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3·11」大地震接近六周年之際,福島核電站核洩漏再次成為新聞焦點,引發外界擔憂。
本月12日,日本東京電力公司分析推斷,福島第一核電站2號機組安全殼內部最大輻射值達每小時650希沃特——再次刷新了反應堆內部輻射情況的最高推測值。對此,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發布了關於福島核輻射的提醒。
日前,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也表示,中方一向高度關注日本福島核洩漏事故產生的影響,多次要求日本政府做好事故的後續處理工作。希望日本政府能夠就如何採取有效措施切實消除核洩漏事故產生的影響作出負責任的說明。
但日本方面聲稱,福島輻射值處於正常水平。
▲記者在福島核事故核心區域拍攝,標語為「歸還困難地區(含有高輻射區間)
那麼如今日本福島的核輻射值
真的處於正常水平嗎?
此外,2016年估計有640萬中國人到訪日本,
日本作為中國遊客出境遊的熱門選擇之一,
人們是否該為核輻射感到擔憂呢?
帶著這些疑問,
新華國際記者攜帶測量儀,
「冒死」深入福島核洩漏事故核心區域,
為我們揭開答案。
進入福島第一核電站後,日本東京電力公司人員要求關閉手機,並換上一套裝備,包括手套、頭套、兩雙棉襪、馬甲、輻射儀、耳麥等。穿戴後,再換上工作帽和雨靴樣式的防護靴,之後坐另外一輛大巴去離機組很近的地方採訪。
在機組附近,記者將輻射儀的警報聲關閉,但還止不住狂震:
「站在離機組幾十米遠,海拔約30米的高地上往下看,只有2號機組保存完好,其他機組都發生過氫氣爆炸。1至3號機組全部發生了堆芯熔化,壓力容器內的核燃料棒熔化成了核殘渣,如何取出這些核殘渣東電目前還毫無辦法。」
「堆芯熔化」是核電站可能發生的事故中最為嚴重的事態。正如視頻裡展現,事故周邊目前仍是「鬼城狀態」。
▲福島隔離區荒無人煙
這一切在提醒所有人:按照國際核事件分級表,福島核事故等級為最高的7級,同1986年蘇聯車諾比核電站爆炸和洩漏事故等級相同。
1986年發生的車諾比核事故,已過去30餘年,60餘萬人受災,如今方圓30公裡仍是無人區。專家估計,該地區恢復到適宜人類活動時間超過1萬年。
「堆芯熔化」這一事態,在事故發生後,東京電力公司一直辯稱為「堆芯損傷」,直到兩個月後才首次承認「堆芯熔化」。
按當時東電公司的內部標準,即「堆芯損傷比例超過5%」即為「堆芯熔化」,那麼在2011年3月14日就應宣布「堆芯熔化」。
▲2016年6月21日,東電公司社長廣瀨直己(圖左)就公司隱瞞「堆芯熔化」一事道歉
東電公司是肇事者,也是事故處理者。那日本政府呢?
