軍無需急著採購,未來或許能獲得美方更好的出售條件。
事實上,臺軍採購M1A1除了進行環境適應性評估外,與島內其他武器的發展規劃應該一併進行考慮,例如M60A3坦克的性能改進、基於「雲豹」輪式裝甲車底盤開發的105毫米坦克殲擊車、強化「雷霆」2000齊射火箭炮的遠程火力打擊能力等。因此,有島內專家認為臺軍採購M1A1的計劃或許可緩一緩,而且該坦克配備的燃氣輪機對臺軍來說是完全陌生的動力系統,臺軍後勤體系未來能否有效支撐,仍需審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