日本政府在處理核事故上的態度同樣飽受詬病,在很長時間裡,「核事故影響有限」、「善後處理進展順利」等成了日方的主要基調。2013年9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東京申奧時誇下海口,福島和汙水「得到控制」「完全沒有問題」。但東京申奧成功後,福島卻不止一次發生過核汙水外排或洩漏情況。
2016年6月,調查東京電力公司瞞報問題的第三方檢證委員會出臺報告稱,時任東電公司社長清水正孝指示不要使用「堆芯熔化」一詞。報告書還推斷認定,清水正孝接到了來自首相官邸的指示。
災害發生後,日本政府救災力度也備受爭議,自衛隊飛機竟只帶著幾桶水前往災區噴灑。
但對於信息披露,日本政府和東電卻的確是三緘其口,若不是媒體步步追問,很多真相至今仍不會公開。
如2013年8月,日本政府宣布,福島第一核電站每天有至少300噸遭受核汙染地下水流入海洋,而這種情況可能從福島核事故發生後就一直存在。這一做法受到國際社會強烈指責。
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報告說,在北美太平洋一側沿海檢測出了來自福島核事故的放射性物質。日本海洋大學的研究也得出相同結果。國際原子能機構報告顯示,由於數據匱乏等原因,仍難以十分準確地估計對周邊人類健康以及環境造成的潛在負面影響。
除了瞞報和掩蓋信息,日本政府卻還推行這樣的政策:
▲日本政府誘導遊客前往核事故地點
在2月12日,福島核電站2號機組安全殼內部達到最大輻射值後,中國駐日使館在官網上發布了一則公告,希望日本政府能夠就如何採取有效措施切實消除核洩漏事故產生的影響作出負責任的說明。這不僅是對日本本國國民負責,也是對鄰國人民和國際社會負責。公告還提到相關區域的核輻射可能會長期存在,建議在日僑胞及赴日中國公民妥善安排出行計劃。
▲中國駐日大使館曾於本月12日發布核輻射提醒
2月24日,韓國濟州航空還因輻射問題取消了仁川到福島的航線。據韓聯社網站報導,韓國航空公司濟州航空出於乘客和職工的安全考慮,取消了韓國仁川到日本福島的航線。
濟州航空首爾公司社長崔圭楠表示,在福島機場的安全性及輻射水平尚未有科學定論的情況下,為了使航空公司職員的家屬放心,作出了取消這一航線的決定。
誠然,目前除了福島縣內鄰近第一核電站的部分區域,日本國內整體空氣核輻射水平已大幅下降,包括東京在內的大部分地區已降至「3·11大地震」前水平。
但環境和食物風險仍在。福島大學環境放射能研究所教授青山道夫綜合多個觀測數據發現,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後洩漏的放射性銫137的總量約為此前東京電力公司公布數值的1.5倍。而放射性物質有可能在魚類和貝類體內隨食物鏈富集。
核事故發生後一段時間內,島近海的海產品被禁止捕撈上市,中國也禁止進口福島等日本10個都、縣的食品。
綜合上述,如果要去日本旅遊,以下三點希望在出發前能慎重考慮:
一、事故擴大的隱患。記者親測可知,福島核事故危險等級仍非常高。而日本地震常發,也有海嘯威脅,目前洩漏事故的控制仍有很大問題,這類隱患不可不慮;
二、政府隱瞞誘導的危害。相較於隱患,日本政府和東電公司的處置能力不僅讓當地民眾擔心,也讓國際社會憂慮。從「堆芯熔化」到「偷排汙水」,福島事故還有多少危害是在大氣輻射測量數值上體現不出來的,仍難以輕下結論。而與此同時,政府卻仍在引導外國遊客前往事發地旅遊。
三、食品等環節的汙染。即使不在隔離區,土壤、菜蔬、海產品等環節的汙染仍令人憂慮。在日本選擇刺身等食品時,仍需要十分小心。
有網友提問,我們更關心東京大阪的輻射情況,為何要派記者去福島核洩漏地如此危險的地方?有何意義?
此次前往採訪的新華國際記者華義如是回答:
福島第一核電站是慘禍的源頭,走進核電站才能獲得對事故以及各方面影響最直觀的印象。因此,作為駐日記者,這一次我沒有絲毫猶豫。
福島核洩漏有大片的核禁區和機組內部核殘渣這樣的巨大風險,還有核汙染水問題、兒童甲狀腺癌多發等需要繼續追究真相的問題。我同時也想報導核電站外20公裡、50公裡乃至200多公裡的民眾生活現狀,讓大家對福島核事故有一個全面客觀的認識。
此次福島第一核電站之行收穫很大,核電站周邊無人區的慘象,機組附近超高的輻射值以及工作人員艱難的作業環境等給我留下了永生難忘的印象。
這些都將有助於我今後更好地報導有關新聞,力爭把客觀真相傳遞給國內讀者。
福島核輻射的隱患、日本政府和東電公司的作為以及事故對個人對當地對國際社會的影響,若不通過記者一線的採訪、觀察就沒有說服力,也不會引起大家的重視和關注。
去不去日本,
每個人都有判斷和選擇的權利,
但前提是充分了解現狀和態勢。
我們有責任把真實的情況,
告訴我們的同胞!
來源:新華國際 每日經濟新聞